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377282.7

文献号 : CN11391587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闫宝升张守杰韩丽丽张升刚张月赵越孙启东

申请人 : 海信冰箱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冰箱,其包括:限定出隔热的储藏间室的箱体、其内设有蒸发器的冷却风道、与所述冷却风道相连通的定向送风风道、设于所述于所述储藏间室的后壁上的摆风送风风道;所述定向送风风道设于所述储藏间室的后壁上并位于所述储藏间室的底部;摆风送风风道位于所述定向送风风道的上方;所述摆风送风风道内设有摆风组件,所述摆风组件包括:摆风板、与所述摆风板相连接的摆风驱动机构;所述摆风驱动机构工作时,所述摆风板在所述摆风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运动并扫过所述摆风送风风道;本发明设置能够实现分区送风,以对各送风风区进行精准送风,实现全面送风,增加储藏间室内的气流扰动,有效改善储藏间室的温度均匀性。

权利要求 :

1.冰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箱体,其限定出隔热的储藏间室;

冷却风道,其设于所述箱体上;所述冷却风道内设有蒸发器,以对经过所述冷却风道的空气进行降温;

定向送风风道,其与所述冷却风道相连通;所述定向送风风道设于所述储藏间室的后壁上并位于所述储藏间室的底部;

摆风送风风道,设于所述于所述储藏间室的后壁上,并位于所述定向送风风道的上方;

所述摆风送风风道内设有摆风组件,所述摆风组件包括:摆风板;

摆风驱动机构,其与所述摆风板相连接;

所述摆风驱动机构工作时,所述摆风板在所述摆风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运动并扫过所述摆风送风风道;

所述摆风送风风道内设有连通所述摆风送风风道与所述储藏间室的气流通道,且所述气流通道靠近所述储藏间的一侧设有多个微孔出风口;所述摆风板运动时扫过所述气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摆风送风风道的上方设有导向送风风道,所述导向送风风道内设有纵向的导向送风口;所述导向送风风口连通所述连通所述储藏间室与所述导向送风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送风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与其所在的导向送风口相配合的边框,所述边框内设有导风叶片;

沿气流流动方向,所述导风叶片向靠近所述储藏间室顶部的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摆风送风风道的相对两侧设有微感送风风道,所述微感送风风道内设有连通所述摆风送风风道与所述储藏间室的气流通道,且所述气流通道靠近所述储藏间的一侧设有多个微孔出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感送风风道的上端与所述导向送风风道的下端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的截面呈扇环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环绕所述摆风板的运动区域设有多个流道,所述流道一端所与所述摆风板的运动区域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藏间室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或6或7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藏间室的后壁上设风道板;

所述风道板上形成有位于其底部的定向风区;

所述风道板下部设有与所述定向风区相对应的背板,所述背板与所述定向风区配合共同限定出定向送风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板上形成有位于所述定向风区上部的摆风风区;所述风道板的摆风风区与所述储藏间室的后壁相配合,并与所述储藏间室的后壁共同限定出所述摆风送风风道。

说明书 :

冰箱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家用电冰箱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0002] 冰箱的冷藏室内的流场分布及温度分布对储存在其内的食品有着重要影响,而流场分布及温度分布取决于冷藏室风口位置及内部结构。现有冷却风道较为简单,气流通过主风通道到达出风口,出风口一般在正面或侧面。正面出风口多为横向,从上到下多个依次排列,向前直吹出风。侧面出风口多为纵向,向两侧出风。正面或侧面出风口固定不动,出风量、风速等也保持不变。现有冰箱的设置导致间室内某一区域风量较大、制冷较快,同时温度较低,并且长时间风吹导致湿度较小。
[0003] 有鉴于此,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冰箱。
[0005]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 冰箱,其包括:
[0007] 箱体,其限定出隔热的储藏间室;
[0008] 冷却风道,其设于所述箱体上;所述冷却风道内设有蒸发器,以对经过所述冷却风道的空气进行降温;
[0009] 定向送风风道,其与所述冷却风道相连通;所述定向送风风道设于所述储藏间室的后壁上并位于所述储藏间室的底部;
[0010] 摆风送风风道,设于所述于所述储藏间室的后壁上,并位于所述定向送风风道的上方;所述摆风送风风道内设有摆风组件,所述摆风组件包括:
[0011] 摆风板;
[0012] 摆风驱动机构,其与所述摆风板相连接;
[0013] 所述摆风驱动机构工作时,所述摆风板在所述摆风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运动并扫过所述摆风送风风道。
[0014]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摆风送风风道的上方设有导向送风风道,所述导向送风风道内设有纵向的导向送风口;所述导向送风风口连通所述连通所述储藏间室与所述导向送风风道。
[0015]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导向送风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与其所在的导向送风口相配合的边框,所述边框内设有导风叶片;沿气流流动方向,所述导风叶片向靠近所述储藏间室顶部的方向倾斜。
[0016]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摆风送风风道的相对两侧设有微感送风风道,所述微感送风风道内设有连通所述摆风送风风道与所述储藏间室的气流通道,且所述气流通道靠近所述储藏间的一侧设有多个微孔出风口。
[0017]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微感送风风道的上端与所述导向送风风道的下端相连通。
[0018]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摆风送风风道内设有连通所述摆风送风风道与所述储藏间室的气流通道,且所述气流通道靠近所述储藏间的一侧设有多个微孔出风口;所述摆风板运动时扫过所述气流通道。
[0019]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气流通道的截面呈扇环状。
[0020]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环绕所述摆风板的运动区域设有多个流道,所述流道一端所与所述摆风板的运动区域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藏间室相连通。
[0021]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储藏间室的后壁上设风道板;
[0022] 所述风道板上形成有位于其底部的定向风区;
[0023] 所述风道板下部设有与所述定向风区相对应的背板,所述背板与所述定向风区配合共同限定出定向送风风道。
[0024]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风道板上形成有位于所述定向风区上部的摆风风区;所述风道板的摆风风区与所述储藏间室的后壁相配合,并与所述储藏间室的后壁共同限定出所述摆风送风风道。
[002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26]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冰箱,其包括:限定出隔热的储藏间室的箱体、其内设有蒸发器的冷却风道、与所述冷却风道相连通的定向送风风道、设于所述于所述储藏间室的后壁上的摆风送风风道;所述定向送风风道设于所述储藏间室的后壁上并位于所述储藏间室的底部;摆风送风风道位于所述定向送风风道的上方;所述摆风送风风道内设有摆风组件,所述摆风组件包括:摆风板、与所述摆风板相连接的摆风驱动机构;所述摆风驱动机构工作时,所述摆风板在所述摆风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运动并扫过所述摆风送风风道;本发明设置能够实现分区送风,以对各送风风区进行精准送风,实现全面送风,增加储藏间室内的气流扰动,有效改善储藏间室的温度均匀性。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本发明冰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的送风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9] 图3为本发明冰箱的施例一的送风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 图4为本发明冰箱的图3沿A‑A的剖视图;
[0031] 图5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的送风单元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 图6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的风道板及风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7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的摆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8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一的第一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9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二的送风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6] 图10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二的送风单元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7] 图11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三的送风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8] 图12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三的送风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9] 图13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三的送风单元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0] 图14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三的风道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15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四的送风单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42] 图16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四的送风单元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43] 图17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四的送风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4] 图18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四的送风单元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5] 图19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四的风道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6] 图20为图19沿B‑B的剖视图;
[0047] 图21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四的风道板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48] 图22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四的送风单元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9] 图23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五的送风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50] 图24为本发明冰箱的实施例五的送风单元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51] 以上图中:内胆101;外壳102;储藏间室103;取放口104;送风单元9;风道盖板91;匀温板92;风道板93;密封条94;第一隔板11;第一连通口11a;第二隔板12;第三隔板13;顶隔板14;第二连通口15;第三连通口16;导风块17;过渡区5;背板7;安装座71;风门72;风门驱动73;定向风区1;定向送风口10;摆风风区2;第一风口21;第二风口22;摆风板23;连接螺孔231;导向孔232;摆风电机24;第一齿轮25;第二齿轮26;螺杆27;固定连杆28;微感风区3;
气流通道31;微孔出风口32;导向风区4;导向送风口41;第一送风口41a;第二送风口41b;第一导风件42;边框43;导风叶片44;射流出风口18;分隔条20;第一风区2a;第二风区2b;第二导风件29;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内齿圈60;第一风板61;第二风板62;第一端板30a;第二端板30b;第三端板30c;第四端板30d;第四连通口33;第五连通口34;第一区51;第二区52;
第三区53;第四区54;第一出风孔31a;第二出风孔31b;第一微感通道5a;第二微感通道5b;
第三微感通道5c;第四微感通道5d;第五微感通道5e;第六微感通道5f;第三风口55;第四风口56;第一分流板81;第二分流板82;第三分流板83;第四分流板84;第五分流板85;第一流道8a;第二流道8b;第三流道8c;第四流道8d;第五流道8e;第六流道8f;导流片87;第一出风口80a;第二出风口80b;第三出风口80c;第四出风口80d。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005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0054]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55] 实施例一
[0056] 如图1‑图8所示,一种冰箱,其包括限定出隔热储藏间室103的箱体;箱体包括内胆101、外壳102及设于内胆101与外壳102之间的保温层;其中,储藏间室103由内胆101所围成,并于内胆101的前端形成取放口104;箱体上设有箱门,以打开或关闭取放口104。内胆
101包括与取放口104正对设置的胆后壁。
[0057] 储藏间室103靠近胆后壁设有主送风风道及位于主送风风道下侧的定向送风风道。其中,主送风风道与定向送风风道能够断开或连通。主送风风道包括位于其上部的导向送风风道、位于其下部的摆风送风风道、位于摆风送风风道的相对两侧的微感送风风道。定向送风风道位于摆风送风风道的下侧。
[0058] 具体的,导向送风风道内设有多个竖向设置的导向送风口41,导向送风口41处设有第一导风件42,以将冷空气导向送风至储藏间室103顶部,以确保储藏间室103顶部区域的冷却。
[0059] 摆风送风风道内形成有连通摆风送风风道与储藏间室103的第一风口21及第二风口22。其中,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均呈波浪型。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形成轴对称;即第一风口21的波峰与第二风口22的波谷相对应,第一风口21的波谷与第二风口22的波峰相对应。以上波浪型的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形成轴对称的设置,使沿竖直方向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从而使通过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进入储藏间室103内的冷空气相互对流影响,加快气流扰动,加快储藏间室103内的温度均匀化。摆风送风风道内设有具有摆风组件,摆风组件包括摆风板23及用于驱动摆风板23移动的摆风驱动机构;在摆风驱动机构的作用下,摆风板23能够沿波浪型风口的波长方向往复移动,控制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的有效出风面积,以对储藏间室103的主体空间进行摆动送风,有效加快储藏间室103内的气流流动,实现迅速降温。
[0060] 微感送风风道内设有多排的微孔出风口32,以将微感送风风道内的气流梳理后送入储藏间室103。微感送风风道对摆风送风风道的送风起辅助送风作用,并改善摆风送风风道两侧局部区域的温度均匀性。
[0061] 定向送风风道设于摆风送风风道的下侧,且定向送风风道与设于储藏间室103内的变温室等特定控温或控湿的储藏装置相连通,以对其进行定向送风。
[0062] 本实施例中,导向送风风道位于微感送风风道上侧,且导向送风风道与微感送风风道的下端始终保持连通,有效确保气流流动的流畅性。以上设置将主送风风道分为多个送风区,以进行区域差别化送风,并确保送风流畅。
[0063] 主送风风道与定向送风风道通过第一连通口11a相连通;摆风送风风道内的摆风板23移动以打开或封堵第一连通口11a。
[0064] 具体的,冰箱内设有冷却风道,冷却风道内设有蒸发器,以对经过冷却风道的空气进行降温。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现有具有冷藏室与冷冻室的冰箱,对于单个蒸发式制冷系统的冰箱,冷却风道设于冷冻室的后侧;对于具有两个蒸发式制冷系统的冰箱,本实施例中,送风风道及冷却风道均设于冷藏室的后侧。
[0065] 当摆风板23移动至第一连通口11a的位置时,摆风板23封堵第一连通口11a,摆风送风风道与定向送风风道断开时,经过冷却风道的冷空气进入定向送风风道,并通过定向送风风道向储藏间室103内送风;当摆风板23移动离开第一连通口11a时,主送风风道与定向送风风道相连通,经过冷却风道的冷空气进入定向送风风道,一部分通过定向送风风道向储藏间室103送风,另一部分通过第一连通口11a进入主送风风道,并由摆风送风风道、微感送风风道、导向送风风道其中至少一个由储藏间室103的后侧对储藏间室103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全方位送风。
[0066]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胆后壁上设有送风单元9,送风单元9包括风道盖板91、位于风道盖板91与胆后壁之间的风道板93;风道盖板91靠近取放口104一侧设有匀温板92。
[0067] 其中,风道板93上形成有位于其底部的定向风区1、位于定向风区1上部的主风区。风道板93下部设有与定向风区1相对应的背板7,背板7与位于风道板93下部的定向风区1配合共同限定出定向送风风道;风道板93的主风区与胆后壁相配合,并与胆后壁共同限定出主送风风道;定向送风风道与主送风风道通过第一连通口11a相连通。其中,风道板93与胆后壁之间设有环绕主风区的密封条94,以使风道板93与胆后壁密封连接。本实施例中,风道板93设置为泡沫件,其成型简单,且具有保温效果。
[0068] 具体的,风道板93上设有用于分隔主风区与定向风区1的第一隔板11,第一连通口11a形成于第一隔板11上。
[0069] 风道板93上于主风区内设有竖向的第二隔板12及第三隔板13、横向的连接第二隔板12与第三隔板13的上端部的顶隔板14;第二隔板12、第三隔板13、顶隔板14共同限定出摆风风区2;第二隔板12与第三隔板13的下端与第一隔板11之间的区域形成有过渡区5,且第二隔板12的下端部与第三隔板13的下端部共同限定出第二连通口15。其中,第一连通口11a与第二连通口15在竖向正对设置。第二隔板12、第三隔板13及顶隔板14将主风区位于过渡区5以上的区域分隔为摆风风区2、位于摆风风区2相对两侧的微感风区3,及位于顶隔板14上侧的导向风区4。
[0070] 其中,过渡区5与定向风区1通过第一连通口11a相连通,且过渡区5与摆风风区2通过第二连通口15相连通,过渡区5与微感风区3通过第三连通口16相连通。本实施例中,过渡区5与微感风区3始终相连通;
[0071] 波浪型的第一风口21及第二风口22设于摆风风区2内,且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形成轴对称。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呈正弦型;正弦型的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设置能够增强对气流横向和纵向的扰动效果,加快储藏间室103内的温度均匀化。
另外,本实施例中设置的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长度为正弦波的一个波长。即本实施例中的波浪型的第一风口21及第二风口22均呈S型。
[0072] 背板7的顶部形成有安装座71;摆风驱动机构包括固定于安装座71上的摆风电机24。本实施例中,摆风电机24设置为步进电机;摆风电机24安装于背板7上的安装座71上。摆风电机24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齿轮25,第一齿轮25相邻位置设有与之相啮合的第二齿轮
26,第二齿轮26连接有螺杆27。摆风电机24工作,并带动第一齿轮25转动,第一齿轮25与第二齿轮26相啮合,并带动第二齿轮26轮动,第二齿轮26带动螺杆27旋转。通过设置第一齿轮
25与第二齿轮26的传动比,能够控制螺杆27的转动快慢,从而控制摆风板23的移动速度。
[0073] 摆风板23安装于螺杆27上,且摆风板23上设有与螺杆27相配合的连接螺孔231,摆风电机24工作并带动螺杆27旋转运动,在螺杆27的旋转作用下,摆风板23沿螺杆27向上或向上移动。位于摆风风区2上侧的顶隔板14能够有效限定摆风板23的上移极限位置。
[0074]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口21与第二隔板12的最小距离记为L1,第一风口21与螺杆27的最小距离为L2,L1∈[5,10],L2∈[5,10],单位:mm。记第一风口21的波峰靠近第二隔板12,第一风口21的波谷靠近螺杆27,波峰与第二隔板12的距离为L1,波谷与螺杆27的距离记为L2。
[0075] 以摆风板23封堵第一连通口11a的位置记为第一极限位置进行说明送风说明;具体如下:
[0076] 摆风板23在第一极限位置时,其封堵第一连通口11a,定向风区1与过渡区5相断开,此时仅进行通过定向风区1向储藏间室103内进行定向送风。
[0077] 摆风板23在螺杆27的旋转作用下向上移动,摆风板23移动至第二连通口15时,定向风区1与过渡区5相连通,过渡区5与微感风区3相连通,微感风区3与导向风区4相连通;冷却气流由冷却风道进入定向风区1,然后通过第一连通口11a进入过渡区5;过渡区5内的气流通过第三连通口16进入位于摆风风区2相对两侧的微感风区3,再由微感风区3进入对应侧的导向风区4。以实现定向风区1、微感风区3及导向风区4同时送风。
[0078] 摆风板23在螺杆27的旋转作用下由第二连通口15向上移动,摆风板23移动至摆风风区2内时,随着摆风板23向上移动的距离增加,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的有效出风面积增大,摆风风区2向储藏间室103送入的气流量增加;过渡区5内的冷却气流分流进入微感风区3、摆风风区2;并由微感风区3进入导向风区4;其中,部分冷却气流通过第二连通口15进入摆风风区2,并由波浪型的第一风口21和第二风口22向储藏间室103送风,形成大面积的横向送风效果。此时,定向风区1、摆风风区2、微感风区3、导向风区4同时送风。另外,随着摆风板23的纵向往复移动,由波浪型的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送出的气流在横向形成摆风效果;并带动其它区域送风的变化,以实现储藏间室103全区域的动态送风效果。
[0079] 本实施例中,摆风板23的横向两端部设有导向孔232,导向孔232内安装有固定连杆28;在摆风板23移动过程中,固定连杆28对摆风板23进行限定和导向,以确保摆风板23运动的有效性。具体的,固定连杆28的上端与顶隔板14固定,固定连杆28的下端与第一隔板11固定连接;两个固定连杆28分居于第一连通口11a的两侧。本实施例中,两个固定连杆28其中之一位于第二隔板12的相邻位置,另一个位于第三隔板13的相邻位置。且固定连杆28不影响微感风区3与过渡区5的连通性。
[0080] 本实施例中,安装座71设于背板7靠近风道板93的一侧。进入定向风道内的气流由安装座71的相对两侧流出。风道板93上设有导风块17,导风块17位于固定于安装座71上的第一齿轮25的上方;且由下向上,导风块17的横截面逐渐减小。即导风块17呈上窄下宽的样式。以上导风块17避让螺杆27设置;导风块17一方面能够有效遮挡第一齿轮25及摆风电机24,使由定向风道向上流动经过安装座71的空气沿导风块17的侧面流动,对经过安装座71的气流进行整理,然后再汇聚,有效避免经过安装座71后的气流紊乱;并确保由定向风区1进入主风区内的气流稳定性。另一方面,使冷空气由安装座71的侧壁流过,而避开安装座71的上方,有效避免在摆风电机24上方产生冷凝水并滴落于摆风电机24上而影响摆风电机24的性能。本实施例中,导风块17的侧面呈弧形变化,其能够更为舒缓地对气流进行整理。
[0081] 另外,导风块17的上端面与第一隔板11的上端面共面,导风块17能够配合第一隔板11有效限定摆风板23的下移极限位置,在摆风板23与导风块17相抵接时,摆风板23封堵第一连通口11a,断开了定向风区1与主风区的连通。
[0082] 本实施例中,定向送风风道内设有风门组件,风门组件用于控制定向送风风道与冷却风道的连通或断开。其中,风门组件包括风门72及驱动风门72打开或关闭的风门驱动73。具体的,定向送风风道内形成有位于安装座71下侧的收容部,风门驱动73安装于收容部内,以充分利用安装座71的下侧空间;且风门驱动73与安装座71相配合将定向送风风道的气流分流。气流从风门驱动73和安装座71的侧面流过时,将风门驱动73及摆风驱动机构所产生的热量携带走,确保风门驱动73及摆风驱动机构保持高性能工作,并延长其作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风道板93设有分居于螺杆27的相对两侧的两个定向送风口10。定向送风风道内设有两个独立控制的风门72,能够单独控制相应侧的定向送风口10与冷却风道的连通与断开,并在风门72打开时通过定向送风风道将冷却气流导向定向送风口10,并通过定向送风口10进入储藏间室103。
[0083] 微感风区3内设有气流通道31。本实施例中,气流通道31竖向设置;风道盖板91上与气流通道31相对应的区域设有多排微孔出风口32,以使通过气流通道31的气流由微孔出风口32流出进入储藏间室103。具体的,由胆后壁向取放口104的方向,即气流方向,气流通道31呈渐扩式;渐扩式的微感送风风道能够将微感风区3位于气流通道31周围的气流聚集于气流通道31内,然后通过风道盖板91上的微孔出风口32梳理气流,微感风区3内的部分气流通过微孔出风口32进入储藏间室103,其风量小,且风速较低,但具有一定的冷量,能够维持局部区域的温度恒定。本实施例中,气流通道31的横截面呈锥台状,且其靠近取放口104一端的尺寸小于其靠近胆后壁一端的尺寸。风道盖板91上的微孔出风口32的孔径d1∈[3,5],单位:mm;相邻两微孔出风口32的间距s1∈[15,20],单位:mm。
[0084] 导向风区4内设有竖向设置的导向送风口41,导向送风口41处设有可拆卸的第一导风件42,以对由导向风区4进入储藏间室103的气流进行导向。
[0085] 本实施例中,导向风区4位于螺杆27所在直线的相对两侧均设有第一送风口41a和第二送风口41b。且第一送风口41a位于与之相邻的第二送风口41b的远离螺杆27所在直线的一侧。第一送风口41a的竖向长度记为L3,第二送风口41b的竖向长度记为L4。其中,L4:L3=[0.6,1]。本实施例中,位于螺杆27所在直线相对两侧的第一送风口41a形成轴对称,两个第二送风口41b亦形成轴对称。
[0086] 具体的,第一导风件42包括与其所在的导向送风口41形状相一致的边框43,边框43内设有导风叶片44;导风叶片44连接边框43的相对两侧,且多个导风叶片44沿导风框的竖向间距分布。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第一送风口41a内设有三个导风叶片44,且三个导风叶片44设置于第一送风口41a的中间位置或中间位置以上的区域。第二送风口41b内设有两个导风叶片44,两个导风叶片44沿第二送风口41b的竖向分布,并平分第二送风口41b的竖向长度。具体的,第一送风口41a的上端与第二送风口41b的上端相平齐;第一送风口41a内位于上侧的两个导风叶片44与第二送风口41b内的两个导风叶片44位置相对应。其中,第一送风口41a内最靠下侧的导风叶片44与第二送风口41b的下端相平齐;以上两个竖向的导向送风口41及导风叶片44的位置设置一方面能够确保由导向送风口41送往储藏间室103的送风量,使气流直接送至储间室的各位置,以减少送风盲区,降低凝露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第一送风口41a与第二送风口41b的气流受导风叶片44的导向与梳理具有一致性,有效减小气流紊乱,改善气流流动性。
[0087] 沿由胆后壁向取放口104的方向,导风叶片44向上倾斜,以将气流导向储藏间室103的顶部区域。本实施例中,导风叶片44设置为翼型叶片;即导风叶片44的截面呈翼型。导风叶片44的入口角记为ɑ,出口角记为β,其中,ɑ∈[15°,30°];β∈[40°,70°]。以上设置的翼型叶片能够有效引导气流,并减少因结构阻力造成的气流损失,从而增加整体送风量。
[0088]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导向送风口41的截面尺寸不变,第一导风件42的边框43安装于导向送风口41内。
[0089] 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导向送风口41设置为台阶孔。具体的,导向送风口41包括孔径不等但相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其中,第一通孔位于第二通孔靠近胆内壁的一侧,且第一通孔的尺寸大于第二通孔的尺寸。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截面共中心轴,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截面呈矩形。相应的,第一导风件42的边框43设置为台阶式;边框43包括主框、设于主框的一端的环框;环框环绕于主框的外侧,且环框与主框共端面。主框安装于第二通孔内,并与第二通孔相配合;环框安装于第一通孔内,并与第一通孔相配合。其中,沿由胆后壁向取放口104的方向,环框厚度记为S1,主框的厚度记为S2,S1:S2=[0.2,0.5];本实施例中,S1:S2=1/3。以上导向送风口41与第一导风件42的设置,能够快速安装到位,对第一导风件42进行有效固定。
[0090] 本发明中的设置能够实现分区送风,并能够对各送风风区进行精准送风。导向风区4能够实现大角度向上送风,有效消除送风盲区,减小局部区域(如内胆101顶壁)凝露风险;摆风风区2的设置能够大幅增加送风范围,有效覆盖储藏间室103的大部分区域,减小局部温差;微感风区3的柔风对冰箱送风系统进行有益补充,平衡局部区域温度,使储藏间室103的温度更为均衡。定向送风区能够快速调节风量、风速,方便干湿区的调整,实现特定控温或控湿的储藏装置的快速温湿调控。本发明分区域布局出风形式,以对储藏间室103进行精准送风和全面送风,有效改善储藏间室103的温度均匀性。
[0091] 实施例二
[0092] 本实施例与实施一的区别在于:风道盖板91上与气流通道31相重叠的区域设有多列并排设置的狭缝状的射流出风口18,以使通过气流通道31的气流由狭缝状的射流出风口18流出进入储藏间室103。实施例一中设置微孔出风口32,微孔出风口32的孔径小,其出风量小,出风网速也低,对储藏间室103补充的冷量少。如图9‑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设置为狭缝状的射流出风口18,射流出风口18的宽度记为d2,相邻两个射流出风口18的间距为s2,d2∈[1,1.5],s2∈[1,1.5],单位:mm。
[0093] 气流通道31为呈渐扩式;微感风区3配合气流通道31形成先收缩再扩张的类拉瓦尔喷管结构,微感风区3内气流先聚集形成高压区,然后通过狭缝状的射流出风口18进入储藏间室103,在射流效应作用下,各狭缝狭缝状的射流出风口18气流相互掺混,可使区域温度迅速平衡。
[0094] 本实施例中,气流通道31相对应的区域设有三个波浪型的射流出风口18,且波浪风口为正弦型。另外,正弦型的波浪风口的总长度为其正弦波长的两倍。
[0095] 其中,第一风口21与与之相邻侧的射流出风口18的波浪形态趋势相一致;第二风口22与与之相邻侧的第三风口55的波浪形态趋势相一致。另外,分居于摆风风区2相对两侧的第三风口55呈轴对称设置。
[0096] 实施例三
[009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原理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仅设置摆风风区2、微感风区3及定向风区1。且其摆风风区2内的设置与实施例一有所不同。
[0098] 如图11‑图14所示,具体的,风道板93包括位于底部的定向风区1、位于定向风区1上部的主风区。
[0099] 风道板93下部设有与定向风区1相对应的背板7,背板7与风道板93的下部配合共同限定出定向送风风道;风道板93的主风区与胆后壁相配合,并与胆后壁共同限定出主送风风道;定向送风风道与主送风风道通过第一连通口11a相连通。本实施例中,定向风区1与主风区始终通过第一连通口11a相连通。其中,风道板93与胆后壁之间设有环绕主风区的密封条94,以使风道板93与胆后壁密封连接。本实施例中,风道板93设置为泡沫件,其成型简单,且具有保温效果。另外,风道盖板91靠近取放口104一侧设有匀温板92。
[0100] 风道板93上设有用于分隔主风区与定向风区1的第一隔板11,第一连通口11a形成于第一隔板11上。风道板93上设有导风块17,导风块17设于第一连通口11a处,且导风块17的上端面与第一隔板11的上端面共面。导风块17的形状与实施例一中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其中,第一隔板11分居于第一连通口11a两侧的部分分别记为第一分板和第二分板。
[0101] 风道板93上形成有沿纵向延伸的分隔条20,分隔条20将主风区分隔为分居于其相对两侧的第一风区2a和第二风区2b,其中第一风区2a与第一分板位于分隔条20的同一侧,第二风区2b与第二分板位于分隔条20的同一侧。波浪型的第一风口21设于第一风区2a内,波浪型的第二风口22设于第二风区2b内,且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形成轴对称。
[0102] 第一风区2a与第二风区2b内均设有摆风组件。位于第一风区2a内的摆风组件的摆风驱动机构固定于第一分板上,位于第一风区2a内的固定连杆28一端与风道板93的顶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分板相连接。同样,位于第二风区2b内的摆风组件的摆风驱动机构固定于第二分板上,位于第二风区2b内的固定连杆28一端与风道板93的顶壁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分板相连接。其中,第一风口21或第二风口22的波峰与对应风区内的螺杆27的距离记为D1,第一风口21或第二风口22的波谷与对应风区内的螺杆27的距离记为D2,D1=D2。
[0103] 本实施例中的设于第一风区2a或第二风区2b内的摆风组件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摆风组件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设置两组摆风组件,分别对其所在的第一风区2a或第二风区2b进行摆风。且本实施例中的摆风组件的摆风驱动机构设于第一隔板11上。
[0104] 波浪型的第一风口21和第二风口22呈正弦型;主风区的高度记为H0,宽度记为W0;正弦型的第一风口21和第二风口22的波长记为λ,波高记为Hb。其中,2λ:H0∈[0.8,1),Hb:H0∈[0.3,0.5);本实施例中,2λ:H0=9/10;Hb:H0=2/5。以上设置充分利用主风区的空间,减小送风盲区,对储藏间室103的主体空间进行全面送风。
[0105] 本实施例中,主风区上位于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之间的区域设有多个气流通道31,风道盖板91上与气流通道31的相重叠的区域设有多排微孔出风口32。本实施例中,气流通道31的截面呈扇环状,微孔出风口32呈同心圆分布。其中,主风区设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及第四通道;其中,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在同一圆周上,且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形成中心对称;第三通道与第四通道在同一圆周上,且第三通道与第四通道形成中心对称;第三通道所在圆周的半径大于第一通道所在圆周的半径,且第三通道所在圆周与第一通道所在圆周为同心圆。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三通道与第一通道对应同一个圆心角。另外,第一通道位于第二通道的正上方。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处设有第二导风件29,第二导风件29的形状与第一风口21或第二风口22相一致,其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风口21和第二风口22内。本实施例中,第二导风件29呈波浪型。
[0106] 摆风电机24工作,带动对应螺杆27旋转,螺杆27带动与之相配合的摆风板23上下运动,使其所在风区内的气流不断发生变化。当摆风板23移动至下端时,其所在风区下方区域内的风量较大,定向送风风量较多。随着导风板向上运行,波浪型的第一风口21或第二风口22的出风量逐渐增加,位于第一风口21与第二风口22之间的气流通道31的风量也增加。随着摆风板23周期性的上下往复运动,可使波浪型的第一风口21或第二风口22的出风情况在纵向和横向不断变化,在储藏间室103内形成摆风效果。
[0107] 实施例四
[010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定向风区1与导向风区4之间设置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且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内的设置及位于其内的摆风组件与实施例一有所不同。
[0109] 如图15‑图22所示,具体的,由下向上,定向风区1、过渡区5、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导向风区4依次设置。其中,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内设有摆风组件。本实施例中,导向风区4、定向风区1及过渡区5的设置同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赘述。
[0110] 摆风组件包括摆风驱动机构及摆风板23。本实施例中,摆风驱动机构包括摆风电机24、安装于摆风电机24的输出轴上的第一齿轮25、与第一齿轮25共旋转轴的内齿圈60、同时与第一齿轮25与内齿圈60相啮合的第二齿轮26。
[0111] 本实施例中,摆风板23设于内齿圈60外侧,且沿内齿圈60的径向设置。摆风板23包括第一风板61和第二风板62。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板61和第二风板62之间的夹角设置为90°。内齿圈60的转动中心(摆风电机24的输出轴的旋转中心)记为O,第一风板61远离摆风电机24的输出轴的一端记为第一自由端B1,第二风板62远离摆风电机24的输出轴的一端记为第二自由端B2;内齿圈60的外径为R0。其中,OB1=OB2,R0:OB1∈[0.1,0.3];本实施例中,R0:OB1=1/4。以上设置,内齿圈60的尺寸一方面满足驱动要求,确保摆风驱动机构对摆风架的有效驱动;另一方面,减少其对气流的阻挡作用。
[0112] 在摆风电机24的作用下,第一齿轮25带动第二齿轮26转动,第二齿轮26带动内齿圈60以摆风电机24的输出轴为旋转轴作旋转运动,内齿圈60带动第一风板61和第二风板62旋转运动以扫过摆风风区2。
[0113] 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的上端设有第一端板30a和第二端板30b,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的下端设有第三端板30c及第四端板30d。其中,第一端板30a和第二端板30b分居于过摆风电机24的输出轴的竖向平面的相对两侧;第三端板30c及第四端板30d分居于过摆风电机24的输出轴的竖向平面的相对两侧。且第一端板30a、第二端板30b、第三端板30c及第四端板30d各自与其相应侧的风道板93的侧壁相连接。
[0114] 由胆后壁一侧面向风道板93,第一端板30a、第二端板30b、第三端板30c及第四端板30d逆时针分布。第一端板30a、第二端板30b、第三端板30c及第四端板30d靠近摆风电机24的一端依次记为第一端A1、第二端A2、第三端A3及第四端A4;其中第一端A1与第二端A2共同限定出连通导向风区4与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的第四连通口33;第三端A3及第四端A4共同限定出连通过渡区5与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的第五连通口34。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不设置过渡区5,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与定向风区1直接通过第一连通口11a相连通。即第一隔板11位于第一连通口11a的两侧部分形成第一端A1与第二端A2。本实施例及以下部分均以设置有过渡区5为例进行说明。
[0115] 在垂直于摆风电机24的输出轴的平面内,摆风电机24的输出轴的旋转中心记为O;其中,OA1=OA2=OA3=OA4。即第一端A1、第二端A2、第三端A3及第四端A4位于以O圆心,以A1O为半径的圆周上,且∠A1OA2=∠A2OA3=∠A3OA4=∠A4OA1=90°。其中,第一端A1、第三端A3关于O呈中心对称,第二端A2及第四端A4关于O呈中心对称。第一风板61的第一自由端B1,第二风板62的第二自由端B2;其中,OB1=OB2=OA1。以使第一自由端B1或第二自由端B2能够与第一端A1、第二端A2、第三端A3及第四端A4其中任意一个对接配合。本实施例中,第一端A1、第二端A2、第三端A3及第四端A4用于与第一自由端B1或第二自由端B2相配合的端面均呈弧形;
且第一端A1、第二端A2、第三端A3及第四端A4的弧形端面共圆。第一端A1、第二端A2、第三端A3及第四端A4的弧形端面所在圆周与第一自由端B1或第二自由端B2的端面运动轨迹圆为同一个圆,以确保第一自由端B1或第二自由端B2的旋转运动及其与第一端A1、第二端A2、第三端A3及第四端A4其中任意一个配合。另外,风道板93的相对侧壁之间的距离记为D,2OB1=D,以确保第一风板61与第二风板62最大限定地扫过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
[0116] 其中,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内与∠A1OA2相对应的区域记为第一区51;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内与∠A2OA3相对应的区域记为第二区52;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内与∠A3OA4相对应的区域记为第三区53;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内与∠A4OA1相对应的区域记为第四区54。本实施例中,第一区51与导向风区4通过第四连通口33相连通,第三区53与过渡区5通过第五连通口34相连通。
[0117] 其中,第一区51、第二区52、第三区53及第四区54内均设有气流通道31;风道盖板91上与气流通道31的相重叠的区域设有多排微孔出风口32。本实施例中,气流通道31的截面呈扇环状,微孔出风口32呈同心圆分布。
[0118] 沿气流流动方向,气流通道31的截面由小变大设置。具体的,气流通道31包括孔径不等但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孔31a和第二出风孔31b;其中,第一出风孔31a位于第二出风孔31b远离胆后壁的一侧,且第一出风孔31a的尺寸大于第二出风孔31b的尺寸。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孔31a与第二出风孔31b的截面共中心。气流进入气流通道31内,聚集在空间较大第一出风孔31a内,然后经微孔出风口32进入储藏间室103,形成微感送风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孔31a的孔深记为H1,第二出风孔31b的孔深记为H2,H1:H2∈[0.2,0.4];本实施例中,H1:H2=1/3。
[0119]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气流通道31呈扇环状,且气流通道31包括设于第一区51内的第一微感通道5a和第五微感通道5e、位于第二区52内的第二微感通道5b、位于第三区53内的第三微感通道5c及第六微感通道5f、位于第四区54内的第四微感通道5d。其中,第一微感通道5a、第二微感通道5b、第三微感通道5c、第四微感通道5d位于以O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周上。第五微感通道5e位于第一微感通道5a远离O的一侧,且第五微感通道5e与第一微感通道5a共圆心角;第六微感通道5f位于第三微感通道5c远离O的一侧,且第六微感通道5f与第三微感通道5c共圆心角。
[0120] 第二区52内设有位于第二微感通道5b远离O一侧的扇环状的第三风口55,第四区54内设有位于第四微感通道5d远离O一侧的扇环状的第四风口56。本实施例中,第二微感通道5b与第三风口55共圆心角,第四微感通道5d与第四风口56共圆心角。沿气流方向,第三风口55与第四风口56的截面尺寸保持不变;且风道盖板91上设置有与第三风口55和第四风口
56相对应的开口。本实施例中,第五微感通道5e、第三风口55、第六微感通道5f、第四风口56位于以O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周上。
[0121] 另外,第一微感通道5a、第二微感通道5b、第三微感通道5c、第四微感通道5d、第五微感通道5e、第六微感通道5f、第三风口55及第四风口56均位于第一端A1、第二端A2、第三端A3及第四端A4所在的以O圆心,以A1O为半径的圆周区域内。以确保第一风板61与第二风板62旋转时能够有效扫过以上微感通道。
[0122] 摆风电机24带动第一风板61和第二风板62旋转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自由端B1与第四端A4相配合,第二自由端B2所第三端A3相配合时,经过冷却风道的冷空气一部分进入定向风区1后由两侧的定向送风口10送入储藏间室103;另一部分经过过渡区5后通过第五连通口34进入第三区53内,并通过第三微感通道5c及第六微感通道5f进入储藏间室103内。此时,仅第三区53与定向风区1向储藏间室103内送风。实现定向出风、微感送风和弧形送风的综合送风效果。
[0123] 摆风电机24带动第一风板61和第二风板62旋转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自由端B1与第一端A1相配合,第二自由端B2所第三端A4相配合时,第一区51、第二区52、第三区53相连通,且第四连通口33与第五连通口34打开;冷却风道的冷空气进入定向风区1,其中一部分气流由两侧的定向送风口10送入储藏间室103;另一部分冷空气依次经过第一连通口11a、过渡区5、第五连通口34、第三区53、第二区52、第一区51、第四连通口33、导向风区4,并通过第三微感通道5c、第六微感通道5f、第二微感通道5b、第三风口55、第一微感通道5a、第五微感通道5e、第一送风口41a及第二送风口41b同时向储藏间室103内送风。此时,定向风区1、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中的第三区53、第二区52、第一区51及导向风区4同时送风,实现了同时定向送风、局部微感送风、弧形送风、顶部向上送风的综合送风效果。在此过程中,气流流经内齿环时,沿内齿环的弧形外壁面流动,对气流进行导流。
[0124] 摆风电机24带动第一风板61和第二风板62旋转移动至第三位置时,第一自由端B1与第四端A2相配合,第二自由端B2所第三端A1相配合时,第二区52、第三区53、第四区54相连通,第四连通口33处于封堵状态,第五连通口34打开;冷却风道的冷空气进入定向风区1,其中一部分气流由两侧的定向送风口10送入储藏间室103;另一部分冷空气依次依次经过第一连通口11a、过渡区5、第五连通口34、第三区53,然后分流至第二区52、第四区54;通过第三微感通道5c、第六微感通道5f、第二微感通道5b、第三风口55、第四微感通道5d、第四风口56同时向储藏间室103内送风。此时,定向风区1、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中的第二区52、第三区53、第四区54同时向储藏间室103内送风。
[0125] 摆风电机24带动第一风板61和第二风板62旋转移动至第四位置时,第一自由端B1与第四端A3相配合,第二自由端B2所第三端A2相配合时,第三区53、第四区54、第一区51相连通,且第四连通口33与第五连通口34打开;冷却风道的冷空气进入定向风区1,其中一部分气流由两侧的定向送风口10送入储藏间室103;另一部分冷空气依次经过第一连通口11a、过渡区5、第五连通口34、第三区53、第四区54、第一区51、第四连通口33、导向风区4,并通过第三微感通道5c、第六微感通道5f、第四微感通道5d、第四风口56、第一微感通道5a、第五微感通道5e、第一送风口41a及第二送风口41b同时向储藏间室103内送风。此时,定向风区1、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中的第三区53、第四区54、第一区51及导向风区4同时向储藏间室103内送风。实现了同时定向送风、微感送风、导向送风及弧形出风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气流流经内齿环时,沿内齿环的弧形外壁面流动,对气流进行导流。
[0126] 以上随着导风板的位置不同,各风区的出风量和风速不同,联合作用下,形成差异化送风效果。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摆风板23的旋转运动,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形成摆风及微感送风效果;并带动其它区域送风的变化,以实现储藏间室103全区域的动态送风效果。
[0127] 实施例五
[012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原理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仅设置摆风风区2、定向风区1。
[0129] 如图23‑图24所示,摆风风区2内设有摆风组件,其结构与实施例四中的摆风组件结构相同,通过旋转对气流进行控制,在此不再赘述。其主要在于摆风风区2内的气流流道设置不同。本实施例中,沿摆风组件的旋转区域设有多个气流流道,各气流流道一端与摆风组件的旋转区域相连通,另一端与储藏间室103相连通;摆风组件的摆风板旋转运动以将气流送风与之相连通的各个气流流道。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实施例四为基础进行说明,其实质不局限于实施例四中的摆风组件设置,其亦可选用实施例一‑实施例三中的摆风组件。
[0130] 具体的,主风区仅设置为摆风风区2。摆风风区2内设有第一分流板81、第二分流板82、第三分流板83、第四分流板84、第五分流板85及第六分流板86。由胆后壁一侧面向风道板93,第一分流板81、第二分流板82、第三分流板83、第四分流板84、第五分流板85及第六分流板86顺时针排布。垂直于风道板93且过摆风电机24输出轴的平面记为纵向中心面M;第一分流板81、第二分流板82及第三分流板83位于纵向中心面M的一侧,第四分流板84、第五分流板85及第六分流板86位于纵向中心面M的另一侧。且第一分流板81、第二分流板82及第三分流板83依次与第六分流板86、第五分流板85及第四分流板84关于纵向中心面M形成轴对称。
[0131] 第一分流板81、第二分流板82、第三分流板83、第四分流板84、第五分流板85及第六分流板86各自靠近摆风电机24输出轴的一端依次记为第一分流端K1、第二分流端K2、第三分流端K3、第四分流端K4、第五分流端K5及第六分流端K6。第一分流端K1、第二分流端K2、第三分流端K3、第四分流端K4、第五分流端K5及第六分流端K6均在以O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其中,第一分流板81、第二分流板82向上延伸、第三分流板83向下延伸。
[0132] 对应的,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内与∠K1OK2相对应的区域记为第一流道8a;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内与∠K2OK3相对应的区域记为第二流道8b;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内与∠K3OK4相对应的区域记为第三流道8c;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内与∠K4OK5相对应的区域记为第四流道8d;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内与∠K5OK6相对应的区域记为第五流道8e;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内与∠K6OK1相对应的区域记为第六流道8f。以上第一流道8a、第二流道8b、第四流道8d、第五流道8e、第六流道8f环绕摆风板23的运动区域设置,并与之相连通;第一风板61与第二风板62旋转时,将气流导入以上各流道。
[0133] 其中,第六流道8f由下向上延伸,第一流道8a与第五流道8e分居于第六流道8f的相对两侧,并向上延伸。第三流道8c向下延伸,第二流道8b与第四流道8d分居于第三流道8c的相对两侧。由胆后壁一侧面向风道板93,第一流道8a、第二流道8b、第三流道8c、第四流道8d、第五流道8e及第六流道8f顺时针分布。其中,第一流道8a、第二流道8b、第四流道8d及第五流道8e内均设有导流片87。导流片87设置为翼型,导流片87的入口角为气流方向;导流片
87的出口角θ向上或向下设置;本实施例中,θ∈[30°,50°]。具体的,第一流道8a与第五流道
8e内均设置有两个导流片87,且两个导流片87均向上设置;第二流道8b与第四流道8d内均设置有两个导流片87,且其中一个导流片87向上设置,另一个导流片87向下设置。导流片87的设置能够增加侧面出风面积,使气流更均匀地进入储藏间室103。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道
8a、第二流道8b、第四流道8d及第五流道8e内的导流片87均设于其所在气流流道的靠近出风端的位置。
[0134] 第一分流板81向上并向其邻近的风道板93的侧壁延伸,第一分流板81的出风端与风道板93的顶壁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80a,第一出风口80a的长度记为L`1;第二分流板82的出风端与第一分流板81的出风端的形成第二出风口80b,第二出风口80b的长度记为L`2;第二分流板82的出风端与第三分流板83的出风端之间形成第三出风口80c,第三出风口80c长度记为L`3;第三分流板83的出风端与第一分隔板之间形成第四出风口80d,其长度记为L`4。L`2:L`1∈[1.5,2.5],L`2:L`4∈[1.5,2.5];L`3:L`1∈[1.5,2.5],L`3:L`4∈[1.5,2.5]。本实施例中,设置L`3=L`2=2L`1=2L`4。以上设置合理分布流道,能够合理分配储藏间室103内的气流。
[0135] 第一风板61远离摆风电机24的输出轴的一端记为第一自由端B1,第二风板62远离摆风电机24的输出轴的一端记为第二自由端B2;其中,OB1=OB2=OK1=OK2=OK3=OK4=OK5=OK6。以使第一自由端B1或第二自由端B2能够与第一分流端K1、第二分流端K2、第三分流端K3、第四分流端K4、第五分流端K5及第六分流端K6其中任意一个对接配合,以在第一摆风板61和第二摆风板62旋转过程中,有效地将气流送往其所经过的流道内。
[0136] 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流端K1、第二分流端K2、第三分流端K3、第四分流端K4、第五分流端K5及第六分流端K6用于与第一自由端B1或第二自由端B2相配合的端面均设置为弧形;且第一分流端K1、第二分流端K2、第三分流端K3、第四分流端K4、第五分流端K5及第六分流端K6的弧形端面共圆;第一分流端K1、第二分流端K2、第三分流端K3、第四分流端K4、第五分流端K5及第六分流端K6的弧形端面所在圆周与第一自由端B1或第二自由端B2的端面运行轨迹圆为同一个圆,以确保第一自由端B1或第二自由端B2的旋转运动及其与第一分流端K1、第二分流端K2、第三分流端K3、第四分流端K4、第五分流端K5及第六分流端K6其中任意一个配合。
[0137] 以上随着摆风组件的导风板所在位置不同,各风区的出风量和风速不同,联合作用下,形成差异化送风效果。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摆风板23的旋转运动,摆风及微感复合风区30形成摆风效果,以实现储藏间室103全区域的动态送风效果。
[0138] 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沿第一摆风板61的旋转区域设置有m个流道,则设置m个流道所对应的圆心角为360°/m;对应的∠B1OB2=n*(360°/m),n整数。其中,∠B1OB2≤180°。以上设置,在第一风板61和第二风板62在旋转至其自由端与分流端相配合时,能够封堵或打开流道,从而控制气流所流经的流道。其原理与实施例四中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例如,设置六个流道,且∠K1OK2=∠K2OK3=∠K3OK4=∠K4OK5=∠K5OK6=∠K6OK1=60°,∠B1OB2=n*60°,n=1或2或3;第一风板61和第二风板62在旋转至其自由端与分流端相配合时,部分流道被打开通入气流,部分流道被封堵。
[0139] 需要说明的是,冰箱内的多个储藏间室103包括冷藏室,以上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中的储藏间室103为冷藏室,送风单元9设于冷藏室的后壁上。
[0140] 本发明设置多个不同形式的送风风道,并设置多样化的正面出风口。在以上多个实施例中,向储藏间室103送风的出风口设置为不等长直线型或弧形,且送风风道分区域设置不同的出风口形式,增加了储藏间室103的出风面积,减少出风死角。另外,还设置有多个微孔出风口32,实现微孔出风,出风的风道补充。在主送风风道内,设置移动的摆风组件,在摆风驱动机构作用下往复运动,配合出风口结构,实现横向和纵向(上下、左右)摆风以及定向送风。通过本发明的结构设计,减小储藏间室103的温度波动,改善储藏间室103的温度均匀性,还可根据需要在储藏间室103内设置干区或湿区,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本发明进行分区送风,从而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的送风,便于风量和风向的调节,实现精细化存储;并解决了传统冰箱送风方式单一的问题;本发明实现了分区送风、定向送风、微孔送风、摆风等多样化送风方式,达成分区分送、干湿分储、温湿精控的用户体验目标。
[014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