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261809.6

文献号 : CN11389237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广波卜付军闫创新龚守富钱红阳虞涛李树华张涛熊修勇袁德军王志强吴丽梅烨孙丽吴磊

申请人 : 信阳农林学院

摘要 :

本发明公开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3‑4月修剪油茶树感染枝叶并集中处理,以阻断虫源;在被修剪的枝叶剪口处涂抹消毒剂消毒处理;(2)向油茶树上投放瓢虫;(3)分别在5‑6月和9‑10月向油茶林喷施吡虫啉药液,喷药前将待喷药区的瓢虫驱赶到未喷药区,待喷药区的药剂残留量下降到安全值范围内时,将瓢虫赶回原喷药区。本发明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起来,通过投放瓢虫和喷施杀虫剂杀灭油茶树蚜虫、疥虫、粉虱等带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达到防治煤污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可将油茶煤污病的防治率提高到99%以上,且不需要喷施大量的杀虫剂,也不会在灭杀害虫时把害虫的天敌也灭杀掉,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

权利要求 :

1.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在3‑4月修剪油茶树感染枝叶并集中处理,以阻断虫源;在被修剪的枝叶的剪口处涂抹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2)向油茶树上投放瓢虫;

(3)分别在5‑6月和9‑10月向油茶林喷施吡虫啉药液,喷药前将待喷药区的瓢虫驱赶到未喷药区,待喷药区的药剂残留量下降到安全值范围内时,将瓢虫赶回原喷药区;

喷施吡虫啉药液的具体做法为:

步骤(3‑1):将油茶林划分为A区域和B区域,A区域和B区域相间分布,在A区域喷洒植物源引诱剂药液,同时在B区域喷洒植物源趋避剂药液;

步骤(3‑2):待B区域油茶叶片上的植物源趋避剂药液水分挥发至干,在B区域油茶叶片上喷施吡虫啉药液;

步骤(3‑2):喷施吡虫啉药液后,每隔1天在B区域油茶树干上喷洒植物源趋避剂药液,防止瓢虫返回到B区域;

步骤(3‑4):喷施吡虫啉药液14‑25天后,在A区域喷洒植物源趋避剂药液,同时在B区域喷洒植物源引诱剂药液,待A区域油茶叶片上的植物源趋避剂药液水分挥发至干,在A区域油茶叶片上喷施吡虫啉药液;

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喷洒方法为:从上往下喷洒于油茶叶片上表面;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喷洒方法为:从下往上喷洒于油茶树干及叶片下表面;吡虫啉药液的喷洒方法为:从下向上喷洒在油茶叶片上;

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制备方法为:选取新采摘且处理干净的蒿草和荆条,粉碎后得到混合物料,将混合物料置于容器中,向容器中加入清水并将容器密封,浸泡6‑12h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甲基水杨酸,即得到植物源引诱剂药液;水与混合物料的质量之比为100‑150:

1;所述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喷施量为0.30‑0.80L/株;

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制备方法为:选取新采摘且处理干净的薄荷茎叶置于容器中,向容器中加入清水并将容器密封,浸泡4‑8h后过滤,滤液即为植物源趋避剂药液;所述水与所述薄荷茎叶的质量之比为100‑150:1;所述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喷施量为0.20‑0.60L/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吡虫啉药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3000‑5000倍,即1g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兑水3000‑5000mL即制得吡虫啉药液;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为25wt%;

所述吡虫啉药液的喷施量为30‑80L/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吡虫啉药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4000倍,即1g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兑水

4000mL即制得吡虫啉药液;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为25wt%;所述吡虫啉药液的喷施量为60L/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制备方法为:选取新采摘且处理干净的蒿草和荆条,粉碎后得到混合物料,将混合物料置于容器中,向容器中加入清水并将容器密封,浸泡8‑10h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甲基水杨酸,即得到植物源引诱剂药液;蒿草和荆条的质量之比为7:3;水与混合物料的质量之比为80‑100:

1;所述甲基水杨酸的加入质量与所述滤液的质量之比为0.02‑0.05:100;所述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喷施量为0.40‑0.60L/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制备方法为:选取新采摘且处理干净的薄荷茎叶置于容器中,向容器中加入清水并将容器密封,浸泡5h后过滤,滤液即为植物源趋避剂药液;所述水与所述薄荷茎叶的质量之比为120:

1;所述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喷施量为0.25‑0.30L/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消毒剂为石灰水;在步骤(2)中,所述瓢虫为异色瓢虫、黑缘瓢虫、大红瓢虫或七星瓢虫,瓢虫的投放量为1‑3只/株。

说明书 :

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油茶煤污病防治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煤污病是的主要症状为:在植物枝、叶和果实的受害部位布满黑色的煤粉层,这些黑色的煤粉层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降低植物的产量和经济价值。目前,已知的煤污病致病菌种类繁多,不同种类植物的煤污病致病菌不同,且同一植物上也可能感染多种煤污病致病菌。根据煤污病在生态上不同,可将煤污病分为寄生性和腐生性两类。寄生性煤污病最典型的有苹果煤污病和梨煤污病,其致病菌为半知菌亚门粘壳孢属Gloeodes、仁果粘壳孢Gloeodes pomigena(Schw.)Colby,菌丝为表生并附着在表皮细胞上,在植物侵染期,可通过喷洒农药来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而典型的腐生性煤污病,比如油茶煤污病,其致病菌为煤炱科、煤炱属Capnodium类致病菌。油茶煤污病中寄生性病原菌为山茶小煤炱菌,不会对油茶产生严重的致病影响,而腐生性煤炱菌则主要以疥虫、蚜虫、粉虱等带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尤其是疥虫排出的蜜露为营养来源,有时也会利用植物本身所分泌的分必物为营养来源。因此,油茶煤污病主要跟带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的活动有关,且这类害虫也是煤炱菌的传播者。
[0003] 目前,对于油茶煤污病的防治主要通过治理蚜虫、疥虫、粉虱等带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来达到防治的目的,比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法。其中化学防治法是通过在蚜虫、疥虫、粉虱等害虫孵化盛期喷洒农药,以期通过灭杀害虫来达到防治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灭杀大部分的害虫,但同时也将油茶林中的有益虫同时灭杀,对于残留的害虫没有天敌的捕杀则很快又繁殖起来,因而需要反复多次喷洒农药,会造成油茶果上农药残留量过高,不利于提高油茶籽的品质。生物防治法则是通过向茶树林中投放蚜虫、疥虫、粉虱等害虫的天敌,利用生物天敌捕杀害虫来达到灭杀害虫的目的;这种方法虽然不需要喷施农药、环保无污染,但由于生物天敌可控性较差,仅依靠生物防治法往往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发明内容

[0004]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以解决当前用于油茶煤污病防治的方法农药残留量高、防治效果差等问题,以及在用化学法防治时,害虫的天敌因得不到有效保护而被杀死,严重削弱了生物防治的效果。该方法将生物防治法和化学防治法结合起来,在有效防治油茶煤污病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生物安全性。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 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 (1)在3‑4月修剪油茶树感染枝叶并集中处理,以阻断虫源;在被修剪的枝叶的剪口处涂抹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0008] (2)向油茶树上投放瓢虫;
[0009] (3)分别在5‑6月和9‑10月向油茶林喷施吡虫啉药液,喷药前将待喷药区的瓢虫驱赶到未喷药区,待喷药区的药剂残留量下降到安全值范围内时,将瓢虫赶回原喷药区。本发明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起来,通过投放瓢虫以及喷施杀虫剂来杀灭油茶树上蚜虫、疥虫、粉虱等带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从而达到防治煤污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可将油茶煤污病的防治率提高到99%以上,且不需要喷施大量的杀虫剂,也不会在灭杀害虫时把害虫的天敌也灭杀掉,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
[0010] 上述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在步骤(3)中,吡虫啉药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3000‑5000倍,即1g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兑水3000‑5000mL即制得吡虫啉药液;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为25wt%;所述吡虫啉药液的喷施量为30‑80L/亩。
[0011] 上述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在步骤(3)中,吡虫啉药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4000倍,即1g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兑水4000mL即制得吡虫啉药液;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为25wt%;所述吡虫啉药液的喷施量为60L/亩。
吡虫啉具有低毒的特点,对瓢虫等天敌的毒性较弱,同时可以有效灭杀蚜虫、疥虫、粉虱等带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将吡虫啉的用量降低到原来的40%左右,就能达到有效灭杀害虫、防治油茶煤污病的效果,从而有效降低了油茶林的农药残留。
[0012] 上述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在步骤(3)中,喷施吡虫啉药液的具体做法为:
[0013] 步骤(3‑1):将油茶林划分为A区域和B区域,A区域和B区域相间分布,在A区域喷洒植物源引诱剂药液,同时在B区域喷洒植物源趋避剂药液;
[0014] 步骤(3‑2):待B区域油茶叶片上的植物源趋避剂药液水分挥发至干,在B区域油茶叶片上喷施吡虫啉药液;
[0015] 步骤(3‑2):喷施吡虫啉药液后,每隔1天在B区域油茶树干上喷洒植物源趋避剂药液,防止瓢虫返回到B区域;
[0016] 步骤(3‑4):喷施吡虫啉药液14‑25天后,在A区域喷洒植物源趋避剂药液,同时在B区域喷洒植物源引诱剂药液,待A区域油茶叶片上的植物源趋避剂药液水分挥发至干,在A区域油茶叶片上喷施吡虫啉药液。这种喷药方法可以将瓢虫暂时保护起来,避免在喷施杀虫剂时也将瓢虫灭杀;本发明所用吡虫啉的安全间隔期经检测为14天,而吡虫啉的药物残留时间则长达25天左右;因此,在喷施吡虫啉14‑25天后,再重新将瓢虫驱赶到回A区域,此时,B区域的瓢虫也被一并驱赶到A区域,可将A区域中没有被灭杀的“漏网之鱼”捕食殆尽,从而达到彻底灭虫的效果;吡虫啉的药效与温度呈正相关,温度越高,杀虫效果越好;也可根据实际温度调整药液喷洒的间隔期。
[0017] 上述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喷洒方法为:从上往下喷洒于油茶叶片上表面;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喷洒方法为:从下往上喷洒于油茶树干及叶片下表面;吡虫啉药液的喷洒方法为:从下向上喷洒在油茶叶片上。这种喷洒方式可以实现从下往上驱赶瓢虫,减少瓢虫掉落地面,且保持油茶树上方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量较少、气味较小、不会导致瓢虫向更远的地方迁移,尽可能实现相邻迁移,有利于瓢虫全部驱离到相邻的喷洒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油茶树上,并且吡虫啉药液亦需要喷洒于叶片下表面以获得更好的灭杀效果,尽可能减少瓢虫被毒杀的量。
[0018] 上述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制备方法为:选取新采摘且处理干净的蒿草和荆条,粉碎后得到混合物料,将混合物料置于容器中,向容器中加入清水并将容器密封,浸泡6‑12h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甲基水杨酸,即得到植物源引诱剂药液;水与混合物料的质量之比为100‑150:1;所述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喷施量为0.30‑0.80L/株。
[0019] 上述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制备方法为:选取新采摘且处理干净的蒿草和荆条,粉碎后得到混合物料,将混合物料置于容器中,向容器中加入清水并将容器密封,浸泡8‑10h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甲基水杨酸,即得到植物源引诱剂药液;蒿草和荆条的质量之比为7:3;水与混合物料的质量之比为80‑100:1;所述甲基水杨酸的加入质量与所述滤液的质量之比为0.02‑0.05:100;所述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喷施量为0.40‑0.60L/株。本发明选用的植物源引诱剂均为易挥发或易分解的植物源引诱剂,制作方法简单,随制随用,但不宜喷施过多或者配制的药液浓度过大,以免植物源引诱剂长时间不消失而导致后期瓢虫驱赶困难。
[0020] 上述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制备方法为:选取新采摘且处理干净的薄荷茎叶置于容器中,向容器中加入清水并将容器密封,浸泡4‑8h后过滤,滤液即为植物源趋避剂药液;所述水与所述薄荷茎叶的质量之比为100‑150:1;所述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喷施量为0.20‑0.60L/株。
[0021] 上述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制备方法为:选取新采摘且处理干净的薄荷茎叶置于容器中,向容器中加入清水并将容器密封,浸泡5h后过滤,滤液即为植物源趋避剂药液;所述水与所述薄荷茎叶的质量之比为120:1;所述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喷施量为0.25‑0.30L/株。如果水与薄荷茎叶的质量比过大,会导致植物源趋避剂药液中薄荷酮浓度较低,吡虫啉的气味会遮盖薄荷酮的气味,不能很好地驱离瓢虫;由于薄荷酮微溶于水,不能用纯品薄荷酮配制气味较浓的植物源趋避剂药液,且用纯品薄荷酮会导致成本过高,不经济。
[0022] 上述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在步骤(1)中,所述消毒剂为石灰水;在步骤(2)中,所述瓢虫为异色瓢虫、黑缘瓢虫、大红瓢虫或七星瓢虫,瓢虫的投放量为1‑3只/株。
[0023]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取得了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24] (1)本发明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结合起来,通过投放瓢虫以及喷施杀虫剂来杀灭油茶树上蚜虫、疥虫、粉虱等带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从而达到防治煤污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可将油茶煤污病的防治率提高到99%以上,且不需要喷施大量的杀虫剂,也不会在灭杀害虫时把害虫的天敌也灭杀掉,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
[0025]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吡虫啉药液,吡虫啉具有低毒的特点,对瓢虫等天敌的毒性较弱,同时可以有效灭杀蚜虫、疥虫、粉虱等带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将吡虫啉的用量降低到原来的40%左右,就能达到有效灭杀害虫、防治油茶煤污病的效果,从而有效降低了油茶林的农药残留。
[0026] (3)本发明喷施吡虫啉药液的方式可以将瓢虫暂时保护起来,避免在喷施杀虫剂时也将瓢虫灭杀;本发明所用吡虫啉的安全间隔期经检测为14天,而吡虫啉的药物残留时间则长达25天左右;因此,在喷施吡虫啉14‑25天后,再重新将瓢虫驱赶到回A区域,此时,B区域的瓢虫也被一并驱赶到A区域,可将A区域中没有被灭杀的“漏网之鱼”捕食殆尽,从而达到彻底灭虫的效果;吡虫啉的药效与温度呈正相关,温度越高,杀虫效果越好;也可根据实际温度调整药液喷洒的间隔期。
[0027] (4)本发明在喷洒植物源引诱剂药液、植物源趋避剂药液和吡虫啉药液时,采用特定的喷洒方法,这种喷洒方法可以实现从下往上驱赶瓢虫,减少瓢虫掉落地面,且保持油茶树上方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量较少、气味较小、不会导致瓢虫向更远的地方迁移,尽可能实现相邻迁移,有利于瓢虫全部驱离到相邻的喷洒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油茶树上,并且吡虫啉药液亦需要喷洒于叶片下表面以获得更好的灭杀效果,尽可能减少瓢虫被毒杀的量。
[0028] (5)本发明在制备植物源引诱剂时直接采用草本植物蒿草和荆条作为引诱剂的来源,并加入易挥发或易分解的瓢虫引诱剂甲基水杨酸,制作方法简单,成本低廉,随制随用,但不宜喷施过多或者配制的药液浓度过大,以免植物源引诱剂长时间挥发不完或者未分解完全而导致后期瓢虫驱赶困难。在制备植物源趋避剂药液时,如果水与薄荷茎叶的质量比过大,会导致植物源趋避剂药液中薄荷酮浓度较低,吡虫啉的气味会遮盖薄荷酮的气味,不能很好地驱离瓢虫;由于薄荷酮微溶于水,不能用纯品薄荷酮配制气味较浓的植物源趋避剂药液,且用纯品薄荷酮会导致成本过高,不经济。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实施例1
[0030] 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1] (1)在3‑4月修剪油茶树感染枝叶并集中处理,以阻断虫源;在被修剪的枝叶的剪口处涂抹石灰水作为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0032] (2)向油茶树上投放瓢虫;投放的瓢虫为异色瓢虫成虫,且瓢虫的投放量为2只/株油茶树;
[0033] (3)分别在5‑6月和9‑10月向油茶林喷施吡虫啉药液,喷药前将待喷药区的瓢虫驱赶到未喷药区,待喷药区的药剂残留量下降到安全值范围内时,将瓢虫赶回原喷药区。
[0034] 在步骤(3)中,喷施吡虫啉药液的具体做法为:
[0035] 步骤(3‑1):将油茶林划分为A区域和B区域,A区域和B区域相间分布,在A区域喷洒植物源引诱剂药液,同时在B区域喷洒植物源趋避剂药液;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喷洒方法为:从上往下喷洒于油茶叶片上表面;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喷洒方法为:从下往上喷洒于油茶树干及叶片下表面;
[0036] 步骤(3‑2):待B区域油茶叶片上的植物源趋避剂药液水分挥发至干,在B区域油茶叶片上喷施吡虫啉药液;吡虫啉药液的喷洒方法为:从下向上喷洒在油茶叶片上;
[0037] 步骤(3‑2):喷施吡虫啉药液后,每隔1天在B区域油茶树干上喷洒植物源趋避剂药液,防止瓢虫返回到B区域;
[0038] 步骤(3‑4):喷施吡虫啉药液15天后,在A区域喷洒植物源趋避剂药液,同时在B区域喷洒植物源引诱剂药液,待A区域油茶叶片上的植物源趋避剂药液水分挥发至干,在A区域油茶叶片上喷施吡虫啉药液。
[0039] 吡虫啉药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4000倍,即1g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兑水4000mL即制得吡虫啉药液;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为25wt%;所述吡虫啉药液的喷施量为60L/亩。
[0040] 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制备方法为:选取新采摘且处理干净的蒿草和荆条,粉碎后得到混合物料,置于容器中,向容器中加入清水并将容器密封,浸泡8h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甲基水杨酸,即得到植物源引诱剂药液;蒿草和荆条的质量之比为7:3;水与混合物料的质量之比为100:1;所述甲基水杨酸的加入质量与所述滤液的质量之比为0.05:100;所述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喷施量为0.4L/株。
[0041] 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制备方法为:选取新采摘且处理干净的薄荷茎叶置于容器中,向容器中加入清水并将容器密封,浸泡5h后过滤,滤液即为植物源趋避剂药液;所述水与所述薄荷茎叶的质量之比为120:1;所述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喷施量为0.25L/株。
[0042] 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防治油茶煤污病,吡虫啉药液喷施后,10天内累计统计100棵油茶树下瓢虫的平均死亡量为11只;且油茶煤污病的防治率达到99.6%。
[0043] 实施例2
[0044] 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主要防治步骤同实施例1,两者的区别在于以下3点:
[0045] (1)吡虫啉药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3000倍,即1g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兑水3000mL即制得吡虫啉药液;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为25wt%;所述吡虫啉药液的喷施量为40L/亩。
[0046] (2)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制备方法为:选取新采摘且处理干净的蒿草和荆条,粉碎后得到混合物料,置于容器中,向容器中加入清水并将容器密封,浸泡6h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甲基水杨酸,即得到植物源引诱剂药液;蒿草和荆条的质量之比为7:3;水与混合物料的质量之比为80:1;所述甲基水杨酸的加入质量与所述滤液的质量之比为0.02:100;所述植物源引诱剂药液的喷施量为0.5L/株。
[0047] (3)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制备方法为:选取新采摘且处理干净的薄荷茎叶置于容器中,向容器中加入清水并将容器密封,浸泡6h后过滤,滤液即为植物源趋避剂药液;所述水与所述薄荷茎叶的质量之比为100:1;所述植物源趋避剂药液的喷施量为0.30L/株。
[0048] 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防治油茶煤污病,吡虫啉药液喷施结束后,10天内累计统计100棵油茶树下瓢虫的平均死亡量为15只;且油茶煤污病的防治率达到99.2%。
[0049] 对比例1
[0050] 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51] (1)在3‑4月修剪油茶树感染枝叶并集中处理,以阻断虫源;在被修剪的枝叶的剪口处涂抹石灰水作为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0052] (2)向油茶树上投放瓢虫;投放的瓢虫为异色瓢虫成虫,且瓢虫的投放量为2只/株油茶树;
[0053] (3)分别在5‑6月和9‑10月向油茶林喷施吡虫啉药液。
[0054] 吡虫啉药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4000倍,即1g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兑水4000mL即制得吡虫啉药液;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为25wt%;所述吡虫啉药液的喷施量为60L/亩。
[0055] 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防治油茶煤污病,吡虫啉药液喷施结束后,10天内累计统计100棵油茶树下瓢虫的平均死亡量为53只;且油茶煤污病的防治率达到89.9%。
[0056] 对比例2
[0057] 油茶煤污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58] (1)在3‑4月修剪油茶树感染枝叶并集中处理,以阻断虫源;在被修剪的枝叶的剪口处涂抹石灰水作为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0059] (2)向油茶树上投放瓢虫;投放的瓢虫为异色瓢虫成虫,且瓢虫的投放量为2只/株油茶树;
[0060] (3)分别在5‑6月和9‑10月向油茶林喷施吡虫啉药液。
[0061] 吡虫啉药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4000倍,即1g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兑水4000mL即制得吡虫啉药液;所述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为25wt%;所述吡虫啉药液的喷施量为100L/亩。
[0062] 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防治油茶煤污病,吡虫啉药液喷施结束后,10天内累计统计100棵油茶树下瓢虫的平均死亡量为72只;且油茶煤污病的防治率达到94.8%。
[0063] 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例1可知,采用实施例1的方法可以有效保护异色瓢虫不被吡虫啉灭杀,使生物防治的效果维持在较好的水平,而对比例1的方法没有对瓢虫进行有效保护,导致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结合的效果不佳;由此说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可以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有效结合,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协同作用下,使油茶煤污病的防治率达到99%以上,且吡虫啉药液的喷施量在60L/亩;对比实施例1和对比例2可知,在不采用实施例1中吡虫啉药液的喷施方法的情况下,需要加大吡虫啉药液的喷施量才能提高油茶煤污病的防治率,但加大吡虫啉药液的喷施量不仅会造成油茶果上农药残留量过高而影响油茶籽的品质,而且会导致更多瓢虫死亡,使生物防治效果大打折扣。
[0064]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