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设备的自清洁方法和控制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166103.1

文献号 : CN11381283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龚恒任怀强刘凯崔振民韦伟吴任迪蒋洪彬闾浩

申请人 : 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设备的自清洁方法和控制方法,通过对锅体内污染程序的判断,可以选择相应的常规程序或强化程序进行清洗。并且,在加水过程中还对锅体加热,让水受热后产生蒸气,用以软化锅内残留。同时伴随着锅铲可以在锅体内的第一清洗位置和第二清洗位置来回移动,可以实现锅盖内表面和锅体底面和内壁面的360度全面快速的自清洁程序,满足用户需求,增进用户体验。

权利要求 :

1.一种烹饪设备的自清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锅体内移动锅铲至第一预定位置,使所述锅铲的搅拌铲和所述锅体的底面过盈配合;

启动驱动装置,带动所述锅铲的搅拌铲和辅助铲公转,沿所述锅体的圆周方向清洁所述锅体的内壁面和底面;以及启动传动装置,带动所述搅拌铲自转,沿所述锅铲的轴心方向清洁所述锅体的底面;

启动升降装置带动所述锅铲移动至第二预定位置,使所述辅助铲和锅盖的内表面过盈配合;

启动驱动装置,带动所述锅铲的搅拌铲和辅助铲公转,沿所述锅体的圆周方向清洁所述锅体的内壁面和锅盖的内表面;以及启动传动装置,带动所述搅拌铲自转,沿所述锅铲的轴心方向清洁所述底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清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锅体内移动锅铲至第一预定位置的步骤包括:控制模块判断烹饪程序结束,并驱动所述锅铲移动至所述第一预定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清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启动驱动装置的步骤前还包括:启动给水模块对所述锅体内注水;以及

启动升温模块对所述水进行加热,以在所述锅体内产生蒸汽。

说明书 :

烹饪设备的自清洁方法和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烹饪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设备的自清洁方法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为满足人们对于各种烹饪场景的不同需求,使相关的家用电器品类推陈出新。产品从过去的帮你做饭的工具发展到如今教你做饭的智能化伙伴。目前,一部分厨艺不精、工作较忙的人群,对于操作简单、智能化程度高的家电产品越来越感兴趣,比如炒菜机、烹饪机、破壁机、智能电饭煲等产品。
[0003] 虽然这类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烹饪的难题,但是在实际应用场景的操作上还是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克服,以改善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0004] 本申请的多个方面提供一种烹饪设备的自清洁方法和控制方法,用以解决现有的烹饪设备无法针对锅体内不同污染程度提供相对应的清洗方式的问题。
[000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设备的清洁方法,包括:在锅体内移动锅铲至第一预定位置,使所述锅铲的搅拌铲和所述锅体的底面过盈配合;启动驱动装置,带动所述锅铲的搅拌铲和辅助铲公转,沿所述锅体的圆周方向清洁所述锅体的内壁面和底面;以及启动传动装置,带动所述搅拌铲自转,沿所述锅铲的轴心方向清洁所述锅体的底面。
[0006] 可选地,所述在锅体内移动锅铲至第一预定位置的步骤包括:控制模块判断烹饪程序结束,并驱动所述锅铲移动至所述第一预定位置。
[0007] 可选地,在所述启动驱动装置的步骤前还包括:启动给水模块对所述锅体内注水;以及启动升温模块对所述水进行加热,以在所述锅体内产生蒸汽。
[0008] 可选地,还包括:启动升降装置带动所述锅铲移动至第二预定位置,使所述辅助铲和锅盖的内表面过盈配合;启动驱动装置,带动所述锅铲的搅拌铲和辅助铲公转,沿所述锅体的圆周方向清洁所述锅体的内壁面和锅盖的内表面;以及启动传动装置,带动所述搅拌铲自转,沿所述锅铲的轴心方向清洁所述底面。
[0009]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烹饪设备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判断锅体内的污染度,并依据所述污染度选择常规清洗程序或加强清洗程序;移动锅铲至第一清洗位置,并且使所述锅铲和所述锅体的底面过盈接触;启动所述锅铲,在第一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内搅拌清洗;移动所述锅铲至第二清洗位置,并且使所述锅铲和锅盖的内表面过盈接触;启动所述锅铲,在第二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内搅拌清洗;以及在所述第二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结束后,结束清洗。
[0010] 可选地,在所述移动锅铲至第一清洗位置以及所述移动所述锅铲至第二清洗位置的步骤中,还同时拉高所述锅铲的转速。
[0011] 可选地,在所述过盈接触时,若所述转速尚未拉到最高,持续移动所述锅铲和提高所述转速,直至所述转速拉到最高。
[0012] 可选地,在所述启动所述锅铲的步骤前还包括:对所述锅体加热;以及对所述锅体内加水,使水受热后在所述锅体内产生蒸汽。
[0013] 可选地,所述加热的功率和所述水的流量相配合,以持续的产生蒸汽。
[0014] 可选地,在所述对所述锅体加热以及所述对所述锅体内加水的步骤后,等待一预定时长,以累积蒸汽,软化所述锅体内的残留。
[0015] 可选地,所述启动所述锅铲的步骤包括:移动所述锅铲至所述第二清洗位置,并降低所述转速;朝所述第一清洗位置移动所述锅铲,同时提高所述转速;让所述锅铲与所述锅体内的底面或锅盖的内表面过盈接触,并且持续拉高所述转速;朝所述第二清洗位置移动所述锅铲,同时降低所述转速;以及让所述锅铲返回至所述第二清洗位置,停止搅拌。
[0016] 可选地,所述停止搅拌的步骤后还包括:移动所述锅铲至所述第一清洗位置,并降低所述转速;朝所述第二清洗位置移动所述锅铲,同时提高所述转速;让所述锅铲与所述锅体内的底面或锅盖的内表面过盈接触,并且持续拉高所述转速;朝所述第一清洗位置移动所述锅铲,同时降低所述转速;以及移动所述锅铲至所述第一清洗位置,停止搅拌。
[0017] 可选地,所述停止搅拌的步骤后还包括:判断所述锅铲在所述锅盖或所述底面上的清洁范围是否全覆盖;若是,所述锅铲接触于所述锅盖和所述锅体的内壁面和所述底面旋转一周,结束清洗;以及若否,返回至所述移动所述锅铲至所述第二清洗位置的步骤,并执行相应步骤。
[0018] 本申请实施例同时提供一种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判断锅体内的污染度,并依据所述污染度选择清洗程序;移动锅铲至第一清洗位置;启动所述锅铲,在第一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内搅拌清洗;移动所述锅铲至所述锅体内的第二清洗位置;启动所述锅铲,在第二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内搅拌清洗;以及在所述第二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结束后,结束清洗。
[0019]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烹饪设备的自清洁方法和控制方法可以通过对锅内污染度的智能判断,选择适应的清洗模式。并且,在清洁过程中随着蒸汽的提供可以更好的软化锅体内食材的残留,可以取得更好的洗净效果。同时,通过锅铲的升降,在第一清洗位置和第二清洗位置之间来回清洁,可以提供360度无死角的清洁模式,确保烹饪设备的自清洁成效可以满足用户需求。

附图说明

[0020]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 图1和图2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立体图。
[0022] 图3a和3b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右侧视图。
[0023]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俯视图。
[0024]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底座的立体图。
[0025]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底座的俯视图。
[0026] 图6a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立体图。
[0027] 图6b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灶台的俯视图。
[0028] 图7和图8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底座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9]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立体图。
[0030]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局部剖面图。
[0031]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流支架的立体图。
[0032]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流支架的俯视图。
[0033]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流支架的后视图。
[0034]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流支架的剖面图。
[0035] 图15为图14的局部放大图。
[0036]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盖的立体图。
[0037]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盖的分解图。
[0038]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盖的仰视图。
[0039]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盖的俯视图。
[0040]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排烟管的立体图。
[0041]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排烟管的剖面图。
[0042]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盖的剖面图。
[0043] 图23为图22的局部放大图。
[0044] 图2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锅盖的分解图。
[0045] 图2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锅盖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46] 图26为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的锅盖的立体图。
[0047] 图27为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的锅盖的分解图。
[0048] 图28为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的锅盖的剖面图。
[0049] 图29为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的锅盖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50]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剖面图。
[0051] 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52]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立体图。
[0053] 图3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剖面图。
[0054] 图3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设备另一视角的剖面图。
[0055] 图3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铲的立体图。
[0056] 图3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铲的剖面图。
[0057] 图3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锅铲的俯视图。
[0058] 图3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架的立体图。
[0059] 图3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部分结构的剖切示意图。
[0060] 图40为图39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61] 图4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铲的辅助铲的横截面剖视图。
[0062] 图4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铲的搅拌铲的横截面剖视图。
[0063] 图4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自清洁方法的流程图。
[0064] 图4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0065] 图4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清洁方法的流程图。
[0066] 图4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清洁方法的常规程序的流程图。
[0067] 图4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清洁方法的强化程序的流程图。
[0068] 图4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清洁方法的流程图。
[0069] 附图标记:
[0070]
[0071]
[0072]

具体实施方式

[0073]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74]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75] 请参阅图1至图5b,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1包括底座10、锅盖20和锅具30。底座10具有相对的前侧和后侧,前侧和后侧在底座10的水平方向上位于同一轴线AX上,也就是从后侧朝向前侧方向的轴线AX上。底座10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前侧设置有显示操作面板
110以及在后侧设置有立柱130,并且在前侧和后侧之间设置有灶台140。锅盖20的悬臂210的一端枢接于立柱130,另一端连接于锅盖20的盖体220,使盖体220悬置于底座10上方,并且盖体220可以随着悬臂210相对立柱120的转动而靠近或远离锅具30,从而打开或关闭锅具30的盖体220。
[0076] 灶台140为底座10上的凹陷结构,其内缘141自底座10的表面陷入,外缘142环绕于底座10表面,并且从表面10上隆起。灶台140上设置有限位部143a、143b、143c,用以在锅具30放置于灶台140时,避免锅具30相对灶台140位移,例如沿着灶台140的外缘142左右旋转、翻转或滑动。
[0077] 其中,限位部143a、143b可以是设置在内缘141的底面1411或侧面1412,或者是同时设置在底面1411和侧面1412上。限位部143c设置在外缘142上。
[0078] 如图5至图8所示,在限位部143a设置在内缘141的底面1411,限位部143b设置在内缘141的侧面1412的实施例中,限位部143a、143b的组成材料可以是具有高表面摩擦系数的材料,例如由硅胶、橡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所组成的止滑垫或防滑垫。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143a、143b还可以在锅具30和灶台140相接触时起到缓冲作用,降低两者间相互碰撞的损害与噪音。
[0079] 限位部143a、143b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并且分散设置在内缘141的底面1411和侧面1412。例如,分别以等边三角型的形态,对称分布在底面1411和侧面1412的三个点上。同时,为了加强止滑、防滑效果,还可以选择性的让分布在底面1411的三角型的顶点和侧面
1412上的三角型的顶点的方向相反,例如分别位在底座10的轴线AX的相对二端,让多个限位部143a、143b在灶台140的投影方向上形成两个相互重叠且方向相反的三角型形态,从而让分布在底面1411的其中两个点上的限位部143b和分布在侧面1412上的其中一个点上的限位部143a恰好也形成等边三角型的形态,以更好的在锅具30表面的多个位置上形成分布均匀的阻力。
[0080] 因此,当锅具30放置在灶台140时,位于锅具30底部和侧边的表面分别接触于相对应的限位部143b、143a,并且通过彼此间相接触时所产生摩擦力以及锅具30自身的重力,在灶台140上形成阻挡锅具30相对移动的阻力,使锅具30被限位于灶台140上,避免锅具30沿着灶台140的圆周方向(也就是沿着外缘环绕的方向)转动,在使用上可以让烹饪操作更加平稳的运行,减少能耗、提升效率。
[0081]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限位部143a、143b的组成材料带有缓冲效果,因此当锅具30的底部和侧边与相对应的限位部143b、143a接触时,通过限位部143a、143b吸音、减震,可以降低或免除锅具30和灶台140硬接触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体验。
[0082]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选择性的在锅具30上设置定位件,例如在锅具30的锅体310表面上与限位部143a、143b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定位件。定位件可以是但不限于锅体310表面上形成的凸出结构,其可以是相较于周边光滑表面粗糙的结构,例如由多个凸点所形成的数组或者是单一凸块。并且,当锅具30的锅体310放置于灶台310时,定位件和限位部143a、143b相互结合,并且过盈接触。即定位件至少部分的嵌入限位部143a、143b中,使定位件和限位部143a、143b之间以类似于相配合的凹凸结构的方式相互结合,以增加接触面积,提升彼此间的阻力。因此,除了采用过盈接触的配置方式外,也可以在限位部143a、
143b接触定位件的表面上设置与凸点数组或凸块相对应的内凹结构,让定位件和限位部
143a、143b相互结合后,受到物理结构的限制,不易从限位部143a、143b上脱离,从而阻挡锅具30在灶台140上沿水平方向转动。
[0083] 请参阅图3a至图6b,在限位部143c设置在灶台140的外缘142的实施例中,灶台140上的限位部143c和锅具30的定位件320被配置为相配合的凹凸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是以限位部143c为凹槽,定位件320为形状结构与凹槽相匹配的凸块作为举例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
[0084] 限位部143c可以半开放的凹槽形式设置在灶台140的外缘142的内侧表面或外侧表面,也就是凹陷于内侧表面或外侧表面,但不贯穿外缘142;或者是凹槽以贯穿外缘142的内、外侧表面的全开放式的镂空结构设置在外缘142上(如图5所示)。因此,当锅具30放置在灶台140时,通过锅体30上的定位件320对应的在限位部143c中卡合固定,限制锅体30在水平方向上沿灶台140的外缘142旋转的能力,解决了锅体30容易在烹饪过程中在灶台140上跟转的问题。
[0085] 另外,为了在使用上更加的符合人体工学以及贴近用户的操作习惯,限位部143c在灶台140上的设置位置,可以是在锅体310放置在灶台140时,使连接在锅体310上的锅柄330与底座10的轴线AX之间的夹角呈30~60度的位置,例如30度、40度、45度、50度或60度等。让使用者在面向底座10的前侧或锅盖20开启的方向(或悬臂210的轴线方向)操作烹饪设备1时可以更加的顺手。其中,悬臂210的轴线方向可能和底座10的轴线AX方向相同或相异,因此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限位部143c的设置位置也可以是以悬臂210的轴线作基准,让锅柄330与悬臂21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θ呈30~60度。
[0086]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让锅体30的锅柄330在操作上可以和底座10的轴线AX或悬臂210的轴线之间呈30~60度的操作角度,也可以是将限位部143c的位置设置在灶台140上与底座10的轴线AX或悬臂21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呈30~60度的位置。并且,将锅具30的定位件320设置在锅体310上对应锅柄320的位置,例如设置在锅体310上连接锅柄320处的下方,或者是从锅柄320延伸形成,以增加操作上的便利性。同时,当限位部
143b的数量为多个时,其位置可以是对称设置在轴线AX的相对二侧,即左、右侧,例如对称设置在夹角呈45度的位置,以满足不同惯用手的使用者的需求。例如,惯用手为左手的使用者可以采用锅柄330的定位件结合在轴线AX左侧限位部的使用方式(如图7所示);惯用手为右手的使用者可以将锅柄的定位件结合在轴线AX右侧的限位部(如图8所示)。
[0087]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143c还可以包括间隔排例的多个次单元,例如以三个凹槽为一组的结构形态间隔设置在灶台140的外缘142顶部,并且分别与轴线之间的夹角呈30度、45度和60度。如此一来,使用者还可以依据拿取角度的习惯,在灶台140上取、放锅具30时选择不同的摆放角度,在使用上更加便利。
[0088] 如图5a所示,再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限位部143c与外缘142的顶部相连接的位置可以设置为导圆角结构,让锅具30放置在灶台140时,可以起到导引定位件320顺势滑入并结合于限位部143c的作用。例如,在操上,只需在放置锅具30时,让锅体310上的定位件320接触在灶台140上相邻于限位部143c的位置,即可通过导圆角结构以及锅具30的自身重量顺势的滑入限位部143c内,并受到凹凸配合的结构限位,阻挡锅具30在水平方向上相对灶台140转动。
[0089] 此外,在本申请中,对于同时在灶台140的外缘142和内缘141皆设置有限位部143a、143b、143c的实施例而言,锅具30的锅体310除了在水平方向上受到设置在外缘142的限位部143c固定限位外,锅体310的底部和侧边还通过设置在内缘141的限位部143a、143b的固定限位,其中位于内缘底面1411的限位部143a通过自身材料特性和锅具30的自身重力产生的摩擦阻力进行辅助限位。同时,当烹饪设备的锅盖20合上时,由于锅体310在锅盖20和灶台140之间受到盖体220和内缘底面1411的限位部143a的夹制,使锅具30在底座10的竖直方向上亦受到限位、固定,从而避免锅具30沿水平方向跟转以及沿轴线AX左右翻转。
[0090] 请参照图6a和图6b。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位于灶台140的内缘141底面的多个限位部143a也可以是沿着锅具的圆周方向延伸,并且以长条状结构环绕排列。其中锅具的圆周方向可视为锅具在水平面上有可能相对灶台140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的方向,因此限位部143a可以在锅具的转动方向上形成阻力,并且通过长条状结构的配置方式,可提升彼此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避免锅具在灶台140上跟转的情形发生。另外,限位部143a也可以作为锅具在灶台140的底部支撑结构,并且和侧边限位的限位部143b协同作用,防止锅具在灶台140上位移。另外,间隔排列在灶台140的内缘底面1411的多个限位部143a之间,还可以设置测温件144,用以在烹饪或清洗过程中对锅具进行温度控制。其中,测温件144的初始高度略高于限位部143a,并且可以通过其底部设置的弹性件带动,在重力方向上位移。因此,当锅具放置于灶台140时,测温件144会承受锅具的重量,并朝灶台140的底面1411内缩,从而同时压迫于测温件144和位于底面1411的限位部143a上。
[0091] 其中,由于测温件144通常为金属材料所构成,其和锅具底部相接触的摩擦力较小,因此在限位部143a、143b的配置上,可以让每一个测温件144的设置位置,同时和底面1411的限位部143a的其中一个以及侧面1412的限位部143b的其中一个位于同一轴在线。例如,在同一轴在线介于底面1411的限位部143a和侧面的限位部143b之间;或是在侧面1412上间隔排列的二个限位部143b之间的夹角是90度,测温件144恰好位置这两个限位部143b之间;又或者让位于上缘142的限位部143c和测温件144位于同一轴在线,通过限位部143c对锅具的限位作用来克服测温件144和锅具之间摩擦力较低所带来的影响。以上仅用以举例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
[0092] 以下通过烹饪设备为炒菜机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作进一步说明。
[0093] 在烹饪设备的使用上,当用户有炒菜或炒饭等需要翻炒、搅拌食材等烹饪需求时,可以将锅具放置在底座的灶台上。其中,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拿取锅具的使用习惯,在底座的轴线的左侧或右侧选择性的以锅柄与轴线之间的角度呈30度、45度或60度的方式放置锅具。在此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让定位件对位并结合于灶台上的限位部,进行锅体的限位固定;或者是将定位件接触在相邻于限位部的位置,让定位件通过导圆角结构顺势滑入并结合于限位部内。此时,由于定位件在水平方向上受到限位部的结构限位,阻止锅具在灶台上转动。同时,通过设置在灶台内缘的底面和侧面的限位部的补助限位与缓冲作用,起到吸音和减震效果,降低锅体和灶台相互碰撞的声响,并且对锅体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碰撞损伤。接着,用户将食材放置于锅体内,并且合上锅盖。此时锅盖的盖体和位于内缘底面的限位部夹持住锅体,让锅具在竖直方向上同样受到限位固定。因此,当用户在底座前侧的显示操作面板上点选操作菜单,并启动烹饪程序后,设置在锅盖上的锅铲在锅体内旋转运行、搅拌翻炒食材时在水平方向所产生的旋转惯性力,会受到灶台外缘的限位部和定位件之间所形成的限位结构对抗,避免锅体受此惯性力作用而在灶台上跟转。同时,食材在锅体的内壁面撞击产生的震动,会受到设置在灶台内缘的限位部的吸收,避免锅体抖动、翻转等不良状况的发生,从而使烹饪设备可以平稳运行,以完成烹饪程序。
[0094] 请参阅图3至图5,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底座10的限位部143b和锅具30的定位件320之间也可以是通过磁性力的方式相互结合。在这种实施例中,限位部143b和定位件320其中之一为磁铁,另一为带有相反磁性的磁铁,或是由可受磁铁吸引的磁性材料或金属材料所组成的磁性件。在本实施例中,是以限位部143b为磁铁,定位件为铁片作为举例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其中,限位部143b设置在灶台140的外缘142的顶部或内侧,定位件320设置在锅具30的锅体310上,且定位件3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是多个。当定位件320的数量为多个时,定位件320的设置位置与限位部143b的位置相对应。因此,当锅具30放置于灶台140上,锅体310上的定位件320受磁性力作用,被吸附在限位部143b上。此时,由于定位件
320被稳固的结合在限位部143b上,使锅具30相对灶台140位移的能力(至少在水平方向上沿外缘142旋转的惯性力)丧失。因此,当锅具30在进行翻炒或搅拌等烹饪作业时,可避免其在灶台140上跟转或沿轴线AX翻转的情形发生,使烹饪作业可以稳定的进行。
[0095] 与上述实施例相类似的,限位部143b和定位件320通过磁性力相互结合的方式也可以起到自动导引定位件320结合于限位部143b的作用。例如,当锅具30放置于灶台140时,只要让锅体310上的定位件320接触在灶台140上相邻于限位部143b的位置,即可通过彼此间的磁吸作用让定位件顺势带着锅体转动至对应限位部143b的位置。并且在与限位部相互结合后,通过磁性力阻挡锅具30在水平方向上相对灶台140转动。
[0096] 此外,在烹饪设备的使用上,由于食材的水分会在烹饪程序蒸发,从锅具内向任意开口处散发,水蒸汽遇到相抵冷的部件凝结,导致做一道菜后,机器上布满冷凝水,且时常在水中含有油脂,使得机器表面变得脏乱。这些冷凝水或油水须要做到有效的集中收集、倒流,否则大量残液堆积在机器表面,容易造成用户清洗不便与长时间容易发臭等问题。
[0097] 请参阅图1、图2、图9至图11。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底座10的立柱130远离座体10的一端设置有枢接部131,用以供转轴和转轴电机卡合其中,让锅盖20的悬臂210与转轴枢接后承载在枢接部131上。并且在枢接部131下方设置有接液槽132。接液槽132可以是设置在立柱130面向灶台140的一侧,或者是沿立柱130的圆周方向环绕设置在立柱130上。本实施例是以接液槽132设置在立柱130面向灶台140的一侧以及相邻的相对二侧,呈三面环绕的配置方式作为举例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其中,接液槽132的槽口1321面向枢接部
131,且槽口1321的外径匹配于悬臂210连接于立柱130一端的外径,以便于在锅盖20的盖体
220向上开启时,使附着在盖体220上或滴落至悬臂的液体受重力牵引,顺势的流入槽口
1321内。
[0098] 此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选择性的将接液槽132环绕槽口1321的顶面1322设置为沿重力方向朝向灶台140倾斜的斜面,其倾斜角度介于10~30度,例如10度、15度、25度或30度等。当锅具30的锅体310设置在灶台140时,锅体310的高度略高于槽口1321相邻于锅体310一侧的高度,例如锅体310的开口311处环绕于开口311的折边312在座体110上的高度略高于槽口1321在座体110上朝向锅体310一侧的高度,其中接液槽132的顶面在槽口1321上所形成的斜面的顶端(靠近立柱130的一端)在座体110上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折边312在座体110上的高度,斜面的底端(朝向灶台140延伸的一端)在座体110上的高度分别小于顶端和折边312在座体110上的高度,从而使折边312悬置于槽口1321上。由于在烹饪过程中,锅盖20的盖体220盖下至烹饪位置P1与锅体310的折边312相接触时,部分的冷凝水或油水等液体受附着力与毛细作用累积在折边312与盖体220相接触的位置,并且盖体220运动至起锅位置P2与折边312相分离时,这些累积的液体受内聚力与重力牵引,顺着折边312朝向锅体310外落下。此时,通过折边312悬置于槽口1321上方的配置方式,让落下的液体可以顺势的通过槽口1321流入接液槽132中,可避免这些液体滴落至灶台140或座体110上造成污染。
[0099]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选择性的在接液槽132面向锅体310的一侧设置抵接部1323,例如在槽口1321靠近锅体310的一侧设置抵接部1323,当锅体310放置在灶台140时,锅体310的折边312与接液槽的抵接部在座体上的高度差介于3mm~20mm之间,例如
7mm,10mm或15mm等,使锅体310侧壁外表面可以和抵接部1323相隔一间隙,大约为2mm~
10mm,例如3mm,5mm或8mm等。此间隙的大小通常小于或等于液体在锅体310侧壁上所形成的膜厚或液滴的直径,让部分延着锅体310侧壁的外表面向下流动液体可以被抵接部1323导流到槽口1321内。另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部1323和折边312的结构形态相匹配,例如具有曲面或弧面的圆弧状结构,且其曲率或弧度小于折边312的曲率或弧度,让抵接部1323和折边312在投影范围内的较大面积的重迭区域。
[0100] 同时,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液槽132面向灶台140的一侧设置为朝向灶台140的方向凸出,并且在投影方向上和灶台140的外缘142切齐或部分重叠。例如将接液槽132设置为上宽下窄的阶梯结构,让位于较宽一侧的槽口1321的侧边或抵接部1323可以和灶台140的外缘142在投影范围内相互靠近或伸入折边1323的投影范围内;以及让盖体220运动至起锅位置P2时,盖体220相邻于接液槽132一侧的侧边在重力方向上与槽口1321重叠,以便于让附着在盖体220上的液体可以在重力作用下顺着盖体220的内表面221滑落至槽口1321内。其中,盖体220相邻于接液槽132一侧的侧边可以是盖体220的外沿222或设置在盖体220的内表面221上的内沿223。此内沿223可以是由盖体220本身通过挤压、弯折形成,并且沿圆周环绕的凸筋,或者是由硅胶或橡胶等材料所组成的密封圈。在烹饪过程中,水蒸汽和油气会累积在锅盖20面向锅具30的内表面221,并且在掀开锅盖20的过程中顺着内表面221流动至内沿223。此时,内沿223可以起到缓冲液体流速的作用,将液体稍微集中后再朝向槽口1321方向流动至接液槽132内,可避免液体因流速过快,撞击接液槽132内的壁面后喷浅至外界环境。
[0101]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接液槽132环绕槽口1321的顶面1322设置为斜面,可以让槽口1321更加的靠近锅盖20,当盖体220在起锅位置P2时,缩短盖体220外沿222或内沿223与槽口1321之间的距离;以及让槽口1321位于锅体310开口311处的折边312下方,从而可同时盛接累积在盖体220上和折边312上的液体。如此一来,可避免产生槽口1321的位置过高,只适于盛接累积在盖体220上的液体,而无法盛接折边312上的液体;以及槽口1321的位置过低,只适于盛接累积在折边312上的液体,而不易盛接盖体220上的液体的问题。此外,可能有部分的液体会从盖体220滴落至悬臂210枢接于立柱130的一端,并且沿着端面
211向下滑落。这些从悬臂210的端面211滑落的液体恰好落入延伸至立柱130相对二侧的接液槽132内。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接液槽132可以起到多方位的液体收集和防污功用。
[0102] 在一种应用场景下,用户可以通过锅盖的悬臂带动盖体在烹饪位置和起锅位置之间翻转,让盖体可以朝向灶台的方向盖下,封闭锅体的开口,以烹饪食材,或者是反向掀起至起锅位置,露出锅体的开口,以便于从灶台上取出锅体。其中,在烹饪过程中或烹饪结束后,当用户从锅体上掀起盖体时,累积在锅体折边的部分水蒸汽或油水等液体沿着折边表面朝向接液槽流出,并受重力作用对应的流入或滴入接液槽的槽口,此时可能有部分的液体沿着锅体外壁向下流动,并在接触于接液槽的抵接部时,被导引至槽口的方向流动,从而流入接液槽内。同时,累积在盖体上的液体受重力作用向下流动至内沿,并且受到内沿缓冲流速,并往槽口的方向集中导引,而通过槽口流入接液槽内。
[0103] 基于上述,在烹饪作业完成后,尤其是在起锅的那一瞬间,用户不需要担心水蒸汽或混杂有油污的液体会随意的喷溅到烹饪设备或外界环境,满足用户的操作体验。
[0104] 请参照图9和图10。在水蒸汽和掺杂有油污的液体收集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接液槽132内设置有漏液孔133,并且在立柱130内设置有引流通道134。漏液孔133沿着液体向下流动的重力方向设置在接液槽132的底部,并且贯穿接液槽132底部。引流通道134的入口端1341连接于接液槽132的底部,并且与漏液孔133相连通;引流通道134的出口端1342沿重力方向或立柱130的轴心方向延伸,并且连通于外界环境。其中,接液槽132内还可以选择性的设置有朝向漏液孔133方向倾斜的导流斜面1324,其可以是位于接液槽132内的底面或者是接液槽132的内壁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斜面1324可以是接液槽132面向灶台140一侧的底面,或者是从接液槽132位于立柱130的二相对侧朝向向灶台140一侧倾斜的底面,其中导流斜面1324可以延伸至漏液孔133。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将接液槽132的内径设置为从槽口1321朝向漏液孔133的方向渐缩,从而让接液槽132内的整个壁面形成由上至下倾斜的导流斜面1324。以上只是作为举例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
[0105] 因此,当液体从槽口1321流入接液槽132内,会被导流斜面1324导引至漏液孔133,并且流入引流通道134中。其中,引流通道134的出口端1342可以和外界环境的输水管路相连通,让液体可以被排放至相对应的设备做净化处理或废弃物处理。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选择性的在立柱130连接于座体110的一端设置有可拆卸的盛液盒135,用以收集流入接液槽132的液体。盛液盒135上设置有集液口1351,其位置与引流通道134的出口端1342相对应,且集液口1351与出口端1342相连通,用以让液体在流出出口端1342后,可以通过集液口
1351流入盛液盒135内。可以理解的是,在盛液盒135内对应于集液口1351的位置还可以设置朝向盛液盒135内部倾斜的斜平面1352,让液体可以更好的流入盛液盒135的内部空间内,以避免油污附着在集液口1351处造成阻塞。
[0106] 在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中,用户在液体流入接液槽后,等待液体通过漏液孔和引流通道流入盛液盒后,可以在液体收集一段时间后,只需要从立柱上将盛液盒取出,倒除液体并对盛液盒清洗后,即可将盛液合再次的安装于立柱上。在操作上相当简便,并且不需要对烹饪设备进行大范围的清洗即可完成日常保养。
[0107] 对于同样容易受到液体污染的接液槽和引流通道的清洁保养,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选择性的将接液槽和引流通道等用于收集和导引液体的结构配置为可拆卸的方式,以便于拆装和清洗。
[0108] 请参阅图9和图11至图1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立柱130包括柱体136和可从柱体136上拆卸的导流支架137。柱体136设置于座体110上,导流支架137可拆卸的设置在柱体
136上远离座体110的一端。其中,导流支架137包括套管1371、接液槽132和导流管1372。枢接部131和接液槽132分别设置在套管1371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且套管1371具有套孔1373,用以套接在柱体136上。接液槽132设置在套管1371表面,其中接液槽132的顶部设置有槽口
1321,使槽口1321相邻于枢接部131,以便于承接从锅盖20和锅具30流入的液体。漏液孔133相对于套孔1373偏心设置于接液槽132的底部,并且贯穿接液槽132,其中漏液孔133在接液槽132内的位置可以是沿接液槽132的重力方向设置,或者是沿套孔1373的轴心方向位置,让液体流入接液槽132时可以随着重力作用自然的流入漏液孔133内。导流管1372的一端连接在接液槽132的底部设置有漏液孔133的位置处,另一端沿接液槽132的重力方向或套孔
1373的轴心方向延伸。引流通道134即设置在导流管1372内,并且可以选择性的和导流管
1372同轴设置或异轴设置,其可以视导流管1372的外观结构形态或是与盛液盒135的集液口1351的相对位置而定。
[0109] 如先前实施例中所述的,接液槽内132的底面设置有朝向漏液孔133延伸的导流斜面1324。并且,在漏液孔133内具有相连接的弯折段1331和竖直段1332。弯折段1331和竖直段1332可以是由接液槽132的底面延伸至漏液孔133内形成,或者是由导流斜面1324延伸至漏液孔133内形成。本实施例是以弯折段1331和竖直段1332为底面的一部分作为举例说明,其中弯折段1331连接于导流斜面1324,竖直段1332沿重力方向延伸。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竖直段1332可以延伸至与接液槽132底部的外表面齐平,或是延伸至接液槽132外,并且在接液槽132底部突出使漏液孔形成管口结构,让液体可以通过此结构更好的从引流通道134的入口端1341流入。因此,在竖直段1332在接液槽132底部突出使漏液孔形成管口结构的实施例中,可以将竖直段1332相邻于弯折段1331一侧的外径设置为大于其远离于弯折段1331一侧的外径,让漏液孔133在引流通道134的入口端1341形成外径上宽下窄的尖嘴或漏斗结构,从而降低液体流动至漏液孔133的端缘处的接触面积,使液体更容易的受重力作用朝盛液盒135的方向落下,因此可以提升液体收集效率。
[0110] 在上述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中,在烹饪过程中,从锅盖和/锅体流入接液槽的水分或带有油污的液体可以通过导流斜面导引至漏液孔。在漏液孔中,液体受到弯折段的导圆角结构作用,顺势的流入竖直段中。由于漏液孔在竖直段的出口处的截面积较小,使液体的重力大于在出口处的附着力而顺势滑落至引流通道内,并且顺着引流通道流动至盛液盒内。此时,用户可以将盛液盒从立柱上拆下清洗,并且在同步的或是定期的将导流支架从立柱上拆下清洗、保养,使烹饪设备在整体上保持清洁,满足用户需求。
[0111] 相较于上述对于烹饪设备的冷凝水或油水等液体的废液管理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烹饪设备的调味料进料和蒸汽管理。目前这类烹饪设备的加料方式大多是手动或自动打开锅盖后人为加入,此种方案一是无法集中管理蒸汽,使得蒸汽水渍粘连在底座或灶台上,影响用户体验。二是频繁开盖人为加料且无法控制用量,影响做菜体验及口感。
[0112]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还针对炒菜机、料理机以及厨师机等烹饪设备的加调味料入口位置和蒸汽管理口位置提出一种新的实现技术方案,让用户烹饪时更加方便、更加干净。
[0113] 请参阅图9、图16和图1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1包括底座10和锅盖20,其中在锅盖20的盖体220外表面224设置有投料孔225和排气口226,分别贯穿至盖体220的内表面221。锅盖20的悬臂210包括本体212和排烟管213。本体212的前端2121连接于盖体220,后端2122枢接于底座10的立柱130,使盖体220可以在底座10上方盖下至烹饪位置以及掀起至起锅位置。此外,本体212上设置有锅铲安装部2123和进料管2124。锅铲安装部2123设置在前端2121的底面,用以供锅铲组件安装于悬臂210上。进料管2124的入料端2124a设置在本体212的后端2122,并且伸出至本体212外,用以从外界的供料源接收调味料。进料管2124的出料端2124b设置在本体212的前端2121,并且与投料孔225相连通,用以将调味料供应至投料孔内,以通过投料孔添加至锅体内。
[0114]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投料孔225和排气孔226设置于盖体220上,投料孔225位于锅盖10的悬臂本体212在水平面的投影范围内,排气孔226为方形或圆形,为及时排出烹饪过程中的烟汽,排烟口的面积大于或等于1000平方毫米。排气孔226紧邻锅盖10的悬臂本体212,且投料孔225和排气孔226位于锅盖悬臂本体212的从前端延伸后端之间的轴线两侧。相对于锅铲安装部的轴心2123,把手230位于锅盖盖体220的前侧,投料孔225和排气孔226都位于锅盖盖体220的后侧。且投料孔225和排气孔226紧邻并环绕于轴心2123,为防止干涉,且投料孔225和排气孔226分别与轴心2123之间的间距范围为30MM——100MM。这种排气孔226位置可以避免排气孔226排出的烟汽对烹饪用户的伤害。其中,进料管2124可以是以单一管路的形式穿设于本体212,或者是由多个部件组成。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进料管
2124包括外管2124c、内管2124d和进料接头2124e。外管2124c的一端穿设于本体212的后端
2122内,另一端作为入料端2124a伸出至本体212外。内管2124d设置在本体212的下壳体
212a内,并且连接于外管2124a和进料接头2124e之间。进料接头2124e设置于下壳体212a内,并且露出于下壳体212a的底面,用以对接于盖体220上的投料孔225。通过上述的配置方式,只需从本体212的下壳体212a上拆除上壳体212b,就可以进行进料管2124各部件的拆装和替换,在进料管2124的安装、维修和清洁上相当简便与高效。
[0115] 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进料接头2124e可以是但不限于通过卡扣固定在本体212的下壳体212a上,且位于进料接头2124e上的出料端2124b插入盖体220上的投料孔225,使得调味料可以通过进料管2124的输送,流入到锅体310内,从而完成加调味料动作。由于在此过程中未涉及锅盖20的开启,可降低人为开启锅盖20的频率,并控制调味料的添加量,同时还避免了锅体310内的水汽逸散,可保持水分比例,维持料理口感。
[0116] 如图18和图19所示。同时,在进料接头2124e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投料口225的设置位置上,进料接头2124e和排烟管213分别设置在锅铲安装部2123的相对二侧,使进料接头2124e和排烟管213分别位于本体212的轴线(或锅铲安装部2123的轴心)两侧。同时,盖体
220上的投料孔225和排气口226同样也位于锅铲安装部2123的相对二侧,以分别对接于进料接头2124e和排烟管213。因此,在不与位于中心的锅铲安装部2123接触的情况下,让进料接头2124e和投料孔225可以更加靠近锅铲安装部2123的水平和竖直轴线,可防止调味料加到锅体310内的外圈,从而避免因搅拌不均影响料理口感的情形发生。同时,也可以防止调味料受上升气流导引而流通至排气口226,并飘散至外界环境。
[0117] 请参阅图16、17和图20至23。排烟管213紧邻设置在本体212的前端2121上,对应于排气口226的一侧面2125,并且通过相配合的连接件以可拆卸的方式相互结合。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排烟管213和本体212的侧面2125之间可以设置相配合的磁铁和铁片,或是磁性相吸的磁铁和配合磁铁,以通过磁性力将排烟管贴合于侧面2125上。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排烟管213和本体212的侧面2125之间设置相配合的卡钩和扣槽,以通过卡扣机构将排烟管213固定在本体212上。在本实施例中,是以排烟管213上设置磁铁2131以及本体212的侧面上设置与其磁性相吸的配合磁铁2作为举例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
[0118] 排烟管213包括烟道2132和磁铁2131,并且在烟道2132上包覆有烟道包胶2133,磁铁2131设置在烟道2132表面并且镶嵌于烟道包胶2133内,从而在烟道2132表面形成向外隆起的凸块2134。同时,在本体212的侧面2125上对应设置有凹槽2125b,使排烟管213和本体212的侧面2125可以通过凸块2134和凹槽2125b的凹凸配合结构相互结合,并且达到阻挡排烟管213沿本体212的轴线方向位移的目的,以避免排烟管213和排气口226相互偏离而无法对接。此外,凸块2134在烟道2132的轴心方向上选择性的设置有导斜面2134a,以及在凹槽
2125b内设置有与导斜面2134a相配合的斜平面2125c。因此,当排烟管213结合于本体212的侧面2125时,通过导斜面2134a和斜平面2125c在凹凸结构内沿排烟管213的轴心方向相互贴合,以提供上下限位,限制排烟管213沿其轴心方向位移,以避免排烟管213从排气口226上抽离。基于上述,通过凹凸结构的前后限位以及上下限位,使得排烟管213可以正确、稳定的安装在本体212的侧面2125,将料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烟气通过排气口226和排烟管213集中排除。
[0119] 其次,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排烟管213面向排气口226的一端设置有密封圈214,其可以是但不限于由烟道包胶2133延伸形成。密封圈214表面倾斜设置有翻边2141,从排烟管213的端部伸出有一定角度。当排烟管213结合于本体212上,并且对接于排气口226时,通过密封圈214在盖体220的表面贴合于排气口226的外周围,并且以翻边2141嵌入排气口226内,使排烟管213和排气口226形成端面密封。在此过程中,排烟管213受凹凸结构中导斜面2134a和斜平面2125c相互贴合时所成垂直斜面向下的力,将排烟管213朝排气口
226下拉,使其和盖体220表面贴合从而形成气密结构,达到烟气集中排放的目的。
[0120] 再者,也可以选择性的将排烟管213在盖体220上的整体高度设置为高出本体212在盖体220上的高度一段距离d,使得集中出来的烟气可以顺利从排烟管213排出并逸散至外界环境,而不让烟气窜入本体212,以避免在本体212上留下污渍影响用户体验。在一些实施例中,为避免排烟管213内的烟汽对烹饪用户的伤害,排烟管213从排气口226向上延伸预定的高度,其高度范围为:50MM——150MM,优选为75MM,其延伸高度大于锅盖悬臂本体212的高度。
[0121]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由于排烟管213和本体212之间是靠磁吸和凹凸结构限位,因此在烹饪完毕时可以将排烟管213拆卸下来清洗。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通过选择性的在排烟管213远离排气口226的一端设置压抵部2135,并且使其沿排烟管213的径向方向延伸一预定距离,加长力臂,让压抵部2135可以带动排烟管213同时从本体212和排气口226上脱离,以方便拆卸和拿取排烟管213。
[0122] 请参照图24和图25。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锅盖和上述实施例的锅盖在结构上大致相同,两者间的差异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悬臂210的本体212上设置有检测模块,以及在排烟管213上设置有与检测模块相配合的待检测元件,其中检测模块用以感测待检测元件,识别排烟管213和本体212相结合或相分离。因此,检测模块和待检测元件可以是但不限于设置在本体212的侧面2125和排烟管213之间相配合的凹凸结构内,例如检测模块设置在本体212的下壳体212b内对应于凹槽2125b的位置,待检测元件设置在排烟管213上形成凸块2134的一侧。并且,检测模块可以是但不限于光电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和微动开关等。待检测元件可以是相对应的反射器、磁铁和接触点。
[0123] 在本实施例中,是以检测模块为霍尔传感器215以及待检测元件为磁铁2131作为举例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当烹饪程序进行时,若排气口226上未安装排烟管213时,位于本体212内的霍尔传感器215未能检测到排烟管213上的磁铁2131,因此所检测到的霍尔电压为低值,然后收到此信号后便在底座的显示操作面板上跳出弹窗,提醒用户安装排烟管213,用户可选择跳过或者及时安装然后继续烹饪。当装有排烟管213时,霍尔传感器215检测到霍尔电压为高值则不会出现弹窗,用户可正常使用。通过这种配置方式,可以在进行容易产生大量油烟的烹饪程序时,对用户作出提示,让用户可实时安装排烟管213,方便做烟气管理。
[0124] 请参阅图26至图2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盖20在盖体220上还可以选择性的设置把手230,用以供盖体220可拆卸的结合于悬臂210的本体212上,以便于进行盖体220的拆装和清洗。其中,盖体220上设置有安装孔227,把手230对应设置在安装孔227上,位于本体212上的锅铲安装部2123结合于把手230上,并卡合于安装孔227内。
[0125] 把手230包括壳体231以及可以相对壳体231伸缩的二支撑臂232。同时,在本体212的前端2121设置有用以和二支撑臂232相配合的二支点2121a,分别设置在锅铲安装部2123的相对二侧。把手230可以通过二支撑臂232朝向本体212的前端2121伸出,并结合于相对应的支点2121a,以完成盖体220在悬臂210上的安装;或者是将二支撑臂232朝壳体231的方向缩回,使其与相对应的支点2121a分离,用以从悬臂210上拆卸盖体220。
[0126] 其中,把手230的壳体231上设置有按压部233和安装座234,按压部233用以驱动二支撑臂232相对壳体231伸缩,安装座234用以供本体212上的锅铲安装部2123结合。二支撑臂232成对的设置在壳体231上。每一支撑臂232包括滑杆2321、弹性件2322和拨杆2323。滑杆2321的一端穿设于安装座234内,另一端伸出至安装座234外。弹性件2322和拨杆2323设置在壳体231内。弹性件2322的一端固定于壳体231内,另一端对应于滑杆2321,并阻挡滑杆2321朝安装座234内缩,使滑杆2321常态的维持在伸出于安装座234的状态。拨杆2323枢设于壳体231内,并且可沿水平方向旋转。拨杆2323的一端接触于滑杆2321的端面上远离弹性件2322的一侧,另一端朝向按压部233延伸。
[0127] 当外力施加于按压部233时,按压部233朝向安装座234的方向推动拨杆2323,使拨杆2323在水平方向上反向旋转,从而推抵于滑杆2321的端面上,带动滑杆2321朝安装座234缩回,并压缩弹性件2322。并且,当外力从按压部233上解除后,滑杆2321受弹性件2322的弹性回复力推动,朝向安装座234外伸出,并带动拨杆2323在水平方向上反向旋转,回复至起始状态。因此,通过上述的快拆式配置方式,可以在悬臂210上简便且快速的进行盖体220的拆装程序。
[0128]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择性的在锅铲安装部2123上设置沿轴心方向延伸的沟槽2123a,并且两侧的支点2121a上皆设置卡槽2121b和凸块2121c。同时,在盖体220的安装座234上设置与沟槽2123a相匹配的定位件2341,例如滑块,以及在滑杆2321伸出安装座234的一端倾斜设置导引面2321a。通过上述结构的配置方式,盖体220可以通过由下至上的装配方式结合于悬臂210的本体212。
[0129] 在操作上,盖体220通过安装座234的定位件2341嵌入锅铲安装部2123的沟槽2123a内,并且在盖体220上施力,使盖体220在沟槽2123a的导引下沿着锅铲安装部2123的轴心方向向上用力。当滑杆2321与支点2121a接触时,滑杆2321的导引面2321a受到支点
2121a的凸块2121c推动,使滑杆2321往安装座234的方向缩回。随着盖体220持续的上移,当滑杆2321的导引面2321a通过支点2121a的凸块2121c,滑杆2321受弹性回复力推动,往支点
2121a的方向伸出,使滑杆2321设置有导引面2321a的一端对应的卡合在支点2121a的卡槽
2121b内。此时,定位件2341和二支点2121a的协同作用形成三点支撑,使盖体220和锅铲安装部2123形成一个完整的受力场,支撑盖体220不掉落,从而达成盖体220安装在悬臂210上的目的。
[0130] 当用户需要取下盖体220进行维修、清洗时,只需要轻按把手230前端的按压部233,通过按压部233推动拨杆2323绕其旋转中心转动,从而带动滑杆2321向后运动并压缩弹性件2322。此时滑杆2321从悬臂210上的卡槽2121b内缩回,使盖体220失去两个支撑点,从而取下盖体220。待清洗后便可按照上述的安装方式装回悬臂210。
[0131]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一定倾斜角度状态下,只需将盖体220沿悬臂210前端2121的方向向上用力一推便可轻松安装,轻按把手230的按压部233便可轻松拆卸清洗,使用户烹饪时能有更优质的体验。
[0132] 请参阅图18、图22、图30和图31。值得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盖体220还包括平整区240和弯折区250。平整区240为盖体220上相对其他区域较平坦而呈平面的区域,且平整区240从盖体220的中心沿水平方向(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弯折区250环绕于平整区240外围,并且朝向底座10的方向弯曲,从而在盖体220上形成具有弧度的区域。通过平整区240的设置,在烹饪过程中更容易在盖体220上导流回收凝结水。并且,让与盖体220相连接的各部件能更好的设置在盖体220上,例如把手230、悬臂210和锅铲组件40等。同时让排烟管213和进料接头2124e可以更好的在盖体220上准确定位,并且在对接于排气口和投料孔后可确保密封效果,最终形成可靠、密封、集中排油烟的结构。
[0133] 此外,这种盖体220的配置方式,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的应用中,也可以通过弯折区250的弧度部分快速将残留在盖体220上的污渍水滴导流到锅体310内,起到方便收集和倒出的功用。同时,在开盖状态下,还能能够通过调节平整区240与弯折区250的比例,以匹配底座10的立柱130上所设置的接液槽132位置。因此,在烹饪程序结束后形成在盖体220上的水滴,会从平整区240逐渐向边缘的弯折区250汇聚,最终通过设置在弯折区250的内沿223(例如密封圈)的导流,朝向接液槽132的方向向下流入漏液孔内,最终实现将盖体220上的液体集中回收处理的目的。
[0134]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盖体220包括共圆心的平整区240和弯折区250,投料孔225和排气孔226位于平整区240内。当排气孔226的方形孔径足够大时,排气孔226可以从平整区240延伸到弯折区250,但排气孔226至少部分位于平整区240。为确保盖体220的稳定性和内侧的水汽回流,平整区240的直径范围为150mm~200mm,例如165mm,170mm,或190mm等。
在平整区240和弯折区250构成的圆环中,平整区的直径大于或等于弯折区的圆环最大直径的一半。弯折区250朝向底座10的方向弯曲,其曲率半径大于。
[0135]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盖体220的截面都为圆弧形结构,其圆弧的曲率半径范围为350mm~1500mm,例如400mm,670mm或1250mm等。
[0136] 可以理解的是,在烹饪设备的使用上,除了累积在锅盖上的废液回收以及排油烟等技术问题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技术问题是关于锅体内的清洁程序。例如在目前的自动炒菜锅的使用上,客户做完菜以后,锅体内腔和锅盖上有大量残留的油污和残渣需要客户动手清洗。对此,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其中配置了可供烹饪又适于执行锅体内腔清洁的锅铲组件。
[0137] 如图29和图3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1包括锅体310、锅盖20和锅铲组件4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烹饪设备1还可以包括用以承载锅体310的底座10。锅盖20的盖体220通过悬臂210带动,在锅体310上盖合或掀起,当盖体220盖合于锅体310时,锅体310内腔形成烹饪食材的密闭空间,即形成烹饪腔。锅铲组件40设置在锅盖20上,在锅盖
20盖合在锅体310时伸入锅体310内腔中,用以搅拌食材,并且在烹饪程序结束后用以刷洗锅体310的底面313、内壁面314和锅盖20的内表面221。另外,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烹饪设备1可以是包括有控制模块的智能物联网终端设备。控制模块可以是但不限于包含一种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能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烹饪设备的自清洁方法和控制方法中的步骤。因此,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其中,也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等。以上只是举例说明控制模块可能的形式和组成,但并不以此为限。
[0138] 在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控制模块驱动锅盖20的悬臂210摆动,使盖体220在锅体310上开启和关闭,以及驱动锅铲组件40运动,其中控制模块可以根据烹饪设备1启动前用户或控制模块智能选择的菜单内容,例如内存于烹饪设备1的菜单,或是从物联网上取得的菜单,对锅铲组件40的运动模式做适应性调整,让锅铲组件40的锅铲可以在锅体
310内以公转、自转以及升降等多模式的搭配运用,实现锅体310内360度无死角的自清洁运作程序。
[0139] 请参照图33至图36。锅铲组件40位于烹饪腔,锅铲组件40包括驱动装置410、锅铲420、传动装置430以及升降装置440。驱动装置410与锅铲组件驱动连接,用于驱动锅铲420转动;示例性的,驱动装置410包括转动机构和第一动力输出轴412。转动机构包括转动电机
411和皮带轮,转动电机411设置在悬臂210前端的锅铲安装部2123内,第一动力输出轴412的一端通过皮带轮连接于转动电机411,另一端穿过盖体220,并且在盖体220的内表面221一侧连接于锅铲420。其中,控制模块分别电性连接于驱动装置410和升降装置440,用以根据烹饪条件选择性的启动驱动装置410和/或升降装置440运动,以及适应性的控制锅铲420的转速和/或升降速度。例如启动转动电机411,以驱动第一动力输出轴412转动,从而通过第一动力输出轴412带动锅铲420在锅体310内公转。在此过程中,驱动装置410同步启动传动装置430,以带动锅铲420在锅体310内自转。以下对此作进一步说明。
[0140] 其中,升降装置440设于盖体220,且与锅铲420驱动连接,升降装置440能够带动锅铲420相对于锅体31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升降运动。
[0141] 当锅铲420处于第一位置时,锅铲420与盖体220的内表面贴合接触;在驱动装置410的驱动下,锅铲420能够在第一位置对盖体220的内表面进行清洁;当所锅铲420处于第二位置时,锅铲420与盖体220的内表面脱离接触。示例性的,第一位置可以是锅铲420上升的最高位置,第二位置可以是锅铲420下降的最低位置。
[0142] 当锅铲420处于第一位置时,锅铲420与锅体310的内壁面314间隙配合或过盈配合,锅铲420与锅体310的底面间隙配合或过盈配合。当锅铲420处于第二位置时,锅铲420与锅体310的内壁面314过盈配合,锅铲420与锅体310的底面过盈配合。当锅铲420处于第二位置时,在驱动装置410的驱动下,锅铲420能够在第二位置对锅体310的底面和内壁面314进行清洁。当锅铲420处于第二位置时,锅铲420与锅体310的底面和内壁面314均过盈接触,并能够在第一位置对锅体310的底面和内壁面314进行清洁。由此,至少可以实现,当锅铲420上升至第一位置时,锅铲420对盖体220进行清洁,当锅铲420下降至第二位置时,锅铲420对锅体310进行清洁。从而使得锅铲420在能够对烹饪容器进行清洁的同时,也避免锅铲420一直与盖体220和锅体310接触,而一直磨损,进而影响锅铲420的使用寿命。锅铲420包括支架421、搅拌铲422和辅助铲423。支架421连接于盖体220,搅拌铲422和辅助铲423可以分别设于支架421,且搅拌铲422和辅助铲423均可相对于盖体220转动;搅拌铲422的转动轴线与辅助铲423的转动轴线平行且间隔布置。进一步的,辅助铲423的转动轴线可以与盖体220的中心轴线重合。也就是说,辅助铲423的转动中心位于盖体220的转动中心处,当辅助铲423转动时,可以沿盖体220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地清洁盖体220内表面。
[0143] 示例性的,支架421上设置有间隔排列的主轴孔4211和副轴孔4212(如图38所示),驱动装置410的第一动力输出轴412通过主轴孔4211锁合于支架421上,让支架421可以主轴孔4211作为轴心,在第一动力输出轴412的带动下转动。搅拌铲422通过第二动力输出轴431连接在支架421上对应于副轴孔4212的位置,其中第二动力输出轴431可以是从搅拌铲422连接支架421的一端延伸形成,而属于搅拌铲422的一部分;或者是属于传动装置430的其中一个组件,以外接的方式接合于搅拌铲422上。
[0144] 搅拌铲422可以包括搅拌部4222以及将搅拌部4222连接至盖体220的连接部,当盖体220盖合于锅体310时,搅拌部4222面向锅体310的底面和内壁面314。具体的,连接部可以为杆体4221和搅拌部4222,杆体4221的一端连接于支架421上,搅拌部4222连接于杆体4221远离支架421的一端,并且在杆体4221的相对二侧沿着径向方向向外延伸,且其中一侧的延伸距离至少可以在投影方向上覆盖主轴孔4211,例如延伸至辅助铲423和支架421的连接处,使搅拌铲422在锅体310内中转动时,可以兼顾锅体310内的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此外,搅拌部4222可以是但不限于在杆体4221的相对二侧反向弯折的片状结构,并且在搅拌部4222上包覆有弹性体,例如树脂、橡胶或其组合物等,使搅拌部与硬质材料相抵时可以弯曲变形,并且部分的贴抵于硬质材料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搅拌部4222可以在盖体220盖合于锅体310时,与锅体310内腔中的底面313和内壁面314过盈配合,使部分的搅拌部4222在和锅体310内的底面313和内壁面314接触时,受到挤压而弯曲变形,并抵靠于底面313和内壁面314上。
[0145] 在锅铲42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二执行部4232与锅体310侧面的过盈量增大。在锅铲42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搅拌部4222与锅体310底面的过盈量增大。
[0146] 辅助铲423连接在支架421上设置有主轴孔4211的一侧,使辅助铲423和搅拌铲422分别位于主轴孔4211的相对二侧。辅助铲423包括第一执行部4231和第二执行部4232。当盖体220盖合于锅体310时,第一执行部4231面向盖体220的内表面,以及第二执行部4231面向锅体310的内壁面314,第一执行部4231自辅助铲423的转动轴线处沿径向延伸至盖体220的边缘。第一执行部4231和第二执行部4232可以一体成型,或者分体成型,两者可以呈L形。第一执行部4231沿支架421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第二执行部4232连接在第一执行部4231向外延伸的一端,也就是连接在第一执行部4231远离支架421的一端,并且在支架421设置有搅拌铲422的一侧沿主轴孔4211的轴心方向延伸,使第二执行部4232和搅拌铲422的水平位置位于支架421的同一侧。因此,当盖体220盖合于锅体310时,辅助铲423以第一执行部4231面向盖体220的内表面221,以及以第二执行部4232面向锅体310的内壁面314。相类似地,第一执行部4231和第二执行部4232分别包覆有弹性体,使第一执行部4231和第二执行部4232分别以类似刮刀或刮条的形式配置在辅助铲423上,从而可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分别和盖体220的内表面221和锅体310的内壁面314相接触。
[0147] 锅铲420从第一位置下降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锅铲420与锅体310的内壁面314和底面的过盈量均增大,也即,锅铲420与锅体310的内壁面314和底面之间的接触压力增大,可以理解的是,锅铲420与锅体310的内壁的接触压力越大,当锅铲420转动时,对锅体310的内壁刮擦效果越好,当向锅体310内注入清水或者清洗液,或者注入蒸汽而对锅体310进行清洁时,锅铲420与锅体310的内壁的接触压力越大,清洁效果越好。因此,通过升降装置440升降控制锅铲420与锅体310的接触压力,进而,使得该烹饪设备可以在不同清洁模式,或者不同烹饪模式下工作。
[0148]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当锅铲42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执行部4231与盖体220的内表面过盈接触,其过盈量可以控制在[0.05mm,5mm],优选的,该过盈量控制在[0.1mm,3.5mm]。
[0149] 当锅铲42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执行部4232与锅体310的内壁面314保持相抵,实际位置可相离、可相抵、可过盈,第二执行部4232与锅体310的侧面之间的间隙保持在[‑2mm,2mm],优选的,该间隙保持在[‑1mm,2mm]。
[0150] 当锅铲420处于第一位置时,搅拌部4222与锅体310的底面保持相抵,实际位置可相离、可相抵、可过盈,搅拌部4222与锅体310的底面之间的间隙保持在[‑1.5mm,1.5mm],优选的,该间隙保持在[‑0.8mm,0.8mm]之间。
[0151] 当锅铲42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执行部4231与盖体220的内表面完全脱离,其间隙控制在[0.5mm,6mm],优选的,该值控制在[1mm,3mm];
[0152] 当锅铲42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执行部4232与锅体310的内壁面314保持相抵,实际位置可相抵、可过盈,其间隙控制在[‑2mm,0mm],优选的,该值控制在[‑1mm,0mm]。
[0153] 当锅铲420处于第二位置时,搅拌部4222与锅体310的底面保持过盈,其过盈量控制在[0.5mm,6mm],优选的,该值控制在[0.5mm,3mm]。值得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辅助铲423的第二执行部4232沿着轴心方向延伸的长度和搅拌部4222在锅体310的底面313上的高度的和恰好匹配于锅体310的内壁面314沿轴心方向的高度。因此,当锅铲420在第一动力输出轴412的带动下在锅体310内转动时,第二执行部4232和搅拌部4222的接触区域可以环绕整个内壁面31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执行部4232的延伸长度和搅拌部4222的高度的和大于内壁面314的高度,使第二执行部4232在轴心方向上和搅拌部4222部分重叠。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执行部4232的延伸长度和搅拌部4222的高度的和恰好等于内壁面314的高度。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执行部4232和搅拌部4222也可以是在轴心方向上相隔一间隙,再通过升降装置440的上下带动来达到全面接触于内壁面314的效果。
[0154] 同时,在第二执行部4232和第一执行部4231的连接处也可以采用圆弧角度过度,使其结构形态可以和盖体220的弯折区250的园弧角度一致或相适配。如此一来,当锅铲420在锅体310内转动时,可以通过搅拌铲422的搅拌部4222覆盖锅体310的底面313,通过第二执行部4232和搅拌部4222覆盖锅体310的内壁面314,以及通过第一执行部4231和第二执行部4232覆盖锅盖20的内表面221,从而全面覆盖锅体310内腔中的所有表面。除了在烹饪上可以更好的搅拌食材外,还可以在后续的清洗程序中起到全方位的洗净效果。本申请实施例中,锅铲组件40位于锅体310内部,并能够在驱动装置30的驱动下转动,以搅拌锅体310内的食材。驱动装置30与锅铲组件40通过一第一动力输出轴412驱动连接,以驱动锅铲组件40绕一旋转轴线(即图39中的公转轴线)转动。
[0155] 为避免高温影响使用寿命,以及油渍飞溅弄脏驱动装置30,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装置30可以安装在锅盖20的外侧,锅盖20上开设让位孔,供驱动装置30的输出轴穿过而与锅铲组件40连接。
[0156] 请结合参考图33和图39,本申请实施例中,锅铲组件40包括辅助铲423,辅助铲423具有刮菜臂4233和延伸臂4234,刮菜臂4233抵近锅体310内侧壁,并与锅盖20内壁接触。本实施例中,辅助铲423可大体呈长条状,例如长条杆状或者长条板状。刮菜臂4233与锅盖20内壁接触,当驱动装置30驱动辅助铲423转动时,刮菜臂4233转动,用以刮除锅盖20内壁上的食物残留以及油渍等,达到清洗锅盖20的目的。
[0157] 为更好对食材进行搅拌和翻炒,一些实施例中,辅助铲423还具有清洁功能,具体而言,刮菜臂4233具有相连接的横向刮菜边4233a和竖向刮菜边4233b,横向刮菜边4233a与锅盖20内壁接触,用以将锅盖20内壁的食材残留和油渍刮除,以清洁锅盖。竖向刮菜边4233b自横向刮菜边4233a朝下延伸,抵近锅体310内侧壁,用以搅拌锅体内的食材。
[0158] 为能够对锅体310内侧壁上粘附的食材刮除,配合搅拌铲422进行搅拌,或者同样地将锅体310内侧壁上的食材刮除以达到清洁目的,一实施例中,竖向刮菜边4233b与锅体310内侧壁接触。
[0159] 为更好切合锅具形状,达到较佳的刮除效果,一实施例中,横向刮菜边4233a的顶面与锅盖20内壁呈仿形设置,此处的仿形指的是,横向刮菜边4233a顶面的形状与锅盖20内壁的形状相适配,横向刮菜边4233a的整个顶面与锅盖20内壁完全贴合,从而使得辅助铲423在旋转过程中,横向刮菜边4233a可以刮擦锅盖20的整个内壁。同样的,竖向刮菜边
4233b的侧面与锅体310的内壁也呈仿形设置,即竖向刮菜边4233b的侧面形状与锅体310的内侧壁形状相适配。
[0160] 此外,横向刮菜边4233a和竖向刮菜边4233b通过弧形边光滑连接,以能够与锅体310和锅盖20的连接处接触,将该锅体310和锅盖20的连接处的食物刮除。
[0161] 为避免刮花锅体310和锅盖20,一实施例中,刮菜臂4233上设置有第二弹性体4236,刮菜臂4233通过第二弹性体4236与锅体310和锅盖20的内壁接触。可选地,第二弹性体4236可以与刮菜臂4233的主体一体注塑成型。其中,第二弹性体4236优选为软胶;刮菜臂
4233的主体采用硬胶,保证强度。一体注塑成型的方式,可以减少安装,同时也避免相连的两个部件脱离。
[0162] 请结合参考图39和图40,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辅助铲423还具有延伸臂4234,刮菜臂4233和延伸臂4234分设于旋转轴线的两侧,延伸臂4234设置有突起结构4235,突起结构4235与锅盖20的内壁抵接。
[0163]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锅铲组件40处于清洗锅盖20状态时,辅助铲423的刮菜臂4233与锅盖20内壁接触,进行清洗锅盖20。在延伸臂4234靠近锅盖20的方向上,伸出另一突起结构4235,同步的,该突起结构4235也与锅盖20内壁接触,当锅盖20产生的反作用力向下推刮菜臂4233时,位于旋转轴线另一侧的延伸臂4234则具有向上翘起的趋势,使得突起结构4235始终抵接锅盖20内壁,从而平衡锅盖20对刮菜臂4233的力的作用。通过该方案设计,使锅铲组件40处于清洗锅盖20时,两端受力保持平衡,锅铲组件40的辅助铲423的突起结构
4235始终处于与锅盖20内壁接触状态,从而达到更好的清洗锅盖20的效果。该锅铲组件40充分利用辅助铲423自身的平衡,来实现辅助铲423与锅盖20内壁的完整可靠接触,在结构设计上从根本上避免了加工误差、安装误差带来的单边侧倾问题。
[0164] 同时,起平衡作用的突起结构4235与刮菜臂4233分布在旋转轴线两侧,起平衡作用的突起结构4235也兼顾了对锅盖20的清洁,可以将该延伸臂4234设置得较短,接近旋转轴线的位置,从而清洁刮菜臂4233清洁不到的位置,进行相互弥补。如此,通过左右平衡设计,将单边侧倾带来的刮菜臂4233无法完全可靠接触锅盖20的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也增强了辅助铲423对卫生死角的清洁能力。
[0165] 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臂4234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预定的长度,其长度小于或等于刮菜臂4233横向刮菜边4233a的长度。突起结构4235与旋转轴线的水平间距小于或等于刮菜臂4233横向刮菜边4233a与旋转轴线的水平间距。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延伸臂4234包括水平延伸部和竖直延伸部(未图示),水平延伸部上设置突起结构4235,水平延伸部上的突起结构4235接触锅盖20内壁,竖直延伸部抵近锅体310内侧壁;延伸臂4234与刮菜臂4233具有相同的结构,两者关于旋转轴线中心对称。
[0166] 在一些实施例中,突起结构4235与第二弹性体4236分布于旋转轴线两侧,分别抵接锅盖20内壁。锅铲组件40旋转过程中,突起结构4235在锅盖20内壁形成圆环状的第一运动轨迹,第二弹性体4236在锅盖20内壁形成圆环状的第二运动轨迹,第一运动轨迹与第二运动轨迹在平面上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0167] 在一些实施例中,突起结构4235呈长条状,突起结构4235的长度方向沿延伸臂4234的宽度方向,并延伸至延伸臂4234宽度方向的两相对侧边。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突起结构4235的长度方向沿延伸臂4234的长度方向,如此,当延伸臂4234以旋转轴线为中心转动时,突起结构4235的作用半径更大,可以刮擦锅盖内壁的面积更大。当然,其它实施例中,突起结构4235也可呈点状,例如圆柱形或者是半球形等。
[0168] 延伸臂4234上可以设置多个突起结构4235,多个突起结构4235呈矩阵状、环形或者是线性排布,以线性排布为例,多个突起结构4235可以沿延伸臂4234的长度方向呈直线形间隔分布。
[0169] 刮菜臂4233和延伸臂4234分设于旋转轴线的两侧包括以下情况:刮菜臂4233和延伸臂4234沿相反方向延伸,即两者之间的夹角为180°。或者,刮菜臂4233和延伸臂4234分设于旋转轴线的两侧还包括以下情况:刮菜臂4233和延伸臂4234大体沿相反方向延伸,两者之间的夹角接近180°,例如但不限于160°,只要两者能够保持受力平衡即可。为达到受力平衡,防止刮菜臂4233朝下倾斜,因此刮菜臂4233和延伸臂4234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锅铲组件40包括至少一个刮菜臂4233和/或至少一个延伸臂4234,例如,锅铲组件40包括一个刮菜臂4233和一个延伸臂4234,刮菜臂4233和延伸臂4234形成一字形。或者,锅铲组件40包括两个刮菜臂4233和两个延伸臂4234,刮菜臂4233和延伸臂
4234形成十字形的辅助铲423。此外,锅铲组件40还可包括更多个刮菜臂4233和延伸臂
4234,多个刮菜臂4233和延伸臂4234以旋转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布。可选地,多个刮菜臂
4233和延伸臂4234在旋转轴线的周向上均匀分布,且刮菜臂4233和延伸臂4234交替设置,形成的辅助铲423形状对称,以使得辅助铲423以旋转轴线为中心转动时更加平稳。
[0170] 延伸臂4234的形状包括但不局限于块状、板状、杆状、圆柱状,此外,延伸臂4234的长度与宽度可以一致,或者延伸臂4234的长度远大于宽度,形成长条状。
[0171] 为避免对锅盖20造成磨损,一实施例中,突起结构4235的至少部分设置为第一弹性体4235b,突起结构4235通过第一弹性体4235b与锅盖20的内壁抵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体4235b包括但不限于硅胶、橡胶或者硅橡胶。至少地,突起结构4235与锅盖20内壁接触的部分为第一弹性体4235b。
[0172] 一实施例中,突起结构4235的部分为硬质结构,另一部分为第一弹性体4235b,具体而言,突起结构4235包括连接凸起4235a和第一弹性体4235b,连接凸起4235a与延伸臂4234连接,第一弹性体4235b包裹连接凸起4235a。其中,连接凸起4235a设置为硬质结构,例如硬胶,以保证强度。第一弹性体4235b为软胶。第一弹性体4235b将整个连接凸起4235a的外侧面包裹,完全避免了硬质的连接凸起4235a直接接触锅盖20,从而避免了锅盖20被磨损。
[0173] 为方便第一弹性体4235b的安装,一实施例中,延伸臂4234上设置有安装槽(图未标示),安装槽环绕连接凸起4235a,第一弹性体4235b的边缘与安装槽嵌合。安装槽可以对第一弹性体4235b起到定位和限位效果,降低第一弹性体4235b移动的可能性。同时,将第一弹性体4235b的边缘嵌入安装槽内后,使得第一弹性体4235b的边缘被固定,第一弹性体4235b与延伸臂4234之间接触面积大,固定效果好。进一步的,第一弹性体4235b与延伸臂
4234之间还可以采用一体成型。在其它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体4235b整体覆盖于延伸臂4234和连接凸起4235a的外表面,整体包裹的结构,减少间隙,有利于提升锅铲组件40的清洁效果。
[0174] 可选地,连接凸起4235a与延伸臂4234一体成型。例如,连接凸起4235a和延伸臂4234都采用硬胶注塑成型。当然其它实施例中,连接凸起4235a和延伸臂4234均可以采用不锈钢材质。
[0175] 另一实施例中,整个突起结构4235均为第一弹性体4235b。该整个突起结构4235可以与延伸臂4234一体注塑成型。为保证强度,避免延伸臂4234被挤压变形,一实施例中,延伸臂4234采用硬胶注塑。
[0176] 一实施例中,延伸臂4234的长度较短,以减少材料的使用。同时,突起结构4235设置在较短的延伸臂4234上,靠近锅盖20的中心,可以对该中心位置处的食物残渣进行清扫,扫除刮菜臂4233较难清理到的位置的食物残留。当然,其它实施例中,延伸臂4234的长度也可以与刮菜臂4233的一致。
[0177] 进一步的,烹饪设备还包括安装在延伸臂4234上的搅拌铲422,搅拌铲422位于延伸臂4234的下方。该搅拌铲422位于锅体310的底部,对锅体310内的食物进行翻炒。搅拌铲422的形状可以是长条状或者是十字形状等等。
[0178] 搅拌铲422具有两种运动状态,第一种运动状态下,搅拌铲422与辅助铲423一起转动,即辅助铲423绕旋转轴线(图2中的公转轴线)转动时,带动搅拌铲422一起公转。第二种运动状态下,搅拌铲422自身还相对辅助铲423绕自转轴线进行自转,自转轴线和公转轴线平行,均沿上下方向。搅拌铲422通过自转和公转,旋转半径不一致,搅拌的范围不同,可以更好翻动锅体310底部的食材。其中,自转和公转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仅进行其中一种转动,例如自转和公转交叉进行。
[0179] 本申请实施例中,突起结构4235设置在自转轴线和公转轴线之间的位置。具体地,辅助铲423开设有转动孔4237,搅拌铲422具有转动孔4237配合的第二动力输出轴431,第二动力输出轴431可以相对转动孔4237转动,以使得搅拌铲422本身进行自转。沿自转轴线方向上,突起结构4235可部分与转动孔4237重合。
[0180]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锅铲组件40,该锅铲组件40的具体结构请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018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执行部4231包括延伸臂4234和横向刮菜边4233a,第二执行部4232为竖向刮菜边4233b。
[0182] 为使得锅铲420对锅体310和盖体220的清洁效果更好,在锅铲420上可以包覆有弹性体,该弹性体可以为第一执行部4231包括第一弹性部,第一弹性部用于与盖体220的内表面刮擦接触;及/或,第二执行部4232包括第二弹性部,第二弹性部用于与锅体310的内壁面314刮擦接触;及/或,搅拌部4222包括第三弹性体,第三弹性体用于与锅体310的内壁面314和锅体310的底面刮擦接触。其中,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可以一体成型而构成上述的第二弹性体4236。
[0183] 如图39和图41所示,第一执行部4231包括第一刚性体,第一弹性部包覆于第一刚性体外表面;第二执行部4232包括第二刚性体,第二弹性部包覆于第二刚性体外表面。示例性的,第一刚性体与第二刚性体可以一体成型,第一刚性体和第二刚性体可以一体压铸成型,保证可靠的强度和硬度,提高辅助铲423的使用寿命。而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也可以一体注塑包覆于第一刚性体和第二刚性体上。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执行部4231和第二执行部423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相同。且第一执行部4231和第二执行部4232的各处的横截面形状可以相同。
[0184] 第一弹性部上用于与盖体220的内表面接触的位置处形成第一弹性接触部J1,在第一执行部4231的横截面上,第一弹性接触部J1到第一刚性体的距离H1大于第一弹性部上其他位置到第一刚性体的距离(W2、W3)。由此,可以使得第一执行部4231在对盖体220进行清洁时,由于第一刚性体的存在,保证整个第一执行部4231不易整体完全形变,而由于第一弹性部的存在可以使得第一执行部4231较好地贴合于盖体220,保证清洁效果。而第一弹性接触部J1到第一刚性体的距离H1大于第一弹性部上其他位置到第一刚性体的距离(W2、W3),使得第一执行部4231接触盖体220的一侧具有较好的形变空间,更进一步地提高清洁效果。
[0185] 其中,第一弹性接触部J1的宽度W1应该合适,其宽度W1不宜过大,而使得辅助铲423与盖体220和锅体310内侧壁314之间的摩擦系数不至于过大,使得辅助铲423与盖体220和锅体310内侧壁314之间阻力较小,保证转动顺畅性。第一弹性接触部J1的宽度W1也不宜过小,以提高辅助铲423的耐磨性。基于此,第一弹性接触部J1的宽度W1范围可以为[0.1mm,
2mm],优选的,W1范围控制在[0.1mm,1mm]。
[0186]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接触部J1到第一刚性体的距离H1范围可以为[2mm,20mm],优选的,H1范围控制在[2mm,18mm]。
[0187]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的侧部到第一刚性体的距离W2范围为[0.5mm,5mm],优选的,W2范围控制在[0.5mm,3mm]。
[0188]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的最宽处的宽度W3范围为[3mm,15mm],优选的,W3范围控制在[5mm,12mm]。
[0189] 第二弹性部上用于与锅体内壁面314接触的位置处形成第二弹性接触部,在第二执行部4232的横截面上,第二弹性接触部到第二刚性体的距离大于第二弹性部上其他位置到第二刚性体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部与第二刚性体的横截面结构可以和第一弹性部与第一刚性体的横截面结构相同,均可参照附图41所示剖视图结构。因此,对于第二弹性部和第二刚性体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0190] 图4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铲的搅拌铲的横截面剖视图。类似的,搅拌部4222包括第三刚性体4222a,第三弹性体4222b包覆于第三刚性体4222a外表面。搅拌部4222上用于与锅体310的底面接触的位置处形成第三弹性接触部J3,在搅拌部4222的横截面上,第三弹性接触部J3到第三刚性体的距离H2大于第三弹性体上其他位置处到第三刚性体的距离。由此,使得搅拌部4222接触锅体310的一侧具有较好的形变空间,更进一步地提高清洁效果。
[0191] 具体地,搅拌部4222的第三弹性体4222b的最宽处宽度W4范围为[3mm,15mm],优选的,W4范围控制在[3mm,10mm];在一些实施例中,搅拌部4222的第三弹性体4222b到第三刚性体的距离H2范围为[3mm,25mm],优选的,H2范围控制在[3mm,20mm]。
[0192] 请参照图33,图34,图36至图38。搅拌铲422与辅助铲423可以通过行星轮组啮合传动;行星轮组432包括太阳轮和行星轮,太阳轮与辅助铲连接,行星轮与搅拌铲422连接,当太阳轮接收到旋转动力时辅助铲423转动,且使搅拌铲422绕辅助铲423的转动轴线公转的同时自转。
[0193] 具体的,锅铲组件40的传动装置430设置在锅铲420的支架421上。传动装置430包括行星轮组432和第二动力输出轴431(在搅拌铲422自带有动力输出轴的实施例中,传动装置430可以不包括第二动力输出轴431)。行星轮组432包括太阳轮4321和行星轮4322,分别设置在支架421上对应于主轴孔4211和副轴孔4212的位置,且太阳轮4321和行星轮4322的齿轮相互啮合,从而可以通过其中一个带动另一个转动。其中,第一动力输出轴412穿设于太阳轮4321并接合于主轴孔4211,且第一动力输出轴412的轴心可以作为公转轴心;第二动力输出轴431穿设于行星轮4322并接合于副轴孔4212,且第二动力输出轴431的轴心可以作为自转轴心。因此,在转动电机411的驱动下,通过第一动力输出轴412带动支架421转动;此时太阳轮4321随着第一动力输出轴412转动,使行星轮4322朝相反方向转动,一并带动第二动力输出轴431转动,从而让搅拌铲422和辅助铲423跟随着支架421公转,以及让搅拌铲422在支架421上自转。
[0194] 因此,当锅铲420在锅体310内沿着锅体310的圆周方向转动时,搅拌铲422除了可以在锅体310内随着支架421以公转的方式做静态搅拌外,还可以通过自转的方式做动态搅拌,可避免搅拌过程中食材过度集中在锅体310内的中心区域或分散至外围区域,从而提供更加均匀的搅拌效果。再者,随着辅助铲423随着支架421公转的特性,可以将搅拌过程中飞溅并附着于内壁面的食材刮除,使其回落至搅拌铲422的搅拌区域内,可避免部分食材浪费或熟度不均匀的情形发生。
[0195] 请参照图33。升降装置440连接于驱动装置410,用以带动锅铲420在锅体310内沿第一动力输出轴412的轴心方向(即主轴孔4211的轴心方向)上升或下降。升降装置440可以包含凸轮升降机构、螺旋升降机构或齿轮齿条升降机构等,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升降装置440包括凸轮441、凸轮电机442和复位元件443的凸轮升降机构作为举例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
[0196] 凸轮441在悬臂210的本体212内设置在连接件(第一动力输出轴412)的顶端,并且在凸轮441的圆周上具有近休止点4411和远休止点4412。凸轮电机442电性连接于凸轮441,用以驱动凸轮441转动,使近休止点4411和远休止点4412可以交替的接触于连接件(第一动力输出轴412),提供第一动力输出轴412在轴心方向上的位移行程。复位元件443设于支架421与连接件之间,复位元件443的形变方向与连接件的移动方向一致;当凸轮441的远休止点与连接件抵接时,复位元件443处于形变状态;当凸轮441由远休止点转动至近休止点与连接件抵接的过程中,复位元件443的形变量逐渐减小。
[0197] 具体的,复位元件443可以套设在第一动力输出轴412上,其可以是但不限于预压弹簧或拉伸弹簧,使第一动力输出轴412受到复位元件443的牵引,常态的维持在第一预定位置,并且可以在凸轮441的推动下位移至第二预定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定位置为锅铲420朝向锅盖20靠近,并接触或抵紧于盖体220的内表面221的位置,第二预定位置为锅铲420朝向锅体310的底面313靠近,并接触或抵紧于锅体310的底面313的位置。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预定位置和第二预定位置也可以与本实施例相反,因此并不以本实施例所举例说明的为限。
[0198] 通过上述升降装置440的配置,当凸轮441受到凸轮电机442的驱动下,以远休止点4412接触于第一动力输出轴412,使第一动力输出轴412受到压迫而带动锅铲420下降至第二预定位置,并且施力于复位元件443。因此,当凸轮电机442驱动凸轮441转动,并且以近休止点4411接触于第一动力输出轴412时,通过复位元件443的弹性回复力带动第一动力输出轴412往第一预定位置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锅铲420上升并回复至第一预定位置。
[0199] 如此一来,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烹饪设备1中,除了可以通过锅铲420的搅拌铲422和辅助铲423提供二维的搅拌和清洗模式外,通过升降装置440的配置,让搅拌铲422和辅助铲423还可以沿着轴心方向在锅体310内上升或下降,从而提供360度圆周运动的多维运作模式,实现对锅体310内部360度无死角的搅拌和清洁。
[0200] 在一种应用场景下,当用户操作烹饪设备1完成烹饪程序后,可以在显示操作面板120上选取清洁模式,用以对锅体310内腔进行清洗。当锅盖20的盖体220盖合于锅体310后,辅助铲423的第二执行部4232和锅体310的内壁面314接触,搅拌铲422的搅拌部4222同时和锅体310的底面313和靠近底面313的内壁面314接触。此时在锅体310内注水,并且启动转动电机411,使第一动力输出轴412带动锅铲420的搅拌铲422和辅助铲423在锅体310内公转,对锅体310的底面313和内壁面314进行圆周方向的清洁。同时,在行星轮组432的运作下,搅拌铲422受第二动力输出轴431的带动,在锅体310内自转,从而对锅体310的内壁面314和底面313进行圆周方向的旋转清洁。并且,通过搅拌铲422和辅助铲423分别和锅体310的底面
313和内壁面314的过盈配合,可以在底面313和内壁面314刮除附着物,提供更好的清洁效果。
[0201] 在锅铲420进行旋转清洗的同时,可搭配升降装置440带动锅铲420在锅体310内升降。当凸轮441由凸轮电机442带动移动到近休止点4411时,第一动力输出轴412在复位元件443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带动搅拌铲422向上移动。此时辅助铲423的第一执行部4231和盖体220的内表面221过盈配合,从而对附着在盖体220上的油污或水汽进行刮擦清洁。当凸轮441移动到远休止点4412时,第一动力输出轴412推动复位元件443,并带动锅铲420向下移动。此时搅拌铲422与锅体310的底面313过盈配合,从而对锅体310的底面313进行刮擦清洁。其中,当锅铲420下向移动后,由于辅助铲423的第一执行部4231施加在盖体220的压力解除,还可以降低搅拌铲422执行清洗任务时的转动阻力,提升清洁效率。
[0202] 如图33和图3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选择性的在第二动力输出轴431上设置弹性件433,例如弹簧或弹片等。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33以预压弹簧的形式套设在第二动力输出轴431上,且弹性件433的相对二端分别抵靠于锅铲420的支架421和杆体
4221。因此,当升降装置440带动锅铲420在锅体310内下降至第二预定位置,使搅拌部422接触于锅体310的底面313时,弹性件433会同时受到支架421的下压力作用,将其弹性回复力施加在杆体4221上,从而让搅拌部422抵紧于锅体310的底面313。同样的,当升降装置440带动锅铲420在锅体310内上升至第一预定位置时,支架421会受到复位元件443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使搅拌部422接触于锅体310的底面313;同时,辅助铲423的第一执行部4231抵紧于盖体220的内表面221。因此,对于一些在烹饪时容易沾锅或粘锅的食材来说,通过上述的配置方式,让搅拌铲422和辅助铲423在锅体310和锅盖20的清洁上可以起到强力刮擦的功效。除了在烹饪过程中可以确保菜品品质,并且避免糊锅;在烹饪结束后的清洗程序中也能提供强力刷洗效果,确保洗净质量。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减轻锅铲420对底面313和内壁面314的刮擦损伤,在锅铲420处于第一预定位置、第二预定位置或者两者之间的位置时,搅拌部422对锅体310的底面313或内壁面314的压力小于或等于10牛(N)。
[0203]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烹饪容器,包括锅体和盖体,盖体盖合于锅体上形成烹饪腔;锅铲组件,位于烹饪腔,锅铲组件包括锅铲和升降装置;升降装置设于盖体,且与锅铲驱动连接,升降装置能够带动锅铲相对于锅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升降运动;当锅铲处于第一位置时,锅铲与盖体的内表面贴合接触;当所锅铲处于第二位置时,锅铲与盖体的内表面脱离接触。
[0204]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烹饪容器,包括锅体和盖体,盖体盖合于锅体上形成烹饪腔;锅铲组件,位于烹饪腔,锅铲组件包括锅铲和升降装置,锅铲包括能够与盖体接触的辅助铲,以及能够与锅体底面接触的搅拌铲;升降装置设于盖体,且升降装置与锅铲驱动连接,升降装置能够带动锅铲相对于锅体进行升降运动。
[0205] 另外,基于可升降的锅铲420,为进一步提高烹饪效果以及用户体验。
[0206]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搅拌铲422上安装一个霍尔元件和磁铁,具体的,可以在搅拌部4222上安装磁铁,在杆体4221上安装霍尔元件,或者,在搅拌部4222上安装霍尔元件,在杆体4221上安装磁铁,使搅拌部4222在旋转过程中能够定位自身位置,从而能够在指定的位置通过控制升降来纵向切分具体位置的食材。
[0207] 假设霍尔元件每检测到一次,代表搅拌部4222旋转一周,即可以采用两次检测的时间间隔计算出当前搅拌部4222的转速,进而根据运行时间计算出下一次旋转周期内所转动的角度,从而准确定位搅拌部4222的位置。
[0208] 进一步的,可以在搅拌部4222每转动一次都更新一次转速,进而可以获得实时的转速,提高搅拌部4222定位的准确性。
[0209]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盖体220安装一个红外传感摄像头,使得红外传感摄像头能够实时获得锅内食材加热的热度图,进而可以根据改热度图计算出食材受热不均匀的地方。控制搅拌部4222在受热不均的地方先升起后下降选择分散食材,使其能够均匀受热。进一步的,还可以控制搅拌部4222在受热不均的地方作升降和旋转动作,从而刮开受热不均的区域,做到精准翻炒受热不均的部分,使其受热均匀。
[0210] 发明人经过创造性地劳动还发现,所烹饪菜品的口感与搅拌铲的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有关。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还动态调整搅拌铲的搅拌速度。具体的,可以在搅拌部4222处设置压力传感器;或者在锅铲组件40的驱动电机处设计检测电机电流的装置,驱动电机电流越大搅拌部4222所受压力越大。
[0211] 基于上述,控制搅拌铲422的转速和升降,以在搅拌部4222处设计压力传感器为例。
[0212] 当检测到搅拌铲422所受压力过大时,可以先降低搅拌铲422转速,然后再驱动搅拌铲422上升,进而再慢慢提高搅拌铲422转速,在经过预设时间(可以是几秒时间)后再下降搅拌铲422,此时检测搅拌铲422所受压力,当压力在正常范围,则继续正常搅拌。若压力较大,则可重复上述动作,当校准次数过多,或者搅拌铲422转速过小时,可以发出报警信号(烹饪设备上可以设置报警装置),以提示用户搅拌铲发生了堵转。当检测到搅拌铲422所受压力过小时,可以增加搅拌铲422转速,然后再驱动搅拌铲422下降,再检测搅拌铲422所受压力,当压力在正常范围,则继续正常搅拌。若压力较小,则可重复上述动作,当校准次数过多,或者搅拌铲422转速过大时,可以发出报警信号(烹饪设备上可以设置报警装置),以提示用户锅体内无食材处于空锅状态。由此,提高了利用该烹饪设备烹饪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0213] 承上,由于不同食材和不同烹饪方式在锅体内所造成的油污和食材残留的程度不同,因此这种带有自清洁模式的烹饪设备也需要提供多种清洁模式,让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或者是通过设备本身所带有的控制模块,依据用户所选菜谱的内容,选择相对应的清洗模式,以达到洗净的目的与满足用户需求。
[0214] 以下通过一些方法实施例对上述本申请的烹饪设备和/或智能物联网终端设备的自清洁方法和控制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0215] 请参照图43。在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智能物联网终端设备的使用上,用户在盖上锅盖后,可以通过底座上的显示操作面板点选菜谱,此时控制模块根据用户所选择的菜谱加载相对应的烹饪参数,例如根据各种主食材和配料的质量和占比,适应性的加载烹饪时间、锅铲的转动方式、公转转速、搅拌铲的自转转速、预估的蒸汽量、给水模块的给水量和控温模块的加热量等参数。然后启动各个装置和模块协同作用,进行主食材的烹煮。
[0216] 在主食材烹饪完成后,控制模块可以通过显示操作面板发送信号通知用户食材烹饪完成,提醒用户将有料理起锅。接着,在用户将锅盖再次盖合于锅体后,控制模块判断烹饪程序结束,启动升降装置,将锅铲移动至锅体内的第一预定位置,使锅铲的搅拌铲和锅体的底面过盈配合(S100)。接着,控制模块启动驱动装置,带动锅铲的搅拌铲和辅助铲以第一动力输出轴作为轴心,在锅体内公转,从而沿锅体的圆周方向清洁锅体的内壁面和底面(S110)。与此同时,由于传动装置可以受驱动装置连动,因此通过驱动装置启动传动装置,带动搅拌铲以第二动力辅出轴作为轴心,在锅体内进行自转,从而沿锅铲的轴心方向清洁锅体的底面(S120)。在此过程中,通过搅拌铲的侧边和辅助铲的第二执行部分别和锅体的内壁面过盈配合的特性,可以强力移除粘连在内壁面的残留物。同时,通过搅拌铲的搅拌部和锅体的底面过盈配合的特性,让搅拌部和锅体的底面过盈接触,也可以起到强力移除残留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升降装置带动搅拌部尽可能的朝向锅体的底面移动,使搅拌部在下压力的作用下抵紧于锅体的底面,以提供更强力道的旋转清洁模式,让难以清除的残留物从底面上移除。
[0217] 之后,在预定清洁次数完成后,控制模块停止锅铲转动,结束自清洁程序。
[0218] 在上述过程中,控制模块还可以根据主食材和配料在烹饪过程中沾粘锅体的底面和内壁面的难易程度,相对应的启动洽水模块对锅体内注水,以及启动控温模块对所注入的水进行加热,以便于在锅体内产生蒸汽,用以软化粘连在底面和内壁面的残留物。让锅铲可以更容易的移除这些残留物,加速清洁速度,提升效能。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自清洁方法或控制方法中,清洁程序的起始位置,可以是第一清洗位置或第二清洗位置,两者之间可以互换,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中先从第一清洗位置开始,再移动至第二清洗位置的方式为限。
[0219] 此外,在对于锅体的内壁面和底面的自清洁程序结束后,可根据用户需求,或者是根据菜谱的选择,判断是否需要对锅盖进行相适应的清洁程序。在涉及到锅盖的清洁程序中,锅铲可以同时对锅体的底面、内壁面和锅盖的内表面进行清洁程序,差别在于会再着重于锅盖内表面的清洁强度。相类似的,通过控制模块启动升降装置,以带动锅铲移动至第二预定位置,使辅助铲和锅盖的内表面过盈配合。此时辅助铲的第一执行部和锅盖的内表面过盈接触,第二执行部以及搅拌铲的搅拌部侧边同时和锅体的内壁面接触。因此,在控制模块启动驱动装置,带动搅拌铲和辅助铲公转时,可以沿着锅体的圆周方向同时清洁锅体的内壁面和锅盖的内表面,若再搭配升降装置带动第一执行部抵紧于锅盖的内表面,还可以提升锅铲对锅盖的清洁强度。在上述过程中,驱动装置同步启动传动装置,带动搅拌铲自转,使搅拌铲沿锅铲的轴心方向清洁锅体的底面,从而实现搅拌铲和辅助铲对于锅体内待清洁区域的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清洁作用。
[0220] 请参照图44。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0221] 判断锅体内的污染度,并依据污染度选择常规清洗程序或加强清洗程序(S200)。和先前自清洁方法相类似的,控制模块可以根据所选择菜谱的内容,判断锅体内的污染度。
若是污染度较轻微,在后续步骤选择执行常规清洗程序;若是属于重污染,则选择执行加强清洗程序。接着,控制模块启动升降装置移动锅铲至第一清洗位置,并且使锅铲和锅体的底面过盈接触(S210)。在此步骤中,控制模块可以预先检测锅铲的当前位置,若锅铲的当前位置已经在第一清洗位置了,可以省略此步骤,或者是再通过升降装置带动搅拌铲沿自转轴线的抵紧于锅体的底面。然后,控制模块启动锅铲,在第一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内搅拌清洗(S220)。接着,移动锅铲至第二清洗位置,并且使锅铲和锅盖的内表面过盈接触(S230)。在锅铲移动至第二清洗位置后,控制模块启动所述锅铲,在第二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内搅拌清洗(S240)。最后,在第二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结束后,结束清洗(S250)。
[0222] 例如,在常规清洗程序下,通过控制模块驱动升降装置,带动锅铲降低至锅体内的最低位置,例如第一清洗位置。接着,选择性的以最大功率对锅体加热以及以最小流量对锅体内加水,并计时加水时长T0,其中T0大于0秒、小于等于200秒。然后,等待T1秒,例如大于0秒、小于等于100秒,接着,控制模块启动驱动装置,带动锅铲转动搅拌,持续T2秒,例如大于0秒、小于等于80秒。当加水时长T0秒达到设定值时,停止加水,并且在搅拌T2秒结束时,停止搅拌。然后通过控制模块启动升降装置,提升锅铲至最高位置,例如第二清洗位置。接着,控制模块启动驱动装置,带动锅铲转动搅拌,持续T3秒,其中T3大于0秒、小于等于80秒。当T3秒结束后,控制模块启动升降装置降低锅铲至最低位置,并停止加热,以结束清洗程序。
[0223] 或者是在加强清洗程序下,同样的依目的先移动锅铲至预定位置,例如降低锅铲至锅体内的最低位置。接着,选择性的以最大功率对锅体加热以及以最小流量对锅体内加水,并计时加水时长T4,其中T4大于0秒、小于等于200秒。然后,等待T5秒,例如大于0秒、小于等于100秒,接着,控制模块启动驱动装置,带动锅铲转动搅拌,持续T6秒,例如大于0秒、小于等于100秒。当加水时长T4秒达到设定值时,停止加水,并且在搅拌T6秒结束时,停止搅拌。然后通过控制模块启动升降装置,提升锅铲至最高位置,例如第二清洗位置。接着,控制模块启动驱动装置,带动锅铲转动搅拌,持续T7秒,其中T7大于0秒、小于等于100秒。当T7秒结束后,控制模块启动升降装置降低锅铲至最低位置,并停止加热,以结束清洗程序。
[0224] 在结束清洗程序后,控制模块传送信号至显示操作面板显示或发出提示声,提醒用户清洁程序完成,可开启锅盖倒水。并且在确认锅盖再次盖上时,控制模块还可以传送确认信号提示用户是否需要再次清洗。
[0225] 此外,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仿生式的清洁程序,仿真用户动手清洁锅体和锅盖的清洗方式。例如在这些实施例中,若目标清洁区域是第一清洗位置,控制模块启动升降装置提升锅铲至第二清洗位置,并降低锅铲转速(若锅铲已开始转动)。接着,通过升降装置带动锅铲朝向第一清洗位置的方向移动,同时通过驱动装置逐步的提升锅铲的转速,使锅铲到达第一清洗位置时是以最高转速和锅盖的内表面和锅体内上半部的内壁面过盈接触。此一步骤类似于用户以手动方式旋转擦拭、清洁锅体的姿态,可以提升清洁效率和洁净度。
[0226] 同样的,若目标清洁区域是第二清洗位置,控制模块启动升降装置降低锅铲至第一清洗位置。接着,带动锅铲朝向第二清洗位置的方向移动,并同步的提升锅铲的转速,使锅铲到达第二清洗位置时是以最高转速和锅体的底面和锅体内下半部的内壁面过盈接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供更好的清洁效果。
[0227] 请参照图45。具体而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清洁方法和控制方法可以视情况单独选用或者是混用。
[0228] 首先,判断锅体内的污染度(S300)。其判断方式可以是通过用户自行判断或是通过烹饪设备进行判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烹饪设备的底座内还设置有控制模块,其至少电性连接于显示操作面板、驱动装置和升降装置。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块还电性连接于加水模块和控温模块等,用以在各个装置或模块之间提供相应的控制程序。其中,控制模块可以根据用户在显示操作面板所选择的菜谱内容,判断当前烹饪程序结束后锅体内的污染程度为一般污染或重污染。
[0229] 例如,在烹饪程序中通常会加入一些配料,例如油(例如各类植物油、辣椒油、动物油、耗油等);酱料(例如西红柿酱、芝麻酱等);高含油量的调料(例如作为火锅底料等重油污的食用油调料);或容易产生糊状物的辅料(例如芡料、牛奶)等。因此,可以根据这些配料在所选择的菜谱中的占比或质量作为判断依据。例如,在本实施中,当符合以下其中一种情形即判断为重污染:当菜谱中加入油的质量大于等于10克,例如大于等于15克、20克或25克;当菜谱中加入酱料的质量大于10克,例如大于15克、18克或23克;当菜谱中加入火锅底料等重油污的调料质量大于10克,例如大于12克、15克或25克;以及当菜谱中加入芡料、牛奶等容易产生糊状物的辅料质量大于5克,例如大于6克、8克或12克。因此,在后续步骤即可依据污染度选择常规清洗程序或加强清洗程序(S310),其中当判断为重污染时,可对应的选择加强程序;反之,若菜谱中的配料未落入上述条件,即判断为一般污染,并可选择相对应的常规清洗程序来进行清洗。
[0230] 接着,关闭锅盖。通过控制模块发送指令至升降装置,使凸轮电机驱动凸轮转动,带动第一动力输出轴移动锅铲至锅体内的第一清洗位置(S320)。第一清洗位置可以是锅铲降低至锅体内的最低位置或者是提升至锅体内的最高位置,其中最低位置为搅拌铲的搅拌部与锅体的底面过盈配合的位置,最高位置为辅助铲的第一执行部与盖体的内表面过盈配合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依据不同的使用需求或习惯来选择所要清洗的顺序为锅体至盖体的由下至上的清洗方式;或者是盖体至锅体的由上至下的清洗方式。
[0231] 当锅铲移动至第一清洗位置后,于锅体内加水(S330)。在开启水泵进行加水的步骤中,加水量可以是通过预设的加水时长进行计时加水,或者是在预先设定的基础量上,依据主食材的重量计算加水量。在预设加水时长的实施例中,可以将加水时长设定为大于0秒、小于等于200秒的取值范围,或是大于0秒、小于等于190秒的取值范围内进行选择,例如取值范围可以是[10s,150s](大于等于10秒、小于等于150秒)或[5s,170s]等。另外,在依据主食材的重量计算加水量的实施例中,可以基础水量加上锅体内的主食材重量的十分之一来进行计算。例如基础量预设为30ml,且主食材包含150g鸡蛋液和350g西红柿的实施例中,其加水量的计算方式为30ml+(150+350)/10,因此可以得知加水量为80ml。以上对于在锅体内加水的方式仅用以举例说明,并不以此为限。
[0232]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烹饪设备预置的电子菜谱来设定加水量,电子菜谱包含自清洁步骤,自清洁步骤包含自清洁模式、加水量、自清洁时间等参数。用户可以预先对电子菜谱中的加水量进行编辑,例如用户选择200ml,300ml等加水量,从而完成本次自清洁过程。
[0233]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自清洁模式来匹配加水量。烹饪设备的自清洁模式包括:轻度自清洁、中度自清洁、重度自清洁等模式的至少一种,每种自清洁模式匹配预置的加水量,包括:轻度自清洁200ml,中度自清洁300ml,重度自清洁300~400ml。当用户或电子菜谱选择了一种自清洁模式后,就直接选择了该清洁模式下加水量。不同的加水量适配不同的清洁模式,在不降低清洁效果的同时,可以节约用水量,提高用户体验。
[0234] 在加水程序进行中或完成后,控制模块发送指令至驱动装置,使转动电机驱动第一动力输出轴转动,以启动锅铲,在第一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内搅拌清洗(S340)。其中,第一取值范围可以是但不限于大于0秒、小于等于80秒或者是大于0秒、小于等于100秒,其可视所选择的清洗方式而定。并且,在锅铲的启动方式上,可以是在第一动力输出轴的转速为大于每秒0转、小于等于每秒200转,或是大于每秒0转、小于等于每秒190转的取值范围内进行选择,例如在第一动力输出轴的带动下,让搅拌铲和辅助铲以[20r/s,150r/s](大于等于每秒20转,小于等于150转)或[10r/s,180r/s]的转速在锅体内公转。其中,辅助铲423的转速范围可以是30~150转/分钟,其和行星轮组的运转成比例关系。且辅助铲423的转速小于或等于搅拌铲422的转速,更有利于合理翻转食材而不凌乱。此外,配合第一动力输出轴的公转,搅拌铲在锅体内自转的转速可以是公转的转速的倍数,其取值范围为[0,10](0至10倍),例如搅拌铲可以公转转速的5倍进行自转,以加强锅体内食材主要集中区域的刷洗。
[0235] 在第一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结束后,移动锅铲至锅体内的第二清洗位置(S350)。在此步骤中,在第一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结束后,可以在锅铲持续转动的情形下将锅铲移动至第二清洗位置;或者是先停止转动搅拌后,再移动至第二清洗位置。其中,第二清洗位置和第一清洗位置相异,例如第一清洗位置是锅铲降低至锅体内的最低位置,第二清洗位置是提升至锅体内的最高位置,反之亦然。
[0236] 当锅铲在第二清洗位置就定位后,启动锅铲,在第二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内搅拌清洗(S360)。与第一取值范围相类似的,第二取值范围也可以是但不限于大于0秒、小于等于80秒或者是大于0秒、小于等于100秒等。并且,在第二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结束后,结束清洗(S370)。此时即完成烹饪设备的自清洗程序。
[0237] 另外,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控制模块还可以根据配料的占比推算污染程度,以决定上述清洁方法的执行次数,其可以通过下式计算:1+(所述配料重量/30)=执行次数。例如,在菜谱的配料中有花生油32g,其相对应的执行次数为1+(32/30),从而推算出2轮次的清洁程序,以确保在清洁效果。
[0238] 基于上述,由于在清洗过程中不需要人为过多的介入,并且通过锅铲的公转、自转以及升降等多维的清洗方式,可快速实现锅盖和锅体内壁面和底面全方位的自清洁。并且,在确保清洁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在两次料理的过程中快速洗锅,避免两道菜之间窜味,并尽可能缩短清洗时间,从而缩短二道菜之间的烹饪时间,提高用户烹饪效率。
[0239] 以下通过一些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清洁方法做进一步说明。
[0240] 请参照图46。在依据污染度选择常规清洗程序的应用场景中,当锅盖关闭后,将锅铲降低至锅体内的最低位置(S400)。并且,在锅体内计时加水190秒或200秒,以及对锅体加热(S410)。在此步骤完成后,可以选择性的等待一预定时长,用以让锅体内产生蒸汽,软化所述锅体内的残留;或者是直接进行下一步骤。接着,启动锅铲,在取值范围大于0秒、小于等于70秒或80秒的清洗时间内持续的转动搅拌(S420)。让搅拌铲的搅拌部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刮擦锅体的底面和位于下侧的内壁面,以及通过辅助铲刮擦锅体内位于上侧的内壁面。在此过程中,对锅体内加水的程序可能还在进行,从而在锅体内一边加水一边进行搅拌,直到加水时长达到设定值时,停止加水(S430)。当清洗时间结束后,锅铲停止搅拌,并且提升至锅体内的最高位置(S440)。然后启动锅铲,在取值范围大于0秒、小于等于70秒或80秒的清洗时间内持续的转动搅拌(S450)。之后,在清洗时间结束后,降低锅铲至锅体内的最低位置,并停止加热,结束常规清洗程序(S460)。
[0241] 请参照图47。在依据污染度选择加强清洗程序的应用场景中,当锅盖关闭后,将锅铲降低至锅体内的最低位置(S500)。并且,在锅体内计时加水190秒或200秒,以及对锅体加热(S510)。在此步骤中,可选择性的以最大功率加热,以及以最小流量加水,以确保在锅体内产生充足的蒸汽。例如,以1800W~2000W的功率配合4~6ml/s的流量,让水持续的在锅体内产生蒸汽。因此,本申请中所述最大功率和最小流量可定义为,可以让水在锅体内持续不断的产生蒸汽的功率和流量的搭配组合。在上述步骤完成后,等待一预定时长(S520),用以让锅体内产生蒸汽,软化所述锅体内的残留。其中,预定时长的取值范围为大于0秒、小于等于100秒,例如45秒、60秒或90秒等。接着,启动锅铲,在取值范围大于0秒、小于等于90秒或100秒的清洗时间内持续的转动搅拌(S530)。让搅拌铲的搅拌部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刮擦锅体的底面和位于下侧的内壁面,以及通过辅助铲刮擦锅体内位于上侧的内壁面。在此过程中,对锅体内加水的程序可能还在进行,从而在锅体内一边加水一边进行搅拌,直到加水时长达到设定值时,停止加水(S540)。当清洗时间结束后,锅铲停止搅拌,并且提升至锅体内的最高位置(S550)。然后启动锅铲,在取值范围大于0秒、小于等于90秒或100秒的清洗时间内持续的转动搅拌(S560)。之后,在清洗时间结束后,降低锅铲至锅体内的最低位置,并停止加热,结束强化清洗程序(S570)。
[0242] 请参照图48。为了可以更好的将附着在锅盖和锅体内的残留都去除干净,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清洁方法,其中可针对锅盖的擦除和锅体的擦除分别进行。在针对锅体内的底面和内壁面的清洁方法中,其启动锅铲,在第一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内搅拌清洗的步骤还包括:
[0243] 移动锅铲至第二清洗位置,并将锅铲的转速降至最低(S600),例如35~45转/分钟。也就是先将锅铲移动到远离目标区域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先将锅铲提升到锅体内的最高位置。然后,朝第一清洗位置移动锅铲,同时提高转速(S610),使锅铲从锅体内的最高位置朝向最低位置转动搅拌,并逐步提高转速。在本实施例中,转速的区间范围可以是但不限于每分钟20~100转。当锅铲接触于锅体内的底面时,将转速拉到最高(S620),例如65~75转/分钟。如此一来,当锅铲在锅体内旋转一周后,会在锅体的底面和内壁均匀的擦干净一部分。此外,在将转速拉到最高的步骤中,通过控制模块检测锅铲接触到锅体的底面时的转速是否拉到最高,若否,重复执行锅铲持续朝锅体内的最低位置移动的步骤,直到转速拉到最高;若是,则执行下一步骤。
[0244] 接着,朝第二清洗位置移动锅铲,同时降低转速(S630)。此步骤用以作为缓冲,若锅铲尚未回复到锅体内的最高位置,则持续朝锅体内的最高位置移动锅铲,并降低转速,直到锅铲提升至锅体内的最高位置。让锅铲可以重复进行前述朝向第一清洗位置移动并逐渐提高转速的步骤,保证锅铲在锅体内每旋转一周的拉高起始角度不同,直到锅体内的底面和位于下侧的内壁面上所有的区域均被刮除。因此,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锅铲每旋转一周后,执行判断锅铲在底面上的清洁范围是否全覆盖的确认程序。若判断结果为否,返回至移动锅铲至第二清洗位置的步骤,并执行相应步骤。若判断结果为是,可选择性的让锅铲在锅体内等速移动,并接触于锅体的内壁面和底面均匀的旋转、刮擦一周作为收尾。之后,锅铲回复至第二清洗位置,停止搅拌(S640),结束清洗程序。
[0245]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盖体的内表面的清洁方法,和上述针对锅体内的底面和内壁面的清洁方法相近似。两者的差别在于锅铲的起始位置和移动方向相反。因此,在针对盖体的内表面的清洁方法中,其启动锅铲,在第二取值范围的清洗时间内搅拌清洗的步骤包括:移动锅铲组件至第一清洗位置,并将锅铲的转速降至最低;朝第二清洗位置移动锅铲,同时提高转速;让锅铲接触于锅盖盖体的内表面,并且将转速拉到最高;朝第一清洗位置移动锅铲组件,同时降低转速;以及锅铲组件回复至第一清洗位置,停止搅拌。其中细节和上述针针对锅体内的底面和内壁面的清洁方法相同或相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246]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