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128879.4

文献号 : CN11387155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凤金武谦

申请人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第一像素定义层、发光功能层及光学功能层,该发光功能层包括位于一像素定义层的第一开口内的阳极层,该阳极层包括位于该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一部分及向该第一开口侧壁延伸的第二部分,该光学功能层包括与该第一开口对应的第一单元,该第一单元包括基质及分散于该基质中的多个微球;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阳极层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像素定义层搭接设置,以使第二部分与衬底具有夹角,以及利用第二部分将被显示面板内膜层反射、散射等损失的光线重新汇聚,并反射至出光面,以及配合微球进行散射,提高出光效率的同时增大了可视角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第一像素定义层,位于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一开口;

发光功能层,位于所述衬底上以及与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同层设置,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的阳极层,所述阳极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一部分及向所述第一开口侧壁延伸的第二部分;以及光学功能层,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上,所述光学功能层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的第一单元,所述第一单元包括基质及分散于所述基质中的多个微球,至少一所述微球的表面包括多个微孔,所述微孔贯穿所述微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功能层还包括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单元之间的第二单元,所述基质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单元的折射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显示面板的俯视视角上,所述第一单元位于对应所述阳极层内,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衬底之间的锐角夹角大于45°;或者在显示面板的俯视视角上,对应所述阳极层位于对应所述第一单元内,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衬底之间的锐角夹角小于45°;或者在显示面板的俯视视角上,所述第一单元与对应所述阳极层重合,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衬底之间的锐角夹角等于4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单元的中心至所述第一单元的边缘的方向上,所述微球的尺寸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单元的边缘至所述第一单元的中心的方向上,所述微球的数量密度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球的材料为硅氧化合物或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层远离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一侧的表面为弧面,所述弧面向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凹陷。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阳极层上的第二像素定义层及发光材料层,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的第二开口,所述发光材料层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内。

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及终端主体,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说明书 :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0002] 近些年,人民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要求越来越高,在影响显示效果的因素中,显示亮度及可视角度尤为重要,如何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及可视角度,提高显示效果,需要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深入研究。
[0003] 因此,亟需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可以进一步提高当前显示面板显示亮度及可视角度。
[000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0006] 衬底;
[0007] 第一像素定义层,位于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一开口;
[0008] 发光功能层,位于所述衬底上以及与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同层设置,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的阳极层,所述阳极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一部分及向所述第一开口侧壁延伸的第二部分;以及
[0009] 光学功能层,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上,所述光学功能层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的第一单元,所述第一单元包括基质及分散于所述基质中的多个微球。
[001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功能层还包括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单元之间的第二单元,所述基质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单元的折射率。
[0011] 在一实施例中,在显示面板的俯视视角上,所述第一单元位于对应所述阳极层内,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衬底之间的锐角夹角大于45°;或者在显示面板的俯视视角上,对应所述阳极层位于对应所述第一单元内,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衬底之间的锐角夹角小于45°;或者在显示面板的俯视视角上,所述第一单元与对应所述阳极层重合,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衬底之间的锐角夹角等于45°。
[0012]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单元的中心至所述第一单元的边缘的方向上,所述微球的尺寸逐渐增大。
[0013] 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单元的边缘至所述第一单元的中心的方向上,所述微球的数量密度逐渐增大。
[0014]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微球的表面包括多个微孔。
[001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微球的材料为硅氧化合物或银。
[0016]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阳极层远离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一侧的表面为弧面,所述弧面向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凹陷。
[0017]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阳极层上的第二像素定义层及发光材料层,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的第二开口,所述发光材料层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内。
[0018]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如任一上述的显示面板及终端主体,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0019]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阳极层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像素定义层搭接设置,以使第二部分与衬底具有夹角,以及利用第二部分将被显示面板内膜层反射、散射等损失的光线重新汇聚,并反射至出光面,以及配合微球进行散射,提高出光效率的同时增大了可视角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002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三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四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五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六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七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0029]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0031] 近些年,人民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要求越来越高,在影响显示效果的因素中,显示亮度及可视角度尤为重要,如何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及可视角度,提高显示效果,需要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深入研究。
[0032]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
[0033] 衬底200;
[0034] 第一像素定义层400,位于所述衬底200上,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400包括多个第一开口410;
[0035] 发光功能层,位于所述衬底200上以及与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400同层设置,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开口410内的阳极层610,所述阳极层61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开口410底部的第一部分611及向所述第一开口410侧壁延伸的第二部分612;以及[0036] 光学功能层,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上,所述光学功能层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410对应的第一单元710,所述第一单元710包括基质712及分散于所述基质712中的多个微球711。
[0037]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阳极层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像素定义层搭接设置,以使第二部分与衬底具有夹角,以及利用第二部分将被显示面板内膜层反射、散射等损失的光线重新汇聚,并反射至出光面,以及配合微球进行散射,提高出光效率的同时增大了可视角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0038] 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0039] 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200、位于所述衬底200上的阵列基板300、位于所述阵列基板300上的第一像素定义层400、位于所述像素定义层上的发光功能层、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上的封装层800、位于所述封装层800上的光学功能层,具体请参阅图1。
[0040] 本实施例中,现有技术在提高出光效率时,采用折射率差值以增加光线的汇聚,该结构降低了可视角度,导致在大视角时,亮度降低,显示效果不佳。
[0041] 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400包括多个第一开口410,所述发光功能层与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400同层设置,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开口410内的阳极层610,所述阳极层61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开口410底部的第一部分611及向所述第一开口410侧壁延伸的第二部分612。所述光学功能层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410对应的第一单元710,所述第一单元710包括基质712及分散于所述基质712中的多个微球711,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光线,具体请参阅图1。
[0042] 由于所述阳极层610的所述第二部分612位于所述第一开口410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部分612与所述衬底200有具有夹角,所述第二部分612可以将更多的光线汇聚并反射至出光面,减少杂散光的损失,从而在不改进发光材料的前提下,提高发光亮度;在提高发光强度后,会影响到大角度的可视角度,所以设置在出光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微球711,汇聚的光线在照射在所述微球711上时,微球711将光线散射,从而增加了可视角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0043]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611与所述第二部分612连接设置,具体请参阅图1。
[0044]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功能层包括所述阳极层610、位于所述阳极层610上的空穴功能层、位于所述空穴功能层上的发光材料层、位于所述发光材料层上的电子功能层及位于所述电子功能层上的阴极层。所述空穴功能层包括位于所述阳极层610上的空穴注入层及位于所述空穴注入层上的空穴传输层,所述电子功能层包括位于所述发光材料层上的电子传输层及位于所述电子传输层与所述阴极层之间的空穴注入层。
[0045] 本实施例中,只通过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400实现包括所述第二部分612的阳极层610,需要将位于所述阳极层610上的其余发光功能层做图案化处理,在所述第一开口410内的所述空穴功能层、所述发光材料层、所述电子功能层及所述阴极层在所述阳极层610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部分611内,由于不方便引线标号,故将所述空穴功能层、所述发光材料层、所述电子功能层及所述阴极层用第一膜层620代替表示,该结构可以通过有图案化的掩模板蒸镀形成,具体请参阅图1。该结构有利于阴极层与阳极层610通过空穴功能层、所述发光材料层、所述电子功能层实现电连接,避免所述阴极层与所述阳极层610直接电连接,保证了电稳定性,提高了显示效果。
[0046] 本实施例中,在光线射向所述第一单元710后,会有部分光线射向第一单元710邻近的膜层,会使光线在显示面板100的非出光方向上进行过多的内部反射,导致光线利用率降低,需要将该部分光线进行汇集再利用,以增强光利用率。
[0047] 所述光学功能层还包括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单元710之间的第二单元720,所述基质712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单元720的折射率,具体请参阅图1。
[0048] 通过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单元710之间设置的第二单元720,利用折射率差值,光线从折射率较大的第一单元710射向折射率较小的第二单元720时,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当入射角度大于临界角时,在所述第一单元710与所述第二单元720之间的界面会发生全反射,从而将部分光线反射回所述第一单元710中,进一步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增大了显示亮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0049] 本实施例中,对于所述第二部分612反射光线至所述第一单元710的所述微球711的路径,需要对所述第二部分612与所述衬底200之间的锐角夹角θ进行配合,避免光线无法反射至对应的所述第一单元710中的微球711上。
[0050] 在显示面板100的俯视视角上,所述第一单元710位于对应所述阳极层610内,所述第二部分612与所述衬底200之间的锐角夹角θ大于45°;或者在显示面板100的俯视视角上,对应所述阳极层610位于对应所述第一单元710内,所述第二部分612与所述衬底200之间的锐角夹角θ小于45°;或者在显示面板100的俯视视角上,所述第一单元710与对应所述阳极层610重合,所述第二部分612与所述衬底200之间的锐角夹角θ等于45°,在图中,用w1表示阳极层610的宽度,以代替对应阳极层610的面积;用w2表示第一单元710的宽度,以代替对应第一单元710的面积,具体请参阅图3。
[0051] 在实际生产中,所述第一单元710的面积会有不同的设计,对应的阳极层610的面积也会有不同,通过所述第一单元710面积大小与对应所述阳极层610面积大小的对比,设置所述第二部分612与所述衬底200之间的锐角夹角θ进行不同的搭配,使反射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一单元710中的所述微球711上。
[0052] 本实施例中,所述微球711的具体尺寸大小根据不同所述第一单元710的尺寸及实际使用情况,作适应性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0053]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612与所述衬底200有一定的角度,将一些杂散光反射汇聚至出光面,即向所述第一单元710反射,由于光线向所述第一单元710的中心反射的数量较多,向所述第一单元710的边缘反射的数量较少,所以,在所述第一单元710的边缘的微球711可能会接受不到反射光线,使光线无法被散射,使光线的散射效果比预计效果低。
[0054] 在第一单元710的中心至所述第一单元710的边缘的方向上,所述微球711的尺寸逐渐增大,具体请参阅图4。
[0055] 将所述第一单元710的边缘区域的所述微球711尺寸设计大一些,有利于该区域所述微球711接收到光线,增大所述微球711接收到光线的概率,从而使更多光线进行散射,增加了可视角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0056]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612与所述衬底200有一定的角度,将一些杂散光反射汇聚至出光面,即向所述第一单元710反射,由于光线向所述第一单元710的中心反射的数量较多,会造成中心区域的光线密度高,使光线不容易被散射,造成中心区域光线的可视角度比预计效果小。
[0057] 在第一单元710的边缘至所述第一单元710的中心的方向上,所述微球711的数量密度逐渐增大,具体请参阅图5。
[0058] 将所述第一单元710的中心区域的所述微球711的数量密度增大,可以接收到更多光线,将更多光线进行散射,有利于提高射向微球711的光线的散射效果,增加了可视角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0059] 本实施例中,一般的球体表面为光滑表面,反射光是镜面反射,虽然提高了反射效率,但光线的角度还是过于单一,对于全角度覆盖的效果仍没有达到最好。
[0060] 至少一所述微球711的表面包括多个微孔713。将所述微球711的表面做粗糙处理,可以在制作所述微球711时即进行相应工艺处理,例如增大搅拌速率,增大成核降温速率等,使所述微球711的表面可以具有多孔的性质;再例如在成核时选择晶种时选择表面凸起程度高的晶种,甚至可以使微孔713形成贯穿所述微球711的结构,具体请参阅图6。
[0061] 通过在所述微球711的外表面设置多个微孔713,在光线照射在所述微球711的所述微孔713时,会形成光线的漫反射,反射的光线具有多角度覆盖,增大所述光线的散射效果,进一步增大可视角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0062] 本实施例中,所述微孔713贯穿所述微球711,具体请参阅图6。光线在所述微孔713内连续反射,所述微孔713在所述微球711内起到类似微腔效应,可以进一步提高光线的亮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散射光的亮度,使光线在大视角的散射光亮度仍保持较高的水准,增大可视角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0063] 本实施例中,光线在所述第一单元710中的路径,不需要在所述微球711中进行折射,由于在微球711中折射,会导致光线的损失,所述微球711的材料为硅氧化合物或银。微球711可以对光线进行直接反射,减少光损失,提高光线的利用率,提高散射效果,增大可视角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0064]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质712的材料可以为锆氧化物。
[0065] 本实施例中,所述阳极层610的所述第二部分612位于所述第一开口410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部分612与所述衬底200有一定的夹角,所述第二部分612可以将更多的光线汇聚并反射至出光方向,减少杂散光的损失,从而在不改进发光材料的前提下,提高发光亮度,为了进一步提高光线的汇聚程度,所述阳极层610远离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400一侧的表面为弧面,所述弧面向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400凹陷,具体请参阅图7。
[0066] 利用弧面可以汇聚更多的光线的优势,有利于将更多杂散光线汇聚并反射至出光方向,提高光线的强度,进一步提高出光率,改善显示效果。
[0067] 本实施例中,当只有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400时,需要将位于所述阳极层610上的发光功能层做图案化处理,在所述第一开口410内的所述空穴功能层、所述发光材料层、所述电子功能层及所述阴极层在所述阳极层610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部分611内,所以可以增加一像素定义层。
[0068] 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所述阳极层610上的第二像素定义层500及发光材料层,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500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410对应的第二开口510,所述发光材料层位于所述第二开口510内,具体请参阅图2,第一膜层620在图2中为整层铺设,可以理解,第一膜层620中的发光材料层位于所述第二开口510内,所述第一膜层620中除阴极层外其他膜层均可位于所述第二开口510内,所述阴极层也可以位于所述第二开口510内。
[0069] 利用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400使所述阳极层610有包括第一部分611及第二部分612的结构,利用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500做隔离层,阳极层610上的其余所述发光功能层可以按照现有的工艺即可完成,所述空穴功能层、所述发光材料层、所述电子功能层及所述阴极层用第一膜层620代替表示。在所述显示面板100的俯视视角上,所述第二开口510的底部在所述第一开口410的底部内,所述第二部分612在所述第一开口410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开口510的侧壁之间。
[0070] 所述阳极层610的所述第二部分612位于所述第一开口410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部分612与所述衬底200有一定的夹角,所述第二部分612可以将更多的光线汇聚并反射至出光方向,减少杂散光的损失,从而在不改进发光材料的前提下,提高发光亮度;在提高发光强度后,会影响到大角度的可视角度,所以设置在出光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微球711,汇聚的光线在照射在所述微球711上时,微球711将光线散射,从而增加了可视角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0071] 本实施例中,所述封装层800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功能层上的第一无机层810、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层810上的有机层820及位于所述有机层820上的第二无机层830,具体请参阅图1。
[0072] 本实施例中,第一无机层810及所述第二无机层830的材料可以为硅氧化合物或/和氮硅化合物。
[0073]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无机层830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无机层810的折射率。利用折射率差值,可以将光线进一步汇聚,以提高出光强度。
[0074] 本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基板300包括位于所述衬底200上的有源层、位于所述有源层上的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栅极层、位于所述栅极层上的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的源漏极层及位于所述源漏极层上的平坦层。
[0075]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阳极层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像素定义层搭接设置,以使第二部分与衬底具有夹角,以及利用第二部分将被显示面板内膜层反射、散射等损失的光线重新汇聚,并反射至出光面,以及配合微球进行散射,提高出光效率的同时增大了可视角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0076] 请参阅图8,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方法,包括:
[0077] S100、在衬底200上形成包括多个第一开口410的第一像素定义层400;
[0078] S200、在所述像素定义层的所述第一开口410内形成包括第一部分611及第二部分612的阳极层610;
[0079] S300、在所述阳极层610的所述第一部分611上形成空穴功能层、发光材料层、电子功能层及阴极层,以形成发光功能层;
[0080] S400、在所述发光功能层上形成包括与第一口对应的第一单元710;
[0081]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611位于所述第一开口410的底部,所述第二部分612向所述第一开口410侧壁延伸,所述第一单元710包括基质712及分散于所述基质712中的多个微球711。
[0082]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阳极层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像素定义层搭接设置,以使第二部分与衬底具有夹角,以及利用第二部分将被显示面板内膜层反射、散射等损失的光线重新汇聚,并反射至出光面,以及配合微球进行散射,提高出光效率的同时增大了可视角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0083] 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0084] 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方法包括:
[0085] S100、在衬底200上形成包括多个第一开口410的第一像素定义层400。
[0086] S200、在所述像素定义层的所述第一开口410内形成包括第一部分611及第二部分612的阳极层610。
[0087]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611位于所述第一开口410的底部,所述第二部分612向所述第一开口410侧壁延伸。
[0088] 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0只包括一层像素定义层,即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400,则在步骤S300中需要将位于所述阳极层610上的发光功能层做图案化处理,具体请参阅图1。
[0089] 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400上的第二像素定义层500,则步骤S200包括:
[0090] S210、在所述像素定义层的所述第一开口410内形成包括第一部分611及第二部分612的阳极层610。
[0091] S220、在所述阳极层610及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400上形成包括多个第二开口510的第二像素定义层500。
[0092] 本实施例中,当只有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400时,需要将位于所述阳极层610上的发光功能层做图案化处理,在所述第一开口410内的所述空穴功能层、所述发光材料层、所述电子功能层及所述阴极层在所述阳极层610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部分611内,所以可以增加一像素定义层。
[0093] 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所述阳极层610上的第二像素定义层500及发光材料层,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500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口410对应的第二开口510,所述发光材料层位于所述第二开口510内,具体请参阅图2。
[0094] 利用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400使所述阳极层610有包括第一部分611及第二部分612的结构,利用所述第二像素定义层500做隔离层,阳极层610上的其余所述发光功能层可以按照现有的工艺即可完成。在所述显示面板100的俯视视角上,所述第二开口510的底部在所述第一开口410的底部内,所述第二部分612在所述第一开口410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开口510的侧壁之间。
[0095] 所述阳极层610的所述第二部分612位于所述第一开口410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部分612与所述衬底200有一定的夹角,所述第二部分612可以将更多的光线汇聚并反射至出光方向,减少杂散光的损失,从而在不改进发光材料的前提下,提高发光亮度;在提高发光强度后,会影响到大角度的可视角度,所以设置在出光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微球711,汇聚的光线在照射在所述微球711上时,微球711将光线散射,从而增加了可视角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0096] S300、在所述阳极层610的所述第一部分611上形成空穴功能层、发光材料层、电子功能层及阴极层,以形成发光功能层。
[0097] 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0只包括一层像素定义层,即所述第一像素定义层400,则在步骤S300中需要将位于所述阳极层610上的发光功能层做图案化处理:
[0098] S300、利用包括多个开口的掩模板,在所述阳极层610的所述第一部分611上形成图案化的空穴功能层、发光材料层、电子功能层及阴极层,以形成发光功能层。
[0099]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开口410内的所述空穴功能层、所述发光材料层、所述电子功能层及所述阴极层在所述阳极层610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部分611内,该结构可以通过有图案化的掩模板蒸镀形成,具体请参阅图1,将所述空穴功能层、所述发光材料层、所述电子功能层及所述阴极层用第一膜层620代替表示。该结构有利于阴极层与阳极层610通过空穴功能层、所述发光材料层、所述电子功能层实现电连接,避免所述阴极层与所述阳极层610直接电连接,保证了电稳定性,提高了显示效果。
[0100] S400、在所述发光功能层上形成包括与第一口对应的第一单元710。
[0101]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元710包括基质712及分散于所述基质712中的多个微球711。
[0102]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阳极层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像素定义层搭接设置,以使第二部分与衬底具有夹角,以及利用第二部分将被显示面板内膜层反射、散射等损失的光线重新汇聚,并反射至出光面,以及配合微球进行散射,提高出光效率的同时增大了可视角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0103] 请参阅图9,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10,包括如任一上述的显示面板100及终端主体20,所述终端主体20与所述显示面板100组合为一体。
[0104] 所述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请参阅任一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及图1至图7,在此不再赘述。
[0105] 本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主体20可以包括中框、框胶等,所述移动终端10可以为手机、平板等移动显示终端,在此不做限定。
[0106]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第一像素定义层、发光功能层及光学功能层,该发光功能层包括位于一像素定义层的第一开口内的阳极层,该阳极层包括位于该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一部分及向该第一开口侧壁延伸的第二部分,该光学功能层包括与该第一开口对应的第一单元,该第一单元包括基质及分散于该基质中的多个微球;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阳极层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像素定义层搭接设置,以使第二部分与衬底具有夹角,以及利用第二部分将被显示面板内膜层反射、散射等损失的光线重新汇聚,并反射至出光面,以及配合微球进行散射,提高出光效率的同时增大了可视角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0107]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