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161827.7

文献号 : CN11386502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石磊夏兴祥刘桂兰

申请人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通过冷媒管路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室内机;空调器还包括: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判断冷媒量判定模式,若冷媒量判定模式为制冷模式且运行稳定时,进入第一冷媒量判定模式,若冷媒量判定模式为制热模式且运行稳定时,进入第二冷媒量判定模式。本发明通过计算空调器在制冷制热全工况范围内的相对冷媒量,判定冷媒量多还是少,避免冷媒量过多或过少对系统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权利要求 :

1.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通过冷媒管路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

判断冷媒量判定模式,若冷媒量判定模式为制冷模式且运行稳定时,进入第一冷媒量判定模式,若冷媒量判定模式为制热模式且运行稳定时,进入第二冷媒量判定模式;

第一冷媒量判定模式:获取标准工况下目标过冷度SCo_c;

采用 计算冷媒量MCo,其中

为常数且MCo≥0;

采用SCs_c=SCz_c‑SCo1_c,将当前工况下过冷度SCz_c转换为所述标准工况下过冷度SCs_c,其中SCo1_c为过冷度修正值;

采用 计算冷媒量MCs,其中

为常数且MCs≥0;

计算△MC=(MCs‑MCo)*Vo/Vos,其中Vo为当前工况下室外机内容积,Vos为在标准工况下室外机内容积;

根据△MC,判定所述空调器冷媒量多或少;

第二冷媒量判定模式:获取标准工况下目标过冷度SCo_h;

采 用 计 算 冷 媒 量M H o ,其中为常数且MHo≥0;

采用SCs_h=SCz_h‑SCo1_h,将当前工况下过冷度SCz_h转换为所述标准工况下过冷度SCs_h,其中SCo1_h为过冷度修正值;

采 用 计 算冷 媒 量 M H s ,其中为常数且MHs≥0;

计算△MH=(MHs‑MHo)*Vi/Vis,其中Vi为当前工况下室内机内容积,Vis为标准工况下室内机内容积;

根据△MH,判定所述空调器冷媒量多或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判断冷媒量判定模式,具体为:当室外环境温度Ta位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所有室内机回风温度均在第二预设范围内、且所述室内机均处于停机状态时,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处于制冷模式;

当室外环境温度Ta位于第三预设范围内、所有室内机回风温度均在第四预设范围内、且所述室内机均处于停机状态时,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处于制热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判定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稳定运行在制冷模式下,具体为:在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运行预设时间段后,周期性判定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若相邻所述排气温度的温度差位于第一预设温度范围内、各室内机的最小过热度值大于第一预设值并持续一时间段t1、且各室内机的最大过热度值小于第二预设值并持续一时间段t2,则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稳定运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度修正值SCo1_c与室外环境温度Ta有关,且位于阈值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判定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稳定运行在制热模式下,具体为:在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运行预设时间段后,周期性判定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若相邻所述排气温度的温度差位于第二预设温度范围内,则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稳定运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度修正值SCo1_h计算如下:;

其中 、 及 为常数,Ti_ave为室内机回风温度平均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输出所述空调器冷媒量过多或过少的代码提示。

说明书 :

空调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 多联机已经普遍应用于各大大型办公建筑、写字楼、医院和别墅等,特别是一拖多大型多联机,多联机包括至少一个室内机和与各室内机通过冷媒连接管路相连接的至少一
个室外机,同时向多台室内机提供制冷或制热,满足各种大型场合的制冷制热需求。
[0003] 多联机系统,特别是大型多联机系统,室内机比较多,管路连接复杂且管路较长,一般在多联机空调器安装时,安装工程师会根据配管的长度,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冷媒充
注,往往会额外充注冷媒,但是充注过程中的不规范往往会导致系统冷媒量异常;且多联机
空调器根据安装水平及使用时间,有可能会存在冷媒泄露,导致冷媒不足。
[0004] 当系统冷媒量较多时,严重时可能导致系统回液,造成液压缩,或者系统压力过高,出现高压保护停机;当系统冷媒量较少时,可能导致室内机缺冷媒,室内机能力不足,不
能满足用户制冷制热需求,而且过热度可能较大,可能导致排气高温保护或者低压过低保
护。因此,需要对系统冷媒量的多少进行判定,这在工程实际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0005] 相关技术中,主要是通过压缩机的排气、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系统的高压和低压、压缩机的回气过热度等对系统冷媒量进行判断,但在复杂的使用环境下,有时会出现误
判。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通过计算空调器在制冷制热全工况范围内的相对冷媒量,判定冷媒量多还是少,避免冷媒量过多或过少对系统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0007]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8] 本申请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通过冷媒管路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0009] 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0010] 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
[0011] 判断冷媒量判定模式的运行模式,若冷媒量判定模式为制冷模式且运行稳定时,进入第一冷媒量判定模式,若冷媒量判定模式为制热模式且运行稳定时,进入第二冷媒量
判定模式;
[0012] 第一冷媒量判定模式:获取标准工况下目标过冷度SCo_c;
[0013] 采用 计算冷媒量MCo ,其中为常数且MCo≥0;
[0014] 将当前工况下过冷度SCz_c转换为所述标准工况下过冷度SCs_c;
[0015] 采用 计算冷媒量MCs ,其中为常数且MCs≥0;
[0016] 计算△MC=(MCs‑MCo)*Vo/Vos,其中Vo为当前工况下室外机内容积,Vos为在标准工况下室外机内容积;
[0017] 根据△MC,判定所述空调器冷媒量多或少;
[0018] 第二冷媒量判定模式:获取标准工况下目标过冷度SCo_h;
[0019] 采用 计算冷媒量MHo,其中为常数且MHo≥0;
[0020] 将当前工况下过冷度SCz_h转换为所述标准工况下过冷度SCs_h;
[0021] 采用 计算冷媒量MHs,其中为常数且MHs≥0;
[0022] 计算△MH=(MHs‑MHo)*Vi/Vis,其中Vi为当前工况下室内机内容积,Vis为标准工况下室内机内容积;
[0023] 根据△MH,判定所述空调器冷媒量多或少。
[0024]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判断冷媒量判定模式,具体为:
[0025] 当室外环境温度Ta位于第一预设范围内、所有室内机回风温度均在第二预设范围内、且所述室内机均处于停机状态时,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处于制冷模式;
[0026] 当室外环境温度Ta位于第三预设范围内、所有室内机回风温度均在第四预设范围内、且所述室内机均处于停机状态时,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处于制热模式。
[0027]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判定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稳定运行在制冷模式下,具体为:
[0028] 在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运行预设时间段后,周期性判定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0029] 若相邻所述排气温度的温度差位于第一预设温度范围内、各室内机的最小过热度值大于第一预设值并持续一时间段t1、且各室内机的最大过热度值小于第二预设值并持续
一时间段t2,则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稳定运行。
[003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将当前工况下过冷度SCz_c转换为所述标准工况下过冷度SCs_c,具体为:
[0031] SCs_c=SCz_c‑SCo1_c;
[0032] 其中SCo1_c为过冷度修正值。
[0033]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冷度修正值SCo1_c与室外环境温度Ta有关,且位于阈值范围内。
[0034]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判定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稳定运行在制热模式下,具体为:
[0035] 在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运行预设时间段后,周期性判定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0036] 若相邻所述排气温度的温度差位于第二预设温度范围内,则所述冷媒量判定模式稳定运行。
[0037]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将当前工况下过冷度SCz_h转换为所述标准工况下过冷度SCs_h,具体为:
[0038] SCs_h=SCz_h‑SCo1_h,
[0039] 其中SCo1_h为过冷度修正值。
[004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冷度修正值SCo1_h计算如下:;
[0041] 其中 、 及 为常数,Ti_ave为室内机回风温度平均值。
[0042]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0043] 输出所述空调器冷媒量过多或过少的代码提示。
[0044] 相比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器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0045] (1)通过判断冷媒量判定模式处于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且分别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都对冷媒量进行判定,满足全工况范围内对冷媒量判定;
[0046] (2)将标准工况作为基准,获取标准工况下的相对冷媒量差值,并根据当前室外机/室内机内容积与标准工况下室外机/室内机内容积之比,计算当前工况下冷媒量差值△
MH/△MC,判断当前工况下冷媒量是多了还是少了,便于售后人员排查问题;
[0047] (3)本申请中对冷媒量的判断避免系统联机方案及运行环境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提高了冷媒量判定精度。
[0048]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004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50] 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器实施例中进行冷媒量判定模式的流程图;
[0051] 图2是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器实施例中执行第一冷媒量判定模式的流程图;
[0052] 图3是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器实施例中执行第二冷媒量判定模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54]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
“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
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5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
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在上
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
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56]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
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
两个以上。
[0057] [空调器的基本运行原理]
[0058] 空调的制冷循环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0059]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
释放到周围环境。
[0060]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
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
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0061] 空调室外机是指包括制冷循环的压缩机的部分以及包括室外热交换器,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电子膨胀阀可以提供在空调室内机或室外机中。
[0062]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运行模
式的冷却器。
[0063] [空调器]
[0064] 本申请空调器指多联机空调器。
[0065] 空调器包括至少一个室外机和至少一个室内机,各室外机并列布置,且与各室内机通过冷媒管路连接,各室内机也并列布置。
[0066] 每个室内机分别包括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内风机,室内风机用于分别将室内热交换器产生的冷气或热气吹向室内空间。
[0067] 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四通阀、气侧截止阀、节流元件、液侧截止阀、室外热交换器及室外风机。
[0068] 四通阀切换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流路,具有四个端子C、D、S和E。
[0069] 在四通阀掉电时,默认C和D相连,S和E相连,使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空调器制冷。
[0070] 在四通阀上电换向时,C和S相连,D和E相连,使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空调器制热。
[0071] 参见图1,其示出了本发明空调器进行冷媒量判定的流程图。
[0072] S1:判断冷媒量判定模式的运行模式。
[0073] 在判断冷媒量判定模式之前需要已进入冷媒量判定模式。
[0074] 可以在选择冷媒量判定模式后,表示已进入冷媒量判定模式。
[0075] 在本申请中,空调器除了具有常规的制热模式、制冷模式、除霜模式等之外,还具有冷媒量判定模式。
[0076] 此种选择可以通过在线控器上设置选择按钮或切换按钮来实现。
[0077] 由于运行于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空调器的冷媒量分布是不一样的。
[0078] 因此,在已进入冷媒量判定模式之后,需要确定冷媒量判定模式是运行于制热模式还是制冷模式。
[0079] 在本申请中,系统根据当前室外环境温度Ta、室内机回风温度及室内机运行状态确定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0080] 在室外环境温度Ta处于第一预设范围、室内机回风温度均在第二预设范围内,且室内机均处于停机状态时候,表示冷媒量判定模式处于制冷模式。
[0081] 此时,四通阀掉电,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使用,室内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
[0082] 在本申请中,冷媒量是利用过冷度来表示的,因此,在冷媒量判定模式处于制冷模式时,过冷度是针对室外机的。
[0083] 例如,可以设定第一预设范围为[‑10℃,43℃],第二预设范围为[10℃,35℃]。
[0084] 当室外环境温度Ta位于第三预设范围内、所有室内机回风温度均在第四预设范围内、且室内机均处于停机状态时,表示冷媒量判定模式处于制热模式。
[0085] 此时,四通阀上电,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使用,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
[0086] 在本申请中,冷媒量是利用过冷度来表示的,因此,在冷媒量判定模式处于制热模式时,过冷度是针对室内机的。
[0087] 例如,例如,可以设定第三预设范围为[‑20℃,10℃],第四预设范围为[0℃,25℃]。
[0088] S2:若冷媒量判定模式运行于制冷模式且系统运行稳定时,则进行到S3;若冷媒量判定模式运行于制热模式且系统运行稳定时,则进行到S4。
[0089] 在冷媒量判定模式进入制冷模式时,需要判定系统当前是否运行稳定。
[0090] 若运行稳定,则表示冷媒量判定开始条件满足,此时,可以进行到S3;若未运行稳定,继续对系统运行控制,直至系统当前运行稳定,之后进行到S3。
[0091] 如下说明,如何判定在制冷模式下系统当前是否运行稳定。
[0092] 在冷媒量判定模式为制冷模式并运行预设时间段(例如10min 20min)后,周期性~
判定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0093] 若相邻排气温度的温度差位于第一预设温度范围(例如2℃ 4℃)内、各室内机的~
最小过热度值大于第一预设值(例如2℃)并持续一时间段t1(例如2min 5min)、且各室内机
~
的最大过热度值小于第二预设值(例如8℃)并持续一时间段t2(例如2min 5min),则表示冷
~
媒量判定模式稳定运行于制冷模式。
[0094] 在冷媒量判定模式进入制热模式时,需要判定系统当前是否运行稳定。
[0095] 若运行稳定,则表示冷媒量判定开始条件满足,此时,可以进行到S4;若未运行稳定,继续对系统运行控制,直至系统当前运行稳定,之后进行到S4。
[0096] 如下说明,如何判定在制热模式下系统当前是否运行稳定。
[0097] 在冷媒量判定模式为制热模式并运行预设时间段(例如10min 20min)后,周期性~
判定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0098] 若相邻排气温度的温度差位于第一预设温度范围(例如2℃ 4℃)内,则表示冷媒~
量判定模式稳定运行于制热模式。
[0099] S3:进入第一冷媒量判定模式。
[0100] 参见图2,其示出了第一冷媒量判定模式的流程图。
[0101] 如上所述,在冷媒量判定模式运行于制冷模式下,冷媒量采用室外机的过冷度进行表示。
[0102] 在本申请中,计算实际工况(即,当前工况)下的冷媒量相对较优冷媒量之间的冷媒量差值△MC,来判定当前工况下空调器中冷媒量是多还是少。
[0103] 需要说明的是,所指工况包括联机方案和设定的用于联机方案工作的条件。标准工况I
[0104] 在计算如上所述的冷媒量差值△MC之前,需要设定标准工况I。
[0105] 需要说明的是,该标准工况I可以是在实验测试时设定的工况。
[0106] 由于过冷度与冷媒状态分布有关,在标准工况I下,控制系统相关部件(例如,室内机阀开度、室外风机频率等),达到控制蒸发器冷媒状态分布不变的目的,进而确保基于标
准工况所计算的冷媒量差值△MC的准确性。例如,标准工况I可以包括标准联机方案和设定
标准联机方案工作的条件,例如标准联机方案为一个室内机拖三个室内机的联机方案,条
件为室外环境温度为35℃、室内干球温度为27℃且室内湿球温度是19℃。
[0107] 在该标准工况I下,测试获取过冷度S与冷媒量M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公式:
[0108]               (1)
[0109] 其中RCa、RCb、RCc均为常数且M≥0,例如,RCa、RCb、RCc范围可以取值为:RCa∈(‑1,0)、RCb∈[1,5]、RCc∈[5,20]。
[0110] 在标准工况I下,冷媒状态分布不变所对应的过冷度,作为目标过冷度SCo_c。
[0111] 如下,将描述第一冷媒量判定模式的工作过程。
[0112] 第一冷媒量判定模式
[0113] 第一冷媒量判定模式的目的在于获取制冷时的当前工况下冷媒量差值△MC。
[0114] 当前工况可以为不同于标准联机方案的实际联机方案和不同于标准联机方案下设定的条件的实际条件。
[0115] 例如,实际联机方案为两个室外机拖三个室内机,实际条件为室外环境温度为37℃、室内干球温度为24℃且室内湿球温度是15℃。
[0116] S31:获取标准工况下目标过冷度SCo_c。
[0117] 在标准工况I下,空调器具有标准的联机方案。
[0118] 如上所述,该目标过冷度SCo_c为在标准工况I下获取的预设值或预设范围。
[0119] S32:获取对应目标过冷度SCo_c的冷媒量MCo。
[0120] 如上所述,利用公式(1)可以获取冷媒量MCo。
[0121] 即,将目标过冷度SCo_c带入公式(1)得到如下:
[0122] ,其中 为常数且MCo≥0。
[0123] S33:将当前工况下过冷度SCz_c转换为标准工况下I过冷度SCs_c。
[0124] 在第一冷媒量判定模式中,室外机用作冷凝器,因此,当前工况下过冷度SCz_c采用室外机主液管处过冷度SCz_c来表示。
[0125] 冷媒量与室外机主液管处过冷度SCz_c有关,因此若获取冷媒量,则应先获取过冷度SCz_c。
[0126] 室外机主液管处过冷度SCz_c可采用室外机主液管处某一次的过冷度;或采用室外机主液管处平均过冷度SCz_c';或采用室外机过冷度的平均值SCz_c'',使得表示过冷度
更为准确。
[0127] 在采用室外机过冷度的平均值SCz_c''时,SCz_c= SCz_c'';
[0128] ;
[0129] 其中,Tc为压缩机排气压力最大值对应的冷媒饱和温度,Tl(i)表示第i号室外机液管处温度,n表示室外机的数量。在本申请中,选择采用室外机主液管处平均过冷度SCz_
c'作为室外机主液管处过冷度SCz_c。
[0130] 即,SCz_c= SCz_c'。
[0131] 计算平均过冷度SCz_c'对应采用室外机主液管处温度平均值Te_ave。
[0132] 因此,可以计算出,SCz_c'=Tc–Te_ave,其中Tc为系统排气压力最大值对应的冷媒饱和温度。
[0133] 将SCz_c转换到标准工况下过冷度SCs_c。
[0134] 在本申请中,SCz_c和SCs_c具有如下关系:
[0135] SCs_c=SCz_c‑SCo1_c,其中SCo1_c为过冷度修正值,其值经过实验测试获取。
[0136] 例如,可以经过大量将各种工况转换标准工况I下的实验,获取该修正值。
[0137] SCo1_c与室外环境温度Ta有关,且具有一定的阈值范围,例如‑10℃ 10℃。~
[0138] 例如,根据不同的室外环境温度Ta获取不同的SCo1_c。
[0139] 当Ta≥35℃时,SCo1_c= a*(Ta‑35);
[0140] 当22℃≤Ta<35℃时,SCo1_c=3‑b*(Ta‑20);
[0141] 当10℃≤Ta<22℃时,SCo1_c=c;
[0142] 当Ta<10℃时,SCo1_c=3‑d*(20‑Ti_ave);
[0143] 其中,a、b、d取值范围为(0,1);c=3;Ti_ave为室内机回风温度平均值。
[0144] S34:计算标准工况I转换后的过冷度SCs_c对应的冷媒量MCs。
[0145] 如上所述,利用公式(1)可以获取冷媒量MCs。
[0146] 即,将过冷度SCs_c带入公式(1)得到如下:
[0147] ,其中 为常数且MCs≥0。
[0148] S35:计算当前工况下冷媒量差值△MC。
[0149] 在本申请中,利用标准工况I下冷媒量差值△MC'获取当前工况下冷媒量差值△MC,因此,首先需要计算标准工况I下冷媒量差值△MC'。
[0150] 根据步骤S32中获取的MCo和步骤S34中获取的MCs,计算冷媒量差值△MC'。
[0151] 即,△MC'=MCs‑MCo。
[0152] 在本申请中,利用冷媒量差值与室外机内容积之间的正比关系,计算当前工况下的冷媒量差值△MC。
[0153] 因此,根据△MC/△MC'=Vo/Vos,获取△MC,其中Vo为当前工况下室外机内容积,Vos为标准工况I下室外机内容积。
[0154] 即,△MC=(MCs‑MCo)*Vo/Vos。
[0155] 如此,获取到基于标准工况I计算的当前工况下的冷媒量差值△MC。
[0156] 由于冷媒量差值△MC是基于标准工况I而计算的,因此,系统联机方案及空调运行环境对冷媒量判定的精确度影响很小,能够提高冷媒量判定精度。
[0157] S36:根据△MC,判定冷媒量多或少。
[0158] 在△MC大于0时,表示冷媒量相对当前工况下冷媒量状态分布不变的较优冷媒量多。
[0159] 例如,△MC=3.3Kg,则当前制冷运行下系统冷媒量相对较优冷媒量高出3.3Kg冷媒。
[0160] 在△MC小于0时,表示冷媒量相对当前工况下冷媒量状态分布不变的较优冷媒量少。
[0161] 例如,△MC=‑2Kg,则当前制冷运行下系统冷媒量相对较优冷媒量低2Kg冷媒。
[0162] 此时,可以通过输出指示代码的方式输出判定结果,便于供售后人员参考,可以为售后人员排查问题、系统维修等提供较大便利,也有利于提升服务水平。
[0163] 可以通过其他指示方式指示判定结果,例如在冷媒量多时,设定指示灯为绿色,或者在冷媒量少时,设定指示灯为红色。
[016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31和S32也可以在S33和S34之后进行。
[0165] S4:进入第二冷媒量判定模式。
[0166] 参见图3,其示出了第二冷媒量判定模式的流程图。
[0167] 如上所述,在冷媒量判定模式运行于制热模式下,冷媒量采用室内机的过冷度进行表示。
[0168] 在本申请中,计算实际联机方案(即,当前工况)下的冷媒量相对较优冷媒量之间的实际冷媒量差值△MH,来判定当前工况下冷媒量是多还是少。
[0169] 标准工况II
[0170] 在计算如上所述的冷媒量差值△MH之前,需要设定标准工况II。
[0171] 需要说明的是,该标准工况II可以是在实验测试时设定的工况。
[0172] 由于过冷度与冷媒状态分布有关,在标准工况II下,控制系统相关部件(例如,室外机阀开度、室外风机频率等),达到控制蒸发器冷媒状态分布不变的目的,进而确保基于
标准工况II所计算的实际冷媒量差的准确性。
[0173] 例如,标准工况II可以包括标准联机方案和设定标准联机方案工作的条件,例如标准联机方案为一个室内机拖三个室内机的联机方案,条件可以为室外环境温度为15℃、
室内干球温度为20℃且室内湿球温度是14℃。
[0174] 在该标准工况II下,测试获取过冷度S与冷媒量M之间的关系,获取如下公式:
[0175]               (2)
[0176] 其中RCd、RCe、RCf均为常数且M≥0,例如,RCd、RCe、RCf的范围可以取值为:RCd∈(‑1,0)、RCe∈[0.1,1.5]、RCf∈[5,15]。
[0177] 在标准工况II下冷媒状态分布不变所对应的过冷度,作为目标过冷度SCo_h。
[0178] 如下,将描述第二冷媒量判定模式的判定过程。
[0179] 第二冷媒量判定模式
[0180] 第二冷媒量判定模式的目的在于获取制热时的当前工况下冷媒量差值△MH。
[0181] 当前工况可以为不同于标准联机方案的实际联机方案和不同于标准联机方案下设定的条件的实际条件。
[0182] 例如,实际联机方案为两个室外机拖三个室内机,实际条件为室外环境温度为13℃、室内干球温度为22℃且室内湿球温度是13℃。
[0183] S41:获取标准工况II目标过冷度SCo_h。
[0184] 在标准工况II下,空调器具有标准的联机方案。
[0185] 如上所述,该目标过冷度SCo_h为在标准工况II下获取的预设值或预设范围。
[0186] S42:获取对应该目标过冷度SCo_h的冷媒量MHo。
[0187] 如上所述,利用公式(2)可以获取冷媒量MHo。
[0188] 即,将目标过冷度SCo_h带入公式(2)得到如下:
[0189] ,其中 为常数且MHo≥0。
[0190] S43:将当前工况下过冷度SCz_h转换为标准工况II下过冷度SCs_h。
[0191] 在第二冷媒判定模式中,室内机用作冷凝器,因此,当前公开下过冷度SCz_h采用室内机主液管处过冷度SCz_h来表示。
[0192] 冷媒量与室内机主液管处过冷度SCz_h有关,因此若获取冷媒量,则应先获取过冷度SCz_h。
[0193] 室内机主液管处过冷度SCz_h可采用室内机主液管处某一次的过冷度;或采用室内机主液管处平均过冷度SCz_h'';或采用室内机过冷度的平均值SCz_h',使得表示过冷度
更为准确。
[0194] 在采用室内机主液管处平均过冷度SCz_h''时,SCz_h''=Tc‑Ti_ave,其中Tc为系统排气压力最大值对应的冷媒饱和温度,Ti_ave为室内机主液管处温度平均值。
[0195] 在本申请中,采用室内机过冷度的平均值SCz_h'作为室内机主液管处过冷度SCz_h。
[0196] 即,SCz_h= SCz_h',其中
[0197] ,Tc为压缩机排气压力最大值对应的冷媒饱和温度,Tl(i)表示第i号室内机液管处温度,n表示室内机的数量。
[0198] 将SCz_h转换到标准工况II下过冷度SCs_h。
[0199] 在本申请中,SCz_h和SCs_h具有如下关系:
[0200] SCs_h=SCz_h‑SCo1_h,其中SCo1_h为过冷度修正值,其值经过实验测试获取。
[0201] 例如,可以经过大量将各种工况转换标准工况II下的实验,获取该修正值。
[0202] SCo1_h与室外环境温度Ta有关,且具有一定的阈值范围,例如‑10℃ 10℃。~
[0203] 例如,SCo1_h与室外环境温度Ta具有如下关系。
[0204] ;
[0205] 其中,RHa、RHb、RHc为常数,Ti_ave为室内机回风温度平均值,例如,RHa、RHb、RHc的取值范围分别为RHa∈(2,5),RHb∈(0.1,0.5),RHc∈(‑1,0)。
[0206] S44:计算标准工况II转换后的过冷度SCs_h对应的冷媒量MHs。
[0207] 如上所述,利用公式(2)可以获取冷媒量MHs。
[0208] 即,将过冷度SCs_h带入公式(2)得到如下:
[0209] ,其中 为常数且MHs≥0。
[0210] S45:计算当前工况下冷媒量差值△MH。
[0211] 在本申请中,利用标准工况II下冷媒量差值△MH'获取当前工况下冷媒量差值△MH,因此,首先需要计算标准工况II下冷媒量差值△MH'。
[0212] 根据步骤S42中获取的MHo和步骤S44中获取的MHs,计算冷媒量差值△MH'。
[0213] 即,△MH'=MHs‑MHo。
[0214] 在本申请中,利用冷媒量差值与室内机内容积之间的正比关系,计算实际工况下的冷媒量差值△MH。
[0215] 因此,根据△MH/△MH'=Vi/Vis,获取△MH,其中Vi为标准工况II下室内机内容积,Vis为当前工况下室内机内容积。
[0216] 即,△MH=(MHs‑MHo)*Vi/Vis。
[0217] 如此,获取到基于标准工况II计算的冷媒量差值△MH。
[0218] 由于冷媒量差值△MH是基于标准工况II而计算的,因此,系统联机方案及空调运行环境对冷媒量判定的精确度影响很小,能够提高冷媒量判定精度。
[0219] S46:根据△MH,判定冷媒量多或少。
[0220] 在△MH大于0时,表示冷媒量相对当前工况下冷媒量状态分布不变的较优冷媒量多。
[0221] 例如,△MH=3.3Kg,则当前制热运行下系统冷媒量相对较优冷媒量高出3.3Kg冷媒。
[0222] 在△MH小于0时,表示冷媒量相对当前工况下冷媒量状态分布不变的较优冷媒量少。
[0223] 例如,△MH=‑2Kg,则当前制热运行下系统冷媒量相对较优冷媒量低2Kg冷媒。
[0224] 此时,可以通过输出指示代码的方式输出判定结果,便于供售后人员参考,可以为售后人员排查问题、系统维修等提供较大便利,也有利于提升服务水平。
[0225] 可以通过其他指示方式指示判定结果,例如在冷媒量多时,设定指示灯为绿色,或者在冷媒量少时,设定指示灯为红色。
[0226]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41和S42也可以在S43和S44之后进行。
[0227]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能够在全工况范围内进行冷媒量判定,解决现有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无法运行制热模式,而造成冷媒量判定失败的情况,适用范围广。
[0228] 并且,本申请空调器中冷媒量判定是基于标准工况I/II下的相对冷媒量差来获取当前工况下的冷媒量差,因此,系统联机方案及空调运行环境对冷媒量判定的精确度影响
很小,能够提高冷媒量判定精度。
[0229] 此外,判定结果能够给出当前工况下冷媒量多还是少,为售后人员排查问题、系统维修等提供较大便利,也有利于提升服务水平。
[0230]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
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
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