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600291.8

文献号 : CN11334316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葛家旺赵晓明马畅廖晋万志峰方小宇

申请人 : 西南石油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目标三角洲的剖面,基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地震终止关系划分所述目标三角洲的三级层序界面;在所述三级层序界面内,识别出初始海泛面在所述三级层序界面上的第一个上超点、第一个下超点以及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读取上述三个点的时间值,利用时深转换公式,将其转换为深度值;根据所述深度值计算所述三角洲的加积距离;根据上述三个点的平面位置计算所述三角洲的进积距离;根据所述加积距离和所述进积距离计算所述三角洲的坡度;根据所述坡度的计算结果确定所述三角洲的类型。本发明能够定量划分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类型,为深水沉积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权利要求 :

1.一种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选择目标三角洲的剖面,基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地震终止关系划分所述目标三角洲的三级层序界面;

在所述三级层序界面内,识别出初始海泛面在所述三级层序界面上的第一个上超点、第一个下超点以及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

读取所述第一个上超点、第一个下超点以及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的时间值,利用时深转换公式,将所述时间值转换为深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个上超点和所述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的深度值计算所述三角洲的加积距离;所述加积距离通过下式进行计算:dA=(V水*T水+V地*T地2)/2‑(V水*T水+V地*T地1)/2          (2)式中:dA为加积距离,m;V水、V地分别为地震波在水体和地层中的速度,m/s;T水为地震波在水体中传播的时间,s;T地1为第一个上超点时间,s;T地2为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时间,s;

根据所述第一个上超点和所述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的平面位置计算所述三角洲的进积距离;所述进积距离通过下式进行计算:dP=(CDP2‑CDP1)*12.5                (3)式中:dP为进积距离,m;CDP1为第一个上超点平面位置,m;CDP2为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平面位置,m;

根据所述加积距离和所述进积距离计算所述三角洲的坡度;

根据所述坡度的计算结果确定所述三角洲的类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深转换公式为:

D=(V水*T水+V地*T地)/2                    (1)式中:D为深度值,m;V水、V地分别为地震波在水体和地层中的速度,m/s;T水、T地分别为地震波在水体中和地层中传播的时间,s。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洲的坡度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1

α=tan (dA/dP)                     (4)式中:α为三角洲的坡度,°;dA为加积距离,m;dP为进积距离,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洲的类型判断标准为:

当所述三角洲的坡度大于等于1°时,所述三角洲的类型为加积型;

当所述三角洲的坡度大于等于0°,且小于1°时,所述三角洲的类型为进积型;

当所述三角洲的坡度小于0°时,所述三角洲的类型为强烈进积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第一个上超点和所述第一个下超点的深度值计算所述三角洲的高度;

根据所述第一个上超点和所述第一个下超点的平面位置计算所述三角洲的长度;

根据所述高度和所述长度计算所述三角洲的前积角;

根据所述加积距离、进积距离、高度、长度、以及前积角计算所述三角洲的砂体面积;

根据所述高度、长度、以及砂体面积判断所述三角洲的规模和形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和所述长度分别通过下式进行计算:H=(V水*T水+V地*T地3)/2‑(V水*T水+V地*T地1)/2              (5)L=(CDP3‑CDP1)*12.5                         (6)式中:H为高度,m;V水、V地分别为地震波在水体和地层中的速度,m/s;T水为地震波在水体中传播的时间,s;T地1为第一个上超点时间,s;T地3为第一个下超点时间,s;L为长度,m;CDP1为第一个上超点平面位置,m;CDP3为第一个下超点平面位置,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积角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1 ‑1

β=tan (H/L)‑tan (dA/dP)                    (7)式中:β为前积角,°;H为高度,m;L为长度,m;dA为加积距离,m;dP为进积距离,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砂体面积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2 2 1/2 2 2 1/2

S=1/2 Sinβ×(dA+dP) +(H+L)            (8)式中:S为砂体面积,m;β为前积角,°;dA为加积距离,m;dP为进积距离,m;H为高度,m;L为长度,m。

说明书 :

一种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深水沉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深水沉积是当今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研究是深水沉积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低位域往往同时发育深水扇体(斜坡扇及海底扇)
和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陆架边缘三角洲对深水富砂体系具有良好的指示效应。
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研究不但具有丰富层序地层学、海洋沉积学等理论意义,对其进
行定量化的表征,不仅有利于判识其砂体发育类型及展布规律预测,更有利于深水区的资
源勘探与开发。
[0003] 然而,尽管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研究对深水扇体的预测有着积极地意义,但是受气候、海平面升降、沉积物供给等因素的影响,其形态复杂多变;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
三角洲,这也严重影响了对深水有利砂体及油气勘探区的预测准确度。
[0004] 目前对于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表征方法,主要以形态描述为主,亟需一种可以定量化表征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方法。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
[000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 一种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 选择目标三角洲的剖面,基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地震终止关系划分所述目标三角洲的三级层序界面;
[0009] 在所述三级层序界面内,识别出初始海泛面在所述三级层序界面上的第一个上超点、第一个下超点以及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
[0010] 读取所述第一个上超点、第一个下超点以及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的时间值,利用时深转换公式,将所述时间值转换为深度值;
[0011] 根据所述第一个上超点和所述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的深度值计算所述三角洲的加积距离;
[0012] 根据所述第一个上超点和所述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的平面位置计算所述三角洲的进积距离;
[0013] 根据所述加积距离和所述进积距离计算所述三角洲的坡度;
[0014] 根据所述坡度的计算结果确定所述三角洲的类型。
[0015] 作为优选,所述时深转换公式为:
[0016] D=(V水*T水+V地*T地)/2                         (1)
[0017] 式中:D为深度值,m;V水、V地分别为地震波在水体和地层中的速度,m/s;T水、T地分别为地震波在水体中和地层中传播的时间,s。
[0018] 作为优选,所述加积距离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019] dA=(V水*T水+V地*T地2)/2‑(V水*T水+V地*T地1)/2              (2)
[0020] 式中:dA为加积距离,m;T地1为第一个上超点时间,s;T地2为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时间,s。
[0021] 作为优选,所述进积距离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022] dP=(CDP2‑CDP1)*12.5                         (3)
[0023] 式中:dP为进积距离,m;CDP1为第一个上超点平面位置,m;CDP2为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平面位置,m。
[0024] 作为优选,所述三角洲的坡度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025] α=tan‑1(dA/dP)                            (4)
[0026] 式中:α为三角洲的坡度,°。
[0027] 作为优选,所述三角洲的类型判断标准为:
[0028] 当所述三角洲的坡度大于等于1°时,所述三角洲的类型为加积型;
[0029] 当所述三角洲的坡度大于等于0°,且小于1°时,所述三角洲的类型为进积型;
[0030] 当所述三角洲的坡度小于0°时,所述三角洲的类型为强烈进积型。
[0031] 作为优选,所述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0032] 根据所述第一个上超点和所述第一个下超点的深度值计算所述三角洲的高度;
[0033] 根据所述第一个上超点和所述第一个下超点的平面位置计算所述三角洲的长度;
[0034] 根据所述高度和所述长度计算所述三角洲的前积角;
[0035] 根据所述加积距离、进积距离、高度、长度、以及前积角计算所述三角洲的砂体面积;
[0036] 根据所述高度、长度、以及砂体面积判断所述三角洲的规模和形态。
[0037] 作为优选,所述高度和所述长度分别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038] H=(V水*T水+V地*T地3)/2‑(V水*T水+V地*T地1)/2               (5)
[0039] L=(CDP3‑CDP1)*12.5                          (6)
[0040] 式中:H为高度,m;T地3为第一个下超点时间,s;L为长度,m;CDP3为第一个下超点平面位置,m。
[0041] 作为优选,所述前积角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042] β=tan‑1(H/L)‑tan‑1(dA/dP)                     (7)
[0043] 式中:β为前积角,°。
[0044] 作为优选,所述砂体面积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045] S=1/2Sinβ×(dA2+dP2)1/2+(H2+L2)1/2                  (8)
[0046] 式中:S为砂体面积,m。
[004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48] 本发明利用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坡度对三角洲的类型进行定量表征,如此划分的三角洲类型结果更为精确,有效减少人为识别的误差,丰富了深海沉积学及层序地层
学的研究方法,对于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砂体发育预测也有积极的意义。

附图说明

[004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50] 图1为经典层序地层学示意图;
[0051]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地震测线1的剖面结果示意图;
[0052]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地震测线2的剖面结果示意图;
[0053]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地震测线3的剖面结果示意图;
[0054]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三级层序界面识别结果示意图;
[0055]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体系域界面识别结果示意图;
[0056] 图7为本发明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及几何参数示意图;
[0057] 图8为本发明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类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
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
相同含义。本发明公开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
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0059]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0] S1:选择目标三角洲的剖面,基于如图1所示的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地震终止关系划分所述目标三角洲的三级层序界面。
[0061] S2:在所述三级层序界面内,识别出初始海泛面在所述三级层序界面上的第一个上超点、第一个下超点以及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
[0062] S3:读取所述第一个上超点、第一个下超点以及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的时间值,利用时深转换公式,将所述时间值转换为深度值;所述时深转换公式为:
[0063] D=(V水*T水+V地*T地)/2                         (1)
[0064] 式中:D为深度值,m;V水、V地分别为地震波在水体和地层中的速度,m/s;T水、T地分别为地震波在水体中和地层中传播的时间,s。
[0065]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除了采用式(1)所示的时深转换公式外,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时深转换公式。
[0066] S4:根据所述第一个上超点和所述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的深度值计算所述三角洲的加积距离;所述加积距离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067] dA=(V水*T水+V地*T地2)/2‑(V水*T水+V地*T地1)/2              (2)
[0068] 式中:dA为加积距离,m;T地1为第一个上超点时间,s;T地2为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时间,s。
[0069] S5:根据所述第一个上超点和所述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的平面位置计算所述三角洲的进积距离;所述进积距离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070] dP=(CDP2‑CDP1)*12.5                         (3)
[0071] 式中:dP为进积距离,m;CDP1为第一个上超点平面位置,m;CDP2为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平面位置,m。
[0072] S6:根据所述加积距离和所述进积距离计算所述三角洲的坡度;所述坡度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073] α=tan‑1(dA/dP)                            (4)
[0074] 式中:α为三角洲的坡度,°。
[0075]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式(4)中的加积距离和进积距离除了采用式(2)和式(3)所示的加积距离计算公式和进积距离计算公式外,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计算方法。
[0076] S7:根据所述坡度的计算结果确定所述三角洲的类型,所述三角洲的类型判断标准如下:
[0077] 当所述三角洲的坡度大于等于1°时,所述三角洲的类型为加积型;
[0078] 当所述三角洲的坡度大于等于0°,且小于1°时,所述三角洲的类型为进积型;
[0079] 当所述三角洲的坡度小于0°时,所述三角洲的类型为强烈进积型。
[0080]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0081] S8:根据所述第一个上超点和所述第一个下超点的深度值计算所述三角洲的高度;所述高度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082] H=(V水*T水+V地*T地3)/2‑(V水*T水+V地*T地1)/2               (5)
[0083] 式中:H为高度,m;T地3为第一个下超点时间,s。
[0084] S9:根据所述第一个上超点和所述第一个下超点的平面位置计算所述三角洲的长度;所述长度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085] L=(CDP3‑CDP1)*12.5                         (6)
[0086] 式中:L为长度,m;CDP3为第一个下超点平面位置,m。
[0087] S10:根据所述高度和所述长度计算所述三角洲的前积角;所述前积角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088] β=tan‑1(H/L)‑tan‑1(dA/dP)                      (7)
[0089] 式中:β为前积角,°。
[0090] S11:根据所述加积距离、进积距离、高度、长度、以及前积角计算所述三角洲的砂体面积;所述砂体面积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0091] S=1/2Sinβ×(dA2+dP2)1/2+(H2+L2)1/2                  (8)
[0092] 式中:S为砂体面积,m。
[0093] S12:根据所述高度、长度、以及砂体面积判断所述三角洲的规模和形态。
[0094]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可选取所述目标三角洲的多个剖面进行定量表征,根据各个坡面的高度、长度、以及砂体面积进行相互比较,将各个三角洲剖面的规模定义为大规
模、中规模、小规模等。
[0095]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以某地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为例,该三角洲的三个地震剖面如图2‑4所示,该三角洲的定量表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96] (1)选择目标三角洲的经典剖面,基于经典层序地层学,利用地震终止关系划分得到目标三角洲的三级层序界面,其中一个剖面的三级层序界面如图5所示。
[0097] (2)在图5所示的三级层序界面内,基于经典体系域模式,识别出初始海泛面在所述三级层序界面上的第一个上超点、第一个下超点以及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体系
界面识别结果如图6和图7所示。
[0098] (3)读取所述第一个上超点、第一个下超点以及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的时间值,利用式(1)所示的时深转换公式,将所述时间值转换为深度值,在本实施例中,式(1)
中的V水=1480m/s,V地=1700m/s。
[0099] (4)根据所述第一个上超点、第一个下超点以及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的深度值,结合式(2)和式(5)计算所述三角洲的加积距离和高度。
[0100] (5)根据所述第一个上超点、第一个下超点以及初始海泛面角度变化最大点的平面位置(Geofeame工作站中的CDP值),结合式(3)和式(6)计算所述三角洲的进积距离和长
度。
[0101] (6)根据所述加积距离和所述进积距离,结合式(4)计算所述三角洲的坡度;根据所述高度和所述长度,结合式(7)计算所述三角洲的前积角;根据所述加积距离、进积距离、
高度、长度、以及前积角,结合式(8)计算所述三角洲的砂体面积。
[0102] 步骤(3)至步骤(6)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结合图8所示的三角洲类型判断标准,本实施例三角洲类型的判断结果如表1所示:
[0103] 表1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定量表征参数计算结果及三角洲类型判断结果
[0104]
[0105] 根据表1的结果可知,在本实例中,可知T24时期,1号测线所观测到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以进积型为主,高度497.92m,宽度6000m,高宽比0.0829,规模较大;2号测线所
观测到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以强烈进积型为主,高度472.48m,宽度5500m,高宽比
0.0859,规模很大;3号测线所观测到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以加积型为主,高度
423.12m,宽度9600m,高宽比0.0441,规模较小。
[0106] T23时期,1号测线所观测到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以进积型为主,高度482.24m,宽度5537.5m,高宽比0.0871,规模很大;2号测线所观测到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
洲以加积型为主,高度420.48m,宽度6175m,高宽比0.0681,规模较小;3号测线所观测到的
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以加积型为主高度,486.08m,宽度6325m,高宽比0.0769,规模较小。
[0107] T20时期,1号测线所观测到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以加积型为主,高度385.28m,宽度7437.5m,高宽比0.0518,规模较小;2号测线所观测到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
洲以加积型为主,高度443.52m,宽度6262.5m,高宽比0.0708,规模较大;3号测线所观测到
的低位域陆架边缘三角洲以强烈进积型为主,高度481.36m,宽度7637.5m,高宽比0.0631,
规模很大。
[0108] 综上所述,本发明能够通过定量表征参数(三角洲的坡度)明确三角洲的类型,进一步的,还可通过三角洲的高度、长度、以及砂体面积判断不同三角洲剖面的相对规模和形
态,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进步。
[0109]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
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
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
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