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083484.7

文献号 : CN11353886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赵耀李士栋尚少勇骆伟刘朋刘谦

申请人 : 山东金科星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地质灾害信息管理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于地质灾害分析无法针对各个区域设置不同阈值,导致地质灾害预测准确性降低的技术问题,根据分析将各个子区域进行等级划分,并为各个等级的子区域设置匹配阈值,提高了地质勘查的高效性,同时提高了区域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防止各个子区域判定阈值相同造成地质灾害检测异常,导致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扩大;通过对矿产区域进行模型构建,准确采集到发生过地质灾害区域的影响程度,同时能够对正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子区域进行紧急疏散,对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预测,提高了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的效率,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权利要求 :

1.基于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质勘查平台、监控平台、预警平台以及信息发布平台;地质勘查平台内设置有服务器,服务器通讯连接有信息采集单元、分析设阈单元、模型构建单元以及数据库;监控平台内设置有处理器,处理器通讯连接有监测分析单元和设备分析单元;

地质勘查平台用于对矿产区域进行地质分析,将矿产区域划分为i个子区域,i为大于1的正整数,并将i个子区域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i个子区域后,生成信息采集信号并将信息采集信号发送至信息采集单元;通过信息采集单元对各个子区域进行信息采集;通过分析设阈单元对各个子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通过模型构建单元对矿产区域进行模型构建;

监控平台用于对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进行监控,监控平台接收到监测信号后将监测信号发送至处理器;处理器接收到监测信号后,生成监测分析信号并将监测分析信号发送至监测分析单元;通过监测分析单元对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内各个子区域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设备分析单元对各个检测点对应检测设备进行分析;

分析设阈单元的分析设阈过程如下:

采集各个子区域历史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并将对应类型的地质灾害标记为易发生灾害;采集各个子区域内降雨量,并将超过降雨量阈值的降雨标记为强降雨;采集各个子区域内最大降雨量以及强降雨的频率,并将各个子区域内最大降雨量以及强降雨的频率分别标记为JYi和PLi;采集各个子区域的植被面积以及树木种植速度,并将各个子区域的植被面积以及树木种植速度分别标记为ZBi和ZVi;通过分析获取到各个子区域的自然影响系数Xi;

采集各个子区域内开发面积以及开发频率,并将各个子区域内开发面积以及开发频率分别标记为KFi和KPi;通过分析获取到各个子区域的人为影响系数Yi;

将各个子区域的自然影响系数与人为影响系数分别与对应阈值进行比较:若子区域的自然影响系数与人为影响系数均≥对应阈值,则判定对应子区域存在自然因素影响和人为因素影响,并将对应子区域标记为一级灾害区域;若子区域的自然影响系数与人为影响系数任一且仅一数值≥对应阈值,则将对应子区域标记为二级灾害区域;若子区域的自然影响系数与人为影响系数均<对应阈值,则判定对应子区域不存在自然因素影响和人为因素影响,并将对应子区域标记为三级灾害区域;

将一级灾害区域、二级灾害区域以及三级灾害区域设置灾害监测阈值,且一级灾害区域的灾害监测阈值<二级灾害区域的灾害监测阈值<三级灾害区域的灾害监测阈值;并将对应等级的子区域和对应灾害监测阈值发送至数据库;

监测分析单元的监测分析过程如下:

采集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内各个子区域对应地形表面曲线的凹陷距离,若对应地形表面曲线的凹陷距离大于凹陷距离阈值,则将对应子区域标记为已发生地质灾害区域;反之,则将对应子区域标记为未发生地质灾害区域;

采集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内各个子区域山体地物体积的改变数值和坡度改变数值,并将其标记为GBi和PDi;对各个子区域山体地物体积的改变数值和坡度改变数值进行构建体积集合和坡度集合;若体积集合和坡度集合内子集对应数值大于对应阈值,且变动趋势为升高趋势,则判定对应子区域内正在发生地质灾害,生成救援信号并将救援信号发送至处理器;若体积集合和坡度集合内子集对应数值小于对应阈值,且变动趋势为升高趋势,则判定对应子区域内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生成预警信号并将预警信号发送至处理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信息采集单元的采集过程如下:

采集地质信息,地质信息包括地质灾害体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以及地层;并将采集的地质信息与对应子区域进行一一绑定;采集气象信息,气象信息包括对应子区域内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以及气候类型;将采集的气象信息与对应子区域进行一一绑定;采集水文信息,水文信息包括对应子区域内地下水的平均流动速度、地下水类型以及水位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将采集的水文信息与对应子区域进行一一绑定;将子区域与对应地质信息、气象信息与水文信息发送至服务器进行储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模型构建单元的分析构建过程如下:

采集矿产区域的边界坐标,根据边界坐标对矿产区域进行标注,构建三维立体模型,采集各个子区域的地形表面曲线,并将各个子区域的地形表面曲线代入三维立体模型,构建初始区域模型;采集各个子区域内山体地物体积、坡度以及坡向,并将各个子区域内山体地物体积、坡度以及坡向代入初始区域模型,构建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并在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内设置若干个检测点,且若干个检测点随机分布在各个子区域内;同时生成监测信号并将监测信号发送至监控平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设备分析单元的分析过程如下:

将各个检测点内检测设备标记为u,u为大于1的自然数,采集各个检测点内检测设备的故障频率与故障维护时长,将各个检测点内检测设备的故障频率与故障维护时长分别与对应阈值进行比较:若检测点内检测设备的故障频率与故障维护时长任一数值大于对应阈值,则判定对应检测点内检测设备检测异常,并重新进行检测;若检测点内检测设备的故障频率与故障维护时长均小于对应阈值,则判定对应检测点内检测设备检测正常,生成检测正常信号并将检测正常信号发送至处理器;处理器接收到检测正常信号后,生成采集指令并将采集指令发送至预警平台。

说明书 :

基于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地质灾害信息管理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既
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质灾害信
息管理在地质灾害预防中存在至关重要的作用。
[0003] 但在现有技术中,无法针对各个区域设置不同阈值,容易造成各个区域地质灾害监测信号不准确,导致地质灾害预警不及时;同时无法通过构建模型实时观测区域动态变
化,以至于发生过地质灾害的区域、正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以及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的区
域均无法准确观测,无法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0004] 针对此方面的技术缺陷,现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出基于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分析将各个子区域进行等级划分,并为各个等级的子区域设置匹配阈值,提高了地质勘查的高
效性,同时提高了区域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防止各个子区域判定阈值相同造成地质灾
害检测异常,导致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被扩大;通过对矿产区域进行模型构建,准确采集到发
生过地质灾害区域的影响程度,同时能够对正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子区域进行紧急疏散,对
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预测,提高了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的效率;实时分析矿产区域
内的动态变化,提高了地质灾害的监控效率,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 基于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地质勘查平台、监控平台、预警平台以及信息发布平台;地质勘查平台内设置有服务器,服务器通讯连接有信息采集单元、
分析设阈单元、模型构建单元以及数据库;监控平台内设置有处理器,处理器通讯连接有监
测分析单元和设备分析单元;
[0008] 地质勘查平台用于对矿产区域进行地质分析,将矿产区域划分为i个子区域,i为大于1的正整数,并将i个子区域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i个子区域后,生成信息采集
信号并将信息采集信号发送至信息采集单元;通过信息采集单元对各个子区域进行信息采
集;通过分析设阈单元对各个子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通过模型构建单元对矿产区域
进行模型构建;
[0009] 监控平台用于对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进行监控,监控平台接收到监测信号后将监测信号发送至处理器;处理器接收到监测信号后,生成监测分析信号并将监测分析信号
发送至监测分析单元;通过监测分析单元对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内各个子区域进行实时
监测;通过设备分析单元对各个检测点对应检测设备进行分析。
[0010] 进一步地,信息采集单元的采集过程如下:
[0011] 采集地质信息,地质信息包括地质灾害体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以及地层;并将采集的地质信息与对应子区域进行一一绑定;采集气象信息,气象信息包括对应子区域内
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以及气候类型;将采集的气象信息与对应子区域进行一一绑定;
采集水文信息,水文信息包括对应子区域内地下水的平均流动速度、地下水类型以及水位
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将采集的水文信息与对应子区域进行一一绑定;将子区域与对应地质
信息、气象信息与水文信息发送至服务器进行储存。
[0012] 进一步地,分析设阈单元的分析设阈过程如下:
[0013] 采集的各个子区域历史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并将对应类型的地质灾害标记为易发生灾害;采集各个子区域内降雨量,并将超过降雨量阈值的降雨标记为强降雨;采集各个
子区域内最大降雨量以及强降雨的频率,并将各个子区域内最大降雨量以及强降雨的频率
分别标记为JYi和PLi;采集各个子区域的植被面积以及树木种植速度,并将各个子区域的
植被面积以及树木种植速度分别标记为ZBi和ZVi;通过分析获取到各个子区域的自然影响
系数Xi;
[0014] 采集各个子区域内开发面积以及开发频率,并将各个子区域内开发面积以及开发频率分别标记为KFi和KPi;通过分析获取到各个子区域的人为影响系数Yi;
[0015] 将各个子区域的自然影响系数与人为影响系数分别与对应阈值进行比较:若子区域的自然影响系数与人为影响系数均≥对应阈值,则判定对应子区域存在自然因素影响和
人为因素影响,并将对应子区域标记为一级灾害区域;若子区域的自然影响系数与人为影
响系数任一且仅一数值≥对应阈值,则将对应子区域标记为二级灾害区域;若子区域的自
然影响系数与人为影响系数均<对应阈值,则判定对应子区域不存在自然因素影响和人为
因素影响,并将对应子区域标记为三级灾害区域;
[0016] 将一级灾害区域、二级灾害区域以及三级灾害区域设置灾害监测阈值,且一级灾害区域的灾害监测阈值<二级灾害区域的灾害监测阈值<三级灾害区域的灾害监测阈值;
并将对应等级的子区域和对应灾害监测阈值发送至数据库。
[0017] 进一步地,模型构建单元的分析构建过程如下:
[0018] 采集矿产区域的边界坐标,根据边界坐标对矿产区域进行标注,构建三维立体模型,采集各个子区域的地形表面曲线,并将各个子区域的地形表面曲线代入三维立体模型,
构建初始区域模型;采集各个子区域内山体地物体积、坡度以及坡向,并将各个子区域内山
体地物体积、坡度以及坡向代入初始区域模型,构建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并在矿产区域
实时三维模型内设置若干个检测点,且若干个检测点随机分布在各个子区域内;同时生成
监测信号并将监测信号发送至监控平台。
[0019] 进一步地,监测分析单元的监测分析过程如下:
[0020] 采集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内各个子区域对应地形表面曲线的凹陷距离,若对应地形表面曲线的凹陷距离大于凹陷距离阈值,则将对应子区域标记为已发生地质灾害区
域;反之,则将对应子区域标记为未发生地质灾害区域;
[0021] 采集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内各个子区域山体地物体积的改变数值和坡度改变数值,并将其标记为GBi和PDi;对各个子区域山体地物体积的改变数值和坡度改变数值进
行构建体积集合和坡度集合;若体积集合和坡度集合内子集对应数值大于对应阈值,且变
动趋势为升高趋势,则判定对应子区域内正在发生地质灾害,生成救援信号并将救援信号
发送至处理器;若体积集合和坡度集合内子集对应数值小于对应阈值,且变动趋势为升高
趋势,则判定对应子区域内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生成预警信号并将预警信号发送至处理器。
[0022] 进一步地,设备分析单元的分析过程如下:
[0023] 将各个检测点内检测设备标记为u,u为大于1的自然数,采集各个检测点内检测设备的故障频率与故障维护时长,将各个检测点内检测设备的故障频率与故障维护时长分别
与对应阈值进行比较:若检测点内检测设备的故障频率与故障维护时长任一数值大于对应
阈值,则判定对应检测点内检测设备检测异常,并重新进行检测;若检测点内检测设备的故
障频率与故障维护时长均小于对应阈值,则判定对应检测点内检测设备检测正常,生成检
测正常信号并将检测正常信号发送至处理器;处理器接收到检测正常信号后,生成采集指
令并将采集指令发送至预警平台。
[002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5] 本发明中,根据分析将各个子区域进行等级划分,并为各个等级的子区域设置匹配阈值,提高了地质勘查的高效性,同时提高了区域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防止各个子区
域判定阈值相同造成地质灾害检测异常,导致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被扩大;通过对矿产区域
进行模型构建,能够清晰检测出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子区域、正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子区域
以及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的子区域,准确采集到发生过地质灾害区域的影响程度,同时能够
对正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子区域进行紧急疏散,对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预测,提高
了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的效率;实时分析矿产区域内的动态变化,提高了地质灾害的监控效
率,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附图说明

[002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
范围。
[0029] 如图1所示,基于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地质勘查平台、监控平台、预警平台以及信息发布平台;地质勘查平台内设置有服务器,服务器通讯连接有信
息采集单元、分析设阈单元、模型构建单元以及数据库;其中,服务器与信息采集单元、分析
设阈单元、模型构建单元以及数据库均为双向通讯连接,监控平台内设置有处理器,处理器
通讯连接有监测分析单元和设备分析单元,其中,处理器与监测分析单元和设备分析单元
均为双向通讯连接;
[0030] 地质勘查平台用于对矿产区域进行地质分析,将矿产区域划分为i个子区域,i为大于1的正整数,并将i个子区域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i个子区域后,生成信息采集
信号并将信息采集信号发送至信息采集单元;
[0031] 信息采集单元用于对各个子区域进行信息采集,根据各个子区域的历史信息对子区域进行分析,历史信息包括地质信息、气象信息以及水文信息,通过历史信息能够对各个
子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检测和预测,能够有效及时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为地质勘查提
供准确数据,具体采集过程如下:
[0032] 步骤S1:采集地质信息,地质信息包括地质灾害体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以及地层;并将采集的地质信息与对应子区域进行一一绑定;
[0033] 步骤S2:采集气象信息,气象信息包括对应子区域内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以及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包括干燥气候、湿润气候以及多风气候等,均为公开已知的现有技
术;将采集的气象信息与对应子区域进行一一绑定;
[0034] 步骤S3:采集水文信息,水文信息包括对应子区域内地下水的平均流动速度、地下水类型以及水位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变化特征存在升高或者降低等变化特征,水文信息均
为公开已知的现有技术;将采集的水文信息与对应子区域进行一一绑定;
[0035] 步骤S4:将子区域与对应地质信息、气象信息与水文信息发送至服务器进行储存;
[0036] 服务器生成分析设阈信号并将分析设阈信号发送至分析设阈单元,分析设阈单元用于对各个子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判定各个子区域内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和易发生的
地质灾害,根据分析将各个子区域进行等级划分,并为各个等级的子区域设置匹配阈值,提
高了地质勘查的高效性,同时提高了区域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防止各个子区域判定阈
值相同造成地质灾害检测异常,导致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被扩大,具体分析设阈过程如下:
[0037] 步骤SS1:采集各个子区域历史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并将对应类型的地质灾害标记为易发生灾害,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以及地面沉降均
为公开已知的现有技术;
[0038] 步骤SS2:采集各个子区域内降雨量,并将超过降雨量阈值的降雨标记为强降雨;采集各个子区域内最大降雨量以及强降雨的频率,并将各个子区域内最大降雨量以及强降
雨的频率分别标记为JYi和PLi;采集各个子区域的植被面积以及树木种植速度,并将各个
子区域的植被面积以及树木种植速度分别标记为ZBi和ZVi;通过公式
[0039] 获取各个子区域的自然影响系数Xi,其中,a1、a2、a3以及a4均为预设比例系数,且a1>a2>a3>a4>0,α为误差修正因子,
取值为1.203;自然影响系数是将各个子区域的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一个用于评定子
区域内地质灾害受自然因素影响概率的数值;通过公式可得最大降雨量以及强降雨的频率
越大,自然影响系数越大,表示自然因素影响地质灾害的概率越大;
[0040] 步骤SS3:采集各个子区域内开发面积以及开发频率,并将各个子区域内开发面积以及开发频率分别标记为KFi和KPi;通过公式 获取到各个子区
域的人为影响系数Yi,其中,b1和b2均为预设比例系数,且b1>b2>0,β为误差修正因子,取
值为2.36;人为影响系数是将各个子区域的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一个用于评定子区域
内地质灾害受人为因素影响概率的数值;通过公式可得开发面积以及开发频率,人为影响
系数越大,表示人为因素影响地质灾害的概率越大;
[0041] 步骤SS4:将各个子区域的自然影响系数与人为影响系数分别与对应阈值进行比较:若子区域的自然影响系数与人为影响系数均≥对应阈值,则判定对应子区域存在自然
因素影响和人为因素影响,并将对应子区域标记为一级灾害区域;若子区域的自然影响系
数与人为影响系数任一且仅一数值≥对应阈值,则将对应子区域标记为二级灾害区域;若
子区域的自然影响系数与人为影响系数均<对应阈值,则判定对应子区域不存在自然因素
影响和人为因素影响,并将对应子区域标记为三级灾害区域;
[0042] 将一级灾害区域、二级灾害区域以及三级灾害区域设置灾害监测阈值,且一级灾害区域的灾害监测阈值<二级灾害区域的灾害监测阈值<三级灾害区域的灾害监测阈值;
并将对应等级的子区域和对应灾害监测阈值发送至数据库;
[0043] 模型构建单元用于对矿产区域进行模型构建,通过对矿产区域进行模型构建,能够清晰检测出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子区域、正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子区域以及即将发生地质
灾害的子区域,准确采集到发生过地质灾害区域的影响程度,同时能够对正在发生地质灾
害的子区域进行紧急疏散,对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预测,提高了地质灾害信息管
理的效率,具体分析构建过程如下:
[0044] 采集矿产区域的边界坐标,根据边界坐标对矿产区域进行标注,构建三维立体模型,采集各个子区域的地形表面曲线,并将各个子区域的地形表面曲线代入三维立体模型,
构建初始区域模型;采集到各个子区域内山体地物体积、坡度以及坡向,并将各个子区域内
山体地物体积、坡度以及坡向代入初始区域模型,构建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并在矿产区
域实时三维模型内设置若干个检测点,且若干个检测点随机分布在各个子区域内;同时生
成监测信号并将监测信号发送至监控平台;
[0045] 监控平台用于对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进行监控,监控平台接收到监测信号后将监测信号发送至处理器;处理器接收到监测信号后,生成监测分析信号并将监测分析信号
发送至监测分析单元;
[0046] 监测分析单元用于对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内各个子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实时分析矿产区域内的动态变化,提高了地质灾害的监控效率,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具体
监测分析过程如下:
[0047] 采集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内各个子区域对应地形表面曲线的凹陷距离,若对应地形表面曲线的凹陷距离大于凹陷距离阈值,则将对应子区域标记为已发生地质灾害区
域;反之,则将对应子区域标记为未发生地质灾害区域;
[0048] 采集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内各个子区域山体地物体积的改变数值和坡度改变数值,并将其标记为GBi和PDi;对各个子区域山体地物体积的改变数值和坡度改变数值进
行构建体积集合和坡度集合;若体积集合和坡度集合内子集对应数值大于对应阈值,且变
动趋势为升高趋势,则判定对应子区域内正在发生地质灾害,生成救援信号并将救援信号
发送至处理器;若体积集合和坡度集合内子集对应数值小于对应阈值,且变动趋势为升高
趋势,则判定对应子区域内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生成预警信号并将预警信号发送至处理器;
[0049] 处理器接收到预警信号和救援信号后,生成设备分析信号并将设备分析信号发送至设备分析单元,设备分析单元用于对各个检测点对应检测设备进行分析,防止出现检测
设备运行异常,导致子区域监控存在误差,提高地质灾害监控的准确性,具体分析过程如
下:
[0050] 将各个检测点内检测设备标记为u,u为大于1的自然数,采集各个检测点内检测设备的故障频率与故障维护时长,将各个检测点内检测设备的故障频率与故障维护时长分别
与对应阈值进行比较:若检测点内检测设备的故障频率与故障维护时长任一数值大于对应
阈值,则判定对应检测点内检测设备检测异常,并重新进行检测;若检测点内检测设备的故
障频率与故障维护时长均小于对应阈值,则判定对应检测点内检测设备检测正常,生成检
测正常信号并将检测正常信号发送至处理器;处理器接收到检测正常信号后,生成采集指
令并将采集指令发送至预警平台;
[0051] 预警平台采集到监控平台内的预警信号或者救援信号后,生成信息发布指令并将信息发布指令发送至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发布平台接收到信息发布指令后,将预警信号或
者救援信号对应的子区域标记为危险区域,并根据手机定位获取危险区域内人员位置,将
预警信号或者救援信号以短信的形式发送至危险区域内人员的手机终端;
[0052] 信息发布平台将接收预警信号或者救援信号的时间以及危险区域发送至数据库进行储存。
[0053] 基于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地质勘查平台用于对矿产区域进行地质分析,将矿产区域划分为i个子区域,并将i个子区域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i个
子区域后,生成信息采集信号并将信息采集信号发送至信息采集单元;通过信息采集单元
对各个子区域进行信息采集;通过分析设阈单元对各个子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通过
模型构建单元对矿产区域进行模型构建;监控平台用于对矿产区域实时三维模型进行监
控,监控平台接收到监测信号后将监测信号发送至处理器;处理器接收到监测信号后,生成
监测分析信号并将监测分析信号发送至监测分析单元;通过监测分析单元对矿产区域实时
三维模型内各个子区域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设备分析单元对各个检测点对应检测设备进行
分析。
[0054] 上述公式均是去量纲取其数值计算,公式是由采集大量数据进行软件模拟得到最近真实情况的一个公式,公式中的预设参数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0055]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做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
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