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763979.8

文献号 : CN11390511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孙健张垚磊李海飞汪源周国统袁雷波

申请人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能够同时兼顾升降板的升降行程和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转动机构包括底座、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升降板、施力结构和支撑结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可转动连接于底座上。升降板位于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升降板具有升降空间;施力结构位于升降空间的周向上的至少一侧,施力结构与升降板连接;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施力结构向升降板施加由升降板指向升降板的远离贴合面一侧的拉力,支撑结构向升降板施加与该拉力平衡的第一支撑力。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用于支撑折叠屏的弯折部分。

权利要求 :

1.一种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231)、第一连接件(232)、第二连接件(234)、升降板(236)、施力结构(237)和支撑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均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231)上;所述升降板(236)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34)之间;所述升降板(236)具有贴合面(M3),所述贴合面(M3)用于贴合折叠屏(10)的一部分;所述升降板(236)具有升降空间(Q),所述升降空间为所述升降板在升降过程中的活动空间,所述施力结构(237)位于所述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至少一侧,所述施力结构(237)与所述升降板(236)连接;

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或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固定;

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能够相对于所述底座(231)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施力结构(237)向所述升降板(236)施加由所述升降板(236)指向所述升降板(236)的远离所述贴合面(M3)一侧的拉力,所述升降板(236)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上,所述支撑结构向所述升降板(236)施加与所述拉力平衡的第一支撑力;

所述施力结构(237)包括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所述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所述第二施力结构(2372)分别位于所述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施力结构和所述第二施力结构分别连接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升降板之间;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所述第二施力结构(2372)均向所述升降板(236)施加由所述升降板(236)指向所述升降板(236)的远离所述贴合面(M3)一侧的拉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由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折叠位置转动时,所述支撑结构向远离所述贴合面(M3)的方向运动以撤销所述第一支撑力,所述升降板(236)在所述施力结构(237)的拉力作用下下降;

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由所述折叠位置向所述展开位置转动时,所述支撑结构向靠近所述贴合面(M3)的方向运动以向所述升降板施加第二支撑力,所述第二支撑力能够克服所述施力结构(237)的拉力,以推动所述升降板(236)上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借助第一转轴(23a)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231)上;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借助第二转轴(23b)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231)上;所述第一施力结构(2371)为第一扭簧,所述第二施力结构(2372)为第二扭簧;

所述第一扭簧包括第一螺旋本体(2371a)和第一扭臂(2371b),所述第一螺旋本体(2371a)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23a)上,所述第一螺旋本体(2371a)的一端与所述底座(231)相对固定,所述第一扭臂(2371b)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螺旋本体(2371a)的另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扭臂(2371b)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升降板(236)上;

所述第二扭簧包括第二螺旋本体(2372a)和第二扭臂(2372b),所述第二螺旋本体(2372a)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23b)上,所述第二螺旋本体(2372a)的一端与所述底座(231)相对固定,且所述第二扭臂(2372b)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螺旋本体(2372a)的另一端固定,所述第二扭臂(2372b)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升降板(236)上;

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扭臂(2371b)和所述第二扭臂(2372b)处于向靠近所述贴合面(M3)的方向的摆动变形状态中,以向所述升降板(236)施加由所述升降板(236)指向所述升降板(236)的远离所述贴合面(M3)的一侧的弹性拉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扭臂(2371b)和所述第二扭臂(2372b)向靠近所述贴合面(M3)的方向的摆动变形角度大于0°,且小于等于8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臂(2371b)的所述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所述升降板(236)上;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升降板(236)平行并与所述第一转轴(23a)垂直;

所述第二扭臂(2372b)的所述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所述升降板(236)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臂(2371b)上设有挂接部(A);

所述升降板(236)远离所述贴合面(M3)的表面设有挂钩(2361),所述挂钩(2361)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导向段(2361a);

所述第一扭臂(2371b)通过所述挂接部(A)挂接于所述挂钩(2361)上并能够沿所述导向段(2361a)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本体(2371a)包括第一螺旋部分(2371a1)和第二螺旋部分(2371a2),所述第一螺旋部分(2371a1)和所述第二螺旋部分(2371a2)均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23a)上,所述第一螺旋部分(2371a1)、所述第二螺旋部分(2371a2)沿所述第一转轴(23a)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螺旋部分(2371a1)靠近所述第二螺旋部分(2371a2)的一端为所述第一螺旋部分(2371a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螺旋部分(2371a2)靠近所述第一螺旋部分(2371a1)的一端为所述第二螺旋部分(2371a2)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扭臂(2371b)呈n型,所述第一扭臂(2371b)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螺旋部分(2371a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螺旋部分(2371a2)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一扭臂(2371b)的中部弯折部分形成所述挂接部(A)。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部分(2371a1)远离所述第二螺旋部分(2371a2)的一端为所述第一螺旋部分(2371a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螺旋部分(2371a2)远离所述第一螺旋部分(2371a1)的一端为所述第二螺旋部分(2371a2)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螺旋本体(2371a)通过所述第一螺旋部分(2371a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螺旋部分(2371a2)的第二端固定于所述底座(231)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结构(2371)为第一弹簧片,所述第二施力结构(2372)为第二弹簧片;

所述第一弹簧片和所述第二弹簧片的一端与所述底座(231)相对固定,所述第一弹簧片和所述第二弹簧片的另一端与所述升降板(236)连接;

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片和所述第二弹簧片处于向靠近所述贴合面(M3)的方向的弯曲变形状态中,以向所述升降板(236)施加由所述升降板(236)指向所述升降板(236)的远离所述贴合面(M3)一侧的弹性拉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结构(2371)为第一螺旋伸缩弹簧,所述第二施力结构(2372)为第二螺旋伸缩弹簧;

所述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所述第二螺旋伸缩弹簧沿自身伸缩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底座(231)连接,所述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所述第二螺旋伸缩弹簧沿自身伸缩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所述升降板(236)连接;

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所述第二螺旋伸缩弹簧处于伸长变形状态中,以向所述升降板(236)施加由所述升降板(236)指向所述升降板(236)的远离所述贴合面(M3)一侧的弹性拉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结构(2371)包括第一磁铁(2371d)和第一导磁片(2371e),所述第二施力结构(2372)包括第二磁铁(2372d)和第二导磁片(2372e),所述第一磁铁(2371d)和所述第一导磁片(2371e)中的一个与所述底座(231)相对固定,所述第一磁铁(2371d)和所述第一导磁片(2371e)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升降板(236)相对固定;

所述第二磁铁(2372d)和所述第二导磁片(2372e)中的一个与所述底座(231)相对固定,所述第二磁铁(2372d)和所述第二导磁片(2372e)中的另一个与所述升降板(236)相对固定;

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磁铁(2371d)与所述第一导磁片(2371e)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磁铁(2372d)与所述第二导磁片(2372e)之间间隔设置且具有磁吸作用,以向所述升降板(236)施加由所述升降板(236)指向所述升降板(236)的远离所述贴合面(M3)一侧的磁吸拉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所述第一支撑臂(23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32)相对固定,所述第二支撑臂(235)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

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在由所述展开位置向所述折叠位置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支撑臂(233)和所述第二支撑臂(235)向远离所述贴合面(M3)的方向旋转,以撤销所述第一支撑力;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在由所述折叠位置向所述展开位置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支撑臂(233)和所述第二支撑臂(235)向靠近所述贴合面(M3)的方向旋转,以向所述升降板(236)施加所述第二支撑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2)固定于第一转轴(23a)上,所述第一转轴(23a)以自身为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231)上;

所述第二连接件(234)固定于第二转轴(23b)上,所述第二转轴(23b)以自身为轴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231)上;

所述第一支撑臂(233)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23a)上,所述第二支撑臂(235)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23b)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23a)的侧面设有第一扁位(23a1),所述第一支撑臂(233)设有扁位孔(233a),所述第一支撑臂(233)通过所述扁位孔(233a)配合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23a)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转动机构(2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23a)上固定有第一齿轮(238),所述第一齿轮(238)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转轴(23a)的中轴线共线;

所述第二转轴(23b)上固定有第二齿轮(239),所述第二齿轮(239)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转轴(23b)的中轴线共线;

所述第一齿轮(238)与所述第二齿轮(239)直径相等,所述第一齿轮(238)与所述第二齿轮(239)啮合传动,或者,所述第一齿轮(238)与所述第二齿轮(239)之间设有偶数个中间齿轮(240),所述第一齿轮(238)、所述偶数个中间齿轮(240)、所述第二齿轮(239)依次啮合传动。

16.一种支撑装置(2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和权利要求1‑

15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23),所述转动机构(23)位于所述第一壳体(21)与所述第二壳体(22)之间,且所述转动机构(23)的第一连接件(232)与所述第一壳体(21)连接,所述转动机构(23)的第二连接件(234)与所述第二壳体(22)连接。

17.一种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叠屏(10)和权利要求16所述的支撑装置(20);

所述折叠屏(10)包括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和第三部分(13),所述第三部分(13)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与所述第二部分(12)之间,且所述第一部分(11)支撑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21)上,所述第二部分(12)支撑并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22)上,所述第三部分(13)支撑于所述支撑装置(20)的转动机构(23)上。

说明书 :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0001]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05月27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110587683.5、发明名称为“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0002]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3] 随着折叠屏技术的发展,具有折叠屏的电子设备已经成为热点技术。现有的折叠方式分为内折与外折,即屏幕折叠后处于内侧或外侧。外折的问题是屏幕处于暴露状态,容易被硬物刮伤。
[0004] 针对现有的折叠屏,往往需要在支撑装置中间的弯折区域设置底座、门板、同步机构、升降板等部件,以使折叠屏的左右两部分同步旋转,并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变化。当折叠屏处于展开状态时,门板和升降板平齐,以使支撑于其上的折叠屏平整。当折叠屏处于折叠状态时,一方面,门板转动至相对于升降板呈一定倾斜角度,另一方面,升降板下沉,使得折叠屏的弯折部分被折叠成类似“水滴状”结构。这种“水滴状”折叠屏部分具有较大的内折角,从而有更高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但是目前,这一类折叠屏电子设备,升降板的升降行程越大,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越大,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越小,升降板的升降行程越小。也即是,电子设备不能同时兼顾升降板的升降行程和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

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能够同时兼顾升降板的升降行程和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 第一方面,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动机构,该转动机构包括底座、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升降板、施力结构和支撑结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可转动连接于底座上。升降板位于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升降板具有贴合面,贴合面用于贴合折叠屏的一部分。升降板具有升降空间,施力结构位于该升降空间的周向上的至少一侧,施力结构与升降板连接。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能够相对于底座在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施力结构向升降板施加由升降板指向升降板的远离贴合面一侧的拉力,升降板支撑于支撑结构上,支撑结构向升降板施加与该拉力平衡的第一支撑力。
[000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中,在采用施力结构与支撑结构配合实现升降板的升降驱动的同时,将施力结构设置于升降空间的周向上的至少一侧,使得施力结构避开升降板的升降空间。这样一来,一方面,在支撑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厚度一定的前提下,可以增大升降板的升降行程。另一方面,在升降板的升降行程一定的前提下,支撑装置在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厚度较小,有利于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薄型化设计。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能够同时兼顾升降板的升降行程和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
[0009]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支撑结构向远离贴合面的方向运动以撤销该第一支撑力,升降板在施力结构的拉力作用下下降。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由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转动时,支撑结构向靠近贴合面的方向运动以向升降板施加第二支撑力,第二支撑力能够克服施力结构的拉力,以推动升降板上升。
[0010]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施力结构包括第一施力结构和第二施力结构。第一施力结构和第二施力结构分别位于升降空间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施力结构和第二施力结构均向升降板施加由升降板指向升降板的远离贴合面一侧的拉力。这样一来,升降板的相对两侧受力平衡,能够防止升降板在升降过程中产生倾斜。同时,施力结构包括的零部件较少,有利于降低转动机构的结构复杂度。
[0011]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借助第一转轴可转动连接于底座上;第二连接件借助第二转轴可转动连接于底座上。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平行。第一施力结构为第一扭簧,第二施力结构为第二扭簧。第一扭簧包括第一螺旋本体和第一扭臂。第一螺旋本体套设于第一转轴上,第一螺旋本体的一端与底座相对固定,第一扭臂的一端与第一螺旋本体的另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扭臂的另一端连接于升降板上。第二扭簧包括第二螺旋本体和第二扭臂。第二螺旋本体套设于第二转轴上,第二螺旋本体的一端与底座相对固定,第二扭臂的一端与第二螺旋本体的另一端固定,第二扭臂的另一端连接于升降板上。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处于向靠近贴合面的方向的摆动变形状态中,以向升降板施加由升降板指向升降板的远离贴合面的一侧的弹性拉力。本实施例由于第一施力结构和第二施力结构均为扭簧,第一施力结构的第一螺旋本体套设于第一转轴上,第二施力结构的第二螺旋本体套设于第二转轴上。因此,本实施例利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周围空间分别安装第一施力结构和第二施力结构,无需针对施力结构另外设置专门的安装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支撑装置的厚度,增大升降板的升降行程。
[0012]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向靠近贴合面的方向的摆动变形角度大于0°,且小于等于85°。可选的,该摆动变形角度为45°。这样,便于对升降板的下沉高度的控制。
[0013]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扭臂的上述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升降板上。其中,第一方向与升降板平行并与第一转轴垂直。第二扭臂的上述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升降板上。这样,能够增大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的运动灵活性,保证升降板的升降平稳性。
[0014]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扭臂上设有挂接部。升降板远离贴合面的表面设有挂钩,该挂钩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导向段。第一扭臂通过该挂接部挂接于挂钩上并能够沿导向段滑动。由此实现了第一扭臂与升降板的可滑动连接。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0015]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螺旋本体包括第一螺旋部分和第二螺旋部分,第一螺旋部分和第二螺旋部分套设于第一转轴上,第一螺旋部分、第二螺旋部分沿第一转轴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螺旋部分靠近第二螺旋部分的一端为第一螺旋部分的第一端;第二螺旋部分靠近第一螺旋部分的一端为第二螺旋部分的第一端。第一扭臂呈n型,第一扭臂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螺旋部分的第一端与第二螺旋部分的第一端之间,第一扭臂的中部弯折部分形成挂接部。此挂接部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0016]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螺旋部分远离第二螺旋部分的一端为第一螺旋部分的第二端。第二螺旋部分远离第一螺旋部分的一端为第二螺旋部分的第二端。第一螺旋本体通过第一螺旋部分的第二端和第二螺旋部分的第二端固定于底座上。这样,第一施力结构呈对称设计,且第一螺旋本体可以通过两个端部固定于底座上,能够保证第一螺旋本体在底座上的固定稳定性。
[0017]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施力结构为第一弹簧片,第二施力结构为第二弹簧片。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可以为磷青铜、锡青铜、65mn、55Si2Mn、60Si2MnA、55SiMnVB、55SiMnMoV、60CrMn、60CrMnB、302、316等牌号的扁钢带。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的一端与底座相对固定,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的另一端与升降板连接。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处于向靠近贴合面的方向的弯曲变形状态中,以向升降板施加由升降板指向升降板的远离贴合面一侧的弹性拉力。本实施例的第一施力结构和第二施力结构的厚度较薄,占用空间较小,可以减小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
[0018] 在上述实现方式的基础上,可选的,升降板的侧壁设有导向滑槽,第一弹簧片的连接升降板的一端伸入导向滑槽内并能够沿该导向滑槽滑动。这样,一方面,第一弹簧片没有伸入升降空间内的部分,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升降板的升降行程,减小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另一方面,通过该导向滑槽可以收纳并隐藏第一弹簧片的部分,能够缩小第一弹簧片在转动机构内的占用空间。
[0019]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施力结构为第一螺旋弹簧,第二施力结构为第二螺旋伸缩弹簧。第一螺旋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沿自身伸缩方向上的一端与底座连接,第一螺旋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沿自身伸缩方向上的另一端与升降板连接。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螺旋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处于伸长变形状态中,以向升降板施加由升降板指向升降板的远离贴合面一侧的弹性拉力。本实施例中,第一施力结构和第二施力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0020]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螺旋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均为螺旋拉伸弹簧,拉伸弹簧主要用于承受拉伸力,可靠性较高。
[0021]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施力结构包括第一磁铁和第一导磁片,第二施力结构包括第二磁铁和第二导磁片。第一磁铁和第一导磁片中的一个与底座相对固定,第一磁铁和第一导磁片中的另一个与升降板相对固定。第二磁铁和第二导磁片中的一个与底座相对固定,第二磁铁和第二导磁片中的另一个与升降板相对固定。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磁铁与第一导磁片之间、以及第二磁铁与第二导磁片之间间隔设置且具有磁吸作用,以向升降板施加由升降板指向升降板的远离贴合面一侧的磁吸拉力。本实施例中第一施力结构和第二施力结构均由两个间隔设置的结构件组成,两个结构件彼此独立,因此位置设置的灵活性更优。
[0022]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第一支撑臂与第一连接件相对固定,第二支撑臂与第二连接件相对固定。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带动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向远离贴合面的方向旋转,以撤销第一支撑力。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由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转动时,带动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向靠近贴合面的方向旋转,以向升降板施加第二支撑力。本实施例中,通过两个支撑臂支撑升降板,支撑稳定性较优。
[0023]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固定于第一转轴上,第一转轴以自身为轴可转动连接于底座上;第二连接件固定于第二转轴上,第二转轴以自身为轴可转动连接于底座上;第一支撑臂固定于第一转轴上,第二支撑臂固定于第二转轴上。
[0024]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轴的侧面设有第一扁位,第一支撑臂设有扁位孔,第一支撑臂通过扁位孔配合套设于第一转轴上。其中,第一扁位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扁位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扁位分别设置于第一转轴沿自身径向上的两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扁位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第一支撑臂上设有扁位孔,第一支撑臂通过该扁位孔配合穿设于第一转轴上。由此阻止第一支撑臂绕第一转轴转动,实现第一支撑臂与第一转轴的相对位置固定。采用此固定方式,第一支撑臂与第一转轴的连接稳定性较优,且安装方便,能够降低转动机构的装配难度,提高转动机构的装配效率。
[0025]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轴上固定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的中轴线与第一转轴的中轴线共线。第二转轴上固定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的中轴线与第二转轴的中轴线共线。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直径相等,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传动,或者,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设有偶数个中间齿轮,第一齿轮、偶数个中间齿轮、第二齿轮依次啮合传动。这样,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或者通过第一齿轮、偶数个中间齿轮与第二齿轮可以驱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沿相反方向同步转动。由此,能够驱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同步运动。
[0026]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间齿轮的数量为2个。这样,中间齿轮的数量适中,能够同时兼顾转动机构的高度和结构复杂度。
[0027] 第二方面,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动机构,该转动机构位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且转动机构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一壳体连接,转动机构的第二连接件与第二壳体连接。
[0028]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包括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动机构,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效果。
[0029] 第三方面,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折叠屏和如上技术方案所述的支撑装置。折叠屏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位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且第一部分支撑并固定于第一壳体上,第二部分支撑并固定于第二壳体上,第三部分支撑于支撑装置的转动机构上。
[0030]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技术方案所述的支撑装置,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31]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0032] 图2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在折叠屏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3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在折叠屏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4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中支撑装置的立体图;
[0035] 图5为图4所示支撑装置的爆炸图;
[0036] 图6a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a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
[0037] 图6b为图6a所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7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主视图;
[0039] 图8为图7所示转动机构(未示出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立体图;
[0040] 图9为图8所示转动机构的爆炸图;
[0041]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中第一齿轮、中间齿轮和第二齿轮的装配图;
[0042] 图11为图7所示转动机构中第一施力结构、第二施力结构和升降板之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43] 图12为图9所示转动机构中第一施力结构与底座的装配图;
[0044] 图13为图9所示转动机构中第一施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14为图9所示转动机构中升降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6] 图15为图13所示第一施力结构与图14所示升降板的装配图;
[0047] 图16为图7所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6中的(a)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中的(b)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0048] 图17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主视图;
[0049] 图18为图17所示转动机构的立体图;
[0050] 图19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俯视图;
[0051] 图20为图17所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0中的(a)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中的(b)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0052] 图21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主视图;
[0053] 图22为图21所示转动机构中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54] 图23为图21所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3中的(a)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3中的(b)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0055] 图24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主视图;
[0056] 图25为图24所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5中的(a)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中的(b)为转动机构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7]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58]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59]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为具有折叠屏的一类电子设备。具体的,该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notebook)、车载设备和穿戴设备(比如手表)等电子设备。
[0060]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为折叠屏手机。电子设备100包括折叠屏10和支撑装置20。可以理解的是,图1仅示意性的示出了电子设备100包括的一些部件,这些部件的实际形状、实际大小、实际位置和实际构造不受图1的限制。
[0061] 折叠屏10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折叠屏10可折叠成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折叠屏10还包括位于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之间的第三部分13。折叠屏10的至少第三部分13采用柔性材料制作。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制作,也可以采用刚性材料制作,还可以部分采用刚性材料、部分采用柔性材料制作,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0062] 具体的,折叠屏1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屏幕,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屏幕,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屏幕,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等。
[0063] 折叠屏10能够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折叠。
[0064] 请参阅图2,图2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在折叠屏10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当折叠屏1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和第三部分13共平面设置,且朝向相同。在此状态下,能够实现大屏显示,可以给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带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0065] 请参阅图3,图3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在折叠屏10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当折叠屏1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三部分13处于折弯状态,第一部分(图中未示出)与第二部分(图中未示出)相对。折叠屏10对用户不可见,支撑装置20保护于折叠屏10外,以防止折叠屏10被硬物刮伤。
[0066] 支撑装置20用于支撑折叠屏10,并允许折叠屏10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折叠。请参阅图4,图4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中支撑装置20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装置20包括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和转动机构23。可以理解的是,图4仅示意性的示出了支撑装置20包括的一些部件,这些部件的实际形状、实际大小、实际位置和实际构造不受图4的限制。
[0067] 第一壳体21用于固定并支撑图1中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1。具体的,第一壳体21具有贴合面M1,第一壳体21用于通过贴合面M1固定并支撑图1中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1。
[0068] 第二壳体22用于固定并支撑图1中折叠屏10的第二部分12。具体的,第二壳体22具有贴合面M2,第二壳体22用于通过贴合面M2固定并支撑图1中折叠屏10的第二部分12。
[0069] 第一壳体21的内部形成第一容纳腔(图中未示出)。第二壳体22的内部形成第二容纳腔(图中未示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用于容纳电子设备100的主板、电池、摄像头模组、扬声器、听筒等电子器件。
[0070] 第一壳体21可以为一个结构整体,也可以由多个部分装配形成。同理的,第二壳体22可以为一个结构件整体,也可以由多个部分装配形成。
[007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5为图4所示支撑装置20的爆炸图。第一壳体21包括第一中框211和第一背盖212。贴合面M1位于第一中框211上。第一背盖212固定于第一中框211背离贴合面M1的一侧。第一容纳腔形成于第一中框211与第一背盖212之间。
[0072] 第二壳体22包括第二中框221和第二背盖222。贴合面M2位于第二中框221上。第二背盖222固定于第二中框221背离贴合面M2的一侧。第二容纳腔形成于第二中框221与第二背盖222之间。
[0073] 转动机构23用于支撑折叠屏10的第三部分13。转动机构23连接于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之间,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通过转动机构23实现可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3连接于第一壳体21的第一中框211与第二壳体22的第二中框221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3也可以连接于第一壳体21的第一背盖212与第二壳体22的第二背盖222之间。
[0074] 转动机构2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图4和图5仅给出了转动机构23的数量为两个的示例,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该两个转动机构23沿折叠屏10的折叠轴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0075] 请参阅图6a,图6a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3包括底座231、第一连接件232、第一支撑臂233、第二连接件234、第二支撑臂235、升降板236和施力结构237。需要说明的是,图6a中属于转动机构23的结构由实线绘制,不属于转动机构23的结构(比如折叠屏10、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由虚线绘制。
[0076] 第一连接件232借助第一转轴23a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第一连接件232用于与第一壳体21连接。第一支撑臂233与第一连接件232相对固定。
[0077] 第二连接件234借助第二转轴23b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第一转轴23a与第二转轴23b平行设置。第二连接件234用于与第二壳体22连接。第二支撑臂235与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
[0078] 升降板236位于第一连接件232与第二连接件234之间,且升降板236支撑于第一支撑臂233与第二支撑臂235上。升降板236具有贴合面M3,转动机构23用于通过贴合面M3支撑折叠屏10的第三部分13。贴合面M3与第一壳体21的贴合面M1、第二壳体22的贴合面M2共面设置或近似共面设置,且朝向相同。此时,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所处的位置为展开位置。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能够在该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位于折叠位置时,请参阅图6b,图6b为图6a所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贴合面M1与贴合面M2相面对,贴合面M1与贴合面M3之间以及贴合面M2与贴合面M3之间垂直或者近似垂直。需要说明的是,图6b中属于转动机构23的结构由实线绘制,不属于转动机构23的结构(比如折叠屏10、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由虚线绘制。
[0079] 为了方便下文各实施例的描述,建立XYZ坐标系,定义转动机构23内第一转轴23a的延伸方向为Y轴方向,升降板236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与升降板236平行并与第一转轴23a垂直的方向为X轴方向。可以理解的是,转动机构23的坐标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本申请仅给出了一种示例,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0080] 施力结构237位于升降板236背离贴合面M3的一侧,并正对升降板236设置,也就是说,施力结构237位于升降板236的正下方。施力结构237与升降板236连接。施力结构237用于向升降板236施加远离贴合面M3的拉力。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对升降板236的支撑力逐渐撤销,该拉力可以带动升降板236向远离贴合面M3的方向下沉,以避让折叠屏10。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旋转时,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对升降板236施加向上的支撑力,该支撑力能够克服施力结构237的拉力,以将升降板236的贴合面M3抬升至与贴合面M1、贴合面M2平齐的位置。
[0081] 施力结构237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6a,施力结构237为螺旋弹簧。螺旋弹簧沿竖直方向(也即是Z轴方向)延伸,螺旋弹簧的上端连接于升降板236上,下端连接于底座231上。螺旋弹簧处于伸长变形状态,以向升降板236施加向下的弹性力。该弹性力形成上述拉力。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施力结构237包括磁铁(图中未示出)和导磁片(图中未示出)。磁铁、导磁片沿竖直方向(也即是Z轴方向)排列。磁铁和导磁片中的一个固定于升降板235上,磁铁和导磁片中的另一个固定于底座231上。磁铁与导磁片之间具有磁吸作用,以向升降板236施加远离贴合面M3的磁吸力。该磁吸力形成上述拉力。
[0082]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施力结构237位于升降板236的正下方,也即是,施力结构237位于升降板236的升降路径上。这样一来,一方面,支撑装置20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厚度H一定的前提下,施力结构237会影响升降板236的升降行程。另一方面,在升降板236的升降行程一定的前提下,支撑装置20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厚度H较大,不利于电子设备100在展开状态时的薄型化设计。也就是说,上述实施例不能同时兼顾升降板的升降行程和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
[008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主视图。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23包括底座231、第一连接件232、第二连接件234、升降板236、施力结构237和支撑结构。
[0084] 可以理解的是,图7仅示意性的示出了转动机构23包括的一些部件,这些部件的实际形状、实际大小、实际位置和实际构造不受图7的限制。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属于转动机构23的结构由实线绘制,不属于转动机构23的结构(比如折叠屏10、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由虚线绘制。
[0085] 第一连接件232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
[0086]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32借助第一转轴23a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具体的,第一连接件232借助第一转轴23a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示例一和示例二。
[0087] 示例一
[0088] 请参阅图7,第一连接件232固定于第一转轴23a上。可选的,第一连接件232上设有固定孔232a,第一连接件232通过该固定孔232a穿设于第一转轴23a上,且固定孔232a与第一转轴23a通过扁位相对固定,以阻止第一连接件232绕第一转轴23a旋转。其中,在本实施例以及下文各实施例所述的“扁位”是指侧面采用铣削加工等方式加工形成的平面部位,具有扁位的轴也称扁位轴。与扁位轴对应的,孔的内壁也可以设置扁位,该具有扁位的孔也称为扁位孔。扁位孔与扁位轴配合可以阻止孔和轴相对转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232a与第一转轴23a还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以阻止第一连接件232绕第一转轴23a旋转。在此基础上,第一转轴23a以自身为轴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和图9,图8为图7所示转动机构23的立体图,图9为图8所示转动机构23的爆炸图,图8和图9中未示出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底座231上设有第一转动孔231a,第一转轴23a穿设于该第一转动孔231a内,并能够在该第一转动孔231a内转动。这样,当第一连接件232相对于底座231旋转时,第一转轴23a也随之转动。
[0089] 示例二
[0090] 第一连接件232上设有转动孔,第一连接件232通过该转动孔套设于第一转轴23a上,并能够绕第一转轴23a转动,第一转轴23a固定于底座231上。这样,当第一连接件232相对于底座231旋转时,第一转轴23a相对于底座231固定不动。
[0091]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各实施例的文字部分以及附图部分均是在示例一的基础上进行的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0092] 请返回参阅图7,第一连接件232用于与第一壳体21连接。具体的,第一连接件232可以与第一壳体21通过焊接、铆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也可以与第一壳体21可滑动或者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232可以与第一壳体21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中间结构与第一壳体21间接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以及下文各实施例中,仅以第一连接件232通过螺纹连接、铆接、焊接等方式与第一壳体21直接固定连接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0093] 第二连接件234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第一连接件232与底座231的转动轴线为第一转动轴线,第二连接件234与底座231的转动轴线为第二转动轴线,第二转动轴线与第一转动轴线平行。
[0094]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234借助第二转轴23b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具体的,第二连接件234借助第二转轴23b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示例三和示例四。
[0095] 示例三
[0096] 请参阅图7,第二连接件234固定于第二转轴23b上。可选的,第二连接件234上设有固定孔234a,第二连接件234通过该固定孔234a穿设于第二转轴23b上,且固定孔234a与第二转轴23b通过扁位相对固定,以阻止第二连接件234绕第二转轴23b旋转。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234a与第二转轴23b还可以通过过盈配合、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以阻止第二连接件234绕第二转轴23b旋转。在此基础上,第二转轴23b以自身为轴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底座231上设有第二转动孔231b,第二转轴23b穿设于该第二转动孔231b内,并能够在该第二转动孔231b内转动。这样,当第二转轴23b相对于底座231旋转时,第二转轴23b也随之转动。
[0097] 示例四
[0098] 第二连接件234上设有转动孔,第二连接件234通过该转动孔套设于第二转轴23b上并能够绕第二转轴23b转动,第二转轴23b固定于底座231上。这样,当第二连接件234相对于底座231旋转时,第二转轴23b相对于底座231固定不动。
[0099]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各实施例的文字部分以及附图部分均是在示例三的基础上进行的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0100] 请返回参阅图7,第二连接件234用于与第二壳体22连接。具体的,第二连接件234可以与第二壳体22通过焊接、铆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也可以与第二壳体22可滑动或者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234可以与第二壳体22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中间结构与第二壳体22间接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以及下文各实施例中,仅以第二连接件234通过螺纹连接、铆接、焊接等方式与第二壳体22直接固定连接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0101] 第一转轴23a和第二转轴23b可以仅作为转轴使用,也可以用作驱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同步运动的齿轮轴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和图9,第一转轴
23a上固定有第一齿轮238。第一齿轮238的中轴线与第一转轴23a的中轴线共线。第二转轴
23b上固定有第二齿轮239。第二齿轮239的中轴线与第二转轴23b的中轴线共线。第一齿轮
238与第二齿轮239直径相等。第一齿轮238与第二齿轮239啮合传动。或者,第一齿轮238与第二齿轮239之间设有偶数个中间齿轮,第一齿轮238、该偶数个中间齿轮、第二齿轮239依次啮合传动。这样,通过第一齿轮238与第二齿轮239,或者通过第一齿轮238、偶数个中间齿轮与第二齿轮239可以驱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沿相反方向同步转动。由此,能够驱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同步运动。
[0102] 在上述实施例中,中间齿轮的数量可以为2个、4个、6个等等,随着中间齿轮的数量的增多,中间齿轮的直径以及第一齿轮238的直径、第二齿轮239的直径可以设计得较小,以减小转动机构23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但是,随着中间齿轮的数量的增多,转动机构23的结构复杂度也随之增加。因此,为了同时兼顾转动机构23的高度和结构复杂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图10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中第一齿轮238、中间齿轮340和第二齿轮239的装配图,在本实施例中,中间齿轮340的数量为2个。这样,中间齿轮340的数量适中,能够同时兼顾转动机构23的高度和结构复杂度。
[0103] 请返回参阅图7,升降板236位于第一连接件232与第二连接件234之间。升降板236具有贴合面M3,转动机构23用于通过贴合面M3支撑折叠屏10的第三部分13。贴合面M3与第一壳体21的贴合面M1、第二壳体22的贴合面M2共面设置且朝向相同。此时,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所处的位置为展开位置。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能够在该展开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转动。如图16中的(b)所示,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位于折叠位置时,贴合面M1与贴合面M2相面对,贴合面M1与贴合面M3之间以及贴合面M2与贴合面M3之间垂直或者近似垂直。
[0104] 请继续参阅图7,升降板236具有升降空间Q。该升降空间Q为图7中被虚线框围起来的空间区域。具体的,升降空间Q为升降板236在升降过程中的活动空间。升降空间Q位于升降板236的至少一侧,且升降空间Q在升降板236上的正投影与升降板236重合。由于图7中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升降板236处于最高位置,因此升降空间Q位于升降板236的下方。
[0105] 在此基础上,请参阅图11,图11为图7所示转动机构23中施力结构237和升降板236之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施力结构237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至少一侧。其中,升降空间Q的周向是指围绕升降空间Q的侧面一周的方向,升降空间Q的侧面是指在升降过程中,升降板236的边缘一周的移动轨迹面。施力结构237与升降板236连接,施力结构237向升降板236施加由升降板236指向升降板236的远离贴合面M3的一侧的拉力。该拉力用于驱动升降板236下降。
[0106] 上述实施例中,施力结构237可以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一侧,也可以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还可以直接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三侧或者四侧等等,在此不具体限定,只要不位于升降板236的升降路径上即可。随着施力结构237的设置方位越多,施力结构237包括的结构的数量越多,转动机构23的结构复杂度越大。为了避免此问题,以下各实施例是以施力结构237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0107] 具体的,请参阅图11,施力结构237包括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分别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均向升降板236施加由升降板236指向升降板236的远离贴合面M3的一侧的拉力。该拉力分别为图11中的F1和F2。这样一来,升降板236受力平衡,能够防止升降板236在升降过程中产生倾斜。同时,施力结构237包括的零部件较少,有利于降低转动机构23的结构复杂度。
[0108]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分别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是指第一施力结构2371的主体部分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的主体部分分别位于升降空间Q的相对两侧。其中,主体部分是指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中体积最大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当第一施力结构2371上的非主体部分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上的非主体部分伸入升降空间Q内时,也可以认为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分别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
[0109] 举例说明,请继续参阅图11,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均为扭簧。具体的,第一施力结构2371为第一扭簧,第二施力结构2372为第二扭簧。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通常为由碳素弹簧钢丝、琴钢丝、硅锰弹簧钢丝、铬硅弹簧钢丝、铬钒弹簧钢丝等材料卷绕形成的弹簧结构。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主要用于承受扭转负荷。第一扭簧包括第一螺旋本体2371a、第一扭臂2371b和第三扭臂2371c。第一扭臂2371b和第三扭臂2371c连接于第一螺旋本体2371a的相对两端。第一螺旋本体2371a为第一施力结构2371的主体部分。第一扭臂2371b和第三扭臂2371c为第一施力结构2371的非主体部分。第二扭簧包括第二螺旋本体
2372a、第二扭臂2372b和第四扭臂3272c。第二扭臂2372b和第四扭臂3272c连接于第二螺旋本体2372a的相对两端。第二螺旋本体2372a为第二施力结构2372的主体部分。第二扭臂
2372b和第四扭臂3272c为第二施力结构2372的非主体部分。第一螺旋本体2371a和第二螺旋本体2372a分别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第一扭臂2371b和第二扭臂2372b伸入升降空间Q内,以与升降板236连接。这样,虽然第一扭簧的第一扭臂2371b和第二扭簧的第二扭臂2372b伸入升降空间Q,但是,由于第一扭臂2371b和第二扭臂2372b为非主体部分。
因此,也可以认为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分别位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相对两侧。
[011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除了可以为上述扭簧之外,还可以为弹簧片、板簧、螺旋弹簧、橡皮筋等其他弹性结构,以向升降板236施加由升降板236指向升降板236的远离贴合面M3的一侧的弹性拉力。且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也可以为由磁铁和导磁片组成的磁性组件,以向升降板236施加由升降板236指向升降板236的远离贴合面M3的一侧的磁吸拉力。当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为弹簧片时,弹簧片的中部为主体部分,端部为非主体部分。当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为板簧时,板簧的中部为主体部分,端部为非主体部分。当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为螺旋弹簧时,螺旋弹簧的螺旋部分为主体部分,端部为非主体部分。当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为橡皮筋时,橡皮筋的中部为主体部分,端部为非主体部分。当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为磁性组件时,磁性组件中固定于升降板236上的结构件(磁铁或导磁片)为非主体部分,与底座231相对固定的结构件(导磁片或磁铁)为主体部分。
[0111] 图7‑图9仅以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为扭簧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0112] 在此基础上,具体的,请重点参阅图8和图9,在第一施力结构2371中,第一螺旋本体2371a套设于第一转轴23a上。
[0113]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本体2371a可以直接套设于第一转轴23a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图12为图9所示转动机构23中第一施力结构2371与底座231的装配图。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31上固定有轴套231c,轴套231c套设于第一转轴23a上。根据前文可知,第一转轴23a可转动连接于底座231上,因此第一转轴23a能够在轴套231c内转动。第一螺旋本体2371a套设于轴套231c上。这样,第一螺旋本体2371a通过轴套231c间接套设于第一转轴23a上,轴套231c与第一转轴23a之间的接触面较大,能够避免在相对转动时因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卡死。
[0114] 请参阅图8和图9,第一扭臂2371b位于升降板236远离贴合面M3的一侧。第一扭臂2371b的一端与第一螺旋本体2371a的一端固定,第一扭臂2371b的另一端连接于升降板236上。具体的,第一扭臂2371b的该另一端可以固定连接于升降板236上,也可以沿第一方向(也即是X轴方向)可滑动连接于升降板236上。以下各实施例的文字部分和附图部分均是以第一扭臂2371b的该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升降板236上为例进行的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0115] 为了实现第一扭臂2371b与升降板236的可滑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图13为图9所示转动机构23中第一施力结构2371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施力结构2371的第一扭臂2371b上设有挂接部A。
[0116] 为了形成挂接部A,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3,第一螺旋本体2371a包括第一螺旋部分2371a1和第二螺旋部分2371a2。第一螺旋部分2371a1和第二螺旋部分2371a2均套设于图9中的第一转轴23a上。第一螺旋部分2371a1、第二螺旋部分2371a2沿Y轴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螺旋部分2371a1靠近第二螺旋部分2371a2的一端为第一螺旋部分2371a1的第一端。第二螺旋部分2371a2靠近第一螺旋部分2371a1的一端为第二螺旋部分2371a2的第一端。第一扭臂2371b呈n型。第一扭臂2371b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螺旋部分2371a1的第一端与第二螺旋部分2371a2的第一端之间。第一扭臂2371b的中部弯折部分形成挂接部A。
[0117] 请参阅图14,图14为图9所示转动机构23中升降板236的结构示意图。升降板236远离贴合面M3的表面设有挂钩2361,该挂钩2361具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导向段2361a。
[0118] 请参阅图15,图15为图13所示第一施力结构2371与图14所示升降板236的装配图。第一扭臂2371b通过挂接部A挂接于挂钩2361上并能够沿导向段2361a滑动。由此实现了第一扭臂2371b与升降板236的可滑动连接。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0119]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扭臂2371b与升降板236的可滑动连接方式也可以为滑块与滑槽的配合滑动连接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0120] 在此基础上,第一螺旋本体2371a通过该第三扭臂2371c固定于底座231上。具体的,第三扭臂2371c在底座231上的固定方式有多种。示例的,第三扭臂2371c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于底座231上。又示例的,请参阅图12,底座231上设有限位槽231d。该限位槽231d沿平行于第一转轴23a的方向延伸,第三扭臂2371c配合嵌设于限位槽231d内。由此可阻止第一螺旋本体2371a相对于底座231转动,实现第一螺旋本体2371a与底座231的固定。此固定方式无需复杂的焊接操作,可以提高转动机构23的装配效率。
[012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第一螺旋部分2371a1远离第二螺旋部分2371a2的一端为第一螺旋部分2371a1的第二端。第二螺旋部分2371a2远离第一螺旋部分2371a1的一端为第二螺旋部分2371a2的第二端。第三扭臂2371c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扭臂2371c分别固定于第一螺旋部分2371a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螺旋部分2371a2的第二端。第一螺旋本体2371a通过该两个第三扭臂2371c固定于底座231上。这样,第一施力结构2371呈对称设计,且第一螺旋本体2371a可以通过两个第三扭臂2371c固定于底座231(请参阅图12)上,能够保证第一螺旋本体2371a在底座231上的固定稳定性。
[012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扭臂2371c除了可以固定于底座231上之外,还可以固定于与底座231固定的其他结构上,比如固定于与底座231固定的转轴盖(图中未示出)或者支架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且第一施力结构2371也可以不包括该第三扭臂2371c,而通过第一螺旋本体2371a的远离第一扭臂2371b的端部固定于底座231或者与底座231固定的其他结构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0123] 同理的,请返回参阅图8和图9,在第二施力结构2372中,第二螺旋本体2372a套设于第二转轴23b上,第二转轴23b能够相对于第二螺旋本体2372a转动。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螺旋本体2372a与第二转轴23b的具体套设方式,可以参照上述第一螺旋本体2371a与第一转轴23a的套设方式实施,在此不做赘述。
[0124] 第二扭臂2372b位于升降板236远离贴合面M3的一侧。第二扭臂2372b的一端与第二螺旋本体2372a的一端固定,第二扭臂2372b的另一端连接于升降板236上。具体的,第二扭臂2372b的该另一端可以固定连接于升降板236上,也可以沿第一方向(也即是X轴方向)可滑动连接于升降板236上。以下各实施例的文字部分和附图部分均是以第二扭臂2372b的该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升降板236上为例进行的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0125] 第二扭臂2372b与升降板236的可滑动连接方式可以参照上述第一扭臂2371b与升降板236的可滑动连接方式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第二螺旋本体2372a的另一端固定于底座23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施力结构2372还包括第四扭臂3272c。第四扭臂3272c形成第二螺旋本体3272a的另一端。第二螺旋本体2372a通过第四扭臂3272c固定于底座231上。其中,第四扭臂3272c与底座231的具体固定方式,可以参照上述第三扭臂2371c与底座231的固定方式实施,在此不做赘述。
[0126]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扭臂3272c除了可以固定于底座231上之外,还可以固定于与底座231固定的其他结构上,比如固定于与底座231固定的转轴盖(图中未示出)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且第二施力结构2372也可以不包括该第四扭臂3272c,而通过第二螺旋本体2372a的远离第二扭臂2372b的端部固定于底座231或者与底座231固定的其他结构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0127] 请返回参阅图7,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升降板236,以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向升降板236施加与施力结构2371的拉力(示例的,包括F1和F2)平衡的支撑力(示例的,包括F3和F4)。其中,图7中的F1也即是图11中的F1,图7中的F2也即是图
11中的F2。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结构与第一连接件232或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支撑结构可以仅包括第一支撑臂,该第一支撑臂与第一连接件232或者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支撑结构也可以同时包括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该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分别与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以下仅以支撑结构同时包括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该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分别与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0128] 在此基础上,具体的,请返回参阅图7,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可以位于升降板236远离贴合面M3的一侧。第一支撑臂233与第一连接件232相对固定。具体的,第一支撑臂233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一连接件232上,也可以固定于与第一连接件232固定的第一转轴23a上,本申请仅以第一支撑臂233固定于与第一连接件232固定的第一转轴23a上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与之类似的,第二支撑臂235与第二连接件234相对固定。具体的,第二支撑臂235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二连接件234上,也可以固定于与第二连接件234固定的第二转轴23b上,本申请仅以第二支撑臂235固定于与第二连接件234固定的第二转轴23b上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0129]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将第一支撑臂233固定于第一转轴23a上,示例的,第一支撑臂233可以焊接固定于第一转轴32a上。又示例的,请参阅图9,第一转轴23a的侧面设有第一扁位23a1。第一扁位23a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第一扁位23a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扁位23a1分别设置于第一转轴23a沿自身径向上的两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扁位23a1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第一支撑臂233上设有扁位孔233a,第一支撑臂233通过该扁位孔233a配合穿设于第一转轴23a上。由此阻止第一支撑臂
233绕第一转轴32a转动,实现第一支撑臂233与第一转轴23a的相对位置固定。采用此固定方式,第一支撑臂233与第一转轴23a的连接稳定性较优,且安装方便,能够降低转动机构23的装配难度,提高转动机构23的装配效率。
[0130] 第二支撑臂235与第二转轴23b的具体固定方式可以参照上述第一支撑臂233与第一转轴23a的固定方式实施,在此不做赘述。
[0131] 请参阅图16,图16为图7所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中的(a)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此位置时,施力结构237的第一扭臂2371b和第二扭臂2372b处于向靠近贴合面M3的方向的摆动变形状态中,以使施力结构237向升降板236施加由升降板236指向升降板236的远离贴合面M3的一侧的拉力。示例的,该拉力包括图
7中的F1和F2。升降板236支撑于支撑结构(示例的,包括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上。支撑结构向升降板236施加第一支撑力。示例的,该第一支撑力包括图7中的F3和F4。第一支撑力与拉力平衡,使得转动机构23能够保持于展开状态。请继续参阅图16中的(a),第一扭臂2371b和第二扭臂2372b的虚线所示位置为第一扭臂2371b和第二扭臂2372b在自由状态(也即是不受力的状态)下的位置。第一扭臂2371b和第二扭臂2372b的实线所示位置为: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扭臂2371b和第二扭臂2372b所处的位置。该实线所示位置相比于虚线所示位置向靠近贴合面M3的方向摆动了一定角度θ。也即是,第一扭臂2371b和第二扭臂2372b处于向靠近贴合面M3的方向的摆动变形状态中。该摆动变形角度为θ。一些实施例中,θ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85°。可选的,摆动变形角度θ为45°。这样,便于对升降板236的下沉高度的控制。
[0132] 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分别沿方向a1和方向a2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分别沿方向d1和方向d2向远离贴合面M3的方向旋转,以撤销上述第一支撑力。这样,第一扭臂2371b和第二扭臂2372b在自身弹性力作用下分别沿方向b1和方向b2向远离贴合面M3的方向摆动。在摆动的同时,第一扭臂2371b和第二扭臂2372b分别相对于升降板236沿方向c1和方向c2滑动。由此可以带动升降板236沿方向d下沉运动。
[0133] 当第一扭臂2371b和第二扭臂2372b摆动角度θ时,升降板236下沉至最低位置。之后,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继续旋转时,升降板236不会继续下沉,仅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分别随着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继续旋转。图16中的(b)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此位置,可以形成水滴状的折叠屏10,以增大折叠屏1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0134] 与上述过程相反的,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折叠位置向展开位置旋转时,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分别沿方向d1和方向d2的反方向旋转,也即是向升降板236的靠近贴合面M3的一侧旋转,在接触到升降板236之后的摆动过程中,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向升降板236施加第二支撑力,该第二支撑力能够克服施力结构237的拉力,以推动升降板236上升,直至升降板236的贴合面M3与贴合面M1、贴合面M2平齐。从而使得支撑于其上的折叠屏10平整。同时,第一扭臂2371b和第二扭臂2372b向靠近贴合面M3的方向产生摆动变形,以积蓄弹性力,由此为升降板236的下一次下降过程做准备。
[013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中,在采用施力结构237与支撑结构配合实现升降板236的升降驱动的同时,将施力结构237设置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至少一侧,使得施力结构237避开升降板236的升降空间。这样一来,一方面,在支撑装置20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厚度一定的前提下,施力结构237不会影响升降板236的升降行程,因此可以增大升降板236的升降行程。另一方面,在升降板236的升降行程一定的前提下,支撑装置20在处于展开状态时的厚度较小,有利于电子设备100在展开状态时的薄型化设计。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能够同时兼顾升降板的升降行程和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
[0136] 在上述技术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由于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均为扭簧,第一施力结构2371的主体部分(也即是,第一螺旋本体2371a)套设于第一转轴23a上,第二施力结构2372的主体部分(也即是,第二螺旋本体2372a)套设于第二转轴23b上,因此本实施例利用第一转轴23a和第二转轴23b的周围空间分别安装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无需针对施力结构237另外设置专门的安装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支撑装置20的厚度,增大升降板236的升降行程。
[0137] 请参阅图17和图18,图17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主视图,图18为图17所示转动机构23的立体图,图
18中未示出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本实施例与图7‑图9所示转动机构23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为弹簧片。具体的,第一施力结构2371为第一弹簧片,第二施力结构2372为第二弹簧片。其中,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可以为磷青铜、锡青铜、65mn、55Si2Mn、60Si2MnA、55SiMnVB、55SiMnMoV、60CrMn、
60CrMnB、302、316等牌号的扁钢带。
[0138] 在此基础上,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的一端与底座231相对固定。具体的,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的该一端可以直接固定于底座231上,也可以固定于与底座231固定的其他结构(比如转轴盖和支架)上。在图17和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的该一端固定于转轴盖241上。转轴盖241用于遮挡并保护转轴(包括第一转轴23a和第二转轴23b),以防止电子设备100附近的其他物品干扰转轴的转动。该转轴盖241与底座231通过螺钉、铆钉等结构固定在一起。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的另一端与升降板236连接。具体的,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的该另一端可以与升降板236固定连接,也可以与升降板236可滑动连接。
[0139] 当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的该另一端与升降板236固定连接时,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上可以通过设置弯曲段的方式,来保证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的弹性。
[0140] 当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的该另一端与升降板236可滑动连接时,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可以设计成平面片状结构,以减小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在电子设备内的占用空间。
[0141] 在此基础上,第一弹簧片与升降板236之间的可滑动连接方式可以参见图17。具体的,升降板236的侧壁设有导向滑槽,第一弹簧片的该另一端伸入导向滑槽内并能够沿该导向滑槽滑动。这样,一方面,第一弹簧片没有伸入升降空间Q内的部分,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升降板236的升降行程,减小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另一方面,通过该导向滑槽可以收纳并隐藏第一弹簧片的部分,能够减小第一弹簧片的外露部分,缩小在转动机构23内的占用空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弹簧片与升降板236之间的滑动连接方式也可以按照此方式实施,在此不做赘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簧片与升降板236之间,以及第二弹簧片与升降板236之间的滑动连接方式也可以为由滑块和滑杆组成的滑动连接形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014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可以设置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任意相对两侧,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请参阅图17,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设置于升降空间Q沿X轴方向排列的相对两侧。又示例的,请参阅图19,图19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俯视图。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未示出。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设置于升降空间Q沿Y轴方向排列的相对两侧。
[0143] 请参阅图20,图20为图17所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中的(a)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此位置时,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处于向靠近贴合面M3的方向的弯曲变形状态中,以使施力结构237向升降板236施加由升降板236指向升降板236的远离贴合面M3的一侧的弹性拉力F1和F2。在此基础上,升降板236支撑于支撑结构(示例的,包括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上。支撑结构向升降板236施加支撑力F3和F4。该支撑力与弹性拉力平衡,使得转动机构23能够保持于展开状态。
[0144] 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分别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分别向远离贴合面M3的方向摆动。此时,升降板236失去支撑力,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在自身弹性力作用下向远离贴合面M3的方向复位。在复位的同时,第一弹簧片和第二弹簧片的端部在升降板236上的导向滑槽内滑动。由此可以带动升降板236下沉运动。图20中的(b)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此位置,可以形成水滴状的折叠屏10,以增大折叠屏1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与此过程相反的,可以将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折叠位置旋转至展开位置。
[014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中,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上不存在伸入升降空间Q内的部分,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升降板236的升降行程,减小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且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的占用空间较小,厚度较薄,可以进一步减小电子设备在展开状态时的厚度。
[0146] 请参阅图21和图22,图21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主视图,图22为图21所示转动机构23中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2中未示出底座231、第一连接件232、第二连接件234、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本实施例与图7‑图9所示转动机构23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为螺旋伸缩弹簧。具体的,第一施力结构2371为第一螺旋伸缩弹簧,第二施力结构2372为第二螺旋伸缩弹簧。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为螺旋拉伸弹簧,拉伸弹簧主要用于承受拉伸力,可靠性较高。
[0147] 在此基础上,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沿自身伸缩方向的一端与底座231连接。具体的,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的该一端可以与底座231固定连接,也可以与底座231挂接。且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的该一端可以直接连接于底座231上,也可以连接于与底座231固定的其他结构(比如转轴盖和支架)上。在图2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的该一端连接于转轴盖241上,该转轴盖241与底座231通过螺钉、铆钉等结构固定在一起。具体的,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的该一端固定连接于转轴盖241上。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沿自身伸缩方向的另一端与升降板236连接。具体的,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的该另一端可以与升降板236固定连接,也可以与升降板236挂接,还可以与升降板236可滑动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0148]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可以设置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任意相对两侧,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请参阅图21,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可以设置于升降空间Q沿X轴方向排列的相对两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还可以设置于升降空间Q沿Y轴方向排列的相对两侧。
[0149] 请参阅图23,图23为图21所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3中的(a)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此位置时,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处于伸长变形状态中,以使施力结构237向升降板236施加由升降板236指向升降板236的远离贴合面M3的一侧的弹性拉力F1和F2。在此基础上,升降板236支撑于支撑结构(示例的,包括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上)。支撑结构向升降板236施加支撑力F3和F4。
该支撑力与弹性拉力平衡,使得转动机构23能够保持于展开状态。
[0150] 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分别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分别向远离贴合面M3的方向摆动。此时,升降板236失去支撑力,第一螺旋伸缩弹簧和第二螺旋伸缩弹簧在自身弹性力作用下向远离贴合面M3的方向收缩。由此可以带动升降板236下沉运动。图23中的(b)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此位置,可以形成水滴状的折叠屏10,以增大折叠屏1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与此过程相反的,可以将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折叠位置旋转至展开位置。
[015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中,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的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容易实现。
[0152] 请参阅图24,图24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主视图。本实施例与图7‑图9所示转动机构23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施力结构2371包括第一磁铁2371d和第一导磁片2371e。第二施力结构2372包括第二磁铁2372d和第二导磁片2372e。
[0153] 第一磁铁2371d和第一导磁片2371e中的一个与底座231相对固定。具体的,第一磁铁2371d和第一导磁片2371e中的该一个可以直接固定于底座231上,也可以固定于与底座231固定的其他结构(比如转轴盖和支架)上。在图2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磁铁2371d和第一导磁片2371e中的该一个固定于转轴盖241上,该转轴盖241与底座231通过螺钉、铆钉等结构固定在一起。第一磁铁2371d和第一导磁片2371e中的另一个与升降板236相对固定。具体的,第一磁铁2371d和第一导磁片2371e中的该另一个可以直接固定于升降板236上,也可以固定于与升降板236固定的其他结构上。在图2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磁铁2371d和第一导磁片2371e中的该另一个直接固定于升降板236上。
[0154] 第二磁铁2372d和第二导磁片2372e中的一个与底座231相对固定。具体的,第二磁铁2372d和第二导磁片2372e中的该一个可以直接固定于底座231上,也可以固定于与底座231固定的其他结构(比如转轴盖和支架)上。在图2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磁铁2372d和第二导磁片2372e中的该一个固定于转轴盖241上,该转轴盖241与底座231通过螺钉、铆钉等结构固定在一起。第二磁铁2372d和第二导磁片2372e中的另一个与升降板236相对固定。具体的,第二磁铁2372d和第二导磁片2372e中的该另一个可以直接固定于升降板236上,也可以固定于与升降板236固定的其他结构上。在图2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磁铁2372d和第二导磁片2372e中的该另一个直接固定于升降板236上。
[015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可以设置于升降空间Q的周向上的任意相对两侧,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示例的,请参阅图24,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可以设置于升降空间Q沿X轴方向排列的相对两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还可以设置于升降空间Q沿Y轴方向排列的相对两侧。
[0156] 请参阅图25,图25为图24所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中的(a)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此位置时,第一磁铁2371d与第一导磁片2371e之间、以及第二磁铁2372d与第二导磁片2372e之间间隔设置且具有磁吸作用,以使施力结构237向升降板236施加由升降板236指向升降板236的远离贴合面M3的一侧的磁吸拉力F1和F2。在此基础上,升降板236支撑于支撑结构(示例的,包括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上)。支撑结构向升降板236施加支撑力F3和F4。该支撑力与磁吸拉力平衡,使得转动机构23能够保持于展开状态。
[0157] 当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分别向折叠位置旋转时,第一支撑臂233和第二支撑臂235分别向远离贴合面M3的方向摆动。此时,升降板236失去支撑力,第一导磁片2371e和第二导磁片2372e在磁吸拉力的作用下分别向靠近第一磁铁2371d和第二磁铁
2372d的方向移动。由此可以带动升降板236下沉运动。图25中的(b)为转动机构23在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此位置,可以形成水滴状的折叠屏10,以增大折叠屏1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与此过程相反的,可以将第一连接件232和第二连接件234由折叠位置旋转至展开位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机构23中,第一施力结构2371和第二施力结构2372的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容易实现。
[0158]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2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转动机构23,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效果。
[0159]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支撑装置20,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效果。
[016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16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