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668594.3

文献号 : CN11325022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晖唐洪希唐洪丹岳添雄

申请人 : 湖北郧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傍山建筑基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包括基础素混凝土层和倾斜设置的山体支护混凝土层;所述基础素混凝土层用于覆盖地基上表面,所述基础素混凝土层上依次铺设有基础防水层、防水混凝土层和碎石层,所述防水混凝土层横截面为内凹的弓形,且所述防水混凝土层中部纵向倾斜;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用于覆盖傍山建筑正对的开挖山体,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设置有多个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贯穿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下侧与所述防水混凝土层外缘相连。本发明能够减少傍山建筑基础在修建时山体开挖的土方量,以降低傍山减少基础筑设的施工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

权利要求 :

1.一种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素混凝土层(1)和倾斜设置的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

所述基础素混凝土层(1)用于覆盖地基上表面,所述基础素混凝土层(1)上依次铺设有基础防水层(4)、防水混凝土层(5)和碎石层(6),所述防水混凝土层(5)横截面为内凹的弓形,且所述防水混凝土层(5)中部纵向倾斜;

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用于覆盖傍山建筑正对的开挖山体,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设置有多个排水孔(21),所述排水孔(21)贯穿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下侧与所述防水混凝土层(5)外缘相连;

所述碎石层(6)包括依次铺设的第一级配层(61)、第二级配层(62)和第三级配层(63),所述第一级配层(61)、第三级配层(63)和第二级配层(62)的碎石粒径依次增大;

所述碎石层(6)上铺设有顶素混凝土层(7);

还包括多个宾格网箱(8),多个所述宾格网箱(8)绕所述碎石层(6)外周设置,且正对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的所述宾格网箱(8)与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围成排水沟(9);

所述排水沟(9)底面铺设有第一光面混凝土层(91),所述排水沟(9)远离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光面混凝土层(92),所述第二光面混凝土层(92)下侧与所述第一光面混凝土层(91)相连,且所述第二光面混凝土层(92)高度低于所述宾格网箱(8)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素混凝土层(7)和所述宾格网箱(8)上铺设有顶防水层(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设置有多个排水槽(22),所述排水槽(22)下端延伸至所述排水沟(9)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面混凝土层(92)高度小于所述宾格网箱(8)的高度的二分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跟竖向设置的基桩(11),所述基桩(11)下端贯穿所述基础素混凝土层(1),所述基桩(11)上端凸出所述顶防水层(10)。

6.一种傍山建筑基础施工方法,用于筑设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所需建设的傍山建筑的占地面积,开挖山体,并平整地基和整形山体开挖侧,使山体开挖侧表面形成沟槽;

在山体开挖侧浇筑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沟槽附着混凝土层后形成排水槽(22),并在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上钻设排水孔(21);

在所述地基上筑设基桩(11);

筑设基桩(11)后在所述地基上依次铺设基础素混凝土层(1)、基础防水层(4)、防水混凝土层(5)、碎石层(6)、顶素混凝土层(7);

在所述碎石层(6)外周砌筑宾格网箱(8),以在正对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的所述宾格网箱(8)与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围成排水沟(9);

在所述排水沟(9)底部铺设第一光面混凝土层(91)、在所述排水沟(9)远离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的侧壁铺设第二光面混凝土层(92);

在所述宾格网箱(8)和所述顶素混凝土层(7)上铺设顶防水层(10),以完成傍山建筑基础结构的筑设。

说明书 :

一种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建筑的基础结构是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的基础机构,对于修建于山区的傍山建筑,处于需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排水能力,以应对雨季山洪暴发的情况,防止雨水冲刷建筑基础,确保建筑的安全。傍山现有的傍山建筑通常是在基础结构周围挖设排水沟和沉水池,对于山区雨水流量大的情况,通常的做法是将排水沟的深度和/或宽度加大,以提高排水沟的排水能力。但是,将排水沟的深度加大不仅增加了山体开挖土方量,而且加大了山体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山体防护的工程量和难度;加宽排水沟则极大的增加了山体开挖的土方量,增加了建筑修建的施工成本和延长了施工工期。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上述傍山建筑地基排水沟施工时,山体开挖土方量大、施工成本高和施工周期长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傍山建筑基础,能够减少傍山建筑基础在修建时山体开挖的土方量,以降低傍山减少基础筑设的施工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
[0004]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5]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包括基础素混凝土层和倾斜设置的山体支护混凝土层;所述基础素混凝土层用于覆盖地基上表面,所述基础素混凝土层上依次铺设有基础防水层、防水混凝土层和碎石层,所述防水混凝土层横截面为内凹的弓形,且所述防水混凝土层中部纵向倾斜;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用于覆盖傍山建筑正对的开挖山体,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设置有多个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贯穿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下侧与所述防水混凝土层外缘相连。
[0006] 本发明提供的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在筑设时,根据所需建设的傍山建筑的占地面积开挖山体,然后在平整后的地基上依次铺设基础素混凝土层、基础防水层、防水混凝土层和碎石层,并在整形后的开挖山体侧上铺设山体支护混凝土层,使得山体支护混凝土层下侧与防水混凝土层外缘相连。由于山体支护混凝土倾斜设置且开设有排水孔、防水混凝土层横截面为内凹的弓形、防水混凝土层上铺设的碎石层具有间隙,使得沿山体支护混凝土层流动的水流、从排水孔流出的水流均流至防水混凝土层的中部。而防水混凝土层纵向倾斜且防水混凝土层低端延伸至山体的排水通道内,以将水流引至山体的排水通道内,实现傍山建筑基础的排水。
[0007] 其中,由于山体支护混凝土层倾斜设置,而建筑通常竖向设置且建筑底板和建筑基础机构之间有相应的构体,因此建筑侧壁与山体支护混凝土层间存在较大的间隙,使得沿山体支护混凝土层留下的水流不会冲击建筑的侧壁;同时,建筑基础具有较大的面积,使得防水混凝土层上的碎石层也具有足够大的面积,因此,能够确保碎石层有足够的排水能力,满足傍山建筑基础的排水需求。
[0008]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在筑设时,不需要单独挖设排水沟,更不需要加宽或加深排水沟,山体开挖量小;而在建筑基础的地基上铺设素混凝土、基础防水层、防水混凝土层和在山体开挖侧铺设山体支护混凝土层是傍山建筑所需的基本结构,本发明仅是在防水混凝土层上铺设碎石层和改变防水混凝土层的形状。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傍山建筑基础结构,能够减少傍山建筑基础在修建时山体开挖的土方量,进而降低傍山基础筑设的施工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
[0009]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碎石层包括依次铺设的第一级配层、第二级配层和第三级配层,所述第一级配层、第三级配层和第二级配层的碎石粒径依次增大。在防水混凝土上铺设粒径小的碎石,在防止碎石破坏防水混凝土层表面的同时能够进行正常的排水;碎石层的中部为粒径大的碎石,能够确保碎石层有足够的排水能力,在碎石层顶部铺设粒径中等的碎石,能够确保水流能够正常的进入碎石层,同时便于在碎石层上再铺设混凝土。
[0010]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碎石层上铺设有顶素混凝土层,以确保碎石层顶部的平整性,以便于碎石层上铺设防水层。
[0011]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宾格网箱,多个所述宾格网箱绕所述碎石层外周设置,且正对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的所述宾格网箱与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围成排水沟,以通过宾格网箱将碎石层围住,避免碎石层内的碎石在水流的冲刷下产生位移。
[0012]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顶素混凝土层和所述宾格网箱上铺设有顶防水层,以防止建筑基础机构内的水渗至建筑底板。
[0013]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设置有多个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下端延伸至所述排水沟内,以在水流量较大时,将沿山体流动的流水引至排水沟内,从而进一步避免雨水冲刷傍山建筑墙体。
[0014]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沟底部纵向倾斜,且所述排水沟较矮端与所述防水混凝土层较矮端位于同一侧,以便于将残留在排水沟内的水引出。
[0015]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沟底面铺设有第一光面混凝土层,所述排水沟远离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光面混凝土层,所述第二光面混凝土层下侧与所述第一光面混凝土层相连,且所述第二光面混凝土层高度低于所述宾格网箱的高度。
[0016] 在排水沟底部设置光面混凝土,能够避免夹杂在水流中泥沙、树枝等杂物残留在排水沟。在排水沟远离山体支护混凝土层的侧壁设置光面混凝土,能够防止夹在水流中的树枝等杂物在排水完成后仍残留在宾格网箱外侧。同时,在第一光面混凝土层、第二光面混凝土层和山体支护混凝土层下侧围成较浅的水沟,在水流量较小时直接通过排水沟排水,仅在水流大时通过碎石层排水,而在水流大时,水流速度快、冲刷能力强,能够避免夹杂在水流中的泥沙大量沉淀在碎石中二减小碎石层的排水能力。
[0017]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面混凝土层高度小于所述宾格网箱的高度的二分之一,以确保在水流过大时,傍山建筑基础结构能够将水流排出,避免水流漫至建筑底板。
[0018]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多跟竖向设置的基桩,所述基桩下端贯穿所述基础素混凝土层,所述基桩上端凸出所述顶防水层,以确保傍山建筑基础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0019]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傍山建筑基础施工方法,用于筑设上述的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包括以下步骤:
[0020] 根据所需建设的傍山建筑的占地面积开挖山体,并平整地基和整形山体开挖侧,使山体开挖侧表面形成沟槽;
[0021] 在山体开挖侧浇筑山体支护混凝土层,沟槽附着混凝土层后形成排水槽,并在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上钻设排水孔;
[0022] 在所述地基上筑设基桩;
[0023] 筑设基桩后在所述地基上依次铺设基础素混凝土层、基础防水层、防水混凝土层、碎石层、顶素混凝土层;
[0024] 在所述碎石层外周砌筑宾格网箱,以在正对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的所述宾格网箱与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围成排水沟;
[0025] 在所述排水沟底部铺设第一光面混凝土层、在所述排水沟远离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的侧壁铺设第二光面混凝土层;
[0026] 在所述宾格网箱和所述顶素混凝土层上铺设顶防水层,以完成傍山建筑基础结构的筑设。
[002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28] 本发明提供的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山体支护混凝土倾斜设置且开设有排水孔、防水混凝土层横截面为内凹的弓形、防水混凝土层上铺设的碎石层具有间隙,使得沿山体支护混凝土层流动的水流、从排水孔流出的水流均流至防水混凝土层的中部,而防水混凝土层纵向倾斜且防水混凝土层低端延伸至山体的排水通道内,以将水流引至山体的排水通道内,不需要单独挖设排水沟,更不需要加宽或加深排水沟,山体开挖量小。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傍山建筑基础结构,能够减少傍山建筑基础在修建时山体开挖的土方量,进而降低傍山基础筑设的施工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

附图说明

[0029]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0030]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傍山建筑基础横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1]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
[0032]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33] 1‑基础素混凝土层,2‑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1‑排水孔,22‑排水槽,4‑基础防水层,5‑防水混凝土层,6‑碎石层,61‑第一级配层,62‑第二级配层,63‑第三级配层,7‑顶素混凝土层,8‑宾格网箱,9‑排水沟,91‑第一光面混凝土层,92‑第二光面混凝土层,10‑顶防水层,
11‑基桩。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0035] 实施例1
[0036] 结合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包括基础素混凝土层1和倾斜设置的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所述基础素混凝土层1用于覆盖地基上表面,所述基础素混凝土层1上依次铺设有基础防水层4、防水混凝土层5和碎石层6,所述防水混凝土层5横截面为内凹的弓形,且所述防水混凝土层5中部纵向倾斜;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用于覆盖傍山建筑正对的开挖山体,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设置有多个排水孔21,所述排水孔21贯穿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下侧与所述防水混凝土层5外缘相连。
[0037] 具体而言,所述碎石层6包括依次铺设的第一级配层61、第二级配层62和第三级配层63,所述第一级配层61、第三级配层63和第二级配层62的碎石粒径依次增大。在防水混凝土上铺设粒径小的碎石,在防止碎石破坏防水混凝土层5表面的同时能够进行正常的排水;碎石层6的中部为粒径大的碎石,能够确保碎石层6有足够的排水能力,在碎石层6顶部铺设粒径中等的碎石,能够确保水流能够正常的进入碎石层6,同时便于在碎石层6上再铺设混凝土。
[0038] 进一步的,所述碎石层6上铺设有顶素混凝土层7,以确保碎石层6顶部的平整性,以便于碎石层6上铺设防水层。
[0039] 进一步的,还包括多个宾格网箱8,多个所述宾格网箱8绕所述碎石层6外周设置,且正对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的所述宾格网箱8与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围成排水沟9,以通过宾格网箱8将碎石层6围住,避免碎石层6内的碎石在水流的冲刷下产生位移。
[0040] 进一步的,所述顶素混凝土层7和所述宾格网箱8上铺设有顶防水层10,以防止建筑基础机构内的水渗至建筑底板。
[0041] 优选的,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设置有多个排水槽22,所述排水槽22下端延伸至所述排水沟9内,以在水流量较大时,将沿山体流动的流水引至排水沟9内,从而进一步避免雨水冲刷傍山建筑墙体。
[0042] 能够理解的是,所述排水沟9底部纵向倾斜,且所述排水沟9较矮端与所述防水混凝土层5较矮端位于同一侧,以便于将残留在排水沟9内的水引出。
[0043]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沟9底面铺设有第一光面混凝土层91,所述排水沟9远离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光面混凝土层92,所述第二光面混凝土层92下侧与所述第一光面混凝土层91相连,且所述第二光面混凝土层92高度低于所述宾格网箱8的高度。
[0044] 在排水沟9底部设置光面混凝土,能够避免夹杂在水流中泥沙、树枝等杂物残留在排水沟9。在排水沟9远离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的侧壁设置光面混凝土,能够防止夹在水流中的树枝等杂物在排水完成后仍残留在宾格网箱8外侧。同时,在第一光面混凝土层91、第二光面混凝土层92和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下侧围成较浅的水沟,在水流量较小时直接通过排水沟9排水,仅在水流大时通过碎石层6排水,而在水流大时,水流速度快、冲刷能力强,能够避免夹杂在水流中的泥沙大量沉淀在碎石中二减小碎石层6的排水能力。
[0045] 优选的,所述第二光面混凝土层92高度小于所述宾格网箱8的高度的二分之一,以确保在水流过大时,傍山建筑基础结构能够将水流排出,避免水流漫至建筑底板。
[0046] 应当理解的是,还包括多跟竖向设置的基桩11,所述基桩11下端贯穿所述基础素混凝土层1,所述基桩11上端凸出所述顶防水层10,以确保傍山建筑基础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0047] 本实施例提供的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在筑设时,根据所需建设的傍山建筑的占地面积开挖山体,然后在平整后的地基上依次铺设基础素混凝土层1、基础防水层4、防水混凝土层5和碎石层6,并在整形后的开挖山体侧上铺设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使得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下侧与防水混凝土层5外缘相连。由于山体支护混凝土倾斜设置且开设有排水孔21、防水混凝土层5横截面为内凹的弓形、防水混凝土层5上铺设的碎石层6具有间隙,使得沿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流动的水流、从排水孔21流出的水流均流至防水混凝土层5的中部。而防水混凝土层5纵向倾斜且防水混凝土层5低端延伸至山体的排水通道内,以将水流引至山体的排水通道内,实现傍山建筑基础的排水。
[0048] 其中,由于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倾斜设置,而建筑通常竖向设置且建筑底板和建筑基础机构之间有相应的构体,因此建筑侧壁与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间存在较大的间隙,使得沿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留下的水流不会冲击建筑的侧壁;同时,建筑基础具有较大的面积,使得防水混凝土层5上的碎石层6也具有足够大的面积,因此,能够确保碎石层6有足够的排水能力,满足傍山建筑基础的排水需求。
[0049]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在筑设时,不需要单独挖设排水沟9,更不需要加宽或加深排水沟9,山体开挖量小;而在建筑基础的地基上铺设素混凝土、基础防水层4、防水混凝土层5和在山体开挖侧铺设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是傍山建筑所需的基本结构,本发明仅是在防水混凝土层5上铺设碎石层6和改变防水混凝土层5的形状。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傍山建筑基础结构,能够减少傍山建筑基础在修建时山体开挖的土方量,进而降低傍山基础筑设的施工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
[0050] 实施例2
[005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傍山建筑基础施工方法,用于筑设上述的傍山建筑基础结构,包括以下步骤:
[0052] 根据所需建设的傍山建筑的占地面积开挖山体,并平整地基和整形山体开挖侧,使山体开挖侧表面形成沟槽;
[0053] 在山体开挖侧浇筑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沟槽附着混凝土层后形成排水槽22,并在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上钻设排水孔21;
[0054] 在所述地基上筑设基桩11;
[0055] 筑设基桩11后在所述地基上依次铺设基础素混凝土层1、基础防水层4、防水混凝土层5、碎石层6、顶素混凝土层7;
[0056] 在所述碎石层6外周砌筑宾格网箱8,以在正对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的所述宾格网箱8与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围成排水沟9;
[0057] 在所述排水沟9底部铺设第一光面混凝土层91、在所述排水沟9远离所述山体支护混凝土层2的侧壁铺设第二光面混凝土层92;
[0058] 在所述宾格网箱8和所述顶素混凝土层7上铺设顶防水层10,以完成傍山建筑基础结构的筑设。
[0059]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