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柱内镜下可撑开、可回收椎间融合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015017.0

文献号 : CN11355883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辛志军向少杰李进剧松立毛启明陶功稆冯新文张西峰廖文波

申请人 :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脊柱内镜下可撑开、可回收椎间融合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包括植入框架、设置在植入框架上的安装管、设置在植入框架内的植入腔以及设置在植入框架两侧并与植入框架滑动连接的撑块,所述撑块的底端设有第一顶出面,所述植入腔内设有与撑块滑动连接的顶块,所述顶块靠近撑块的一端设有与第一顶出面对应的第二顶出面,所述顶块远离撑块的一端与植入框架螺纹连接,所述顶块内设有与安装管内腔以及植入腔连通的植骨孔,所述安装管内设有与植骨孔可拆卸连接的旋进杆,本发明具有体积小,植入方便,用于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术,有助于简化内镜下椎间融合术操作并提高椎间融合成功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脊柱内镜下可撑开、可回收椎间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植入框架(1)、设置在植入框架(1)上的安装管(2)、设置在植入框架(1)内的植入腔(3)以及设置在植入框架(1)侧面并与植入框架(1)滑动连接的撑块(4),所述撑块(4)的底端设有第一顶出面(41),所述植入腔(3)内设有与撑块(4)滑动连接的顶块(5),所述顶块(5)靠近撑块(4)的一端设有与第一顶出面(41)对应的第二顶出面(51),所述顶块(5)远离撑块(4)的一端与植入框架(1)螺纹连接,所述顶块(5)内设有与安装管(2)内腔以及植入腔(3)连通的植骨孔(6),所述安装管(2)内设有与植骨孔(6)可拆卸连接的旋进杆(7);

所述植入框架(1)的各个边侧均设有与植入腔(3)连通的植骨洞(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内镜下可撑开、可回收椎间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块(4)外侧和植入框架(1)外侧均设有均匀分布的防滑齿(8)。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脊柱内镜下可撑开、可回收椎间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框架(1)的前端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推进部(12),所述推进部(12)前端的截面形状为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内镜下可撑开、可回收椎间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进杆(7)靠近植骨孔(6)的一端设有多边形固定凸块(71),所述植骨孔(6)的内壁上设有与多边形固定凸块(71)对应的多边形固定槽(6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脊柱内镜下可撑开、可回收椎间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形固定凸块(71)的外壁设有第一弹性钢珠(711),所述多边形固定槽(61)的槽壁上设有与第一弹性钢珠(711)对应的第一钢珠槽(6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内镜下可撑开、可回收椎间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框架(1)靠近安装管(2)的一端设有杆固定孔(12),所述安装管(2)上设有与杆固定孔(12)对应的固定耳(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脊柱内镜下可撑开、可回收椎间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耳(21)的内壁设有第二弹性钢珠(211),所述杆固定孔(12)的孔壁上设有与第二弹性钢珠(211)对应的第二钢珠槽(12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内镜下可撑开、可回收椎间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进杆(7)的后端设有旋转柄(72),并且所述安装管(2)的外侧设有手握柄(22)。

说明书 :

一种脊柱内镜下可撑开、可回收椎间融合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脊柱内镜下可撑开、可回收椎间融合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脊柱退行性疾病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椎间盘髓核及椎体附件结构退变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局部疼痛及神经损伤症状。其致病机制复杂、患病率高、患病人群广,是困扰人类健康的多发病。该类疾患的手术治疗以开放术式为主,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慢、手术花费高。外科手术微创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主流发展方向,内镜技术是实现脊柱手术微创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微创化理念逐渐被大众熟知,多数患者更愿意接受微创手术。
[0003] 脊柱内镜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充分显示出创伤小、疗效佳、恢复快、费用低、痛苦少等巨大优势,可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已成为脊柱外科技术微创化的重要手段。目前脊柱微创椎间融合主要采用经皮内镜辅助下椎间融合器植入技术,指在经皮内镜下完成神经结构减压、椎间隙及终板清理、椎体间植骨并植入椎间融合器完成椎体间融合的微创手术技术。主要适应症有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终板炎、腰椎不稳症或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等。
[0004] 而不同椎间融合植入物的形状与结构影响其功能性,例如主流子弹头型融合器,该主流子弹头型融合器除前后端两面,其余四面均为镂空设计,融合器内部中空。该类融合器的优势为:内部中空外部镂空设计,易于植骨,使融合器植入后,更好地建立和维持腰椎稳定性,椎间融合器内骨与椎体骨更易解除,但其劣势也较为显著,即该类型融合器的高度固定,不能适应不同节段椎间隙高度,应用范围相对较窄。在不同的椎间隙高度中需要应用不同规格的椎间融合器,种类复杂,增加手术难度,需要较长手术时间,手术过程繁复。又例如可膨胀椎间融合器,其特点为:可实现融合器主体的平行撑开功能,也可垫升高度或面积,可适应一定范围内的不同节段椎间隙高度或面积。该类可膨胀融合器的劣势为:该类融合器主体虽可适应不同节段椎间隙高度或面积,但撑开高度范围有限,且体积普遍较大,更普遍适用于开放性手术,较大体积融合器对关节突和椎间盘纤维环等原有稳定结构破坏过多而造成脊柱不稳,术后必须加钉棒进行固定,不仅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费用,同时对神经根损伤的概率也较大,并且不可回收。
[0005] 同时,现有融合器连接组件间隙过大,存在支撑平台容易摇摆的缺点;以及融合器支撑平台的梯形设计,存在融合器支撑平台侧面与融合器外壳接触面过小的缺点,导致融合器在进行开合动作时稳定性差,影响植入效果,并且其与脊柱椎体接触面积小,稳定性较低,并且不能实现植骨功能。实用新型内容
[0006]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脊柱内镜下可撑开、可回收椎间融合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7] 一种脊柱内镜下可撑开、可回收椎间融合装置,包括植入框架、设置在植入框架上的安装管、设置在植入框架内的植入腔以及设置在植入框架侧面并与植入框架滑动连接的撑块,所述撑块的底端设有第一顶出面,所述植入腔内设有与撑块滑动连接的顶块,所述顶块靠近撑块的一端设有与第一顶出面对应的第二顶出面,所述顶块远离撑块的一端与植入框架螺纹连接,所述顶块内设有与安装管内腔以及植入腔连通的植骨孔,所述安装管内设有与植骨孔可拆卸连接的旋进杆。
[0008] 作为优选,所述植入框架的各个边侧均设有与植入腔连通的植骨洞。
[0009] 作为优选,所述撑块外侧和植入框架外侧均设有均匀分布的防滑齿。
[0010] 作为优选,所述植入框架的前端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推进部,所述推进部前端的截面形状为弧形。
[0011] 作为优选,所述旋进杆靠近植骨孔的一端设有多边形固定凸块,所述植骨孔的内壁上设有与多边形固定凸块对应的多边形固定槽。
[0012] 作为优选,所述多边形固定凸块的外壁设有第一弹性钢珠,所述多边形固定槽的槽壁上设有与第一弹性钢珠对应的第一钢珠槽。
[0013] 作为优选,所述植入框架靠近安装管的一端设有杆固定孔,所述安装管上设有与杆固定孔对应的固定耳。
[0014]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耳的内壁设有第二弹性钢珠,所述杆固定孔的孔壁上设有与第二弹性钢珠对应的第二钢珠槽。
[0015] 作为优选,所述旋进杆的后端设有旋转柄,并且所述安装管的外侧设有手握柄。
[0016]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 本发明中术者将安装管与植入框架固定安装为一体后,将旋进杆伸入安装管内并穿过安装管内腔与植骨孔固定连接。然后术者旋转旋进杆使顶块跟随旋进杆旋转,由于顶块与植入框架螺纹连接,因此与植入框架螺纹连接的顶块在旋转的同时朝向撑块直线运动。顶块朝向撑块直线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在顶块前端的第二顶出面与撑块底端的第一顶出面的配合,迫使顶块侧面的撑块朝向植入框架的外侧运动,由此实现了植入框架自体撑开及撑块对椎间隙的撑开功能。
[0018] 当手术中需要,术者反向旋转旋进杆便可将旋进杆及植骨推杆一并逐渐返回到初始位置,撑杆失去顶杆的第二顶出面的支撑作用后亦逐渐返回到初始位置并取下,由此实现了对本发明的回收功能。操作中,术者在手术过程中可以通过安装管、设置顶块内的植骨孔以及植入框架,使骨颗粒依次穿过安装管以及植骨孔并与患者椎体终板骨进行接触,实现了便利、安全、有效植骨功能。本发明具有体积小,植入方便的特点,可用于微创内镜下的椎间融合术,有助于简化内镜下椎间融合术操作并提高椎间融合成功率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 图3为本发明中植入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0023] 图5为本发明中置入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6为本发明中第二弹性钢珠和第二钢珠槽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7为本发明中旋进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8为本发明中第一弹性钢珠和第一钢珠槽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
[0028]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9]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0]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倡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3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通'、”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4] 参见图1到图8,本发明包括用于植入到患者椎间隙内的植入框架1以及设置在植入框架1后端并与植入框架1可拆卸连接的安装管2,所述植入框架1的形状为长方体并且所述植入框架1内设有用于骨泥植入的植入腔3,所述植入腔3的体积占所述植入框架1体积的90%,并且所述植入框架1的各个边侧均设有与植入腔3连通的植骨洞11,所述植骨洞11与植入腔3连通,由此术者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利用安装管2、植入框架1以及植骨洞11,使骨水泥依次穿过安装管2以及植入框架1边侧的植骨洞11并与患者骨头进行全方位的充分接触,实现对患者椎间隙内无死角的植骨功能。
[0035] 参见图1到图5,所述植入框架1靠近安装管2的一端设有3组杆固定孔12,所述杆固定孔12以安装管2轴线为中心周向均匀地分布在植入框架1上,并且所述固定孔的截面形状为半环状,所述安装管2上设有三组分别与杆固定孔12对应的固定耳21,所述固定耳21亦以安装管2轴线为中心周向均匀地分布在安装管2上,并且所述固定耳21的截面形状同为半环状。所述固定耳21的内壁设有第二弹性钢珠211,所述杆固定孔12的孔壁上设有与第二弹性钢珠211对应的第二钢珠槽121。本发明中设置在固定耳21外壁的第二弹性钢珠211与设置在杆固定孔12孔壁的第二钢珠槽121配合,使植入框架1与安装管2在固定过程中能够提高固定稳定性,同时术者进行拆卸时通过第二弹性钢珠211自身的弹力便于术者将安装管2上的固定耳21从固定孔内取出,提高了本发明的实用性以及便捷性。
[0036] 参见图1到图3,所述植入框架1的侧面设有用于撑开患者椎间隙的撑块4,优选地,该撑块为两组或四组。所述撑块4与植入框架1滑动连接并且两组撑块4关于植入框架1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撑块4底端并位于撑块4的两侧设有用于防止撑块4脱离植入框架1的止动块41。本发明通过设置在撑块4底端败的止动块41对撑块4进行位移距离限定,防止撑块4在使用过程中从植入腔3内脱落,同时不占用植入腔3内的植骨空间。所述植入腔3内还设有与撑块4滑动连接的顶块5,所述撑块4的底端设有用于顶出撑块4的第一顶出面41,并且所述第一顶出面41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并且第一顶出面41与撑块4顶侧的间距沿远离顶块5的方向逐渐增加。所述顶块5靠近撑块4的一端设有与第一顶出面41对应的第二顶出面51,所述第一顶出面41的截面形状为锥台状。由此顶块5朝向撑块4直线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在顶块5前端的第二顶出面51与撑块4底端的第一顶出面41的配合,迫使顶块5两侧的撑块4朝向植入框架1的外侧运动,由此实现了撑块4对椎间隙的撑开功能。
[0037] 参见图2到图5,所述植入框架1的外侧设有用于增加植入框架1外侧摩擦力的防滑齿8,所述防滑齿8均匀分布在植入框架1外侧,并且撑块4外侧的外侧亦设有均匀分布的防滑齿8,本发明通过设置在撑块4外侧并均匀分布的防滑齿8,避免撑块4植入椎间隙后因长期使用而出现的滑脱情况。所述安装管2的后端设有与安装管2垂直设置的手握柄22,本发明通过设置在安装管2外侧的手握柄22,使术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单手握住手握柄22以对安装管2的位置进行把握固定。并且所述植入框架1的前端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推进部12,所述推进部12前端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本发明通过设置在安装框前端且截面形状为弧形的推进部12,便于术者在安放安装框的过程中,能够轻易地将安装框植入患者的椎间隙中。
[0038] 参见图5到图8,所述顶块5远离撑块4的一端与植入框架1螺纹连接,并且所述顶块5内设有分别与内腔以及植入腔3连通的植骨孔6,所述植骨孔6与顶块5同轴设置并且所述植骨孔6的体积占顶块5体积的80%,所述安装管2内设有与植骨孔6可拆卸连接的旋进杆7。
所述旋进杆7后端设有旋转柄72,本发明中设置在旋进杆7后端的旋转柄72,便于术者握捏旋进杆7并进行旋转。所述旋进杆7靠近植骨孔6的一端设有多边形固定凸块71,所述植骨孔
6的内壁上设有与多边形固定凸块71对应的多边形固定槽61。本实施例中多边形固定凸块
71和多边形固定槽61的截面形状均为正六边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多边形固定凸块71和多边形固定槽61的截面形状可为正四边形、正八边形等。所述多边形固定凸块71的外壁设有第一弹性钢珠711,所述多边形固定槽61的槽壁上设有与第一弹性钢珠711对应的第一钢珠槽
611。本发明中设置在多边形固定凸块71外壁的第一弹性钢珠711与设置在多边形固定槽61槽壁的第一钢珠槽611配合,使旋进杆7与植骨孔6在固定过程中能够提高固定稳定性,同时拆卸时通过第一弹性钢珠711自身的弹力便于术者将旋进杆7从多边形固定槽61内取出,进一步提高了本发明的实用性以及便捷性。
[0039] 术者将安装管2与植入框架1固定安装为一体后,将旋进杆7伸入安装管2内并穿过安装管2内腔与植骨孔6固定连接。然后术者旋转旋进杆7使顶块5跟随旋进杆7旋转,由于顶块5与植入框架1螺纹连接,因此与植入框架1螺纹连接的顶块5在旋转的同时朝向撑块4直线运动。顶块5朝向撑块4直线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在顶块5前端的第二顶出面51与撑块4底端的第一顶出面41的配合,迫使顶块5两侧的撑块4朝向植入框架1的外侧运动,由此实现了撑块4对椎间隙的撑开功能。当手术需要时术者反向旋转旋进杆7便可使顶块5逐渐返回到初始位置,撑块4失去顶块5的第二顶出面51的支撑作用后亦逐渐返回到初始位置并取下,由此实现了对本发明的回收功能。同时术者在手术过程中可以通过安装管2、设置顶块5内的植骨孔6以及植入框架1,使骨水泥依次穿过安装管2以及植骨孔6并与患者骨头进行接触,实现了植骨功能。本发明具有体积小,植入方便的特点,可用于内窥镜下的微创脊柱融合,有助于促进椎间融合的微创化。
[004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4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