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板干燥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393434.2

文献号 : CN11375821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中野隆彦

申请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摘要 :

电极板干燥装置具备具有喷嘴部的多个热风吹出部。喷嘴部具有构成第1引导面的第1热风引导部和构成第2引导面的第2热风引导部,并构成为向斜上游侧吹出带状热风,第1引导面与未干燥活性物质层所成的角设为如下角度:即使不设置扩散防止部,带状热风也遍及从第1上游侧端缘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为止的间隙的15倍以上的距离地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向上游侧前进。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极板干燥装置,所述电极板干燥装置一边将在带状的集电箔上形成有未干燥活性物质层的未干燥电极板沿所述未干燥电极板的长度方向搬送,一边使所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加热干燥,其中,所述电极板干燥装置具备多个热风吹出部,所述多个热风吹出部分别位于比所述未干燥电极板靠所述未干燥电极板的厚度方向中的从所述集电箔朝向所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的第1厚度方向的位置,并在所述未干燥电极板的搬送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隙地配置,所述热风吹出部具有喷嘴部,该喷嘴部朝向作为所述厚度方向中的与所述第1厚度方向相反的第2厚度方向且所述搬送方向的上游侧的斜上游侧,吹出在所述未干燥电极板的宽度方向上扩展了的带状热风,所述喷嘴部具有:

第1热风引导部,所述第1热风引导部构成越靠所述搬送方向的下游侧则位于越靠所述第1厚度方向的位置的第1引导面;及第2热风引导部,所述第2热风引导部构成位于比所述第1引导面靠所述第2厚度方向的位置并与所述第1引导面平行地相对的第2引导面,所述喷嘴部构成为,通过所述第1引导面与所述第2引导面之间,从作为所述第1引导面的所述上游侧的端缘的第1上游侧端缘与作为所述第2引导面的所述上游侧的端缘的第2上游侧端缘之间向所述斜上游侧吹出所述带状热风,所述第1引导面及所述第2引导面与所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所成的角α设为如下角度:即使在所述喷嘴部的所述上游侧未设置防止所述带状热风向所述第1厚度方向扩散的扩散防止部,吹出的所述带状热风也遍及从所述第1上游侧端缘到所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为止的间隙G的15倍以上的距离LS地沿着所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向所述上游侧前进,所述角α为5~45°,所述间隙G为3~10mm,

从所述喷嘴部吹出的所述带状热风的初始流速Vs为40~80m/s。

说明书 :

电极板干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极板干燥装置,所述电极板干燥装置一边将在带状的集电箔上形成有未干燥活性物质层的未干燥电极板沿该未干燥电极板的长度方向搬送,一边利用热风使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加热干燥。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用于电池、电容器的正极板或负极板的电极板,已知有在带状的集电箔上形成有沿集电箔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的活性物质层的带状电极板。这样的带状电极板例如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制造。即,准备使活性物质粒子等分散在分散介质中的活性物质糊,将该活性物质糊涂布在集电箔上,在集电箔上形成具有带状的未干燥活性物质层的带状的未干燥电极板。然后,将该未干燥电极板搬送到电极板干燥装置内,在电极板干燥装置内一边将未干燥电极板沿长度方向搬送,一边将热风向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吹送,使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加热干燥而形成活性物质层。作为与这样的电极板干燥装置关联的现有技术,例如可列举日本特开2013‑068394。
[0003] 日本特开2013‑068394所公开的电极板干燥装置900在其内部具备多个热风吹出部930(参照图9)。这些热风吹出部930分别位于比未干燥电极板1A靠未干燥电极板1A的厚度方向GH中的从集电箔3朝向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的第1厚度方向GH1(图9中为上方)的位置,在搬送方向CH(长度方向EH)上互相隔开预定间隙地排列配置。各热风吹出部930具有:滞留主体部931,所述滞留主体部931形成使热风HAb暂时滞留的滞留空间;及喷嘴部933,所述喷嘴部933使该滞留主体部931内的热风HAb作为带状热风HA朝向斜上游侧IH(厚度方向GH中的与第1厚度方向GH1相反的第2厚度方向GH2且搬送方向CH的上游侧CH1,图9中为左下方向)吹出。
[0004] 其中,滞留主体部931为长方体箱状,并具有位于第1厚度方向GH1的第1壁部931a、位于第2厚度方向GH2的第2壁部931b、位于搬送方向CH的上游侧CH1的位置的上游侧壁部931c、位于搬送方向CH的下游侧CH2的位置的下游侧壁部931d、位于图9中的纸面的近前侧的位置的宽度侧壁部(未图示)、及位于图9中的纸面的里侧的位置的宽度侧壁部931f。
[0005] 另一方面,喷嘴部933在第2壁部931b的下游侧CH2设置于下游侧壁部931d的第2厚度方向GH2。该喷嘴部933具有沿未干燥电极板1A的宽度方向FH(图9中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形态,使在宽度方向FH上扩展了的带状的带状热风HA向斜上游侧IH吹出。
[0006] 在这样的热风吹出部930中,由于在喷嘴部933的上游侧CH1存在滞留主体部931的第2壁部931b,因此从喷嘴部933吹出的带状热风HA利用该第2壁部931b防止向第1厚度方向GH1的扩散。即,滞留主体部931的第2壁部931b作为防止吹出的带状热风HA向第1厚度方向GH1扩散的“扩散防止部”发挥功能。并且,通过了该第2壁部(扩散防止部)931b与未干燥电极板1A的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的间隙的带状热风HA进一步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向上游侧CH1前进。这样,通过使带状热风HA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向上游侧CH1流动,能够使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高效地干燥。

发明内容

[0007] 然而,由于上述的热风吹出部930在喷嘴部933的上游侧CH1具有第2壁部(扩散防止部)931b,因此热风吹出部930整体的搬送方向CH的尺寸Lb大。因此,在将多个热风吹出部930沿搬送方向CH排列配置时,热风吹出部930的配置的自由度低。即,当为了使带状热风HA反复吹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上来使其快速干燥而将多个热风吹出部930在搬送方向CH上排列时,不得不扩大热风吹出部930彼此的间隔,产生电极板干燥装置900的搬送方向的尺寸大型化等问题。
[0008]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电极板干燥装置,该电极板干燥装置能够一边将多个热风吹出部沿搬送方向排列配置一边减小搬送方向的尺寸等、能够提高热风吹出部的配置的自由度。
[0009]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是一种电极板干燥装置,所述电极板干燥装置一边将在带状的集电箔上形成有未干燥活性物质层的未干燥电极板沿所述未干燥电极板的长度方向搬送,一边使所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加热干燥,其中,所述电极板干燥装置具备多个热风吹出部,所述多个热风吹出部分别位于比所述未干燥电极板靠所述未干燥电极板的厚度方向中的从所述集电箔朝向所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的第1厚度方向的位置,并在所述未干燥电极板的搬送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隙地配置,所述热风吹出部具有喷嘴部,该喷嘴部朝向作为所述厚度方向中的与所述第1厚度方向相反的第2厚度方向且所述搬送方向的上游侧的斜上游侧,吹出在所述未干燥电极板的宽度方向上扩展了的带状的带状热风,所述喷嘴部具有:第1热风引导部,所述第1热风引导部构成越靠所述搬送方向的下游侧则位于越靠所述第1厚度方向的位置的第1引导面;及第2热风引导部,所述第2热风引导部构成位于比所述第1引导面靠所述第2厚度方向的位置并与所述第1引导面平行地相对的第2引导面,所述喷嘴部构成为,通过所述第1引导面与所述第2引导面之间,从作为所述第1引导面的所述上游侧的端缘的第1上游侧端缘与作为所述第2引导面的所述上游侧的端缘的第2上游侧端缘之间向所述斜上游侧吹出所述带状热风,所述第1引导面及所述第2引导面与所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所成的角α设为如下角度:即使在所述喷嘴部的所述上游侧未设置防止所述带状热风向所述第1厚度方向扩散的扩散防止部,吹出的所述带状热风也遍及从所述第1上游侧端缘到所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为止的间隙G的15倍以上的距离LS地沿着所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向所述上游侧前进。
[0010] 在上述的电极板干燥装置中,从各热风吹出部的喷嘴部向斜上游侧吹出的带状热风遍及长距离地、具体而言遍及上述的间隙G的15倍以上的距离LS地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向搬送方向的上游侧前进。因此,能够使未干燥活性物质层高效地干燥。
[0011] 而且,热风吹出部在喷嘴部的上游侧不需要防止带状热风向第1厚度方向(从未干燥活性物质层离开的方向)扩散的扩散防止部,因此与具有扩散防止部的热风吹出部相比,能够减小热风吹出部整体的搬送方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将多个热风吹出部以较窄的间隔排列,而减小电极板干燥装置的搬送方向上的尺寸等,能够提高热风吹出部的配置的自由度。
[0012] 此外,作为使“未干燥电极板”干燥而形成的带状的电极板,例如,可列举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池的电极板、用于锂离子电容器等电容器的电极板等。另外,电极板可以是形成正极的正极板,也可以是形成负极的负极板。
[0013] 作为“未干燥活性物质层”,例如,可列举形成在带状的集电箔上且沿集电箔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带状的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多个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隙地排列的形态的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另外,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可以是将使活性物质粒子等分散在分散介质中的活性物质糊涂布于集电箔而形成的未干燥活性物质层,或者,也可以是制作将活性物质粒子等与分散介质混合并进行造粒得到的湿润粒子的集合体并且对该粒子集合体进行压延并转印到集电箔上而形成的未干燥活性物质层。
[0014] “带状热风遍及距离LS地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向上游侧前进”是指,当在比喷嘴部的第1上游侧端缘靠搬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调查了带状热风的厚度方向的流速分布的情况下,除了从未干燥活性物质层的表面在第1厚度方向上1mm以内的表面接近区域以外,一边维持越向第1厚度方向前进(越离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则带状热风的流速V越慢的流速分布、相反而言、越向第2厚度方向前进(越接近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则带状热风的流速V越快的流速分布,一边带状热风遍及距离LS地向上游侧前进。
[0015] 上述的电极板干燥装置可以设为如下的电极板干燥装置:所述角α为5~45°,所述间隙G为3~10mm,从所述喷嘴部吹出的所述带状热风的初始流速Vs为40~80m/s。
[0016] 在上述的电极板干燥装置中,将喷嘴部的第1引导面及第2引导面与未干燥活性物质层所成的角α设为5~45°,将从喷嘴部的第1上游侧端缘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为止的间隙G设为3~10mm,将带状热风的初始流速Vs设为40~80m/s。由此,从喷嘴部吹出的带状热风容易遍及长距离地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向上游侧流动。

附图说明

[0017]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要素,并且附图中:
[0018] 图1是实施方式的带状电极板的立体图。
[0019] 图2是实施方式的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0020]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极板干燥装置的整体的说明图。
[0021] 图4是实施方式的从第1厚度方向侧观察热风吹出部及未干燥单侧电极板的俯视图。
[0022] 图5是实施方式的热风吹出部及未干燥单侧电极板的从宽度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0023]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带状热风的厚度方向的流速分布的说明图。
[0024] 图7是示出残留在实施例1~3及比较例1、2的各单侧电极板的活性物质层内的残留分散介质量的图表。
[0025] 图8是示出比较例的带状热风的厚度方向的流速分布的说明图。
[0026] 图9是现有形态的热风吹出部及未干燥电极板的从宽度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带状电极板1的立体图。该带状电极板1用于制造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车辆等的方型且密闭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体而言,带状电极板1是用于制造构成电池的扁平状卷绕型或层叠型的电极体的带状正极板。此外,以下,将带状电极板1的长度方向EH、宽度方向FH及厚度方向GH定为图1所示的方向来进行说明。
[0028] 带状电极板1具有由沿长度方向EH延伸的带状的铝箔构成的集电箔3。在该集电箔3的第1主面3a中的、在宽度方向FH的中央沿长度方向EH延伸的区域上,活性物质层5在长度方向EH上形成为带状。另外,在集电箔3的相反侧的第2主面3b中的、在宽度方向FH的中央沿长度方向EH延伸的区域上,活性物质层15也在长度方向EH上形成为带状。此外,集电箔3中的、在宽度方向FH的两端部沿长度方向EH延伸的部位分别不存在活性物质层5、15,成为集电箔3在厚度方向GH上露出的露出部3r。
[0029] 活性物质层5、15由活性物质粒子、导电粒子及粘结剂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活性物质粒子,使用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粒子,具体而言,使用锂镍钴锰氧化物粒子。另外,使用乙炔黑(AB)粒子作为导电粒子,使用聚‑1,1‑二氟乙烯(PVDF)作为粘结剂。
[0030] 接着,对上述带状电极板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参照图2~图6)。首先,在“第1电极形成工序S1”(参照图2)中,在集电箔3的第1主面3a上,形成具有在干燥后成为前述的活性物质层5的带状的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的未干燥单侧电极板(未干燥电极板)1A。
[0031] 具体而言,在进行第1电极形成工序S1之前,预先准备电极糊PE。该电极糊PE将活性物质粒子、导电粒子、粘结剂及分散介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N‑甲基吡咯烷酮(NMP))混合,使活性物质粒子、导电粒子及粘结剂分散在分散介质中而形成。电极糊PE的固体成分率(日文:固形分率)NV在本实施方式中为NV=62.5wt%。
[0032] 在第1电极形成工序S1中,将该电极糊PE涂布于集电箔3的第1主面3a,形成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具体而言,利用多个搬送辊(未图示)将从卷出辊(未图示)卷出的集电箔3沿长度方向EH搬送。然后,从涂布模具(未图示)朝向集电箔3的第1主面3a中的宽度方向FH的中央部分排出预定的排出量的电极糊PE,在集电箔3的第1主面3a上呈带状地连续形成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该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的厚度t在本实施方式中为t=60μm。
[0033] 接着,在“第1干燥工序S2”(参照图2)中,一边将在第1电极形成工序S1中得到的未干燥单侧电极板1A沿长度方向EH搬送,一边利用带状热风HA使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加热干燥,形成活性物质层5。该第1干燥工序S2使用电极板干燥装置100(参照图3~图6)进行。该电极板干燥装置100由干燥室110、搬送未干燥单侧电极板1A的多个搬送辊120、朝向未干燥单侧电极板1A吹出带状热风HA的多个热风吹出部130、将热风HAb向热风吹出部130引导的通道150、及产生热风HAb的热风产生部160等构成。
[0034] 干燥室110(参照图3)是通过壁部111与外部分隔开的箱状。在该干燥室110设置有用于将未干燥单侧电极板1A从外部向干燥室110内搬入的搬入口111i和用于将干燥后的单侧电极板1B从干燥室110内向外部搬出的搬出口111j。
[0035] 搬送辊120(参照图3)配置在干燥室110内,由马达(未图示)驱动。搬送辊120一边与未干燥单侧电极板1A中的集电箔3接触,一边将未干燥单侧电极板1A沿长度方向EH搬送。此外,在图3~图6的各图中,左右方向是搬送方向CH,左侧是搬送方向CH的上游侧CH1,右侧是搬送方向CH的下游侧CH2。另外,在图3、图5及图6中,上方是未干燥单侧电极板1A的厚度方向GH中的、从集电箔3朝向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的第1厚度方向GH1,下方是厚度方向GH中的与第1厚度方向GH1相反的第2厚度方向GH2。
[0036] 热风吹出部130(参照图3~图6)分别位于干燥室110内的、比由搬送辊120搬送的未干燥单侧电极板1A靠第1厚度方向GH1的位置,在搬送方向CH(长度方向EH)上互相隔开预定间隙地配置。各热风吹出部130分别在第1厚度方向GH1上与后述的通道150连通,经由通道150与后述的热风产生部160连接。由此,在热风产生部160中产生的热风HAb在通过通道150而暂时供给到热风吹出部130内之后,成为带状热风HA而向外部吹出。
[0037] 该热风吹出部130具有:滞留主体部131,所述滞留主体部131形成使热风HAb暂时滞留的滞留空间;及喷嘴部133,所述喷嘴部133使滞留的热风HAb作为呈带状的带状热风HA向外部吹出。
[0038] 其中,滞留主体部131为长方体箱状,并具有第1壁部131a、上游侧壁部131c、下游侧壁部131d、宽度侧壁部131e及宽度侧壁部131f。此外,在滞留主体部131的第1壁部131a设置有与后述的通道150连通的连通孔,但在图4~图6中省略了该连通孔的图示。
[0039] 其中,第1壁部131a位于第1厚度方向GH1,与由搬送辊120搬送的未干燥单侧电极板1A平行地(以与厚度方向GH正交的方式)配置。另外,上游侧壁部131c以位于搬送方向CH的上游侧CH1并与搬送方向CH正交的方式配置,下游侧壁部131d以位于搬送方向CH的下游侧CH2并与搬送方向CH正交的方式配置。另外,宽度侧壁部131e、131f以位于未干燥单侧电极板1A的宽度方向FH的两侧并与宽度方向FH正交的方式分别配置。
[0040] 喷嘴部133构成为,朝向作为在第2厚度方向GH2且搬送方向CH的上游侧CH1的斜上游侧IH(图3、图5及图6中的左下方向),吹出在未干燥单侧电极板1A的宽度方向FH上扩展了的带状的带状热风HA。该喷嘴部133设置于滞留主体部131的第2厚度方向GH2,并具有沿宽度方向FH延伸的形态。具体而言,喷嘴部133由第1热风引导部134及第2热风引导部135构成(参照图5及图6)。
[0041] 第1热风引导部134及第2热风引导部135分别是沿宽度方向FH延伸的矩形板状,并隔开间隙互相平行地配置。第1热风引导部134从上游侧壁部131c的第2厚度方向GH2的端部131ct起,以越靠下游侧CH2则位于越靠第1厚度方向GH1的位置的方式,向与斜上游侧IH相反的方向(图5及图6中为右上方向)延伸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热风引导部134中的朝向第2厚度方向GH2的主面是前述的第1引导面134n,该第1引导面134n越靠下游侧CH2则位于越靠第1厚度方向GH1的位置。
[0042] 另一方面,第2热风引导部135从下游侧壁部131d的第2厚度方向GH2的端部131dt起,以越靠上游侧CH1则位于越靠第2厚度方向GH2的位置的方式,向斜上游侧IH延伸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热风引导部135中的朝向第1厚度方向GH1的主面是前述的第2引导面135n,该第2引导面135n位于比上述的第1引导面134n靠第2厚度方向GH2的位置,并与第1引导面134n平行地相对。
[0043] 该喷嘴部133的与宽度方向FH及斜上游侧IH正交的开口宽度M在本实施方式中为M=5mm。
[0044] 另外,从作为第1引导面134n的上游侧CH1的端缘的第1上游侧端缘134nt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为止的间隙G为3~10mm(在本实施方式中为G=5mm)。另外,从作为第2引导面135n的上游侧CH1的端缘的第2上游侧端缘135nt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为止的间隙K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K=5mm。
[0045] 另外,喷嘴部133的第1引导面134n及第2引导面135n与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所成的角α(以下,也简称为“喷嘴部133的角α”)为5~4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α=3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喷嘴部133的角α设为如下角度:即使在喷嘴部133的上游侧CH1不设置防止带状热风HA向第1厚度方向GH1扩散的扩散防止部,吹出的带状热风HA也遍及上述的间隙G(在本实施方式中为G=5mm)的15倍以上的距离LS(在本实施方式中,距离LS为间隙G的35倍左右:LS=约175mm)地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向上游侧CH1前进。
[0046] 在这样的形态的热风吹出部130中,供给到热风吹出部130的滞留主体部131内的热风HAb通过喷嘴部133的第1引导面134n与第2引导面135n之间,从第1引导面134n的第1上游侧端缘134nt与第2引导面135n的第2上游侧端缘135nt之间向斜上游侧IH作为带状热风HA而吹出。该带状热风HA的初始流速Vs为40~80m/s(在本实施方式中为Vs=60m/s)。吹出的带状热风HA遍及长距离L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遍及上述的间隙G的35倍左右的距离LS地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向上游侧CH1前进。
[0047] 在此,对于该带状热风HA,在图6中示意性地示出对厚度方向GH的流速分布进行调查而得到的结果。此外,在图6中,从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的表面5xn在第1厚度方向GH1上1mm以内的表面接近区域SR内的带状热风HA的流速V省略了图示。
[0048] 从喷嘴部133以初始流速Vs=60m/s吹出的带状热风HA越向搬送方向CH的上游侧CH1前进,流速V越逐渐变慢。另外,该带状热风HA一边维持越靠第1厚度方向GH1(越离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则流速V越慢的流速分布,一边遍及从喷嘴部133的第1上游侧端缘134nt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为止的间隙G的约35倍的距离LS(LS=G×35)地向上游侧CH1前进。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极板干燥装置100中,尽管在喷嘴部133的上游侧CH1未设置防止带状热风HA向第1厚度方向GH1扩散的扩散防止部,但带状热风HA仍然遍及长距离L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遍及间隙G的约35倍的距离LS地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向上游侧CH1前进。
[0049] 通道150构成将多个热风吹出部130与后述的热风产生部160之间连结的热风HAb的流通路。通道150在干燥室110的内部在各热风吹出部130的第1厚度方向GH1上与各热风吹出部130连接,另外,在干燥室110的外部与热风产生部160连接。通过该通道150,在热风产生部160产生的热风HAb被向各热风吹出部130供给。
[0050] 热风产生部160配置于干燥室110的外部,并与通道150连通。热风产生部160具有未图示的送风风扇及加热器,构成为利用加热器使由送风风扇产生的风升温而产生热风HAb。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热风HAb的温度设为180℃。
[0051] 接着,对使用该电极板干燥装置100的第1干燥工序S2进行说明。未干燥单侧电极板1A在使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朝向第1厚度方向GH1且使集电箔3朝向第2厚度方向GH2的状态下,通过搬入口111i而向干燥室110内搬入,进而,利用多个搬送辊120在干燥室110内沿长度方向EH搬送。
[0052] 另一方面,从设置于比未干燥单侧电极板1A靠第1厚度方向GH1的位置的多个热风吹出部130的喷嘴部133朝向斜上游侧IH吹出在宽度方向FH上扩展了的带状的带状热风HA。
[0053] 该带状热风HA遍及从喷嘴部133的第1上游侧端缘134nt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为止的间隙G(在本实施方式中为G=5mm)的15倍以上的距离LS(在本实施方式中,距离LS为间隙G的35倍左右:LS=约175mm)地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向上游侧CH1前进。通过从各热风吹出部130的喷嘴部133吹送这样的带状热风HA,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内包含的分散介质蒸发,连续地形成干燥了的活性物质层5。
[0054] 此外,也将在该集电箔3的第1主面3a上形成有活性物质层5的带状电极板称为单侧电极板1B。该单侧电极板1B通过干燥室110的搬出口111j而向干燥室110的外部搬出。
[0055] 接着,在“第2电极形成工序S3”(参照图2)中,使用上述的单侧电极板1B,在集电箔3的第2主面3b上形成具有在干燥后成为前述的活性物质层15的带状的未干燥活性物质层
15x的未干燥两侧电极板(未干燥电极板)1C。具体而言,与前述的第1电极形成工序S1同样地,将电极糊PE涂布于集电箔3的第2主面3b,连续地形成厚度t=60μm的未干燥活性物质层
15x。
[0056] 接着,在“第2干燥工序S4”(参照图2)中,与第1干燥工序S2同样地,使用电极板干燥装置100(参照图3~图6),一边将上述的未干燥两侧电极板1C沿长度方向EH搬送,一边利用带状热风HA使未干燥活性物质层15x加热干燥,形成活性物质层15。在该第2干燥工序S4中,也从各热风吹出部130的喷嘴部133向斜上游侧IH吹出带状热风HA。该带状热风HA也遍及从喷嘴部133的第1上游侧端缘134nt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15x为止的间隙G(在本实施方式中为G=5mm)的15倍以上的距离LS(在本实施方式中,距离LS为间隙G的35倍左右:LS=约175mm)地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15x向上游侧CH1前进。
[0057] 此外,也将在该集电箔3的第1主面3a上形成有活性物质层5且在第2主面3b上形成有活性物质层15的带状电极板称为两侧电极板1D。
[0058] 接着,在“冲压工序S5”(参照图2)中,使用辊压装置(未图示),一边将上述的两侧电极板1D沿长度方向EH搬送,一边在厚度方向GH上进行辊压,分别提高活性物质层5、15的密度。这样,制成带状电极板1(参照图1)。
[0059] (实施例1~3及比较例1、2)
[0060] 接着,对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效果而进行的试验的结果进行说明。在本试验中,将电极板干燥装置100中的、热风吹出部130的喷嘴部133的角α(第1引导面134n及第2引导面135n与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所成的角α)分别设为不同的角度,对使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热风干燥了的情况下的、活性物质层5的干燥状态进行了调查。
[0061] 具体而言,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第1电极形成工序S1,形成在集电箔3上具有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的未干燥单侧电极板1A,然后,进行第1干燥工序S2,利用带状热风HA使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加热干燥,形成活性物质层5。此时,将喷嘴部133的角α在实施例1中设为α=5°,在实施例2中与实施方式同样地设为α=30°,在实施例3中设为α=45°,在比较例1中设为α=55°,在比较例2中设为α=65°(参照图7)。
[0062] 另外,对于实施例1~3及比较例1、2,分别调查了带状热风HA的厚度方向GH的流速分布。其结果,在实施例1~3中,大致成为图6所示的流速分布。即,在实施例1~3中,均是除了从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的表面5xn在第1厚度方向GH1上1mm以内的表面接近区域SR以外,一边维持越向第1厚度方向GH1前进则带状热风HA的流速V越慢的流速分布,一边使带状热风HA遍及从喷嘴部133的第1上游侧端缘134nt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为止的间隙G的15倍以上的距离LS地向上游侧CH1前进。也就是说,在实施例1~3中,带状热风HA遍及间隙G的15倍以上的长距离LS地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向上游侧CH1前进。
[0063]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2中,是图8所示的流速分布。即,在比较例1、2中,均是在到达间隙G的15倍以上的距离LS之前,带状热风HA中的流速V最快的部分从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的表面5xn向第1厚度方向GH1大幅地离开。具体而言,当例如在图8中观察距离L=G×10的部位时,带状热风HA中的最快的流速V=30~40m/s的部分从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向第1厚度方向GH1离开,在比流速V=30~40m/s的部分靠第2厚度方向GH2的位置,存在流速V比流速V=30~40m/s慢的流速V=20~30m/s的部分。这样,在比较例1、2中,带状热风HA无法遍及长距离L地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向上游侧CH1前进。
[0064] 接着,对于在第1干燥工序S2中得到的实施例1~3及比较例1、2的各单侧电极板1B,分别使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残留在活性物质层5内的残留分散介质量(ppm)。其结果在图7中用图表示出。从图7的图表可知,与比较例1、2相比,在实施例1~3中,残留分散介质量少。
产生这样的结果的理由认为是以下原因。
[0065] 即,在实施例1~3中,厚度方向GH的带状热风HA的流速分布大致为图6所示的流速分布,带状热风HA遍及间隙G的15倍以上的长距离LS地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向上游侧CH1前进。因此,能够使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高效地干燥,因此活性物质层5中的残留分散介质量少。
[0066] 与此相对,在比较例1、2中,厚度方向GH的带状热风HA的流速分布是图8所示的流速分布,带状热风HA无法遍及长距离L地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向上游侧CH1前进。因此,认为无法使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高效地干燥,活性物质层5中的残留分散介质量多,而成为半干的状态。
[0067]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在电极板干燥装置100中,从各热风吹出部130的喷嘴部133向斜上游侧IH吹出的带状热风HA遍及长距离L地、具体而言遍及从喷嘴部133的第1上游侧端缘134nt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15x为止的间隙G的15倍以上的距离LS地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15x向搬送方向CH的上游侧CH1前进。因此,能够使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15x高效地干燥。
[0068] 而且,热风吹出部130在喷嘴部133的上游侧CH1不需要防止带状热风HA向第1厚度方向GH1(离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的方向)扩散的扩散防止部(例如图9中的第2壁部931b),因此,与具有扩散防止部的热风吹出部(例如图9所示的热风吹出部930)相比,能够减小热风吹出部130整体的搬送方向CH的尺寸La(参照图5)。因此,能够将多个热风吹出部
130以较窄的间隔排列,而减小电极板干燥装置100的搬送方向CH的尺寸等,能够提高热风吹出部130的配置的自由度。
[0069] 而且,在电极板干燥装置100中,将喷嘴部133的角α(第1引导面134n及第2引导面135n与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所成的角α)设为5~45°,将从喷嘴部133的第1上游侧端缘
134nt到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15x为止的间隙G设为3~10mm,将带状热风HA的初始流速Vs设为40~80m/s。由此,从喷嘴部133吹出的带状热风HA容易遍及长距离L地沿着未干燥活性物质层5x、15x向上游侧CH1流动。
[0070]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而进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