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胶阀及其点胶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876424.4

文献号 : CN11371403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涛江岱平卢国艺陈文雄谢琴华易智勇卢国娟张栋

申请人 : 深圳市腾盛精密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点胶阀及其点胶方法,该点胶阀包括基座、点胶针头、供胶针筒、开设有通孔的连接导管、软管、第一送气单元和第二送气单元。当第一送气单元向供胶针筒中供气时,供胶针筒中的液体受压流入软管中;第二送气单元通过通孔向连接导管中供气,当连接导管内的压力大于软管内部的压力时,软管受压变形,由于第一送气单元的持续供气,软管中的绝大部分液体由点胶针头排出。通过供胶针筒内的压力与连接导管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值来控制软管的变形,从而可对点胶量进行有效控制,而不受供胶针筒中的液面高度所引起的压力值的影响,确保点胶量均匀。当软管扩张至初始位置,可将点胶针头中未排除的液体倒吸回至软管中,从而可避免漏液。

权利要求 :

1.点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

点胶针头,安装于所述基座上;

供胶针筒,与所述点胶针头相对设置;

连接导管,连接所述点胶针头与所述供胶针筒,所述连接导管上开设有通孔;

软管,安装于所述连接导管中,所述软管连通所述供胶针筒的出料端与所述点胶针头的进料端;

第一送气单元,安装于所述基座的一端,所述第一送气单元的出气端与所述供胶针筒的进料端相连;

第二送气单元,安装于所述基座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送气单元的出气端与所述通孔连通;

所述连接导管包括套设于所述软管上的第一套管和与所述点胶针头配合夹持所述第一套管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上,所述第二套管的一端与所述供胶针筒连接,所述第二套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点胶针头连接;所述第一套管上开设有所述通孔,所述第二套管上安装有对插管,所述供胶针筒上对应开设有供对插管插入的第一环型凹槽;

所述点胶针头包括与所述第二套管连接的点胶座和与所述点胶座连接的针头本体;所述点胶座安装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点胶座上开设有连通所述软管与所述针头本体的点胶通道;

所述点胶座上还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套管伸出所述第二套管的一端插入的第一对插槽,所述第一对插槽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送气单元的出气端与所述通孔的导通孔;所述点胶通道设于所述第一对插槽的底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周面上沿该第一套管的周向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所述导通孔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通孔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两端。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点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的外周面上沿该软管的周向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点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供胶针筒的中轴线、所述软管的中轴线和所述点胶针头的中轴线共线。

6.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点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点胶阀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基座上的壳体,所述壳体分别罩设于所述第一送气单元和所述第二送气单元上。

7.点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点胶阀,所述点胶方法包括:供胶:所述第一送气单元向所述供胶针筒中供气,以将所述供胶针筒中的液体挤压至所述软管中;

点胶:所述第二送气单元向所述连接导管中供气,以使所述连接导管中的压力大于所述软管中的压力,所述软管受压变形后将液体由所述点胶针头排出;

抽气重置:所述第二送气单元对所述连接导管抽气,以使所述连接导管中的压力小于或等于所述软管中的压力,所述软管扩张至初始位置。

说明书 :

点胶阀及其点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属于点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点胶阀及采用该点胶阀的点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为了减小对液体的机械式刚性挤压,通常采用压力式的方式来实现点胶,具体是通过供气设备向针筒内供气,通过气压将针筒内的液体挤压至点胶针头中排出。
[0003] 然而,针筒内的液面高度的变化会改变供气设备的供气压力,针筒的末端传导至点胶针头的压力,以及点胶针头回吸时的压力都受到针筒内液面高度的影响,即针筒内不
同位置处的压力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点胶量难以控制,点胶量不均匀。

发明内容

[0004]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点胶阀及其点胶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针筒内各位置处的压力受液面高度的影响,易导致点胶量难以控制,点胶量不均匀的问
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 一方面,提供一种点胶阀,包括:
[0007] 基座;
[0008] 点胶针头,安装于所述基座上;
[0009] 供胶针筒,与所述点胶针头相对设置;
[0010] 连接导管,连接所述点胶针头与所述供胶针筒,所述连接导管上开设有通孔;
[0011] 软管,安装于所述连接导管中,所述软管连通所述供胶针筒的出料端与所述点胶针头的进料端;
[0012] 第一送气单元,安装于所述基座的一端,所述第一送气单元的出气端与所述供胶针筒的进料端相连;
[0013] 第二送气单元,安装于所述基座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送气单元的出气端与所述通孔连通。
[0014] 此结构,本申请通过连接导管将供胶针筒与点胶针头连接,并在连接导管中安装连通供胶针筒与点胶针头的软管。当第一送气单元向供胶针筒中供气时,供胶针筒中的液
体受压流入软管中;此时,第二送气单元通过通孔向连接导管中供气,当连接导管内的压力
大于软管内部的压力时,软管受压变形,由于第一送气单元的持续供气,软管中的绝大部分
液体由点胶针头排出。因此,通过供胶针筒内的压力与连接导管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值
来控制软管的变形,从而可对点胶量进行有效控制,而不受供胶针筒中的液面高度所引起
的压力值的影响,确保点胶量均匀。而且,当连接导管内的压力小于软管内部的压力时,软
管恢复至初始状态,可将点胶针头中未排除的液体倒吸回至软管中,从而可避免漏液。
[0015]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导管包括套设于所述软管上的第一套管和与所述点胶针头配合夹持所述第一套管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上,所述第二
套管的一端与所述供胶针筒连接,所述第二套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点胶针头连接;所述第一
套管上开设有所述通孔。
[0016] 此结构,通过第一套管可将软管容置,便于软管发生形变;通过第二套管便于将供胶针筒与点胶针头连接。
[0017]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点胶针头包括与所述第二套管连接的点胶座和与所述点胶座连接的针头本体;所述点胶座安装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点胶座上开设有连通所述软管与
所述针头本体的点胶通道。
[0018] 此结构,通过点胶座便于与基座连接,实现对针头本体的支撑固定;通过点胶通道可将软管与针头本体连通,便于液体流动。
[0019]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点胶座上还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套管伸出所述第二套管的一端插入的第一对插槽,所述第一对插槽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送气单元的出气端与
所述通孔的导通孔;所述点胶通道设于所述第一对插槽的底面。
[0020] 此结构,通过第一对插槽便于对第一套管的快速安装;通过导通孔可将第二送气单元的出气端与通孔连通。
[002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周面上沿该第一套管的周向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所述导通孔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
[0022] 此结构,通过第一凹槽可提高进气的均匀性,使气流稳定地进入第一套管中。
[002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通孔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两端。
[0024] 此结构,。
[0025]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管的外周面上沿该软管的周向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0026] 此结构,可提高进气及出气效率,进而提高点胶效率。
[0027]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胶针筒的中轴线、所述软管的中轴线和所述点胶针头的中轴线共线。
[0028] 此结构,采用直通式结构设计,供胶针筒、软管及点胶针头中的压力损失小,从而可提高点胶的均匀性,点胶阀维护少。
[0029]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点胶阀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基座上的壳体,所述壳体分别罩设于所述第一送气单元和所述第二送气单元上。
[0030] 此结构,通过壳体可将第一送气单元和第二送气单元遮盖保护,提高点胶阀的使用安全性。
[0031]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点胶方法,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阀,该点胶方法包括:
[0032] 供胶:所述第一送气单元向所述供胶针筒中供气,以将所述供胶针筒中的液体挤压至所述软管中;
[0033] 点胶:所述第二送气单元向所述连接导管中供气,以使所述连接导管中的压力大于所述软管中的压力,所述软管受压变形后将液体由所述点胶针头排出;
[0034] 抽气重置:所述第二送气单元对所述连接导管抽气,以使所述连接导管中的压力小于或等于所述软管中的压力,所述软管扩张至初始位置。
[0035] 此结构,通过气压可实现对点胶量的控制,避免了传统机械式挤压方式对液体造成损伤的风险,可实现精准点胶。

附图说明

[0036]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示范性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
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
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7]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阀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2为图1去掉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针头、供胶针筒和连接导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4为图3的分解示意图;
[0041] 图5为图3的剖视图;
[0042]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43]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胶针筒的剖视图;
[0044]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导管的剖视图;
[0045]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的剖视图;
[0046]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针头的剖视图的分解示意图;
[0047]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座、第一进气管道、出气管道、第二进气管道和消音器的分解示意图一;
[0048]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座、第一进气管道、出气管道、第二进气管道和消音器的分解示意图二;
[0049]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送气单元、第二送气单元、供胶针筒、连接导管和点胶针头连接的等效示意图;
[0050]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管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等效示意图;
[0051]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管受压变形时的等效示意图;
[0052]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阀的点胶方法的流程图。
[0053] 其中,图中各附图主要标记:
[0054] 1、基座;11、第一进气管道;12、出气管道;13、第一进气通道;14、第一出气通道;15、第二进气管道;16、第二进气通道;17、第二出气通道;18、夹板;
[0055] 2、点胶针头;21、点胶座;211、点胶通道;212、第二环型凹槽;213、第一对插槽;2130、导通孔;2131、第一台阶部;22、针头本体;
[0056] 3、供胶针筒;31、第一环型凹槽;
[0057] 4、连接导管;41、第一套管;410、通孔;411、第二台阶部;412、第一凹槽;42、第二套管;421、对插管;
[0058] 5、软管;51、第二凹槽;
[0059] 6、壳体;60、散热孔;61、连接器;
[0060] 7、第一送气单元;8、第二送气单元;9、消音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61]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
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62]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
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0063]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64]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
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65]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
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
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66] 在整个说明书中参考“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些实
施例中”的短语出现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并非所有的指代都是相同的实施例。此外,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
[0067] 请参阅图2、图4和图13,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阀进行说明。该点胶阀包括基座1、安装于基座1的一端的点胶针头2、安装于基座1的另一端之两侧的第一送气单元7与
第二送气单元8、与点胶针头2相对设置的供胶针筒3、连接点胶针头2与供胶针筒3的连接导
管4和安装于连接导管4中的软管5,软管5的一端与供胶针筒3的出料端连通,软管5的另一
端与点胶针头2的进料端连通。连接导管4上开设有通孔410,第一送气单元7的出气端与供
胶针筒3的进料端相连,第二送气单元8的出气端与通孔410连通。此结构,本申请通过连接
导管4将供胶针筒3与点胶针头2连接,并在连接导管4中安装连通供胶针筒3与点胶针头2的
软管5。当第一送气单元7向供胶针筒3中供气时,供胶针筒3中的液体受压流入软管5中;此
时,第二送气单元8通过通孔410向连接导管4中供气,当连接导管4内的压力大于软管5内部
的压力时,软管5受压变形,由于第一送气单元7的持续供气,软管5中的绝大部分液体由点
胶针头2排出。因此,通过供胶针筒3内的压力与连接导管4内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值来控制
软管5的变形,从而可对点胶量进行有效控制,而不受供胶针筒3中的液面高度所引起的压
力值的影响,确保点胶量均匀。而且,当连接导管4内的压力小于软管5内部的压力时,软管5
恢复至初始状态,可将点胶针头2中未排除的液体倒吸回至软管5中,从而可避免漏液。
[0068] 其中,请参阅图11和图12,基座1上安装有第一进气管道11和出气管道12,基座1中分别开设有将第一进气管道11与第一送气单元7的进气端连通的第一进气通道13,以及将
第一送气单元7的出气端与出气管道12连通的第一出气通道14,出气管道12可通过气管与
供胶针筒3的进料端连通。基座1上还安装有第二进气管道15,基座1中分别开设有将第二进
气管道15与第二送气单元8的进气端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16,以及将第二送气单元8的出气
端与通孔410连通的第二出气通道17。此结构,通过第一进气管道11和出气管道12可实现第
一送气单元7向供胶针筒3内供气及抽气,通过第二进气管道15和第二出气通道17可实现第
二送气单元8通过通孔410向连接导管4内供气及抽气,从而通过软管5的形变来实现点胶作
业。而且,通过在基座1中分别开设第一进气通道13、第一出气通道14、第二进气通道16和第
二出气通道17,取代传统通过气管的连通方式,使得第一送气单元7分别与第一进气管道11
和出气管道12的连通,以及第二送气单元8分别与第二进气管道15和通孔410的连通方便快
捷,节省材料。其中,第一送气单元7和第二送气单元8均可为电磁阀,在此都不作唯一限定。
[0069]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作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阀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述连接导管4包括套设于软管5上的第一套管41和与点胶针头2配合夹持第一
套管41的第二套管42,第二套管42套设于第一套管41上,第二套管42的一端与供胶针筒3连
接,第二套管42的另一端与点胶针头2连接;第一套管41上开设有通孔410。此结构,通过第
一套管41可将软管5容置,由通孔410进入第一套管41内的气体可挤压软管5变形。通过第二
套管42便于将供胶针筒3与点胶针头2连接。
[0070]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7和图8,第二套管42上安装有对插管421,供胶针筒3上对应开设有供对插管421插入的第一环型凹槽31。此结构,通过对插管421与第一环型
凹槽31的配合,可提高供胶针筒3与第二套管42的对位安装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
高第二套管42与供胶针筒3的连接密封性能,可以在第一环型凹槽31中设置第一密封圈,避
免出现漏液及漏气的风险。
[0071]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5和图10,作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阀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点胶针头2包括与第二套管42连接的点胶座21和与点胶座21连接的针头本
体22;点胶座21安装于基座1上,点胶座21上开设有连通软管5与针头本体22的点胶通道
211。此结构,通过点胶座21与基座1的连接,可实现对针头本体22的支撑固定,以及对第二
套管42的支撑固定。通过点胶通道211可将软管5与针头本体22连通,便于软管5中的液体由
点胶通道211排至针头本体22中并排出。
[0072]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点胶座21远离连接导管4的一端开设有供针头本体22插入的第二环型凹槽212。此结构,通过第二环型凹槽212可提高点胶座21与针头本体22
之间的对位安装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点胶座21与针头本体22之间的连接密封
性能,可以在第二环型凹槽212中设置第二密封圈,避免出现漏液及漏气的风险。
[0073]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基座1上间隔安装有两个夹板18,点胶座21安装于两个夹板18之间。此结构,通过两个夹板18可实现点胶座21的快速定位安装,提高安装效率。
[0074]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6和图10,作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阀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点胶座21上还开设有供第一套管41伸出第二套管42的一端插入的第一对插
槽213,第一对插槽213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第二送气单元8的出气端与通孔410的导通孔
2130;点胶通道211设于第一对插槽213的底面。此结构,通过第二套管42和点胶座21之间的
连接可将第一套管41夹持密封,避免第二送气单元8通过导通孔2130及通孔410向第一套管
41内供气时,发生漏气的风险。通过第一对插槽213供第一套管41和软管5插入,便于对第一
套管41与点胶座21的快速定位安装,提高效率。
[0075]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8和图10,第一对插槽213的内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台阶部2131,第一套管41的一端伸出第二套管42,第一套管41与第二套管42之间形成与第
一台阶部2131配合抵接的第二台阶部411。此结构,通过第一台阶部2131与第二台阶部411
的配合,可提高第一套管41与点胶座21的对位精度,提高装配效率。
[0076]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8,作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阀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套管41的外周面上沿该第一套管41的周向开设有第一凹槽412,通孔410开
设于第一凹槽412的底面,导通孔2130与第一凹槽412连通。此结构,通过第一凹槽412可将
导通孔2130与通孔410连通,从而可提高进气的均匀性,使气流稳定地进入第一套管41中。
[0077]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8,作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阀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通孔4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通孔410对称分布于第一套管41的两端,两个通孔
410分别设于第一凹槽412中。此结构,通过两个通孔410,可提高进气及出气的效率,进而提
高点胶效率。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通孔410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
作唯一限定。
[0078]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9,作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阀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软管5的外周面上沿该软管5的周向开设有第二凹槽51,通孔410与第二凹槽51连
通。此结构,软管5可呈“工”字型,由通孔410进入的气体可先填充第二凹槽51,当第二凹槽
51内的压力大于软管5中的压力时,软管5受压变形,从而可将软管5中的液体经点胶针头2
排出。第二凹槽51可提高进气的均匀性,确保软管5每次的变形量保持一致,提高点胶均匀
性。
[0079]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作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阀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供胶针筒3的中轴线、软管5的中轴线和点胶针头2的中轴线共线。此结构,采用直通式结
构设计,供胶针筒3、软管5及点胶针头2中的压力损失小,从而可提高点胶的均匀性,点胶阀
维护少。
[0080]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作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阀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点胶阀还包括安装于基座1上的壳体6,壳体6分别罩设于第一送气单元7和第二送气单
元8上。此结构,通过壳体6可将第一送气单元7和第二送气单元8遮盖保护,提高点胶阀的使
用安全性。
[0081]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壳体6上可开设有多个散热孔60,从而可将第一送气单元7和第二送气单元8工作时散发的热量及时排出,有助于提高点胶阀的使用寿命。
[0082]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第一送气单元7和第二送气单元8可通过连接器61连接,该连接器61安装于壳体6上。此结构,通过连接器61可与外部电路连接,从而实现第一送
气单元7和第二送气单元8的电性导通。
[0083]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壳体6中可安装有消音器9,该消音器9可安装于基座1上,从而可对第一送气单元7和第二送气单元8进行降噪处理,降低点胶阀使用时的噪声。
[0084] 请参阅图16,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点胶方法,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阀,具体包括:
[0085] 供胶S1:第一送气单元7向供胶针筒3中供气,以将供胶针筒3中的液体挤压至软管5中。请参阅图13,第一送气单元7将由第一进气管道11吸入的气体从出气管道12排入至供
胶针筒3中,供胶针筒3内的液体在压力F1作用下挤压至软管5中。
[0086] 点胶S2:第二送气单元8向连接导管4中供气,以使连接导管4中的压力大于软管5中的压力,软管5受压变形后将液体由点胶针头2排出。请参阅图14和图15,第二送气单元8
将由第二进气管道15吸入的气体经第二出气通道17、导通孔2130和通孔410排入至第一套
管41中,随着第一套管41内的压力F2逐渐增大,当第一套管41中的压力F2大于软管5中的压
力F1时,软管5在压力差值(F2‑F1)的挤压下变形,从而可将软管5中的液体由点胶针头2排
出。
[0087] 抽气重置S3:第二送气单元8对连接导管4抽气,以使连接导管4中的压力小于或等于软管5中的压力,软管5扩张至初始位置。请参阅图14和图15,第二送气单元8通过第二进
气管道15将第一套管41内的空气排出,第一套管41内的压力F2逐渐减小,当第一套管41内
的压力F2小于或者等于软管5中的压力F1时,软管5在第一送气单元7提供的压力F1下扩张
至初始位置。软管5在扩张的过程中,可将点胶针头2内未排出的液体倒吸至软管5中,从而
可防止液体滴漏的问题。
[008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点胶阀重复上述供胶S1步骤、点胶S2步骤和抽气重置S3步骤,可实现对每次点胶量的精确控制,保证每次点胶量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0089]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