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电动车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094989.2

文献号 : CN11332819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胡世超朱燕高新

申请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壳体和封装于所述壳体内依次排列的多个极芯组,所述极芯组之间串联,所述极芯组包括至少一个极芯;所述极芯组包括从相对两端伸出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和第二电极引出部件;所述电池还包括具有弹性变形属性的极芯组连接件,所述极芯组连接件用于连接串联的两个极芯组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和第二电极引出部件。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电动车,所述电池提高了极芯组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壳体和封装于所述壳体内依次排列的多个极芯组,所述极芯组之间串联,所述极芯组包括至少一个极芯;

所述极芯组包括从相对两端伸出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和第二电极引出部件;

所述电池还包括具有弹性变形属性的极芯组连接件,所述极芯组连接件用于连接串联的两个极芯组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和第二电极引出部件;所述电池还包括多个封装膜,每一极芯组封装于一对应的封装膜内;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及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分别从所述极芯组的两端延伸出所述封装膜的侧面,所述极芯组连接件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极芯组的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及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所述相邻的两个极芯组的其中一极芯组的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与另一极芯组的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相向延伸,且相向延伸的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于对应的所述封装膜的侧面的高度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组连接件一端连接于其中一极芯组的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另一端连接于相邻的另一极芯组的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在朝向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的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组连接件包括分别位于两端的两个固定部以及连接于两个固定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两个固定部用于分别连接相邻极芯组的相向延伸出的电极引出部件,所述连接部用于缓冲所述极芯组之间沿第一方向受到的拉应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组连接件为片状,且所述极芯组连接件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具有预设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组连接件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连接部构成45~135度的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组连接件为Z形片,位于两端的两个所述固定部均为固定板,所述连接部为相对于所述固定板倾斜的连接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膜包括第一封装件及第二封装件,所述第一封装件的第一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封装槽,所述第二封装件的第二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封装槽;所述第一封装件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封装件的第二表面相贴合后,所述第一封装槽和所述第二封装槽正对连通形成封装腔,所述封装腔用于存放所述极芯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膜包括封装区和盖合区,所述封装区向内凹陷形成封装槽,所述封装区与所述盖合区对折贴合后,所述盖合区对所述封装区的所述封装槽封盖形成封装腔,所述封装腔用于存放所述极芯组。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组的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及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沿第一方向分别位于所述封装膜的两侧,且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及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分别自所述封装膜贴合处伸出所述封装腔。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装槽的深度为第一深度,所述第二封装槽的深度为第二深度,所述第一深度与所述第二深度的比值不为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深度与所述第二深度的比值为

1.2~8。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装件的第一表面包括围绕所述第一封装槽的第一边缘区,所述第二封装件的第二表面包括围绕所述第二封装槽的第二边缘区,所述第一封装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一边缘区与所述第二封装件的第二表面的第二边缘区密封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区包括围绕所述封装槽的第一边缘区,所述盖合区包括对应所述第一边缘区的第二边缘区,所述封装区的第一边缘区与所述盖合区的第二边缘区密封固定。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膜为铝塑复合膜或高分子材料复合膜。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芯组连接件的材料为铜或铝。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具有开口的壳本体和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壳本体的开口密封连接,以共同围成密封的容纳腔室,所述多个极芯组位于所述容纳腔室内,所述极芯组串联形成极芯组串,所述极芯组串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从所述盖板引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内设置有密封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膜对应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及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延伸的出口处均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紧密设置于所述封装膜的出口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或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极芯组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每一极芯组的相对的两端为沿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所述极芯组的长边以及电池的长边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电池为长方体,所述电池的长度为600mm‑2500mm,所述电池的厚度大于10mm。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的厚度为13mm‑75mm。

22.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23.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电池。

24.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池包。

说明书 :

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电动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电动车。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电绿色出行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的出行工具选择了电动汽车,而电动汽车主要是通过电池的蓄电和放电的过程实现电能的使用。一般情况下,电动车内存储有多个电池包,每个电池包又包括多个电池,每个电池之间通过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进行连接。电动车的普及,使得人类拜托了对石油能源的依赖;同时,电能也属于绿色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有助于节能减排,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绿色出行的队列。
[0003] 但是,现阶段的电动车主要通过车载多个电池或电池模组,而每个电池又由多个极芯构成,极芯与极芯之间通过电极进行连接,并传导电能;当电动车遇到撞击或者紧急刹车等情况时,外部因素会对电池形成拉应力,有时还会破坏极芯与极芯之间的连接,更有甚者,拉应力会对极芯的连接处造成永久性的破坏,因此,如何提高电池极芯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成为一大难题。
[0004] 申请内容
[0005] 本申请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电动车,用于提高电池极芯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壳体和封装于所述壳体内依次排列的多个极芯组,所述极芯组之间串联,所述极芯组包括至少一个极芯;
[0007] 所述极芯组包括从相对两端伸出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和第二电极引出部件;
[0008] 所述电池还包括具有弹性变形属性的极芯组连接件,所述极芯组连接件用于连接串联的两个极芯组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和第二电极引出部件。
[0009]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所述的电池。
[0010]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若干个所述的电池。
[0011]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动车,包括所述的电池包。
[0012]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电动车,所述电池包括壳体以及封装于壳体内的极芯组,极芯组之间通过极芯组连接件进行串联连接,所述极芯组连接件通过连接相邻极芯组的电极引出部件,从而实现极芯组之间的连接,避免极芯组之间硬性接触,防止极芯组受到损坏。

附图说明

[001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是图1中电池去除壳体的侧视图;
[0016] 图3是图2中相邻极芯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4是图3中Ⅳ部分的放大图;
[0018] 图5是一实施例中双侧冲坑封装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 图6是一实施例中单侧冲坑封装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 图7是图5中封装膜闭合结构示意图;
[0021]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序列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4]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水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5]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6] 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27]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电池100去除壳体11的侧视图。
[0028]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100;所述电池100括壳体11和封装于所述壳体11内依次排列的多个极芯组12,所述极芯组12之间串联,所述极芯组12包括至少一个极芯;所述极芯组12包括从相对两端伸出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和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所述电池100还包括具有弹性变形属性的极芯组连接件13,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用于连接串联的两个极芯组12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和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即串联的两个极芯组12的一个极芯组
12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与另一个极芯组12的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通过极芯组连接件
13进行连接,从而实现这两个极芯组12的串联。
[0029] 所述极芯组的排列本申请没有限定,例如可以排列成多排结构,也可以排列成单排结构。
[0030]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池100,所述电池100包括壳体11以及封装于壳体11内的极芯组12,极芯组12之间通过极芯组连接件13进行串联连接,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通过连接极芯组12的电极引出部件,从而实现极芯组12之间的连接,避免极芯组12之间硬性接触,防止极芯组12受到损坏。另外,优选的,在极芯组12外周包覆有封装膜14,所述封装膜14对壳体11与极芯组12间进行了隔离,提高了电池100的安全性能,且封装膜14对极芯组12实现了二次密封,也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封装膜14亦进一步实现极芯组12与极芯组12之间的隔离,提高极芯组12连接的稳定性。
[0031]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为金属材质,所述壳体1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铝壳、或钢壳。所述壳体11的强度高,散热效果好,所述壳体11包括具有开口的壳本体111和盖板112。本实施例中,壳本体111呈长筒状,壳本体11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开口;两个盖板112分别位于壳本体111的两端,两端的盖板112分别与壳本体111的开口密封连接,以共同围成密封的容纳腔室,所述极芯组12位于该容纳腔室内。
[0032] 多个极芯组12串联形成极芯串,极芯串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该极芯串的第一电极可以是位于该极芯串一端的极芯组12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该极芯串的第二电极可以是位于该极芯串另一端的极芯组12的第二电极引出部件。极芯串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从盖板112延伸出。所述极芯串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是从同一个盖板112内引出,也可以是分别从两个盖板112引出,对此不做限定。
[003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上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内设置有密封件,所述排气孔用于对壳体11内抽真空,可以在壳体11内形成负压。
[003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壳体11的厚度为0.05mm‑1mm。
[0035]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盖板11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
[0036] 在其他实施例中,壳本体111上可以是仅在一端设置有开口,盖板112的数量为一,从而该盖板112与壳本体111的一端开口密封连接。此种方式中,极芯串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从同一个盖板112内引出。
[0037] 在本实施例中,将多个极芯组12串联排列延伸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亦即电池100的长度方向,如图2中标注的方向A所示。
[0038] 请参阅3和图4,图3是图2中相邻两个极芯组1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Ⅳ部分的放大图。其中,图3所示的相邻的两个极芯组12为图2中极芯串中的相邻极芯组12,且图3为图2中相邻极芯组12的俯视图。
[0039]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100还包括多个封装膜14,每一极芯组12封装于一对应的封装膜14内。即在壳体11和极芯组12之间还设有封装膜14。所述封装膜14包裹于所述极芯组12的外周;由此,通过封装膜14和壳体11可以实现对极芯组12的二次封装,有利于提高电池100的密封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封装膜14内还注入有电解液。通过上述方式,还可以避免电解液与所述壳体11的接触,避免金属的壳体11的被腐蚀或者被电解液的分解。
[0040] 因此,所述封装膜14具有一定的绝缘性以及耐电解液腐蚀性,所述封装膜14的材料在此不作特殊限制,只要能够绝缘且不与电解液反应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装膜14的材料可以包括聚丙烯(PP)、聚乙烯(PE)或者多层复合膜,例如铝塑复合膜或高分子材料复合膜,所述封装膜14包括层叠的非金属外层膜和非金属内层膜,所述内层膜位于极芯组12和外层膜之间,所述外层膜的熔点大于所述内层膜的熔点,且所述外层膜和内层膜的熔点差的范围为30℃‑80℃。
[0041] 这里提到的极芯,为动力电池100领域常用的极芯,极芯以及极芯组12为电池100外壳内部的组成部分,而不能被理解为电池100本身;所述极芯可以是卷绕形成的极芯,也可以是叠片的方式制成的极芯;一般情况下,极芯至少包括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以及电解液,极芯一般是指未完全密封的组件。
[0042] 在本实施例中,极芯组12可以包括一个单独的极芯;也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极芯,且至少两个极芯通过并联连接,从而构成所述极芯组12。
[0043] 所述极芯组12包括极芯组12主体以及与极芯组12主体电连接的用于引出电流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及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及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分别从所述极芯组12的两端延伸出封装膜14的侧面。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极芯组12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及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
[0044] 如图3所示,所述封装膜14为长方体胶囊形等。所述多个极芯组12沿第一方向排列,每一极封装膜14相对的两端为沿第一方向上的两端面,所述极芯组12的长边沿第一方向排列;如图3所示的封装膜14的结构,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自所述封装膜14内部沿第一方向从封装膜14的一侧端面延伸出封装膜14;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自所述封装膜14内部沿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端面延伸出所述封装膜14;且所述封装膜14对应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及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延伸的出口处均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紧密设置于所述封装膜14的出口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或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之间,仅允许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及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伸出所述封装膜14;从而,保证封装膜14内部的密封性。
[0045] 所述密封圈可为橡胶、泡棉等材料制成。
[0046] 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和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采用的材料与电极材料相同,例如:铜或铝。所述电极引出部件呈片状,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和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分别设置于所述极芯组12沿第一方向的两侧。
[0047] 具体应用场景中,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垂直伸出于所述封装膜14沿第一方向的一侧端面,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垂直伸出于所述封装膜14沿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端面。
[0048] 在本实施例中,将与第一方向垂直的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朝向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的方向作为第二方向,如图1以及图3中方向B所示。
[0049] 在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极芯组12中,一极芯组12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与相邻的另一极芯组12的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相向设置,且所述一极芯组12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与相邻的另一极芯组12的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于对应的封装膜14的端面的高度不同,且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在朝向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的方向上,即第二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上。
[0050] 从而,通过本发明的结构实现相邻极芯组12的电极引出部件的联系,减少两极芯组的极芯组主体之间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减少极芯组12在第一方向上的整体排列长度,避免电池100的整体长度过长,同时使得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与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不处于同一平面,因为当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正对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时,极芯串受到第一方向的拉应力,则会造成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与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的相对接触;严重时,相邻的两个极芯组12会因为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与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的碰撞,对极芯组12内部的结构造成损坏,导致电池100无法正常工作。
[0051] 如图3和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一端连接于一极芯组12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另一端连接于相邻的另一极芯组12的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
[0052] 其中,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包括位于两端的两个固定部131以及连接于两个固定部131之间的连接部132,所述两个固定部131用于连接相邻极芯组12的相向延伸出的电极引出部件,所述连接部132用于缓冲所述极芯组12之间沿第一方向受到的拉应力。
[0053] 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采用具有弹性变形属性的材质,且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优选的,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的材料为铜或者铝。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呈片状;优选的,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为Z型连接片,其中,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两端的固定部131呈板状,即固定板;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中间的连接部132亦呈板状,且相对于固定板倾斜设置。
[0054] 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的固定部131与连接部132之间具有预设角度。所述预设角度一般为45~135度,优选的,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两端的固定部131相互平行设置,且所述连接部132与两端的固定部131的夹角均为45度。
[0055] 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两端的固定部131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或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连接;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的两端的固定部131背向外连接部132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或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焊接。使得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之间。
[0056]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两端的固定部131朝向连接部132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或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焊接。即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一端的固定部131朝向所述连接部132的一侧表面,与一极芯组12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背向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的一侧表面焊接,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另一端的固定部131朝向所述连接部132的一侧表面,与另一极芯组12的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背向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的一侧表面焊接;使得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的固定部131搭扣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或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的外侧面,从而,使得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或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的连接更加稳定。
[0057]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可以为工型片或S型片,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以及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使得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可以通过弹性形变缓解相邻两个极芯组12在第一方向上受到的拉应力。
[0058]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还可为弹簧。
[0059]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的有效距离,因为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决定了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受到第一方向上的拉应力时的形变量。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取决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与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于对应的封装膜14的侧面的高度差。
[0060] 请参阅图5,图5是一实施例中双侧冲坑封装膜1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61] 本实施例中,所述封装膜14为双侧冲坑封装膜14。
[0062] 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封装膜14包括第一封装件141及第二封装件142,所述第一封装件141包括第一表面1411,所述第一表面1411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封装槽1412,所述第一封装槽1412的深度为d1;所述第二封装件142包括第二表面1421,所述第二表面1421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封装槽1422,所述第二封装槽1422的深度为d2。所述第一封装槽1412的开口形状与所述第二封装槽1422的开口形状相对应。
[0063] 所述第一封装槽1412的深度d1与所述第二封装槽1422的深度d2的比值不为一,优选实施例为所述第一封装槽1412的深度d1与所述第二封装槽1422的深度d2的比值为1.2~8。
[0064] 所述封装膜14原始材料呈板状,即所述第一封装件141与所述第二封装件142为一体结构,通过冲压工艺在所述封装膜14的一侧表面上冲出第一封装槽1412及第二封装槽1422。
[0065] 当所述封装膜14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封装件141的第一表面1411与所述第二封装件142的第二表面1421处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封装槽1412与所述第二封装槽1422均背向该平面向内凹陷;当所述封装膜14的第一封装件141与第二封装件142相向对折后,所述第一封装件141的第一表面1411与所述第二封装件142的第二表面1421相贴合,且所述第一封装槽1412和所述第二封装槽1422正对连通形成封装腔,所述封装腔用于存放所述极芯组12。
[0066] 所述第一封装件141的第一表面1411包括围绕在第一封装槽1412开口周围的第一边缘区14111;所述第二封装件142的第二表面1421包括围绕在第二封装槽1422开口周围的第二边缘区14211,当所述第一封装件141与所述第二封装件142对折贴合后,即所述第一封装件141的第一表面1411与所述第二封装件142的第二表面1421相向贴合,所述第一封装槽1412和所述第二封装槽1422的开口正对连通行程封装腔,所述第一表面1411的第一边缘区
14111与所述第二表面1421的第二边缘区14211接触。通过将所述第一边缘区14111与所述第二边缘区14211密封固定,从而,将所述极芯组12封装于所述封装腔内。具体应用场景中,所述第一表面1411的第一边缘区14111与所述第二表面1421的第二边缘区14211通过胶接固定或焊接固定。
[0067] 所述极芯组12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及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沿第一方向分别位于封装膜14的两侧,且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及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分别自所述封装膜14贴合处伸出所述封装腔。
[0068]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封装件141与所述第二封装件142非一体结构,即所述第一封装件141与所述第二封装件142为组件结构,分别在第一封装件141的第一表面1411冲压出第一封装槽1412,在第二封装件142的第二表面1421冲压出第二封装槽1422,再将所述第一封装件141的第一表面1411与所述第二封装件142的第二表面1421相对贴合,使得所述第一封装件141上的第一封装槽1412和所述第二封装件142上的第二封装槽1422的开口正对连通,形成封装腔;使得所述第一表面1411的第一边缘区14111与所述第二表面1421的第二边缘区14211相接触。通过将所述第一边缘区14111与所述第二边缘区14211密封固定,从而将所述极芯组12封装于封装腔内。
[0069] 请参阅图6,图6是另一实施例中单侧冲坑封装膜1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70] 本实施例中,所述封装膜14为单侧冲坑封装膜14。
[0071]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封装膜14包括封装区143和盖合区144,所述封装区143通过冲压工艺形成向内凹陷的封装槽1432,所述封装区143与盖合区144对折贴合后,所述盖合区144对所述封装区143的所述封装槽1432封盖形成封装腔,所述封装腔用于存放所述极芯组12。其中,所述封装膜14对应盖合区144的部分为平整面。
[0072] 其中,所述封装区143包括围绕在封装槽1432开口周围的第一边缘区14111,所述盖合区144对应第一边缘区14111的位置处设有第二边缘区14211,当所述封装区143与盖合区144对折贴合后,所述封装区143的第一边缘区14111与所述盖合区144的第二边缘区14211相接触,通过将所述封装区143的第一边缘区14111与所述盖合区144的第二边缘区
14211固定连接,从而将所述极芯组12密封固定于所述封装膜14内。
[0073] 本实施例中的单侧冲坑相比于双侧冲坑,减少了冲压工艺流程,节省了冲压成本,对封装膜14的材料要求较低,减少了冲压废料的产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封装膜14的生产速度,简化了极芯组12的安装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0074]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100为长方体,所述电池100的长度为600mm‑2500mm,例如,所述电池100的规格可以是500mm、1000mm或1500mm等。通过在电池100内设置多个极芯组12,与现有只设置一个极芯的方式相比,可以更方便地制造出长度较长的电池100,传统的电池100中,一旦电池100较长,内部用作集流体的铜铝箔的长度即会相应增加,大大提高了电池100内部的电阻,无法满足当前越来越高的功率及快充的要求。在电池100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本实施例可以极大的减小电池100内部的电阻,避免高功率输出、快充等情况下电池100过热等带来的问题。
[0075] 所述电池100的厚度大于10mm,例如可以在13mm‑75mm的范围。
[0076] 请参阅图7,图7是图3中封装膜14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77] 装配时,如图2和图7所示,先将所述极芯组12放入封装膜14的第一封装槽1412内,并将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以及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自所述第一封装槽1412内部沿第一方向伸出封装膜14的两侧端面,再将所述第一封装件141的第一表面1411与所述第二封装件142的第二表面1421相对贴合,使得所述第一封装槽1412和所述第二封装槽1422正对连通形成封装腔,所述极芯组12处于所述封装腔内,在通过胶接或者焊接,将所述第一表面1411的第一边缘区14111与所述第二表面1421的第二边缘区14211固定连接。从而,将所述极芯组12装配于所述封装膜14内形成极芯组件。
[0078] 如图1和图2所示,再将上述封装好的极芯组件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进行排列,使得相邻两个极芯组12的其中一极芯组12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与另一极芯组12的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相向延伸,相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与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于对应的封装膜14的侧面的高度不同,且所述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在朝向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的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上;再将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的一端固定部131焊接于一极芯组12的第一电极引出部件121,另一端固定部131焊接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极芯组12的第二电极引出部件122,从而,实现将多个极芯组件沿第一方向固定连接,形成极芯串。
[0079] 最后将所述极芯串依次装入壳本体111内,并将盖板112固定连接于壳本体111两端的开口处;从而,完成所述电池100的装配。
[0080]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序列200的结构示意图。
[0081]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100的厚度沿第二方向延伸,若干个所述电池100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以形成所述电池序列200;且至少两个相邻的电池100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电池100的厚度的比例范围为0.001‑0.15。
[0082] 所述电池序列20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有多个,每个电池序列200中的电池100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在实际生产中,电池10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电池序列200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0083]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相邻电池100的间隙会随着电池100的工作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变化,但无论是处于工作中还是工作后或者是电池100出厂前,只要满足电池100之间的间隙与厚度的比例范围在本申请限定的范围内,均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0084]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包300的结构示意图。
[0085] 如图9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300,包括电池序列200。所述电池包300还包括电池盖和托盘30,其中,图9的视图中未示意出电池盖。电池盖和托盘30密封连接形成电池100容纳腔,电池序列200位于电池100容纳腔中。其中,托盘30包括支撑件31,电池100的金属壳体11上形成有支撑区,电池100通过其支撑区与支撑件31对接以支撑于支撑件31上。
[008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托盘30含有边梁,该边梁作为支撑件31,电池10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支撑于边梁上。
[0087]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动车,所述电动车包括上述的电池包300。所述电池包300采用本申请提供的电池100,车的续航能力高,成本较低。
[0088]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池100、电池模组、电池包300以及电动车,所述电池100包括壳体11以及封装于壳体11内的极芯组12,极芯组12之间通过极芯组连接件13进行串联连接,所述极芯组连接件13通过连接极芯组12的电极引出部件,从而实现极芯组12之间的连接,避免极芯组12之间硬性接触,防止极芯组12受到损坏。
[0089] 以上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