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639794.6

文献号 : CN11325832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阔崔臻蒋剑耿强孔维强陶广华朱福雄杜克虎王远东沈玉平

申请人 : 禾美(浙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线束连接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的一端设有导线固定座,且所述导线固定座上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导线固定座的一端设有限位凸筋,且所述限位凸筋的两侧均设有导线卡接槽,所述第一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一推杆。本发明通过在第一接头内设置一个导线固定座,在第二接头内设置导线固定机构,导线固定座可以将导线固定在第一接头内,当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插接在一起时,导线固定机构可以将导线的绝缘层切开,这样导线内部的导体就会与导线固定机构接触,导线固定机构可以导电,这样在安装时,无需手动剥线,也可完成线束与连接器之间的连接。

权利要求 :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1)的一端设有导线固定座(3),且所述导线固定座(3)上设有若干个通孔(26),所述导线固定座(3)的一端设有限位凸筋(301),且所述限位凸筋(301)的两侧均设有导线卡接槽(302),所述第一接头(1)的一端设有第一推杆(4),且所述第一接头(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推杆(5),所述第一推杆(4)通过连接弹簧(24)与所述第一接头(1)弹性连接,所述第二接头(2)位于所述第一接头(1)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接头(2)上设有与导线固定座(3)相契合的固定槽(6),所述固定槽(6)内设有导线固定机构(7)和剥离机构(8),所述导线固定机构(7)包括限位座(9)和夹持组件,所述限位座(9)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接头(2)滑动连接,且所述限位座(9)的一侧设有若干个限位凸起(901),所述限位座(9)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10)与所述第二接头(2)弹性连接,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且所述第一固定板(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2)的一端均设有刃口(13),所述第一固定板(11)的另一端插接在所述导线固定座(3)内,且所述第一固定板(11)上设有限位凹槽(1101),所述第二固定板(12)的另一端通过销轴与所述第一固定板(11)销接,且所述第二固定板(12)与所述限位凸起(901)相抵触,所述第二固定板(12)面向所述第一固定板(11)的一侧设有与所述限位凹槽(1101)相对应的压块(12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固定座(3)呈矩形状,且所述导线固定座(3)通过螺丝与所述第一接头(1)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剥离机构(8)包括固定架(14),且所述固定架(14)与所述第二接头(2)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架(14)的一侧设有若干个固定组件,且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夹板(15)和第二夹板(16),所述第一夹板(15)与所述固定架(14)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夹板(15)通过第二弹簧(17)与所述第二夹板(16)弹性连接,所述第二夹板(16)的底端与所述固定架(14)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二夹板(16)的一侧设有限位杆(18),所述限位杆(18)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夹板(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4)还通过限位弹簧(25)与所述第二接头(2)弹性连接,且所述固定架(14)的一侧设有两个凸块(14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1)的两侧均设有第三推杆(19)和推块(20),所述第三推杆(19)的位置和数量与所述限位杆(18)一一对应,所述推块(20)的位置和数量与所述凸块(1401)一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1)的两端均设有弹性连接板(21),且所述弹性连接板(21)的外侧设有卡齿(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头(2)的两端均设有与卡齿(22)相对应的卡槽(2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卡接槽(302)的位置和数量与所述通孔(26)一一对应,所述导线卡接槽(302)的一端呈喇叭状,且所述导线卡接槽(302)的内侧设有两个弧形槽口。

说明书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线束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新能源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连接汽车的电气电子部件并使之发挥功能,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线束是指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与电线电缆压
接后,外面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为了连接和
拆卸的方便,线束之间的连接一般都会用到线束连接器,现有技术中,在对线束和连接器进
行连接时,需要先将线束外的绝缘层手工进行剥离,并漏出其内部的导体,最后将这些导体
连接到连接器内的接线端子上,从而实现线束与连接器的连接,最后通过连接器之间的插
接配合得以实现两段线束之间的连接,然而上述线束与连接器的安装以及连接方式十分的
麻烦,使得汽车的后期维修和保养变得十分不便。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具备安装方便的有益效果,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到在对线束连接器进行安装时,需要先将线束外的绝缘层剥
掉,然后才能将线束与连接器安装在一起的问题。
[0004]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的一端设有导线固定座,且所述导线固定座上设有若干个通孔,
所述导线固定座的一端设有限位凸筋,且所述限位凸筋的两侧均设有导线卡接槽,所述第
一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一推杆,且所述第一接头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推杆,所述第一推杆通过
连接弹簧与所述第一接头弹性连接,所述第二接头位于所述第一接头的一侧,且所述第二
接头上设有与导线固定座相契合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设有导线固定机构和剥离机构。
[0005]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导线固定机构包括限位座和夹持组件,所述限位座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接头滑动连接,且
所述限位座的一侧设有若干个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座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接头
弹性连接。
[0006]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且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均
设有刃口,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另一端插接在所述导线固定座内,且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
限位凹槽,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另一端通过销轴与所述第一固定板销接,且所述第二固定板
与所述限位凸起相抵触,所述第二固定板面向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设有与所述限位凹槽
相对应的压块。
[0007]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导线固定座呈矩形状,且所述导线固定座通过螺丝与所述第一接头可拆卸连接。
[0008]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剥离机构包括固定架,且所述固定架与所述第二接头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架的一侧设有
若干个固定组件,且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固定架
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夹板通过第二弹簧与所述第二夹板弹性连接,所述第二夹板的底端
与所述固定架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二夹板的一侧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一端贯穿所述
第一夹板。
[0009]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固定架还通过限位弹簧与所述第二接头弹性连接,且所述固定架的一侧设有两个凸块。
[0010]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接头的两侧均设有第三推杆和推块,所述第三推杆的位置和数量与所述限位杆一一
对应,所述推块的位置和数量与所述凸块一一对应。
[0011]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接头的两端均设有弹性连接板,且所述弹性连接板的外侧设有卡齿。
[0012]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接头的两端均设有与卡齿相对应的卡槽。
[0013]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导线卡接槽的位置和数量与所述通孔一一对应,所述导线卡接槽的一端呈喇叭状,且所
述导线卡接槽的内侧设有两个弧形槽口。
[0014] 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 1、该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通过在第一接头内设置一个导线固定座,在第二接头内设置有导线固定机构,导线固定座可以将导线固定在第一接头内,当第一
接头与第二接头插接在一起时,导线固定机构可以将导线的绝缘层切开,这样导线内部的
导体就会与导线固定机构接触,导线固定机构可以导电,这样在安装时,只需先将导线穿过
第一接头,然后将其一端卡接在导线卡接槽内,接着将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插接在一起即
可,无需再对导线进行剥线处理,更方便。
[0016] 2、该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通过在第一固定板上设置一个限位凹槽,在第二固定板上设置一个压块,压块和限位凹槽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提供导线的固定效
果,使其不易脱离,另一方面,压块会给导线提供一定的压力,使导线紧贴限位凹槽的内壁,
这样可以增加导线与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有效减少接触电阻,提
高导电效果。
[0017] 3、该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在第二接头内设置一个剥离机构,剥离机构包括固定架和固定组件,固定组件与夹持组件是一一对应设置的,通过固定组件可
以将导线夹住,在第一接头运动时,会推动固定架机固定组件运动,通过固定组件可以使绝
缘层与导线分离,从而使导线内部的导体更多的裸露出来,从而提高导线与夹持组件之间
的连接效果。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接头俯视图。
[0020]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接头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接头结构示意图。
[0022]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接头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 图6为本发明的夹持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4] 图7为本发明的固定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5] 图中:1、第一接头;2、第二接头;3、导线固定座;301、限位凸筋;302、导线卡接槽;4、第一推杆;5、第二推杆;6、固定槽;7、导线固定机构;8、剥离机构;9、限位座;901、限位凸
起;10、第一弹簧;11、第一固定板;1101、限位凹槽;12、第二固定板;1201、压块;13、刃口;
14、固定架;1401、凸块;15、第一夹板;16、第二夹板;17、第二弹簧;18、限位杆;19、第三推
杆;20、推块;21、弹性连接板;22、卡齿;23、卡槽;24、连接弹簧;25、限位弹簧;26、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7] 实施例1
[0028] 请参阅图1‑7,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高压线束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2,第一接头1的一端设有导线固定座3,且导线固定座3上设有若干个通孔26,导线固定座3
的一端设有限位凸筋301,且限位凸筋301的两侧均设有导线卡接槽302,第一接头1的一端
设有第一推杆4,且第一接头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推杆5,第一推杆4通过连接弹簧24与第一
接头1弹性连接,第二接头2位于第一接头1的一侧,且第二接头2上设有与导线固定座3相契
合的固定槽6,固定槽6内设有导线固定机构7和剥离机构8,导线卡接槽302的位置和数量与
通孔26一一对应,导线卡接槽302的一端呈喇叭状,且导线卡接槽302的内侧设有两个弧形
槽口。
[0029] 导线固定机构7包括限位座9和夹持组件,限位座9的底端与第二接头2滑动连接,且限位座9的一侧设有若干个限位凸起901,限位座9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10与第二接头2弹
性连接。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且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的
一端均设有刃口13,第一固定板11的另一端插接在导线固定座3内,且第一固定板11上设有
限位凹槽1101,第二固定板12的另一端通过销轴与第一固定板11销接,且第二固定板12与
限位凸起901相抵触,第二固定板12面向第一固定板11的一侧设有与限位凹槽1101相对应
的压块1201。
[0030] 通过在第一接头1内设置一个导线固定座3,当导线最外侧的护套被剥掉后,可以将多根导线固定在导线固定座3上的导线卡接槽302内,此时,导线的端部呈90°弯折,第二
接头2是预先与导线固定在一起的,在第二接头2内设有导线固定机构7,其包括限位座9和
夹持组件,限位座9是可以与第二接头2相对滑动的,同时限位座9还通过第一弹簧10与第二
接头2的内壁弹性连接,正常情况下,通过限位座9上的限位凸起901可以将夹持组件抵住,
夹持组件由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组成,在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上均设有
刃口13,当第一接头1插接到第二接头2内时,导线固定座3外侧的导线会沿着第一固定板11
和第二固定板12之间的间隙运动,通过刃口13可以将导线外侧的绝缘层切开,这样导线内
部的导体就会与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接触,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2均是可
以导电的;
[0031] 随着第一接头1的运动,第一接头1内的第一推杆4会先与限位座9相抵触,在限位座9的两侧均设有斜面,在第一推杆4的推动下,限位座9会先向远离夹持组件的方向运动,
在失去了限位座9上的限位凸起901的阻挡后,第二固定板12的一端会在导线的挤压下与第
一固定板11分离,此时,导线可以运动至第一固定板11上的限位凹槽1101处,然后,第二推
杆5会与限位座9相抵触,在第二推杆5的作用下,第二推杆5会将限位座9推回原位,此时第
二固定板12回归原位,这样导线就会被压块1201压入至限位凹槽1101内,压块1201和限位
凹槽1101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提高导线的固定效果,使其不易脱离,另一方面,压块1201会
给导线提供一定的压力,使导线紧贴限位凹槽1101的内壁,这样可以增加导线与第一固定
板11、第二固定板12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有效减少接触电阻,提高导电效果。
[003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推杆4是可以与第一接头1相对滑动的,其通过连接弹簧24与第一接头1的内壁弹性连接,由于第一推杆4较长,第一接头1在插接时,第一推杆4会先与第
二接头2相抵,这样就会对第一接头1的运动造成影响,因此,在第二接头2内设有与第一推
杆4相对应的插槽,这样第一推杆4就不会阻碍到第一接头1与第二接头2之间的插接。
[0033] 实施例2
[0034] 请参阅图1、4和5,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导线固定座3呈矩形状,且导线固定座3通过螺丝与第一接头1可拆卸连接,由于导线固定座3是矩形状的,为了接线的
方便,设置了一个可拆卸式的导线固定座3,在接线时,可先将导线固定座3取下,然后将导
线的一端穿过第一接头1,接着再将导线穿过导线固定座3上的通孔26,最后在将导线固定
座3安装回原位即可。
[0035] 实施例3
[0036] 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剥离机构8包括固定架14,且固定架14与第二接头2滑动连接,固定架14的一侧设有若干个固定组件,且固定组件包括第
一夹板15和第二夹板16,第一夹板15与固定架14固定连接,且第一夹板15通过第二弹簧17
与第二夹板16弹性连接,第二夹板16的底端与固定架14滑动连接,且第二夹板16的一侧设
有限位杆18,限位杆18的一端贯穿第一夹板15。固定架14还通过限位弹簧25与第二接头2弹
性连接,固定架14的一侧设有两个凸块1401,第一接头1的两侧均设有第三推杆19和推块
20,第三推杆19的位置和数量与限位杆18一一对应,推块20的位置和数量与凸块1401一一
对应。
[0037]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导线的导电效果,本技术方案在第二接头2内还设置了一个剥离机构8,剥离机构8主要由固定架14和固定组件组成,固定架14是可以与第二接头2相对滑
动的,同时,固定架14通过限位弹簧25与第二接头2的内壁弹性连接,固定组件是固定在固
定架14上的,可以随着固定架14一起运动,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夹板15和第二夹板16,第二夹
板16是可以活动,在第二夹板16上还设有限位杆18,限位杆18的一端穿过第一夹板15,同
时,限位杆18远离第二夹板16的一端带有斜面,正常情况,第一夹板15与第二夹板16会在第
二弹簧17的作用下合在一起,第一接头1在运动时会带动第三推杆19一起运动,第三推杆19
在运动时会推动限位杆18,在限位杆18的推动下,第一夹板15和第二夹板16分开;
[0038] 固定组件与夹持组件是一一对应设置的,此时,导线会沿着第一夹板15和第二夹板16之间的间隙运动,随着第一接头1的运动,推块20会与固定架14上的凸块1401相抵触,
凸块1401的顶部设有斜面,在推块20的推动下,固定架14会向远离夹持组件的方向运动,此
时,限位杆18会与第三推杆19错开,然后第一夹板15会在第二弹簧17的作用重新与第二夹
板16合在一起,此时,第一夹板15和第二夹板16会将导线夹住,同时,第一夹板15和第二夹
板16还会随着固定架14一起运动,在第一夹板15和第二夹板16的带动下,可以使绝缘层与
导线分离,从而使导线内部的导体更多的裸露出来,以达到提高导线效果的目的。
[0039] 实施例4
[0040] 请参阅图1‑5,第一接头1的两端均设有弹性连接板21,且弹性连接板21的外侧设有卡齿22。第二接头2的两端均设有与卡齿22相对应的卡槽23。
[0041] 弹性连接板21的一端与第一接头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卡齿22,弹性连接板21具有发生一定形变的能力,在弹性连接板21的外侧设有卡齿,当第一接头1插接到第二接头2
内后,卡齿22会正好与卡槽23卡接在一起,这样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2就固定在一起了,当
需要拆卸时,只需向内侧按压卡齿22,此时卡齿22与卡槽23错开,然后就可使第一接头1与
第二接头2分离。
[004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
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
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
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
所固有的要素。
[0043]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
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