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曲面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557239.4

文献号 : CN11382088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宇李会艳赵立锦耿仕新王伯长

申请人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曲面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其中,该曲面背光模组,包括:相对设置的光学膜片和灯板,光学膜片和灯板之间的间距称为光腔高度;灯板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灯条,每一灯条上设置呈阵列分布的多个灯珠,每一灯条上的各灯珠的分布参数相同;每一个灯条上,沿第一方向上的相邻两个灯珠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沿第二方向上的相邻两个灯珠之间具有第二间距,调整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以使光腔高度和第一间距的比值以及光腔高度和第二间距的比值均大于第一预设值,且使光腔高度和第一间距的比值与光腔高度和第二间距的比值之差小于第二预设值,以使曲面背光模组出光亮度的均匀性不小于75%。

权利要求 :

1.一种曲面背光模组,其中,包括:

相对设置的光学膜片和灯板,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灯板之间的间距称为光腔高度;

所述灯板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灯条,每一所述灯条上设置呈阵列分布的多个灯珠,每一所述灯条上的各所述灯珠的分布参数相同;

每一个所述灯条上,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邻两个所述灯珠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相邻两个所述灯珠之间具有第二间距,调整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以使所述光腔高度和所述第一间距的比值以及所述光腔高度和所述第二间距的比值均大于第一预设值,且使所述光腔高度和所述第一间距的比值与所述光腔高度和所述第二间距的比值之差小于第二预设值,以使所述曲面背光模组出光亮度的均匀性不小于75%;

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灯板边缘位置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一间距小于靠近所述灯板中心位置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一间距,靠近所述灯板中心位置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一间距小于靠近所述灯板边缘位置和靠近所述灯板中心位置之间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一间距;

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灯板边缘位置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二间距小于靠近所述灯板中心位置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二间距,靠近所述灯板中心位置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二间距小于靠近所述灯板边缘位置和靠近所述灯板中心位置之间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二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灯珠为带二次透镜的灯珠,0.35≤所述光腔高度/所述第一间距≤1,0.35≤所述光腔高度/所述第二间距≤1;

所述灯珠为不带二次透镜的灯珠,所述光腔高度/所述第一间距≥1,所述光腔高度/所述第二间距≥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背光模组,其中,每一所述灯条上,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灯珠数量大于1,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各所述灯珠串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所述灯珠并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背光模组,其中,相邻至少两排所述灯珠构成一个背光分区,每一所述背光分区内的灯珠共用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曲面背光模组,其中,每一所述灯条上具有一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一一对应的绑定端子;

所述曲面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两个转接板,每个所述转接板具有多个输入接口和多个输出接口,每一个所述转接板上的输入接口和各所述灯条上的连接器一一对应电连接,并且所述输出接口的数量小于所述输入接口的数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曲面背光模组,其中,每一个所述转接板连接的所述灯条数量相同。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曲面背光模组,其中,每一个所述转接板上的输入接口具有多个输入端子,每一个所述转接板上的输出接口具有多个输出端子,每一所述转接板上输入端子的总数与输出端子的总数相同;

每一个所述输入端子和一个所述输出端子电连接,所述输出端子中存在浮空端子,存在一个所述输出端子同时和至少两个所述输入端子电连接。

8.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入光侧的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曲面背光模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位于所述曲面背光模组边缘的灯珠与所述显示区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相邻所述灯珠间距的1/2。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曲面背光模组固定于所述显示面板入光侧的胶框,所述曲面背光模组的灯板固定于所述胶框面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底壁上;所述胶框的侧壁倾斜设置,且所述侧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41°≤所述夹角≤90°。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侧壁抛光、喷涂反射材料或贴银反射片。

说明书 :

一种曲面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曲面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液晶显示屏是一种非自发光设备,需要通过背光模组来提供背光源,从而实现显示功能。目前,多采用设置有多个呈阵列排布的mini LED芯片的LED基板来构成背光模组,该种背光模组可以使得液晶显示屏具有高动态范围的屏幕效果,以及显示画面更为细腻等特点。
[0003] 随着技术的发展,曲面液晶显示屏应运而生,然而,曲面液晶显示屏存在发光不均匀,导致曲面液晶显示屏的显示效果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曲面背光模组,包括:
[0005] 相对设置的光学膜片和灯板,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灯板之间的间距称为光腔高度;
[0006] 所述灯板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灯条,每一所述灯条上设置呈阵列分布的多个灯珠,每一所述灯条上的各所述灯珠的分布参数相同;
[0007] 每一个所述灯条上,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邻两个所述灯珠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相邻两个所述灯珠之间具有第二间距,调整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以使所述光腔高度和所述第一间距的比值以及所述光腔高度和所述第二间距的比值均大于第一预设值,且使所述光腔高度和所述第一间距的比值与所述光腔高度和所述第二间距的比值之差小于第二预设值,以使所述曲面背光模组出光亮度的均匀性不小于75%。
[0008]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中,所述灯珠为带二次透镜的灯珠,0.35≤所述光腔高度/所述第一间距≤1,0.35≤所述光腔高度/所述第二间距≤1;
[0009] 所述灯珠为不带二次透镜的灯珠,所述光腔高度/所述第一间距≥1,所述光腔高度/所述第二间距≥1。
[0010]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中,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灯板边缘位置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一间距小于靠近所述灯板中心位置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一间距,靠近所述灯板中心位置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一间距小于靠近所述灯板边缘位置和靠近所述灯板中心位置之间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一间距;
[0011] 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灯板边缘位置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二间距小于靠近所述灯板中心位置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二间距,靠近所述灯板中心位置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二间距小于靠近所述灯板边缘位置和靠近所述灯板中心位置之间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二间距。
[0012]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中,每一所述灯条上,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灯珠数量大于1,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各所述灯珠串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所述灯珠并联。
[0013]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中,相邻至少两排所述灯珠构成一个背光分区,每一所述背光分区内的灯珠共用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
[0014]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中,每一所述灯条上具有一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与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一一对应的绑定端子;
[0015] 所述曲面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两个转接板,每个所述转接板具有多个输入接口和多个输出接口,每一个所述转接板上的输入接口和各所述灯条上的连接器一一对应电连接,并且所述输出接口的数量小于所述输入接口的数量。
[0016]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中,每一个所述转接板连接的所述灯条数量相同。
[0017]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中,每一个所述转接板上的输入接口具有多个输入端子,每一个所述转接板上的输出接口具有多个输出端子,每一所述转接板上输入端子的总数与输出端子的总数相同;
[0018] 每一个所述输入端子和一个所述输出端子电连接,所述输出端子中存在浮空端子,存在一个所述输出端子同时和至少两个所述输入端子电连接。
[0019] 相应地,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入光侧的如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
[0020]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位于所述曲面背光模组边缘的灯珠与所述显示区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相邻所述灯珠间距的1/2。
[0021]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曲面背光模组固定于所述显示面板入光侧的胶框,所述曲面背光模组的灯板固定于所述胶框面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底壁上;所述胶框的侧壁倾斜设置,且所述侧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
[0022]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41°≤所述夹角≤90°。
[0023]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侧壁抛光、喷涂反射材料或贴银反射片。

附图说明

[0024] 图1A和图1B分别为示意曲面背光模组的两种光腔高度示意图;
[0025]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截面示意图;
[0026] 图3为图2对应的俯视示意图;
[0027] 图4A‑图4C分别为灯板的三种灯珠分布示意图;
[0028] 图5A为图3中一个灯条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5B为图5A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0030]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曲面背光模组中灯条与转接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31] 图7A为灯条上的连接器与转接板的输入接口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32] 图7B为图7A中连接器与输入接口之间连接线03的示意图。
[0033] 图7C为转接板上输出接口的示意图;
[0034] 图7D为转接板上输出接口与电源之间的连接线04示意图;
[0035]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曲面背光模组中转接板上输入接口与输出接口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36] 图9为图2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37] 图10A为显示区AA第一方向上亮度均一形表现;
[0038] 图10B为显示区AA第二方向上亮度均一形表现;
[0039] 图11A为模拟曲面背光模组0灰阶时画面四角漏光示意图;
[0040] 图11B为模拟曲面背光模组暗态时的亮度均匀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0042]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内”、“外”、“上”、“下”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43] 需要注意的是,附图中各图形的尺寸和形状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公开内容。并且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0044]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曲面背光模组,如图1A和图1B所示,图1A和图1B仅示意出曲面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该曲面背光模组包括:相对设置的光学膜片1和灯板2,光学膜片1和灯板2之间的间距称为光腔高度H;
[0045] 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曲面背光模组所在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灯板2的俯视示意图,灯板2上设置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多个灯条21,每一灯条21上设置呈阵列分布的多个灯珠01,每一灯条21上的各灯珠01的分布参数相同;具体地,灯珠01的分布参数是指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相邻灯珠之间的间距;
[0046] 每一个灯条21上,沿第一方向X上的相邻两个灯珠01之间具有第一间距P1,沿第二方向Y上的相邻两个灯珠01之间具有第二间距P2,调整第一间距P1和第二间距P2,以使光腔高度H和第一间距P1的比值H/P1以及光腔高度H和第二间距P2的比值H/P2均大于第一预设值,且使光腔高度H和第一间距P1的比值H/P1与光腔高度H和第二间距P2的比值H/P2之差小于第二预设值,以使曲面背光模组出光亮度的均匀性不小于75%。
[0047]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通过调整每一个灯条21上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相邻灯珠01之间的间距,可以使光腔高度H和第一间距P1的比值H/P1以及光腔高度H和第二间距P2的比值H/P2均大于第一预设值,且使光腔高度H和第一间距P1的比值H/P1与光腔高度H和第二间距P2的比值H/P2之差小于第二预设值,即可以将H/P1值和H/P2设置成近似相等,即第一间距P1和第二间距P2越接近,画面差异越小,这样曲面背光模组的出光亮度均匀性较好,出光亮度的均匀性可达≥75%,从而可以提高曲面液晶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0048] 在具体实施时,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曲面背光模组的长和宽分别为1212.38mm、253.1mm,模组有效显示区的长和宽分别为1190.03mm、223.88mm,模组上、下、左、右边框宽度分别为9.7mm、16.4mm、9.6mm、9.6mm,模组厚度为30.53mm,模组曲率半径R为4200±2mm。
[0049] 如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曲面背光模组的入光方式为直下式。光学膜片1架构可以分为低增益和高增益两种,分别对应高亮度≥1000nit的曲面背光模组和低亮度<1000nit的曲面背光模组。灯珠01(以下简称LED)类型分为带二次透镜和不带二次透镜两种类型,带二次透镜的LED可以增加光的发散效果,LED之间的间距很大,LED的封装尺寸一般有长3mm、宽3mm(简称3030)或长3.5mm、2.8mm(简称3528)等;不带二次透镜的LED功率小、发光角度大、数量较多,LED的封装尺寸一般有长3mm、宽1.4mm(简称3014)或长4mm、1.4mm(简称4014)或长7mm、2mm(简称7020)等。
[0050] 在具体实施时,针对不同封装尺寸的LED,LED排布和驱动方案不同,对于直下式入光的曲面背光模组,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中,如图1A所示,灯珠01为带二次透镜的灯珠,为了确保显示画面均匀性的极限条件,设计要求带二次透镜的LED要满足:0.35≤光腔高度H/第一间距P1≤1,0.35≤光腔高度H/第二间距P2≤1,图1A仅示意出沿第一方向X的第一间距P1;
[0051] 如图1B所示,灯珠01为不带二次透镜的灯珠,为了确保显示画面均匀性的极限条件,设计要求不带二次透镜的LED要满足:光腔高度H/第一间距P1≥1,光腔高度H/第二间距P2≥1,图1B仅示意出沿第一方向X的第二间距P2。
[0052] 本公开列举三种灯条上排布不同分布参数LED的曲面背光模组出光亮度均匀性的对比方案,如表1所示。以图1A和图1B中的模组架构为基础,光腔高度H为18mm,带二次透镜的LED极限间距为49mm,不带二次透镜的LED极限间距为18mm,以确保发光亮度均匀性≥75%。其中,方案1、方案2和方案3对应的灯板设计分别如图4A、图4B和图4C所示,ea表示个数。
[0053] 表1
[0054]
[0055] 如上述表1所示,本公开对上述三种方案对应的曲面背光模组出光亮度均匀性进行测试,即测试一个发光面上的不同的点位的亮度,(最小值/最大值)*100%即为曲面背光模组出光亮度均匀性,常规是测试9点或者13点,本公开测试9点,可以看出,方案三采用不带二次透镜的设计,其第一方向X的H/P1和第二方向Y的H/P2值较大且较接近,得到的光亮度均匀性也最大,因此第一方向X的H/P1和第二方向Y的H/P2值越接近且数值偏大,画面均匀性表现越好。
[0056] 在具体实施时,将从灯板边缘位置到中心位置的灯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靠近灯板边缘位置的灯条,第三部分为靠近灯板中心位置的灯条,第二部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的部分,为了提高显示区域边缘的亮度,将第一部分的灯条上的LED灯珠间距设置为最小;由于显示产品定义的亮度规格一般是以显示区域中心的亮度为准,所以要确保显示区域中心的亮度,需要将第三部分的灯条上的LED间距调小,以提高显示区域中心亮度;然后将第一部分的灯条和第三部分的灯条之间的第二部分的灯条上的LED间距调大,使光强更加分散,即将第一部分的灯条和第三部分之间的区域亮度调低,目的是使边缘亮度(第一部分)和其相邻区域(第二部分)的亮度视觉上保持相似,没有明显的亮度差异,人眼就不会观察到暗区~亮区的变化,因此,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中,如图2所示,沿第一方向X,靠近灯板2边缘位置bb的灯条21上的相邻灯珠01之间的第一间距(P1’)小于靠近灯板2中心位置aa的灯条21上的相邻灯珠01之间的第一间距(P1”’),靠近灯板2中心位置aa的灯条21上的相邻灯珠01之间的第一间距(P1”’)小于靠近灯板2边缘位置bb和靠近灯板2中心位置aa之间的灯条21上的相邻灯珠01之间的第一间距(P1”);
[0057] 同理,沿第二方向Y,靠近灯板边缘位置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二间距小于靠近灯板中心位置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二间距,靠近灯板中心位置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二间距小于靠近灯板边缘位置和靠近灯板中心位置之间的灯条上的相邻灯珠之间的第二间距。
[0058] 需要说明的,本公开实施例图2仅示意出沿第一方向X的灯珠排布方式,每一条灯条上沿第二方向灯珠的排布方式与沿第一方向X的灯珠排布方式相同。
[0059]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的上述对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邻灯珠之间间距的设计可以提高背光模组出光亮度的均匀性,但是对于曲面显示模组,由于弯曲受力四角容易出现压迫性漏光。特别对于车载应用的产品,要求面均匀性在亮态(255灰阶)下要达70%,在暗态(0灰阶)下要达30%。为了改善曲面模组四角漏光问题,LED可以采用local dimming设计,local dimming设计能有效利用分区控制对应的光场面积大小,从而改善模组暗态亮度不均问题。Local dimming分区规则:1、有效显示区域内local dimming分区越多画面控制越精细;2、沿第一方向X的LED的H/P1和沿第二方向的LED的H/P2的值越接近画面控制越精细;3、分区形状‑近似为圆形,即每一分区内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LED数量相同,这样不会在某一方向上过长。
[0060] 本公开优选采用上述表1中方案二(图4B)和方案三(图4C)进行灯珠分区设计,特别的优选方案三,LED型号3014,X/Y方向的发光角度120°,因此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中,如图5A所示,以一个灯条21为例进行说明,每一灯条21上,沿第一方向X的灯珠01数量大于1(以4个为例),沿第二方向Y的灯珠01数量为12个为例,由于灯条2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一般小于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因此一般沿第二方向Y设置不同的背光分区,因此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各灯珠01串联,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灯珠01并联。
[0061]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中,如图5A和图5B所示,图5B为图5A的等效电路示意图,相邻至少两排灯珠01构成一个背光分区LDA,本公开以相邻两排灯珠01构成一个背光分区LDA为例进行说明,每一背光分区LDA内的灯珠01共用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具体地,如图5A和图5B所示,一个灯条21上沿第一方向X有4个灯珠01,沿第二方向有12个灯珠01,一共48个灯珠01。每相邻两排(8个)为一背光分区LDA,如LED1‑LED8为一背光分区,LED9‑LED16为一背光分区,LED17‑LED24为一背光分区,依次类推。属于同一背光分区的8个LED的正极连接在一起,负极连接在一起,则只需6个将正极引出线引出的pin1‑pin6和6个将负极引出线引出的pin7‑pin12,例如,LED1‑LED8中的正极均连接到pin1,负极均连接到pin7;LED9‑LED16中的正极均连接到pin2,负极均连接到pin8,LED17‑LED24中的正极均连接到pin3,负极均连接到pin9,依次类推。这样可以分区控制显示区域各区域的亮度,从而能有效利用分区控制对应的光场面积大小,从而改善模组暗态亮度不均问题。
[0062]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中,如图3和图5A所示,每一灯条21上具有一连接器02,连接器02包括与正极和负极一一对应的绑定端子(后面介绍);
[0063] 如图6所示,该曲面背光模组以16个灯条21为例,每个灯条21上设有48颗灯珠01,连接关系为图5A所示的4串12并,每个背光分区有8颗灯珠01,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灯珠01之间的间距第一P1为18mm,沿第二方向Y的相邻灯珠01之间的第二间距P2为16mm(见图5A),H/P1和H/P2值分别为1和1.125,确保中心亮度均匀性;该曲面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两个转接板3(以两个为例),转接板3用于连接灯条21与电路驱动板,每个转接板3具有多个输入接口(以8个为例,CN1‑CN8)和多个输出接口(CNA、CNB、CNC),每一个转接板3上的输入接口(CN1‑CN8)和各灯条21上的连接器01一一对应电连接,即输入接口(CN1‑CN8)的数量和灯条21的数量相同,并且输出接口(以3个为例,CNA、CNB、CNC)的数量小于输入接口(CN1‑CN8)的数量。具体地,每个曲面背光模组上设有2个转接板3,每个转接3上有8个输入接口,分别定义为CN1、CN2……CN8,这8个输入接口通过线材与灯条21上的连接器02一一对应连接;每个转接板3上有3个输出接口,分别定义为CAN、CNB、CNC,这3个输出接口通过线材与电源板相连接。
[0064] 具体地,如图7A‑图7D所示,每一个转接板3上的输入接口(仅示意CN1‑CN3)具有多个输入端子(pin1’‑pin12’),每一个转接板3上的输出接口(仅示意CNA)具有多个输出端子(pin1”‑pin32”),图7A为灯条21上连接器02和转接板3上输入接口(如CN1)的示意图,图7B为连接器02和输入接口(如CN1)之间的连接线03,连接器02的pin1‑pin12的第一端A分别与各背光分区的正极和负极连接,连接器02的pin1‑pin12的第二端A’通过连接线03(仅示意一条03)与转接板3上输入接口的(pin1’‑pin12’)的第一端B连接,图7C为转接板3上输出接口(CNA~CNC),每一输出接口均有32个PIN针,分别定义为pin1”‑pin32”,其中1~16为正极,17~32为负极,各输入接口(如CN1)的pin1’‑pin12’的第二端B’通过线材与输出接口(pin1”‑pin32”)的第一端C相连接,图7D为转接板3和电源板之间的连接线04,各输出接口(pin1”‑pin32”)的第二端C’与连接线04的第一端D连接,连接线04的第二端D’连接电源板。即本公开通过增加至少两个转接板3,可以实现将各灯条21上各灯珠的正极和负极与电源板连接。
[0065]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对称设计,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中,如图6所示,每一个转接板3连接的灯条21数量相同。
[0066]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中,如图8和表2所示,图8为各输入接口的输入端子(pin1’‑pin12’)与输出接口的输出端子(pin1”‑pin32”)的连接关系示意图,表2为对应图8的一个转接板上的所有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的对应连接关系,每一转接板3上输入端子(pin1’‑pin12’)的总数(12乘以8=96)与输出端子(pin1”‑pin32”)的总数(32乘以3=96)相同;
[0067] 每一个输入端子(如pin1’)和一个输出端子(如pin1”)电连接,输出端子(pin1”‑pin32”)中存在浮空端子NC,存在一个输出端子(如pin4”)同时和至少两个输入端子(pin4’和pin5’)电连接。例如,表2中CNB1~14输出端子与CN3~CN6中输入端子的连接关系,表述的是输出接口CNB的1至14个pin,对应的是输入接口CN3的5至6pin、CN4的1至6pin、CN5的1至6pin以及CN6的1至2pin,也就是说16个输入端子对应14个输出端子,有两根走线(正极走线或负极走线)和其他的走线合并了,这样可以减少背板上灯条出线口,提升背板的强度。
[0068] 表2
[0069]
[0070] 相应地,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显示面板4,位于显示面板4入光侧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
[0071] 具体地,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的结构上下、左右对称,设计相同。
[0072]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进一步改善曲面四角暗态漏光问题,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9所示,图9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显示面板4具有显示区AA,位于曲面背光模组边缘的灯珠01与显示区AA边缘之间的距离L1小于或等于相邻灯珠01间距(第一间距P1)的1/2。具体地,位于曲面背光模组边缘的灯珠01与显示区AA边缘之间的距离L1为2‑15mm。
[0073]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2和图9所示,还包括用于将曲面背光模组固定于显示面板4入光侧的胶框,曲面背光模组的灯板2固定于胶框面向显示面板4的底壁51上;胶框的侧壁52倾斜设置,且侧壁5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小于或等于90°。
[0074]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9所示,位于曲面背光模组边缘的灯珠01距离左侧胶框距离L2为3mm‑4mm。
[0075]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9所示,可以增大边缘的灯珠01距离显示区AA的距离,从而节省LED颗数实现成本降低。
[0076]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9所示,41°≤夹角θ≤90°,该角度范围内测得曲面背光模组出光亮度均匀性较佳。
[0077] 在具体实施时,由于曲面背光模组四角容易发生漏光,为了提高曲面背光模组四角位置的发光亮度,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9所示,胶框的侧壁52可以进行表面抛光、喷涂反射材料或贴银反射片,从而提高斜坡的反射率,以提高边缘显示亮度。
[0078]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其它功能性膜层。
[0079]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2和图9所示,对于直下式显示产品,光腔高度H固定,亮度值(LED灯珠颗数以及发光角度)固定,要模拟显示面上光场的分布,胶框斜坡角度θ、LED‑LED间距P、LED‑胶框边缘距离L2、LED‑AA距离L1为变量,3D建模采用optics软件模拟,调整三个变量(根据上述规律),调整变量模拟显示区AA的光场分布。本案的发明人测试时发现,在光腔高度H为18mm,LED型号3014,P1和P2分别为18mm和16mm,LED768颗,边缘设计如图2和图9所示时,模拟最佳胶框角度θ为41°。
[0080] 具体地,固定光腔高度H为18mm,胶框角度θ为41°,模拟显示区AA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亮度均一形表现,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图10A为显示区AA第一方向上亮度均一形表现,图10B为显示区AA第二方向上亮度均一形表现,可以看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亮度均一性均较好。
[0081] 本案的发明人对在local dimming关闭时,模拟曲面背光模组0灰阶时画面四角漏光和曲面背光模组暗态时的面均匀性,分别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测试发现,在local dimming关闭的状态下,曲面背光模组暗态时的面均匀性可达到59.5%(模组亮度:最大点1.26nit,最小点0.75nit);local dimming开启状态下,曲面背光模组暗态画面均匀性可达到>85%。对于该直下式曲面背光模组,local dimming功能可提升暗态画面均一性约1.42倍,感官上课改善曲面显示周边漏光的情况。
[0082] 综上所述,根据整个模组显示区尺寸,以及光腔高度,设计不同的LED灯珠的串并关系以及分布,将灯珠分区进行局域调光,可以均匀中心亮度;同时在显示区边缘,胶框设计斜坡结构,作为周边反射结构,可以提高周边亮度。本公开提供的曲面背光模组可以应用于提高大尺寸车载曲面显示模组均匀性,该设计方式在不提高产品设计成本的情况下,有效消除曲面背光模组周边和四角暗区,提高画面的亮度均匀性。
[008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模拟曲面背光模组0灰阶时画面四角漏光和曲面背光模组暗态时的面均匀性,均是以固定整个模组显示区尺寸、LED带不带二次透镜、设计不同的LED灯珠的串并关系以及分布、固定光腔高度H为18mm、P1和P2分别为18mm和16mm以及将灯珠分区进行局域调光为例进行说明的。另外,本案的发明人总结出对于不同光腔高度H、不同灯珠类型、LED不同发光角度的曲面背光模组中LED灯珠的分布参数,下面这些LED灯珠的分布参数可以提高曲面背光模组出光亮度的均匀性,具体如表3和表4所示。
[0084] 表3带二次透镜LED设计规律
[0085] H(mm) 二次透镜类型 LED发光角度 LED间距适用范围(mm) LED间距比例30~35 透射式 75°~85° 120~150 1:1.3:1.2
25~30 透射式 75°~85° 120~130 1:1.3:1.2
20~25 透射式 75°~85° 90~105 1:1.3:1.2
15~20 反射式 60°~80° 110~130 1.1:1:1.1
10~15 反射式 60°~80° 100~110 1.1:1:1.1
≤10 反射式/透射式 60°~80° 20~30 1:1:1
[0086] 表4无二次透镜LED设计规律
[0087]
[0088]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曲面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根据整个模组显示区尺寸,以及光腔高度,设计不同的LED灯珠的串并关系以及分布,将灯珠分区进行局域调光,可以均匀中心亮度;同时在显示区边缘,胶框设计斜坡结构,作为周边反射结构,可以提高周边亮度。本公开提供的曲面背光模组可以应用于提高大尺寸车载曲面显示模组均匀性,该设计方式在不提高产品设计成本的情况下,有效消除曲面背光模组周边和四角暗区,提高画面的亮度均匀性。
[0089] 尽管已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公开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0090]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公开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公开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公开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公开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