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及其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药物组合物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80018398.5

文献号 : CN11355723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唐士兵曾少高米琦·丹尼尔·托特雷拉

申请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摘要 :

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及其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药物组合物,所述调节剂具有如式I所示结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包含同时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的苄苯醚类分子骨架和阻断TGF‑β信号通路的4‑(4‑吡唑)喹啉分子骨架,二者通过分子链片段相连接。因此,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可同时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和TGF‑β信号通路。

权利要求 :

1.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具有如式 I所示结构:式 I;

其中,R1选自 或 ;

R2和R3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氧基、三氟甲基或乙烯基;

R4选自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直链烷基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7环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烷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烷基酰基亚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苄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7元环杂芳亚甲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5‑7元环杂芳酰基亚甲基;

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卤素、羟基、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氧基、三氟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烷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烷基酰基亚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苄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7元环杂芳基亚甲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5‑7元环杂芳基酰基亚甲基,或者R5和R6连接并与吡唑形成5‑7元并环;

R7选自氢、卤素、氰基、C1‑C6的烷基、C1‑C6的烷氧基或5‑7元杂芳基;并且M选自C1‑C16的烷基、C1‑C16的聚乙二醇烷氧基、C1‑C16的含硫原子或氮原子的烷基、或C1‑C16的含氨基酸的烷基;并且,M通过氧原子与喹啉环的7位或8位连接;

当提及取代的基团时,取代基选自卤素、羟基、氨基、硝基、巯基、氰基、C1‑C3的烷基、C1‑C3的烷氧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中,所述R2为甲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中,所述R3选自甲基、三氟甲基、氟、氯、溴、氰基、甲磺酰基或三氟甲磺酰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中,R4选自甲基、甲氧基、苄基、苄氧基、邻位或间位氰基苄氧基、吡啶亚甲氧基、或邻位或间位氰基吡啶亚甲氧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中,R5和R6连接并与吡唑形成5‑6元并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中,所述双功能调节剂选自、

中的任意一

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将具有式 I结构的化合物A与具有式IV结构的化合物B进行缩合还原反应,得到所述双功能免疫调节剂;

其中,化合物A的结构式如下:

式 I;

所述化合物B的结构式如下:

式IV;

其中,R1、R2、R3、R4、R5、R6、R7和M具有与权利要求1相同的限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化合物A和化合物B的摩尔比为1: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缩合还原反应的试剂为氰基硼氢化钠。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氰基硼氢化钠的加入量为化合物B的摩尔添加量的2倍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缩合还原反应的反应温度为10‑30℃,反应时间为12‑48 h。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化合物A的制备方法如下:将化合物C和化合物D进行取代反应,得到化合物A,反应方程式如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化合物C和化合物D的摩尔比为(1.1‑

1.3):1。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取代反应的试剂为钠氢、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碳酸钠中的任意一种。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取代反应的反应温度为25℃以上,反应时间为2 h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先将试剂加入化合物D的溶液中混合,然后将化合物C加入化合物D溶液中进行取代反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试剂的加入温度为0℃以下。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化合物B的制备方法如下: → 。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在所述化合物B的制备方法中,胺基脱保护所用的试剂为酸性试剂。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酸性试剂包括无机酸或有机酸。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 的制备方法如下:

(e) 或

(f) 。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e)的反应在有机碱或无机碱的存在下进行。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e)中的反应在缩合剂的存在下进行。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f)的反应在无机碱的存在下进行。

2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的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的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所述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为酸加成盐或碱加成盐。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的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所述酸加成盐包括盐酸盐、氢溴酸盐、氢碘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硝酸盐、乙磺酸盐、甲苯磺酸盐、苯磺酸盐、乙酸盐、马来酸盐、酒石酸盐、琥珀酸盐、柠檬酸盐、苯甲酸盐、抗坏血酸盐、水杨酸盐、丙二酸盐、己二酸盐、己酸盐、精氨酸盐、富马酸盐、烟酸盐、邻苯二甲酸盐或草酸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的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所述碱加成盐包括锂盐、钠盐、钾盐、钡盐、钙盐、镁盐、铝盐、铁盐、亚铁盐、铜盐或锌盐,或所述双功能免疫调节剂与吗啉、二乙胺、三乙胺、异丙胺、三甲胺、赖氨酸或组胺酸组成的盐。

29.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或权利要求25‑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的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在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3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或权利要求25‑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的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PD‑1/PD‑L1与TGF‑β双重抑制剂中的应用。

3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或权利要求25‑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的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与PD‑1/PD‑L1和/或TGF‑β信号通路有关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与PD‑1/PD‑L1和/或TGF‑β信号通路有关疾病包括癌症、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与PD‑1/PD‑L1和/或TGF‑β信号通路有关疾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黑素瘤、神经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白血病、肉瘤、平滑肌瘤、间皮瘤、乳腺癌、宫颈癌、肺癌、胃癌、直肠癌、结肠癌、胰腺癌、脑癌、皮肤癌、口腔癌、前列腺癌、骨癌、肾癌、卵巢癌、膀胱癌、肝癌、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多肌炎、骨质疏松、溃疡、血管损伤、肾小球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狼疮性肾炎、高血压‑诱发的肾病、肾间质性纤维化、肾纤维化、移植物肾病、肝纤维化、肝功能障碍、酒精诱发的肝炎、囊性纤维化病、间质性肺病、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特发性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病、由感染性或毒性因子引起的肺病、梗塞后心纤维化、充血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内膜增厚、血管狭窄、肺动脉高压、冠状动脉再狭窄、周围动脉再狭窄、颈动脉再狭窄、支架诱导的再狭窄、动脉粥样硬化、眼部瘢痕形成、角膜瘢痕形成、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眼内压高、过度性或肥厚性真皮瘢痕或瘢痕疙瘩形成、腹膜与皮下粘连、硬皮病、纤维硬化、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病、神经系统功能减低、佩罗尼氏病、杜普伊特伦氏挛缩、阿尔茨海默氏病或雷诺氏综合征或辐射‑诱发的纤维化疾病。

说明书 :

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及其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药物组

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及其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免疫治疗是指通过诱导、增强或抑制免疫反应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癌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已成为药物治疗中除化疗、靶向治疗之
外的最重要治疗方案。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癌细胞进化出各种保护机制用以逃避机体
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杀伤,即癌症免疫逃逸。研究比较深入的癌症免疫逃逸信号通路是PD‑1/
PD‑L1(Programmed death 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目前已有多个药物进入临床
应用,如2014年FDA批准上市靶向PD‑1的单克隆抗体Pembrolizumab(Keytruda,默克公司)
和Nivolumab(Opdivo,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已成为治疗多种癌症的重磅药物。PD‑1/PD‑L1相
互作用是调控免疫反应的负向信号通路,癌症细胞或癌症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通过高表达
PD‑L1蛋白结合免疫T细胞膜上的PD‑1蛋白来抑制T细胞的功能并促进其凋亡。PD‑1/PD‑L1
调节剂,如单克隆抗体Pembrolizumab,通过破坏癌症细胞上PD‑L1与T细胞PD‑1的相互作
用,阻断该通路的负向调控功能,重新激活T细胞对癌症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恢复T细胞活
力达到杀伤癌症细胞治疗癌症的目的。因而,PD‑1/PD‑L1相互作用被广泛研究并在近年的
癌症临床治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0003] 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信号通路广泛参与多种细胞过程,包括细胞生长、分化、迁移和粘附、凋亡等,在生物体胚胎发育与组织器官形成、组织修复、免疫
监督及成体稳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TGF‑β信号通路非常复杂,其中TGF‑β/SMAD通路受到
广泛研究。TGF‑β/SMAD通路由三种亚型(β1、β2、β3)的游离配体通过与细胞表面Ⅰ型和Ⅱ型
TGF‑β跨膜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结合形成异源复合物激活受体特异的SMAD蛋白(R‑
SAMD),R‑SAMD与公用SMAD(co‑SMAD)结合后进入细胞核内并与其它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
调解基因的转录。TGF‑β信号通路异常会导致许多疾病,如癌症发生和转移、组织纤维化、软
骨发育异常、炎症应答异常、以及肺动脉高血压等。特别地,在各种癌症的晚期,肿瘤细胞和
肿瘤内基质细胞一般会通过高表达TGF‑β促进癌症的免疫逃逸和转移,导致癌症恶化和增
加癌症治疗的难度。已有研究表明抑制TGF‑β信号通路能够显著增强癌症的免疫应答和减
少肿瘤转移;TGF‑β信号通路抑制剂与PD‑1/PD‑L1通路单克隆抗体的联合用药在实验室中
也提高了实验动物的生存时间。
[0004] 肿瘤免疫疗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许多进展,然而各种药物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最为突出的是病人有效应答率非常低。例如,针对各种实体瘤,PD‑1/PD‑L1药物只对10
~20%的病人有效。因此,亟需对现有PD‑1/PD‑L1药物进行改进,增加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
率。如前所述,TGF‑β信号通路一般会同时在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因此在抑制PD‑1/PD‑L1
通路的同时阻断肿瘤微环境TGF‑β通路,理论上可以促进PD‑1/PD‑L1药物的效果。基于这样
的设计理念,德国默克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的肿瘤免疫药物M7824。M7824是一种双功能融
合蛋白,该蛋白由靶向PD‑L1蛋白的IgG1单克隆抗体和TGF‑β受体II型的膜外结构域融合而
成。因此,该蛋白既能抑制PD‑1/PD‑L1相互作用又能抑制TGF‑β信号通路,能显著促进免疫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进一步的,一个药物同时靶向两个功能差异的通路或许可以克服
肿瘤细胞对单一通路疗法的抗药性,并且极大地提升药物效益和降低联合用药的副作用。
已有实验数据和临床结果证实了M7824在多种实体瘤疗效显著。例如,在2018年美国临床肿
瘤学会(ASCO)上,M7824二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了非常积极的效
果:当给药剂量为500mg时,PD‑L1阳性(≥1%)患者总体缓解率(ORR)为22.6%,PD‑L1高表
达(≥80%)患者ORR为33.3%;当给药剂量为1200mg时,PD‑L1阳性患者总体缓解率达到了
40.7%,而在PD‑L1高表达患者ORR则高达71.4%。
[0005] 目前,靶向PD‑1/PD‑L1和TGF‑β信号通路的双功能融合蛋白已有一些专利公开,如WO2006074451A2、WO2009152610A1、WO2011109789A2、WO2013164694A1、WO2014164427A1、
WO2015077540A2、WO2015118175A2、WO2018205985A1等,但PD‑1/PD‑L1和TGF‑β信号通路的
双功能小分子免疫调节剂还未见报道。相对蛋白药物,小分子具有不少独特的优势:相对稳
定,可以实现口服,使用方便;产品质量易于控制,批次稳定性好;生产工艺和运输保存相对
容易,成本低廉;更不易产生免疫交叉反应。因此,研究双功能小分子免疫调节剂是免疫治
疗的更佳选择,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鉴于目前还没有靶向PD‑1/PD‑L1和TGF‑β信号通路
双功能小分子,该现状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0006]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所述调节剂具有如式I所示结构:
[0007]
[0008] 在本申请中, 表示基团连接位置。
[0009] R2和R3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CN)、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氧基、三氟甲基或乙烯基。
[0010] R4选自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直链烷基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7环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烷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
C4烷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烷基酰基亚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苄基、取代或未取
代的芳基酰基亚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7元环杂芳亚甲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5‑7元环杂芳
酰基亚甲基。
[0011] 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卤素、羟基、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氧基、三氟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烷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烷
基磺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烷基酰基亚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苄基、取代或未取代的
芳基酰基亚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7元环杂芳基亚甲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5‑7元环杂芳基
酰基亚甲基,或者R5和R6连接与吡唑形成5‑7元并环。在本申请中,所述 指的是R5和
R6可以相互连接形成环状结构。
[0012] R7选自氢、卤素、氰基、C1‑C6的烷基、C1‑C6的烷氧基、芳基或5‑7元杂芳基。
[0013] A选自C1‑C16的烷基、C1‑C16的聚乙二醇烷氧基、C1‑C16的含硫原子或氮原子的烷基、或C1‑C16的含氨基酸的烷基;其中,A通过C‑N键与苯亚甲基相连接,通过氧原子与喹啉
环的苯环连接,连接位置为喹啉环的7位或8位。
[0014] 本申请提供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包含同时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的苄苯醚类分子骨架和阻断TGF‑β信号通路的4‑(4‑吡唑)喹啉分子骨架,二者通过分子链片段相连接。
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可同时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和TGF‑β信号通路。
[0015] 在本申请中所述烷基指的是直链或支链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烷基,例如C1‑C6的烷基包括C1‑C6的直链烷基、C3‑C6的支链烷基、C2‑C6的直链烯烃基、C3‑C6的支链烯烃基、以
及炔基等。
[0016] 在本申请中,所述烷氧基为‑OR‑,其中R为烷基。
[0017] 在本申请中,所述三氟甲基为‑CF3。
[0018] 在本申请中,所述烷基酰基指‑C(O)R,其中R为烷基。
[0019] 在本申请中,所述烷基磺酰基指‑S(O)2R,其中,R表示烷基。
[0020] 在本申请中,所述烷基酰基亚甲基指‑CH2C(O)R,其中R表示烷基。
[0021] 在本申请中,所述芳基酰基亚甲基指‑CH2C(O)Ar,其中Ar表示芳基。
[0022] 在本申请中,所述杂芳基亚甲基指‑CH2A1,其中A1表示杂芳基。
[0023] 在本申请中,所述杂芳基酰基亚甲基指‑CH2C(O)A1,其中A1表示杂芳基。
[0024] 在本申请中,所述聚乙二醇烷氧基指‑(CH2‑CH2‑O)n‑,其中n≥1。
[0025] 在本申请中,所述含硫原子或氮原子的烷基指的是在烷基主链上含有S或N。
[0026] 在本申请中,所述含氨基酸的烷氧基指像甘氨酸、脯氨酸、丙氨酸等氨基酸的结构,其中R表示氨基酸的侧链,n≥1。
[0027] 在本申请中,在R2‑R6中,取代指的是碳上的一个或多个氢被取代,但不包括原有的杂原子,例如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磺酰基指的是除了磺酰基外的烷基上的碳原子上的其他
氢原子被取代。
[0028] 在本申请中,所述C1‑C3可以是C1、C2、或C3。
[0029] 在本申请中,所述C1‑C6可以是C1、C2、C3、C4、C5、或C6。
[0030] 在本申请中,所述C3‑C7可以是C3、C4、C5、C6、或C7。
[0031] 在本申请中,所述C1‑C4可以是C1、C2、C3、或C4。
[0032] 在本申请中,所述5‑7元环可以是5元环、6元环或7元环。
[0033] 在本申请中,所述C1‑C16可以是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C15、或C16等。
[0034] 喹啉环的7位或8位如下所示:
[0035]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申请技术领域有关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解释说明以及描述具
体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0036]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调节剂具有如式II所示结构:
[0037]
[0038] 其中,M选自C1‑C16的烷基、C1‑C16的聚乙二醇烷氧基、C1‑C16的含硫原子或氮原子的烷基、或C1‑C16的含氨基酸的烷基;氧原子与喹啉衍生物的连接位置为喹啉环的7位或
8位。
[0039] R1、R2、R3、R4、R5、R6和R7具有与如上所述相同的范围。
[0040] 优选地,所述R2为甲基。
[0041] 优选地,当提及取代的基团时,取代基选自卤素(‑X)、羟基(‑OH)、氨基(‑NH2)、硝基(‑NO2)、巯基(‑SH)、氰基(‑CN)、C1‑C3的烷磺基(‑R‑SO3H)、C1‑C3的烷氧基(‑O‑R)或取代
杂芳环亚甲氧基。
[0042] 优选地,所述R3选自甲基、三氟甲基、氟、氯、溴、氰基、甲磺酰基或三氟甲磺酰基。所述甲磺酰基为‑S(O)2‑CH3。所述三氟甲磺酰基为‑S(O)2‑CF3。
[0043] 优选地,R4选自甲基、甲氧基、苄基、苄氧基、邻位或间位氰基苄氧基、吡啶亚甲氧基、或邻位或间位氰基吡啶亚甲氧基。所述邻位氰基苄氧基的结构式为 间位氰
基苄氧基为 邻位氰基吡啶亚甲氧基为 间位氰基吡啶亚甲氧基
为 表示基团连接位置。
[0044] 优选地,R5和R6连接并与吡唑形成5‑6元并环。
[0045] 作为本申请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双功能调节剂选自
[0046]
[0047]
[0048] 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0049]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50] 将具有式III结构的化合物A与具有式IV结构的化合物B进行还原缩合反应,得到所述双功能免疫调节剂;
[0051] 其中,化合物A结构式如下:
[0052]
[0053] 所述化合物B的结构式如下:
[0054]
[0055] 其中,R1、R2、R3、R4、R5、R6、R7和M具有与如上所述相同的范围。
[0056] 优选地,所述化合物A和化合物B的摩尔比为1:1;
[0057] 优选地,所述缩合还原反应的试剂为氰基硼氢化钠;
[0058] 优选地,所述氰基硼氢化钠的加入量为化合物B的摩尔添加量的2倍以上;
[0059] 优选地,所述缩合还原反应的反应温度为10‑30℃,反应时间为12‑48h;
[0060] 优选地,所述化合物A的制备方法如下:
[0061] 将化合物C和化合物D进行取代反应,得到化合物A,反应方程式如下:
[0062]
[0063] 优选地,所述化合物C和化合物D的摩尔比为(1.1‑1.3):1,例如1.15:1、1.2:1、1.25:1等。
[0064] 优选地,所述取代反应的试剂为钠氢、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碳酸钠中的任意一种。
[0065] 优选地,所述取代反应的反应温度为25℃以上,例如30℃、40℃、45℃、50℃、55℃等,反应时间为2h以上,例如2.5h、3h、4h、5h等。
[0066] 优选地,先将试剂加入化合物D的溶液中混合,然后将化合物C加入化合物D溶液中进行取代反应。
[0067] 优选地,所述试剂的加入温度为0℃以下,例如‑1℃、‑2℃、‑5℃、‑10℃等。
[0068] 优选地,所述化合物C的制备方法如下:
[0069]
[0070] 优选地,所述化合物D的制备方法如下:
[0071]
[0072] 优选地,步骤(a)为羧基的还原反应,即:‑COOH→‑CH2OH,所述还原利用硼烷进行。
[0073] 优选地,步骤(b)为‑Br与R1硼试剂的反应。
[0074] 优选地,步骤(c)为羟基的溴代反应,即‑OH→‑Br。
[0075] 优选地,步骤(d)为氯化等R3衍生化反应。
[0076] 优选地,所述化合物B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叔丁氧羰基保护的胺基脱保护,胺基脱保护所用的试剂为酸性试剂。
[0077] 即:
[0078] 其中,所述 具有如下两种合成工艺:
[0079]
[0080] 步骤(e)和步骤(f)均为缩合反应。
[0081] 优选地,步骤(e)的反应在有机碱或无机碱的存在下进行,有机碱优选三乙胺,无机碱优先氢氧化钠、碳酸铯或碳酸氢钠。
[0082] 优选地,步骤(e)中的反应在缩合剂的存在下进行。
[0083] 优选地,步骤(f)的反应在无机碱的存在下进行,无机碱优先钠氢、氢氧化钠、碳酸铯或碳酸氢钠。
[0084]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的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0085] 本申请的对映异构体指光学上互为镜像关系且不能重合的手性分子;非对映异构体指所有不属于对映异构体的立体异构体,即不呈镜像关系的旋光异构体。
[0086] 优选地,所述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为酸加成盐或碱加成盐。
[0087] 当本申请化合物具备游离碱的形式时,使化合物的游离碱形式与药学上可接受的无机或有机酸反应,可以制备本申请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在药学上可接受的酸加成盐。
[0088] 优选地,所述酸加成盐包括盐酸盐、氢溴酸盐、氢碘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硝酸盐、乙磺酸盐、甲苯磺酸盐、苯磺酸盐、乙酸盐、马来酸盐、酒石酸盐、琥珀酸盐、柠檬酸盐、苯甲
酸盐、抗坏血酸盐、水杨酸盐、丙二酸盐、己二酸盐、己酸盐、精氨酸盐、富马酸盐、烟酸盐、邻
苯二甲酸盐或草酸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0089] 当本申请苄苯醚类衍生物具备游离酸的形式时,使其游离酸形式与药学上可接受的无机或有机碱反应可以制备本申请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碱加成盐。
[0090] 优选地,所述碱加成盐包括锂盐、钠盐、钾盐、钡盐、钙盐、镁盐、铝盐、铁盐、亚铁盐、铜盐、锌盐,或所述双功能免疫调节剂与吗啉、二乙胺、三乙胺、异丙胺、三甲胺、赖氨酸
或组胺酸组成的盐。
[0091]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或第三方面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的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或在
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在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0092] 在本申请中,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可以是液体、半液体或固体形式,按照适合于所用的给药途径的方式配制,其可以用于体内治疗并具有生物相容性。所述药物组合
物可以按照下列给药方式给药:口服、肠胃外、腹膜内、静脉内、透皮、舌下、肌内、直肠、口
腔、鼻内、脂质体等方式而制备成各种形式。
[0093] 口服的药物组合物可以是固体、凝胶或液体。固体制剂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和散装粉剂。制剂可以选择地含有粘合剂、稀释剂、崩解剂、润滑剂、助流剂、
甜味剂和矫味剂等。粘合剂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微晶纤维素、葡萄糖溶液、阿拉伯胶浆、明
胶溶液、蔗糖和淀粉糊;润滑剂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滑石、淀粉、硬脂酸镁、硬脂酸钙、硬脂
酸;稀释剂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乳糖、蔗糖、淀粉、甘露糖醇、磷酸二钙;助流剂的实例包括
但不限于二氧化硅;崩解剂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淀粉羟乙酸钠、藻
酸、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甲基纤维素、琼脂和羧甲基纤维素。
[0094] 以肠胃外的给药方式给予本申请的药物组合物,一般以注射为主,包括皮下、肌内或静脉内注射。注射剂可以被制成任何常规形式,如液体溶液或悬液、适合于在注射之前溶
解或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形式或者乳剂。可用于本申请注射剂的药学上可接收的载体的实
例包括但不限于水性载体、非水性载体、抗微生物剂、等渗剂、缓冲剂、抗氧剂、悬浮与分散
剂、乳化剂、螯合剂和其它药学上可接受的物质。水性载体的实例包括氯化钠注射液、林格
式注射液、等渗葡萄糖注射液、无菌水注射液、葡萄糖与乳酸化林格氏注射液;非水性载体
的实例包括植物来源的固定油、棉籽油、玉米油、芝麻油和花生油;抗微生物剂的实例包括
间甲酚、苄醇、氯丁醇、苯扎氯铵等;等渗剂的实例包括氯化钠和葡萄糖;缓冲剂包括磷酸盐
和柠檬酸盐。
[0095] 本申请组合物还可以制备成无菌的冻干粉针剂,将化合物溶于磷酸钠缓冲溶液,其中含有葡萄糖或其他适合的赋形剂,随后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标准条件下将溶液无
菌过滤,继之以冷冻干燥,得到所需的制剂。
[0096]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或第三方面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的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PD‑1/PD‑
L1与TGF‑β双重抑制剂中的应用。
[0097] 本申请提供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可在抑制PD‑1/PD‑L1通路的同时阻断TGF‑β信号通路。
[0098]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或第三方面所述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的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或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与PD‑1/
PD‑L1和/或TGF‑β信号通路有关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0099] 优选地,所述与PD‑1/PD‑L1和/或TGF‑β信号通路有关疾病包括癌症、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0100] 优选地,所述与PD‑1/PD‑L1和/或TGF‑β信号通路有关疾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黑素瘤、神经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白血病、肉瘤、平滑肌瘤、间皮瘤、乳腺癌、宫颈癌、肺癌、
胃癌、直肠癌、结肠癌、胰腺癌、脑癌、皮肤癌、口腔癌、前列腺癌、骨癌、肾癌、卵巢癌、膀胱
癌、肝癌、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依赖型
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原发
性胆汁性肝硬化、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多肌炎、骨质疏松、溃疡、血
管损伤、肾小球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狼疮性肾炎、高血压‑诱发的肾病、肾间质性纤维化、
肾纤维化、移植物肾病、肝纤维化、肝功能障碍、酒精诱发的肝炎、囊性纤维化病、间质性肺
病、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特发性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病、由感染性或毒性
因子引起的肺病、梗塞后心纤维化、充血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内膜增厚、血
管狭窄、肺动脉高压、冠状动脉再狭窄、周围动脉再狭窄、颈动脉再狭窄、支架诱导的再狭
窄、动脉粥样硬化、眼部瘢痕形成、角膜瘢痕形成、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眼内
压高、过度性或肥厚性真皮瘢痕或瘢痕疙瘩形成、腹膜与皮下粘连、硬皮病、纤维硬化、进行
性系统性硬化病、神经系统功能减低、佩罗尼氏病、杜普伊特伦氏挛缩、阿尔茨海默氏病、雷
诺氏综合征或辐射‑诱发的纤维化疾病。
[0101] 因为本申请提供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可在抑制PD‑1/PD‑L1通路的同时阻断TGF‑β信号通路,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可用于制备应用药物,所述药物的主要作
用为治疗或预防有关于PD‑1/PD‑L1信号通路或/和TGF‑β信号通路的疾病。
[0102]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103] (1)本申请提供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包含同时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的苄苯醚类分子骨架和阻断TGF‑β信号通路的4‑(4‑吡唑)喹啉分子骨架,二者通过分子链片段相连
接。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可同时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和TGF‑β信号通
路。
[0104] (2)本申请提供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含有一个或多个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因此,对制备治疗和/或预防与PD‑1/PD‑L1和/或TGF‑β信号通路有关疾病的
药物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105]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申请,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具体限制。
[0106] 除另有说明外,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初始原料、反应试剂等均为市售产品。实验中所用试剂及溶剂均按反应具体情况处理。
[0107] 本申请中使用的试剂缩写字母为本领域常用的表达方式,含义如下:
[0108] 石油醚(PE),二氯甲烷(DCM),乙酸乙酯(EA),四氢呋喃(THF),甲醇(MeOH),N,N‑二甲基甲酰胺(DMF),乙二醇二甲醚(DME),N,N‑二甲基乙酰胺(DMA),N,N‑二异丙基乙胺
(DIEA),三乙胺(TEA),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4‑N,N‑二甲氨基吡啶(DMAP),1‑羟基苯并
三唑(HOBt),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HCl),二碳酸二叔丁酯
(Boc酸酐)。
[0109] 在以下的实施例中,样品的分析数据由以下仪器测定:核磁共振由Bruker AMX‑400型和Bruker AMX‑5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TMS(四甲基硅烷)为内标,化学位移单位为
ppm,耦合常数单位为Hz;质谱由Agilent1200/MSD质谱仪测定。
[0110] 柱层析用硅胶200‑300目(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TLC硅胶板为烟台化工厂生产的HSGF‑254型薄层层析预制板;石油醚沸程为60‑90℃;采用紫外灯、碘缸和磷钼酸等显色。
[0111] 实施例1
[0112] 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0113]
[0114] 制备方法如下:
[0115]
[0116] 化合物1‑1的合成:
[0117] 将2‑甲基3‑溴苯甲酸(64.5g,0.3mol)溶于450mL干燥的乙醚中,氩气保护,0℃滴加入1M的BH3‑THF络合物(450mL,0.45mol),滴加完毕后渐升至室温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
料后,减压蒸除大部分溶剂,加入500m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析出大量白色固体,充分搅
拌,过滤,水洗,抽干,再用石油醚洗涤得干燥白色固体为化合物1‑1(56.4g,收率93.5%)。
[0118] 1H NMR(400MHz,CDCl3):δ=7.51(d,J=8.0Hz,1H),7.31(d,J=7.6Hz,1H),7.05(t,J=7.6Hz,1H),4.71(s,2H),2.42(s,3H),1.75(s,1H)。
[0119] 化合物1‑2的合成:
[0120] 将化合物1‑1(20.1g,0.10mol)溶于150mL二氯甲烷,室温下分别加入苯硼酸(14.6g,0.12mol)、碳酸钾(22.1g,0.16mol)和氯化钯(5.8g,0.005mol),置换反应体系中的
空气为氩气保护,渐升至90℃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料后,降温后加入到200mL水中,然后
用250mL×3的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层,依次用水和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
抽滤,滤液浓缩后柱层析纯化,得白色固体为化合物1‑2(16.8g,收率84.7%)。
[0121] 1H NMR(400MHz,CDCl3):δ=7.44‑7.39(m,3H),7.37‑7.33(m,1H),7.31‑7.28(m,2H),7.26‑7.25(m,1H),7.22‑7.20(m,1H),4.78(s,2H),2.25(s,3H),1.65(brs,1H).
[0122] MS(MM‑ES+APCI)m/z:495.5[2M+Na]+。
[0123] 化合物1‑3的合成:
[0124] 将化合物1‑2(15.8g,0.08mol)溶于150mL干燥的甲醇中,氩气保护,0℃滴加入三溴化磷(15.8g,0.08mol),滴加完毕后升至室温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料后,减压蒸除溶剂
及过量的三溴化磷,所余油液混合物直接进行快速层析柱纯化,得无色油状物为化合物1‑3
(18.9g,收率90.5%)。
[0125] 1H NMR(400MHz,CDCl3):δ=7.45‑7.40(m,2H),7.36‑7.35(m,1H),7.34‑7.33(m,1H),7.31‑7.29(m,2H),7.25‑7.17(m,2H),4.60(s,2H),2.31(s,3H).
[0126] 13C NMR(500MHz,CDCl3):δ=143.4,141.8,136.3,134.9,130.7,129.3,128.1,127.0,125.8,33.1,16.1。
[0127] 化合物1‑4的合成:
[0128] 将化合物4‑羟基‑2‑甲氧基苯甲醛(5.1g,0.033mol)溶于250mL干燥四氢呋喃溶剂中,氩气保护,0℃滴加入氯化砜(5.4g,0.040mol),滴加完毕后升至室温搅拌30min,减压蒸
除大部分溶剂,所余混合物边倒入到搅拌的冰水中,析出大量米白色固体,抽滤,滤饼用石
油醚洗涤一次并抽滤,得白色固体为化合物1‑4(5.4g,收率87.7%)。
[0129] 1H NMR(400MHz,CDCl3):δ=10.25(s,1H),7.83(s,1H),6.64(s,1H),6.10(s,1H),3.91(s,3H).
[0130] 13C NMR(500MHz,CDCl3):δ=187.2,162.5,157.5,129.0,119.6,112.9,99.6,56.0。
[0131] MS(MM‑ES+APCI)m/z:185.4[M‑H]‑。
[0132] 化合物1‑5的合成:
[0133] 将化合物1‑4(5.4g,0.029mol)溶于150mL干燥的乙醚中,0℃加入含量60%的钠氢(1.8g,0.045mol),搅拌约30min至无气体产生后,氩气保护,滴加入化合物1‑3(9.0g,
0.035mol)的100mL干燥四氢呋喃的溶液,滴加完毕后升至55℃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料
后,过滤除去不溶物,减压蒸除低沸点溶剂,所余混合物边倒入到搅拌的冰水中,析出大量
白色固体,抽滤后,滤饼用石油醚洗涤一次并抽滤,得白色固体为化合物1‑5(7.0g,收率
65.8%)。
[0134] 1H NMR(400MHz,CDCl3):δ=10.27(s,1H),7.87(s,1H),7.48(d,J=6.4Hz,1H),7.42(d,J=7.2Hz,2H),7.37(d,J=7.2Hz,2H),7.32‑7.28(m,5H),6.61(s,1H),3.94(s,
3H);2.85(s,3H).
[0135] 13C NMR(500MHz,CDCl3):δ=187.2,162.2,160.0,143.2,141.6,134.3,133.8,130.5,130.0,129.4,128.1,127.8,127.0,125.7,119.0,116.1,97.3,70.4,56.1,16.3。
[0136] 合成化合物1‑6:
[0137] 将四甘醇(7.8g,0.040mol)溶于250mL干燥的乙醚中,0℃加入含量60%的钠氢(1.8g,0.045mol),搅拌约30min至无气体产生后,氩气保护,滴加入溴乙酸叔丁酯(7.8g,
0.040mol),滴加完毕后升至室温搅拌过夜,反应液用500mL的二氯甲烷稀释后,用100mL饱
和食盐水洗涤两次,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滤液浓缩后柱层析纯化,得无色油状
物为化合物1‑6(8.0g,收率65.3%)。
[0138] 1H NMR(400MHz,CDCl3):δ=3.95(s,2H),3.65‑3.64(m,6H),3.63‑3.60(m,8H),3.55‑3.52(m,2H),1.41(s,9H).
[0139] MS(MM‑ES+APCI)m/z:331.4[M+Na]+。
[0140] 合成化合物1‑7:
[0141] 将化合物1‑6(6.2g,0.020mol)溶于100mL的四氢呋喃中,0℃加入等体积的三氟乙酸,室温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料后,减压蒸除溶剂及过量反应试剂,得褐色油状物为粗品
化合物1‑7(4.2g,收率83.2%)。
[0142] MS(MM‑ES+APCI)m/z:251.2[M‑H]‑。
[0143] 合成化合物1‑8:
[0144] 将粗品化合物1‑7(4.2g,0.017mol)溶于150mL干燥的二氯甲烷中,室温加入1‑羟基苯并三唑(2.3g,0.017mol)、N‑叔丁氧羰基乙二胺(2.7g,0.017mol)、三乙胺(3.4g,
0.034mol)和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3.0g,0.017mol),室温搅拌过
夜,反应液加入150mL饱和氯化铵水溶液,然后用200×3mL的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层,依
次水和饱和食盐水洗,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滤液浓缩后柱层析纯化,得无色油状物为化
合物1‑8(3.4g,收率50.5%)。
[0145] 1H NMR(400MHz,CDCl3):δ=7.53(s,1H),5.26(s,1H),3.99(s,2H),3.71‑3.70(m,2H),3.67‑3.66(m,12H),3.61‑3.58(m,2H),3.41‑3.37(m,2H),3.29‑3.26(m,2H),2.22(s,
1H),1.42(s,9H).
[0146] 13C NMR(500MHz,CDCl3):δ=170.7,156.2,79.3,72.9,72.6,70.8,70.5,70.4,70.2,70.0,61.6,40.7,39.1,28.4。
[0147] MS(MM‑ES+APCI)m/z:417.5[M+Na]+。
[0148] 合成化合物1‑9:
[0149] 将粗品化合物1‑8(3.0g,7.6mmol)溶于50mL干燥的四氢呋喃中,室温加入三乙胺(1.2g,11.4mmol),氩气保护,0℃滴加入甲磺酰氯(1.1g,9.5mmol),保持0℃搅拌10min,然
后升至室温搅拌过夜。反应液加入50mL饱和氯化铵水溶液,然后用100×3mL的乙酸乙酯萃
取,合并有机层,依次水和饱和食盐水洗,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滤液浓缩后柱层析纯化,
得无色油状物为化合物1‑9(1.8g,收率50.1%)。
[0150] 1H NMR(400MHz,CDCl3):δ=4.37‑4.35(m,2H),3.99(s,1H),3.77‑3.75(m,2H),3.71‑3.59(m,14H),3.41‑3.78(m,2H),3.27‑3.26(m,2H),3.06(s,3H),1.42(s,9H).
[0151] MS(MM‑ES+APCI)m/z:495.3[M+Na]+。
[0152] 合成化合物1‑10:
[0153] 将化合物1‑9(0.61g,1.3mmol)、4‑(2‑(吡啶‑2‑基)‑5,6‑二氢‑4H‑吡咯并[1,2‑b]吡唑‑3‑基)喹啉‑7‑醇(0.33g,1.0mmol)和碳酸铯(0.72g,2.2mmol)溶于10mL干燥的DMF中,
氩气保护,85℃搅拌过夜。降温后,反应液加入到50mL水中,然后用100×3mL的乙酸乙酯萃
取,合并有机层,依次水和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滤液浓缩后柱层析纯
化,得黄色固体为化合物1‑10(0.45g,收率49.1%)。
[0154] 1H NMR(400MHz,CDCl3):δ=8.71(d,J=4.4Hz,1H),8.36(d,J=4.4Hz,1H),8.58(d,J=8.8Hz,1H),7.17(d,J=8.0Hz,1H),7.10(d,J=4.4Hz,1H),7.01‑6.97(m,3H),5.30
(s,1H),4.28(t,J=7.2Hz,2H),4.22(t,J=4.0Hz,2H),3.92(s,1H),3.86(t,J=8.0Hz,
2H),3.68(t,J=2.4Hz,2H),3.66‑3.61(m,6H),3.59‑3.53(m,4H),3.35‑3.19(m,2H),2.80‑
2.77(m,2H),2.66‑2.59(m,2H),1.36(s,9H).
[0155] 13C NMR(500MHz,CDCl3):δ=170.7,159.6,159.5,156.2,153.2,152.2,150.1,149.5,146.7,141.1,136.0,127.3,122.5,122.1,121.9,119.5,110.2,1085.2,79.1,77.4,
77.3,77.1,76.9,72.6,70.9,70.8,70.5,70.3,70.1,69.5,67.5,48.2,40.6,39.1,28.4,
25.88,23.21。
[0156] MS(MM‑ES+APCI)m/z:705.8[M+H+],727.6[M+Na]+。
[0157] 合成化合物1‑11:
[0158] 将化合物1‑10(0.35g,0.5mmol)溶于10mL的二氯甲烷中,0℃加入等体积的三氟乙酸,室温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料后,减压蒸除溶剂及过量反应试剂,加入甲醇溶解后,再
加入碳酸氢钠(0.13g,1.5mmol)搅拌30分钟,过滤除去固体后,滤液浓缩后柱层析纯化,得
黄色固体为化合物1‑11粗品,经质谱鉴定分子量后直接进行下一步。
[0159] MS(MM‑ES+APCI)m/z:605.4[M+H]+。
[0160] 合成化合物1:
[0161] 将化合物1‑11粗品、化合物1‑5(0.20g,0.55mmol)溶于10mL的DMF中,加入氰基硼氢化钠(0.14g,2.2mmol),室温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料后,反应液加入到50mL水中,然后
用100×3mL的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层,依次水和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抽
滤,滤液浓缩后柱层析纯化,得黄色固体为化合物1(0.45g,收率49.1%)。
[0162] 1H NMR(400MHz,CDCl3):δ=8.71(d,J=4.4Hz,1H),8.38(d,J=4.4Hz,1H),7.88(t,J=4.0Hz,1H),7.62(d,J=9.2Hz,1H),7.47(d,J=2.4Hz,1H),7.44(d,J=2.0Hz,1H),
7.39(d,J=7.6Hz,2H),7.32(d,J=10.4Hz,1H),7.29(d,J=1.2Hz,1H),7.27(d,J=0.8Hz,
1H),7.25‑7.23(m,2H),7.16‑7.15(d,J=8.4Hz,1H),7.04‑7.02(m,2H),6.57(s,1H),5.13
(s,2H),4.33(t,J=7.2Hz,2H),4.26(t,J=8.4Hz,2H),3.95(s,2H),3.93(s,2H),3.89(t,J
=4.4Hz,2H),3.81(t,J=2.4Hz,2H),3.73‑3.71(m,2H),3.66‑3.65(m,2H),3.63‑3.61(m,
8H),3.56(d,J=5.2Hz,1H),2.99(t,J=5.2Hz,1H),2.81(t,J=7.2Hz,1H),2.69‑2.62(m,
2H),2.25(s,3H).
[0163] 13C NMR(500MHz,CDCl3):δ1771.3,159.8,157.4,155.6,153.2,152.1,149.6,149.5,149.4,146.9,143.0,141.8,136.2,134.5,134.2,132.2,130.2,129.4,128.1,
127.7,127.3,126.9,125.6,122.6,122.2,122.0,120.5,119.8,115.0,114.6,110.2,
107.7,70.9,70.8,70.5,69.5,67.6,55.8,48.3,46.8,46.2,36.8,29.7,25.9,23.12,22.8,
16.2。
[0164] MS(MM‑ES+APCI)m/z:955.8[M+H]+。
[0165] 实施例2
[0166] 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0167]
[0168] 制备方法如下:
[0169]
[0170]
[0171] 合成化合物2‑1:
[0172] 将D‑丝氨酸(5.25g,0.050mol)溶于60mL水和60mL乙醇的混合溶剂中,0℃加入碳酸钠(2.20g,0.055mol),滴加入二碳酸二叔丁酯(12.00g,0.055mol),保持0℃搅拌1h,然后
升至室温搅拌过夜。减压蒸除叔丁醇,水层用50mL正戊烷萃取一次后,水层慢加入冷的10%
硫酸氢钠水溶液,调至pH为1‑2,然后用250×3mL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层,依次水和饱和
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滤液浓缩用正己烷结晶,得白色固体为化合物2‑1
(9.35g,收率91.1%)。
[0173] 1H NMR(400MHz,CDCl3):δ=5.23(s,1H),4.35(s,1H),4.08(d,J=8.4Hz,1H),3.87(dd,J=11.6,4.0Hz,2H),1.47(s,9H).
[0174] MS(MM‑ES+APCI)m/z:204.0[M‑H]‑。
[0175] 合成化合物2‑2:
[0176] 将化合物2‑1(4.10g,0.020mol)溶于100mL DMF中,0℃加入咪唑(4.10g,0.060mol)和TBDPSCl(7.15g,0.026mol),然后升至室温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料后,反应
液加入到150mL饱和氯化铵水溶液中,然后用250×3mL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层,依次水
和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滤液浓缩用正己烷/乙醚体系结晶,得白色固体
为化合物2‑2(5.60g,收率63.1%)。
[0177] 1H NMR(400MHz,CDCl3):δ=8.34(brs,1H),7.64(d,J=5.6Hz,4H),7.43‑7.36(m,6H),5.43(d,J=4.0Hz,1H),4.46(d,J=8.0Hz,1H),4.13(d,J=11.6Hz,1H),3.93(d,J=
10.4Hz,1H),1.48(s,9H),1.75(s,9H).
[0178] 13C NMR(500MHz,CDCl3):δ=175.4,155.5,135.6,135.5,129.9,127.8,80.2,61.4,55.4,28.3,26.7,19.3.
[0179] MS(MM‑ES+APCI)m/z:442.5[M‑H]‑。
[0180] 合成化合物2‑3:
[0181] 将乙二醇(62.07g,1.00mol)和三乙胺(50.50g,0.50mol)溶于50mL二氯甲烷中,0℃滴加入甲磺酰氯(57.27g,0.50mol),然后升至室温搅拌过夜。反应液加入到150mL饱和氯
化铵水溶液中,然后用300×3mL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层,依次水和饱和食盐水洗涤,无
水硫酸钠干燥,抽滤,滤液浓缩后柱层析,得无色油状物为化合物2‑3(10.43g,收率
14.9%)。
[0182] 1H NMR(400MHz,CDCl3):δ=4.34(t,J=4.4Hz,2H),3.89(t,J=4.0Hz,2H),3.07(s,3H),2.41(s,1H)。
[0183] 合成化合物2‑4:
[0184] 将化合物2‑3(0.67g,4.8mmol)、4‑(2‑(吡啶‑2‑基)‑5,6‑二氢‑4H‑吡咯并[1,2‑b]吡唑‑3‑基)喹啉‑7‑醇(0.66g,2.0mmol)和碳酸钠(1.43g,4.4mmol)溶于20mL干燥的DMSO
中,氩气保护,85℃搅拌过夜。降温后,反应液加入到50mL水中,然后用100×3mL的二氯甲烷
萃取,合并有机层,依次水和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滤液浓缩后柱层析纯
化,得黄色固体为化合物2‑4(0.37g,收率49.7%)。
[0185] 1H NMR(500MHz,CDCl3):δ=8.74(dd,J=5.0,1.5Hz,1H),8.37(d,J=5.0Hz,1H),7.60(d,J=9.5Hz,1H),7.43(s,1H),7.39(t,J=5.5Hz,1H),7.23(d,J=9.0Hz,1H),7.14‑
7.13(m,1H),7.02‑6.97(m,2H),4.31(t,J=9.0Hz,2H),4.20(t,J=7.0Hz,2H),3.99(t,J=
3.5Hz,2H),2.79(t,J=6.5Hz,2H),2.66‑2.63(m,2H).
[0186] MS(MM‑ES+APCI)m/z:373.5[M+H]+,746.0[2M+H]+。
[0187] 合成化合物2‑5:
[0188] 将化合物2‑2(0.22g,0.50mmol)、化合物2‑4(0.17g,0.46mmol)和4‑二甲氨基吡啶(0.05g,0.4mmol)溶于20mL干燥的四氢呋喃中,氩气保护,0℃滴加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0.20g,1.0mmol)的10mL干燥的二氯甲烷溶液,滴加完毕,于室温搅拌过夜。过滤除去反应
液中的不溶物,滤液浓缩后柱层析纯化,得无色油状物为化合物2‑5(0.28g,收率73.1%)。
[0189] 1H NMR(400MHz,CDCl3):δ=8.78(d,J=4.4Hz,1H),8.40(d,J=4.4Hz,1H),7.62(d,J=9.2Hz,1H),7.60‑7.57(m,4H),7.42‑7.39(m,3H),7.37‑7.30(m,5H),7.23(d,J=
8.0Hz,1H),7.17(d,J=8.4Hz,1H),7.02(td,J=5.4,0.8Hz,1H),6.96(dd,J=9.2,2.4Hz,
1H),4.93(d,J=7.2Hz,1H),4.64‑4.57(m,1H),4.48‑4.44(m,2H),4.34(t,J=7.2Hz,2H),
4.29‑4.26(m,2H),4.10(d,J=7.2Hz,1H),3.90(d,J=7.2Hz,1H),2.82(t,J=7.2Hz,2H),
2.67(m,2H),1.44(s,9H),1.01(s,9H).
[0190] 13C NMR(500MHz,CDCl3):δ=170.7,159.2,155.3,153.3,152.2,150.2,149.6,146.7,141.1,136.0,135.5,132.9,129.9,127.8,127.4,122.7,122.1,121.9,120.7,
119.4,110.2,108.4,79.9,65.47,64.6,63.5,55.6,48.3,28.3,26.7,25.9,23.1,19.3。
[0191] MS(MM‑ES+APCI)m/z:798.5[M+H]+,820.7[M+Na]+。
[0192] 合成化合物2‑6:
[0193] 将化合物2‑5(0.28g,0.35mmol)溶于10mL的DMF中,0℃加入等体积的三氟乙酸,室温搅拌5h,TLC检测无原料后,减压蒸除溶剂及过量反应试剂,加入甲醇溶解后,再加入碳酸
氢钠(0.13g,1.5mmol)搅拌30min,过滤除去固体后,滤液浓缩得黄色油状物为化合物2‑6粗
品,经质谱鉴定分子量后直接进行下一步。
[0194] MS:698.8[M+H]+,720.5[M+Na]+。
[0195] 合成化合物2‑7:
[0196] 将化合物2‑6粗品和化合物1‑5(0.13g,0.35mmol)溶于10mL的四氢呋喃中,加入氰基硼氢化钠(0.14g,2.2mmol),室温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料后,反应液加入到50mL水中,
析出白色固体,抽滤,滤饼抽干后柱层析纯化,得黄色固体为化合物2‑7(0.15g,收率
40.9%)。
[0197] 1H NMR(400MHz,CDCl3):δ=8.78(d,J=4.0Hz,1H),8.40(d,J=3.6Hz,1H),7.62‑7.61(m,5H),7.47(d,J=3.6Hz,1H),7.47(d,J=3.6Hz,1H),7.43‑7.38(m,5H),7.34‑7.28
(m,8H),7.23(s,2H),7.18(d,J=2.8Hz,1H),7.01‑6.97(m,2H),6.55(s,1H),5.14(s,2H),
4.47(d,J=13.2Hz,2H),4.33(t,J=6.8Hz,2H),4.29(s,2H),3.90(dd,J=10.8,4.4Hz,
2H),3.74(s,3H),3.72(dd,J=20.4,9.6Hz,2H),2.81(d,J=6.4Hz,2H),2.68‑2.65(m,2H),
2.27(s,3H),1.01(s,3H).
[0198] 13C NMR(500MHz,CDCl3):δ=173.2,159.3,157.0,154.0,153.3,152.2,150.1,149.6,146.8,142.9,141.9,141.3,136.0,135.6,134.9,134.1,133.1,130.7,130.1,
129.7,129.4,127.8,127.4,126.8,125.5,122.7,122.1,122.0,121.9,120.7,119.5,
114.4,110.2,108.2,98.9,70.6,65.9,65.2,62.8,62.4,55.7,48.3,46.3,26.9,23.1,
19.2,16.2。
[0199] MS(MM‑ES+APCI)m/z:1049.2[M+H]+。
[0200] 合成化合物2:
[0201] 将化合物2‑7(0.12g,0.11mmol)溶于10mL的二氯甲烷中,氩气保护,0℃滴加入1M的四丁基氟化铵的四氢呋喃溶液(0.16mL),滴加完毕,保持0℃搅拌10min,然后于室温搅拌
1h,TLC检测无原料后,将反应液浓缩后柱层析纯化,得白色固体为化合物2(0.05g,收率
56.1%)。
[0202] 1H NMR(400MHz,CDCl3):δ8.77(d,J=4.4Hz,1H),8.41(d,J=4.8Hz,1H),7.65(d,J=9.2Hz,1H),7.48‑7.45(m,2H),7.43‑7.40(m,3H),7.36‑7.35(d,J=6.8Hz,2H),7.31‑
7.28(m,2H),7.24(d,J=1.6Hz,3H),7.22(s,1H),7.18‑7.17(d,J=4.8Hz,1H),7.06‑7.01
(m,2H),6.58(s,1H),5.15(s,2H),4.52‑4.48(m,2H),4.36‑4.33(m,4H),3.82‑3.79(m,4H),
3.74(s,3H),3.68‑3.66(m,2H),3.47(t,J=7.2Hz,2H),2.70‑2.66(m,2H),2.68‑2.65(m,
2H),2.27(s,3H).
[0203] 13C NMR(500MHz,CDCl3):δ=172.9,159.2,157.1,154.3,152.2,150.1,149.9,149.6,146.8,142.9,141.9,141.5,136.1,134.8,134.2,130.9,130.2,129.4,128.1,
127.8,127.6,126.9,125.6,122.8,122.2,121.9,121.2,120.7,119.4,114.3,110.1,
108.2,70.6,65.9,63.3,62.3,61.8,55.8,48.3,46.6,25.9,23.2。
[0204] MS(MM‑ES+APCI)m/z:810.8[M+H]+。
[0205] 实施例3
[0206] 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0207]
[0208] 制备方法如下:
[0209]
[0210] 合成化合物3‑1:
[0211] 将化合物1‑1(20.1g,0.10mol)溶于150mL体积比为2:1的1,3‑二氧六环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室温下分别加入苯并‑1,4‑二氧六环‑6‑硼酸(21.6g,0.12mol)、碳酸钾(22.1g,
0.16mol)和四三苯基膦钯(5.8g,0.005mol),置换反应体系中的空气为氩气保护,渐升至90
℃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料后,降温后加入到200mL水中,然后用250mL×3的乙酸乙酯萃
取,合并有机层,依次用水和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滤液浓缩后柱层析纯
化,得无色油状物为化合物3‑1(24.2g,收率94.4%)。
[0212] 1H NMR(400MHz,CDCl3):δ=7.37(dd,J=7.2,0.8Hz,1H),7.25‑7.18(m,2H),6.93(d,J=8.4Hz,1H),6.84(d,J=2.0Hz,1H),6.93(d,J=8.4Hz,1H),6.77(dd,J=8.0,2.0Hz,
1H),4.72(s,2H),4.28(s,4H),2.83(s,1H),2.26(s,3H).
[0213] MS(MM‑ES+APCI)m/z:279.5[M+Na]+,535.6[2M+Na]+。
[0214] 合成化合物3‑2:
[0215] 将化合物3‑1(12.8g,0.05mol)溶于250mL干燥的四氢呋喃中,氩气保护,0℃滴加入三溴化磷(15.8g,0.10mol),滴加完毕后升至室温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料后,减压蒸除
溶剂及过量的三溴化磷,所余油液混合物直接进行快速层析柱纯化,得无色油状物为化合
物1‑3(15.4g,收率96.5%)。
[0216] 1H NMR(400MHz,CDCl3):δ=7.31(m,1H),7.20‑7.18(m,2H),6.90(d,J=8.0Hz,1H),6.81(d,J=2.0Hz,1H),6.77(dd,J=8.0,2.0Hz,1H),4.72(s,3H),4.31(s,4H),2.32
(s,3H).
[0217] 13C NMR(500MHz,CDCl3):δ=143.1,142.8,142.7,136.3,135.1,135.0,130.8,129.1,125.8,122.5,118.2,116.9。
[0218] 合成化合物3‑3:
[0219] 将化合物2,4‑二羟基苯甲醛(5.52g,0.04mol)溶于150mL干燥乙醚中,氩气保护,0℃滴加入氯化砜(6.74g,0.05mol),滴加完毕后升至室温搅拌30min,减压蒸除大部分溶剂,
所余混合物边倒入到搅拌的冰水中,析出大量乳白色固体,抽滤后,滤饼用石油醚再洗涤一
次并抽滤,得乳白色固体为化合物3‑3(4.58g,收率66.4%)。
[0220] 1H NMR(400MHz,CDCl3):δ=11.25(s,1H),9.69(s,1H),7.52(s,1H),6.61(s,1H),6.26(s,1H).
[0221] MS(MM‑ES+APCI)m/z:171.0[M‑H]‑。
[0222] 合成化合物3‑4:
[0223] 将化合物3‑3(4.28g,24.8mol)和碳酸氢钠(6.25g,74.4mmol)溶于250mL干燥的乙腈中,室温搅拌约30min至无气体产生后,氩气保护,滴加入化合物3‑2(3.96g,12.4mmol)的
50mL干燥DMF的溶液,滴加完毕后升至60℃搅拌3小时,TLC检测无原料后,减压蒸除低沸点
溶剂,所余混合物边倒入到搅拌的冰水中,析出大量白色固体,抽滤后,滤饼用乙酸乙酯结
晶,滤液柱层析纯化共得白色固体为化合物3‑4(2.4g,收率47.1%)。
[0224] 1H NMR(400MHz,CDCl3):δ=11.43(s,1H),9.70(s,1H),7.55(s,1H),7.44(dd,J=4.8,2.8Hz,2H),7.25(d,J=2.8Hz,2H),6.91(d,J=4.8Hz,1H),6.83(d,J=2.8Hz,1H),
6.78(dd,J=8.4,2.8Hz,1H),6.63(s,1H),5.20(s,2H),4.31(s,4H),2.27(s,3H).
[0225] MS(MM‑ES+APCI)m/z:409.8[M+H]+。
[0226] 合成化合物3‑5:
[0227] 将化合物3‑4(1.23g,3.0mol)和碳酸铯(1.47g,4.5mmol)溶于50mL干燥的DMF中,室温搅拌约10min至无气体产生后,氩气保护,滴加入间氰基苄溴(0.88g,4.5mmol)的10mL
干燥DMF的溶液,滴加完毕后保持室温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料后,反应液倒入到搅拌的冰
水中,析出大量白色固体,抽滤后,滤饼用石油醚洗涤一次,抽干得白色固体为化合物3‑5
(2.40g,收率91.4%)。
[0228] 1H NMR(400MHz,CDCl3):δ10.31(s,1H),7.91(s,1H),7.72(s,1H),7.67(d,J=3.6Hz,2H),7.56‑7.52(m,1H),7.38(s,1H),7.25(s,2H),6.91(d,J=8.0Hz,2H),6.81(s,
1H),6.77(d,J=8.0,1H),6.60(s,1H),5.20(s,2H),5.18(s,2H),4.31(s,4H),2.28(s,3H).
[0229] MS(MM‑ES+APCI)m/z:524.2[M‑H]‑。
[0230] 合成化合物3‑6:
[0231] 将化合物2‑6粗品(0.26g,0.37mmol)和化合物3‑5(0.20g,0.37mmol)溶于10mL的四氢呋喃中,加入氰基硼氢化钠(0.09g,1.84mmol),室温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料后,反应
液加入到50mL水中,析出白色固体,抽滤,滤饼抽干后柱层析纯化柱层析纯化),得白色固体
为化合物3‑6(0.10g,收率22.3%)。
[0232] 1H NMR(400MHz,CDCl3):δ=8.78(d,J=4.4Hz,1H),8.40(d,J=4.0Hz,1H),7.69(s,1H),7.61‑7.55(m,6H),7.42(s,1H),7.40‑7.35(m,6H),7.33‑7.29(m,5H),7.24‑7.20
(m,3H),7.17(d,J=4.4Hz,1H),7.05‑7.02(m,1H),6.94(dd,J=9.2,2.4Hz,1H),6.90(d,J
=8.0Hz,1H),6.80(s,1H),6.76(d,J=8.4,1H),6.53(s,1H),5.08(s,2H),5.01(s,2H),
4.49‑4.44(s,4H),4.36‑4.32(m,3H),4.30(s,4H),4.26(s,2H),3.92‑3.87(m,3H),3.66(d,
J=13.6Hz,1H),3.47(s,1H),2.81(t,J=6.8Hz,2H),2.69‑2.66(m,2H),2.26(s,3H),0.97
(s,9H).
[0233] MS(MM‑ES+APCI)m/z:1209.1[M+H]+。
[0234] 合成化合物3:
[0235] 将化合物3‑6(0.10g,0.08mmol)溶于10mL的DMF中,氩气保护,0℃滴加入1M的四丁基氟化铵的四氢呋喃溶液(0.16mL),滴加完毕,保持0℃搅拌10分钟,然后于室温搅拌1小
时,TLC检测无原料后,将反应液浓缩后柱层析纯化,得白色固体为化合物3(0.04g,收率
51.6%)。
[0236] 1H NMR(400MHz,CDCl3):δ=8.77(d,J=4.4Hz,1H),8.41(d,J=4.0Hz,1H),7.77(s,1H),7.65‑7.60(m,3H),7.48(d,J=3.6Hz,1H),7.43(s,2H),7.41‑7.38(m,2H),7.28(s,
1H),7.23‑7.21(m,3H),7.17(d,J=4.0Hz,1H),7.05‑6.99(m,2H),6.90(d,J=8.0Hz,1H),
6.80(s,1H),6.76(d,J=8.0,1H),6.56(s,1H),5.09(s,2H),5.06(s,2H),4.54‑4.46(s,
4H),4.36‑4.33(m,3H),4.30(s,4H),3.80‑3.73(m,3H),3.67‑3.65(m,1H),3.48‑3.47(m,
1H),2.83‑2.81(m,2H),2.70‑2.67(m,2H),2.26(s,3H).
[0237] 13C NMR(500MHz,CDCl3):δ172.9,159.1,155.6,154.2,153.3,152.2,150.3,150.1,149.6,146.8,143.1,142.7,142.4,141.3,138.0,136.1,135.1,134.6,134.1,
131.8,131.3,130.7,130.2,129.5,127.5,127.4,125.6,122.7,122.5,122.2,121.9,
121.8,120.8,119.4,118.5,118.2,116.9,115.4,112.9,110.1,108.3,100.3,70.6,69.4,
65.9,64.4,63.37,62.4,61.9,48.3,46.7,31.6,25.9,23.2,16.2。
[0238] MS(MM‑ES+APCI)m/z:970.2[M+H]+。
[0239] 实施例4
[0240] 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0241]
[0242] 制备方法如下:
[0243]
[0244] 合成化合物4‑1:
[0245] 将N‑(叔丁氧羰基)乙醇胺(4.03g,0.025mol)和三乙胺(3.30g,0.032mol)溶于50mL二氯甲烷中,0℃滴加入甲磺酰氯(3.10g,0.027mol),然后升至室温搅拌过夜。反应液
加入到150mL饱和氯化铵水溶液中,然后用200×3mL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层,依次水和
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滤液浓缩后柱层析,得无色油状物为化合物4‑1
(2.35g,收率39.3%)。
[0246] 1H NMR(400MHz,CDCl3):δ=5.13(s,1H),4.20(t,J=5.2Hz,2H),3.38(d,J=4.0Hz,1H),2.97(s,3H),1.37(s,9H)。
[0247] 合成化合物4‑2:
[0248] 将化合物4‑1(0.72g,3.0mmol)、4‑(2‑(吡啶‑2‑基)‑5,6‑二氢‑4H‑吡咯并[1,2‑b]吡唑‑3‑基)喹啉‑7‑醇(0.33g,1.0mmol)和碳酸铯(0.72g,2.2mmol)溶于20mL干燥的四氢呋
喃中,氩气保护,85℃搅拌过夜。降温后,反应液加入到50mL水中,然后用100×3mL的二氯甲
烷萃取,合并有机层,依次用10%碳酸钠水溶液、水和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抽
滤,滤液浓缩后柱层析纯化,得浅黄色固体为化合物4‑2(0.25g,收率53.0%)。
[0249] 1H NMR(400MHz,CDCl3):δ=8.81(d,J=4.4Hz,1H),8.43(d,J=4.4Hz,1H),7.64(d,J=9.2Hz,1H),7.42(td,J=8.0,2.0Hz,2H),7.22(d,J=8.0Hz,1H),7.17(d,J=4.4Hz,
1H),7.05(m,1H),7.00(dd,J=9.2,2.4Hz,1H),4.99(s,1H),4.35(t,J=7.2Hz,2H),4.17
(t,J=5.2Hz,2H),3.60(d,J=4.8Hz,2H),2.84(d,J=7.2Hz,1H),2.73‑2.66(m,2H),1.45
(s,9H)。
[0250] 合成化合物4‑3:
[0251] 将化合物4‑2(0.25g,0.53mmol)溶于10mL的四氢呋喃中,0℃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的氯化氢甲醇溶液,室温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料后,减压蒸除溶剂及过量反应试剂,加入甲
醇溶解后,再加入碳酸氢钠(0.13g,1.5mmol)搅拌30分钟,过滤除去固体后,滤液浓缩得黄
色油状物为化合物2‑6粗品,经质谱鉴定分子量后直接进行下一步。
[0252] MS(MM‑ES+APCI)m/z:372.5[M+H]+。
[0253] 合成化合物4‑4:
[0254] 将化合物4‑3(0.15g,0.40mmol)和化合物2‑1(0.12g,0.60mmol)溶于10mL乙醚中,室温依次加入1‑羟基苯并三唑(0.09g,0.60mmol)、三乙胺(0.15g,1.5mmol)和1‑(3‑二甲氨
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0.12g,0.60mol),室温搅拌过夜。反应液加入到150mL饱
和氯化铵水溶液,然后用100×3mL的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层,依次用碳酸氢钠水溶液、
水和饱和食盐水洗,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滤液浓缩后柱层析纯化,得无色油状物为化合
物4‑4(0.18g,收率80.5%)。
[0255] 1H NMR(400MHz,CDCl3):δ=8.77(d,J=4.4Hz,1H),8.31(s,1H),7.69(d,J=9.2Hz,1H),7.54‑7.52(m,1H),7.51(s,1H),7.35‑7.28(m,2H),7.07‑7.05(m,2H),5.70(d,J
=7.2Hz,1H),4.36(t,J=7.2Hz,2H),4.29(t,J=5.6Hz,2H),4.23(s,1H),4.09‑4.05(m,
1H),3.77‑3.76(m,2H),3.73‑3.70(m,2H),2.87‑2.83(m,2H),2.75‑2.69(m,2H),1.40(s,
9H).
[0256] MS(MM‑ES+APCI)m/z:559.3[M+H]+。
[0257] 合成化合物4‑5:
[0258] 将化合物4‑4(0.18g,0.53mmol)溶于10mL的DMF中,0℃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的氯化氢甲醇溶液,室温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料后,减压蒸除溶剂及过量反应试剂,加入乙酸乙
酯溶解后,再加入碳酸氢钠(0.13g,1.5mmol)搅拌30min,过滤除去固体后,滤液浓缩得黄色
油状物为化合物4‑5粗品,经质谱鉴定分子量后直接进行下一步。
[0259] MS:459.4[M+H]+。
[0260] 合成化合物4:
[0261] 将化合物4‑5粗品和化合物3‑5(0.18g,0.35mmol)溶于5mL的二氯甲烷中,加入氰基硼氢化钠(0.14g,2.2mmol),室温搅拌过夜。TLC检测无原料后,反应液加入到50mL水中,
析出白色固体,抽滤,滤饼抽干后柱层析纯化,得白色固体为化合物4(0.08g,收率23.6%)。
[0262] 1H NMR(400MHz,CDCl3):δ=8.76(d,J=4.4Hz,1H),8.39(d,J=3.2Hz,1H),7.72(s,1H),7.69(s,1H),7.65(s,1H),7.62(d,J=11.6Hz,1H),7.59‑7.57(m,2H),7.46‑7.44
(m,1H),7.41(s,2H),7.36‑7.35(m,1H),7.24(s,1H),7.22‑7.21(m,2H),7.16‑7.15(m,1H),
7.02‑7.01(m,1H),7.05‑6.99(m,2H),6.90(d,J=8.4Hz,1H),6.80(s,1H),6.76(d,J=8.4,
1H),6.53(s,1H),5.06(s,2H),5.05‑5.01(m,2H),4.34‑4.33(m,2H),4.30(s,4H),4.18(s,
2H),3.76‑3.75(m,2H),3.74(s,2H),3.72‑3.68(m,2H),3.27(s,1H),2.83‑2.79(m,2H),
2.68‑2.64(m,2H),2.25(s,3H),2.04(s,1H).
[0263] 13C NMR(500MHz,CDCl3):δ=172.7,159.3,155.5,153.3,152.2,150.3,150.1,149.6,146.8,143.1,142.7,142.4,141.3,137.9,136.1,135.1,134.5,134.1,131.9,
131.3,131.1,130.6,130.3,129.6,127.5,127.4,125.6,122.7,122.5,122.1,121.9,
121.7,120.8,119.2,118.5,118.2,116.9,115.5,112.9,110.1,108.5,100.3,70.6,69.4,
66.9,64.4,63.0,62.9,48.3,47.0,38.5,29.7,25.9,23.2,16.2.
[0264] MS(MM‑ES+APCI)m/z:969.1[M+H]+。
[0265] 实施例5
[0266] 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0267]
[0268] 化合物5可经由化合物1类似路线合成。
[0269] 实施例6
[0270] 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0271]
[0272] 化合物6可经由化合物1类似路线合成。
[0273] 实施例7
[0274] 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0275]
[0276] 化合物7可经由化合物3类似路线合成。
[0277] 实施例8
[0278] 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0279]
[0280] 化合物8可经由化合物4类似路线合成。
[0281] 实施例9
[0282] 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0283]
[0284] 化合物9可经由化合物4类似路线合成。
[0285] 实施例10
[0286] 一种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0287]
[0288] 以非天然D‑丝氨酸为起始原料,化合物4的对映异构体化合物10可由类似路线合成。
[0289] 对比例1
[0290] 实施例1提供的化合物2‑4。
[0291]
[0292] 对比例2
[0293] 参照文献(J.Med.Chem.2017,60,5857‑5867)制备合成PD‑L1抑制剂86作为对比例2。
[0294]
[0295] 对比例3
[0296] 参照文献(J.Med.Chem.2017,60,5857‑5867)制备合成PD‑L1抑制剂87作为对比例3。
[0297]
[0298] 生物学评价测试:
[0299] 测试例1:本申请及对比例化合物在细胞水平对PD‑L1蛋白的抑制作用测试
[0300] 实验原理:采用高表达PD‑L1蛋白的细胞系,加入DMSO或化合物共孵育一定时间,再加入PE‑Labeled Human PD‑1蛋白,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是否被PD‑1蛋白标记,
从而判断所检测化合物是否一致PD‑L1和PD‑1蛋白相互作用。具体测试流程为:首先将已配
置好的化合物(20mM的DMSO溶液)加入PBS中,弹匀稀释至1mM。将高表达PDL1的CR1‑PDL1细
5
胞计数后将细胞调整到5x10/100μl,随后细胞(100μl)铺到96孔板中,每个孔加入1μl浓度
为1mM的化合物(稀释100倍,化合物最终浓度为10μM),用枪混匀并于室温避光静置15min。
随后每个孔加入0.25μl PD1‑PE(PE‑Labeled Human PD‑1,Fc tag,His tag),混匀后避光,
4℃静置1h。最后加入1ml PBS,1600rpm,5min条件下离心清洗细胞,清洗后的细胞加PBS溶
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收集数据。
[0301] 按照上述方法测得的化合物1‑4及对比例对PD‑L1蛋白的抑制活性见表1。
[0302] 表1.化合物(10μM)对PD‑L1蛋白的抑制活性
[0303]化合物编号 抑制活性值(%) 化合物编号 抑制活性值(%)
化合物1 78.6 DMSO 0
化合物2 55.7 对比例1 5.7
化合物3 10.3 对比例2 85.7
化合物4 67.6 对比例3 80.2
[0304] 由表1可知,本申请化合物对PD‑L1蛋白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以化合物1活性较好。
[0305] 测试例2:本申请及对比例化合物在细胞水平对TGF‑β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测试
[0306] 实验原理:TGF‑β信号通路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直接相关,当该信号通路被抑制时,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增强,因而通过检测化合物处理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
从功能上测试化合物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活性。具体测试流程为:在24孔板中按
50000cells/well铺好巨噬细胞,24小时后加入化合物和抗CD47抗体,2小时后加入TGF‑β蛋
白。上述体系于培养箱中孵育48小时后,将用CFSE荧光标记标记的L1210肿瘤细胞以
200000cells/well加入到巨噬细胞孔中,37℃培养2个小时后,荧光显微镜下拍照,计算吞
噬率(每个视野下被吞噬的肿瘤细胞数/视野下巨噬细胞总数×100%)。
[0307] 按照上述方法测得的化合物1‑4及对比例对TGF‑β信号通路的抑制活性见表2。
[0308] 表2.化合物(2uM)对TGF‑β信号通路的抑制活性
[0309]化合物编号 吞噬率(%) 化合物编号 吞噬率(%)
化合物1 7.45 DMSO 4.88
化合物2 13.13 对比例1 26.84
化合物3 7.31 对比例2 6.52
化合物4 11.21 对比例3 6.59
[0310] 由表2可知,本申请化合物对TGF‑β信号通路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以化合物2活性较好。
[0311] 申请人声明,本申请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申请的双功能免疫调节剂及其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药物组合物,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方法,即不意味着本申请必须
依赖上述详细方法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申请的任何改进,对
本申请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申请的保
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