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及其防过载电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737188.8

文献号 : CN11325872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滕义松谢秀斌范祥新李祥渠彪

申请人 : 徐州南普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及其防过载电机,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包括外套体、内套体和限位体,所述内套体内置于所述外套体的内部,且能够与所述外套体同步转动,当所述内套体的转矩大于临界值时,所述内套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套体转动;其中电机能够使得内外套体产生相对位移。本发明通过机械结构实现过载保护,能够形成多个转矩的临界值,实现转矩可变式的过载保护方式,能够实现多个临界值的控制,以满足不同的工作情况。

权利要求 :

1.一种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套体,所述外套体与第一传动机构相连接;

一内套体,所述内套体与第二传动机构相连接,所述内套体内置于所述外套体的内部,且能够与所述外套体同步转动,当所述内套体的转矩大于临界值时,所述内套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套体转动;

其中,所述内套体与所述外套体之间设置有若干个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的限位体,所述限位体具有若干个沿周向分布并与所述外套体相配合接触的第一限位部,所述限位体具有若干个沿周向分布并与所述内套体相配合接触的第二限位部,且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在周向上相间分布;

在同一个所述限位体上,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外套体的接触位置在周向上形成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内套体的接触位置在周向上形成第二限位面,且至少有一个第一限位面与一个第二限位面之间的间距可变;

在同一个所述限位体上,这些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在轴向上还分别具有第一抵紧部和第二抵紧部,这些所述第一抵紧部和第二抵紧部分别与所述外套体和所述内套体形成抵紧关系,且所述第一抵紧部与所述第二抵紧部在周向上相间分布;

在同一个所述限位体上,所述第一抵紧部形成第一抵紧面,所述第二抵紧部形成第二抵紧面,且所述第一抵紧面与所述第二抵紧面不共面;当其中一个所述限位体上的第一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之间的间距产生变化时,相对应的第一抵紧面与第二抵紧面之间的间距跟随变化;

所述外套体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压环,所述内套体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压环,所述第一压环与所述第二压环在轴向上相间分布;

所述限位体的第一抵紧部与第一压环相接触,所述限位体的第二抵紧部与第二压环相接触;

其中一个所述限位体或者多个所述限位体通过所述第一压环和第二压环的相对轴向位移产生轴向上的弹性形变,使得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抵紧面和所述第二抵紧面的间距产生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环内嵌在所述外套体内,所述外套体的内壁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压环安装的第一环槽;

所述第二压环嵌套在所述内套体上,所述内套体的外壁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压环安装的第二环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环和/或所述第二压环为具有一豁口的环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为凸起结构,且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凸出端到所述限位体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凸出端到所述限位体中心的距离;

所述第一抵紧部和所述第二抵紧部均为凸起结构,且所述第一抵紧部的凸出方向与所述第二抵紧部的凸出方向相反;

所述外套体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

所述内套体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槽;

所述第一抵紧部抵紧在所述外套体上,所述第二抵紧部抵紧在所述内套体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体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传动外齿;

所述内套体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传动内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体上的传动外齿为外花键,所述内套体的传动内齿为内花键。

7.一种防过载电机,包括电机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所述电机本体的输出轴与内套体或者外套体驱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防过载电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机本体的输出轴与内套体相连接时,内套体能够沿输出轴的轴向方向相对于外套体进行位移;

当所述电机本体的输出轴与外套体相连接时,外套体能够沿输出轴的轴向方向相对于内套体进行位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防过载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本体通过一导轨安装在外部结构上,所述电机本体上设置有一伸缩机构驱动其在所述导轨上位移,使得外套体与内套体之间产生相对位移。

说明书 :

一种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及其防过载电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及其防过载电机。

背景技术

[0002] 在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领域,其传动方式一般是通过电机驱动后桥实现动力的输出,其输出方式可以简单的认为是电机直驱的方式,常规的配置是一个电机安装在变
速箱上,变速箱与后桥连接,通过两个半轴将转矩传递到车轮上。
[0003] 考虑到制造成本,在电机与变速箱之间通常都是直接连接,例如通过齿轮或者花键的方式进行,二者之间并未设置相关的连接部件,其并不能像传统汽车上设置离合器或
者液力变矩器等装置,因此这类车辆无法在机械结构层面上进行有效的过载保护。
[0004] 对于过载保护来说,这类车辆一般是在软件层面上进行设置,即车辆会配套一个控制器,控制电机的工作,利用控制器对电机的过载进行保护,使得电机不能长时间过载运
行;虽然能够实现过载保护,但是控制器的稳定性相对于机械结构来说较差,另外一旦控制
器启动过载保护,电机往往就停止工作或者无法继续保持高转矩输出。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及其防过载电机,其通过机械结构实现过载保护,能够形成多个转矩的临界值,实现转矩可变
式的过载保护方式,能够实现多个临界值的控制,以满足不同的工作情况。
[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包括:一外套体,所述外套体与第一传动机构相连接;一内套体,所述内套体与
第二传动机构相连接,所述内套体内置于所述外套体的内部,且能够与所述外套体同步转
动,当所述内套体的转矩大于临界值时,所述内套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套体转动。
[0007] 其中,所述内套体与所述外套体之间设置有若干个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的限位体,所述限位体具有若干个沿周向分布并与所述外套体相配合接触的第一限位部,所述限位体
具有若干个沿周向分布并与所述内套体相配合接触的第二限位部,且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
述第二限位部在周向上相间分布。
[0008] 在同一个所述限位体上,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外套体的接触位置在周向上形成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内套体的接触位置在周向上形成第二限位面,且至少
有一个第一限位面与一个第二限位面之间的间距可变。
[0009] 在同一个所述限位体上,这些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在轴向上还分别具有第一抵紧部和第二抵紧部,这些所述第一抵紧部和第二抵紧部分别与所述外套体和所
述内套体形成抵紧关系,且所述第一抵紧部与所述第二抵紧部在周向上相间分布。
[0010] 在同一个所述限位体上,所述第一抵紧部形成第一抵紧面,所述第二抵紧部形成第二抵紧面,且所述第一抵紧面与所述第二抵紧面不共面;当其中一个所述限位体上的第
一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之间的间距产生变化时,相对应的第一抵紧面与第二抵紧面之间的
间距跟随变化。
[0011] 优选地,所述外套体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压环,所述内套体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压环,所述第一压环与所述第二压环在轴向上相间分布。
[0012] 所述限位体的第一抵紧部与第一压环相接触,所述限位体的第二抵紧部与第二压环相接触。
[0013] 其中一个所述限位体或者多个所述限位体通过所述第一压环和第二压环的相对轴向位移产生轴向上的弹性形变,使得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抵紧面和所述第二抵紧面的间距
产生变化。
[0014]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环内嵌在所述外套体内,所述外套体的内壁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压环安装的第一环槽。
[0015] 所述第二压环嵌套在所述内套体上,所述内套体的外壁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压环安装的第二环槽。
[0016]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环和/或所述第二压环为具有一豁口的环体。
[0017]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为凸起结构,且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凸出端到所述限位体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凸出端到所述限位体中心的距离。
[0018] 所述第一抵紧部和所述第二抵紧部均为凸起结构,且所述第一抵紧部的凸出方向与所述第二抵紧部的凸出方向相反。
[0019] 所述外套体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
[0020] 所述内套体的外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槽。
[0021] 所述第一抵紧部抵紧在所述外套体上,所述第二抵紧部抵紧在所述内套体上。
[0022] 优选地,所述外套体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传动外齿。所述内套体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传动内齿。
[0023] 优选地,所述外套体上的传动外齿为外花键,所述内套体的传动内齿为内花键。
[0024] 一种防过载电机,包括电机本体,还包括所述的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所述电机本体的输出轴与内套体或者外套体驱动连接。
[0025] 优选地,当所述电机本体的输出轴与内套体相连接时,内套体能够沿输出轴的轴向方向相对于外套体进行位移;当所述电机本体的输出轴与外套体相连接时,外套体能够
沿输出轴的轴向方向相对于内套体进行位移。
[0026] 优选地,所述电机本体通过一导轨安装在外部结构上,所述电机本体上设置有一伸缩机构驱动其在所述导轨上位移,使得外套体与内套体之间产生相对位移。
[002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内外套体和限位体的结合,形成机械结构形式的过载保护装置,稳定性优于传统控制器实现过载保护的方式,其能够根据转矩的大小
进行相应的过载保护,防止电机过载;同时其形成的转矩临界值能够进行变化,其能够根据
限位体的弹性形变产生不同的转矩临界值,进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工况获得不同的过载保护
效果,并能够与通过控制器实现过载保护形成结合,可通过控制器设置出一个最高的过载
保护临界值,通过本发明设置出多个次级过载保护临界值。
[0028] 本发明通过限位体与内外套之间能够形成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进而依靠限位面实现内外套体的同步转动,同时该两个限位面之间具有间距,其形成的是两个错位支
撑,相较于单面支撑更稳定,这种错位支撑在抵抗轴向偏移时更稳定,因此对于传动和噪音
的控制效果更优。
[0029] 另外两个限位面之间的间距可以进行调整,对限位体产生弹性形变,其能够产生两个方向上的弹性形变,其在轴向上产生弹性形变,使得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的间距
改变,从而改变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抵紧力,并形成径向上的弹性形变,同时在轴向
产生弹性形变的时,也使得第一抵紧面和第二抵紧面的间距改变,第一抵紧面和第二抵紧
面产生的正压力也产生变化,因此形成的摩擦力也跟随改变,最终能够实现转矩临界值的
改变,获得不同的过载保护临界值。

附图说明

[003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的立体图。
[0032]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0033] 图3为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0034] 图4为图1中去除外套体后的立体图。
[0035] 图5为图4的主视图。
[0036] 图6为图1的爆炸图。
[0037] 图7为限位体的立体图。
[0038] 图8为图7的主视图。
[0039] 图9为图7 的侧视图一。
[0040] 图10为图7的侧视图二。
[0041] 图11为外套体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12为包含三个限位体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13为包含八个限位体的结构示意图。
[0044] 附图标记说明:1‑外套体、11‑第一限位槽、12‑第一环槽;2‑内套体、21‑第二限位槽;3‑限位体、31‑第一限位部、32‑第二限位部;4‑第一压环;5‑第二压环;001‑第一限位面;
002‑第二限位面;003‑第一抵紧面;004‑第二抵紧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6] 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包括外套体1、内套体2以及若干个限位体3,内外套体分别与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相连接,
例如该两个传动机构分别是电机和变速器,即内套体2可以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外套体
1可以与变速器的输入轴相连接,进而实现动力的传递,也可以内套体2与变速器的输入轴
相连接,外套体1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也可以是其他的,在此不再列举。
[0047] 其中,内套体2内置于外套体1的内部,且能够与外套体1同步转动,其同步转动通过限位体3实现,同时当内套体2的转矩大于临界值时,内套体2能够相对于外套体1转动,需
要注意的是,此处所说的内套体2的转矩也可以表达成外套体1的转矩,因为力的作用是相
互的,在此为简化说明,仅说了一个,同时临界值是指转矩的临界值,是能够使得内外套体
产生相对转动时的转矩值,该值的确定由内外套体与限位体3综合决定,在其材料和具体尺
寸没有确定时,该临界转矩无法确定,该值需根据最终制造出来的产品进行实际测定获得;
具体的结合图3、图4、图7和图8,限位体3能够实现内外套体同步转动,也能够实现二者的相
对转动,限位体3并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产生弹性形变,以实现后续的转矩临界值的改变;
具体的针对内外套体的同步转动和相对转动,限位体3需具有特殊的结构,即:如图7、图8所
示,限位体3具有若干个沿周向均匀分布并与外套体1相配合接触的第一限位部31,限位体3
具有若干个沿周向均匀分布并与内套体2相配合接触的第二限位部32,外套体1的内壁上开
设有与第一限位部31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11,内套体2的外壁上开设有与第二限位部32相
配合的第二限位槽21,进而通过限位部与限位槽的配合实现同步转动,而当转矩过大时,限
位部又能够脱离限位槽实现相对转动,防止过载。
[0048] 其中,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在周向上相间分布,相邻的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首尾相连,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均为凸起结构,二者的凸出方向相
反,且第一限位部31的凸出端到限位体3中心的距离大于第二限位部32的凸出端到限位体3
中心的距离,即第一限位部31凸出端所在的圆的半径大于第二限位部32凸出端所在圆的半
径,即图8中两个虚线圆。
[0049] 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在同一个限位体3上,第一限位部31与外套体1的接触位置在周向上形成第一限位面001,第二限位部32与内套体2的接触位置在周向上形成第二限位
面002,且至少有一个第一限位面001与一个第二限位面002之间的间距可变;由于限位体3
的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是具有厚度的,因此实际上的第一限位面001和第二限位
面002是一个圆柱面,因此在此所说的间距则是指两个圆柱面在轴向上的中心距,同时在本
实施例中所说的轴向和径向都是指内外套体或者限位体3的轴向和径向,为简化说明都统
称轴向和径向;另外第一限位面001和第二限位面002的间距可变通过限位体3沿轴向的形
变实现,当限位体3产生轴向上的压缩时,由于第一限位面001和第二限位面002之间具有间
距,因此第一限位部31形成的接触位置和第二限位部32形成的接触位置是相错位的(即两
个限位面是错位),这种错位的设置一方面使得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形成错位支
撑,当限位体3轴向挤压变形时,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能够产生一个翻转的趋势,
由于第一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部32是进行首尾有效的连接,因此这种翻转趋势会使得第一
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2的抵紧力产生变化,进而使得二者抵的更紧,从而提高转矩的临界
值;同理当限位体3产生轴向上的释放时,会降低转矩的临界值;另一方面,这种错位支撑能
够在轴向上形成多个支撑面,在轴向上的支撑能力更优,由于过载保护装置实质是的连接
是一种柔性连接,其在运转的过程中震动要差于刚性的连接,因此这种错位支撑在提高支
撑能力的同时能够对噪音进行抑制;再一方面,两个限位面的错位,同时使得下述的第一抵
紧面003和第二抵紧面004形成错位,从而使得限位体3能够形成轴向上的挤压空间,具体
的: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限位面001和第二限位面002的间距产生变化的同时能够使得第
一抵紧面003和第二抵紧面004的间距产生变化,即这些第一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部32在轴
向上还分别具有第一抵紧部和第二抵紧部,在同一个限位体3上,第一抵紧部形成第一抵紧
面003,第二抵紧部形成第二抵紧面004,这些第一抵紧部和第二抵紧部分别与外套体1和内
套体2形成抵紧关系,且第一抵紧部与第二抵紧部在周向上相间分布;第一抵紧部和第二抵
紧部均为凸起结构,且第一抵紧部的凸出方向与第二抵紧部的凸出方向相反,第一抵紧部
抵紧在外套体1上,第二抵紧部抵紧在内套体2上,进而产生两个限位面之间具有间距;实际
上,第一抵紧部和第一限位部、第二抵紧部与第二限位部是同一个结构形成的两个凸起结
构,是在轴向上和径向上分别形成的两个凸起,由于第一抵紧部和第二抵紧部产生的是轴
向上的抵紧力,因此实际上第一抵紧面003和第二抵紧面003是一个平面,同时由于是同一
个结构形成的两个凸起结构,当两个抵紧面间距改变时,两个限位面的间距也跟随改变;需
要注意的是,限位部和限位槽的配合还需能够脱离,因此限位部的凸起结构不能导致其不
能脱离限位槽,例如该凸起结构不能是类似矩形的结构,其可以是如图中所示的类似弧形
的结构。
[0050] 由于限位体3需要分别与内外套体形成有效接触,即限位部要抵紧在内外套体上,抵紧部也要抵紧在内外套体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给出了一种实现方式,即:外套体1的内
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压环4,内套体2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压环5,第一压环4与第
二压环5在轴向上相间分布。
[0051] 限位体3的第一抵紧部与第一压环4相接触,限位体3的第二抵紧部与第二压环5相接触。
[0052] 由于限位体3需要具有轴向压缩的功能,因此需要通过压环的轴向位移使得限位体产生弹性形变,即实质上通过第一抵紧面003和第二抵紧面004的移动实现;再由,限位体
3的数量可以是多个或者一个,当限位体3是单个时,则相对简单些,此时可设置一个第一压
环4和一个第二压环5,此时的第一压环4和第二压环5均可固定在相应的位置(即第一压环4
固定在外套体1上,第二压环5固定在内套体2上);而当限位体3的数量是多个时,情况就相
对复杂了,例如:当限位体3的数量是两个时,只有一个限位体3能够产生轴向压缩时,其中
一个情况是设置两个第一压环4和一个第二压环5,此时的三个压环都可固定在相应的位
置;而当两个限位体3都产生轴向压缩时,此时的第二压环5则需要能在内套体2上产生滑
动。
[0053] 当限位体3的数量是四个时,如图3所示,当所有的压环都固定时,此时会有两个限位体3产生压缩;若要增加限位体3能够被压缩的数量,则需要使得其中一个压环能够轴向
位移,如图3所示,中部的第一压环4能够在外套体1上轴向位移,其余压环均被固定,此时则
有三个限位体3被压缩;另外也可将第二压环5设置成能够移动的状态。
[0054] 再例如限位体3为三个时,如图12所示,当所有压环都被固定时,有两个限位体3能够被压缩。
[0055] 再例如限位体3为八个时,如图13所示,当所有压环都被固定时,有四个限位体3能够被压缩。
[0056] 因此可以看出,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组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对于压环的固定和轴向位移来说,在图3中给出了一种方式,第
一压环4内嵌在外套体1内,外套体1的内壁上开设有供第一压环4安装的第一环槽12;第二
压环5嵌套在内套体2上,内套体2的外壁上开设有供第二压环5安装的第二环槽,环槽实现
对压环的固定和滑动;结合图3,当压环需要被固定时,环槽的宽度与压环的厚度相同,当压
环需要滑动时,环槽的宽度大于压环的厚度,如图中3中,中间的第一压环4的厚度小于其内
的环槽的宽度。
[0057] 此外为了方便安装压环,第一压环4和第二压环5可以采用具有一豁口的环体,类似于卡簧的结构。
[0058] 限位体3需要分别与内外套形成有效接触,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在内外套体上分别设有一体成型的凸缘结构,实现有效接触,同时对于压环的固定和滑动也可以不采
用环槽的配合方式,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直接套设滑动等等方式,在此也不再一一列举。
[0059] 由上述可知,对于压环来说,其并不一定是固定在内外套上,对于最外侧的两个压环来说,若不进行轴向限位,在运转的过程中,其可能会脱离,因此,如图3所示,对于最外侧
的两个压环最好保持固定;同时为了进行防尘等处理,外套体1的两端也最好进行密封处
理,图3中给出了一种方式,即外套体1为一端开口、另一端闭口的结构,在开口端具有一个
内圆面,在该内圆面对应的内套体2处设置有外圆面,进而在不影响转动的同时设置密封垫
进行密封,而在封闭端需要注意预留好轴向位移的间隙。
[0060] 进一步的,对于采用多限位体3时,这些限位体3之间的安装方式也是多样的,优选的采用成组对称并且相邻组之间错位安装的方式,即如图5、图13所示,两个限位体3为一
组,同组内两个限位体3对称设置,相邻的两组之间在周向上错位,图中错位了一个限位部
的角度,这样整体上的支撑点位就比较均匀,稳定性和降噪能力更优。
[0061] 此外,考虑到内外套体需要能够产生相对位移,在此本实施例中还给出了一种电机,其包括电机本体,电机本体的输出轴通过本实施例中的可变转矩式过载保护装置进行
与其他结构连接,例如与变速箱连接。
[0062] 电机本体的输出轴能够与内套体2或者外套体1驱动连接,其中连接方式可以是通过齿的啮合实现,即如图1所示,外套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传动外
齿,内套体2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传动内齿;该齿可以是花键齿,即传
动外齿为外花键,内套体的传动内齿为内花键。
[0063] 而对于内外套体的相对位移来说,在电机本体通过一导轨安装在外部结构上(例如安装在后桥的桥管上),电机本体上设置有一伸缩机构(例如电动推杆)驱动其在导轨上
位移,使得外套体1与内套体2之间产生相对位移,具体的位移方式如下:
[0064] 当电机本体的输出轴与内套体2相连接时,内套体2能够沿输出轴的轴向方向相对于外套体1进行位移。
[0065] 当电机本体的输出轴与外套体1相连接时,外套体1能够沿输出轴的轴向方向相对于内套体2进行位移。
[0066] 当然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相对位移,在此不再列举。
[0067] 最后,由于该过载保护装置能够实现临界转矩的调整,即通过内外套体的轴向相对位移,使得限位体3产生弹性形变,使得抵紧力和摩擦力产生改变而实现临界转矩的调
整,因此可以实现对电机的过载保护,因此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设置出临界转矩,其中最
大临界转矩的设置最好不超过电机产生抱死时的转矩;通过电机在导轨上的位置获得不同
的临界转矩以适应不同工况;例如在达到其中一个临界转矩时,如车子受阻时,可通过限位
体3压缩获得一个更大临界转矩,使得车辆获得转矩脱困,从而在最大临界值下防止电机过
载。
[0068] 另外,一般情况下,电机配备的控制器也具有过载保护的功能,可以结合其进行使用,可以将控制器设置临界转矩最为最大值,也可作为非最大值,形成对电机的双重保护或
者兜底保护,避免电机长时间产生过载;对于控制器方式的过载保护,其很容易通过报警装
置(例如蜂鸣器)进行提醒,而对于本保护装置来说,其在产生过载保护时,内外套体产生相
对转动,其会通过限位槽与限位部的脱离结合产生较为规律的声音,也能够起到提醒作用。
[0069]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
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