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噪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80025072.5

文献号 : CN11364702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今村豊

申请人 :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一个方案的降噪装置具备:合成器,将在第一传输路径中进行了传输的第一信号和在第二传输路径中进行了传输的第二信号中一方的信号的相位移相规定角度,将被进行了移相的一方的信号与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中另一方的信号合成;以及相位差吸收电路,设于第一天线与合成器之间或第二天线与合成器之间。相位差吸收电路具有如下的相移特性:使具有无线电波的波段的下限频率的两个信号分别通过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时的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差与具有无线电波的波段的上限频率的两个信号分别通过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时的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差的差异缩小。

权利要求 :

1.一种降噪装置,与接收无线电波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合成器,在将从车辆的噪声源经由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到达所述降噪装置的信号的路径分别设为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的情况下,将在所述第一传输路径中进行了传输的第一信号和在所述第二传输路径中进行了传输的第二信号中一方的信号的相位移相规定角度,将被进行了移相的所述一方的信号与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中另一方的信号合成;以及相位差吸收电路,设于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合成器之间或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合成器之间,所述相位差吸收电路具有如下的相移特性:使具有所述无线电波的波段的下限频率的两个信号分别通过所述第一传输路径和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时的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差与具有所述无线电波的波段的上限频率的两个信号分别通过所述第一传输路径和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时的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差的差异缩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表示具有所述下限频率的信号通过所述第一传输路径时的相移量与具有所述上限频率的信号通过所述第一传输路径时的相移量之差的第一波段内相位偏差,小于表示具有所述下限频率的信号通过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时的相移量与具有所述上限频率的信号通过所述第二传输路径时的相移量之差的第二波段内相位偏差时,所述相位差吸收电路配置于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合成器之间,当所述第一波段内相位偏差大于所述第二波段内相位偏差时,所述相位差吸收电路配置于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合成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天线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天线靠近所述噪声源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振幅可变器和相位可变器,

所述振幅可变器和相位可变器设于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合成器之间或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合成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部,获取由所述合成器合成的信号中所含的噪声的功率,以使所述噪声的功率变小的方式调节所述振幅可变器和所述相位可变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合成器是将所述一方的信号的相位反转并将相位被反转了的所述一方的信号与所述另一方的信号合成的180°耦合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合成器包括:

反相器,将所述一方的信号的相位反转;以及

加法器,将相位被反转了的所述一方的信号与所述另一方的信号相加。

说明书 :

降噪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具备接收无线电波的第一天线和接收噪声信号的第二天线,并通过将由第一天线接收的信号和由第二天线接收的信号反相位地合成来从第一天线接收的信号中去除噪声成分的技术为人所知。
[0003]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车外用天线、车内用天线、可变放大器、可变移相器、功率检测部以及解调控制部的降噪装置。该降噪装置在利用可变放大器和可变移相器来调整由车内用天线接收的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之后,将其加至由车外用天线接收的信号中。此时,解调控制部以使由功率检测部检测出的来自加法器的输出功率为最小的方式,控制可变放大器和可变移相器。
[0004] 如上所述,该降噪装置通过控制可变放大器和可变移相器,将由车内用天线接收的信号和由车外用天线接收的信号以成为同振幅和反相位的方式进行合成。如此,通过将具有同振幅和反相位的信号彼此相加,从由车外用天线接收的信号中去除噪声成分。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295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9]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中,由于以使来自加法器的输出功率最小化的方式对可变放大器和可变移相器进行反馈控制,因此信号的噪声成分的最小化需要复杂的计算处理。特别是,为了实时进行如此复杂的计算处理,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装置有可能复杂化。
[0010] 因此,寻求提供一种能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减弱噪声的降噪装置。
[0011]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 在一个方案中,提供一种与接收无线电波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连接的降噪装置。该降噪装置具备:合成器,在将从车辆的噪声源经由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到达降噪装置的信号的路径分别设为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的情况下,将在第一传输路径中进行了传输的第一信号和在第二传输路径中进行了传输的第二信号中一方的信号的相位移相规定角度,将被进行了移相的一方的信号与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中另一方的信号合成;以及相位差吸收电路,设于第一天线与合成器之间或第二天线与合成器之间。相位差吸收电路具有如下的相移特性:使具有无线电波的波段的下限频率的两个信号分别通过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时的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差与具有无线电波的波段的上限频率的两个信号分别通过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时的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差的差异缩小。
[0013] 上述方案的降噪装置中,通过相位差吸收电路,具有无线电波的下限频率的两个信号分别通过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时的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差与具有上限频率的两个信号分别通过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时的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差的差异变小。由此,能在无线电波的全频率范围内,使在第一传输路径中传输的第一信号与在第二传输路径中传输的第二信号的相位差接近于恒定。因此,能通过将第一信号或第二信号的相位移相规定角度来使第一信号的相位与第二信号的相位接近于反相位。能通过合成器来将接近于反相位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合成从而消除由噪声源引发的噪声,其结果是,能减弱由第一天线接收的信号中所含的噪声。此外,由于该降噪装置不通过反馈控制就能使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接近于反相位,因此能用简单的结构减弱噪声。
[001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当表示具有下限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一传输路径时的相移量与具有上限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一传输路径时的相移量之差的第一波段内相位偏差小于表示具有下限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时的相移量与具有上限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时的相移量之差的第二波段内相位偏差时,相位差吸收电路配置于第一天线与合成器之间,当第一波段内相位偏差大于第二波段内相位偏差时,相位差吸收电路配置于第二天线与合成器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容易使在第一传输路径中传输的第一信号与在第二传输路径中传输的第二信号的相位差接近于恒定。
[00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是,第二天线配置于比第一天线靠近噪声源的位置。通过将第二天线配置于噪声源附近,噪声信号主要以第二信号的形式被提供给合成器。其结果是,当反相位地合成了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时,能提高噪声的抑制量。
[001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是,还具备振幅可变器和相位可变器,振幅可变器和相位可变器设于第一天线与合成器之间或第二天线与合成器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通过调整振幅可变器和相位可变器来缩小第一信号的振幅与第二信号的振幅的差异并且使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接近于反相位。因此,能进一步减少信号的噪声成分。
[001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是,还具备:控制部,获取由合成器合成的信号中所含的噪声的功率,以使噪声的功率变小的方式调节振幅可变器和相位可变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以使噪声的功率变小的方式控制振幅可变器和相位可变器,因此能进一步减少信号的噪声成分。此外,由于通过相位差吸收电路和合成器来使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接近于反相位,因此能缩小相位可变器对相位的控制范围。因此,能减小控制的计算负荷。
[001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合成器可以是将一方的信号的相位反转并将相位被反转了的一方的信号与另一方的信号合成的180°耦合器。在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具有相同相位的情况下,通过使用180°耦合器来作为合成器,无需使用其他移相器就能使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接近于反相位。
[001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合成器包括:反相器,将所述一方的信号的相位反转;以及加法器,将相位被反转了的所述一方的信号与所述另一方的信号相加。通过使用反相器和加法器来作为合成器,能降低装置的成本并且缩小装置的尺寸。
[0020] 发明效果
[0021]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和各种实施方式,能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减弱噪声。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的功能结构的图。
[0023] 图2是表示空间和同轴电缆的每单位距离的相移特性的图。
[0024] 图3是表示相位误差与噪声抑制量的关系的图。
[0025] 图4是表示降噪装置的第一配置例的图。
[0026] 图5是表示第一配置例中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的相移特性的图。
[0027] 图6是表示相位差吸收电路的电路结构的例子的图。
[0028] 图7是表示相位差吸收电路的相移特性的图。
[0029] 图8是表示第一配置例中使用的相位差吸收电路的相移特性的图。
[0030] 图9是表示第二配置例中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的相移特性的图。
[0031] 图10是表示第二配置例中使用的相位差吸收电路的相移特性的图。
[0032]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的功能结构的图。
[0033]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的功能结构的图。
[0034] 图13是表示相位差吸收电路的相移特性的例子的图。
[0035] 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的功能结构的图。
[0036] 图15是表示降噪装置的第三配置例的图。
[0037] 图16是表示第三配置例中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的相移特性的图。
[0038] 图17是表示第三配置例中使用的相位差吸收电路的相移特性的图。
[0039] 图18是表示将第三传输路径的相移特性与相位差吸收电路的相移特性合成而得的相移特性和第四传输路径的信号传输特性的图。
[0040] 图19是表示第三配置例中使用的相位差吸收电路的相移特性的图。
[0041] 图2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的功能结构的图。
[0042] 图21是表示第四配置例中第一传输路径和第二传输路径的相移特性的图。
[0043] 图22是表示相位差吸收电路的电路结构的例子的图。
[0044] 图23是表示相位差吸收电路的相移特性的图。
[0045] 图24是表示第四配置例中使用的相位差吸收电路的相移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对于同一要素或具有同一功能的要素使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0047] (第一实施方式)
[0048]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的功能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降噪装置1连接于包括第一天线12和第二天线14的车载天线装置10。第一天线12是用于接收无线电波的天线。第二天线14是用于接收来自噪声源N1的噪声信号的天线,设于比第一天线靠近噪声源的位置。
[0049] 第一天线12接收与无线电波一起从噪声源N1输出的噪声信号。如图1所示,从噪声源N1输出的噪声信号在空间传输路径31中传输并被第一天线12接收。由第一天线12接收的包括无线电波信号和来自噪声源N1的噪声信号的第一信号S1通过导线传输路径41被输入降噪装置1的输入端子IN1。此外,从噪声源N1输出的噪声信号在空间传输路径32中传输并由第二天线14接收。由第二天线14接收的第二信号S2通过导线传输路径42被输入降噪装置1的输入端子IN2。
[0050] 降噪装置1具有通过将由第一天线12接收的第一信号S1与由第二天线14接收的第二信号S2反相位地合成来去除第一信号S1中所含的噪声成分的功能。如图1所示,降噪装置1具备相位差吸收电路20和合成器22。合成器22是将第一信号S1和第二信号S2中一方的信号的相位反转并将相位被反转了的一方的信号与第一信号S1和第二信号S2中另一方的信号合成的180°耦合器。本实施方式的合成器22采用将第二信号S2的相位反转并将其与第一信号S1合成的合成器。
[0051] 在第一天线12与合成器22之间设有相位差吸收电路20。相位差吸收电路20具有按照与频率相应的角度使第一信号S1的相位延迟的功能。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功能的详细内容在后文中加以说明。
[0052] 首先,为了便于理解发明,对将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反相位地合成时产生的问题进行说明。
[0053] 在传输路径中传输的信号的相位与传输路径的介质、传输路径的长度以及信号的频率相关地进行变化。图2表示空间的每单位距离的相移特性和同轴电缆的每单位距离的相移特性。在此,每单位距离的相移特性表示当信号在传输路径中前进了单位距离(1m)时该信号产生的相移量。如图2所示,由空间构成的传输路径和由同轴电缆构成的传输路径具有相互不同的相移特性。这种差异是由于传输路径的介质具有固有的波长缩短率。例如在同轴电缆的情况下,与空间相比具有67%的波长缩短率。传输路径的波长位移特性能根据构成传输路径的介质的波长缩短率求出。
[0054] 如图2所示,当具有76MHz频率(FM波段的下限频率)的信号在空间中前进单位距离时,该信号产生–91°的相移(即,91°相位延迟)。与此相对,当具有108MHz频率(FM波段的上限频率)的信号在空间中前进1m时,该信号产生–130°的相移(130°相位延迟)。在此,当将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在空间中前进单位距离时的相移量与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在空间中前进单位距离时的相移量之差设为第一波段内相位偏差D1时,第一波段内相位偏差D1为39°。
[0055] 此外,当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在同轴电缆中前进单位距离时,该信号产生–136°的相移(即,–136°相位延迟)。与此相对,当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在同轴电缆中前进单位距离时,该信号产生–193°的相移(–193°相位延迟)。在此,当将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在同轴电缆中前进单位距离时的相移量与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在同轴电缆中前进单位距离时的相移量之差设为第二波段内相位偏差D2时,第二波段内相位偏差D2为57°。
[0056] 在此,关于两个信号分别在空间和同轴电缆中进行了传输的情况进行讨论。如图2所示,当具有76MHz频率的两个信号分别在空间和同轴电缆中前进了单位距离时,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差θ1为45°。与此相对,当具有108MHz频率的两个信号分别在空间和同轴电缆中前进了单位距离时,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差θ2为63°。在本例中,当使用使相位延迟45°的移相器来使在空间中传输的信号的相位延迟(移相)恒定的角度时,能使频率76MHz的信号在空间中前进单位距离时的相移量为136°而与频率76MHz的信号在同轴电缆中前进单位距离时的相移量一致。因此,关于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从移相器输出的信号与在同轴电缆中进行了传输的信号为同相位。并且,可以通过利用180°耦合器合成同相位的两个信号来反相位地合成这两个信号。
[0057] 另一方面,在两个信号的频率为108MHz的情况下,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差θ2为63°,因此在利用同一个移相器来使相位延迟了45°的情况下,这两个信号之间会留下18°(=θ2–θ1)的相位差。因此,即使用180°耦合器来合成这两个信号,也无法反相位地合成这两个信号。如上所述,信号的相移量不仅与传输路径的介质和传输路径长度相关,也与信号的频率相关,因此难以在无线电波的全频率范围内消除在不同传输路径中传输的两个信号的相位差。特别是,DAB波段(数字无线电广播,174MHz~240MHz)、DTV波段(数字电视广播,470MHz~710MHz)这样的高频率范围的无线电波具有两个信号的相位差变大的倾向。
[0058] 图3表示两个信号的相位误差(与反相位的背离量)与噪声抑制量的关系。如图3所示,噪声抑制量随着两个信号的相位误差变大而下降。例如,在相位误差为0°的情况下,噪声抑制量为35dB,与此相对,在相位误差为18°的情况下,噪声抑制量下降到10dB。如此,为了合成两个信号来减弱噪声,需要在无线电波的全频率范围内将两个信号接近于反相位地合成。
[0059] 以下,基于具体例子更详细地对降噪装置1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图4表示装配于车辆100的降噪装置1的第一配置例。
[0060] 在第一配置例中,第一天线12装配于车辆100的车顶板上。第二天线14配置于车辆100的噪声源N1附近。作为车辆100的噪声源N1,举例示出逆变器、马达等,但不限于此。
[0061] 降噪装置1与第一天线12和第二天线14电连接。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降噪装置1配置于第一天线12附近。此外,降噪装置1以与第二天线14分离的方式配置,降噪装置1与第二天线14通过同轴电缆CA相互连接。该同轴电缆CA的长度为1m。
[0062] 在第一配置例中,噪声源N1与第一天线12的分离距离设为1m。因此,空间传输路径31的传输路径长度为1m。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天线14配置于噪声源N1附近,因此可以无视空间传输路径32的传输路径长度。
[0063] 此外,由于降噪装置1配置于第一天线12附近,因此可以无视导线传输路径41的传输路径长度。由于第二天线14与降噪装置1由1m的同轴电缆CA连接,因此导线传输路径42的传输路径长度为1m。需要说明的是,输入端子IN1与合成器22之间的传输路径长度和输入端子IN2与合成器22之间的传输路径长度相同。
[0064] 在第一配置例中,从噪声源N1输出的噪声信号在空间传输路径31和导线传输路径41中传输,输入至降噪装置1的输入端子IN1(参照图1)。在此,在将从噪声源N1经由第一天线12到达降噪装置1的输入端子IN1的信号的路径设为第一传输路径P1的情况下,第一传输路径P1具有1m的空间传输路径31和实质上0m的导线传输路径41。第一传输路径P1的相移特性通过将空间传输路径31的相移特性与导线传输路径41的相移特性合成而得。
[0065] 此外,从噪声源N1输出的噪声信号在空间传输路径32和导线传输路径42中传输,输入至降噪装置1的输入端子IN2。在此,在将从噪声源N1经由第二天线14到达降噪装置1的输入端子IN2的信号的路径设为第二传输路径P2的情况下,第二传输路径P2具有实质上0m的空间传输路径和1m的导线传输路径41。该第二传输路径P2的相移特性通过将空间传输路径32的相移特性与导线传输路径42的相移特性合成而得。
[0066] 图5表示第一配置例中第一传输路径P1和第二传输路径P2的相移特性。如图5所示,当具有76MHz频率(FM波段的下限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时,该信号会产生–91°的相移。与此相对,当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时,该信号会产生–
130°的相移。在此,表示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时的相移量与具有
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时的相移量之差的第一波段内相位偏差D1为39°。
[0067] 此外,当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时,该信号会产生–136°的相移。与此相对,当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时,该信号会产生–193°的相移。在此,表示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时的相移量与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时的相移量之差的第二波段内相位偏差D2为57°。
[0068] 此外,如图5所示,具有76MHz频率的两个信号分别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和第二传输路径P2时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差θ1为45°。与此相对,具有108MHz频率的两个信号分别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和第二传输路径P2时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差θ2为63°。降噪装置1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具有使相位差θ1与相位差θ2的差异缩小的相移特性。
[0069] 图6表示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电路结构的例子。如图6的(a)~(d)所示,相位差吸收电路20包括电感器和电容器而构成。图6的(a)表示π型的一段结构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电路结构,图6的(b)表示π型的两段结构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电路结构。此外,图6的(c)表示T型的一段结构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电路结构,图6的(d)表示T型的两段结构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电路结构。相位差吸收电路20可以通过变更电路元件的电感器和电容器来得到各种各样的相移特性。图7表示使电路元件的电感器和电容器变化为各种各样的值时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相移特性。需要说明的是,相位差吸收电路20也可以具有三段以上的电路结构。
[0070] 图8表示第一配置例中使用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相移特性。需要说明的是,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相移特性表示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输出信号相对于输入信号的相移量。图8所示的相移特性能通过将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电路结构设为具有53.1nH的电感器和
21.2pF的电容器的π型的一段结构而得到。
[0071] 如图8所示,当被输入了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时,该相位差吸收电路20,使该信号的相位偏移–45°进行输出。此外,当被输入了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时,相位差吸收电路20使该信号的相位偏移–63°进行输出。如图1所示,该相位差吸收电路20设于第一天线12与合成器22之间。因此,相位差吸收电路20按照相移特性使由第一天线12接收的第一信号S1的相位变化。
[0072] 在第一配置例中,当从噪声源N1输出了具有76MHz频率的噪声信号时,该噪声信号会由于在第一传输路径P1中传输而产生–91°的相移(参照图5),并由于在相位差吸收电路20中通过而产生–45°的相移(参照图8)。其结果是,该信号会产生–136°的相移。另一方面,当从噪声源N1输出了具有108MHz频率的噪声信号时,该噪声信号会由于在第一传输路径P1中通过而产生–130°的相移(参照图5),并由于在相位差吸收电路20中通过而产生–63°的相移(参照图8)。其结果是,该信号会产生–193°的相移。如此,合成了第一传输路径P1的相位延迟特性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相移特性而得的相移特性与第二传输路径P2的相移特性一致。因此,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第一信号S1的噪声成分的相位与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的第二信号S2的相位为同相位。
[0073] 通过相位差吸收电路20被偏移了相位的第一信号S1被输入至合成器22。合成器22将第二信号S2的相位反转,并且将从相位差吸收电路20输出的第一信号S1与相位被反转了的第二信号S2合成。通过该合成,由于第一信号S1的噪声成分和第二信号S2的噪声成分被反相位地合成,因此会从第一信号S1中去除第二信号S2中所含的噪声成分。
[0074]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例子中,相位差吸收电路20具有使相位差θ1与相位差θ2的差异为0°的相移特性,但相位差吸收电路20只要是具有至少使相位差θ1与相位差θ2的差异缩小的相移特性即可。通过使相位差θ1与相位差θ2的差异缩小,能使第一信号S1的噪声成分与第二信号S2在无线电波的全频率范围内接近于同相位。因此,通过使用合成器22来合成这些信号,能从第一信号S1中去除第二信号S2中所含的噪声成分。
[0075] 接着,对第二配置例的降噪装置1进行说明。第二配置例的第一传输路径P1设为具有:空间传输路径31,具有1m的传输路径长度;以及导线传输路径41,具有实质上0m的传输路径长度。此外,第二配置例的第二传输路径P2设为具有:空间传输路径32,具有实质上0m的传输路径长度;以及导线传输路径42,具有1.2m的传输路径长度。即,第二配置例在导线传输路径42的传输路径长度为1.2m这一点上与第一配置例不同。
[0076] 图9表示第二配置例的第一传输路径P1和第二传输路径P2的相移特性。第二配置例的第一传输路径P1的相移特性与第一配置例的第一传输路径P1的相移特性相同。如图9所示,当具有76MHz频率(FM波段的下限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时,该信号会产生–163°的相移。与此相对,当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时,该信号会产生–232°的相移。
[0077] 此外,如图9所示,分别从噪声源N1通过了第一传输路径P1和第二传输路径P2的具有76MHz频率的两个信号的相位差θ1为72°。与此相对,分别从噪声源N1通过了第一传输路径P1和第二传输路径P2的具有108MHz频率的两个信号的相位差θ2为102°。降噪装置1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具有使相位差θ1与相位差θ2的差异缩小的相移特性。
[0078] 第二配置例中使用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具有两段结构。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第一段部分由53.1nH的电感器和21.2pF的电容器构成,具有图8所示的相移特性。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第二段部分由34.6nH的电感器和13.6pF的电容器构成,具有图10所示的相移特性。
[0079] 如图8和图10所示,当被输入了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时,该相位差吸收电路20使该信号的相位偏移–72°(=–45°–27°)进行输出。此外,当被输入了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时,相位差吸收电路20使该信号的相位偏移–102°(=–63°–39°)进行输出。该相位差吸收电路20设于第一天线12与合成器22之间。由此,相位差吸收电路20按照相移特性使由第一天线12接收的第一信号S1的相位变化。
[0080] 在第二配置例中,当从噪声源N1输出了具有76MHz频率的噪声信号时,该噪声信号会由于在第一传输路径P1中传输而产生–91°的相移(参照图9),并由于在相位差吸收电路20中通过而产生–72°(=–45°–27°)的相移(参照图8和图10)。其结果是,该信号会产生–
163°的相移。另一方面,当从噪声源N1输出了具有108MHz频率的噪声信号时,该噪声信号会由于在空间传输路径31中通过而产生–130°的相移(参照图9),并由于在相位差吸收电路20中通过而产生–102°(=–63°–39°)的相移(参照图8和图10)。其结果是,该信号会产生–232°的相移。如此,合成了第一传输路径P1的相移特性与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相移特性而得到的相移特性与第二传输路径P2的相移特性一致。因此,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第一信号S1中所含的噪声信号的相位与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的噪声信号(第二信号S2)的相位为同相位。
[0081] 通过相位差吸收电路20被相移了的第一信号S1被输入至合成器22。合成器22将第二信号S2的相位反转,并且将从相位差吸收电路20输出的第一信号S1与相位被反转了的第二信号S2合成。通过该合成,由于第一信号S1的噪声成分和第二信号S2被反相位地合成,因此会从第一信号S1中去除第二信号S2中所含的噪声成分。
[0082] 如上所述,在第一配置例和第二的配置例中,相位差吸收电路20校正第一传输路径P1的相移特性,使校正后的第一传输路径P1的相移特性与第二传输路径P2的相移特性一致。换言之,相位差吸收电路20具有使相位差θ1和相位差θ2为0°的相位特性。但是,相位差吸收电路20具有至少使相位差θ1与相位差θ2的差异缩小的相移特性即可。通过使相位差θ1与相位差θ2的差异缩小,能在无线电波的全频率范围内使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信号与在第二传输路径P2中进行了传输的信号之间的相位差接近于恒定。换言之,能使校正后的第一传输路径P1的相移特性的斜率与第二传输路径P2的相移特性的斜率为相互接近的值。在该情况下,能使用以与相位差相应的角度产生相移的移相器来使两个信号同相位。
[0083]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配置例和第二的配置例中,由于第一波段内相位偏差D1小于第二波段内相位偏差D2,因此相位差吸收电路20设于第一天线12与合成器22之间。但是,在第一波段内相位偏差D1大于第二波段内相位偏差D2的情况下,相位差吸收电路20可以设于第二天线14与合成器22之间。在该情况下,相位差吸收电路20按照与频率相应的角度使第二信号S2的相位偏移。
[0084] (第二实施方式)
[0085]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1A的功能结构的图。以下,主要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
[0086] 降噪装置1A在还具备放大器23、振幅可变器24、相位可变器25、接收电路26以及控制部27这一点上与降噪装置1不同。放大器23设于第一天线12与相位差吸收电路20之间,具有对由第一天线12接收的第一信号S1的振幅进行放大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天线12能具有足够的增益的情况下,降噪装置1A也可以不具备放大器23。
[0087] 振幅可变器24和相位可变器25设于第二天线14与合成器22之间。振幅可变器24具有对由第二天线14接收的第二信号S2的振幅进行放大并输出至相位可变器25的功能。相位可变器25具有将从振幅可变器24输出的第二信号S2的相位进行移相(变化)并输出至合成器22的功能。振幅可变器24和相位可变器25连接于控制部27,振幅可变器24对振幅的放大率和相位可变器25对相位的相移量能根据来自控制部27的控制信号而变化。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振幅可变器24和相位可变器25可以设于第一天线12与合成器22之间。
[0088] 接收电路26具有放大器和带通滤波器。接收电路26接收来自合成器22的输出信号,将接收到的输出信号放大并且只让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的信号通过。控制部27从接收电路26获取由合成器22合成的信号,解调其输出信号并检测信噪比(SN比)。然后,控制部27以使解调出的噪声信号的功率变小的方式,向振幅可变器24和相位可变器25发送控制信号,调节振幅可变器24的放大率和相位可变器25对相位的相移量。
[0089] 在该降噪装置1A中,以使由合成器22合成的信号中所含的噪声的功率变小的方式控制振幅可变器24和相位可变器25,因此能进一步减少第一信号S1的噪声成分。在该降噪装置1A中,由于通过相位差吸收电路20和合成器22来使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相位差变小,因此能缩小控制部27对放大率和相移量的控制范围。其结果是,能减小控制的计算负荷。
[0090] (第三实施方式)
[0091]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进行说明。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1B的功能结构的图。以下主要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1A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
[0092] 图12所示的降噪装置1B主要用于从由第一天线12接收的AM信号中去除噪声。该降噪装置1B具备合成器22A以取代合成器22。
[0093]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具有与AM信号的频率范围对应的相移特性。图13表示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相移特性的例子。通过具备这样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能使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第一信号S1的噪声成分的相位与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的第二信号S2的相位为同相位。
[0094] 如图12所示,合成器22A包括反相器28和加法器29。相位反转换器28设于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后段,使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输出信号的相位反转并输入至加法器29。加法器29是使用运算放大器等的加法器。加法器29将通过反相器28被反转了相位的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相加。如此,合成器22A将第一信号S1的噪声成分与第二信号S2反相位地相加。
由此,从第一信号S1中去除噪声成分。
[0095]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1B,与降噪装置1、1A同样地,能减弱第一信号S1中所含的噪声。进而,合成器22A由于使用能由简单电路构成的加法器29来合成第一信号S1和第二信号S2,因此能比合成器22尺寸更小。因此,能使降噪装置1B小型化。
[0096]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反转了从相位差吸收电路20输出的第一信号S1的相位,但是反相器28也可以设于加法器29与第二天线14之间,将第二信号S2的相位反转并输出至加法器29。在该情况下,加法器29将从相位差吸收电路20输出的第一信号S1与通过反相器28被反转了相位的第二信号S2相加。
[0097] (第四实施方式)
[0098]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1C的功能结构的图。以下主要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1A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
[0099] 如图14所示,降噪装置1C连接于包括第一天线12、第二天线14以及第三天线16的车载天线装置10A。第一天线12是用于接收无线电波的天线,第二天线14和第三天线16是用于分别接收来自噪声源N1和噪声源N2的噪声信号的天线。
[0100] 第一天线12接收无线电波并且接收从噪声源N1和噪声源N2输出的噪声信号。如图14所示,从噪声源N1输出的噪声信号在空间传输路径31中传输并被第一天线12接收,从噪声源N2输出的噪声信号在空间传输路径33中传输并被第一天线12接收。包含由第一天线12接收的无线电波信号和来自噪声源N1及噪声源N2的噪声信号的第一信号S1通过导线传输路径41被输入至降噪装置1C的输入端子IN1。
[0101] 此外,从噪声源N1输出的噪声信号在空间传输路径32中传输,也被第二天线14接收。由第二天线14接收的第二信号S2通过导线传输路径42被输入至降噪装置1C的输入端子IN2。进而,从噪声源N2输出的噪声信号在空间传输路径34中传输,也被第三天线16接收。由第三天线16接收的第三信号S3通过导线传输路径43被输入至降噪装置1C的输入端子IN3。
[0102] 降噪装置1C通过将由第一天线12接收的第一信号S1与由第二天线14接收的第二信号S2反相位地合成来从第一信号S1中去除由噪声源N1引发的噪声成分。此外,降噪装置1C通过将由第一天线12接收的第一信号S1与由第三天线16接收的第三信号S3反相位地合成来从第一信号S1去除由噪声源N2引发的噪声成分。
[0103]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1C中,在第三天线16与合成器22之间设有振幅可变器45、相位可变器46以及相位差吸收电路47。振幅可变器45将由第三天线16接收的第三信号S3的振幅放大并输出至相位可变器46。相位可变器46将从振幅可变器45输出的第三信号S3的相位移相并输出至相位差吸收电路47。相位差吸收电路47按照与频率相应的角度使第三信号S3的相位偏移。
[0104] 以下,根据具体例子更详细地对降噪装置1C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图15表示装配于车辆100的降噪装置1C的第三配置例。
[0105] 在第三配置例中,第一天线12装配于车辆100的车顶板上。第二天线14配置于车辆100的噪声源N1附近。作为噪声源N1,举例示出逆变器但不限于此。第三天线16配置于车辆
100的噪声源N2附近。作为噪声源N2,举例示出用于拍摄车辆100的后方的后摄像机,但不限于此。
[0106] 降噪装置1C与第一天线12、第二天线14以及第三天线16电连接。在本配置例中,降噪装置1C配置于第一天线12附近。此外,降噪装置1C以与第二天线14分离的方式配置,降噪装置1C与第二天线14通过同轴电缆CA1相互连接。该同轴电缆CA1的长度为2m。
[0107] 此外,降噪装置1C以与第三天线16分离的方式配置,降噪装置1C与第三天线16通过同轴电缆CA2相互连接。该同轴电缆CA2的长度为0.2m。
[0108] 在第三配置例中,噪声源N1与第一天线12的分离距离为1m。因此,空间传输路径31的传输路径长度为1m。此外,噪声源N2与第一天线12的分离距离为0.02m。因此,空间传输路径33的传输路径长度为0.02m。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天线14和第三天线16分别配置于噪声源N1和噪声源N2附近,因此可以无视空间传输路径32和空间传输路径34的传输路径长度。
[0109] 此外,由于降噪装置1C配置于第一天线12附近,因此可以无视导线传输路径41的传输路径长度。由于第二天线14与降噪装置1C由2m的同轴电缆CA1连接,因此导线传输路径42的传输路径长度为2m。由于第三天线16与降噪装置1C由0.2m的同轴电缆CA2连接,因此导线传输路径43的传输路径长度为0.2m。需要说明的是,输入端子IN1与合成器22之间的传输路径长度、输入端子IN2与合成器22之间的传输路径长度以及输入端子IN3与合成器22之间的传输路径长度彼此相同。
[0110] 在第三配置例中,从噪声源N1输出的噪声信号在空间传输路径31和导线传输路径41中传输并输入至降噪装置1C的输入端子IN1。在此,在将从噪声源N1经由第一天线12到达降噪装置1C的输入端子IN1的信号的路径设为第一传输路径P1的情况下,第一传输路径P1具有1m的空间传输路径31和实质上0m的导线传输路径41。第一传输路径P1的相移特性通过将空间传输路径31的相移特性和导电传输路径41的相移特性合成而得。
[0111] 此外,从噪声源N1输出的噪声波在空间传输路径32和导线传输路径42中传输并输入至降噪装置1C的输入端子IN2。在此,在将从噪声源N1经由第二天线14到达降噪装置1C的输入端子IN2的信号的路径设为第二传输路径P2的情况下,第二传输路径P2具有实质上0m的空间传输路径32和2m的导线传输路径42。该第二传输路径P2的相移特性通过将空间传输路径32的相移特性和导线传输路径42的相移特性合成而得。
[0112] 图16表示第三分配例的第一传输路径P1和第二传输路径P2的相移特性。如图16所示,当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时,该信号会产生–91°的相移。与此相对,当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时,该信号会产生130°的相移。在此,表示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时的相移量与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时的相移量之差的第一波段内相位偏差D1为39°。
[0113] 此外,当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时,该信号会产生–272°的相移。与此相对,当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时,该信号会产生–386°的相移。在此,表示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时的相移量与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时的相移量之差的第二波段内相位偏差D2为114°。
[0114] 进而,如图16所示,从噪声源N1分别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和第二传输路径P2的具有76MHz频率的两个信号的相位差θ1为181°。与此相对,从噪声源N1分别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和第二传输路径P2的具有108MHz频率的两个信号的相位差θ2为256°。降噪装置1C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具有使相位差θ1与相位差θ2的差异缩小的相移特性。
[0115] 图17表示第三配置例中使用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相移特性。该相位差吸收电路20具有两段结构。该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第一段部分由106nH的电感器和42.4pF的电容器构成。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第二段部分由58.9nH的电感器和23.6pF的电容器构成。如图17所示,当被输入了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时,该相位差吸收电路20使该信号的相位偏移–
139°(=–48°–91°)位移进进行输出。此外,当被输入了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时,相位差吸收电路20使该信号的相位偏移–214°(=–69°–145°)进行输出。该相位差吸收电路20设于第一天线12与合成器22之间。由此,相位差吸收电路20按照相移特性使由第一天线12接收的第一信号S1的相位变化。
[0116] 在第三配置例中,当从噪声源N1输出了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时,该噪声信号会由于在第一传输路径P1中传输而产生–91°的相移,并由于在相差吸收电路20中通过而产生–139°的相移。其结果是,该信号会产生–230°的相移。另一方面,当从噪声源N1输出了具有
108MHz频率的噪声信号时,该噪声信号会由于在空间传输路径31中通过而产生–130°的相移,并由于在相位差吸收电路20中通过而产生–214°的相移。其结果是,该信号会产生–344°的相移。
[0117] 如图16所示,将第一传输路径P1的相移特性与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相移特性合成而得的相移特性具有与第二传输路径P2的相移特性相同的斜率。例如,在来自噪声源N1和N2的噪声信号的频率为76MHz的情况下,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噪声信号与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的噪声信号的相位差θ1’为42°。此外,在噪声信号的频率为108MHz的情况下,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噪声信号与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的噪声信号的相位差θ2’也为42°。即,相位差吸收电路20缩小了相位差θ1’与相位差θ
2’的差异。由此,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第一信号S1中所含的噪声信号与通过第二传输路径的噪声信号的相位差在FM波段的全频率范围内成大致恒定的角度。
[0118] 在第三配置例中,第二信号S2例如通过相位可变器25被移相恒定的角度42°。由此,从相位差吸收电路20输出的第一信号S1中由噪声源N1引发的噪声成分的相位与移相后的第二信号S2的相位在无线电波的全频率范围内为同相位。被进行移相的第二信号S2输出至合成器22。
[0119] 此外,从噪声源N2输出的噪声信号在空间传输路径33和导线传输路径41中传输并输入至降噪装置1C的输入端子IN1。在此,在将从噪声源N2经由第一天线12到达降噪装置1C的输入端子IN1的信号的路径设为第三传输路径P3的情况下,第三传输路径P3具有0.02m的空间传输路径33和实质上0m的导线传输路径41。第三传输路径P3的相移特性通过将空间传输路径33的相移特性和导线传输路径41的相移特性合成而得。进而,由于在输入端子IN1与合成器22之间设有上述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因此从噪声源N2输出的噪声信号会通过相位差吸收电路20被移相。
[0120] 此外,从噪声源N2输出的噪声波在空间传输路径34和导线传输路径43中传输并输入至降噪装置1C的输入端子IN3。在此,在将从噪声源N2经由第三天线16到达降噪装置1C的输入端子IN3的信号的路径设为第四传输路径P4的情况下,第四传输路径P4具有实质上0m的空间传输路径34和0.2m的导线传输路径43。第四传输路径P4的相移特性通过将空间传输路径34的相移特性与导线传输路径43的相移特性合成而得。
[0121] 图18表示将第三传输路径P3的相移特性与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相移特性合成而得的相移特性和第四传输路径P4的相移特性。如图18所示,当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三传输路径P3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时,该信号会产生–141°的相移。与此相对,当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三传输路径P3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时,该信号会产生–217°的相移。在此,表示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三传输路径P3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时的相移量与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三传输路径P3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时的相移量之差的第三波段内相位偏差D3为76°。
[0122] 此外,当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四传输路径P4时,该信号会产生–27.2°的相移。与此相对,当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四传输路径P4时,该信号会产生–38.6°的相移。在此,表示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四传输路径P4时的相移量与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四传输路径P4时的相移量之差的第四波段内相位偏差D4为11.4°。
[0123] 进而,如图18所示,在噪声信号的频率为76MHz的情况下,通过第三传输路径P3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噪声信号与通过第四传输路径P4的噪声信号的相位差θ3为113.8°,在噪声信号的频率为108MHz的情况下,通过第三传输路径P3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噪声信号与通过第四传输路径P4的噪声信号的相位差θ4为178.4°。降噪装置1C的相位差吸收电路47具有使相位差θ3与相位差θ4的差异缩小的相移特性。
[0124] 图19表示第三配置例中使用的相位差吸收电路47的相移特性。该相位差吸收电路47具有两段结构。该相位差吸收电路47的第一段部分由106nH的电感器和42.4pF的电容器构成。相位差吸收电路47的第二段部分由28.4nH的电感器和11.4pF的电容器构成。如图19所示,当被输入了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时,该相位差吸收电路47使该信号偏移–114.2°(=–91°–23.2°)进行输出。此外,当被输入了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时,相位差吸收电路20将该信号偏移–177.9°(=–145°–32.9°)进行输出。该相位差吸收电路47设于第三天线16与合成器22之间。由此,相位差吸收电路47按照相移特性使由第三天线16接收的第三信号S3的相位变化。
[0125] 如上所述,在第三配置例中,从噪声源N2输出的噪声信号由第三天线16接收。例如,在从噪声源N2输出了具有76MHz频率的噪声信号的情况下,该噪声信号会由于在第四传输路径P4中传输而产生–27.2°的相移,并由于在相位差吸收电路47中通过而产生–114.2°的相移。其结果是,该信号会产生–141°的相移。另一方面,在从噪声源N2输出了具有108MHz频率的噪声信号的情况下,该噪声信号会由于在第四传输路径P4中传输而产生–38.6°的相移,并由于在相位差吸收电路47中通过而产生–177.9°的相移。其结果是,该信号会产生–217°的相移。即,将第三传输路径P3的相移特性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相移特性合成而得的相移特性与将第四传输路径P4的相移特性和相位差吸收电路47的相移特性合成而得的相移特性一致。因此,通过第三传输路径P3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第一信号S1中所含的噪声信号与通过第四传输路径P4和相位差吸收电路47的噪声信号为同相位。
[0126] 合成器22将第二信号S2和第三信号S3的相位反转,并且将从相位差吸收电路20输出的第一信号S1、相位被反转了的第二信号S2以及相位被反转了的第三信号S3合成。通过该合成,将第一信号S1中由噪声源N1引发的噪声成分和第二信号S2反相位地合成,并且将第一信号S1中所含的由噪声源N2引发的噪声成分和第三信号S3反相位地合成。由此,从第一信号S1去除由噪声源N1和N2引发的噪声成分。
[0127] (第五实施方式)
[0128] 接着,对第五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进行说明。图2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1D的功能结构的图。以下主要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
[0129] 降噪装置1D具备相位差吸收电路20D和合成器22D以取代相位差吸收电路20和合成器22。相位差吸收电路20D在按照与频率相应的角度使第一信号S1的相位前进这一点上与上述相位差吸收电路20不同。
[0130] 以下,基于具体例子更详细地对降噪装置1D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对第四配置例的降噪装置1D进行说明。在第四配置例中,第一传输路径P1设为具有:空间传输路径31,具有1m传输路径长度;以及导线传输路径41,具有实质上0m的传输路径长度。此外,第二配置例的第二传输路径P2设为具有:空间传输路径32,具有实质上0m传输路径长度;以及导线传输路径42,具有1.62m的传输路径长度。
[0131] 图21表示第四配置例中第一传输路径P1和第二传输路径P2的相移特性。如图21所示,当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时,该信号会产生–91°的相移。与此相对,当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时,该信号会产生–130°的相移。因此,表示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时的相移量与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时的相移量之差的第一波段内相位偏差D1为39°。
[0132] 另一方面,当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时,该信号会产生–221°的相移。与此相对,当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时,该信号会产生–313°的相移。因此,表示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时的相移量与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通过第二传输路径P2时的相移量之差的第二波段内相位偏差D2为92°。
[0133] 如图21所示,具有76MHz频率的两个信号分别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和第二传输路径P2时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差θ1为130°。与此相对,具有108MHz频率的两个信号分别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和第二传输路径P2时这两个信号的相位差θ2为183°。降噪装置1D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D具有使相位差θ1与相位差θ2的差异缩小的相移特性。
[0134] 图22表示相位差吸收电路20D的电路结构的例子。如图22的(a)~(d)所示,相位差吸收电路20D包括电感器和电容器而构成。图22的(a)表示π型的一段结构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D的电路结构,图22的(b)表示π型的两段结构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D的电路结构。此外,图22的(c)表示T型的一段结构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D的电路结构,图22的(d)表示T型的两段结构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D的电路结构。相位差吸收电路20D可以通过变更电路元件的电感器和电容器来得到各种各样的相移特性。图23表示使电路元件的电感器和电容器变化为各种各样的值时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D的相移特性。需要说明的是,相位差吸收电路20D也可以具有三段以上的电路结构。
[0135] 图24表示第四配置例中使用的相位差吸收电路20D的相移特性。需要说明的是,相位差吸收电路20D的相移特性表示相位差吸收电路20D的输出信号相对于输入信号的相位前进量。图24所示的相移特性能通过将相位差吸收电路20D的电路结构设为具有75.7nH的电感器和30.3pF的电容器的π型一段结构而得到。
[0136] 如图24所示,当被输入了具有76MHz频率的信号时,该相位差吸收电路20D使该信号的相位偏移+140°进行输出(即,前进140°相位)。此外,当被输入了具有108MHz频率的信号时,相位差吸收电路20D使该信号的相位偏移+87°进行输出(即,前进87°)。如图20所示,相位差吸收电路20D设于第一天线12和合成器22D之间。因此,相位差吸收电路20D按照相移特性使由第一天线12接收的第一信号S1的相位变化。
[0137] 例如,从噪声源N1输出的具有76MHz频率的噪声信号会由于在第一传输路径P1中传输而受到–91°的相移(参照图21),并由于在相位差吸收电路20D中通过而受到+140°的相移(参照图24)。其结果是,该噪声信号会产生+49°的相移。另一方面,从噪声源N1输出的具有108MHz频率的噪声信号会由于在第一传输路径P1中通过而受到–130°的相移(参照图21),并由于在相位差吸收电路20D中通过而受到+87°的相移(参照图24)。其结果是,该噪声信号会产生–43°的相移。
[0138] 因此,具有76MHz频率的噪声信号分别通过相位差吸收电路20D和第二传输路径P2时的该噪声信号的相位差θ1为270°(=49°+221°)。另一方面,具有108MHz频率的噪声信号分别通过相位差吸收电路20D和第二传输路径P2时的该噪声信号的相位差θ2为270°(=‑43°+313°)。由此,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D的第一信号S1中所含的噪声信号与通过第二传输路径的噪声信号的相位差在FM波段的全频率范围内成恒定的角度(270°)。
[0139] 合成器22D将第二信号S2相移270°(–90°),将从相位差吸收电路20D输出的第一信号S1与被进行了相移的第二信号S2合成。由此,将第一信号S1中所含的噪声信号与第二信号S2中所含的噪声信号反相位地合成。其结果是,会从第一信号S1中去除由噪声源N1引发的噪声信号。
[0140]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1、1A、1B、1C、1D中,相位差吸收电路20、20D、47具有使两个噪声信号的相位差θ1与相位差θ2的差异缩小的相移特性。由此,能在无线电波的全频率范围内使在第一传输路径P1中传输的第一信号S1与在第二传输路径P2中传输的第二信号S2的相位差接近于恒定。因此,能通过将第一信号S1或第二信号S2的相位移相规定的角度来使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接近于反相位。并且,通过由合成器22、22A来合成反相位的第一信号S1和第二信号S2,能消除由噪声源N1、N2引发的噪声。其结果是,能减弱由第一天线12接收的第一信号S1中所含的噪声。此外,在降噪装置1、1A、1B、1C中,能通过相位差吸收电路20、20D、47来使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接近于反相位,因此能以简单的结构来减弱噪声。
[0141]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1、1A、1B、1C、1D中,当第一波段内相位偏差D1小于第二波段内相位偏差D2时,相位差吸收电路20、20D配置于第一天线12与合成器22之间,当第一波段内相位偏差D1大于第二频率带内相位偏差D2时,相位差吸收电路20、20D配置于第二天线14与合成器22之间。由此,能容易地使第一信号S1与第二信号S2的相位差接近于恒定。
[0142] 以上,对种种实施方式的降噪装置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变更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形成各种变形方案。
[0143]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相位差吸收电路20具有使相位差θ1和相位差θ2为0的相移特性,但相位差吸收电路20只要具有至少使相位差θ1与相位差θ2的差异缩小的相移特性即可。通过使相位差θ1与θ2的差异缩小,能使通过第一传输路径P1和相位差吸收电路20的信号与在第二传输路径P2中传输的信号的相位差在无线电波的全频率范围内接近于恒定。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用以与恒定的相位差相应的角度产生相移的移相器,能使两个信号同相位。
[0144] 此外,在降噪装置1中,合成器22由180°耦合器构成,但合成器22不限于180°耦合器。例如,也可以使用90°耦合器、加法器、减法器等来作为合成器22。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降噪装置1、1A、1B、1C配置于第一天线12附近,但降噪装置1、1A、1B、1C的位置不限于在第一天线12附近。
[0145] 此外,在图14所示的降噪装置1C中,在第一天线12与合成器22之间和第三天线16与合成器22之间设有相位差吸收电路,但也可以进一步地在第二天线14与合成器22之间设置相位差吸收电路。
[014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由第一天线12接收的无线电波,主要举出FM波段(76MHz~108MHz)的无线电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由第一天线12接收的无线电波也可以是AM波段(0.5MHz~1.7MHz)、DAB波段(数字无线电广播,174MHz~240MHz)以及DTV波段(数字电视广播,470MHz~710MHz)的无线电波。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处在能得到同等效果的范围内,则上述下限频率和上限频率可以不必与无线电波的目标频率匹配。例如,接收的无线电波为FM波段的情况下,可以将下限频率设为75MHz并将上限频率设为109MHz。
[0147]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12是配置于车顶上的鲨鱼鳍天线,但作为第一天线12,可以使用任意天线。此外,上述种种实施方式可以在不冲突的范围内进行组合。
[0148] 附图标记说明
[0149] 1、1A、1B、1C:降噪装置;10、10A:车载天线装置;12:第一天线;14:第二天线;16:第三天线;20、47:相位差吸收电路;22、22A:合成器;22A:合成器;24:振幅可变器;25:相位可变器;26:接收电路;27:控制部;28:反相器;29:加法器;31:空间传输路径;32:空间传输路径;33:空间传输路径;34:空间传输路径;41:导线传输路径;42:导线传输路径;43:导线传输路径;100:车辆;D1:第一波段内相位偏差;D2:第二波段内相位偏差;N1、N2:噪声源;P1:第一传输路径;P2:第二传输路径;S1:第一信号;S2:第二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