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材连接结构及板材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769307.8

文献号 : CN11348217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徐长进周军白久林孙嘉辰张建李雪刚冯明富李文学

申请人 :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板材连接结构及板材,板材连接结构包括本体和连接件,本体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底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形成有滑槽,连接件的一端可拆卸安装于滑槽中,连接件能够沿滑槽滑动,在连接板材时,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分别与板材配合连接,以将两张板材拼接,使得连接件位于两张板材之间,连接件能够沿滑槽滑动,使得连接件的另一端卡合于檩条上。本申请无需在板材上采用螺钉打孔,并且连接方便,拆卸简单。

权利要求 :

1.一种板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垂直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形成有滑槽,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分别用于与板材配合连接;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滑槽中,所述连接件能够沿所述滑槽滑动,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卡合檩条;

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为第一端板,另一端为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通过轴板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滑槽中,所述第一端板能够沿所述滑槽滑动,所述第二端板用于卡合檩条;

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板上设置有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垂直设置有第一卡板,所述第二侧板的内侧垂直设置有第二卡板,所述第一端板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卡板、所述第二卡板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一卡板与所述第二卡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卡板与所述第二卡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轴板穿设于所述间隙中。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板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宽度范围为15mm至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板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厚度范围为0.3mm‑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

5mm。

6.一种板材,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板材连接结构;

卡合结构,所述卡合结构设置于所述板材的边缘,所述卡合结构与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二侧板配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结构为凹槽或凸肋。

说明书 :

板材连接结构及板材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材连接结构及板材。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绿色建筑的推行,装配式建筑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装配式建筑的工程进度快,能够减小建造产生的环保问题,而且装配式建筑便于建筑的修复及多次拆装使用。目前的装配式建筑中,大多数板材采用螺钉打孔连接方式,但是,采用螺钉打孔会使得板材难以拆卸,无法二次投入使用。

发明内容

[0003]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板材连接结构,连接板材时无需在板材上打孔,能够使板材之间连接方便,拆卸简单。
[0004] 本申请同时提出与上述板材连接结构配合使用的板材。
[0005]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材连接结构,包括:
[0006]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垂直连接,所述底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形成有滑槽,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分别用于与板材配合连接;
[0007]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滑槽中,所述连接件能够沿所述滑槽滑动,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卡合檩条。
[0008]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板材连接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的板材连接结构包括本体和连接件,本体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底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形成有滑槽,连接件的一端可拆卸安装于滑槽中,连接件能够沿滑槽滑动,在连接板材时,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分别与板材配合连接,以将两张板材拼接,使得连接件位于两张板材之间,连接件能够沿滑槽滑动,使得连接件的另一端卡合于檩条上。本申请实施例的板材连接结构在连接板材时,无需在板材上采用螺钉打孔,并且连接方便,拆卸简单。
[0009]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为第一端板,另一端为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通过轴板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滑槽中,所述第一端板能够沿所述滑槽滑动,所述第二端板用于卡合檩条。
[0010]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板上设置有通孔。
[0011]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垂直设置有第一卡板,所述第二侧板的内侧垂直设置有第二卡板,所述第一端板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卡板、所述第二卡板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一卡板与所述第二卡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卡板与所述第二卡板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轴板穿设于所述间隙中。
[0012]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板的宽度范围为15mm至200mm。
[0013]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板的厚度范围为0.3mm‑10mm。
[0014]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端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mm。
[0015]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材,包括:
[0016] 如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板材连接结构;
[0017] 卡合结构,所述卡合结构设置于所述板材的边缘,所述卡合结构与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二侧板配合连接。
[0018]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卡合结构为凹槽或凸肋。
[0019]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0]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1]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板材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为图1示出的板材连接结构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3为图1示出的板材连接结构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板材连接示意图;
[0025] 图5为图4示出的板材连接示意图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6] 图6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板材连接示意图。
[0027] 附图标号如下:
[0028] 本体100,底板110;第一侧板120;第一卡板121;第二侧板130;第二卡板131;间隙140;
[0029] 连接件200;第一端板210;第二端板220;通孔221;轴板230;
[0030] 板材300;凹槽310;凸肋320;
[0031] 檩条400。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33]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34]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35] 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36] 参照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材连接结构,包括本体100和连接件200,本体100包括底板110、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底板110分别与第一侧板120、第二侧板130垂直连接,底板110、第一侧板120与第二侧板130之间形成有滑槽,第一侧板120与第二侧板130分别用于与板材300配合连接;连接件200的一端可拆卸安装于滑槽中,连接件
200能够沿滑槽滑动,连接件200的另一端用于卡合檩条400。在连接板材300时,第一侧板
120与第二侧板130分别与板材300配合连接,以将两张板材300拼接,使得连接件200位于两张板材300之间,连接件200能够沿滑槽滑动,使得连接件200的另一端卡合于檩条400上。本申请实施例的板材连接结构在连接板材300时,无需在板材300上采用螺钉打孔,并且连接方便,拆卸简单。并且通过第一侧板120与第二侧板130分别卡接一张板材300,以将两张板材300拼接,可以避免板材300之间的连接处发生漏水,以保证板材300的防水性能。
[0037] 可以理解的是,板材300上设置有卡合结构,卡合结构设置于板材300的边缘,卡合结构与第一侧板120或第二侧板130配合连接,板材300通过卡合结构与本体100的第一侧板120或第二侧板130连接。例如,参照图4和图5,卡合结构可以是凹槽310,板材300两侧的边缘均设置有凹槽310,在连接板材300时,本体100的第一侧板120插入一张板材300的其中一个凹槽310中,第二侧板130插入另一张板材300的其中一个凹槽310中,以将两张板材300可拆卸拼接。
[0038] 参照图6,卡合结构还可以是凸肋320,板材300的两侧边缘均设置有凸肋320,在连接板材300时,将一张板材300的其中一个凸肋320插入滑槽中,将另一张板材300的其中一个凸肋320插入滑槽中,以将两张板材300可拆卸拼接。
[0039] 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1和图3,连接件200的一端为第一端板210,另一端为第二端板220,第一端板210与第二端板220通过轴板230连接,第一端板210可拆卸安装于滑槽中,第一端板210能够沿滑槽滑动,第二端板220用于卡合檩条400。
[0040] 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1和图2,本体10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中,至少一端具有开口,使得第一端板210可以通过开口安装于滑槽中。
[0041]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200的第二端板220上设置有通孔221。
[0042]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板120的内侧垂直设置有第一卡板121,第二侧板130的内侧垂直设置有第二卡板131,第一端板210滑动连接于第一卡板121、第二卡板131与底板110之间,第一卡板121与第二卡板131相对设置,且第一卡板121与第二卡板131之间设有间隙140,轴板230穿设于间隙140中。
[0043] 参照图4和图5,本申请实施例的板材连接结构能够将两张板材300拼接并卡合于檩条400上,本体100的第一侧板120与第二侧板130分别卡接一张板材300,以将两张板材300拼接,本体100的底板110、第一侧板120与第二侧板130之间形成滑槽,连接件200的第一端板210可滑动设置于滑槽中,第一端板210滑动连接于第一卡板121、第二卡板131与底板
110之间,第一卡板121与第二卡板131相对设置,且第一卡板121与第二卡板131之间设有间隙140,轴板230穿设于间隙140中,连接件200能够沿滑槽滑动,将连接件200滑动至檩条400处,使第二端板220卡合于檩条400,第二端板220上设置有通孔221,可以通过螺栓(图中未示出)穿设于通孔221中,并套上螺母(图中未示出),拧紧螺母使螺栓和螺母夹紧第二端板
220,然后旋转螺栓,使螺栓抵在檩条400上,以加固第二端板220与檩条400之间的卡合连接;通孔221可以是螺纹孔,由于螺纹孔内设有螺纹,可以使螺栓穿设于螺纹孔内,旋转螺栓以使螺栓抵紧檩条400,无需使用螺母。本申请示例的板材连接结构,无需在板材300上采用螺钉打孔,也无需对檩条400进行打孔,并且连接方便,拆卸简单,板材300可以拆卸与安装无损坏,能够降低拆除重建产生的损失,节约建造成本。
[0044]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对轴板230的长度不作出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板材300的厚度、檩条400的形状尺寸设置轴板230的长度,使得可以通过连接件200将板材300与檩条400之间连接紧固即可。
[0045] 可以理解的是,底板110的宽度范围为15mm至200mm。例如,底板110的宽度范围可以是15mm、95mm或200mm,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底板110的宽度。
[0046]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端板22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mm。例如,第二端板220的厚度可以是5mm,6mm或其他数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二端板220的厚度。
[0047] 可以理解的是,板材300可以是墙面板、屋面板或其他板材300,板材300的材料可以是聚氨酯岩棉夹心板,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出限定。
[0048] 可以理解的是,檩条400可以是墙面檩条400、角钢檩条400、屋面檩条400或其他檩条400,本申请对此不作出限定。
[0049] 可以理解的是,檩条400可采用矩形管、H型钢、工字钢等,本申请对此不作出限定。
[0050]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200可以由钢片焊接而成,本体100的底板110、第一侧板120、第二侧板130、第一卡板121、第二卡板131可以是钢板,且底板110、第一侧板120、第二侧板130、第一卡板121、第二卡板131可以一体成型。
[0051]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材300,包括:
[0052]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板材连接结构,
[0053] 卡合结构,所述卡合结构设置于所述板材300的边缘,所述卡合结构与所述第一侧板120或所述第二侧板130配合连接。
[0054] 参照图4和图5,卡合结构可以是凹槽310,板材300两侧的边缘均设置有凹槽310,在连接板材300时,本体100的第一侧板120插入一张板材300的其中一个凹槽310中,第二侧板130插入另一张板材300的其中一个凹槽310中,以将两张板材300可拆卸拼接。
[0055] 参照图6,卡合结构还可以是凸肋320,板材300的两侧边缘均设置有凸肋320,在连接板材300时,将一张板材300的其中一个凸肋320插入滑槽中,将另一张板材300的其中一个凸肋320插入滑槽中,以将两张板材300可拆卸拼接。
[0056]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申请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