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135422.6

文献号 : CN11369885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曾凡力肖生林董金皋孟亚南李盼郝志敏

申请人 : 河北农业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植物病原真菌侵染机制研究技术领域。该材料由如下体积份的原料制成:有机硅二元醇与脂肪族异氰酸酯共聚合成的Si‑PUD树脂4‑6份,自固性液体聚四氟乙烯树脂4‑6份。本发明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材料原料安全,制备简单,使用方便,适用于高通量体系,用于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诱导效率高,适于玉米叶斑病菌的侵染机制研究。

权利要求 :

1.一种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材料,其特征在于,由如下体积份的原料制成:有机硅二元醇与脂肪族异氰酸酯共聚合成的Si‑PUD树脂4‑6份,自固性液体聚四氟乙烯树脂4‑6份;

所述Si‑PUD树脂为Dolphin 1099R,所述自固性液体聚四氟乙烯树脂为TE‑385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材料,其特征在于,由如下体积份的原料制成:有机硅二元醇与脂肪族异氰酸酯共聚合成的Si‑PUD树脂5份,自固性液体聚四氟乙烯树脂5份;

所述Si‑PUD树脂为Dolphin 1099R,所述自固性液体聚四氟乙烯树脂为TE‑3859。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取有机硅二元醇与脂肪族异氰酸酯共聚合成的Si‑PUD树脂Dolphin1099R、自固性液体聚四氟乙烯树脂TE‑3859,混合后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涂料;

(2)将混合涂料均匀涂布于平面,干燥后形成涂层。

4.一种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取玉米叶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液,滴加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材料上,25℃恒温黑暗静置诱导10‑18h。

说明书 :

一种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原真菌侵染机制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玉米叶斑病是危害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引起玉米叶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为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玉米叶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的关键在于附着胞,附着胞内巨大的膨压使玉米叶斑病菌形成侵入钉穿透寄主表皮,从而侵染叶片。因此,对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形成的材料进行开发,有利于更好地研究玉米叶斑病菌侵染机制。
[0003] 实验室常用的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形成的材料为玻璃纸;使用玻璃纸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时,需先在平皿中倒入少量浓度为2%的水琼脂,静置20min,待水琼脂凝固后,将裁剪好的玻璃纸铺在水琼脂上,进而实现玻璃纸的固定;在玻璃纸上添加玉米叶斑病菌孢子液,即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
[0004] 然而,由于玻璃纸的脆性大,极易撕裂,并且使用其进行附着胞诱导时操作繁琐,不能覆盖在96孔板上进行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诱导,无法构建高通量系统。
[0005] 基于玻璃纸应用范围的局限性,亟待提供一种使用更加方便的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诱导材料。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材料,该材料原料无有毒有害物质挥发、安全环保,制备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对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诱导效率高。
[000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 一种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材料,由如下体积份的原料制成:
[0009] 有机硅二元醇与脂肪族异氰酸酯共聚合成的Si‑PUD树脂4‑6份,
[0010] 自固性液体聚四氟乙烯树脂4‑6份。
[0011] 优选地,一种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材料,由如下体积份的原料制成:
[0012] 有机硅二元醇与脂肪族异氰酸酯共聚合成的Si‑PUD树脂5份,
[0013] 自固性液体聚四氟乙烯树脂5份。
[0014] 上述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5] (1)取有机硅二元醇与脂肪族异氰酸酯共聚合成的Si‑PUD树脂、自固性液体聚四氟乙烯树脂,混合后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涂料;
[0016] (2)将混合涂料均匀涂布于平面,干燥后形成涂层。
[0017] 本发明材料制备方法简单,用于制备涂层的平面适用材质广泛,可涂布于PVC塑料、ABS塑料、光面玻璃、毛面玻璃硬纸板、胶合板、木材铸锻造件、钢板、铜板、铝板、不锈钢等材质上,进而满足各种实验需求;并且该材料可涂覆于板体上、容器内,尤其可应用于96孔板等高通量系统,使用便利。本发明材料常温即可干燥,高温下干燥速度更快,且不会影响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形成。
[0018] 一种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方法,取玉米叶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液,滴加在上述材料上,25℃恒温黑暗静置诱导10‑18h。
[0019] 综上所述,本发明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材料原料安全,制备简单,使用方便,适用于高通量体系,用于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诱导效率高,适于玉米叶斑病菌的侵染机制研究。

附图说明

[0020] 图1所示为实施例2中玻璃纸诱导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实验结果;
[0021] 其中,A为玻璃纸诱导的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B为A的局部放大图,B中a:附着胞,ap:附着孔。
[0022] 图2所示为实施例2中Si‑PUD+PTFE材料诱导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实验结果;
[0023] 其中,A为Si‑PUD+PTFE材料诱导的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B为A的局部放大图,图中a:附着胞,ap:附着孔。
[0024] 图3所示为实施例3中不同基底材料诱导玉米小斑病菌附着胞实验结果;
[0025] 其中,A为玻璃纸诱导组;B为A的局部放大图;C为Si‑PUD树脂组;D为Si‑PUD+PTFE材料组;
[0026] 图中a:附着胞,ap:附着孔,t:芽管尖端。
[0027] 图4所示为实施例4中不同基底材料诱导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实验结果;
[0028] 其中,A为丙烯酸树脂组;B为聚氨酯树脂组;C为有机硅树脂组;D为脂肪族异氰酸酯组;E为Si‑PUD树脂组;F为PTFE树脂组;
[0029] 图中a:附着胞;t:芽管尖端。
[0030] 图5所示为实施例5中不同混合基底材料诱导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实验结果;
[0031] 其中,A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组;B为丙烯酸树脂+Si‑PUD树脂组;C为丙烯酸树脂+PTFE树脂组;D为聚氨酯树脂+Si‑PUD树脂组;E为聚氨酯树脂+脂肪族异氰酸酯组;F为聚氨酯树脂+PTFE树脂组;G为脂肪族异氰酸酯+有机硅树脂组;H为脂肪族异氰酸酯+Si‑PUD树脂组;I为Si‑PUD树脂+PTFE树脂组;
[0032] 图中a:附着胞,ap:附着孔,t:芽管尖端。
[0033] 图6所示为实施例6中不同混合比例的Si‑PUD树脂与PTFE树脂对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诱导的影响;
[0034] 其中,A为9:1组;B为8:2组;C为7:3组;D为6:4组;E为5:5组;F为4:6组;
[0035] 图中a:附着胞,ap:附着孔,t:芽管尖端。
[0036] 图7所示为实施例6中不同混合比例的Si‑PUD树脂与PTFE树脂对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8] 实施例中材料来源:
[0039] 有机硅二元醇与脂肪族异氰酸酯共聚合成的Si‑PUD树脂:Dolphin 1099R,购于海豚新材料;
[0040] 自固性液体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TE‑3859,购于美国杜邦公司;
[0041] 有机硅树脂:H‑900,购于海豚新材料;
[0042] 丙烯酸树脂:RX‑30,购于韩华新能源有限公司;
[0043] 脂肪族异氰酸酯:XP 2451/1,购于思科创公司;
[0044] 聚氨酯树脂:UH 2606,购于美国道康宁公司;
[0045] 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菌株01‑23,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菌株C4,保存于河北农业大学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0046] 实施例1
[0047] 一种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材料,由如下体积份的原料制成:
[0048] 有机硅二元醇与脂肪族异氰酸酯共聚合成的Si‑PUD树脂10mL,
[0049] 自固性液体聚四氟乙烯树脂10mL。
[0050] 上述诱导玉米叶斑病菌附着胞的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51] (1)分别取有机硅二元醇与脂肪族异氰酸酯共聚合成的Si‑PUD树脂10mL,自固性液体聚四氟乙烯树脂10mL,置于50mL烧杯中,向烧杯中放入磁力搅拌器转子,将烧杯放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10min,得到混合涂料;
[0052] (2)用量程为5mL的移液枪吸取3mL混合涂料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置于鼓风干燥箱中,80℃干燥30min,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即得所述材料。
[0053] 取有机硅二元醇与脂肪族异氰酸酯共聚合成的Si‑PUD树脂、自固性液体聚四氟乙烯树脂,混合后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涂料;
[0054] (2)将混合涂料均匀涂布于平面,干燥后形成涂层,即为Si‑PUD+PTFE材料。
[0055] 实施例2
[0056] 以玉米大斑病菌为供试病原菌,进行附着胞诱导实验:
[0057] 将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液滴加到实施例1制备的Si‑PUD+PTFE材料涂层上,25℃恒温黑暗静置诱导12h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诱导情况;
[0058] 并且设置使用玻璃纸作为基底进行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诱导的对照组:
[0059] 在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倒入少量浓度为2%的水琼脂,覆盖培养皿底,静置20min,待水琼脂凝固后,将玻璃纸铺在水琼脂上,于玻璃纸上滴加等量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液,25℃恒温黑暗静置诱导12h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诱导情况。
[0060] 如图1所示,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在玻璃纸上培养12h芽管末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与基底接触的地方产生附着孔,并且在附着孔处形成侵入钉。如图2所示,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在Si‑PUD+PTFE材料涂层上培养12h芽管末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较大,附着胞与基底接触的地方产生附着孔,并且在附着孔处形成侵入钉。可见,Si‑PUD+PTFE材料可代替玻璃纸进行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的诱导,且诱导效率较好。
[0061] 实施例3
[0062] 以玉米小斑病菌为供试病原菌,进行附着胞诱导实验:
[0063] 将玉米小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液滴加到实施例1制备的Si‑PUD+PTFE材料涂层上,25℃恒温黑暗静置诱导12h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诱导情况;
[0064] 并且设置使用玻璃纸作为基底进行玉米小斑病菌附着胞诱导的对照组:
[0065] 在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倒入少量浓度为2%的水琼脂,覆盖培养皿底,静置20min,待水琼脂凝固后,将玻璃纸铺在水琼脂上,于玻璃纸上滴加等量玉米小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液,25℃恒温黑暗静置诱导12h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诱导情况。
[0066] 设置有机硅二元醇与脂肪族异氰酸酯共聚合成的Si‑PUD树脂对照组:
[0067] 取3mL Si‑PUD树脂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置于鼓风干燥箱中,80℃干燥30min,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将等量玉米小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液滴加到涂层上,25℃恒温黑暗静置诱导12h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诱导情况。
[0068] 如图3所示,玻璃纸上玉米小斑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芽管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很多分支,仅部分芽管尖端能形成附着胞,且形成的附着胞很小,有附着孔的形成。Si‑PUD树脂涂层上仅诱导玉米小斑病菌分生孢子形成芽管,并未形成附着胞及附着孔。在Si‑PUD+PTFE材料涂层上形成附着胞和附着孔,诱导率高于玻璃纸组。可见,Si‑PUD+PTFE材料可代替玻璃纸进行玉米小斑病菌附着胞的诱导。
[0069] 实施例4
[0070] 以玉米大斑病菌为供试病原菌,比较不同基底对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的诱导情况。
[0071] 分别设置如下实验组:
[0072] 1.丙烯酸树脂
[0073] 吸取3mL丙烯酸树脂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80℃干燥60min,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
[0074] 2.聚氨酯树脂
[0075] 吸取3mL聚氨酯树脂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常温干燥60min,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
[0076] 3.有机硅树脂
[0077] 吸取3mL有机硅树脂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常温干燥15min,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
[0078] 4.脂肪族异氰酸酯
[0079] 吸取3mL脂肪族异氰酸酯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大小的培养皿中;常温干燥48h,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
[0080] 5.Si‑PUD树脂
[0081] 吸取3mL有机硅二元醇与脂肪族异氰酸酯共聚合成的Si‑PUD树脂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80℃干燥30min,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
[0082] 6.PTFE树脂
[0083] 吸取3mL自固性液体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80℃干燥15min,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
[0084] 将等量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液分别滴加到上述各组材料涂层上,25℃恒温黑暗静置诱导12h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情况。
[0085] 结果如图4所示,丙烯酸树脂能够诱导分生孢子形成多重附着胞,但不能形成附着孔;聚氨酯树脂不具备诱导分生孢子生长发育的能力;有机硅树脂能够诱导分生孢子形成芽管及附着胞,部分分生孢子会形成多重附着胞,但都没有附着孔的形成;脂肪族异氰酸酯能够诱导分生孢子芽管萌发及附着胞的形成,诱导形成的芽管极长且形成附着胞后有继续形成芽管或附着胞的倾向,没有附着孔的形成;Si‑PUD树脂能诱导分生孢子芽管萌发,不能诱导附着胞的形成;PTFE树脂能诱导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但无法确定其是否形成附着孔。
[0086] 就各材料形成的涂层而言,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有机硅树脂、Si‑PUD树脂制备涂层干燥速度均较快,耐水性较强,与水分子接触12h涂层不泛白;但丙烯酸树脂流动性较小,不易涂布均匀。脂肪族异氰酸酯制备涂层需干燥48h,时间较长且不适于高温干燥,涂料流动性较小,不易涂布均匀,耐水性较强,与水分子接触12h涂层不泛白。PTFE树脂制备涂层干燥速度较快,涂料流动性较大易涂布均匀,但耐水性有限,与水分子接触6h涂层已经有明显泛白情况,不利于光学显微镜观察,12h已无法观察到是否形成附着孔。综上所述,上述材料在诱导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形成或其本身性质上均有一定的不足,不适宜作为诱导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形成的材料。
[0087] 实施例5
[0088] 以玉米大斑病菌为供试病原菌,将实施例4中不同材料两两按照1:1体积比混合制成基底,对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进行诱导,具体分组如下:
[0089] 1.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
[0090] 分别取丙烯酸树脂10mL,聚氨酯树脂10mL,置于50mL烧杯中,向烧杯中放入磁力搅拌器转子,将烧杯放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10min,得到混合涂料;吸取3mL混合涂料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置于鼓风干燥箱中,80℃干燥30min,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即得所述材料。
[0091] 2.丙烯酸树脂+Si‑PUD树脂
[0092] 分别取丙烯酸树脂10mL,Si‑PUD树脂10mL,置于50mL烧杯中,向烧杯中放入磁力搅拌器转子,将烧杯放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5min,得到混合涂料;吸取3mL混合涂料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置于鼓风干燥箱中,80℃干燥45min,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即得所述材料。
[0093] 3.丙烯酸树脂+PTFE树脂
[0094] 分别取丙烯酸树脂10mL,PTFE树脂10mL,置于50mL烧杯中,向烧杯中放入磁力搅拌器转子,将烧杯放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10min,得到混合涂料;吸取3mL混合涂料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置于鼓风干燥箱中,80℃干燥45min,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即得所述材料。
[0095] 4.聚氨酯树脂+Si‑PUD树脂
[0096] 分别取聚氨酯树脂10mL,Si‑PUD树脂10mL,置于50mL烧杯中,向烧杯中放入磁力搅拌器转子,将烧杯放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10min,得到混合涂料;吸取3mL混合涂料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置于鼓风干燥箱中,80℃干燥30min,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即得所述材料。
[0097] 5.聚氨酯树脂+脂肪族异氰酸酯
[0098] 分别取聚氨酯树脂10mL,脂肪族异氰酸酯10mL,置于50mL烧杯中,向烧杯中放入磁力搅拌器转子,将烧杯放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10min,得到混合涂料;吸取3mL混合涂料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置于鼓风干燥箱中,常温干燥24h,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即得所述材料。
[0099] 6.聚氨酯树脂+PTFE树脂
[0100] 分别取聚氨酯树脂10mL,PTFE树脂10mL,置于50mL烧杯中,向烧杯中放入磁力搅拌器转子,将烧杯放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10min,得到混合涂料;吸取3mL混合涂料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置于鼓风干燥箱中,80℃干燥15min,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即得所述材料。
[0101] 7.脂肪族异氰酸酯+有机硅树脂
[0102] 分别取脂肪族异氰酸酯10mL,有机硅树脂10mL,置于50mL烧杯中,向烧杯中放入磁力搅拌器转子,将烧杯放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10min,得到混合涂料;吸取3mL混合涂料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置于鼓风干燥箱中,常温干燥24h,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即得所述材料。
[0103] 8.脂肪族异氰酸酯+Si‑PUD树脂
[0104] 分别取脂肪族异氰酸酯10mL,Si‑PUD树脂10mL,置于50mL烧杯中,向烧杯中放入磁力搅拌器转子,将烧杯放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10min,得到混合涂料;吸取3mL混合涂料均匀涂布于直径为90mm的培养皿中,将培养皿放置于鼓风干燥箱中,常温干燥12h,涂料完全干燥形成涂层,即得所述材料。
[0105] 9.实施例1Si‑PUD+PTFE材料
[0106] 另外,丙烯酸树脂与有机硅树脂、丙烯酸树脂与脂肪族异氰酸酯、脂肪族异氰酸酯与PTFE树脂,有机硅树脂与Si‑PUD树脂混合后出现不相容或不能形成涂层的情况,无法进行诱导实验。
[0107] 将等量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液分别滴加到上述各组材料涂层上,25℃恒温黑暗静置诱导12h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情况。
[0108] 结果如图5所示,丙烯酸树脂与聚氨酯树脂混合制备的涂层能诱导分生孢子芽管萌发及形成附着胞,但不能形成附着孔;丙烯酸树脂与Si‑PUD树脂混合制备的涂层能诱导分生孢子芽管萌发及形成附着胞,但诱导情况不均一,部分分生孢子不萌发,部分分生孢子仅产生芽管,部分分生孢子会形成双重附着胞,但所有附着胞均不能形成附着孔;丙烯酸树脂与PTFE树脂混合制备的涂层能诱导分生孢子形成芽管,不能形成附着胞;聚氨酯树脂与Si‑PUD树脂混合制备的涂层能诱导分生孢子形成芽管及附着胞,但芽管形成率较附着胞形成率高且附着胞不能形成附着孔;聚氨酯树脂与脂肪族异氰酸酯、聚氨酯树脂与PTFE树脂混合制备的涂层不能诱导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脂肪族异氰酸酯与有机硅树脂混合制备的涂层能诱导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芽管萌发形成附着胞,芽管形成率较附着胞形成率高且附着胞不能形成附着孔;脂肪族异氰酸酯与Si‑PUD树脂混合制备的涂层能诱导分生孢子形成多重附着胞,但附着胞不能形成附着孔;Si‑PUD树脂与PTFE树脂混合制备的涂层能诱导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及附着孔,且诱导率较高。
[0109] 实施例6
[0110] 以玉米大斑病菌为供试病原菌,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Si‑PUD树脂与PTFE树脂体积比分别设置为9︰1、8︰2、7︰3、6︰4、5︰5、4︰6,按实施例1方法制备成涂层后,于涂层上分别滴加等体积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液,25℃培养箱黑暗静置培养12h,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材料对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的诱导情况,结果如图6、7所示:Si‑PUD树脂与PTFE树脂体积比为9︰1、8︰2、7︰3时,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仅形成芽管,不形成附着胞;Si‑PUD树脂与PTFE树脂体积比为6︰4、5︰5、4︰6时,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及附着孔。
[0111] 随着Si‑PUD树脂与PTFE树脂混合液中PTFE树脂所占比例的增加,二者的溶解度减小,且涂层的耐水性减弱,Si‑PUD树脂与PTFE树脂体积比为4︰6时,涂层出现明显的细小颗粒,滴加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悬液12h后,涂层有轻微的泛白情况,若继续增加PTFE树脂所占比例,将不利于显微镜下观察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生长状况。综上,Si‑PUD树脂与PTFE树脂体积比为5︰5时附着胞形成率高,显微镜下观察视野好,为Si‑PUD树脂与PTFE树脂的最优配比。
[0112]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113]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上述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