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295201.4

文献号 : CN11354245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徐正一马春军牛林辉李云勇王岗超刘婷

申请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公开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折叠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第一壳体、转动机构以及第二壳体。转动机构包括主轴、第一固定架、第一传动臂、第一转动臂、第二固定架、第二传动臂以及第二转动臂。第一固定架固定于第一壳体,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第一传动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一转动臂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另一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二固定架固定于第二壳体,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第二传动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二转动臂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另一端转动连接主轴。在折叠装置的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电子设备的柔性显示屏受到拉扯或挤压的风险较小,使得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较高。

权利要求 :

1.一种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第一壳体、转动机构以及第二壳体,所述转动机构能够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主轴、第一固定架、第一传动臂、第一转动臂、第二固定架、第二传动臂以及第二转动臂;

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于第一壳体,所述第一传动臂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所述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传动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所述主轴,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主轴;

所述第一固定架具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安装于第一滑槽;

所述第二固定架固定于第二壳体,所述第二传动臂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所述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传动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所述主轴,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主轴;

所述第二固定架具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安装于第二滑槽;

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包括主内轴和固定于所述主内轴的主外轴,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主内轴位于所述主外轴与所述第一固定架及所述第二固定架之间;

所述第一传动臂与所述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所述主内轴且远离所述主外轴,所述第一转动臂与所述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所述主外轴且远离所述主内轴;

所述第二传动臂与所述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所述主内轴且远离所述主外轴,所述第二转动臂与所述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所述主外轴且远离所述主内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内轴与所述主外轴共同围设出多个弧形槽;

所述第一传动臂的转动端呈弧形且安装于其中一个所述弧形槽,所述第一转动臂转动连接所述主轴的一端呈弧形且安装于另一个所述弧形槽;

所述第二传动臂的转动端呈弧形且安装于另一个所述弧形槽,所述第二转动臂转动连接所述主轴的一端呈弧形且安装于另一个所述弧形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架具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转动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端呈弧形且安装于所述第一弧形槽;

所述第二固定架具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二转动臂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端呈弧形且安装于所述第二弧形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架包括第一固定基座和第一扣合件,所述第一扣合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基座,且与第一固定基座共同围设出所述第一弧形槽。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架具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连通所述第一滑槽,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

所述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具有第一凹陷区和第二凹陷区,所述第二凹陷区位于所述第一凹陷区与所述第一传动臂的转动端之间;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件部分卡入所述第一凹陷区,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件部分卡入所述第二凹陷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的侧壁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所述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包括位于周侧的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安装于所述第一滑槽的导向空间,所述第一凹陷区和所述第二凹陷区形成于所述第一凸缘。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控制部和抵持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的控制部,另一端抵持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壁,所述第一支架的抵持部卡接所述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

所述第一同步摆臂包括转动端和活动端,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所述主轴,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的活动端活动连接第一固定架,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的活动端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架滑动且转动;

所述第二同步摆臂包括转动端和活动端,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所述主轴,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啮合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活动端活动连接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活动端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架滑动且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包括第一转动主体、第一转轴及第一齿轮,所述第一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一转动主体的正面和/或背面,所述第一齿轮固定于所述第一转动主体的周侧面,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主轴;

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包括第二转动主体、第二转轴及第二齿轮,所述第二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二转动主体的正面和/或背面,所述第二齿轮固定于所述第二转动主体的周侧面,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主轴,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架具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的槽壁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所述第一同步摆臂的活动端具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一同步摆臂安装于所述第三滑槽,且所述第三转轴安装于所述第三滑槽的导向空间;

所述第二固定架具有第四滑槽,所述第四滑槽的槽壁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所述第二同步摆臂的活动端具有第四转轴,所述第二同步摆臂安装于所述第四滑槽,且所述第四转轴安装于所述第四滑槽的导向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齐平,所述第一支撑板搭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主轴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板搭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架与所述主轴之间;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板堆叠于所述第一固定架背离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板堆叠于所述第二固定架背离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具有支撑面,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主轴的支撑面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板及所述第二支撑板露出,所述主轴的支撑面呈弧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遮蔽板和第二遮蔽板,所述第一遮蔽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所述第二遮蔽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遮蔽板与所述第二遮蔽板齐平,所述第一遮蔽板搭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主轴之间,所述第二遮蔽板搭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架与所述主轴之间;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遮蔽板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所述第二遮蔽板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遮蔽板和第二遮蔽板,所述第一遮蔽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所述第二遮蔽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遮蔽板与所述第二遮蔽板齐平,所述第一遮蔽板搭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主轴之间,所述第二遮蔽板搭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架与所述主轴之间;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遮蔽板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所述第二遮蔽板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三传动臂、第三固定架、第四传动臂以及第四固定架,所述第三固定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三传动臂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主轴、另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架,所述第四固定架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四传动臂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主轴、另一端滑动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动臂与所述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和所述第一传动臂与所述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共线;

所述第四传动臂与所述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和所述第二传动臂与所述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共线。

1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显示屏和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所述柔性显示屏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折弯部以及第二非折弯部,所述第一非折弯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非折弯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所述折弯部发生形变。

说明书 :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可折叠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柔性显示屏由于其具有轻薄、不易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中。可折叠的电子设备还包括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的折叠装置,折叠装置一般包括两个壳体及连接在两个壳体之间的转动机构,两个壳体通过转动机构的形变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并带动柔性显示屏折叠或展开。然而,传统的折叠装置在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由于其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的承载面的长度发生较为明显变化,因此柔性显示屏容易在折叠过程中受到拉扯、在展开过程中受到挤压,导致柔性显示屏易损坏,使用寿命变短。

发明内容

[0003]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折叠装置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在折叠装置的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柔性显示屏受到拉扯或挤压的风险较小,使得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较高,使用寿命较长。
[0004]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装置。折叠装置可以应用于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中,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折叠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第一壳体、转动机构以及第二壳体,转动机构能够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
[0005] 转动机构包括主轴、第一固定架、第一传动臂、第一转动臂、第二固定架、第二传动臂以及第二转动臂。第一固定架固定于第一壳体,第一传动臂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架,第一传动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一转动臂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另一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二固定架固定于第二壳体,第二传动臂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第二传动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二转动臂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另一端转动连接主轴。
[0006] 在本申请中,转动机构通过第一传动臂和第一转动臂共同控制第一固定架和第一壳体的运动轨迹、通过第二传动臂和第二转动臂共同控制第二固定架和第二壳体的运动轨迹,从而能够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的过程中,使第一固定架带动第一壳体向靠近主轴的方向移动、第二固定架带动第二壳体向靠近主轴的方向移动,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的过程中,使第一固定架带动第一壳体向远离主轴的方向移动、第二固定架带动第二壳体向远离主轴的方向移动。也即,转动机构能够实现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内拉运动、和折叠装置在闭合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外推运动,使得折叠装置在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以柔性显示屏为中性面的变形运动,从而降低拉扯或挤压柔性显示屏的风险,以保护柔性显示屏,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使得柔性显示屏和电子设备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0007] 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通过转动机构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能够完全合拢,两者之间无缝隙或缝隙较小,使得折叠装置的外观较为完整,实现外观自遮蔽,应用该折叠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外观较为完整,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0008] 此外,第一传动臂与主轴转动连接、与第一固定架滑动连接,形成了连杆滑块结构,第一转动臂与主轴转动连接、与第一固定架转动连接,形成了连杆结构;第二传动臂与主轴转动连接、与第二固定架滑动连接,形成了连杆滑块结构,第二转动臂与主轴转动连接、与第二固定架转动连接,形成了连杆结构。转动机构通过连杆滑块结构和连杆结构实现壳体与主轴之间的连接,其组成部分数量少,配合关系及配合位置简单,组成部件易制作和组装,有利于实现量产。并且,由于主轴通过第一传动臂和第一转动臂联动第一固定架、且通过第二传动臂和第二转动臂联动第二固定架,因此转动机构具有较佳的机构抗拉能力和机构抗挤压能力。
[0009]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轴包括主内轴和固定于主内轴的主外轴,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主内轴位于主外轴与第一固定架及第二固定架之间。
[0010] 第一传动臂与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主内轴且远离主外轴,第一转动臂与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主外轴且远离主内轴。第二传动臂与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主内轴且远离主外轴,第二转动臂与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主外轴且远离主内轴。
[0011]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传动臂与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的位置、第一转动臂与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位置、设置第二传动臂与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的位置以及第二转动臂与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位置,使得转动机构更易实现折叠装置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内拉运动、和折叠装置在闭合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外推运动。
[0012]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内轴及主外轴均设有多个立体空间结构,通过对这些结构的设计,使得主内轴与主外轴组装后,能够共同形成多个活动空间,转动机构的结构件活动安装于主轴的多个活动空间,从而实现与主轴的连接。主内轴及主外轴的分体设计,有利于降低主轴的制作难度,提高主轴的制作精度和产品良率。
[0013]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内轴与主外轴共同围设出多个弧形槽。第一传动臂的转动端呈弧形且安装于其中一个弧形槽,第一转动臂转动连接主轴的一端呈弧形且安装于另一个弧形槽。第二传动臂的转动端呈弧形且安装于另一个弧形槽,第二转动臂转动连接主轴的一端呈弧形且安装于另一个弧形槽。
[0014]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传动臂与主轴之间、第一转动臂与主轴之间、第二传动臂与主轴之间、第二转动臂与主轴之间均通过虚拟轴连接,转动连接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减小转动机构的厚度,使得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更易实现轻薄化。
[0015]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架具有第一弧形槽,第一转动臂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的一端呈弧形且安装于第一弧形槽。第二固定架具有第二弧形槽,第二转动臂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的一端呈弧形且安装于第二弧形槽。
[0016]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转动臂与第一固定架之间通过虚拟轴连接,第二转动臂与第二固定架之间通过虚拟轴连接,转动连接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减小转动机构的厚度,使得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更易实现轻薄化。
[0017]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架包括第一固定基座和第一扣合件,第一扣合件固定于第一固定基座,且与第一固定基座共同围设出第一弧形槽。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分别制作第一固定基座和第一扣合件,再将两者组装成第一固定架的加工方式,有利于降低第一固定架的加工难度,提高第一固定架的产品良率。其中,第一扣合件可以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固定基座相互固定。
[0018]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扣合件具有用于围设第一弧形槽的弧面,弧面的中部形成限位凹槽,以在主轴的轴向方向上,对安装于第一弧形槽的第一转动臂进行限位,以提高连接结构的可靠性。在其他一些实现方式中,限位凹槽也可以形成在第一固定基座的用于围设第一弧形槽的弧面上。其中,第一扣合件还可以具有止位块,用于防止安装于第一弧形槽的第一转动臂意外脱离第一弧形槽。
[0019]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固定架包括第二固定基座和第二扣合件,第二扣合件固定于第二固定基座,且与第二固定基座共同围设出第二弧形槽。
[0020]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动臂的连接第一固定架的一端包括限位凸起和限位凸块。限位凸起用于与第一弧形槽的限位凹槽相配合。限位凸块用于与第一固定架的止位块相配合。第一转动臂的连接主轴的一端包括限位凸起和限位凸块。限位凸起用于与主轴的限位沉槽相配合。限位凸块用于与主轴的凸块相配合。
[0021]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转动臂大致呈“W”形。第一转动臂与第一固定架之间通过虚拟轴连接,第一转动臂与主轴之间也通过虚拟轴连接,使得转动连接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减小转动机构的厚度,使得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更易实现轻薄化。
[0022]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架具有第一滑槽和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连通第一滑槽。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安装于第一安装槽。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安装于第一滑槽,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具有第一凹陷区和第二凹陷区,第二凹陷区位于第一凹陷区与第一传动臂的转动端之间。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限位件部分卡入第一凹陷区,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限位件部分卡入第二凹陷区。
[0023]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限位件卡接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从而对第一传动臂的进行限位,使得第一传动臂与第一固定架能够在不受较大外力时保持预设的相对位置关系,转动机构能够在预设角度停留,转动装置能够保持展平状态或闭合状态,以提高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的用户使用体验。
[0024]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滑槽的侧壁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包括位于周侧的第一凸缘,第一凸缘安装于第一滑槽的导向空间,第一凹陷区和第二凹陷区形成于第一凸缘。通过第一滑槽的导向空间与第一传动臂的第一凸缘的配合,能够引导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于第一滑槽的滑动方向,使得第一传动臂与第一固定架之间的相对滑动动作更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0025]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一弹性件。第一支架为刚性结构,在外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第一弹性件为弹性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形变。第一支架包括控制部和抵持部,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安装于第一支架的控制部,另一端抵持第一安装槽的槽壁,第一支架的抵持部卡接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
[0026]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限位件的第一弹性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使得第一限位件能够相对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在第一凹陷区与第二凹陷区之间顺利移动,提高第一限位件与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之间的限位可靠性。
[0027]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限位件还可以包括第一缓冲件,第一缓冲件安装于第一支架的抵持部。其中,第一缓冲件可以采用刚度较小的材料(例如橡胶等),以在受到外力时,能够通过形变吸收冲击力,实现缓冲。由于第一缓冲件套设在第一支架的抵持部上,因此第一限位件通过具有缓冲作用的第一缓冲件抵持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有利于降低第一支架和第一传动臂在长时间相对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磨损的风险,提高了第一限位件的限位可靠性,使得转动组件的可靠性更高。
[0028]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限位件的第一支架还可以包括定位部。定位部固定于抵持部的下方,且相对抵持部向远离控制部的方向伸出。第一传动臂的第一凸缘的相邻的两个表面分别抵持第一支架的抵持部和第一支架的定位部,第一凸缘能够相对第一支架的定位部滑动。通过设置第一支架的定位部,使得第一限位件与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之间的限位连接关系更为可靠,以提高转动组件的可靠性。
[0029]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第一同步摆臂包括转动端和活动端,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一同步摆臂的活动端活动连接第一固定架,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的活动端相对第一固定架滑动且转动。第二同步摆臂包括转动端和活动端,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转动连接主轴,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啮合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第二同步摆臂的活动端活动连接第二固定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第二同步摆臂的活动端相对第二固定架滑动且转动。
[0030] 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与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相互啮合,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和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均转动连接主轴,第一同步摆臂的活动端活动连接第一固定架,第二同步摆臂的活动端活动连接第二固定架,因此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能够控制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相对主轴的转动角度一致,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转动动作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折叠装置的折叠动作和展开动作对称性较佳,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031] 第一同步摆臂转动连接主轴、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也即形成连杆滑块结构。第二同步摆臂转动连接主轴、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也即形成连杆滑块结构。两个相互啮合的连杆滑块结构能够很好地控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转动动作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0032]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包括第一转动主体、第一转轴及第一齿轮,第一转轴固定于第一转动主体的正面和/或背面,第一齿轮固定于第一转动主体的周侧面,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主轴。
[0033] 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包括第二转动主体、第二转轴及第二齿轮,第二转轴固定于第二转动主体的正面和/或背面,第二齿轮固定于第二转动主体的周侧面,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主轴,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
[0034] 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一同步摆臂的转动端与第二同步摆臂的转动端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直接啮合,因此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共同形成的同步组件的结构简单、运动过程易控制、准确度高。
[0035]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架具有第三滑槽,第三滑槽的槽壁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第一同步摆臂的活动端具有第三转轴,第一同步摆臂安装于第三滑槽,且第三转轴安装于第三滑槽的导向空间。第二固定架具有第四滑槽,第四滑槽的槽壁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第二同步摆臂的活动端具有第四转轴,第二同步摆臂安装于第四滑槽,且第四转轴安装于第四滑槽的导向空间。
[0036]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三滑槽的导向空间与第一同步摆臂的第一转轴的配合,能够引导第一同步摆臂的活动端于第三滑槽的滑动方向,使得第一同步摆臂与第一固定架之间的相对活动动作更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通过第四滑槽的导向空间与第二同步摆臂的第四转轴的配合,能够引导第二同步摆臂的活动端于第四滑槽的滑动方向,使得第二同步摆臂与第二固定架之间的相对活动动作更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0037] 在其他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同步摆臂与第一固定架之间也可以通过转接件连接,第二同步摆臂与第二固定架之间也可以通过转接件连接。例如,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第一转接件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三滑槽的导向空间,第一转轴转动连接第一转接件,第二转接件可滑动地安装于第四滑槽的导向空间,第二转轴转动连接第二转接件。
[0038]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齐平,第一支撑板搭设在第一固定架与主轴之间,第二支撑板搭设在第二固定架与主轴之间。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堆叠于第一固定架背离第二固定架的一侧,第二支撑板堆叠于第二固定架背离第一固定架的一侧。
[0039]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板、主轴及第二支撑板能够共同形成对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的完整平面支撑。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能够分别相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滑动收拢,使得主轴露出以形成对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的完整支撑。换言之,转动机构在折叠装置处于展平状态或闭合状态时,均能够充分支撑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从而有利于保护柔性显示屏,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040]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轴具有支撑面,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主轴的支撑面相对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露出,主轴的支撑面呈弧形。
[0041] 在本实现方式中,主轴能够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为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提供完整半圆或接近半圆的支撑,与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的理想闭合形态保持一致,从而能够对闭合形态的柔性显示屏提供更优化的支撑。
[0042]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遮蔽板和第二遮蔽板,第一遮蔽板固定连接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第二遮蔽板固定连接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其中,第一遮蔽板位于第一传动臂背向第一支撑板的一侧,第二遮蔽板位于第二传动臂背向第二支撑板的一侧。
[0043] 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遮蔽板与第二遮蔽板齐平,第一遮蔽板搭设在第一固定架与主轴之间,第二遮蔽板搭设在第二固定架与主轴之间。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遮蔽板位于第一固定架与第一壳体之间,第二遮蔽板位于第二固定架与第二壳体之间。
[0044] 在本实现方式中,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遮蔽板与第二遮蔽板齐平,第一遮蔽板搭设在第一固定架与主轴之间,能够遮蔽第一固定架与主轴之间的缝隙,第二遮蔽板搭设在第二固定架与主轴之间,能够遮蔽第二固定架与主轴之间的缝隙,因此折叠装置能够实现自遮蔽,有利于提高外观的完整性,也能够降低外部粉尘、杂物等进入转动机构的风险,以确保折叠装置的可靠性。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遮蔽板能够收拢到第一固定架与第一壳体之间,第二遮蔽板能够收拢到第二固定架与第二壳体之间,实现避让,使得折叠装置能够顺利折叠至闭合形态,机构可靠性高。
[0045] 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遮蔽板固定于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第一支撑板和第一遮蔽板跟随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运动,第二支撑板和第二遮蔽板固定于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第二支撑板和第二遮蔽板跟随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运动,因此在折叠装置从闭合状态转换成展平状态的过程中、以及从展平状态转换成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是逐渐靠近主轴或远离主轴的,从而在折叠装置在各种形态中均能够完整支撑柔性显示屏,提高了柔性显示屏和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此外,在折叠装置从闭合状态转换成展平状态的过程中、以及从展平状态转换成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遮蔽板和第二遮蔽板是逐渐靠近主轴或远离主轴的,从而在折叠装置在各种形态中均能够配合转动机构所处形态进行自遮蔽,机构可靠性高。
[0046] 此外,由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遮蔽板均与第一传动臂的滑动端相固定,第二支撑板和第二遮蔽板均与第二传动臂的滑动端相固定,因此第一传动臂和第二传动臂在实现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转动动作控制的同时,还实现对第一支撑板、第一遮蔽板、第二支撑板以及第二遮蔽板的伸缩动作的控制,故而转动机构的集成度高,整体连接关系简单、机构可靠性高。
[0047]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轴具有遮蔽面。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主轴的遮蔽面相对第一遮蔽板和第二遮蔽板露出,转动机构能够在展平状态中,通过第一遮蔽板、主轴及第二遮蔽板共同遮蔽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缝隙,从而实现自遮蔽,有利于提高外观的完整性。
[0048]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轴还包括遮蔽板,遮蔽板固定于主内轴的背向主外轴的一侧。主轴的遮蔽面形成于遮蔽板,遮蔽面背向主内轴设置。遮蔽板可以与主内轴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组装方式与主内轴相互固定。
[0049]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三传动臂、第三固定架、第四传动臂以及第四固定架,第三固定架固定于第一壳体,第三传动臂的一端转动连接主轴、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三固定架,第四固定架固定于第二壳体,第四传动臂的一端转动连接主轴、另一端滑动连接第四固定架。
[0050] 在本实现方式中,转动机构通过设置第三传动臂、第三固定架、第四传动臂以及第四固定架,增加转动机构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折叠装置更易折叠和展开。
[0051]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固定架具有第五滑槽,第五滑槽的槽壁中部凹陷形成第五滑槽的导向空间。第三传动臂包括滑动端和转动端。第三传动臂的滑动端具有第三凸缘。第三传动臂的滑动端安装于第五滑槽,且第三凸缘安装于第五滑槽的导向空间。第三传动臂的转动端呈弧形,且安装于主轴的其中一个弧形槽。此时,第三传动臂与主轴之间通过虚拟轴实现转动连接。
[0052]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传动臂与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和第一传动臂与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共线。第四传动臂与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和第二传动臂与主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共线。
[0053] 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三传动臂和第一传动臂相对主轴转动的转动中心共线,第三传动臂滑动连接第三固定架,第四传动臂和第二传动臂相对主轴转动的转动中心共线,第四传动臂滑动连接第四固定架,因此第三传动臂的运动能够与第一传动臂的运动同步,第四传动臂的运动能够与第二传动臂的运动同步,故而能够简化转动机构的结构设计和连接关系,提高转动结构的可靠性。此外,第三传动臂的结构可以与第一传动臂的结构相同,第四传动臂的结构可以与第二传动臂的结构相同,以降低转动机构的设计难度。
[0054]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靠近转动机构的一侧具有第一固定槽,第一壳体包括位于第一固定槽的第一定位板,第一定位板与第一固定槽的槽底壁间隔设置,第一固定架位于第一定位板与第一固定槽的槽底壁之间,且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板。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一固定架与第一壳体相互固定,因此第一壳体随第一固定架活动,转动机构通过控制第一固定架的运动轨迹即可控制第一壳体的运动轨迹。
[0055]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具有第一支撑面,第一定位板相对第一支撑面下沉以形成第一容纳槽。第一容纳槽能够为第一支撑板提供收容和活动空间,第一容纳槽的位置设置使得安装于第一容纳槽的第一支撑板的支撑面能够与第一壳体的第一支撑面齐平,使得第一支撑板能够更好地支撑柔性显示屏。其中,第一容纳槽的深度是很浅的,且柔性显示屏的非显示侧设有硬度较高的支撑背板,因此当第一支撑板部分伸出第一容纳槽时,柔性显示屏面向第一容纳槽的部分不会在用户的按压下发生明显形变,也有利于确保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
[0056]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固定架位于第一定位板与第一固定槽的槽底壁之间,且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板。两个第一固定架及第三固定架与第一固定槽的槽底壁之间均形成间隙,该间隙用于为第一遮蔽板提供收容和活动空间。
[0057]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壳体靠近转动机构的一侧具有第二固定槽,第二壳体包括位于第二固定槽的第二定位板,第二定位板与第二固定槽的槽底壁间隔设置,第二固定架位于第二定位板与第二固定槽的槽底壁之间,且固定连接第二定位板。在本实现方式中,由于第二固定架与第二壳体相互固定,因此第二壳体随第二固定架活动,转动机构通过控制第二固定架的运动轨迹即可控制第二壳体的运动轨迹。
[0058]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壳体具有第二支撑面,第二定位板相对第二支撑面下沉以形成第二容纳槽。第二容纳槽能够为第二支撑板提供收容和活动空间,第二容纳槽的位置设置使得安装于第二容纳槽的第二支撑板的支撑面能够与第二壳体的第二支撑面齐平,使得第二支撑板能够更好地支撑柔性显示屏。其中,第二容纳槽的深度是很浅的,且柔性显示屏的非显示侧设有硬度较高的支撑背板,因此当第二支撑板部分伸出第二容纳槽时,柔性显示屏面向第二容纳槽的部分不会在用户的按压下发生明显形变,也有利于确保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
[0059]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固定架位于第二定位板与第二固定槽的槽底壁之间,且固定连接第二定位板。两个第二固定架及第四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槽的槽底壁之间均形成间隙,该间隙用于为第二遮蔽板提供收容和活动空间。
[0060]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和上述任一项的折叠装置。柔性显示屏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折弯部以及第二非折弯部,第一非折弯部固定于第一壳体,第二非折弯部固定于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折弯部发生形变。
[0061] 在本申请中,柔性显示屏能够随折叠装置展开或折叠。当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处于展平形态,能够全屏进行显示,使得电子设备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以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当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电子设备的平面尺寸较小(具有较小的宽度尺寸),便于用户携带和收纳。
[0062] 折叠装置能够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实现壳体内拉运动、在闭合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实现壳体外推运动,从而在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中,实现以柔性显示屏为中性面的变形运动,以降低拉扯或挤压柔性显示屏的风险,保护柔性显示屏,使得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更高,柔性显示屏和电子设备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63]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64]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65] 图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66] 图4是图3所示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67] 图5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68] 图6是图5所示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69] 图7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0070] 图8是图7所示转动机构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0071] 图9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72] 图10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部分结构的部分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0073] 图11是图10所示主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74] 图12是图11所示主外轴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75] 图13是图10所示主轴沿A‑A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0076] 图14是图10所示主轴沿B‑B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0077] 图15是图10所示主轴沿C‑C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0078] 图16是图10所示主轴沿D‑D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0079] 图17是图10所示主轴沿E‑E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0080] 图18是图10所示端部连接组件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81] 图19是图18所示端部连接组件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0082] 图20是图19所示端部连接组件的第一固定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83] 图21是图19所示端部连接组件的第二固定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84] 图22是图19所示端部连接组件的第一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0085] 图23是图22所示第一限位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86] 图24是图19所示端部连接组件的第一传动臂的结构示意图;
[0087] 图25是图19所示端部连接组件的第一转动臂的结构示意图;
[0088] 图26是图19所示端部连接组件的第一同步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0089] 图27是图10所示中部连接组件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90] 图28是图27所示中部连接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91] 图29是图7所示转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92] 图30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0093] 图31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0094] 图32是图8所示端部连接组件的部分结构与主轴的连接关系的示意简图;
[0095] 图33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对应第一传动臂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96] 图34是图4所示折叠装置的对应第一传动臂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97] 图35是图6所示折叠装置的对应第一传动臂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98] 图36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对应第一转动臂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99] 图37是图4所示折叠装置的对应第一转动臂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100] 图38是图6所示折叠装置的对应第一转动臂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101] 图39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对应第二传动臂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102] 图40是图4所示折叠装置的对应第二传动臂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103] 图41是图6所示折叠装置的对应第二传动臂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104] 图42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对应第二转动臂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105] 图43是图4所示折叠装置的对应第二转动臂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106] 图44是图6所示折叠装置的对应第二转动臂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107] 图45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的对应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108] 图46是图4所示折叠装置的对应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109] 图47是图6所示折叠装置的对应第一同步摆臂和第二同步摆臂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10]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以下各个实施例进行描述。
[011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折叠装置及固定于折叠装置的柔性显示屏。折叠装置可以展开至展平状态,也可以折叠至闭合状态,也可以处于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柔性显示屏随折叠装置展开和折叠。电子设备通过优化折叠装置的转动机构,使得折叠装置能够以柔性显示屏为中性面进行转动,从而降低拉扯或挤压柔性显示屏的风险,以保护柔性显示屏,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可靠性,使得柔性显示屏和电子设备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0112]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0的折叠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0处于中间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电子设备1000的折叠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0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电子设备1000的折叠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产品。本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0113] 电子设备1000包括折叠装置100和柔性显示屏200。折叠装置100包括依次连接第一壳体10、转动机构20以及第二壳体30。转动机构20能够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能够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以使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平状态。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展平状态时,两者可以大致呈180°(也允许存在少许偏差,例如165°、177°或者185°)。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能够相对转动(展开或折叠)至中间状态,以使电子设备
1000处于中间状态。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能够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以使电子设备1000处于闭合状态。示例性的,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闭合状态时,两者能够完全合拢至相互平行(也允许存在少许偏差)。其中,图3和图4所示中间状态,可以为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任意状态。故而,电子设备1000可以通过转动机构20的形变,在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相互切换。
[0114] 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200用于显示图像。示例性的,柔性显示屏20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
[0115] 柔性显示屏20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折弯部2002以及第二非折弯部2003。柔性显示屏200固定于折叠装置100。例如,柔性显示屏200可以通过胶层粘接于折叠装置100。柔性显示屏200的第一非折弯部2001固定于第一壳体10,第二非折弯部2003固定于第二壳体30,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的过程中,折弯部2002发生形变。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处于展平形态;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中间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处于展平形态与闭合形态之间的中间形态;如图5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处于闭合形态。其中,电子设备1000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位于折叠装置100的外侧,柔性显示屏200可以大致呈U型。
[0116]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200能够随折叠装置100展开或折叠。当电子设备1000处于展平状态时,柔性显示屏200处于展平形态,能够全屏进行显示,使得电子设备1000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以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当电子设备1000处于闭合状态时,电子设备1000的平面尺寸较小(具有较小的宽度尺寸),便于用户携带和收纳。
[0117]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是以“电子设备1000的转动中心平行于电子设备1000的宽度方向”为例进行说明的,此时,电子设备1000能够实现左右转动,电子设备1000的折叠与展开影响到电子设备1000的宽度尺寸。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的转动中心也可以平行于电子设备1000的长度方向,此时,电子设备1000能够实现上下转动,电子设备1000的折叠与展开影响到电子设备1000的长度尺寸。
[0118] 请一并参阅图2、图7以及图8,图7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转动机构20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本申请附图均未示意出折叠装置100中的紧固件,以简化图档,更清楚地示意出折叠装置100的主要结构。
[0119] 一些实施例中,折叠装置100的转动机构20包括主轴1、端部连接组件20a、中部连接组件20b、第一支撑板21、第二支撑板22、第一遮蔽板23及第二遮蔽板24。
[0120] 主轴1位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之间。端部连接组件20a连接第一壳体10、主轴1及第二壳体30。端部连接组件20a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在主轴1的轴向方向上间隔排列,例如可以分别连接于主轴1的顶部和底部。中部连接组件20b连接第一壳体10、主轴1及第二壳体30。中部连接组件20b位于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之间。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位于多个连接组件(也即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和中部连接组件20b)的一侧,第一遮蔽板23和第二遮蔽板24位于多个连接组件(20a、20b)的另一侧。
[0121] 第一支撑板21位于主轴1朝向第一壳体10的一侧,第一支撑板21连接端部连接组件20a。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21还可以连接中部连接组件20b。第二支撑板22位于主轴1朝向第二壳体30的一侧,第二支撑板22连接端部连接组件20a。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
22还可以连接中部连接组件20b。
[0122] 第一壳体10具有第一支撑面101,第一支撑面101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200。第二壳体30具有第二支撑面301,第二支撑面301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200。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面101与第二支撑面301齐平,以更好地支撑柔性显示屏200,使得柔性显示屏200更为平整,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123] 主轴1具有支撑面11。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主轴1的支撑面11相对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部分露出。第一支撑板21、主轴1及第二支撑板22能够共同支撑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使得柔性显示屏200更为平整,且不易因外力触摸而发生损坏,以提高柔性显示屏200的可靠性。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中间状态时,主轴1的支撑面11相对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部分露出,主轴1的支撑面11露出的面积相较于展平状态露出的面积较多,主轴1的支撑面11与第一支撑板21及第二支撑板22共同支撑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如图6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主轴1的支撑面11相对第一支撑板21及第二支撑板22完全露出,主轴1的支撑面11支撑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
[0124] 示例性的,主轴1的支撑面11呈弧形。此时,主轴1能够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为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提供完整半圆或接近半圆的支撑,与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的理想闭合形态保持一致,从而能够对闭合形态的柔性显示屏200提供更优化的支撑。其中,主轴1的支撑面11的圆心角可以在150°至180°范围内,以更好地支撑柔性显示屏200。
[0125]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轴1的支撑面11呈弧形的情形包括两种,一种为主轴1的支撑面11呈标准弧形,另一种为主轴1的支撑面11整体近似弧形。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主轴1的支撑面11也可以有其他形状。例如,主轴1的支撑面11设置为半椭圆形,以缩小折叠装置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宽度,从而更易携带和收纳。本申请实施对主轴1的支撑面的形状不做严格限定。
[0126] 请一并参阅图8和图9,图9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9的折叠装置100所处视角为图2所处视角进行翻转后的视角。
[0127]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蔽板23位于主轴1朝向第一壳体10的一侧,第一遮蔽板23连接端部连接组件20a。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遮蔽板23还可以连接中部连接组件20b。第二遮蔽板24位于主轴1朝向第二壳体30的一侧,第二遮蔽板24连接端部连接组件20a。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遮蔽板24还可以连接中部连接组件20b。
[0128] 主轴1具有遮蔽面12。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主轴1的遮蔽面12相对第一遮蔽板23和第二遮蔽板24露出;第一遮蔽板23位于第一壳体10与主轴1之间,能够遮蔽第一壳体10与主轴1之间的缝隙;第二遮蔽板24位于第二壳体30与主轴1之间,能够遮蔽第二壳体30与主轴1之间的缝隙,因此转动机构20能够在展平状态中,通过第一遮蔽板23、主轴1及第二遮蔽板24共同遮蔽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之间的缝隙,从而实现自遮蔽,有利于提高外观的完整性,也能够降低外部粉尘、杂物等进入转动机构20的风险,以确保折叠装置100的可靠性。
[0129] 请参阅图10,图10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部分结构的部分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0130] 一些实施例中,主轴1内部形成多个连通至主轴1外部的活动空间,转动机构20的多个连接组件(20a、20b)活动安装于这些活动空间,以连接主轴1。转动机构20整体的转动中心与主轴1的轴向方向相平行,主轴1沿其轴向方向延伸。
[0131] 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结构呈镜面对称。此时,由于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结构相同,因此转动机构20的整体结构较为简单、加工成本低。由于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呈镜面对称排布,因此在折叠装置100的转动过程中,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与主轴1、第一壳体10及第二壳体30之间的应力较为均匀,有利于提高折叠装置100的可靠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结构也可以不同。
[0132] 其中,中部连接组件20b的结构相较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结构较为简单,转动机构20由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实现主要的连接和控制作用,中部连接组件20b实现辅助的连接和控制作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0也可以不设置中部连接组件20b。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0也可以将位于中部的连接组件设置为主要的连接组件(例如,该连接组件的结构可以参阅图10中的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结构),位于端部的连接组件设置为辅助的连接组件(例如,该连接组件的结构可以参阅图10中的中部连接组件20b的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端部连接组件20a,端部连接组件20a连接主轴1的中部和第一壳体10的中部、第二壳体30的中部。可以理解的是,转动机构20的结构可以有多种组合和变形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0133] 请一并参阅图11和图12,图11是图10所示主轴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主外轴14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134] 一些实施例中,主轴1包括主外轴14、主内轴15以及遮蔽板16。主外轴14固定于主内轴15的一侧,遮蔽板16固定于主内轴15的另一侧。主轴1的支撑面11形成于主外轴14,且背向主内轴15设置。主轴1的遮蔽面12形成于遮蔽板16,且背向主外轴14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遮蔽板16可以通过在组装的方式与主内轴15相互固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遮蔽板16与主内轴15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件。
[0135] 主内轴15及主外轴14均设有多个立体空间结构,通过对这些结构的设计,使得主内轴15与主外轴14组装后,能够共同形成多个活动空间,多个连接组件(20a、20b)的结构件活动安装于主轴1的多个活动空间,从而实现与主轴1的连接。主内轴15及主外轴14的分体设计,有利于降低主轴1的制作难度,提高主轴1的制作精度和产品良率。
[0136]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主内轴15包括主内轴本体151、多个凹槽152、多个凸块153、两个端部挡块154以及多个紧固孔155。多个凹槽152和多个凸块153形成于主内轴本体151,两者相互结合,以形成多个立体空间结构。两个端部挡块154固定于主内轴本体151的两端。多个紧固孔155形成于主内轴本体151。其中,图11中示意性地标示出部分凹槽152、部分凸块153和部分紧固孔155的标号。
[0137] 如图12所示,主外轴14包括主外轴本体141、两个限位凸缘142、多个凹槽143、多个凸块144以及多个紧固孔145。两个限位凸缘142彼此间隔地分别固定于主外轴本体141的两侧,限位凸缘142沿主轴1的延伸方向延伸。多个凹槽143与多个凸块144形成于主外轴本体141,两者相互结合,以形成多个立体空间结构。多个紧固孔145形成于主外轴本体141。其中,图12中示意性地标示出部分凹槽143、部分凸块144和部分紧固孔145的标号。
[0138] 主外轴14与主内轴15相互固定后,主外轴本体141与主内轴本体151相互接触,主内轴15的端部挡块154露出,主外轴14的多个紧固孔155与主内轴15的多个紧固孔145对齐,通过紧固件(图中未示出)固定主内轴15与主外轴14。其中,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螺栓、铆钉、销钉等。主外轴14的多个立体空间结构与主内轴15的多个立体空间结构共同形成主轴1的多个活动空间。示例性的,多个活动空间的部分活动空间结构相同,部分活动空间结构不同。结构不同的活动空间用于与结构不同的结构件相配合,使得主轴1与多个连接组件(20a、20b)的连接结构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结构相同的活动空间用于与结构相同的结构件相配合,有利于降低主轴1与连接组件的设计难度和成本。
[0139]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主内轴15的部分凸块153具有限位凹槽1531,用于在主轴1的轴向方向上,对安装于对应的活动空间的结构件进行限位,以提高连接结构的可靠性。图11中示意性地标示出部分限位凹槽1531。如图12所示,主外轴14的部分凹槽143的槽壁设有限位凹槽1431,以在主轴1的轴向方向上,对安装于对应的活动空间的结构件进行限位,以提高连接结构的可靠性。图12中示意性地标示出部分限位凹槽1431。可以理解的,同一个活动空间内设置有一个限位凹槽(1531/1431),即可实现对结构件在主轴1的轴向方向上的限位。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同一个活动空间也可以设置两个限位凹槽(1531、1431),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0140]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主外轴14的部分凸块144具有限位作用,这部分凸块144位于主轴1的活动空间中,用于对连接组件(20a、20b)的结构件进行限位,防止结构件意外脱离主轴1,以提高连接组件(20a、20b)与主轴1的连接可靠性和运动可靠性,使得转动机构20及折叠装置100的可靠性更高。可以理解的是,主轴1也可以在主内轴15上设置用于限位的凸块。
[0141] 请一并参阅图13至图17,图13是图10所示主轴1沿A‑A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0所示主轴1沿B‑B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0所示主轴1沿C‑C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0所示主轴1沿D‑D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0所示主轴1沿E‑E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0142] 示例性的,本实施例的主轴1形成多种形状不同的活动空间,用于与不同的结构件相配合。
[0143] 如图13所示,主外轴14与主内轴15共同围设形成弧形槽131。该弧形槽131的圆心靠近主内轴15且远离主外轴14,形成活动空间。一些实施例中,活动空间还可以包括连通弧形槽131的限位凹槽1531,限位凹槽1531形成于主内轴13。一些实施例中,主外轴14还可以包括具有限位作用的凸块144,该凸块144伸入弧形槽131,以对安装于活动空间的结构件进行限位。
[0144] 如图14所示,主外轴14与主内轴15共同围设形成弧形槽131。该弧形槽131的圆心靠近主内轴15且远离主外轴14,形成活动空间。图13所示弧形槽131和图14所示弧形槽131成对设置。一些实施例中,活动空间还可以包括连通弧形槽131的限位凹槽1531,限位凹槽1531形成于主内轴15。一些实施例中,主外轴14还可以包括具有限位作用的凸块144,该凸块144伸入弧形槽131,以对安装于活动空间的结构件进行限位。
[0145] 如图15所示,主外轴14与主内轴15共同围设形成弧形槽131。该弧形槽131的圆心靠近主外轴14且远离主内轴15,形成活动空间。一些实施例中,活动空间还可以包括连通弧形槽131的限位凹槽1431,限位凹槽1431形成于主外轴14。一些实施例中,主外轴14还可以包括具有限位作用的凸块144,该凸块144伸入弧形槽131,以对安装于活动空间的结构件进行限位。
[0146] 如图16所示,主外轴14与主内轴15共同围设形成弧形槽131。该弧形槽131的圆心靠近主外轴14且远离主内轴15,形成活动空间。图15所示弧形槽131和图16所示弧形槽131成对设置。一些实施例中,活动空间还可以包括连通弧形槽131的限位凹槽1431,限位凹槽1431形成于主外轴14。一些实施例中,主外轴14还可以包括具有限位作用的凸块144,该凸块144伸入弧形槽131,以对安装于活动空间的结构件进行限位。
[0147] 换言之,主轴1的主内轴15与主外轴14共同围设出多个弧形槽131。不同位置的弧形槽131可以与连接组件(20a、20b)的不同结构件相连接。
[0148] 如图17所示,主外轴14与主内轴15共同围设成M形槽132,该M形槽132的侧壁形成两个间隔设置的凹陷槽133,M形槽132与两个凹陷槽133共同形成活动空间。
[0149]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主轴1也可以有其他的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0150] 请一并参阅图18和图19,图18是图10所示端部连接组件20a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图18所示端部连接组件20a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0151]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0的端部连接组件20a包括第一固定架31、第二固定架32、第一传动臂4、第一转动臂5、第二传动臂6以及第二转动臂7。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0还可以包括第一限位件81和第二限位件82。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0还可以包括第一同步摆臂91和第二同步摆臂92。
[0152] 请一并参阅图19和图20,图20是图19所示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一固定架3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153]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1包括第一固定基座311和第一扣合件312,第一扣合件312固定于第一固定基座311,且与第一固定基座311共同围设出第一弧形槽313。示例性的,第一扣合件312可以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固定基座311相互固定。
[0154]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分别制作第一固定基座311和第一扣合件312,再将两者组装成第一固定架31的加工方式,有利于降低第一固定架31的加工难度,提高第一固定架31的产品良率。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1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
[0155]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第一扣合件312具有用于围设第一弧形槽313的弧面,弧面的中部形成限位凹槽3121,以在主轴1的轴向方向上,对安装于第一弧形槽313的结构件进行限位,以提高连接结构的可靠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凹槽也可以形成在第一固定基座311的用于围设第一弧形槽313的弧面上。示例性的,第一扣合件312还可以具有止位块3122,用于防止安装于第一弧形槽313的结构件意外脱离第一弧形槽313。
[0156] 如图20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1的第一固定基座311还可以具有第一滑槽314和第一安装槽315,第一安装槽315连通第一滑槽314。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槽314的侧壁可以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3141。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1的第一固定基座311还可以具有第三滑槽316,第三滑槽316的槽壁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3161。其中,第三滑槽316的导向空间3161的导向方向与第一滑槽314的导向空间3141的导向方向相同。
[0157]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槽314、第三滑槽316以及第一弧形槽313均形成在同一个结构件上,第一固定基座311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槽314、第三滑槽316以及第一弧形槽313也可以形成在不同的结构件上,第一固定基座311可以包括多个结构件,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0158] 如图20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1的第一固定基座311具有多个紧固孔3111。转动机构20可以通过多个紧固件将第一固定架31固定于第一壳体10。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1还可以具有定位凸块3112,定位凸块3112用于与第一壳体10相配合,以使第一固定架31与第一壳体10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组装精度和稳定性更高。
[0159] 请一并参阅图19和图21,图21是图19所示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二固定架3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160]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架32的结构与第一固定架31的结构相似。例如,第二固定架32包括第二固定基座321和第二扣合件322,第二扣合件322固定于第二固定基座321,且与第二固定基座321共同围设出第二弧形槽323。第二扣合件32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扣合件312的结构相同。
[0161] 第二固定架32的第二固定基座321还可以具有第二滑槽324和第二安装槽325,第二安装槽325连通第二滑槽324。第二滑槽324的侧壁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3241。第二滑槽324和第二安装槽325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固定架31的第一滑槽314、第一安装槽315的结构相同。第二固定架32的第二固定基座321还可以具有第四滑槽326,第四滑槽326的槽壁具有凹陷的导向空间3261。第四滑槽326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固定架31的第二滑槽324的结构相同。
[0162] 第二固定架32上的多个槽的位置可以与第一固定架31上的多个槽的位置不同,例如可以在平行于主轴1的轴向方向上错位排布,使得与第二固定架32相连接的多个结构件可以排布于主轴1的轴向方向,以提高转动机构20的空间利用率。
[0163] 请一并参阅图22和图23,图22是图19所示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一限位件81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图22所示第一限位件8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164]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81包括第一支架811和第一弹性件812。第一支架811为刚性结构,在外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第一支架811包括控制部8111和抵持部8112。抵持部8112用于抵持外部结构件,以对结构件进行限位。控制部8111用于控制抵持部8112的位置。示例性的,控制部8111包括基板8113和多个导向柱8114,多个导向柱8114彼此间隔地固定于基板8113的一侧。抵持部8112固定于基板8113的另一侧。第一弹性件812为弹性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形变。第一弹性件812的一端安装于第一支架811的控制部8111。示例性的,第一弹性件812可以包括多个弹簧8121,多个弹簧8121一一对应地套设在多个导向柱8114上。结合参阅图18、图20以及图22,第一限位件81安装于第一固定架31的第一安装槽315。第一弹性件812的另一端(也即远离控制部8111的一端)抵持第一安装槽315的槽壁,第一弹性件812处于压缩状态,第一支架811的抵持部8112部分伸入第一滑槽314。
[0165]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81还可以包括第一缓冲件813,第一缓冲件813安装于第一支架811的抵持部8112。其中,第一缓冲件813可以采用刚度较小的材料(例如橡胶等),以在受到外力时,能够通过形变吸收冲击力,实现缓冲。第一限位件81通过设置第一缓冲件813,能够缓冲抵持部8112与结构件之间的应力,从而提高限位结构的可靠性。
[0166]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81的第一支架811还可以包括定位部8115。定位部8115固定于抵持部8112的下方,且相对抵持部8112向远离控制部8111的方向伸出。当结构件与抵持部8112相抵持时,定位部8115能够对该结构件起到定位、支撑的作用,从而提高限位结构的可靠性。
[0167]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8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限位件81的结构相似或相同,用于起到限位作用。
[0168] 请参阅图24,图24是图19所示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一传动臂4的结构示意图。
[0169]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臂4包括滑动端41和转动端42,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与转动端42相互固定。示例性的,第一传动臂4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
[0170]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具有第一凹陷区411和第二凹陷区412,第二凹陷区412位于第一凹陷区411与第一传动臂4的转动端42之间。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包括位于周侧的第一凸缘413。第一凹陷区411和第二凹陷区412形成于第一凸缘413。
[0171] 结合参阅图18、图20以及图24,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安装于第一滑槽314,第一凸缘413安装于第一滑槽314的导向空间314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滑槽314的导向空间3141与第一传动臂4的第一凸缘413的配合,能够引导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于第一滑槽
314的滑动方向,使得第一传动臂4与第一固定架31之间的相对滑动动作更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0172] 第一限位件81卡接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从而对第一传动臂4的进行限位,使得第一传动臂4与第一固定架31能够在不受较大外力时保持预设的相对位置关系,转动机构20能够在预设角度停留,转动装置能够保持展平状态或闭合状态,以提高折叠装置100及电子设备1000的用户使用体验。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限位件81部分卡入第一凹陷区411,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限位件81部分卡入第二凹陷区412。
[0173] 结合参阅图18、图23以及图24,示例性的,第一限位件81的第一支架811的抵持部8112卡接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第一限位件81的第一弹性件812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使得第一限位件81能够相对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在第一凹陷区411与第二凹陷区412之间顺利移动,提高第一限位件81与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之间的限位可靠性。
[0174] 由于第一缓冲件813套设在第一支架811的抵持部8112上,因此第一限位件81通过具有缓冲作用的第一缓冲件813抵持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有利于降低第一支架811和第一传动臂4在长时间相对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磨损的风险,提高了第一限位件81的限位可靠性,使得转动组件的可靠性更高。
[0175] 示例性的,第一传动臂4的第一凸缘413的相邻的两个表面分别抵持第一支架811的抵持部8112和第一支架811的定位部8115,第一凸缘413能够相对第一支架811的定位部8115滑动。通过设置第一支架811的定位部8115,使得第一限位件81与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之间的限位连接关系更为可靠,以提高转动组件的可靠性。
[0176]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第一传动臂4的转动端42呈弧形。结合参阅图13和图24,第一传动臂4的转动端42可以安装于主轴1的其中一个弧形槽131,以使第一传动臂4转动连接主轴1。此时,第一传动臂4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主内轴15且远离主外轴
14。
[017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臂4与主轴1之间通过虚拟轴连接,转动连接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减小转动机构20的厚度,使得折叠装置100及电子设备1000更易实现轻薄化。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臂4与主轴1之间也可以通过真实轴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0178] 示例性的,第一传动臂4的转动端42包括限位凸起421和限位凸块422,限位凸起421形成转动端42的内侧位置,限位凸块422形成于转动端42的端部位置。限位凸起421用于与主轴1的限位凹槽1531(参阅图13)相配合,使得第一传动臂4与主轴1实现在主轴1轴向方向上的相互限位。限位凸块422用于与主轴1的起到限位作用的凸块144(参阅图13)相互配合,以防止第一传动臂4意外脱离主轴1。
[0179]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二传动臂6的结构可以与第一传动臂4的结构相同。第二传动臂6包括滑动端61和转动端62。第二传动臂6的滑动端61滑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2。第二传动臂6的滑动端61可以安装于第二固定架32的第二滑槽324。第二固定架32可以安装有第二限位件82,第二限位件82用于对第二传动臂6的滑动端61与第二固定架32之间的相对运动进行限位。第二传动臂6的转动端62转动连接主轴1。
[0180] 结合参阅图14和图19,第二传动臂6的转动端62呈弧形且安装于主轴1的一个弧形槽131。此时,第二传动臂6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主内轴15且远离主外轴1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臂6与主轴1之间通过虚拟轴连接,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臂4与主轴1之间也可以通过真实轴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0181] 请一并参阅图19和图25,图25是图19所示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一转动臂5的结构示意图。
[0182]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臂5的两端均为转动端。第一转动臂5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1的一端51呈弧形且安装于第一弧形槽313。示例性的,第一转动臂5的一端51包括限位凸起511和限位凸块512。限位凸起511用于与第一弧形槽313的限位凹槽3121相配合。限位凸块512用于与第一固定架31的止位块3122相配合。
[0183] 结合参阅图25和图15,第一转动臂5转动连接主轴1的一端52呈弧形且安装于主轴1的一个弧形槽131。此时,第一转动臂5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主外轴14且远离主内轴15。示例性的,第一转动臂5的一端52包括限位凸起521和限位凸块522。限位凸起521用于与主轴1的限位沉槽1431相配合。限位凸块522用于与主轴1的凸块144相配合。
[018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臂5大致呈“W”形。第一转动臂5与第一固定架31之间通过虚拟轴连接,第一转动臂5与主轴1之间也通过虚拟轴连接,使得转动连接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减小转动机构20的厚度,使得折叠装置100及电子设备1000更易实现轻薄化。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臂5与第一固定架31之间也可以通过真实轴连接,第一转动臂
5与主轴1之间也可以通过真实轴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0185]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二转动臂7的结构可以与第一转动臂5的结构相同。第二转动臂7的两端均为转动端。第二转动臂7大致呈“W”形。第二转动臂7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2的一端71呈弧形且安装于第二弧形槽323。结合参阅图16和图19,第二转动臂7转动连接主轴1的一端72呈弧形且安装于主轴1的一个弧形槽131。此时,第二转动臂7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主外轴14且远离主内轴1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臂7与第二固定架32和主轴1之间均通过虚拟轴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动臂7与第二固定架32和主轴1之间也可以通过真实轴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0186] 请一并参阅图19和图26,图26是图19所示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一同步摆臂91的结构示意图。
[0187]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同步摆臂91包括转动端911和活动端912。第一同步摆臂91的转动端911转动连接主轴1,第一同步摆臂91的活动端912活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1。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91的活动端912相对第一固定架31滑动且转动。
[0188] 示例性的,第一同步摆臂91的转动端911包括第一转动主体9111、第一转轴9112及第一齿轮9113。第一转动主体9111包括相背设置的正面、背面以及连接在正面与背面之间的周侧面。第一齿轮9113固定于第一转动主体9111的周侧面。第一转轴9112固定于第一转动主体9111的正面和/或背面。在本申请实施例中,“A和/或B”包括“A”、“B”以及“A和B”三种情况。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轴9112包括两个部分,分别固定在第一转动主体9111的正面和背面,使得第一同步摆臂91通过第一转轴9112转动连接其他结构时,具有更佳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轴9112包括一个部分,第一转轴9112固定在第一转动主体9111的正面或背面,以降低第一同步摆臂91的安装空间需求。第一转轴9112用于转动连接主轴1。第一同步摆臂91可以安装于主轴1的其中一个M形槽132(如图17所示),第一转轴9112安装于M形槽132的凹陷槽133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同步摆臂91的转动端911与主轴1之间通过真实轴实现转动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同步摆臂91的转动端911与主轴
1之间也可以通过虚拟轴实现转动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0189] 示例性的,第一同步摆臂91的活动端912包括第三转动主体9121和第三转轴9122,第三转轴9122固定于第三转动主体9121的正面和/或背面。第一同步摆臂91的活动端912可以安装于第一固定架31的第三滑槽316,且第三转轴9122可以安装于第三滑槽316的导向空间3161。第一同步摆臂91的活动端912可以相对第一固定架31滑动和转动。
[019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滑槽316的导向空间3161与第一同步摆臂91的第一转轴9112的配合,能够引导第一同步摆臂91的活动端912于第三滑槽316的滑动方向,使得第一同步摆臂91与第一固定架31之间的相对活动动作更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0191] 如图18和图19所示,示例性的,第二同步摆臂92包括转动端921和活动端922,第二同步摆臂92的转动端921转动连接主轴1,第二同步摆臂92的转动端921啮合第一同步摆臂91的转动端911,第二同步摆臂92的活动端922活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2,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第二同步摆臂92的活动端922相对第二固定架32滑动且转动。
[0192]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同步摆臂91的转动端911与第二同步摆臂92的转动端921相互啮合,第一同步摆臂91的转动端911和第二同步摆臂92的转动端921均转动连接主轴1,第一同步摆臂91的活动端912活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1,第二同步摆臂92的活动端922活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2,因此在第一固定架31与第二固定架32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91和第二同步摆臂92能够控制第一固定架31和第二固定架32相对主轴1的转动角度一致,使得第一固定架31和第二固定架32的转动动作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转动机构20的折叠动作和展开动作对称性较佳,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193] 其中,第一同步摆臂91转动连接主轴1、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1,也即形成连杆滑块结构。第二同步摆臂92转动连接主轴1、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2,也即形成连杆滑块结构。两个相互啮合的连杆滑块结构能够很好地控制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的转动动作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0194]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第二同步摆臂92的转动端921包括第二转动主体9211、第二转轴9212及第二齿轮9213,第二转轴9212固定于第二转动主体9211的正面和/或背面,第二齿轮9213固定于第二转动主体9211的周侧面。第二同步摆臂92的转动端921可以安装于主轴1的其中一个M形槽132(如图17所示),第二转轴9212安装于M形槽132的另一个凹陷槽133处。第二转轴9212转动连接主轴1,第二齿轮9213啮合第一齿轮9113。
[0195]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同步摆臂91的转动端911与第二同步摆臂92的转动端921通过第一齿轮9113与第二齿轮9213直接啮合,因此第一同步摆臂91和第二同步摆臂92共同形成的同步组件的结构简单、运动过程易控制、准确度高。
[0196] 示例性的,第二同步摆臂92的活动端922具有第四转轴9221,第二同步摆臂92安装于第四滑槽326,且第四转轴9221安装于第四滑槽326的导向空间3261。通过第四滑槽326的导向空间3261与第二同步摆臂92的第四转轴9221的配合,能够引导第二同步摆臂92的活动端922于第四滑槽326的滑动方向,使得第二同步摆臂92与第二固定架32之间的相对活动动作更易实现、控制精度更高。
[0197]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同步摆臂91与第一固定架31之间也可以通过转接件连接,第二同步摆臂92与第二固定架32之间也可以通过转接件连接。例如,转动机构20还包括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第一转接件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三滑槽316的导向空间3161,第一转轴9112转动连接第一转接件,第二转接件可滑动地安装于第四滑槽326的导向空间3261,第二转轴9212转动连接第二转接件。
[0198] 示例性的,第二同步摆臂9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同步摆臂91的结构大致相同,以简化转动机构20的物料种类,降低转动机构20的设计难度和成本。其中,第二同步摆臂92与第一同步摆臂91的结构区别之处在于,第一齿轮9113与第二齿轮9213的排布角度不同,以方便彼此啮合。
[0199] 请一并参阅图27和图28,图27是图10所示中部连接组件20b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8是图27所示中部连接组件20b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200] 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0的中部连接组件20b包括第三传动臂40、第三固定架33、第四传动臂50以及第四固定架34。第三固定架33固定于第一壳体10,第三传动臂40的一端转动连接主轴1、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三固定架33。第四固定架34固定于第二壳体30,第四传动臂50的一端转动连接主轴1、另一端滑动连接第四固定架34。
[0201]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0通过设置第三传动臂40、第三固定架33、第四传动臂50以及第四固定架34,增加转动机构20与第一壳体10及第二壳体30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折叠装置100更易折叠和展开。
[0202] 示例性的,第三固定架33具有第五滑槽331,第五滑槽331的槽壁中部凹陷形成第五滑槽331的导向空间3311。第三传动臂40包括滑动端401和转动端402。第三传动臂40的滑动端401具有第三凸缘4011。第三传动臂40的滑动端401安装于第五滑槽331,且第三凸缘4011安装于第五滑槽331的导向空间3311。第三传动臂40的转动端402呈弧形,且安装于主轴1的其中一个弧形槽131。此时,第三传动臂40与主轴1之间通过虚拟轴实现转动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传动臂40与主轴1之间也可以通过实体轴实现转动连接,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0203] 示例性的,第三传动臂40的转动端402包括限位凸起和限位凸块,限位凸起形成转动端402的内侧位置,限位凸块形成于转动端402的端部位置。限位凸起用于与主轴1的限位凹槽相配合,使得第三传动臂40与主轴1实现在主轴1轴向方向上的相互限位。限位凸块用于与主轴1的起到限位作用的凸块相互配合,以防止第三传动臂40意外脱离主轴1。
[0204] 示例性的,第四固定架34的结构可以与第三固定架33的结构相同,第四传动臂50的结构可以与第三传动臂40的结构相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在赘述。
[0205]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三传动臂40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40C、和第一传动臂4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4C共线。第四传动臂50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50C、和第二传动臂6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6C共线。
[0206]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三传动臂40和第一传动臂4相对主轴1转动的转动中心共线,第三传动臂40滑动连接第三固定架33,第四传动臂50和第二传动臂6相对主轴1转动的转动中心共线,第四传动臂50滑动连接第四固定架34,因此第三传动臂40的运动能够与第一传动臂4的运动同步,第四传动臂50的运动能够与第二传动臂6的运动同步,故而能够简化转动机构20的结构设计和连接关系,提高转动结构的可靠性。此外,第三传动臂40的结构可以与第一传动臂4的结构相同,第四传动臂50的结构可以与第二传动臂6的结构相同,以降低转动机构20的设计难度。
[0207] 请参阅图29,图29是图7所示转动机构2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208]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21固定连接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第二支撑板22固定连接第二传动臂6的滑动端61。第一遮蔽板23位于第一传动臂4背向第一支撑板21的一侧,且固定连接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第二遮蔽板24位于第二传动臂6背向第二支撑板22的一侧,且固定连接第二传动臂6的滑动端61。换言之,第一支撑板21和第一遮蔽板23均固定于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且分别位于第一传动臂4的两侧。第二支撑板22和第二遮蔽板24均固定于第二传动臂6的滑动端61,且分别位于第二传动臂6的两侧。
[020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21、第一遮蔽板23及第一传动臂4组装成一个部件,第二支撑板22、第二遮蔽板24及第二传动臂6组装成一个部件,因此第一传动臂4能够直接控制第一支撑板21和第一遮蔽板23的运动轨迹,第二传动臂6能够直接控制第二支撑板22和第二遮蔽板24的运动轨迹,使得第一支撑板21、第二支撑板22、第一遮蔽板23及第二遮蔽板24的运动过程的控制精度高、回差小,从而准确地在折叠装置100的转动过程中实现伸缩,以满足柔性显示屏200的支撑需求和转动机构20的自遮蔽需求。
[0210] 示例性的,第一支撑板21和第一遮蔽板23与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一传动臂4均固定,还可以与中部连接组件20b的第三传动臂40相固定;第二支撑板22和第二遮蔽板24与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二传动臂6均固定,还可以与中部连接组件20b的第四传动臂50相固定。此时,多个连接组件(20a、20b)可以共同带动第一支撑板21、第一遮蔽板23、第二支撑板22及第二遮蔽板24运动,以降低运动控制难度,提高运动控制精度。
[0211] 一些实施例中,多个传动臂的滑动端能够通过紧固件与支撑板及遮蔽板相互锁紧固定。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螺栓、铆钉、销钉等。多个传动臂的滑动端与支撑板及遮蔽板之间还可以设置凹凸配合结构,以提高装配精度和可靠性。示例性的,如图24所示,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还具有定位孔414。如图8所示,第一支撑板21包括定位块211。第一支撑板21的定位块211可嵌入第一传动臂4的定位孔414,以实现第一支撑板21与第一传动臂4之间的相互定位和限位。
[0212]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第一支撑板21和/或第一遮蔽板23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支撑柱,用于支撑在第一支撑板21与第一遮蔽板23之间,以提高第一支撑板21和第一遮蔽板23的支撑强度。第二支撑板22和/或第二遮蔽板24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支撑柱25,用于支撑在第二支撑板22与第二遮蔽板24之间,以提高第二支撑板22和第二遮蔽板24的支撑强度。
[0213]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0,图30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30所示结构包括第一壳体10、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一固定架31以及中部连接组件20b的第三固定架33。
[0214]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靠近转动机构20的一侧具有第一固定槽102,第一壳体10包括位于第一固定槽102的第一定位板103,第一定位板103与第一固定槽102的槽底壁间隔设置,第一固定架31位于第一定位板103与第一固定槽102的槽底壁之间,且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板10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固定架31与第一壳体10相互固定,因此第一壳体10随第一固定架31活动,转动机构20通过控制第一固定架31的运动轨迹即可控制第一壳体10的运动轨迹。
[0215]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具有第一支撑面101,第一定位板103相对第一支撑面101下沉以形成第一容纳槽104。第一容纳槽104能够为第一支撑板21提供收容和活动空间,第一容纳槽104的位置设置使得安装于第一容纳槽104的第一支撑板21的支撑面能够与第一壳体10的第一支撑面101齐平,使得第一支撑板21能够更好地支撑柔性显示屏200。其中,第一容纳槽104的深度是很浅的,且柔性显示屏200的非显示侧设有硬度较高的支撑背板,因此当第一支撑板21部分伸出第一容纳槽104时,柔性显示屏200面向第一容纳槽104的部分不会在用户的按压下发生明显形变,也有利于确保柔性显示屏200的可靠性。
[0216] 示例性的,第三固定架33位于第一定位板103与第一固定槽102的槽底壁之间,且固定连接第一定位板103。两个第一固定架31及第三固定架33与第一固定槽102的槽底壁之间均形成间隙105,该间隙105用于为第一遮蔽板23提供收容和活动空间。
[0217] 示例性的,第一定位板103可以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结构,也可以是一个连续的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三固定架33可以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定位板103锁紧,紧固件可以是但不限于是螺钉、螺栓、铆钉等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三固定架33与第一壳体10之间也可以形成其他连接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0218]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1,图31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31所示结构包括第二壳体30、两个端部连接组件20a的第二固定架32以及中部连接组件20b的第四固定架34。
[0219]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0靠近转动机构20的一侧具有第二固定槽302,第二壳体30包括位于第二固定槽302的第二定位板303,第二定位板303与第二固定槽302的槽底壁间隔设置,第二固定架32位于第二定位板303与第二固定槽302的槽底壁之间,且固定连接第二定位板30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固定架32与第二壳体30相互固定,因此第二壳体30随第二固定架32活动,转动机构20通过控制第二固定架32的运动轨迹即可控制第二壳体30的运动轨迹。
[0220]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0具有第二支撑面301,第二定位板303相对第二支撑面301下沉以形成第二容纳槽304。第二容纳槽304能够为第二支撑板22提供收容和活动空间,第二容纳槽304的位置设置使得安装于第二容纳槽304的第二支撑板22的支撑面能够与第二壳体30的第二支撑面301齐平,使得第二支撑板22能够更好地支撑柔性显示屏200。其中,第二容纳槽304的深度是很浅的,且柔性显示屏200的非显示侧设有硬度较高的支撑背板,因此当第二支撑板22部分伸出第二容纳槽304时,柔性显示屏200面向第二容纳槽304的部分不会在用户的按压下发生明显形变,也有利于确保柔性显示屏200的可靠性。
[0221] 示例性的,第四固定架34位于第二定位板303与第二固定槽302的槽底壁之间,且固定连接第二定位板303。两个第二固定架32及第四固定架34与第二固定槽302的槽底壁之间均形成间隙305,该间隙305用于为第二遮蔽板24提供收容和活动空间。
[0222] 示例性的,第二定位板303可以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结构,也可以是一个连续的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第二固定架32和第四固定架34可以通过紧固件与第二定位板303锁紧,紧固件可以是但不限于是螺钉、螺栓、铆钉等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架32和第四固定架34与第二壳体30之间也可以形成其他连接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0223] 请参阅图32,图32是图8所示端部连接组件20a的部分结构与主轴1的连接关系的示意简图。
[0224] 第一传动臂4的一端转动连接主轴1、另一端活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1,第一转动臂5的一端转动连接主轴1、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1,第二传动臂6的一端转动连接主轴1、另一端活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2,第二转动臂7的一端转动连接主轴1、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2。第一传动臂4和第一转动臂5均相对主轴1转动时,能够将第一固定架31拉回以靠近主轴1,也能够将第一固定架31推出以远离主轴1,从而通过第一固定架31带动第一壳体10实现内拉和外推运动。第二传动臂6和第二转动臂7均相对主轴1转动时,能够将第二固定架32拉回以靠近主轴1,也能够将第二固定架32推出以远离主轴1,从而通过第二固定架
32带动第二壳体30实现内拉和外推运动。
[0225] 以下结合折叠装置100分别处于展平状态、中间状态及闭合状态时的多张内部结构图,对折叠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0226] 请一并参阅图33至图35,图33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对应第一传动臂4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4是图4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对应第一传动臂4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5是图6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对应第一传动臂4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3至图35示意出折叠装置100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过程中第一传动臂4的位置变化。
[0227] 如图33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传动臂4与主轴1大致平行,第一传动臂4的转动端42相对主轴1处于转入位置,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相对第一固定架31处于滑出位置,第一传动臂4远离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一壳体10。
[0228] 如图34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中间状态时,第一传动臂4相对主轴1倾斜,第一传动臂4的转动端42相对主轴1处于部分转出/部分转入位置,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相对第一固定架31处于部分滑入/部分滑出位置,第一传动臂4逐渐靠近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一壳体10。
[0229] 如图35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传动臂4与主轴1大致垂直,第一传动臂4的转动端42相对主轴1处于转出位置,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相对第一固定架31处于滑入位置,第一传动臂4靠近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一壳体10。
[0230] 请一并参阅图36至图38,图36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对应第一转动臂5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7是图4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对应第一转动臂5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8是图6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对应第一转动臂5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6至图38示意出折叠装置100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过程中第一转动臂5的位置变化。
[0231] 如图36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转动臂5的一端相对主轴1处于转出位置,第一转动臂5的另一端相对第一固定架31处于转出位置。如图37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中间状态时,第一转动臂5的一端相对主轴1处于部分转出/部分转入位置,第一转动臂5的另一端相对第一固定架31处于部分转出/部分转入位置。如图38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转动臂5的一端相对主轴1处于转入位置,第一转动臂5的另一端相对第一固定架31处于转入位置。
[023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臂5的位置与第一传动臂4的位置(参阅图33至图35)是相互约束的,两者共同作用,使得第一壳体10能够以柔性显示屏200所在位置为中性面地相对主轴1转动。
[0233] 示例性的,由图36至图38可知,第一转动臂5的一端在第一固定架31中的转动弧度行程小于第一转动臂5的另一端在主轴1中的转动弧度行程。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臂5的两端的转动弧度行程也可以相同,或者大小关系对调。
[0234] 请一并参阅图39至图41,图39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对应第二传动臂6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0是图4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对应第二传动臂6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1是图6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对应第二传动臂6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9至图41示意出折叠装置100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过程中第二传动臂6的位置变化。
[0235] 如图39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二传动臂6与主轴1大致平行,第二传动臂6的转动端62相对主轴1处于转入位置,第二传动臂6的滑动端61相对第二固定架32处于滑出位置,第二传动臂6远离第二固定架32和第二壳体30。
[0236] 如图40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中间状态时,第二传动臂6相对主轴1倾斜,第二传动臂6的转动端62相对主轴1处于部分转出/部分转入位置,第二传动臂6的滑动端61相对第二固定架32处于部分滑入/部分滑出位置,第二传动臂6逐渐靠近第二固定架32和第二壳体30。
[0237] 如图41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二传动臂6与主轴1大致垂直,第二传动臂6的转动端62相对主轴1处于转出位置,第二传动臂6的滑动端61相对第二固定架32处于滑入位置,第二传动臂6靠近第二固定架32和第二壳体30。
[0238] 请一并参阅图42至图44,图42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对应第二转动臂7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3是图4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对应第二转动臂7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4是图6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对应第二转动臂7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2至图44示意出折叠装置100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过程中第二转动臂7的位置变化。
[0239] 如图42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二转动臂7的一端相对主轴1处于转出位置,第二转动臂7的另一端相对第二固定架32处于转出位置;如图43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中间状态时,第二转动臂7的一端相对主轴1处于部分转出/部分转入位置,第二转动臂7的另一端相对第二固定架32处于部分转出/部分转入位置;如图44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二转动臂7的一端相对主轴1处于转入位置,第二转动臂7的另一端相对第二固定架32处于转入位置。
[0240]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臂7的位置与第二传动臂6的位置(参阅图39至图41)是相互约束的,两者共同作用,使得第二壳体30能够以柔性显示屏200所在位置为中性面地相对主轴1转动。
[0241] 示例性的,由图42至图44可知,第二转动臂7的一端在第二固定架32中的转动弧度行程小于第二转动臂7的另一端在主轴1中的转动弧度行程。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动臂7的两端的转动弧度行程也可以相同,或者大小关系对调。
[024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3至图44所示,转动机构20通过第一传动臂4和第一转动臂5共同控制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一壳体10的运动轨迹、通过第二传动臂6和第二转动臂7共同控制第二固定架32和第二壳体30的运动轨迹,从而能够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的过程中,使第一固定架31带动第一壳体10向靠近主轴1的方向移动、第二固定架32带动第二壳体30向靠近主轴1的方向移动,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的过程中,使第一固定架31带动第一壳体10向远离主轴1的方向移动、第二固定架32带动第二壳体30向远离主轴1的方向移动。也即,转动机构20能够实现折叠装置100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内拉运动、和折叠装置100在闭合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外推运动,使得折叠装置100在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以柔性显示屏200为中性面的变形运动,从而降低拉扯或挤压柔性显示屏200的风险,以保护柔性显示屏200,提高柔性显示屏200的可靠性,使得柔性显示屏200和电子设备1000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0243] 此外,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通过转动机构2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能够完全合拢,两者之间无缝隙或缝隙较小,使得折叠装置100的外观较为完整,实现外观自遮蔽,应用该折叠装置100的电子设备1000的外观较为完整,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0244] 此外,第一传动臂4与主轴1转动连接、与第一固定架31滑动连接,形成了连杆滑块结构,第一转动臂5与主轴1转动连接、与第一固定架31转动连接,形成了连杆结构;第二传动臂6与主轴1转动连接、与第二固定架32滑动连接,形成了连杆滑块结构,第二转动臂7与主轴1转动连接、与第二固定架32转动连接,形成了连杆结构。转动机构20通过连杆滑块结构和连杆结构实现壳体与主轴1之间的连接,其组成部分数量少,配合关系及配合位置简单,组成部件易制作和组装,有利于实现量产。并且,由于主轴1通过第一传动臂4和第一转动臂5联动第一固定架31、且通过第二传动臂6和第二转动臂7联动第二固定架32,因此转动机构20具有较佳的机构抗拉能力和机构抗挤压能力。
[0245] 其中,如图35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主轴1的主内轴15位于主外轴14与第一固定架31及第二固定架32之间。如图35、图38、图41、以及图44所示,第一传动臂4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主内轴15且远离主外轴14,第一转动臂5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主外轴14且远离主内轴15。第二传动臂6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主内轴15且远离主外轴14,第二转动臂7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靠近主外轴14且远离主内轴15。
[0246]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传动臂4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的位置、第一转动臂5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位置、设置第二传动臂6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的位置以及第二转动臂7与主轴1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位置,使得转动机构20更易实现折叠装置100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内拉运动、和折叠装置100在闭合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壳体外推运动。
[0247] 如图33所示,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板21与第二支撑板22齐平,第一支撑板21搭设在第一固定架31与主轴1之间,第二支撑板22搭设在第二固定架32与主轴1之间,第一支撑板21、主轴1及第二支撑板22能够共同形成对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的完整平面支撑。如图35所示,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21堆叠于第一固定架31背离第二固定架32的一侧,第二支撑板22堆叠于第二固定架32背离第一固定架31的一侧,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能够分别相对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滑动收拢,使得主轴1露出以形成对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的完整支撑。换言之,转动机构20在折叠装置100处于展平状态或闭合状态时,均能够充分支撑柔性显示屏200的折弯部2002,从而有利于保护柔性显示屏200,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248] 如图33所示,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遮蔽板23与第二遮蔽板24齐平,第一遮蔽板23搭设在第一固定架31与主轴1之间,能够遮蔽第一固定架31与主轴1之间的缝隙,第二遮蔽板24搭设在第二固定架32与主轴1之间,能够遮蔽第二固定架32与主轴1之间的缝隙,因此折叠装置100能够实现自遮蔽,有利于提高外观的完整性,也能够降低外部粉尘、杂物等进入转动机构20的风险,以确保折叠装置100的可靠性。如图35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遮蔽板23能够收拢到第一固定架31与第一壳体10之间,第二遮蔽板24能够收拢到第二固定架32与第二壳体30之间,实现避让,使得折叠装置100能够顺利折叠至闭合形态,机构可靠性高。
[0249] 如图33和图39所示,由于第一支撑板21和第一遮蔽板23固定于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第一支撑板21和第一遮蔽板23跟随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运动,第二支撑板22和第二遮蔽板24固定于第二传动臂6的滑动端61,第二支撑板22和第二遮蔽板24跟随第二传动臂6的滑动端61运动,因此在折叠装置100从闭合状态转换成展平状态的过程中、以及从展平状态转换成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板21和第二支撑板22是逐渐靠近主轴1或远离主轴1的,从而在折叠装置100在各种形态中均能够完整支撑柔性显示屏200,提高了柔性显示屏200和电子设备100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此外,在折叠装置100从闭合状态转换成展平状态的过程中、以及从展平状态转换成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第一遮蔽板23和第二遮蔽板24是逐渐靠近主轴1或远离主轴1的,从而在折叠装置100在各种形态中均能够配合转动机构20所处形态进行自遮蔽,机构可靠性高。
[0250] 此外,由于第一支撑板21和第一遮蔽板23均与第一传动臂4的滑动端41相固定,第二支撑板22和第二遮蔽板24均与第二传动臂6的滑动端61相固定,因此第一传动臂4和第二传动臂6在实现对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的转动动作控制的同时,还实现对第一支撑板21、第一遮蔽板23、第二支撑板22以及第二遮蔽板24的伸缩动作的控制,故而转动机构20的集成度高,整体连接关系简单、机构可靠性高。
[0251] 请一并参阅图45至图47,图45是图2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对应第一同步摆臂91和第二同步摆臂92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6是图4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对应第一同步摆臂91和第二同步摆臂92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7是图6所示折叠装置100的对应第一同步摆臂91和第二同步摆臂92所在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5至图47示意出折叠装置100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91和第二同步摆臂92的位置变化。
[0252] 如图45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同步摆臂91与第二同步摆臂92处于展平状态,第一同步摆臂91相对第一固定架31处于伸出位置,第一同步摆臂91远离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一壳体10,第二同步摆臂92相对第二固定架32处于伸出位置,第二同步摆臂92远离第二固定架32和第二壳体30。
[0253] 如图46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处于中间状态时,第一同步摆臂91与第二同步摆臂92处于中间状态,两者之间形成夹角,第一同步摆臂91相对第一固定架31处于部分伸出/部分缩回位置,第二同步摆臂92相对第二固定架32处于部分伸出/部分缩回位置。
[0254] 如图47所示,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时,第一同步摆臂91与第二同步摆臂92处于折叠状态,第一同步摆臂91相对第一固定架31处于缩回位置,第一同步摆臂91靠近第一固定架31和第一壳体10,第二同步摆臂92相对第二固定架32处于缩回位置,第二同步摆臂92靠近第二固定架32和第二壳体30。
[0255]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同步摆臂91的转动端911与第二同步摆臂92的转动端921相互啮合,第一同步摆臂91的转动端911和第二同步摆臂92的转动端921均转动连接主轴1,第一同步摆臂91的活动端912活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1,第二同步摆臂92的活动端922活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2,因此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30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同步摆臂91和第二同步摆臂92能够控制第一固定架31和第二固定架32相对主轴1的转动角度一致,使得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的转动动作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折叠装置100的折叠动作和展开动作对称性较佳,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0256] 其中,第一同步摆臂91转动连接主轴1、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31,也即形成连杆滑块结构。第二同步摆臂92转动连接主轴1、滑动连接且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32,也即形成连杆滑块结构。两个相互啮合的连杆滑块结构能够很好地控制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30的转动动作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0257]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折叠装置100能够在展平状态向闭合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实现壳体内拉运动、在闭合状态向展平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实现壳体外推运动,从而在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中,实现以柔性显示屏200为中性面的变形运动,以降低拉扯或挤压柔性显示屏200的风险,保护柔性显示屏200,使得柔性显示屏200的可靠性更高,柔性显示屏200和电子设备1000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0258]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例如减少或添加结构件,改变结构件的形状等,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