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对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578540.8

文献号 : CN11331608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雍征东路宝赵宁

申请人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对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该配对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其包括: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获取移动终端接收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若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相对位置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则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配对方法可以改善对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的配对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配对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对方法包括:通过所述移动终端的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

根据所述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接收的所述定位信号计算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相对所述移动终端的到达角;

根据所述到达角获取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的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

若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所述相对位置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则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接收到的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包括:通过所述天线阵列中的主天线接收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超宽带信号或蓝牙信号,并获取所述主天线接收所述超宽带信号或所述蓝牙信号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其中,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通过所述超宽带信号或所述蓝牙信号进行通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所述相对位置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则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包括:获取所述主天线的第一方向图;

根据所述第一方向图设置位于所述移动终端多个不同位置的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

从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中获取所述相对位置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

若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则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所述相对位置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则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之后,还包括:若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小于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则提示用户移动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移动终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接收到的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包括:通过所述移动终端的通信天线接收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超宽带信号或蓝牙信号,并获取所述通信天线接收所述超宽带信号或所述蓝牙信号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其中,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通过所述超宽带信号或所述蓝牙信号进行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所述相对位置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则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包括:获取所述通信天线的第二方向图;

根据所述第二方向图设置位于所述移动终端多个不同位置的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

从所述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中获取所述相对位置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

若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则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

7.一种配对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对装置包括:相对位置获取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移动终端的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

根据所述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接收的所述定位信号计算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相对所述移动终端的到达角;

根据所述到达角获取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

通信信号接收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的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

配对模块,用于当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所述相对位置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时,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

8.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芯片,所述处理芯片被设置为,当所述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时,执行如下步骤:通过所述移动终端的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

根据所述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接收的所述定位信号计算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相对所述移动终端的到达角;

根据所述到达角获取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的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

若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所述相对位置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则与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天线阵列,所述天线阵列包括多个天线,所述天线阵列与所述处理芯片电性连接,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天线阵列获取所述相对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均用于接收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超宽带信号以获取所述相对位置;所述通信信号为超宽带信号或蓝牙信号,所述天线阵列包括一个主天线,所述主天线用于接收所述超宽带信号或所述蓝牙信号,以获取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阵列呈直角三角形排布,且所述主天线位于所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处。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均用于接收所述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超宽带信号以获取所述相对位置;所述通信信号为超宽带信号或蓝牙信号,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一通信天线,所述通信天线用于接收所述超宽带信号或所述蓝牙信号,以获取所述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天线设置于所述移动终端的顶部,所述天线阵列设置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后盖且靠近所述移动终端的顶部设置。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配对方法。

说明书 :

配对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配对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电子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可通过天线与周围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实现短距离无线连接,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通过天线与无线耳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电子设备建立无线连接。
[0003] 在两个设备之间建立无线连接后,通常需要对两个设备进行配对,配对成功后二者之间才能进行数据传输。然而,因为移动终端的天线在移动终端的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的辐射强度不同,当可穿戴电子设备位于移动终端的不同位置时,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强度不同,所以可穿戴电子设备位于移动终端的不同位置会影响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的配对结果,导致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的配对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000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配对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可改善对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的配对效果。
[000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配对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包括:
[0006] 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
[0007] 获取移动终端接收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
[0008] 若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相对位置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则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
[0009]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配对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包括:
[0010] 相对位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
[0011] 通信信号接收模块,用于获取移动终端接收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
[0012] 配对模块,用于当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相对位置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时,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
[0013]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处理芯片,处理芯片被设置为,当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时,执行如下步骤:
[0014] 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
[0015] 获取移动终端接收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
[0016] 若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相对位置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则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
[0017]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配对方法。
[001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对方法中,首先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相对位置,然后获取移动终端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仅当移动终端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该相对位置处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时,提示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保证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配对时可穿戴电子设备处于移动终端接收通信信号的覆盖范围内,从而改善对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的配对效果。

附图说明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的场景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对方法的第一种流程示意图。
[0022] 图3为移动终端内天线辐射体的方向图。
[0023]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对方法的第二种流程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对方法的第三种流程示意图。
[0025]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配对方法,用于移动终端,具体用于对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的场景示意图。该移动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桌面计算设备等设备,也可以是音频/视频播放装置、数据存储装置、汽车装置、游戏设备等设备;该可穿戴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无线耳机等设备,也可以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设备或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设备。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附图1以移动终端为智能手机、可穿戴电子设备为无线耳机为例,但移动终端和可穿戴电子设备均不限于上述设备,只要移动终端和可穿戴电子设备均可以与其他电子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即可。
[0029]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对方法的第一种流程示意图。该配对方法包括:
[0030] 101,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
[0031] 移动终端内可以设置有多个天线,每个天线均可以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根据移动终端内每个天线接收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的不同情况,即可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
[0032]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技术在近距离定位上的应用日趋完善。UWB技术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方式,使用1GHz以上带宽,用于传输UWB信号。其传输距离通常在10m以内。UWB技术不采用载波,而是利用纳秒级至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适用于高速、近距离无线个人通信。UWB技术具有系统复杂度低、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对信道衰落不敏感、截获能力低、定位精度高等优点,尤其适于室内等密集多径场所的高速无线接入,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与无线耳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连接。因此,UWB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室内近距离定位。
[0033]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可以为蓝牙信号、也可以为其他无线信号,但基于上述原因,UWB技术在室内近距离定位上的效果远好于其他各类无线通信技术。因此,移动终端通过多个天线接收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为UWB信号时,移动终端对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定位效果更好。FCC(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规定,UWB的工作频段范围为3.1GHz至10.6GHz,最小工作频宽为500MHz。目前主流的UWB频段中心频率为6.5GHz和8GHz,带宽要求500MHz以上。
[0034] 102,获取移动终端接收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
[0035]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是无线发送层的可选部分,通常用来判定链接质量,以及是否增大广播发送强度。移动终端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之后,可以通过接收到的通信信号的质量获取移动终端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
[0036] 其中,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可通过多种无线信号进行通信。比如:当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通过UWB信号进行通信时,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为UWB信号;当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通过蓝牙信号进行通信时,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为蓝牙信号。当然,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无线信号进行通信,比如无线局域网信号。本申请实施例对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用于通信的无线信号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制。
[0037] 103,若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相对位置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则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
[0038] 在天线辐射体一定距离处,根据辐射的强度随方向的变化情况可以绘制出天线方向图,如图3所示,图3为移动终端内天线辐射体的方向图。从理论上来讲,天线辐射体相同距离处每个方向的辐射强度都是相同的,天线方向图应该是标准的球形。但实际上,无论是UWB天线、蓝牙天线还是无线局域网天线,天线辐射体相同距离处的辐射强度都随方向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不同,也即,UWB天线、蓝牙天线和无线局域网天线的方向图都存在一定的不圆度。
[0039] 因此,即使在距离移动终端相同远近的位置,可穿戴电子设备位于移动终端的不同方位,移动终端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信号的RSSI也是不同的。比如,在距离移动终端一米远处,图3中凹陷部分的辐射强度较弱,而图3中凸出部分的辐射强度较强。为了保证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配对时可穿戴电子设备处于移动终端接收通信信号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将图3中凹陷部分对应的位置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设置得较小,将图3中凸出部分对应的位置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设置得较大。
[0040] 根据步骤101中获取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即可获得该相对位置处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若移动终端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大于或等于该相对位置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说明可穿戴电子设备处于移动终端接收通信信号的覆盖范围内,则提示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配对。具体地,可以在移动终端的显示界面上弹出提示框,以提示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配对。
[004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对方法中,首先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相对位置,然后获取移动终端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仅当移动终端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该相对位置处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时,提示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避免了可穿戴电子设备处于移动终端接收通信信号的辐射距离内但却位于移动终端的辐射强度较弱的位置时,移动终端盲目地直接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而导致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通信不佳,保证了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配对时可穿戴电子设备处于移动终端接收通信信号的覆盖范围内,从而改善了对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的配对效果。
[0042]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对方法的第二种流程示意图。该配对方法包括:
[0043] 201,通过移动终端的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
[0044] 移动终端内可以设置有天线阵列,天线阵列可以包括多个天线,比如,天线阵列包括三个天线。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均可以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移动终端通过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定位信号可以为UWB信号,则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均为UWB天线。需要说明的是,定位信号也可以为其他无线信号,比如蓝牙信号,则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均为蓝牙天线。当然,天线阵列中的天线也可以被设置为既能覆盖UWB信号的频段又能覆盖其他无线信号的频段,则移动终端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天线阵列接收不同类型的定位信号。还需要说明的是,天线阵列也可以包括四个、五个或更多个天线,本申请实施例对天线阵列包括的天线的具体数量不作限制。
[0045] 202,根据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接收的定位信号计算可穿戴电子设备相对移动终端的到达角。
[0046] 天线阵列中的三个天线可以呈阵列排布,比如呈直角三角形阵列排布。通过天线阵列中的三个天线接收的定位信号的不同情况,即可计算出可穿戴电子设备相对移动终端的到达角。计算可穿戴电子设备相对移动终端的到达角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相关技术中利用UWB技术进行定位的方法,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三个天线也可以不呈直角三角形排布,本申请实施例对天线阵列中的三个天线的具体排布方式不作限制。但当三个天线呈直角三角形排布时,三个天线可以覆盖到横向和纵向的最大范围,从而可以提高移动终端通过天线阵列对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定位的准确性。
[0047] 203,根据到达角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
[0048] 204,通过天线阵列的主天线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超宽带信号或蓝牙信号,并获取天线阵列的主天线接收超宽带信号或蓝牙信号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
[0049] 移动终端通过天线阵列对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定位以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后,通过天线阵列中的主天线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通信。主天线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之后,可以通过接收到的通信信号的质量获取移动终端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1。
[0050] 当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通过UWB信号进行通信时,主天线接收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为UWB信号;当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通过蓝牙信号进行通信时,主天线接收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为蓝牙信号。当然,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无线信号进行通信,比如无线局域网信号。本申请实施例对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用于通信的无线信号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制。
[0051] 205,获取主天线的第一方向图,根据第一方向图设置位于移动终端的多个不同位置的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
[0052] 在距离主天线相同远近的位置,可穿戴电子设备位于主天线的不同方位,主天线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同。为了保证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配对时可穿戴电子设备处于移动终端接收UWB信号或蓝牙信号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将主天线辐射强度较强的位置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设置得较大、而将主天线辐射强度较弱的位置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设置得较小,则在主天线周缘的多个不同位置就对应设置多个不同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
[0053] 206,从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中获取相对位置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
[0054] 根据步骤203中获取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从步骤205中预设的位于移动终端的多个不同位置的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中确定该相对位置处对应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RSSI‑1‑0。
[0055] 207,若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则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
[0056] 比较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1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RSSI‑1‑0的大小,若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1大于或者等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RSSI‑1‑0,说明可穿戴电子设备处于移动终端接收蓝牙信号或UWB信号的覆盖范围内,则提示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配对。
[0057] 208,若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小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则提示用户移动可穿戴电子设备和/或移动终端。
[0058] 比较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1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RSSI‑1‑0的大小,若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1小于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RSSI‑1‑0,说明可穿戴电子设备处于移动终端接收蓝牙信号或UWB信号的覆盖范围外,则提示用户移动可穿戴电子设备和/或移动终端,以使可穿戴电子设备进入移动终端接收蓝牙信号或UWB信号的覆盖范围内。
[0059]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对方法的第三种流程示意图。该配对方法包括:
[0060] 301,通过移动终端的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
[0061] 移动终端内可以设置有天线阵列,天线阵列可以包括多个天线,比如,天线阵列包括三个天线。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均可以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移动终端通过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定位信号可以为UWB信号,则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均为UWB天线。需要说明的是,定位信号也可以为其他无线信号,比如蓝牙信号,则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均为蓝牙天线。当然,天线阵列中的天线也可以被设置为既能覆盖UWB信号的频段又能覆盖其他无线信号的频段,则移动终端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天线阵列接收不同类型的定位信号。还需要说明的是,天线阵列也可以包括四个、五个或更多个天线,本申请实施例对天线阵列包括的天线的具体数量不作限制。
[0062] 302,根据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接收的定位信号计算可穿戴电子设备相对移动终端的到达角。
[0063] 天线阵列中的三个天线可以呈阵列排布,比如呈直角三角形阵列排布。通过天线阵列中的三个天线接收的定位信号的不同情况,即可计算出可穿戴电子设备相对移动终端的到达角。计算可穿戴电子设备相对移动终端的到达角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相关技术中利用UWB技术进行定位的方法,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三个天线也可以不呈直角三角形排布,本申请实施例对天线阵列中的三个天线的具体排布方式不作限制。但当三个天线呈直角三角形排布时,三个天线可以覆盖到横向和纵向的最大范围,从而可以提高移动终端通过天线阵列对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定位的准确性。
[0064] 303,根据到达角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
[0065] 304,通过移动终端的通信天线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超宽带信号或蓝牙信号,并获取移动终端的通信天线接收超宽带信号或蓝牙信号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
[0066] 移动终端通过天线阵列对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定位以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后,通过移动终端的通信天线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通信。通信天线为移动终端中独立于天线阵列而单独设置的天线。通信天线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之后,可以通过接收到的通信信号的质量获取移动终端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2。
[0067] 当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通过蓝牙信号进行通信时,通信天线接收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为蓝牙信号;当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通过UWB信号进行通信时,通信天线接收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为UWB信号。当然,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无线信号进行通信,比如无线局域网信号。本申请实施例对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之间用于通信的无线信号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制。
[0068] 305,获取通信天线的第二方向图,根据第二方向图设置位于移动终端的多个不同位置的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
[0069] 在距离通信天线相同远近的位置,可穿戴电子设备位于通信天线的不同方位,通信天线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同。为了保证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配对时可穿戴电子设备处于移动终端接收UWB信号或蓝牙信号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将通信天线辐射强度较强的位置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设置得较大、而将通信天线辐射强度较弱的位置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设置得较小,则在通信天线周缘的多个不同位置就对应设置多个不同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
[0070] 306,从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中获取相对位置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
[0071] 根据步骤303中获取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从步骤305中预设的位于移动终端的多个不同位置的多个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中确定该相对位置处对应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RSSI‑2‑0。
[0072] 307,若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则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
[0073] 比较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2与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RSSI‑2‑0的大小,若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2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RSSI‑2‑0,说明可穿戴电子设备处于移动终端接收蓝牙信号或UWB信号的覆盖范围内,则提示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配对。
[007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配对装置,用于移动终端,具体用于对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该移动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桌面计算设备等设备,也可以是音频/视频播放装置、数据存储装置、汽车装置、游戏设备等设备;该可穿戴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无线耳机等设备,也可以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设备或者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设备。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和可穿戴电子设备均不限于上述设备,只要移动终端和可穿戴电子设备均可以与其他电子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即可。
[0075] 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配对装置包括:
[0076] 401,相对位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
[0077] 移动终端内可以设置有多个天线,每个天线均可以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根据移动终端内每个天线接收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的不同情况,即可获取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
[0078] 402,通信信号接收模块,用于获取移动终端接收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
[0079] 移动终端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之后,可以通过接收到的通信信号的质量获取移动终端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
[0080] 403,配对模块,用于当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不小于相对位置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时,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
[0081] 根据相对位置获取模块获取的可穿戴电子设备与移动终端的相对位置即可获得该相对位置处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若移动终端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大于或等于该相对位置预设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阈值,说明可穿戴电子设备处于移动终端接收通信信号的覆盖范围内,则提示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配对。具体地,可以在移动终端的显示界面上弹出提示框,以提示移动终端与可穿戴电子设备配对。
[008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可采用上述的配对方法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该移动终端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桌面计算设备等设备,也可以是音频/视频播放装置、数据存储装置、汽车装置、游戏设备等设备;该可穿戴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无线耳机等设备,也可以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设备或者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设备。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和可穿戴电子设备均不限于上述设备,只要移动终端和可穿戴电子设备均可以与其他电子设备建立无线连接即可。
[0083] 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移动终端20可以包括壳体21、天线阵列22和处理芯片23。其中,天线阵列22和处理芯片23均设置于壳体21内,且天线阵列22与处理芯片23电性连接。
[0084] 壳体21可以形成移动终端20的外部轮廓。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1可以包括中框211和后盖212,中框211与后盖212相互组合形成该壳体21。中框211与后盖212可以形成容纳空间,以容纳天线阵列22和处理芯片23等器件。
[0085]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可以还包括盖板(图中未示出),盖板和后盖212分别盖设到中框211上,盖板与后盖212相对设置以使盖板与后盖212位于中框211的相对面。
[0086] 壳体21可以为金属壳体,比如镁合金、不锈钢等金属;壳体21也可以为塑胶壳体;壳体21还可以为陶瓷或玻璃壳体。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21的材料并不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比如:壳体21可以包括塑胶部分和金属部分,壳体21可以为金属和塑胶相互配合的壳体结构,具体的,可以先成型金属部分,例如采用注塑的方式形成镁合金基板,在镁合金基板上再注塑塑胶,形成塑胶基板,则构成完整的壳体结构。
[0087]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壳体21的结构并不限于此,比如:中框211与后盖212一体成型形成一完整的壳体结构,壳体直接具有一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天线阵列22和处理芯片23等器件。
[0088] 天线阵列22用于在移动终端20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时对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定位。天线阵列22包括多个天线,每个天线均用于接收UWB信号。也即是说,天线阵列22中的每个天线均可以为UWB天线。天线阵列22可以靠近后盖212设置或者直接设置在后盖212上,以使天线阵列22远离壳体21内的其他器件,从而增大天线阵列22的净空区域,进而减少壳体21内的其他器件对天线阵列22接收UWB信号造成的干扰。同时,天线阵列22可以靠近移动终端20的顶部设置,从而避免用户握持移动终端20时,用户的手部遮挡天线阵列22而影响天线阵列22接收UWB信号。
[0089] 天线阵列22可以包括三个天线,其中一个天线为主天线221、两个天线为次天线222。天线阵列中的三个天线可以呈阵列排布,比如呈直角三角形阵列排布,以使天线阵列
22为直角三角形阵列。需要说明的是,三个天线也可以不呈直角三角形排布,本申请实施例对天线阵列22中的三个天线的具体排布方式不作限制。但当三个天线呈直角三角形排布时,三个天线可以覆盖到横向和纵向的最大范围,从而可以提高移动终端20通过天线阵列
22对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定位的准确性。还需要说明的是,天线阵列也可以包括四个、五个或者更多个天线,本申请实施例对天线阵列包括的天线的具体数量不作限制。
[0090] 其中,主天线221位于直角三角形阵列的直角处。主天线221还用于作为移动终端20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通信的通信天线,移动终端20可以通过主天线221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从而获取移动终端20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
[0091] 处理芯片23用于对天线阵列22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当移动终端20与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配对时,处理芯片23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配对方法。处理芯片23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或导线与移动终端20的主板电连接,处理芯片23也可以直接设置在移动终端20的主板上。
[0092] 请继续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可以还包括通信天线24。通信天线24用于接收UWB信号或蓝牙信号,移动终端20可以通过通信天线24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可以理解的是,当移动终端20通过通信天线24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时,天线阵列22的主天线221则仅用于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定位信号而不用于接收可穿戴电子设备发射的通信信号,天线阵列22中的每个天线均仅用于对可穿戴电子设备进行定位。
[0093] 其中,通信信号24可以设置在移动终端20的顶部,比如设置在移动终端20的上边框处,以使通信信号24远离移动终端20内的其他器件,从而增大通信信号24的净空区域,进而减少移动终端20内的其他器件对通信信号24接收UWB信号或蓝牙信号造成的干扰,同时还可以避免用户握持移动终端20时,用户的手部遮挡通信天线24而影响通信天线24接收UWB信号或蓝牙信号。
[0094]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多条指令或计算机程序,该指令或计算机程序适于由处理器进行加载以执行上述的配对方法。其中,处理器可以集成在移动终端的电路板上,以控制显示屏工作。
[0095]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盘或光盘等。
[0096]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对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