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加热容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395918.6

文献号 : CN11364781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朱泽春孙立刚刘宪明

申请人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可伸缩的壶体和设置在壶体的加热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壶体包括上壶身和下壶身,壶体上设置有支撑结构,当壶体打开时,上壶身从下壶身内伸出,支撑结构限制上壶身朝向下壶身运动,支撑结构5采用硬质材料制成,以保证支撑结构5的最大支撑力不小于50N。

权利要求 :

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可伸缩的壶体和设置在壶体的加热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壶体包括上壶身和下壶身,壶体上设置有支撑结构,当壶体打开时,上壶身从下壶身内伸出,支撑结构限制上壶身朝向下壶身运动,还包括分别与所述上壶身和所述下壶身套接的连接环,所述支撑结构位于所述连接环内,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凸点、用于供所述第一凸点插入的第一限位槽,所述连接环内壁沿纵向开设有滑移槽,所述滑移槽与所述第一限位槽连接,用于供所述第一凸点滑动配合,通过所述第一凸点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内槽壁抵接,以限制所述上壶身相对所述连接环向下滑动;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凸点、用于供第二凸点插入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凸点固定在所述连接环内侧,所述第二限位槽开设在所述下壶身外侧壁;所述支撑结构采用硬质材料制成,支撑结构的最大支撑力不小于50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是:所述支撑结构位于上壶身或下壶身内,在壶体打开时,支撑结构不外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是:所述上壶身和下壶身的其中一个套接在另一个上,以形成可伸缩的内胆,所述上壶身和下壶身的其中一个设置有用于密封两者间隙的密封圈,另一个上设置有支撑垫,所述支撑垫夹在上壶身与下壶身之间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晃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是:所述密封圈固定在上壶身上,所述支撑垫固定在下壶身上,下壶身套接在上壶身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是:上壶身背离下壶身运动具有支撑位,当上壶身运动到支撑位时,转动支撑结构来限制上壶身朝向下壶身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是:所述上壶身套接密封在下壶身上,形成用于盛装液体的内胆;或者,所述上壶身与下壶身之间具有软性的内胆,所述内胆分别与上壶身和下壶身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是:当壶体折叠时,上壶身收纳进下壶身内;或者,当壶体折叠时,下壶身收纳进上壶身内。

说明书 :

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饮水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0002] 液体加热容器,是一种加热液体的容器,包括电水壶、养生壶和豆浆机
[0003] 目前,市场上的折叠壶,它包括依次连接的上壳、折叠内胆、下壳。当折叠壶折叠时,折叠内胆折叠,上壳套在下壳外,并将折叠内胆夹在上壳与下壳之间;当折叠壶工作时,上壳位于下壳正上方,仅通过软性的折叠内胆进行支撑,若用户不慎压到上壳,则折叠内胆将会折叠,导致折叠内胆中的热水溢出,进而烫伤用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器,其具有支撑结构,使得壶体在低于50N的压力下不易发生变形。
[0005]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可伸缩的壶体和设置在壶体的加热组件,所述壶体包括上壶身和下壶身,壶体上设置有支撑结构,当壶体打开时,上壶身从下壶身内伸出,支撑结构限制上壶身朝向下壶身运动,所述支撑结构采用硬质材料制成,支撑结构的最大支撑力不小于50N。
[0006] 优选的,所述支撑结构位于上壶身或下壶身内,在壶体打开时,支撑结构不外露。
[0007] 优选的,包括分别与上壶身和下壶身套接的连接环,所述支撑结构位于连接环内。
[0008] 优选的,所述支撑结构为套设在壶体外并沿其纵向可活动的支撑环,所述支撑环沿纵向活动具有支撑位,当支撑环运动到支撑位时,支撑环限制上壶身朝向下壶身运动;当支撑环运动到非支撑位时,支撑环失效。
[0009] 优选的,所述支撑结构为可拆卸连接在壶体的支撑环,当壶体打开时,支撑环套接壶体外,用于限制上壶身朝向下壶身运动;当壶体折叠时,拆卸支撑环,使得支撑环与壶体分离。
[0010] 优选的,所述上壶身和下壶身的其中一个套接在另一个上,以形成可伸缩的内胆,所述上壶身和下壶身的其中一个设置有用于密封两者间隙的密封圈,另一个上设置有支撑垫,所述支撑垫夹在上壶身与下壶身之间用于限制两者相对晃动。
[0011]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固定在上壶身上,所述支撑垫固定在下壶身上,下壶身套接在上壶身外。
[0012] 优选的,上壶身背离下壶身运动具有支撑位,当上壶身运动到支撑位时,转动支撑结构来限制上壶身朝向下壶身运动。
[0013] 优选的,所述上壶身套接密封在下壶身上,形成用于盛装液体的内胆;或者,所述上壶身与下壶身之间具有软性的内胆,所述内胆分别与上壶身和下壶身密封。
[0014] 优选的,当壶体折叠时,上壶身收纳进下壶身内;或者,当壶体折叠时,下壶身收纳进上壶身内。
[0015]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 1、支撑结构被上壶身遮挡,外观不可见,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另外,壶体工作时,支撑结构受到上壶身保护,不会受到直接的撞击或误触,有利于保证支撑结构可靠支撑壶体,进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工作的可靠性;
[0017] 2、在壶体工作时,支撑结构受到连接环的保护,不会受到直接的撞击或误触,有利于保证支撑结构可靠支撑壶体,进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工作的可靠性;
[0018] 3、支撑环沿壶体纵向滑动具有支撑位,当支撑环运动到支撑位时,支撑环卡接固定,支撑环限制上壶身朝向下壶身运动;当支撑环运动到非支撑位时,支撑环无效,支撑结构无法起到支撑作用,用户可以较为容易将壶体进行折叠收纳;
[0019] 4、支撑结构为支撑环,支撑环可拆卸连接在壶体上,当壶体打开时,支撑环套接在壶体外,分别与上壶身和下壶身抵接,用于限制上壶身朝向下壶身运动。当壶体折叠时,拆卸支撑环,使得支撑环与壶体分离,壶体不受支撑力作用,能够较为省力地折叠;
[0020] 5、上壶身和下壶身均为内胆的组成部分,内胆的容积可以大于上壶身的容积或下壶身的容积,有利于最大化利用壶体容积;
[0021] 6、当上壶身与下壶身套接时,密封圈抵接在下壶身内侧壁沿周向用于密封两者的间隙,支撑垫夹在上壶身外侧壁与下壶身内侧之间,以限制上壶身相对下壶身晃动。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实施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为实施例的第一剖视图;
[0024] 图3为实施例的第二剖视图;
[0025] 图4为实施例的爆炸图;
[0026] 图5为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0027] 图6为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0028] 图7为实施例的第三剖视图;
[0029] 图8为实施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30] 图9为实施例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0031] 图10为实施例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1为支撑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0033] 图12为实施例的第五结构示意图;
[0034] 图13为实施例的第六结构示意图。
[0035] 附图标记:1、壶体;2、上壶身;21、上内胆;3、下壶身;31、下内胆;4、加热组件;5、支撑结构;501、支撑环;502、凸起;503、凸筋;504、挡筋;505、弹簧卡扣;506、卡位 ;507、第一凸点;508、第一限位槽;509、第二凸点;510、第二限位槽;6、连接环;61、分隔板;7、密封圈;8、支撑垫;9、支撑位;10、内胆;11、上边沿;12、下边沿;13、滑移槽;14、第一限制位;15、第二限制位;16、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7] 实施例一:
[0038] 参见图1和图4,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可伸缩的壶体1、固定在壶体1的加热组件4。加热组件4为加热盘或电热膜,用于将壶体1内的液体加热至沸腾。
[0039] 壶体1上设置有支撑结构5,壶体1包括上壶身2和下壶身3。当壶体1打开时,壶体1伸出,可以正常烧水工作,另外,支撑结构5限制上壶身2朝向下壶身3运动,以限制壶体1在正常工作时发生折叠或收缩,进而减少用户被烫伤的可能。支撑结构5采用硬质材料制成,以保证支撑结构5的最大支撑力不小于50N。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结构5为软质的硅胶,以便于支撑结构5随壶体1收缩发生折叠。
[0040] 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5位于上壶身2或下壶身3内,在壶体1打开时,即在壶体1打开时,支撑结构5不外露。具体的,下壶身3套接活动在上壶身2外,当壶体1打开时,支撑结构5位于上壶身2外侧壁和下壶身3内侧壁之间。支撑结构5被上壶身2遮挡,外观不可见,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另外,壶体1工作时,支撑结构5受到上壶身2保护,不会受到直接的撞击或误触,有利于保证支撑结构5可靠支撑壶体1,进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工作的可靠性。
[0041]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壶身2套接在下壶身3外,当壶体1打开时,支撑结构5位于下壶身3外侧壁和上壶身2内侧壁之间。
[0042]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参见图7,壶体1包括连接环6,连接环6分别与上壶身2的下端、下壶身3的上端套接,支撑结构5位于连接环6内。在壶体1工作时,支撑结构5受到连接环6的保护,不会受到直接的撞击或误触,有利于保证支撑结构5可靠支撑壶体1,进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工作的可靠性。
[0043]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3,支撑结构5为套接在壶体1外的支撑环501,支撑环501沿壶体1纵向可滑动。支撑环501沿壶体1纵向滑动具有支撑位9,当支撑环501运动到支撑位9时,支撑环501卡接固定,支撑环501限制上壶身2朝向下壶身3运动;当支撑环501运动到非支撑位9时,支撑环501无效,支撑结构5无法起到支撑作用,用户可以较为容易将壶体1进行折叠收纳。
[0044] 支撑结构5不是一直起作用,用户通过控制支撑环501是否滑动到支撑位9来实现是否支撑壶体1。当壶体1不工作时,用户可以将支撑环501移动到非支撑位9,相比拧开螺钉来解除锁紧和支撑,这种结构解除支撑的方式更为省时省力,用户体验更好。另外,支撑结构5在支撑或非支撑状态时,支撑环501始终位于壶体1上,以避免出现支撑环501不慎丢失的情况。
[0045]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2,支撑结构5为支撑环501,支撑环501可拆卸连接在壶体1上,当壶体1打开时,支撑环501套接在壶体1外,分别与上壶身2和下壶身3抵接,用于限制上壶身2朝向下壶身3运动。当壶体1折叠时,拆卸支撑环501,使得支撑环501与壶体1分离,壶体1不受支撑力作用,能够较为省力地折叠。
[0046] 支撑结构5损坏时,用户可以仅更换支撑环501,就能够使得壶体1重新具备支撑功能,而无需更换整个壶体1,有利于降低更换成本。支撑环501套接在壶体1外,沿周向对上壶体1和下壶身3提供支撑力,使得上壶身2和下壶身3受力均匀,进而减少上壶身2相对下壶身3发生倾斜的可能,进而保证支撑结构5支撑的可靠性。
[0047] 参见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上壶身2和下壶身3的其中一个套接在另一个上,以形成可伸缩的内胆10。上壶身2和下壶身3均为内胆10的组成部分,内胆10的容积可以大于上壶身2的容积或下壶身3的容积,有利于最大化利用壶体1容积。上壶体1和下壶身3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密封圈7,另一个上设置有支撑垫8。
[0048] 具体的,下壶身3套接在上壶身2外,密封圈7固定在上壶身2,支撑垫8固定在下壶身3。当上壶身2与下壶身3套接时,密封圈7抵接在下壶身3内侧壁沿周向用于密封两者的间隙,支撑垫8夹在上壶身2外侧壁与下壶身3内侧之间,以限制上壶身2相对下壶身3晃动。另外,壶体1放置在放置面上,下壶身3与放置面接触,支撑垫8与下壶身3固定,使得支撑垫8与放置面的相对位置确定,通过支撑垫8来限制上壶身2晃动,使得上壶身2在纵向滑动过程中不易发生左右晃动,有利于保证上壶身2和下壶身3之间的间隙不发生变化,进而保证密封圈7密封的可靠性。
[0049]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壶身2套接在下壶身3外,密封圈7固定在下壶身3,支撑垫8固定在上壶身2。
[0050] 参见图2和图5,本实施例中,上壶身2背离下壶身3运动具有支撑位9,当上壶身2运动到支撑位9时,转动支撑结构5来限制上壶身2朝向下壶身3运动。转动支撑结构5进行支撑后,上壶身2受到支撑力作用,难以脱离支撑位9来朝向下壶身3运动,有利于保证可靠支撑。另外,通过转动支撑结构5来实现支撑,相对于通过螺钉来锁紧,更为省力和方便。当壶体1需要收纳或折叠时,用户可以转动支撑结构5,使得支撑结构5失效,以避免支撑结构5对壶体1收缩或折叠进行干扰。
[0051]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上壶身2运动到支撑位9时,支撑结构5自动对上壶身2和下壶身3进行支撑。
[0052] 参见图1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壶身2和下壶身3之间具有软性的内胆10,内胆10上端与上壶身2密封连接,内胆10下端与下壶身3密封连接。通过内胆10折叠来实现壶体1折叠或收缩。
[0053] 壶体1收缩包括壶体1折叠,壶体1折叠是实现壶体1收缩的其中一种方式。
[0054] 参见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当壶体1收缩时,上壶身2收纳进下壶身3内。对于放置在桌面的壶体1,下壶身3与桌面直接接触,用户可以不移动下壶身3,直接将上壶身2从下壶身3内抽出,以实现壶体1打开,相对于将壶体1提起并将下壶身3从上壶身2内抽出,这种结构在打开壶体1更为方便。
[0055]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壶体1收缩时,下壶身3收纳进上壶身2内,下壶身3通常安装有加热组件4和电路元件,通过上壶身2对下壶身3进行保护,以保证壶体1加热工作可靠。
[0056] 实施例二:
[0057] 参见图1和图4,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可伸缩的壶体1、设置在壶体1的加热组件4。
[0058] 壶体1上设置有支撑结构5,壶体1包括上壶身2和下壶身3。当壶体1打开时,壶体1伸出,可以正常烧水工作,另外,支撑结构5限制上壶身2朝向下壶身3运动,以限制壶体1在正常工作时发生折叠或收缩,进而减少用户被烫伤的可能。支撑结构5采用硬质材料制成,以保证支撑结构5的最大支撑力不小于50N。
[0059] 本实施例中,上壶身2和下壶身3活动套接,上壶身2可以相当下壶身3纵向滑动,壶体1折叠和打开较为方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壶身2滑动连接下壶身3侧壁。
[0060] 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5位于上壶身2或下壶身3内,在壶体1打开时,即在壶体1打开时,支撑结构5不外露。具体的,下壶身3套接活动在上壶身2外,当壶体1打开时,支撑结构5位于上壶身2外侧壁和下壶身3内侧壁之间。支撑结构5被上壶身2遮挡,外观不可见,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另外,壶体1工作时,支撑结构5受到上壶身2保护,不会受到直接的撞击或误触,有利于保证支撑结构5可靠支撑壶体1,进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工作的可靠性。
[0061]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壶身2套接在下壶身3外,当壶体1打开时,支撑结构5位于下壶身3外侧壁和上壶身2内侧壁之间。
[0062] 参见图2、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上壶身2背离下壶身3运动具有支撑位9,当上壶身2运动到支撑位9时,转动支撑结构5来限制上壶身2朝向下壶身3运动。转动支撑结构5进行支撑后,上壶身2受到支撑力作用,难以脱离支撑位9来朝向下壶身3运动,有利于保证壶体1不发生收缩。另外,通过转动支撑结构5来实现支撑,相对于通过螺钉来锁紧,更为省力和方便。当壶体1需要收纳或折叠时,用户可以转动支撑结构5,使得支撑结构5失效,以避免支撑结构5对壶体1收缩或折叠进行干扰。
[0063] 参见图5,具体的,支撑结构5包括固定在上壶身2外壁的凸起502、固定在下壳内壁的凸筋503。当上壶身2运动到支撑位9时,凸起502的高度高于凸筋503的高度,然后转动上壶身2带动凸起502周向运动,使得凸起502位于凸筋503的正上方,并与凸筋503抵接,以限制凸起502向下运动,进而限制上壶身2朝向下壶身3运动。
[0064] 凸筋503沿下壶身3内壁周向延伸,凸筋503沿周向的角度小于360度,凸筋503无法形成完整的环,存在用于供凸起502穿过的缺口。这种结构能够保证上壶身2背离下壶身3运动过程中,凸起502能够从凸筋503下方运动到凸筋503上方,且凸起502不与凸筋503发生碰撞。
[0065] 下壶身3内壁固定有挡筋504,挡筋504的高度大于凸筋503。当凸起502随上壶身2转动到一定角度时,挡筋504与凸起502侧壁抵接,以限制挡筋504继续朝该方向转动,使得凸起502始终位于凸筋503的正上方,以避免凸起502转动到缺口,有利于保证转动后的支撑结构5稳定支撑。
[0066] 具体的,挡筋504与凸筋503一体成型,且挡筋504固定在下壶身3内侧壁。挡筋504沿壶体1纵向向上延伸。当凸起502抵接在挡筋504上端后,继续转动上壶身2,凸起502必然会与凸筋503发生抵接,以限制转动,不可能出现凸起502从挡筋504和凸筋503的间隙穿过的情况。
[0067]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结构5包括固定在上壶身2外壁的凸起502、开设在下壶身3内壁的凹槽。当上壶身2运动到支撑位9时,转动上壶身2使得凸起502沿下壶身3周向旋入凹槽,通过凸起502下端与凹槽内槽壁抵接,以限制凸起502向下运动,进而限制上壶身2向下壶身3运动。
[0068]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壶身2套接在下壶身3外,支撑结构5包括设置下壶身3外侧壁的外螺纹、设置在上壶身2内壁的内螺纹。外螺纹位于下壶身3的顶端,当上壶身2套接在下壶身3时,外螺纹和内螺纹隐藏在上壶身2与下壶身3之间,外观不可见,用户体验较好。壶体1的伸缩通过上壶身2和下壶身3的相对转动来实现。上壶身2受到纵向压力时,上壶身2和下壶身3不易发生转动,上壶身2和下壶身3通过螺纹啮合来支撑,进而使得壶体1长度不发生变化。
[0069]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1,上壶身2背离下壶身3具有支撑位9,当上壶身2运动到支撑位9时,支撑结构5自动锁紧,以限制上壶身2朝向下壶身3运动。驱动上壶身2相对下壶身3运动到指定位置来自动限位,相比通过螺钉锁紧,更为方便省力。当壶体1需要收缩时,用户需要施加压力来克服支撑结构5的支撑力,使得支撑结构5脱离支撑状态,以便于后续壶身折叠收纳。
[0070] 具体的,支撑结构5包括弹簧卡扣505、用于供弹簧卡扣505卡接的卡位,弹簧卡扣505位于下壶身3上,卡位设置在上壶身2上。当上壶身2运动到支撑位9时,卡位正对弹簧卡扣505,弹簧卡扣505在弹簧力的驱动下自动卡接到卡位;当对上壶身2施加超过50N的压力时,卡接内壁挤压弹簧卡扣505使得弹簧卡扣505缩入下壶身3内壁,支撑结构5失效,上壶身
2可以自由向下壶身3运动。
[0071] 参见图5,在本实施例中,下壶身3套接在上壶身2外,上壶身2的下端口向外延伸形成上边沿11,下壶身3的上端口向内延伸形成下边沿12。下边沿12用于与上边沿11抵接,以限制上壶身2与下壶身3脱离套接关系,进而限定上壶身2背离下壶身3的极限位置。
[0072] 实施例三:
[0073] 参见图7,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可伸缩的壶体1、固定在壶体1的加热组件4。加热组件4为加热盘或电热膜,用于将壶体1内的液体加热至沸腾。
[0074] 壶体1上设置有支撑结构5,壶体1包括上壶身2和下壶身3。当壶体1打开时,壶体1伸出,可以正常烧水工作,另外,支撑结构5限制上壶身2朝向下壶身3运动,以限制壶体1在正常工作时发生折叠或收缩,进而减少用户被烫伤的可能。
[0075] 壶体1包括连接环6,连接环6分别与上壶身2的下端、下壶身3的上端套接,支撑结构5位于连接环6内。在壶体1工作时,支撑结构5受到连接环6的保护,不会受到直接的撞击或误触,有利于保证支撑结构5可靠支撑壶体1,进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工作的可靠性。
[0076] 具体的,连接环6的两端分套接在上壶身2和下壶身3外,支撑结构5位于上壶身2或下壶身3外侧。上壶身2的下端和下壶身3的上端均被连接环6包住,以减少上壶身2下端和下壶身3上端受到撞击损坏的可能。另外,上壶身2外侧壁和下壶身3外侧壁均与连接环6内侧壁配合并相对连接环6内侧壁平行,有利于保证上壶身2外侧壁与下壶身3外侧壁维持较小的平行度误差,外观体验较好。
[0077]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环6上端套接在上壶身2外,连接环6下端套接在下壶身3内,支撑结构5位于连接环6内壁和上壶身2外壁之间。下壶身3处并未设置支撑结构5,在下壶身3设置内胆10不需要避让支撑结构5,减少内胆10的成型难度。
[0078]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环6上端套接在下壶身3内,连接环6下端套接在上壶身2外,支撑结构5位于连接环6内壁与下壶身3外侧壁之间。上壶身2处并未设置支撑结构5,在上壶身2设置内胆10不需要避让支撑结构5,减少内胆10的成型难度。
[0079] 本实施例中,上壶身2与下壶身3套接并滑动连接,上壶身2和下壶身3共同形成可伸缩的内胆10。具体的,上壶身2套接在下壶身3外,内胆10由上壶身2和下壶身3共同组成。上壶身2和下壶身3均套接在连接环6内,通过连接环6引导滑动,并限定滑动方向,使得上壶身2相对运动下壶身3不易发生歪斜,进而保证上壶身2与下壶身3的滑动套接连接稳定。需要壶体1打开或收缩时,上壶身2能够相对下壶身3运动到指定位置。
[0080] 具体的,上壶身2套接在下壶身3外。上壶身2具有上内胆1021,而下壶身3具有下内胆31。下内胆31滑动套接在上内胆21外,以形成可伸缩的内胆10。下内胆31套接在上内胆21外, 下内胆31外壁与下壶身3内壁之间无需预留用于供上内胆21插入的避让间隙,下内胆31可以贴紧固定在下壶身3,在下壶身3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化利用空间,以提高下内胆
31的容量
[0081]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壶身2套接在下壶身3外。上壶身2具有上内胆21,而下壶身3具有下内胆31。上内胆21滑动套接在上内胆21外,以形成可伸缩的内胆10。
[0082]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壶身2与下壶身3仅通过连接环6间接连接,连接环6、上壶身2和下壶身3共同形成可伸缩的内胆10。内胆10的容积等于上壶身2、下壶身3和连接环6的容积之和。连接环6不仅起到连接上壶身2和下壶身3的作用,还是内胆10的组成部分,以增大内胆10的最大容积。
[0083]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环6上端分别套接在上壶身2和下壶身3外,支撑结构5固定在连接环6内侧壁并朝向上壶身2延伸,连接环6与上壶身2活动连接。当壶体1打开后,支撑结构5贯穿上壶身2外侧壁,并伸入到上壶身2内,以对壶体1进行支撑。支撑结构5贯穿上壶身2外壁来实现支撑,能够保证连接环6对上壶身2稳定支撑。
[0084] 具体的,支撑结构5为设置在固定在连接环6内胆10的定位销,定位销穿过上壶身2的外壳,伸入到上壶身2内,以实现支撑结构5锁紧定位。
[0085]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环6上端分别套接在上壶身2和下壶身3外,支撑结构5固定在连接环6内侧壁并朝向下壶身3延伸,连接环6与下壶身3活动连接。
[0086] 在本实施例中,上壶身2和下壶身3均与连接环6活动连接,上壶身2和下壶身3可以有更多的重叠空间。当壶体1打开状态的长度相同时,相对于仅上壶身2或仅下壶身3与连接环6活动连接,这种结构的壶体1能够折叠缩小的长度更小,便携性更好。
[0087]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环6与上壶身2固定连接,并与下壶身3活动连接。当壶体1收纳时,只需推动下壶身3运动,折叠收纳更为方便。
[0088]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环6的内壁凸出设置有用于分隔板61,分隔板61位于上壶身2和下壶身3之间,用于分隔上壶身2和下壶身3,以避免上壶身2外壁和下壶身3下壁发生刚性碰撞。同时,分隔板61限定了上壶身2朝向连接环6运动的极限距离,以及限制下壶身3朝向连接环6运动的极限距离。
[0089] 具体的,上壶身2包括上壶身2外壁和上内胆21。下壶身3包括下壶身3外壁和下内胆31。分隔板61通过与上壶身2外壁抵接来限制上壶身2运动;分隔板61通过与下壶身3外壁抵接来限制下壶身3运动。连接环6这种限位方式不会影响到上内胆21和下内胆31的套接活动,又能够对上壶身2和下壶身3进行限制和分隔。
[0090]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分隔板61通过与上内胆21和下内胆31抵接来实现分隔和限制上壶身2和下壶身3。
[0091] 实施例四:
[0092] 参见图7,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可伸缩的壶体1、固定在壶体1的加热组件4,加热组件4用于加热壶体1内的液体。
[0093] 壶体1上设置有支撑结构5,壶体1包括上壶身2和下壶身3。当壶体1打开时,壶体1伸出,可以正常烧水工作,另外,支撑结构5限制上壶身2朝向下壶身3运动,以限制壶体1在正常工作时发生折叠或收缩,进而减少用户被烫伤的可能。
[0094] 壶体1包括连接环6,连接环6分别与上壶身2的下端、下壶身3的上端活动套接,支撑结构5位于连接环6内。在壶体1工作时,支撑结构5受到连接环6的保护,不会受到直接的撞击或误触,有利于保证支撑结构5可靠支撑壶体1,进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工作的可靠性。另外,上壶身2和下壶身3均与连接环6活动连接,上壶身2和下壶身3通过连接环6引导,来实现折叠或打开,较为方便。
[0095]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壶身2和下壶身3均与连接环6可拆卸固定,两者无法相对与连接环6活动。但是,上壶身2、下壶身3均与连接环6有两种固定方式,当上壶身2固定在连接环6上端,下壶身3固定在连接环6下端,壶体1伸长,以实现壶体1打开;当上壶身2和下壶身3均固定在连接环6中部,壶体1锁定,以便于收纳。
[0096] 参见图7、图8和图9,本实施例中,上壶身2背离下壶身3运动具有支撑位9,当上壶身2运动到支撑位9时,转动支撑结构5来限制上壶身2朝向下壶身3运动。转动支撑结构5进行支撑后,上壶身2受到支撑力作用,难以脱离支撑位9来朝向下壶身3运动,有利于保证壶体1不发生收缩。另外,通过转动支撑结构5来实现支撑,相对于通过螺钉来锁紧,更为省力和方便。当壶体1需要收纳或折叠时,用户可以转动支撑结构5,使得支撑结构5失效,以避免支撑结构5对壶体1收缩或折叠进行干扰。
[0097]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壶身2与连接环6活动连接,下壶身3与连接环6固定连接。用户仅通过上壶身2与连接环6相对滑动来实现上壶身2和下壶身3的相对位置变化,进而实现壶体1伸缩,相比下壶身3和上壶身2均与连接环6滑动连接,使用更为方便。另外,支撑结构5只需对上壶身2与连接环6进行支撑,而无需对下壶身3和连接环6进行支撑,简化了支撑结构5。
[0098] 具体的,支撑结构5包括第一凸点507、用于供第一凸点507插入的第一限位槽508。第一凸点507固定有上壶身2外侧壁,第一限位槽508开设在连接环6内侧壁。当上壶身2相对下壶身3运动到支撑位9时,转动上壶身2以带第一凸点507滑入第一限位槽508,通过第一凸点507与第一限位槽508的内槽壁抵接,以现在上壶身2相对连接环6向下滑动,进而实现支撑结构5的支撑。
[009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点507固定在上壶身2底部,第一限位槽508开设有连接环6内壁,并沿连接环6内壁周向延伸。通过将第一凸点507设置在上壶身2底部,在第一凸点507不外露的前提下,上壶身2可以相对连接环6向上伸出的长度是最长的,有利于增加壶体1在打开状态的长度,进而增加壶体1用于装液的容积。
[0100] 具体的,连接环6内壁沿纵向开设有滑移槽13,滑移槽13与第一限位槽508连接,用于供第一凸点507滑动配合。当上壶身2和连接环6活动套接时,第一凸点507滑动连接在滑移槽13内,以引导上壶身2相当连接环6纵向滑动。当上壶身2滑动到支撑位9时,第一凸点507正对第一限位槽508,转动上壶身2以带动第一凸点507从滑移槽13滑入第一限位槽508,通过第一凸点507与第一限位槽508的内槽壁抵接,以现在上壶身2相对连接环6向下滑动,进而实现支撑结构5的支撑。滑移槽13开设在连接环6内壁,外观不可见,用户体验较好。
[0101]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凸点507固定在连接环6内侧壁,第一限位槽508开设有上壶身2外侧壁,用于与第一凸点507配合。滑移槽13开设在上壶身2外侧壁,并沿上壶身2纵向延伸,用于与第一凸点507滑动配合。
[0102] 参见图7、图9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下壶身3与连接环6活动连接,支撑结构5包括第二凸点509、用于供第二凸点509插入的第二限位槽510,第二凸点509固定在连接环6内侧,第二限位槽510开设在下壶身3外侧壁。 上壶身2相对下壶身3运动具有支撑位9,不是单指上壶身2向下滑动,同时下壶身3也得向下滑动,以实现壶体1打开。此时,上壶身2才相对下壶身3运动到支撑位9,上壶身2相对下壶身3运动到支撑位9和下壶身3相对上壶身2运动到支撑位9是等价的。
[0103] 当下壶身3相对上壶身2运动到支撑位9时,转动下壶身3以带动第二凸块滑入第二限位槽510内,通过第二凸点509与第二限位槽510的内槽壁抵接,以限制下壶身3相对连接环6运动,进而支撑结构5的支撑作用。
[0104] 具体的,连接环6内壁凸出有用于分隔上壶身2和下壶身3的分隔板61,第二凸点509固定在分隔板61上。分隔板61用于分隔上壶身2和下壶身3,以避免上壶身2和下壶身3发生刚性碰撞。第二凸点509可以与分隔板61一体成型,相比第二凸点509和分隔板61分开设置,成型更为容易,成本更低。
[0105]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壶身2背离下壶身3运动具有支撑位9,当上壶身2运动到支撑位9时,支撑结构5自动锁紧,以限制上壶身2朝向下壶身3运动。支撑结构5能够在指定位置进行自动锁紧支撑,相比通过转动支撑结构5来限位,支撑更为方便。具体的,支撑结构5为分别设置在上壶身2和下壶身3的卡扣和卡位。
[0106] 实施例五:
[0107] 参见图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可伸缩的壶体1和固定在壶体1底部的加热组件4。壶体1包括上壶身2、下壶身3,上壶体1与下壶身3活动套接,并共同形成可伸缩的内胆10。
上壶体1套接在下壶身3外,或者上壶身2套接在下壶身3内。
[0108] 参见图2和图3,上壶身2和下壶身3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密封圈7,另一个上设置支撑垫8。密封圈7被夹在上壶身2与下壶身3之间,用于密封上壶身2与下壶身3的间隙,以保证内胆10不发生漏水。支撑垫8夹在上壶身2与下壶身3之间,用于限制两者晃动,有利于保证密封的可靠性。
[0109] 壶体1伸出或收纳过程中,上壶体1相对下壶身3纵向活动,支撑垫8填充上壶身2与下壶身3之间的间隙,对上壶身2和下壶身3施加支撑力,以保证上壶身2相对下壶身3的间隙不发生发生变化。支撑垫8虽然夹在上壶体1与下壶身3之间,但是无法起到密封的作用。
[0110] 具体的,下壶身3活动套接在上壶身2外侧,支撑垫8为环状,固定在下壶身3内侧,用于与上壶身2外侧壁抵触。密封圈7固定在下壶身3外侧,用于抵紧密封。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壶身3活动套接在上壶体1内。
[0111] 参见图2和图5,本实施例中,上壶身2外侧壁设置有向下壶身3内壁延伸的连接边沿,密封圈7包在连接边沿外,以避免连接边沿与上壶身2发生刚性碰撞。
[0112] 具体的,连接边沿位于上壶身2底部,为上壶身2下端开口的边沿,该连接边沿为上边沿11。下壶身3的上端开口边沿向内延伸,用于与连接边沿抵接,以限制上壶身2脱离下壶身3运动,内胆10达到最大长度。通过将连接边沿设置在上壶身2底部,使得内胆10能够达到的最大长度更长,进而能够容纳更多的液体。
[0113]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边沿位于上壶身2侧壁中部,用于与下壶身3上端的开口边沿抵接,以限制其背离下壶身3运动。
[0114]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壶身3外侧壁设置有向上壶身2延伸的连接边沿,为下壶身3上端开口的边沿,该边沿为下边沿12。
[0115] 参见图1、图2和图5,本实施例中,上壶身2背离下壶身3运动具有第一限制位14,当上壶身2运动到第一限制位14时,上壶身2无法再背离下壶身3运动,壶体1达到最大长度,通过连接边沿与下壶身3上端开口的边沿碰撞来实现。但是连接边沿与下壶身3上端开口边沿之间有支撑垫8和密封圈7,通过支撑垫8与密封圈7的抵接来限位,以避免上壶身2与下壶身3发生直接的刚性碰撞,进而减少壶体1发生变形。
[0116] 具体的,密封圈7和支撑垫8均为软性材料,当支撑垫8与密封圈7碰撞时,能够起到更好的缓冲吸振的作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密封圈7为软性件和支撑垫8为刚性件。
[0117] 参见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上壶身2朝向下壶身3运动具有第二限制位15,当上壶身2运动到第二限制位15时,密封圈7与下壶身3的底壁抵接,以限制上壶身2继续朝向下壶身3运动,并且软性材料的密封圈7能够起到缓冲吸振的作用,以避免上壶身2和下壶身3在第二限制位15发生刚性碰撞。
[0118] 具体的,下壶身3滑动套接在上壶身2外,加热组件4上固定在下壶身3底壁。密封圈7位于上壶身2,支撑垫8位于下壶身3,当上壶身2运动到第二限制位15时,密封圈7与下壶身
3的底壁抵接,以现在上壶身2朝向下壶身3运动,同时,上壶身2的被密封圈7保护,以避免上壶身2与下壶身3底壁直接接触,进而实现较好的隔热效果。
[0119]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密封圈7设置在下壶身3上端口边沿,当上壶身2运动到第二限制位15时,密封圈7与上壶身2的顶壁抵接。
[0120]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参见图6,上壶身2朝向下壶身3向内凸出有连接边沿,连接边沿绕上壶身2外侧壁周向分布,密封圈7嵌设在连接边沿外侧壁。密封圈7被连接边沿包住,仅密封圈7朝向下壶身3内壁一侧凸出于连接边沿,并与下壶身3内壁抵接,以实现密封。
[0121] 这种密封圈7被连接边沿包住,不容易脱离连接边沿,也不容易老化和失效,有利于保证密封圈7密封的可靠性。
[0122]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壶体1套在下壶身3外,下壶身3朝向上壶身2凸出有连接边沿,密封圈7嵌设在连接边沿外侧壁。密封圈7被连接边沿包住,仅密封圈7朝向上壶身2内壁一侧凸出于连接边沿,并与上壶身2内壁抵接,以实现密封。
[0123] 本实施例中,下壶身3滑动套接在上壶身2外,密封圈7位于上壶身2,支撑垫8位于下壶身3,密封圈7位于支撑垫8下方。内胆10由上壶身2和下壶身3共同形成,上壶身2相对下壶身3滑动过程中,密封圈7滑动密封,支撑垫8不与内胆10中液体发生直接接触,支撑垫8材料无需跟密封圈7一样达到食品级,有利于降低成本。
[0124] 具体的,密封圈7固定在上壶身2用于与下壶身3的内壁滑动密封,支撑垫8固定在下壶身3用于与上壶身2外侧壁抵接,密封圈7与支撑垫8之间形成空腔16,空腔16通过支撑垫8与上壶身2的间隙连通外部。支撑垫8并未堵塞上壶身2与下壶身3之间的间隙,空腔16与大气直接连通,且气压跟大气压保持一致,以避免空腔16内气压随空腔16容积变化而发生变化,进而保证上壶身2与下壶身3相对滑动顺畅。另外,支撑垫8和密封圈7不同时位于上壶身2或下壶身3,降低了上壶身2或下壶身3单个的结构成型难度。
[0125]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密封圈7位于支撑垫8上方,密封圈7和支撑垫8均为食品级硅胶。
[0126]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