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847169.0

文献号 : CN11360544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卞大丰郭晓君施浩光申青峰王泉沈金兵

申请人 : 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该受力结构体系包括:换撑带结构,设置在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之间共用的围护墙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之间。本发明增强了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的传力效果,能够承受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首道支撑的水平向载荷的传力,且其承载的受力可靠、稳定,提高了地下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撑带结构,设置在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之间共用的围护墙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之间,其中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首道支撑通过围檩设置在围护墙之间且低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

所述换撑带结构包括:

延伸墙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在围护墙的顶部,所述延伸墙体的厚度等于围护墙的厚度,所述延伸墙体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所述延伸墙体包括:挡土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在围护墙的顶部,所述挡土墙的厚度小于围护墙的厚度,所述挡土墙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补缺墙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在围护墙与挡土墙之间,所述补缺墙体与挡土墙的总厚度等于围护墙的厚度,所述补缺墙体的高度等于所述挡土墙的高度;或者所述延伸墙体包括:竖向墙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在围护墙上,所述竖向墙体的厚度等于围护墙的厚度,所述竖向墙体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

水平换撑带,水平设置在延伸墙体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换撑带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平换撑带,包括植入到延伸墙体及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上的钢筋及包裹钢筋的混凝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换撑带为钢结构水平换撑带,包括钢结构水平换撑体及其两端的锚件,所述锚件分别锚入在延伸墙体及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上。

4.一种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之间共用的围护墙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之间设置换撑带结构,其中换撑带结构包括水平换撑带结构,根据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的顶层楼板与围护墙的标高差值、围护墙的厚度及地下室结构形式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受力分析结果选择施工水平换撑带结构;

施工水平体换撑带结构,当围护墙上施工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挡土墙时,在挡土墙与围护墙之间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补缺墙体,使所述补缺墙体与挡土墙的总厚度等于围护墙的厚度,所述补缺墙体的高度等于所述挡土墙的高度,形成延伸墙体;在延伸墙体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之间水平设置水平换撑带,以形成水平体换撑带结构;

当围护墙上施工有非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挡土墙时,拆除围护墙顶部的挡土墙,或者当围护墙上不存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挡土墙时,在围护墙上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竖向墙体,使所述竖向墙体的厚度等于围护墙的厚度,所述竖向墙体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形成延伸墙体;在延伸墙体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之间水平设置水平换撑带,以形成水平体换撑带结构。

说明书 :

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新开发地块通常紧邻已开发地块施工,地块与地块之间共用围护墙作为临时围护结构。各地块的地下室结构首层或顶板位置通常不设置换撑与围护墙相连,且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首道支撑位置通常比地下室顶板位置低。在新开发地块基坑开挖过程中,首道支撑仅依靠新开发地块一侧的围护墙侧向支撑。新开发地块的首道支撑的传力结构关系为:土方侧压力→新开发地块首道支撑→围护墙。其缺点在于,由于新开发地块紧邻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地下室外墙与围护墙之间有间隙且填充有回填土,从而导致新型开发地块的首道支撑向围护墙传力时,可能会向回填土侧倾斜,从而导致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首道支撑的传力效果较差,会影响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以解决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的传力效果较差而影响结构安全性的问题。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包括:
[0005] 换撑带结构,设置在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之间共用的围护墙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之间。
[0006]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所述换撑带结构包括:
[0007] 延伸墙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在围护墙的顶部,所述延伸墙体的厚度等于围护墙的厚度,所述延伸墙体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
[0008] 水平换撑带,水平设置在延伸墙体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之间。
[0009]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所述延伸墙体包括:
[0010] 挡土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在围护墙的顶部,所述挡土墙的厚度小于围护墙的厚度,所述挡土墙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
[0011] 补缺墙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在围护墙与挡土墙之间,所述补缺墙体与挡土墙的总厚度等于围护墙的厚度,所述补缺墙体的高度等于所述挡土墙的高度。
[0012]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所述延伸墙体包括:
[0013] 竖向墙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在围护墙上,所述竖向墙体的厚度等于围护墙的厚度,所述竖向墙体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
[0014]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所述水平换撑带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平换撑带,包括植入到延伸墙体及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上的钢筋及包裹钢筋的混凝土。
[0015]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所述水平换撑带为钢结构水平换撑带,包括钢结构水平换撑体及其两端的锚件,所述锚件分别锚入在延伸墙体及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上。
[0016]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所述换撑带结构包括:
[0017] 斜体换撑带,倾斜设置在围护墙的顶部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之间。
[0018]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所述斜体换撑带包括:
[0019] 钢结构斜向换撑体,倾斜设置;
[0020] 端件,设置在钢结构斜向换撑体的两端,所述端件分别设置在围护墙及顶层楼板上;
[0021]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所述端件为锚件或者钢筋混凝土固定基础座,所述锚件分别锚入围护墙及顶层楼板上;所述钢筋混凝土固定基础座分别设置在围护墙及顶层楼板上。
[0022]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
[0023] 在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之间共用的围护墙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之间设置换撑带结构,其中换撑带结构包括水平体换撑带结构或者斜体换撑带结构,根据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的顶层楼板与围护墙的标高差值、围护墙的厚度及地下室结构形式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受力分析结果选择施工水平体换撑带结构或者斜体换撑带结构;
[0024] 施工水平体换撑带结构,当围护墙上施工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挡土墙时,在挡土墙与围护墙之间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补缺墙体,使所述补缺墙体与挡土墙的总厚度等于围护墙的厚度,所述补缺墙体的高度等于所述挡土墙的高度,形成延伸墙体;在延伸墙体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之间水平设置水平换撑带,以形成水平体换撑带结构;
[0025] 当围护墙上施工有非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挡土墙时,拆除围护墙顶部的挡土墙,或者当围护墙上不存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挡土墙时,在围护墙上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竖向墙体,使所述竖向墙体的厚度等于围护墙的厚度,所述竖向墙体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形成延伸墙体;在延伸墙体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之间水平设置水平换撑带,以形成水平体换撑带结构;
[0026] 施工斜体换撑带结构,通过端件将钢结构斜向换撑体倾斜设置在围护墙及顶层楼板之间,以形成斜体换撑带结构。
[002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8] 本发明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通过在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之间共用的围护墙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之间设置换撑带结构,调整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的传力结构关系为:土方侧压力→新开发地块首道支撑→围护墙→换撑带结构→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即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通过换撑带结构将围护墙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相连接,从而提高了围护墙的受力强度,防止其向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地下室外墙与围护墙之间的回填体方向发生倾斜,因此,本发明增强了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的传力效果,提高了地下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29]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在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之间共用的围护墙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之间设置换撑带结构,使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首道支撑的传力效果较好。即围护墙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顶层楼板相连接,能够承受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首道支撑的水平向载荷的传力,且其承载的受力比传统的单一围护墙更加可靠、稳定。
[003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适用性广,地下室结构首层或者地下室顶板未设置换撑的项目均可适用;结构形式简单,减少了施工时间,提高了现场施工进度;受力合理,保证了主体结构安全性;利用既有围护体系,避免重复施工,经济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现有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施工节点存在挡土墙时设置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首道支撑及其传力结构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施工节点设置换撑带结构及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首道支撑及其传力结构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平换撑带、挡土墙及补缺墙体构成的换撑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钢结构水平换撑带、挡土墙及补缺墙体构成的换撑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5是现有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施工节点不存在挡土墙时设置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首道支撑及其传力结构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平换撑带、竖向墙体构成的换撑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钢结构斜向换撑体和锚板构成的斜体换撑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钢结构斜向换撑体和钢筋混凝土固定基础座构成的斜体换撑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中所示:
[0040] 100、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10、地下室外墙,120、顶层楼板;
[0041] 200、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210、首道支撑,220、围檩;
[0042] 300、换撑带结构,310、延伸墙体,311、挡土墙,312、补缺墙体,313、竖向墙体,320、水平换撑带,321、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平换撑带,322、钢结构水平换撑带,3221、钢结构水平换撑体,3222、锚件;
[0043] 330、斜体换撑带结构;331、钢结构斜向换撑体,332、锚板,333、钢筋混凝土固定基础座;
[0044] 400、回填土;
[0045] 500、围护墙;
[0046] 510、压顶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根据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0048] 请参考图1至图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包括:
[0049] 换撑带结构300,设置在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200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之间共用的围护墙500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之间。其中围护墙500可以包括其上的压顶梁510,此时围护墙500的顶部是指压顶梁510的上表面。其中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包括地下室外墙110及其上的顶层楼板120,地下室外墙110与围护墙500之间填充有回填土400。其中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200的首道支撑210通过围檩220设置在围护墙500之间且低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
[0050] 请参考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所述换撑带结构300可以包括:
[0051] 延伸墙体310,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在围护墙500的顶部,所述延伸墙体310的厚度等于围护墙500的厚度,所述延伸墙体310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
[0052] 水平换撑带320,水平设置在延伸墙体310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之间。
[0053] 请参考图2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所述延伸墙体310可以包括:
[0054] 挡土墙31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在围护墙500的顶部,所述挡土墙311的厚度小于围护墙500的厚度,所述挡土墙311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
[0055] 补缺墙体31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在围护墙500与挡土墙311之间,所述补缺墙体312与挡土墙311的总厚度等于围护墙500的厚度,所述补缺墙体312的高度等于所述挡土墙311的高度。此种结构的延伸墙体310适用于围护墙500上已存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挡土墙311的情形。通过补缺墙体312来增加水平载荷传递的承载力。
[0056] 请参考图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所述延伸墙体310可以包括:
[0057] 竖向墙体313,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在围护墙500上,所述竖向墙体313的厚度等于围护墙500的厚度,所述竖向墙体313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
[0058] 此种延伸墙体310适用于围护墙500上不存在挡土墙311的情形,以及存在砌筑结构等非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挡土墙拆除的情形。
[0059] 请参考图3和图6,为了提高水平载荷传递的承载力,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所述水平换撑带320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平换撑带321,包括植入到延伸墙体310及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上的钢筋及包裹钢筋的混凝土。植入的钢筋可以为L型,以增强其结构稳定性,
[0060] 请参考图4,为了提高水平载荷传递的承载力以及实现快速施工的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所述水平换撑带320为钢结构水平换撑带322,包括钢结构水平换撑体3221及其两端的锚件3222,所述锚件3222分别锚入在延伸墙体310及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上。其中钢结构水平换撑体3221可以包括圆钢、H型钢等型钢。
[0061] 请参考图7至图8,为了在满足增强首道支撑水平向载荷传力需要,保证主体结构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提高施工进度的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所述换撑带结构300可以包括:
[0062] 斜体换撑带,倾斜设置在围护墙500的顶部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之间。
[0063] 请参考图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所述斜体换撑带可以包括:
[0064] 钢结构斜向换撑体331,倾斜设置;其中钢结构斜向换撑体331可以包括圆钢、工字钢、槽钢、H型钢等型钢。
[0065] 端件,设置在钢结构换撑体的两端,所述端件分别设置在围护墙500及顶层楼板120上。其中端件可以为锚件332或者钢筋混凝土固定基础座333,所述锚件332分别锚入围护墙500及顶层楼板120上;所述钢筋混凝土固定基础座333分别设置在围护墙500及顶层楼板120上。其中端件为锚件322时,其施工进度较快,其中端件为钢筋混凝土固定基础座333时,其固定连接效果较好,从而进一步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0066]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200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
[0067] 在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200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之间共用的围护墙500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之间设置换撑带结构300,其中换撑带结构300包括水平换撑带320结构300或者斜体换撑带结构300,根据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的顶层楼板120与围护墙500的标高差值、围护墙500的厚度及地下室结构形式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受力分析结果选择施工水平体换撑带结构或者斜体换撑带结构330。
[0068] 施工水平体换撑带结构,当围护墙500上施工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挡土墙311时,在挡土墙311与围护墙500之间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补缺墙体312,使所述补缺墙体312与挡土墙311的总厚度等于围护墙500的厚度,所述补缺墙体312的高度等于所述挡土墙311的高度,形成延伸墙体310;在延伸墙体310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之间水平设置水平换撑带320,以形成水平体换撑带结构。
[0069] 当围护墙500上施工有非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挡土墙311时,拆除围护墙500顶部的挡土墙311,或者当围护墙500上不存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挡土墙311时,在围护墙500上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竖向墙体313,使所述竖向墙体313的厚度等于围护墙500的厚度,所述竖向墙体313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形成延伸墙体310;在延伸墙体310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之间水平设置水平换撑带320,以形成水平体换撑带结构。
[0070] 施工斜体换撑带结构300,通过端件将钢结构换撑体倾斜设置在围护墙500及顶层楼板120之间,以形成斜体换撑带结构330。
[0071] 在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200的基坑支撑施工时,将已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挡土墙与围护墙冠梁(压顶梁)顶部之间的回填土进行挖除,对已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挡土墙及围护墙冠梁顶进行凿毛处理,凹槽深度不小于1cm,每个凹槽中心距小于10cm,保证新旧结构的贴合度。
[0072] 为了增强连接效果,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在挡土墙与已开发地块之间水平换撑带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分别向钢筋混凝土挡土墙和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顶层楼板两侧植筋,结构胶采用一级胶,新增混凝土换撑梁的钢筋与植筋焊接,可以单边焊接,也可以双边焊接。
[007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通过在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200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之间共用的围护墙500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之间设置换撑带结构300,调整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200首道支撑的传力结构关系为:土方侧压力→新开发地块首道支撑→围护墙500→换撑带结构300→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即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200首道支撑通过换撑带结构300将围护墙500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相连接,从而提高了围护墙500的受力强度,防止其向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地下室外墙与围护墙500之间的回填体方向发生倾斜,因此,本发明增强了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200首道支撑的传力效果,提高了地下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7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由延伸墙体310和水平换撑带320构成的水平体斜撑带结构,首道支撑210的支撑力传递给围护墙500,再通过围护墙500及其上的延伸墙体310传递给顶层楼板120,从而使首道支撑210、围护墙500至顶层楼板120之间的传力方向为水平方向,其传力效果较好。即围护墙500与已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100的顶层楼板120相连接,能够承受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的首道支撑210的水平向载荷的传力,且其承载的受力比传统的单一围护墙更加可靠、稳定。
[007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斜体换撑带结构330倾斜设置在围护墙500与顶层楼板120之间,从而使首道支撑210至围护墙500之间传力方向为水平方向,而围护墙500至顶层楼板120之间的传力方向为倾斜方向,其具有便于拆装的效果。
[007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适用性广,地下室结构首层或者地下室顶板未设置换撑的项目均可适用。
[007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结构形式简单,减少了施工时间,提高了现场施工进度。
[0078]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受力合理,保证了主体结构安全性。
[0079]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利用既有围护体系,避免重复施工,经济效益显著。
[008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开发地块地下室结构首道支撑受力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术语“设置”可以包括“位置”及“连接”。
[0081]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其他层次的修改和变动。如此,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动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动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