一种活检旋切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731197.6

文献号 : CN11324394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琪雷义洪谢彦杰徐彬凯

申请人 : 上海导向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活检旋切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与外管,内管位于外管的内侧,并能够沿内管的轴向运动;外管的第一端设有穿刺头;还包括第一套筒结构与密封组件;第一套筒结构固定连接外管并环设于内管外侧,第一套筒结构与内管之间形成环形通道,环形通道远离穿刺头的一端设置有密封组件;密封组件包括环设于内管外侧的密封套筒、设置在密封套筒与第一套筒结构之间的第一密封圈,以及用于沿内管的轴向挤压密封套筒的弹性件;当密封套筒沿内管的轴向运动到远离第一密封圈的位置时,环形通道通过密封套筒与第一密封圈之间的间隙直接或间接连接大气;当密封套筒沿内管的轴向运动到紧贴第一密封圈的位置时,环形通道与大气被隔断。

权利要求 :

1.一种活检旋切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与外管,所述内管位于所述外管的内侧,并能够沿所述内管的轴向运动;所述外管的第一端设置有穿刺头,所述外管设置有取样槽,所述取样槽连通于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内管的内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套筒结构与密封组件;

所述第一套筒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外管,所述第一套筒结构环设于所述内管外侧,所述第一套筒结构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环形通道,所述环形通道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密封组件;

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环设于所述内管外侧的密封套筒、设置在所述密封套筒与所述第一套筒结构之间的第一密封圈,以及用于沿所述内管的轴向挤压所述密封套筒、所述第一密封圈以及所述第一套筒结构的弹性件;

当所述密封套筒沿所述内管的轴向运动到远离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位置时,所述环形通道通过所述密封套筒与所述第一密封圈之间的间隙直接或间接连接大气;

当所述密封套筒沿所述内管的轴向运动到紧贴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位置时,所述环形通道与所述大气被隔断;

所述密封套筒远离所述穿刺头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设在所述内管外,与所述内管贴合;

所述第二密封圈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侧设置有空腔;所述第二密封圈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侧的内管上设置有内管套筒,所述内管套筒能够沿所述内管的轴向运动;

所述内管套筒沿所述内管的轴向运动至与所述第二密封圈相间隔的位置时,所述空腔连通至大气;

所述内管套筒沿所述内管的轴向运动至对接所述第二密封圈的位置时,所述空腔与所述大气被隔断;

所述第一密封圈外套于所述第一套筒结构尾部的凸台上;

所述第一套筒结构在远离所述穿刺头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密封套筒靠近所述穿刺头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凸台,沿所述内管的轴向,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检旋切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内管的轴向,所述第二凸台距所述穿刺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凸台距所述穿刺头的距离,所述弹性件设在所述第一套筒结构的用于形成所述环形通道的侧壁外,沿所述内管的轴向,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套筒结构与所述第二凸台,以挤压所述第二凸台,且所述弹性件、所述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凸台沿所述内管的轴向依次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检旋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设于所述密封套筒的内侧,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密封套筒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一套筒结构的所述侧壁之间均设置有缝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检旋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轴向压缩的波形弹簧或线性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活检旋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套筒结构的所述侧壁的外径;所述第一套筒结构中的外壁环设于所述侧壁的外侧,所述弹性件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套筒结构的外壁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检旋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套筒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凹槽。

说明书 :

一种活检旋切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活检旋切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活检旋切装置在微创外科穿刺手术中广为使用,其具有手术创伤小好愈合、遗留刀疤小,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0003] 活检旋切装置头部采用小直径的穿刺头进行穿刺,穿刺头尾部与外管头部同轴固定,外管外套于同轴装配的内管,内管头部具有手术刀,外管头部具有取样槽,穿刺完成前
内管处于最远端,穿刺完成后,内管旋转后退,取样槽打开,与此同时,负压系统将肿瘤组织
吸入取样槽,组织旋切完成后,切除下的组织被持续负压经内管内腔吸入到旋切装置尾部
的样品收集器。
[0004] 现有技术中,肿瘤组织吸入取样槽时,内管需运动至与其外侧的密封圈接触,从而起到密封作用,此时内管会撑开密封圈;肿瘤组织自取样槽吸入样品收集器时,内管需运动
至与密封圈分离的位置。
[0005] 可见,多次取样过程中,需要多次接触并撑开密封圈,进而,会造成密封圈疲劳性损伤,导致密封效果不佳,进而影响取样效果。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提供一种活检旋切装置,以解决多次取样,需要多次撑开密封装置以泄压,会造成密封圈疲劳性损伤,导致密封效果不佳,进而影响取样效果的问题。
[0007]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活检旋切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管与外管,所述内管位于所述外管的内侧,并能够沿所述内管的轴向运动;所述外管的第一端设置有穿刺头,所述
外管设置有取样槽,所述取样槽连通于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内管的内
腔,还包括第一套筒结构与密封组件;
[0008] 所述第一套筒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外管,所述第一套筒结构环设于所述内管外侧,所述第一套筒结构与所述内管之间形成环形通道,所述环形通道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端设
置有所述密封组件;
[0009] 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环设于所述内管外侧的密封套筒、设置在所述密封套筒与所述第一套筒结构之间的第一密封圈,以及用于沿所述内管的轴向挤压所述密封套筒、所述第
一密封圈以及所述第一套筒结构的弹性件;
[0010] 当所述密封套筒沿所述内管的轴向运动到远离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位置时,所述环形通道通过所述密封套筒与所述第一密封圈之间的间隙直接或间接连接大气;
[0011] 当所述密封套筒沿所述内管的轴向运动到紧贴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位置时,所述环形通道与所述大气被隔断。
[0012] 可选的,所述第一套筒结构在远离所述穿刺头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密封套筒靠近所述穿刺头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凸台,沿所述内管的轴向,所述第一密封
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之间。
[0013] 可选的,沿所述内管的轴向,所述第二凸台距所述穿刺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凸台距所述穿刺头的距离,所述弹性件设在所述第一套筒结构的用于形成所述环形通道的侧
壁外,沿所述内管的轴向,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套筒结构与所述第二凸台,
以挤压所述第二凸台,且所述弹性件、所述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凸台沿所
述内管的轴向依次分布。
[0014] 可选的,所述第一凸台设于所述密封套筒的内侧,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密封套筒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一套筒结构的所述侧壁之间均设置有缝隙。
[0015] 可选的,所述弹性件为轴向压缩的波形弹簧或线性弹簧。
[0016] 可选的,所述弹性件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套筒结构的所述侧壁的外径;所述第一套筒结构中的外壁环设于所述侧壁的外侧,所述弹性件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套筒结构的外
壁内径。
[0017] 可选的,所述密封套筒远离所述穿刺头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设置在所述内管外,与所述内管贴合。
[0018] 可选的,所述第二密封圈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侧设置有空腔;所述第二密封圈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侧的内管上设置有内管套筒,所述内管套筒能够沿所述内管的轴向运
动;
[0019] 所述内管套筒沿所述内管的轴向运动至与所述第二密封圈相间隔的位置时,所述空腔连通至大气;
[0020] 所述内管套筒沿所述内管的轴向运动至对接所述第二密封圈的位置时,所述空腔与所述大气被隔断。
[0021] 可选的,所述内管套筒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凹槽。
[0022] 本发明提供的活检旋切装置,利用密封圈的端面密封原理,在需要密封时密封圈的前后两个端面受挤压填充密封空间,达到密封的效果。在需要气体流通时,密封圈的前端
面不受挤压,此时气体从密封圈的前端面与密封套筒的间隙中流通。密封装置在进行气体
流通与封闭之间切换时密封圈始终在固定位置,不发生轴向位移,可显著减小因密封圈轴
向滑动对其自身的损耗。

附图说明

[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活检旋切装置密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活检旋切装置非密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3是图1中A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7] 图4是图2中B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活检旋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 附图标记说明:
[0030] 1‑外管;
[0031] 2‑内管;
[0032] 3‑第一套筒结构;
[0033] 4‑第二套筒结构;
[0034] 5‑密封套筒;
[0035] 51‑限位凸台;
[0036] 6‑第二密封圈;
[0037] 7‑弹性件;
[0038] 8‑第一密封圈;
[0039] 9‑第一凸台;
[0040] 10‑内管套筒;
[0041] 11‑缝隙;
[0042] 12‑空腔;
[0043] 13‑凸台;
[0044] 14‑密封套筒的尾部凸台的后端面;
[0045] 15‑内管套筒的前端面;
[0046] 16‑凹槽;
[0047] 17‑第二密封圈的尾部;
[0048] 18‑轴肩;
[0049] 19‑侧壁;
[0050] 20‑密封套筒的前端面;
[0051] 21‑密封套筒的外表面;
[0052] 22‑第一套筒结构的外壁内表面;
[0053] 23‑第二密封圈的前部外表面;
[0054] 24‑间隙;
[0055] 25‑密封套筒的内壁;
[0056] 26‑内管套筒的前部凸台;
[0057] 30‑环形通道;
[0058] 31‑第二凸台;
[0059] 32‑间隙;
[0060] 33‑空腔;
[0061] 34‑间隙;
[0062] 35‑间隙;
[0063] 106‑第二凸台的后端面;
[0064] 107‑间隙;
[0065] 108‑第一凸台的前端面;
[0066] 109‑密封套筒的内表面;
[0067] 110‑第二凸台的内表面;
[0068] 111‑侧壁的外表面;
[0069] 112‑凸台;
[0070] 113‑凸台213的外壁;
[0071] 114‑第一凸台的内壁;
[0072] 115‑第一凸台的外表面;
[0073] 116‑间隙;
[0074] 207‑第一密封圈的前端面;
[0075] 208‑第一密封圈的后端面;
[0076] 209‑第二套筒结构的内表面;
[0077] 210‑侧壁的内缘凸台;
[0078] 211‑间隙;
[0079] 212‑第一密封圈的内表面;
[0080] 213‑凸台;
[0081] 214‑第一密封圈前端面的内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82]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83]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
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
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
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
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
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84]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0085] 请参考图1,本发明提供的活检旋切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外管1与内管2,内管2位于外管1的内侧,并能够沿内管2的轴向运动;外管1的第一端设置有穿刺头(图中未示出),
外管1设置有取样槽(图中未示出),取样槽连通于内管2与外管1之间的间隙35以及内管的
内腔,还包括第一套筒结构3与密封组件;第一套筒结构3固定连接外管1,外管1的尾部嵌入
第一套筒结构3中。外管1与第一套筒结构3之间存在缝隙11,用于填充固定,并起到与外界
气体隔离的作用。
[0086] 第一套筒结构3环设于内管2外侧,内管2的长度大于外管1的长度,内管2更深入的嵌入第一套筒结构3中。第一套筒结构3与内管2之间形成环形通道30,该环形通道30与间隙
35和取样槽连通,环形通道远离穿刺头的一端与密封组件连通。被提取的组织经过内管2与
外管1之间的间隙35、环形通道和取样槽,经过密封组件被吸入旋切装置内。
[0087] 密封组件包括环设于内管外侧的密封套筒5、设置在密封套筒5与第一套筒结构3之间的第一密封圈8,以及用于沿内管的轴向挤压密封套筒5、第一密封圈8以及第一套筒结
构3的弹性件7。当密封套筒5沿内管2的轴向运动到远离第一密封圈8的位置时,环形通道通
过密封套筒5与第一密封圈8之间的间隙直接或间接连接大气;当密封套筒5沿内管的轴向
运动到紧贴第一密封圈8的位置时,环形通道与大气被隔断。
[0088] 本发明提供的活检旋切装置,利用密封圈的端面密封原理,在需要密封时密封圈的前后两个端面受挤压填充密封空间,达到密封的效果。在需要气体流通时,密封圈的前端
面不受挤压,此时气体从密封圈的前端面与密封套筒的间隙中流通。密封装置在进行气体
流通与封闭之间切换时密封圈始终在固定位置,不发生轴向位移,可显著减小因密封圈轴
向滑动对其自身的损耗。
[0089] 第一套筒结构3在远离穿刺头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凸台9,密封套筒5靠近穿刺头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凸台31,沿所述内管2的轴向,第一密封圈8设置在第一凸台9与第
二凸台31之间。
[0090] 参阅图1至图4,第一套筒结构3包括用于形成环形通道的侧壁19和外壁,密封套筒5嵌套在第一套筒结构3的侧壁19和外壁之间,第一套筒结构3在远离穿刺头一侧的端部设
置有第一凸台9,第一凸台9与内管2之间存在间隙32,密封套筒5靠近穿刺头一侧的端部设
置有第二凸台31,第一密封圈8设置在第一凸台9与第二凸台31之间,第一凸台9、第一密封
圈8与第二凸台31沿内管2的轴向依次分布。为了保证密封效果,第一密封圈8的内径略小于
第一套筒结构3的侧壁的外径,其内与第一套筒结构3的侧壁紧密贴合。
[0091] 具体的,参阅图3和图4,第一套筒结构3的侧壁19成阶梯结构,第一套筒结构3尾部的凸台213的外径略小于侧壁19的内缘凸台210位置的外径。第一密封圈8外套于第一套筒
结构3尾部的凸台213上,其内径小于凸台213的外径,其内表面212与凸台213的外壁113紧
密贴合。第一密封圈8的后端面208与第一凸台9前端面108贴合,第一密封圈8前端面的内圈
214与凸台112接触,由此,第一密封圈8的轴向以及径向位移被限制。第一凸台9的内壁114
与凸台213的外壁113通过涂胶或过盈等方式配合,两者的接触面具有密封的作用且保证第
一凸台9不会发生轴向位移。
[0092] 沿内管2的轴向,第二凸台31距穿刺头的距离小于第一凸台9距穿刺头的距离,弹性件7设置在第一套筒结构3的用于形成环形通道的侧壁19外,沿内管2的轴向,弹性件7的
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套筒结构3与第二凸台31,以挤压第二凸台31,且弹性件7、第二凸台31、
第一密封圈8、第一凸台8沿内管2的轴向依次分布。
[0093] 参阅图1和图2,第一套筒结构3和密封套筒5有部分结构处于重叠状态,第一密封圈8设置在第一凸台9与第二凸台31之间,且第一凸台9、第一密封圈8与第二凸台31沿内管2
的轴向依次分布。
[0094] 进一步的,第一凸台设于密封套筒的内侧,第一凸台与密封套筒之间,以及第二凸台与第一套筒结构的侧壁之间均设置有缝隙。
[0095] 参阅图3和图4,第二凸台31设置在密封套筒5的前端(靠近穿刺头一侧),第二凸台31的内表面110与侧壁19的外表面111之间存在一定间隙116,该间隙可进行气体流通。密封
套筒5的外表面21与第一套筒结构3外壁内表面22之间存在一定间隙24,气体可在该间隙中
流通。
[0096]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提供的第一密封圈截面为圆形仅仅是一种示例性的形状,截面形状为其他形状(如矩形)的也应落入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中。
[0097] 进一步地,在第一套筒结构的用于形成环形通道的侧壁19外设置有弹性件7,弹性件7的一端连接第一套筒结构3,另一端连接第二凸台31。示例性的,弹性件7安装完毕后处
于压缩状态,弹性件7为沿内管的轴向压缩的波形弹簧或线性弹簧。
[0098] 示例性的,参阅图1和图5,其中,图1中的弹性件7为波形弹簧,该弹簧便于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安装,占用空间小。图5中的弹性件7为线性弹簧,该线性弹簧对安装直径要求
较小,弹簧本身具有弹性力强的特点,能够较好的保证对密封套筒5压紧状态。
[0099]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2,第一套筒结构3的侧壁19在靠近穿刺头一侧的前端面设置有一凸起的轴肩18,弹性件7的前端连接该轴肩18,弹性件7的后端与密封
套筒5的前端面20接触。
[0100] 示例性的,参阅图2和图4,当旋切装置处于静止状态时,弹性件7挤压密封套筒5,密封套筒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此时第一密封圈8前端面的外壁与第一密封套筒的第二凸台
31的后端面接触,两者之间的接触面完全阻隔气体流通。此时,外管1的内表面与内管2的外
表面之间的间隙组成的空腔与外界气体完全隔绝,从而起到密封的作用。
[0101] 当旋切装置需要让内管与外管之间进行气体流通时,向在密封套筒5上施加沿内管向前端的推力,密封套筒5沿内管的轴向向前端运动,直至第一密封圈8的前端面207与第
二凸台31的后端面106完全分离,并且气体可以从两者之间的间隙211中流通,环形通道通
过密封套筒5与第一密封圈8之间的间隙直接或间接连接大气,此时,弹性件7继续处于压缩
状态。
[0102] 一种实施方式中,弹性件7的内径大于第一套筒结构3的侧壁的外径;第一套筒结构3中的外壁环设于侧壁的外侧,弹性件的外径小于第一套筒结构的外壁内径。
[0103] 弹性件7的内径大于第一套筒结构3的侧壁的外径,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保证弹性件7在受力变形的过程中两者之间不会产生轴向摩擦。基于相同的目的,弹性件7
的外径小于第一套筒结构3的外壁的内径,也具有一定的间隙,保证弹性件7的外表面与第
一套筒结构3的内表面之间不会产生轴向摩擦。
[010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密封组件的结构只是一较佳的实现方式,基于相同思想的其他结构也应当落入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例如,第一套筒结构的侧壁与密封套筒无重叠
部分,第一套筒结构、第一密封圈以及第一密封套筒为轴向线性排列,通过推拉密封套筒的
尾部控制第一套筒结构、第一密封圈以及密封套筒之间的间隙,该结构也能实现控制环形
通道与大气的通断状态。
[0105] 示例性的,第一套筒结构3的尾部与一第二套筒结构4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嵌套方式或涂胶等机械连接的方式,两者同轴。第二套筒结构4的内表面209与密封套筒5的外表
面之间存在间隙。
[0106] 一种实施方式中,密封套筒5远离穿刺头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密封圈6,第二密封圈6套设在内管2外,与内管贴合。
[0107] 参阅图1和图2,密封套筒5的尾部设置有凹槽,第二密封圈6的尾部设置有凸台13,凸台13内套于密封套筒5的尾部凹槽中,并且第二密封圈6尾部的凸台13刚好与密封套筒5
尾部的凹槽贴合,第二密封圈6的前部外表面23与密封套筒的内壁25贴合,两者之间涂胶固
定。第二密封圈6的内表面与内管2的外表面贴合,两者之间可以进行相对滑动。
[0108] 本实施例通过在密封套筒的尾部设置第二密封圈,既可以保证密封效果,也可以保证密封套筒的前后运动,且该位置无需频繁改变第二密封圈的形状,保证了其使用寿命。
[0109]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密封圈6远离穿刺头的一侧设置有空腔12;第二密封圈6远离穿刺头一侧的内管2上设置有内管套筒10,内管套筒10能够沿内管2的轴向运动;内管套
筒10沿内管2的轴向运动至与第二密封圈6相间隔的位置时,空腔12连通至大气;内管套筒
10沿内管2的轴向运动至对接第二密封圈6的位置时,空腔12与大气被隔断。
[0110] 第二密封圈6中部存在空腔12,当密封套筒内部的空腔33处于真空状态时,第二密封圈6的空腔12存在大气正压,会将第二密封圈6的尾部17压紧在密封套筒的内壁25上,将
第二密封圈6的尾部17压紧在内管的外壁上,实现密封的目的。
[0111] 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二密封圈的中部设置空腔结构,当内部气压降低时,利用内外气压差将第二密封圈压在内管壁上,形成一单向阀门功能的结构,保证了密封套筒后方的
气密性。
[0112] 同时,结合密封结构中第一套筒结构、密封套筒以及密封圈的结构和位置关系,当密封套筒内气压降低时,密封套筒在弹性件以及气压的作用下会牢牢压在密封圈上,保证
了密封套筒前方的气密性。
[0113]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旋切结构,通过降低密封套筒内的压强可以有效加强旋切装置的气密性。
[0114] 一种实施方式中,内管套筒上设置有用于避让第二密封圈的凹槽。
[0115] 参阅图1至图4,内管套筒10的前部有凸台26,其外表面与套筒4的内表面之间存在间隙24,气体可在该间隙中流通。内管套筒10的前端面存在凹槽16,内管套筒10与内管2之
间通过涂胶等方式固定,两者之间不可进行气体流通。第一凸台9的外表面115与密封套筒5
的内表面109之间存在间隙107,气体可在该间隙中流通。
[0116] 当旋切装置需要保证内管2与外管1之间密封时,内管套筒10与密封套筒5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34,此时由于弹性件7的挤压,密封套筒5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此时第一密封圈
8的前端面与第二凸台的后端面接触,两者之间的接触面完全阻隔气体流通。此时,外管1的
内表面与内管2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35组成的空腔与外界气体完全隔绝,从而起到密封的
作用。同时,由于内管套筒10与密封套筒5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34,该间隙34与大气连通,由
于存在空腔12,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第二密封圈被紧密的压在内管壁上,进一步保证了空腔
33中的密封效果。
[0117] 当旋切装置需要让内管2与外管1之间进行气体流通时,内管套筒10沿内管2的轴向向前运动,其凸台26的前端面15与密封套筒5的尾部凸台的后端面14接触,位置关系如图
2和图4所示。同时内管套筒10的前端面设置有凹槽16,为第二密封圈6的尾部17留出足够空
间,保证第二密封圈6不会被挤压变形造成损伤。当内管套筒10、第二密封圈6、密封套筒5三
者一起沿内管轴向向前运动,直至第一密封圈8的前端面207与第二凸台31的后端面106完
全分离,并且气体可以从两者之间的间隙211中流通,此时,弹性件7继续处于压缩状态。位
置关系如图1和图3所示。
[0118] 参阅图5,为保证第一凸台9的内壁114与凸台213的外壁113之间能牢固的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台9的内壁114与凸台213的外壁113之间采用多个彼此咬合的卡齿结构。进
一步的,该链接方式还可以是螺纹结构,便于安装和拆卸。
[0119] 本实施例中,密封套筒5靠近穿刺头一侧设置有限位凸台51,该限位凸台用于限制密封套筒5向前的运动范围,避免向前运动过度,对弹性件7造成损坏。
[012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
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
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
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