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箱壳体、变速器以及车辆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300506.X

文献号 : CN11353109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郭静李峰贾玉灵户峰王立新宗雪梅

申请人 : 蜂巢传动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变速箱壳体、变速器以及车辆,该变速箱壳体包括本体、第一轴承孔、第二轴承孔以及第三轴承孔;第一轴承孔用于安装差速器输出轴;第二轴承孔用于安装驱动电机输入轴,第二轴承孔与第一轴承孔间隔设置并且第二轴承孔设置在第一轴承孔远离油液面S的一端;第三轴承孔用于安装驱动电机输出轴并且设置在第一轴承孔与第二轴承孔之间;其中,本体上开设有第一油路,第一油路流经第一轴承孔、第二轴承孔以及第三轴承孔,第一油路配置为能够将齿圈带动的油液分别引导至第二轴承孔和第三轴承孔。本发明的变速箱壳体能够在引导润滑油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润滑结构的零部件,从而降低变速器及车辆的成本。

权利要求 :

1.一种变速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壳体包括本体(60)、第一轴承孔(10)、第二轴承孔(20)以及第三轴承孔(30),所述第一轴承孔(10)、所述第二轴承孔(20)以及所述第三轴承孔(30)均设置在所述本体(60)上;

所述第一轴承孔(10)用于安装差速器输出轴并使得安装于所述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的一部分始终位于油液面S之下;

所述第二轴承孔(20)用于安装驱动电机输入轴,所述第二轴承孔(20)与所述第一轴承孔(10)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二轴承孔(20)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孔(10)远离所述油液面S的一端;

所述第三轴承孔(30)用于安装驱动电机输出轴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孔(10)与所述第二轴承孔(20)之间;

其中,所述本体(60)上开设有第一油路,所述第一油路流经所述第一轴承孔(10)、所述第二轴承孔(20)以及所述第三轴承孔(30),所述第一油路配置为能够将所述齿圈带动的油液分别引导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和所述第三轴承孔(30);

所述变速箱壳体包括第四轴承孔(40)以及第五轴承孔(50),所述第四轴承孔(40)以及所述第五轴承孔(50)均设置在所述本体(60)上;所述第四轴承孔(40)用于安装发电机轴并使得安装于所述发电机轴上的齿轮的一部分能够位于油液面S之下;所述第五轴承孔(50)用于安装发动机输入轴,所述第五轴承孔(50)与所述第四轴承孔(40)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五轴承孔(50)设置在所述第四轴承孔(40)远离所述油液面S的一端;其中,所述本体(60)上开设有第二油路,所述第二油路流经所述第四轴承孔(40)以及所述第五轴承孔(50),所述第二油路配置为能够将所述齿轮带动的油液引导至所述第五轴承孔(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包括第一支路(61),所述第一支路(61)经过所述第一轴承孔(10)和所述第三轴承孔(30)之间,所述第一支路(61)配置为能够将所述油液分别引导至所述第一轴承孔(10)及所述第三轴承孔(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61)包括第一挡油筋(611),所述第一挡油筋(611)设置在所述第三轴承孔(30)处,所述第一挡油筋(611)配置为能够阻挡所述油液中的一部分并引导其流至所述第三轴承孔(3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61)经过所述第一轴承孔(10)和所述第三轴承孔(30)之间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所述第一支路(61)配置为能够在所述齿圈以及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的带动下将所述油液引导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61)包括第二挡油筋(612),所述第二挡油筋(612)设置在所述第二轴承孔(20)处,所述第二挡油筋(612)配置为能够阻挡所述油液并引导其流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包括第二支路(62),所述第二支路(62)经过所述第三轴承孔(30)和所述本体(60)的边沿之间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所述第二支路(62)配置为能够将所述油液分别引导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以及所述第三轴承孔(3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路包括第三支路(63)和第四支路(64),所述第三支路(63)经过所述第四轴承孔(40)和所述本体(60)的边沿之间并延伸至所述第五轴承孔(50),所述第三支路(63)配置为能够将所述油液引导至所述第五轴承孔(50);所述第四支路(64)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孔(10)和所述第四轴承孔(40)之间并延伸至所述第五轴承孔(50),所述第四支路(64)配置为能够所述齿圈带动的油液分别引导至所述第四轴承孔(40)和所述第五轴承孔(50)。

8.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变速箱壳体。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速器。

说明书 :

变速箱壳体、变速器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速箱壳体、变速器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现有的车辆变速箱通常采用强制润滑结构,该强制润滑结构使用油泵将箱体内的润滑油通过机加的油道泵至油管,再经过油管和喷头将润滑油引至轴承孔、齿轮等需要润滑的位置。但是,这种强制润滑结构存在零部件多、成本高、占用变速箱空间较大的问题,不利于整车成本及搭载空间的控制。

发明内容

[0003]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变速箱壳体,该变速箱壳体能够在引导润滑油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润滑结构的零部件,从而降低变速器及车辆的成本。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 一种变速箱壳体,所述变速箱壳体包括本体、第一轴承孔、第二轴承孔以及第三轴承孔,所述第一轴承孔、所述第二轴承孔以及所述第三轴承孔均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一轴承孔用于安装差速器输出轴并使得安装于所述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的一部分始终位于油液面S之下;所述第二轴承孔用于安装驱动电机输入轴,所述第二轴承孔与所述第一轴承孔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二轴承孔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孔远离所述油液面S的一端;所述第三轴承孔用于安装驱动电机输出轴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孔与所述第二轴承孔之间;其中,所述本体上开设有第一油路,所述第一油路流经所述第一轴承孔、所述第二轴承孔以及所述第三轴承孔,所述第一油路配置为能够将所述齿圈带动的油液分别引导至所述第二轴承孔和所述第三轴承孔。
[0006] 可选的,所述第一油路包括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经过所述第一轴承孔和所述第三轴承孔之间,所述第一支路配置为能够将所述油液分别引导至所述第一轴承孔及所述第三轴承孔。
[0007]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一挡油筋,所述第一挡油筋设置在所述第三轴承孔处,所述第一挡油筋配置为能够阻挡所述油液中的一部分并引导其流至所述第三轴承孔。
[0008]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路经过所述第一轴承孔和所述第三轴承孔之间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轴承孔,所述第一支路配置为能够在所述齿圈以及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的带动下所述油液引导至所述第二轴承孔。
[0009]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二挡油筋,所述第二挡油筋设置在所述第二轴承孔处,所述第二挡油筋配置为能够阻挡所述油液并引导其流至所述第二轴承孔。
[0010] 可选的,所述第一油路包括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经过所述第三轴承孔和所述本体的边沿之间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轴承孔,所述第二支路配置为能够将所述油液分别引导至所述第二轴承孔以及所述第三轴承孔。
[0011] 可选的,所述变速箱壳体包括第四轴承孔以及第五轴承孔,所述第四轴承孔以及所述第五轴承孔均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四轴承孔用于安装发电机轴并使得安装于所述发电机轴上的齿轮的一部分能够位于油液面S之下;所述第五轴承孔用于安装发动机输入轴,所述第五轴承孔与所述第四轴承孔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五轴承孔设置在所述第四轴承孔远离所述油液面S的一端;其中,所述本体上开设有第二油路,所述第二油路流经所述第四轴承孔以及所述第五轴承孔,所述第二油路配置为能够将所述齿轮带动的油液引导至所述第五轴承孔。
[0012] 可选的,所述第二油路包括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所述第三支路经过所述第四轴承孔和所述本体的边沿之间并延伸至所述第五轴承孔,所述第三支路配置为能够将所述油液引导至所述第五轴承孔;所述第四支路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孔和所述第四轴承孔之间并延伸至所述第五轴承孔,所述第四支路配置为能够所述齿圈带动的油液分别引导至所述第四轴承孔和所述第五轴承孔。
[0013]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变速箱壳体具有以下优势:
[0014] 所述第一轴承孔的设置位置使得安装于所述第一轴承孔中的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的一部分始终位于油液面S之下,当所述齿圈转动时,所述齿圈将油液扬起并使所述油液进入所述第一油路,所述油液在所述第一油路的引导下流至所述第二轴承孔和所述第三轴承孔,从而对所述第二轴承孔和所述第三轴承孔进行润滑。本发明的变速箱壳体通过在所述本体上开设第一油路,并使所述第一轴承孔、所述第二轴承孔以及所述第三轴承孔在所述本体上的设置位置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油液的引流以及润滑功能,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省去了油管、喷头等强制润滑结构,因此减少了变速器的零部件,从而降低变速器及车辆的成本。
[0015]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变速器,所述变速器包括上述的变速箱壳体。
[0016]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变速器。
[0017] 所述变速器、所述车辆与上述变速箱壳体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18]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9]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0020] 在附图中:
[0021] 图1为本发明的变速箱壳体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为本发明的变速器在第一工况时的油液流向示意图;
[0023] 图3为本发明的变速器在第二工况时的油液流向示意图;
[0024] 图4为本发明的变速器在第三工况时的油液流向示意图。
[0025] 附图标记说明:
[0026] 10‑第一轴承孔,20‑第二轴承孔,30‑第三轴承孔,40‑第四轴承孔,50‑第五轴承孔,60‑本体,61‑第一支路,62‑第二支路,63‑第三支路,64‑第四支路,611‑第一挡油筋,612‑第二挡油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8]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顺时针、逆时针、上、下、左、右”等方向词,均是指附图中的方向。
[0029]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30]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所述变速箱壳体包括本体60、第一轴承孔10、第二轴承孔20以及第三轴承孔30,所述第一轴承孔10、所述第二轴承孔20以及所述第三轴承孔30均设置在所述本体60上;所述第一轴承孔10用于安装差速器输出轴并使得安装于所述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的一部分始终位于油液面S之下;所述第二轴承孔20用于安装驱动电机输入轴,所述第二轴承孔20与所述第一轴承孔10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二轴承孔20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孔10远离所述油液面S的一端;所述第三轴承孔30用于安装驱动电机输出轴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孔10与所述第二轴承孔20之间;其中,所述本体60上开设有第一油路,所述第一油路流经所述第一轴承孔10、所述第二轴承孔20以及所述第三轴承孔30,所述第一油路配置为能够将所述齿圈带动的油液分别引导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和所述第三轴承孔30。
[0031]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轴承孔10的设置位置使得安装于所述第一轴承孔10中的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的一部分始终位于油液面S之下,当所述齿圈转动时,所述齿圈将油液扬起并使所述油液进入所述第一油路,所述油液在所述第一油路的引导下流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和所述第三轴承孔30,从而对所述第二轴承孔20和所述第三轴承孔30进行润滑。本发明的变速箱壳体通过在所述本体60上开设第一油路,并使所述第一轴承孔10、所述第二轴承孔20以及所述第三轴承孔30在所述本体60上的设置位置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油液的引流以及润滑功能,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省去了油管、喷头等强制润滑结构,因此减少了变速器的零部件,从而降低变速器及车辆的成本。
[0032]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油路不仅仅能够将所述油液引流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和所述第三轴承孔30进行润滑,还能够协助对所述第一轴承孔10进行润滑。具体的,所述第一油路包括第一支路61,所述第一支路61经过所述第一轴承孔10和所述第三轴承孔30之间,所述第一支路61配置为能够将所述油液分别引导至所述第一轴承孔10及所述第三轴承孔30。换言之,所述齿圈带起的油液中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支路61流向了所述第一轴承孔10及所述第三轴承孔30,从而实现了对所述第一轴承孔10的润滑。
[0033]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油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油液引流至轴承孔处。例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支路61具有向下弯曲的弧形结构,在该弧形结构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轴承孔10的连通槽,当所述齿圈逆时针转动时,所述油液被所述齿圈扬起而从所述第一支路61的右端进入所述第一支路61,接着向下流动至连通槽,并经过连通槽流至所述第一轴承孔10进行润滑。
[0034] 应当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支路61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所述油液引流至所述第三轴承孔30,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路61包括第一挡油筋611,所述第一挡油筋611设置在所述第三轴承孔30处,所述第一挡油筋611配置为能够阻挡所述油液中的一部分并引导其流至所述第三轴承孔30。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挡油筋611设置于油液流动的路径上,其能够阻挡一部分油液并改变该部分油液的流动方向,使该部分油液流至所述第三轴承孔30。
[003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第一挡油筋611的高度,即可调节能够被所述第一挡油筋611阻挡的油液的流量以及能够越过所述第一挡油筋611的油液的流量:流经第一支路61的油液中,有一部分油液被所述第一挡油筋611阻挡并改变方向流至所述第三轴承孔30进行润滑,另一部分油液越过所述第一挡油筋611最终流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进行润滑。
[0036] 应当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支路61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越过所述第一挡油筋611的油液引流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例如,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路61包括第二挡油筋612,所述第二挡油筋612设置在所述第二轴承孔20处,所述第二挡油筋612配置为能够阻挡所述油液并引导其流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也就是说,所述第二挡油筋612设置于油液流动的路径上,其能够阻挡流至此处的全部油液并改变油液的流动方向,使油液流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进行润滑。
[0037] 由于第一支路61经过第一轴承孔10和第三轴承孔30,因此,流经所述第一支路61的油液不仅能够被所述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带动而流动,同时也能够被安装于所述第三轴承孔30的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带动(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的转动方向与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反),从而获得更多的动能,使得油液能够更加迅速、高效地流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并且由于油液具有更多的动能,因此,即便所述第二轴承孔20设置得距离所述第三轴承孔30较远,所述油液也能够流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处进行润滑。
[0038]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油路还包括第二支路62,所述第二支路62经过所述第三轴承孔30和所述本体60的边沿之间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所述第二支路62配置为能够将所述油液分别引导至所述第二轴承孔20以及所述第三轴承孔30。通过设置第二支路62,可以使第一油路中的油液分流,当第一油路中的油液的流量过多时,及时的分流能够缓解所述第一支路61的压力,同时,由于所述第二支路62与所述第一支路61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轴承孔20及所述第三轴承孔30的相对两端,因此能够在所述第二轴承孔20以及所述第三轴承孔30的不同方向引入油液进行润滑,提高润滑效果以及润滑质量。
[0039]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路62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油液流至第二轴承孔20以及第三轴承孔30,例如,第二支路62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轴承孔20处的第三导油筋、设置在所述第三轴承孔30处的第四导油筋。
[0040] 为了使变速箱能够实现多工况工作,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速箱壳体包括第四轴承孔40以及第五轴承孔50,所述第四轴承孔40以及所述第五轴承孔50均设置在所述本体60上;所述第四轴承孔40用于安装发电机轴并使得安装于所述发电机轴上的齿轮的一部分能够位于油液面S之下;所述第五轴承孔50用于安装发动机输入轴,所述第五轴承孔50与所述第四轴承孔40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五轴承孔50设置在所述第四轴承孔40远离所述油液面S的一端;其中,所述本体60上开设有第二油路,所述第二油路流经所述第四轴承孔40以及所述第五轴承孔50,所述第二油路配置为能够将所述齿轮带动的油液引导至所述第五轴承孔50。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轴承孔40的设置位置使得安装于所述第四轴承孔40中的发电机轴上的齿轮的一部分位于油液面S之下,当发电机轴上的齿轮转动时,能够将油液扬起并使所述油液进入所述第二油路,所述油液在所述第二油路的引导下流至所述第五轴承孔50,从而对所述第五轴承孔50进行润滑。本发明的变速箱壳体通过在所述本体60上开设第二油路,并使所述第四轴承孔40以及所述第五轴承孔50在所述本体60上的设置位置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油液的引流以及润滑功能,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省去了油管、喷头等强制润滑结构,因此减少了变速器的零部件,从而降低变速器及车辆的成本。
[0041] 在一种工况中,差速器输出轴与发电机轴同时转动,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与发电机轴上的齿轮都扬起油液,致使油液面S下降得较快,而发电机轴上的齿轮远小于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当油液面S下降较多时,发电机轴上的齿轮无法再接触油液面S,从而无法向所述第二油路提供油液,可能导致第五轴承孔50无法得到润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油路还包括第三支路63和第四支路64,所述第三支路63经过所述第四轴承孔40和所述本体60的边沿之间并延伸至所述第五轴承孔50,所述第三支路63配置为能够将所述油液引导至所述第五轴承孔50;所述第四支路64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孔10和所述第四轴承孔40之间并延伸至所述第五轴承孔50,所述第四支路64配置为能够所述齿圈带动的油液分别引导至所述第四轴承孔40和所述第五轴承孔50。也就是说,当油液面S较高时,发电机轴上的齿轮能够扬起油液并使油液通过所述第三支路63流至第五轴承孔50,而当油液面S较低时,发电机轴上的齿轮无法接触油液,此时便可通过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扬起油液并使油液通过所述第四支路64流至第四轴承孔40和第五轴承孔50进行润滑。
[0042]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变速器,所述变速器包括上述的变速箱壳体。所述变速器与上述变速箱壳体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43] 下面将以混动专用变速器为例,结合图2至图4对本发明的变速箱壳体的工作过程进行解释说明。
[0044] 图2至图4中,差速器输出轴安装在差速器轴承孔(即第一轴承孔10)中,驱动电机输入轴安装在驱动电机输入轴承孔(即第二轴承孔20)中,驱动电机输出轴安装在驱动电机输出轴承孔(即第三轴承孔30)中,发电机轴安装在发电机轴承孔(即第四轴承孔40)中,发动机输入轴安装在发动机输入轴承孔(即第五轴承孔50)中。
[0045] 如图2所示,在EV工况(即第一工况)中,所述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逆时针转动,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顺时针转动,所述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的下部始终位于所述油液面S以下,油液经所述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扬起并进入第一油路,油液的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其中,油液在第一支路61中经过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以及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的带动,分别流至差速器轴承孔、驱动电机输出轴承孔以及驱动电机输入轴承孔进行润滑。油液在第二支路62中经过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的带动,分别流至驱动电机输出轴承孔以及驱动电机输入轴承孔进行润滑。
[0046] 如图3所示,在发电工况(即第二工况)中,所述发电机轴上的齿轮顺时针转动,所述发电机轴上的齿轮的下部位于所述油液面S以下,由于所述发电机轴上的齿轮较小,因此基本不会造成所述油液面S下降。油液经所述发电机轴上的齿轮扬起并进入第二油路,油液的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其中,油液在第三支路63中经过所述发电机轴上的齿轮的带动,流至发动机输入轴承孔进行润滑。
[0047] 如图4所示,在串联工况(即第三工况)中,所述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逆时针转动,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顺时针转动,所述发电机轴上的齿轮顺时针转动,由于油液面S下降,因此所述发电机轴上的齿轮无法再接触油液,油液经所述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扬起并分别进入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油液的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其中,油液在第一支路61中经过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以及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的带动,分别流至差速器轴承孔、驱动电机输出轴承孔以及驱动电机输入轴承孔进行润滑。油液在第二支路62中经过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的带动,分别流至驱动电机输出轴承孔以及驱动电机输入轴承孔进行润滑。油液在第四支路64中经过所述差速器输出轴上的齿圈的带动,分别流至所述发电机轴承孔以及所述发动机输入轴承孔进行润滑。
[0048]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变速器。所述车辆与上述变速箱壳体以及变速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4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