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438028.9

文献号 : CN11370141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盛庆赫唐学强

申请人 :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包括:制冷设备本体;固态相变介质,设于制冷设备本体中;换热装置,适于与固态相变介质进行冷量交换或热量交换;施压组件,适于在卸压状态和施压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施压组件在施压状态下向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放热,施压组件在卸压状态下停止向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吸热。本发明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基础上,能够降低制冷设备的体积和占用空间。

权利要求 :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设备本体,包括:气体流动通道和制冷间室;

固态相变介质,设于所述制冷设备本体中;

换热装置,适于与所述固态相变介质进行冷量交换或热量交换;

施压组件,包括:动力部;所述动力部为电机、液压油缸或气缸;

适于在卸压状态和施压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所述施压组件在所述施压状态下向所述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以使得所述固态相变介质放热,所述施压组件在所述卸压状态下停止向所述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以使得所述固态相变介质吸热;

制冷设备还包括:

第二出风口;

第二回风口;

气流驱动装置;

其中,所述气流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气体流动通道中的气体由所述第二出风口进入所述制冷间室,和/或所述气流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制冷间室中的气体由所述第二回风口进入所述气体流动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的翅片换热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压组件还包括:施压部;

其中,所述施压部在所述动力部的驱动下向所述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驱动装置适于驱动气体流动,以对来自所述固态相变介质的冷量或热量进行输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动通道,适于与所述制冷间室和所述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分别连通;

其中,所述气流驱动装置和所述固态相变介质设于所述气体流动通道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出风口;

第一回风口;

其中,所述气流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气体流动通道中的气体由所述第一出风口进入所述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和/或所述气流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中的气体由所述第一回风口进入所述气体流动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出风口门体,适于遮挡或避让所述第一出风口;

第一回风口门体,适于遮挡或避让所述第一回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出风口门体,适于遮挡或避让所述第二出风口;

第二回风口门体,适于遮挡或避让所述第二回风口。

9.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适于控制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响应于制冷指令,控制所述施压组件切换至所述卸压状态,以使得所述固态相变介质吸热;和/或响应于停止制冷指令,控制所述施压组件切换至所述施压状态,以使得所述固态相变介质放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响应于首次上电指令,控制所述施压组件切换至所述施压状态,以使得所述固态相变介质放热,并使得所述固态相变介质向所述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散发热量;

判定所述施压组件在所述施压状态下的持续施压时间达到施压时间阈值,控制所述施压组件切换至所述卸压状态,以使得所述固态相变介质吸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气流驱动装置,所述制冷设备本体包括制冷间室和气体流动通道,所述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响应于制冷指令,控制所述施压组件切换至所述卸压状态,控制所述气流驱动装置开启,将所述气体流动通道与所述制冷间室连通,以使得所述固态相变介质吸热并向所述制冷间室输送冷量;和/或响应于停止制冷指令,控制所述施压组件切换至所述施压状态,控制所述气流驱动装置开启,将所述气体流动通道与所述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连通,以使得所述固态相变介质放热并使得所述固态相变介质向所述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散发热量。

12.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

其中,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说明书 :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例如冰箱、冷柜的制冷设备为消费者的生活提供了极大地便利。然而,相关技术中仍然存在的一项不足是,制冷设备的体积较大,占用空间较多。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之一。
[0004]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设备。
[0005]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
[0006]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装置。
[0007]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0008]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制冷设备本体;固态相变介质,设于制冷设备本体中;换热装置,适于与固态相变介质进行冷量交换或热量交换;施压组件,适于在卸压状态和施压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施压组件在施压状态下向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放热,施压组件在卸压状态下停止向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吸热。
[0009] 本实施例采用固态相变介质进行制冷并实现对储藏物的低温储藏,相比于采用循环制冷剂进行制冷的相关技术,本实施例不需要为制冷设备设置体积庞大的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等部件。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体积小巧、重量较轻、能够节约占用空间。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不需要采用复杂的焊接工艺实现制冷剂循环管路与各个制冷部件之间的相互连接,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制造工艺简单、结构稳定、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不需要通过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能够避免压缩机工作导致的振动和噪音问题,由此提高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0010] 另外,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1] 上述技术方案中,换热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的翅片换热装置。
[0012] 本实施例的翅片换热装置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并且其能够与固态相变介质进行更为有效地换热。
[0013]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施压组件包括:动力部;施压部;其中,施压部在动力部的驱动下向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
[0014] 本实施例通过动力部驱动施压部向固态相变介质施加压力,以保证施压组件能够均匀而稳定地向固态相变介质施力,从而保证固态相变介质的散热效果。
[0015]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气流驱动装置;其中,气流驱动装置适于驱动气体流动,以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冷量或热量中的任之一进行输送。
[0016] 气流驱动装置可对固态相变介质在放热时产生的热量进行快速有效疏散,以保证固态相变介质在短时间内重新进入制冷状态,从而保证固态相变介质的制冷效果。
[0017]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本体包括:制冷间室;气体流动通道,适于与制冷间室和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分别连通;其中,气流驱动装置和固态相变介质设于气体流动通道中。
[0018] 气流驱动装置可以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的冷量均匀地输送至制冷设备之中的各个位置,从而提高制冷设备之中储藏物的制冷均匀程度,并保证制冷设备之中的各个位置均具有理想的制冷效果。
[0019]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一出风口;第一回风口;其中,气流驱动装置驱动气体流动通道中的气体由第一出风口进入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和/或气流驱动装置驱动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中的气体由第一回风口进入气体流动通道。
[0020] 第一出风口和第一回风口与气流驱动装置相互配合,以促进外部空间与制冷设备之间的气体流动和冷热量交换,由此提高固态相变介质在非制冷状态下的散热效率。
[0021]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出风口;第二回风口;其中,气流驱动装置驱动气体流动通道中的气体由第二出风口进入制冷间室,和/或气流驱动装置驱动制冷间室中的气体由第二回风口进入气体流动通道。
[0022] 第二出风口和第二回风口与气流驱动装置相互配合,以促进冷空气在制冷间室之中的循环流动,由此提高固态相变介质在制冷状态下的制冷效果。
[0023]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一出风口门体,适于遮挡或避让第一出风口;第一回风口门体,适于遮挡或避让第一回风口。
[0024] 制冷状态下,第一出风口门体和第一回风口门体分别遮挡第一出风口和第一回风口,以阻止冷量经由第一出风口或第一回风口散发至外部空间。
[0025]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出风口门体,适于遮挡或避让第二出风口;第二回风口门体,适于遮挡或避让第二回风口。
[0026] 放热状态下,第二出风口门体和第二回风口门体分别遮挡第二出风口和第二回风口,以阻止热量经由第二出风口和第二回风口进入制冷间室。
[0027]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适于控制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响应于制冷指令,控制施压组件切换至卸压状态,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吸热;和/或响应于停止制冷指令,控制施压组件切换至施压状态,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放热。
[0028] 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适于控制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因此其具有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29] 上述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响应于首次上电指令,控制施压组件切换至施压状态,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吸热,并使得固态相变介质向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散发热量;判定施压组件在施压状态下的持续施压时间达到施压时间阈值,控制施压组件切换至卸压状态,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放热。
[0030] 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在制冷设备首次上电时首先进行放热,随后使得制冷设备在制冷状态和放热状态之间往复交替,以保证制冷效果。
[0031]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包括气流驱动装置,制冷设备本体包括制冷间室和气体流动通道,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响应于制冷指令,控制施压组件切换至卸压状态,控制气流驱动装置开启,将气体流动通道与制冷间室连通,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吸热并向制冷间室输送冷量;和/或响应于停止制冷指令,控制施压组件切换至施压状态,控制气流驱动装置开启,将气体流动通道与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连通,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放热并使得固态相变介质向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散发热量。
[0032] 本实施例根据制冷或放热需求,在对施压组件进行控制的基础上以对气体流动通道与外部空间和/或制冷间室的连通状态进行相应调整,以保证对固态相变介质在放热时产生的热量进行快速有效疏散,并保证制冷设备之中的各个位置均具有理想的制冷效果。
[0033]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0034] 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其具有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35]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0036] 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其具有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0037]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38]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39] 图1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40] 图2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41] 图3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与换热装置沿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4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与换热装置沿主视方向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43] 图5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与换热装置沿主视方向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44] 图6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施压组件与固态相变介质的配合方式示意图;
[0045] 图7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第一步骤流程图;
[0046] 图8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第二步骤流程图;
[0047] 图9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第三步骤流程图;
[0048] 图10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装置的系统组成示意图。
[0049] 其中,图1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50] 100:制冷设备,110:制冷设备本体,112:制冷间室,114:气体流动通道,120:固态相变介质,130:换热装置,132:翅片换热装置,140:施压组件,142:动力部,144:施压部,150:气流驱动装置,152:第一出风口,154:第一回风口,156:第二出风口,158:第二回风口,
162:第一出风口门体,164:第一回风口门体,166:第二出风口门体,168:第二回风口门体,
170:壳体,172:制冷设备门体,174:第一侧壁,176:第二侧壁,200:控制装置,210:存储器,
220:处理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52]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53]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制冷设备的控制装置200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0054] 相关技术中的制冷设备通常设有制冷剂循环系统,制冷剂循环系统包括制冷剂循环管路、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和相关的节流以及控制元件。其中,制冷剂在制冷剂循环管路之中流动,以在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之间进行往复循环,并由此实现制冷。
[0055] 相关技术中的上述制冷设备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制冷设备中设有包括制冷剂循环管路、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的多个制冷部件,因此其体积庞大,占用空间较多。因此,为了降低制冷设备的体积,节约其占用空间,提升其用户体验,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以下的制冷设备100、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制冷设备的控制装置200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0056] 实施例1:
[0057]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包括:制冷设备本体110、固态相变介质120、换热装置130和施压组件140。固态相变介质120设于制冷设备本体110中。换热装置130适于与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冷量交换或热量交换。施压组件140适于在卸压状态和施压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施压组件140在施压状态下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120放热,施压组件140在卸压状态下停止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120吸热。
[0058]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具体可为冰箱、冷柜或冷藏陈列柜。制冷设备本体110包括适于保温隔热的壳体170。壳体170之内设有一个或多个的制冷间室112,制冷间室112用于对储藏物进行容纳和低温储藏。壳体170之上设有制冷设备门体172。使用者打开制冷设备门体172以取放储藏物,关闭制冷设备门体172以使得制冷间室112与外部空间隔绝。
[0059]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通过固态相变介质120实现制冷。固态相变介质120与一个或多个板状或片状的换热装置130相互进行冷量交换或热量交换,由此,固态相变介质120因吸热而产生的冷量和因放热而产生的热量均可通过换热装置130进行发散。
[0060] 本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120与施压组件140相互配合,以实现制冷功能。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120可在受到压力作用时发生可逆相变,并在相变过程中相应地吸收或散发热量。其中,施压组件140在施压状态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固态相变介质120在受到压力时释放其存蓄的热量并且温度降低。施压组件140在卸压状态下停止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施加于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压力卸去后,其释放存蓄的冷量,以对制冷设备100之中的储藏物实施制冷。
[0061] 相变材料(英文名称:Phase Change Material,英文简称:PCM)是指可通过物理性质的转变而吸收或释放热量的材料。比如:水作为典型的相变材料,可应用于水冷空调等制冷设备之中,其在凝固过程中存储冷量,并在融化过程中释放冷量。再比如,石蜡亦是较为典型的相变蓄热材料,其在制冷设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0062] 与相关技术中的上述相变材料相比,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不同之处是,本实施例的相变制冷介质为固态相变介质120,其在相变过程中始终保持固态。由此,本实施例能够通过换热装置130直接与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高效地冷量交换或热量交换。并且,由于本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120在相变过程中保持固态,因此其结构简单,不仅便于加工制造,亦便于安装和装配。
[006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具体种类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0064] 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120具体可为塑晶材料(英文名称:Plastic Crystal Material),其分子或结构单元的取向在有序和无序两种状态之间进行转换,以实现可与融化过程相比的熵变或焓变。施压组件140通过施加较小的压力即可诱发例如塑晶材料的固态相变介质120产出巨大的压卡效应,从而使得固态相变介质120释放热量和放热。在本实施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固态相变介质120具体为新戊二醇(化学式:(CH3)2C(CH2OH)2)。
[0065] 再次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固态相变介质120具体可为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在受到来自施压组件140的压力后释放热量,并在施压组件140卸力之后吸热并释放冷量。在本实施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固态相变介质120具体为以下至少之一或其组合:镍钛合金、铁钴合金、铁钴镍合金、铁钯合金、镍钴合金。
[0066] 本实施例采用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制冷并实现对储藏物的低温储藏,相比于采用循环制冷剂进行制冷的相关技术,本实施例不需要为制冷设备设置体积庞大的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等部件。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体积小巧、重量较轻、能够节约占用空间。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不需要采用复杂的焊接工艺实现制冷剂循环管路与各个制冷部件之间的相互连接,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制造工艺简单、结构稳定、成本较低并且生产效率较高。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不需要通过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能够避免压缩机工作导致的振动和噪音问题,由此提高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0067] 实施例2:
[0068]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1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0069] 换热装置130包括:一个或多个的翅片换热装置132。
[0070] 在本实施例的一部分实施方式中,翅片换热装置132的至少一部分可直接伸入固态相变介质120,以与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接触式换热。在本实施例的另一部分实施方式中,固态相变介质120设于壳体或保护罩之中,翅片换热装置132的至少一部分与壳体或保护罩接触,并进行热量或冷量交换。
[0071] 本实施例的翅片换热装置132可采用延展性能好并且导热性能优异的金属或合金材料支撑。包括多个相互叠放并具有片状结构的翅片换热装置132可与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有效地冷量交换或热量交换。
[0072] 相比于将例如水的换热介质经由换热介质流通管路导入到固态相变介质120之中进行换热的相关技术,本实施例采用片状固体形态的翅片换热装置132,其能够与在相变过程中始终保持固体状态的固态相变介质120相互配合,使得本实施例不需要设置任何管路结构,即可实现对固态相变介质120释放的冷量或热量的传导和散发。因此,本实施例的翅片换热装置132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并且其能够与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更为有效地换热。
[0073] 实施例3:
[0074]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0075] 施压组件140包括:动力部142和施压部144。其中,施压部144在动力部142的驱动下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
[0076] 本实施例的动力部142为施压部144提供动力,动力部142具体可为电机、液压油缸、气缸等驱动装置。施压部144可具有板状结构,其在动力部142的驱动下靠近和挤压固态相变介质120,以对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施压部144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其可设置在固态相变介质120的一侧,亦可设置在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相对两侧,还可由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多个侧面向固态相变介质120实施挤压。
[0077] 本实施例通过动力部142驱动施压部144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以保证施压组件140能够均匀而稳定地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力,从而保证固态相变介质120的散热效果。
[0078] 实施例4:
[0079]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0080]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气流驱动装置150。其中,气流驱动装置150适于驱动气体流动,以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或热量中的任之一进行输送。
[0081] 本实施例的气流驱动装置150具体可为风机或风轮,其在电力驱动下旋转,以驱动制冷设备100之中的气体流动,并由此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或热量进行输送。
[0082] 举例而言,当固态相变介质120在无压力施加的状态下,其实现制冷功能,此时,设于固态相变介质120附近的气流驱动装置150旋转,以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输送至制冷设备100之中放置有储藏物的各个位置或各个冷藏以及冷冻间室之中。
[0083] 再次举例而言,当固态相变介质120在有压力施加的状态下,其不再实现制冷功能,而是将在实施制冷时积蓄的热量进行发散并降温蓄冷。此时,设于固态相变介质120附近的气流驱动装置150旋转,以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热量输送至制冷设备100之外。
[0084] 本实施例通过气流驱动装置150实现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或热量的输送。气流驱动装置150可对固态相变介质120在放热时产生的热量进行快速有效疏散,以保证固态相变介质120在短时间内重新进入制冷状态,从而保证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制冷效果。
[0085] 实施例5:
[0086]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0087] 制冷设备本体110包括:制冷间室112和气体流动通道114。气体流动通道114适于与制冷间室112和制冷设备100的外部空间分别连通。其中,气流驱动装置150和固态相变介质120设于气体流动通道114中。
[0088] 具体而言,制冷设备本体110的壳体170内部设有一个或多个的制冷间室112,制冷间室112之上设有开口,气体流动通道114通过各个开口,分别与各个制冷间室112相互连通。制冷设备本体110之中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74和第二侧壁176,第一侧壁174和第二侧壁176之间共同包围限定出气体流动通道114。气流驱动装置150设于气体流动通道114,以驱动气流在气体流动通道114和制冷间室112之间循环流动。固态相变介质120同样设置在气体流动通道114之中,并与气流驱动装置150在气体流动通道114之中沿气体流动通道114的通道延伸方向并列设置。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为一种固态相变制冷和风冷结合的制冷设备,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通过风力被经由气体流动通道114进行输送。
[0089] 气流驱动装置150可以将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均匀地输送至制冷设备100之中的各个位置,从而提高制冷设备100之中储藏物的制冷均匀程度,并保证制冷设备100之中的各个位置均具有理想的制冷效果。
[0090] 实施例6:
[009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0092]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第一出风口152和第一回风口154。其中,气流驱动装置150驱动气体流动通道114中的气体由第一出风口152进入制冷设备100的外部空间,和/或气流驱动装置150驱动制冷设备100的外部空间中的气体由第一回风口154进入气体流动通道114。
[0093] 为了保证固态相变介质120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在第一侧壁174之上设置第一出风口152和第一回风口154。其中,第一出风口152和第一回风口154分别设置在第一侧壁174沿上下方向的两端或沿左右方向的两端。气流驱动装置150设于第一出风口152和第一回风口154之间。由此,气流驱动装置150驱动与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了热量交换的气体经由第一出风口152从制冷设备100之中排出,并驱动外部空间之中的气体经由第一回风口154进入制冷设备100以与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热量交换。
[0094]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52和第一回风口154与气流驱动装置150相互配合,以促进外部空间与制冷设备100之间的气体流动和冷热量交换,由此提高固态相变介质120在非制冷状态下的散热效率。
[0095] 实施例7:
[0096]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0097]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第二出风口156和第二回风口158。其中,气流驱动装置150驱动气体流动通道114中的气体由第二出风口156进入制冷间室112,和/或气流驱动装置150驱动制冷间室112中的气体由第二回风口158进入气体流动通道114。
[0098] 为了保证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制冷效果,本实施例在第二侧壁176之上设置第二出风口156和第二回风口158。其中,第二出风口156和第二回风口158分别设置在第二侧壁176沿上下方向的两端或沿左右方向的两端。气流驱动装置150设于第二出风口156和第二回风口158之间。由此,气流驱动装置150驱动与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了冷量交换的气体经由第二出风口156从气体流动通道114之中进入制冷间室112,并驱动制冷间室112之中的气体经由第二回风口158进入气体流动通道114以与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冷量交换。
[0099] 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56和第二回风口158与气流驱动装置150相互配合,以促进冷空气在制冷间室112之中的循环流动,由此提高固态相变介质120在制冷状态下的制冷效果。
[0100] 实施例8:
[0101]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0102]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第一出风口门体162和第一回风口门体164。第一出风口门体162适于遮挡或避让第一出风口152。第一回风口门体164适于遮挡或避让第一回风口154。
[0103] 举例而言,第一出风口门体162和第一出风口152的至少一侧边缘可通过销轴相互连接,第一出风口门体162可围绕第一出风口152的至少一侧边缘进行转动,以遮挡或避让第一出风口152。
[0104] 再次举例而言,第一出风口门体162可通过相互配合的滑槽和滑块而实现沿第一侧壁174的滑动。其中,第一出风口门体162滑向第一出风口152以对其进行遮挡,第一出风口门体162滑离第一出风口152以对其进行避让。
[0105] 此外,第一出风口门体162还可通过卷帘、风幕等其它方式实现对第一出风口152的遮挡或避让,能实现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即可。
[0106] 第一回风口门体164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第一出风口门体162相同,本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
[0107] 当固态相变介质120实施制冷时,第一出风口门体162和第一回风口门体164分别对应遮挡第一出风口152和第一回风口154,以阻止冷量经由第一出风口152或第一回风口154散发至外部空间。相应地,当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放热时,第一出风口门体162和第一回风口门体164分别对应避让第一出风口152和第一回风口154,以使得热量经由第一出风口152或第一回风口154被顺利输出至外部空间。由此,本实施例的第一出风口门体162和第一回风口门体164能够提高制冷设备100的制冷效果。
[0108] 实施例9:
[0109]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0110]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第二出风口门体166和第二回风口门体168。第二出风口门体166适于遮挡或避让第二出风口156。第二回风口门体168适于遮挡或避让第二回风口158。
[0111] 第二出风口门体166和第二回风口门体168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第一出风口门体162相同,本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
[0112] 当固态相变介质120实施制冷时,第二出风口门体166和第二回风口门体168分别避让第二出风口156和第二回风口158,以使得冷量经由第二出风口156和第二回风口158散发进入制冷间室112。相应地,当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放热时,第二出风口门体166和第二回风口门体168分别遮挡第二出风口156和第二回风口158,以阻止热量经由第二出风口156和第二回风口158进入制冷间室112。由此,本实施例的第二出风口门体166和第二回风口门体168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设备100的制冷效果。
[0113] 实施例10:
[0114]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适于控制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15] 步骤S102,响应于制冷指令,控制施压组件切换至卸压状态,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吸热;和/或
[0116] 步骤S104,响应于停止制冷指令,控制施压组件切换至施压状态,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放热。
[0117] 本实施例用于对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进行相应地控制。其中,当需要制冷设备100实现制冷功能,则本实施例控制施压组件140卸去正在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的压力,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120在无应力的状态下相变制冷。当在制冷设备100完成或实现了制冷目标后,则本实施例控制施压组件140重新向正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120在有应力的状态下相变放热。由此,本实施例理由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可逆相变过程实现对储藏物的低温储藏。
[0118] 实施例11:
[0119]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适于控制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0120] 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0121] 步骤S202,响应于首次上电指令,控制施压组件切换至施压状态,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放热,并使得固态相变介质向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散发热量;
[0122] 步骤S204,判定施压组件在施压状态下的持续施压时间达到施压时间阈值,控制施压组件切换至卸压状态,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吸热。
[012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施压时间阈值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调整,比如,可将施压时间阈值设置为10分钟,或30分钟,或1小时等。
[0124] 例如冰箱的制冷设备100在首次上电时,需要使得包括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制冷系统处于放热状态。此时,施压组件140对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并可采用相互配合的风机和风门将固态相变介质120散发的热量送到室外空间。当制冷设备100在放热状态下运行的时间达到了一定时间,即:施压时间阈值,则施压组件140对固态相变介质120卸去压力,并可采用相互配合的风机和风门将固态相变介质120散发的冷量送到制冷间室112。随后,当固态相变介质120的温度与制冷间室112的温度接近时,则停止制冷并重新切换为放热状态,并由此往复循环。
[0125] 实施例12:
[0126]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适于控制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0127] 制冷设备100包括气流驱动装置150,制冷设备本体110包括制冷间室112和气体流动通道114,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28] 步骤S302,响应于制冷指令,控制施压组件切换至卸压状态,控制气流驱动装置开启,将气体流动通道与制冷间室连通,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进行吸热并向制冷间室输送冷量;和/或
[0129] 步骤S304,响应于停止制冷指令,控制施压组件切换至施压状态,控制气流驱动装置开启,将气体流动通道与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连通,以使得固态相变介质放热并使得固态相变介质向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散发热量。
[0130] 本实施例中,制冷设备本体110包括制冷间室112和气体流动通道114。气体流动通道114适于与制冷间室112和制冷设备100的外部空间分别连通。其中,气流驱动装置150和固态相变介质120设于气体流动通道114中。气流驱动装置150适于驱动气体流动,以对来自固态相变介质120的冷量或热量中的任之一进行输送。其中,在步骤S302中,当需要固态相变介质120实施制冷,则开启气流驱动装置150,并使得位于第二出风口156之上的第二出风口门体166和位于第二回风口158之上的第二回风口门体168分别开启,由此,可实现气体流动通道114与制冷间室112的连通。在步骤S304中,当需要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放热,则开启气流驱动装置150,并使得位于第一出风口152之上的第一出风口门体162和位于第一回风口154之上的第一回风口门体164分别开启,由此,可实现气体流动通道114与外部空间的连通。
[0131] 本实施例根据制冷或散热需求,在对施压组件140进行控制的基础上以对气体流动通道144与外部空间和/或制冷间室112的连通状态进行相应调整,以保证对固态相变介质120在放热时产生的热量进行快速有效疏散,并保证制冷设备100之中的各个位置均具有理想的制冷效果。
[0132] 实施例13:
[0133]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的控制装置200,包括:存储器210和处理器220。存储器210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220执行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220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0134] 实施例14:
[013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0136] 具体实施例
[013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和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具体为冰箱。
[0138] 相关技术中的冰箱通常采用的制冷方式为蒸汽压缩制冷,这种制冷方式可以实现间室的不同温区的分别制冷,但是这种制冷方式往往需要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节流装置这些基本的制冷部件来实现制冷,这些部件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同时将这些部件相互连接又需要例如焊接的相关工艺的有效支持。同时,这种制冷方式由于压缩机的震动也会带来一些噪声的问题。因此,相关技术中的冰箱通常体积庞大,占用空间多,移动不便,噪音和振动问题明显,并在结构和工艺复杂。
[0139] 为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之一,本实施例对制冷部件进行了改进,以提供一种既能够高效换热,有可以减去压缩机、节流装置所占用的空间,并且不需要焊接即能实现稳定可靠装配,同时解决噪声稳定的制冷设备100。
[0140]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包括制冷设备本体110、固态相变介质120、换热装置130、施压组件140和气流驱动装置150。
[0141] 制冷设备本体110包括适于保温隔热的壳体170和设于壳体170之上的制冷设备门体172。壳体170之内设有一个或多个的制冷间室112,使用者打开制冷设备门体172以取放储藏物,关闭制冷设备门体172以使得制冷间室112与外部空间隔绝。
[0142] 制冷设备本体11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74和第二侧壁176。第一侧壁174和第二侧壁176之间共同包围限定出气体流动通道114。换热装置130、施压组件140和气流驱动装置150设于气体流动通道114之中。
[0143] 第一侧壁174之上设有第一出风口152和第一回风口154。第一出风口152处设有第一出风口门体162。第一回风口154处设有第一回风口门体164。第二侧壁176之上设有第二出风口156和第二回风口158。第二出风口156处设有第二出风口门体166。第二回风口158处设有第二回风口门体168。
[0144] 换热装置130伸入固态相变介质120。换热装置130具体为翅片换热装置132。翅片换热装置132采用翅片穿插的方式进行设计,翅片依次穿过固态相变介质120,固态相变介质120与翅片紧密接触。气流驱动装置150的作用为将翅片换热装置132上的冷量或热量进行传递。
[0145] 施压组件140提供压力并作用于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压组件140包括:动力部142和施压部144。其中,施压部144在动力部142的驱动下向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当制冷间室112不请求制冷时,施压组件140对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压,当制冷间室112请求制冷时,施压组件140对固态相变介质120卸压。
[0146] 当制冷间室112请求制冷时,第二出风口156位置的第二出风口门体166和第二回风口158位置的第二回风口门体168处于开启状态,第一出风口152位置的第一出风口门体162和第一回风口154位置的第一回风口门体164处于关闭状态。当制冷间室112不请求制冷时,第二出风口156位置的第二出风口门体166和第二回风口158位置的第二回风口门体168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出风口152位置的第一出风口门体162和第一回风口154位置的第一回风口门体164处于开启状态。
[0147] 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通过如下控制方法进行控制。例如冰箱的制冷设备100在首次上电时,制冷系统处于放热状态,施压组件140对固态相变介质120施加压力,此时第一出风口门体162和第一回风口门体164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出风口门体166和第二回风口门体168处于关闭状态,例如风机的气流驱动装置150运行,以将热量从固态相变介质120带走到外部空间。判定施压组件在施压状态下的持续施压时间达到施压时间阈值时,固态相变介质120与环境温度接近时停止放热,此时制冷系统切换为制冷状态,施压组件140对固态相变介质120卸力,此时第一出风口门体162和第一回风口门体164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出风口门体166和第二回风口门体168处于开启状态,气流驱动装置150运行,以将冷量从固态相变介质120带入到制冷间室112,当固态相变介质120的温度与制冷间室112温度接近时,停止制冷并重新切换为放热状态。
[0148]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
[0149] 1.本实施例采用固态相变介质120进行制冷并实现对储藏物的低温储藏,其不需要为制冷设备设置体积庞大的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等部件。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体积小巧、重量较轻、能够节约占用空间。
[0150] 2.由于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不需要采用复杂的焊接工艺实现制冷剂循环管路与各个制冷部件之间的相互连接,因此,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制造工艺简单、结构稳定、成本较低并且生产效率较高。
[0151] 3.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能够避免压缩机工作导致的振动和噪音问题,由此提高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0152]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153]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15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155]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