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支架及电子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539892.9

文献号 : CN11393213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吴崚唐奉霍国亮杨德森

申请人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折叠支架及电子设备。可折叠支架包括底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第一支撑板与底板连接,且能够相对底板转动;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连接,且能够相对第一支撑板转动,用于与外部结构件配合而支撑第一支撑板;第一磁性件设于第一支撑板,第二磁性件设于第二支撑板,第一磁性件用于在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与第二磁性件相吸而使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贴合;还用于在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与第二磁性件相斥而使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呈夹角设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在保证可折叠支架具有良好支撑性能的基础上,增加能够供用户操作的可操作空间。

权利要求 :

1.一种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支架包括:

底板;

第二转轴;

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转轴、凸轮、轴套和导电结构,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支架转动,所述凸轮套设至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所述凸轮能够被所述第一转轴带动而进行转动,所述轴套套设于所述凸轮的外围,且所述轴套的内表面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所述导电结构连接至所述凸轮的周侧面,所述导电结构能够被所述凸轮带动而进行转动以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或所述第二导电触点导通;

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底板通过所述转动机构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板能够相对所述底板转动,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撑板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板转动,所述第二转轴连接至所述第二支撑板远离所述转动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板用于与外部结构件配合而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板;及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磁性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磁性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导通以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吸,而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贴合;所述第一磁性件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角度时,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导通以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斥,而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呈夹角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凹轮,所述凹轮包括本体和连接至所述本体的卡持体,所述本体套设至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所述本体与所述凸轮接触,所述卡持体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卡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上设有凸起,所述凹轮的本体上设有凹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抵接。

4.如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且弹性抵持在所述紧固件和所述凸轮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套设至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的紧固件、第一摩擦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摩擦件位于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弹性件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抵持在第一摩擦件和所述凸轮之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摩擦件,所述第二摩擦件套设至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且位于所述凹轮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

7.如权利要求1‑3、6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相背设置的承载面和支撑面,所述承载面用于承载移动终端,所述支撑面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用于容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支撑板。

8.如权利要求1‑3、6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支架包括键盘,所述键盘连接至所述底板。

9.如权利要求1‑3、6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支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移动终端和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支架,所述移动终端连接至所述可折叠支架。

说明书 :

可折叠支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支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技的发展,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由于其便携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可折叠支架用于放置平板电脑或手机,可便于人们更方便地的使用平板电脑或手机。对于可折叠支架来说,其需具备较大的可供用户操作的操作空间,以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如何能够在保证可折叠支架具有良好支撑性能的基础上,增加能够供用户操作的可操作空间,为业界持续探索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03]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折叠支架及电子设备,能够在保证可折叠支架具有良好支撑性能的基础上,增加能够供用户操作的可操作空间。
[0004]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可折叠支架,所述可折叠支架包括:
[0005] 底板;
[0006] 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底板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板能够相对所述底板转动,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撑板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板转动,所述第二支撑板用于与外部结构件配合而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板;及
[0007] 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磁性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磁性件用于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吸而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贴合;所述第一磁性件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角度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斥而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呈夹角设置。
[0008] 可以理解的是,底板可以是能够承载键盘和移动终端的独立的载体结构,其可理解为可折叠支架的闭合状态、展开状态、闭合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下均静止不动的部分。
[0009] 第一支撑板能够相对底板转动至第一支撑板与底板贴合的闭合状态,以使可折叠支架处于闭合状态。而可折叠支架处于闭合状态时,可折叠支架的平面尺寸较小,便于用户收纳和携带。示例性地,可折叠支架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与底板能够完全合拢至相互平行(也允许存在少许偏差)。第一支撑板还能够相对底板转动而彼此靠近(折叠)或彼此远离(展开)至中间状态,以使可折叠支架处于中间状态,其中,中间状态可以为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任意状态。示例性地,可折叠支架处于中间状态时,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可以呈现30°、45°或60°等。第一支撑板还能够相对底板转动至展开状态,以使可折叠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此展开状态可理解为能够为移动终端提供良好的支撑性能的支撑状态。当可折叠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可折叠支架能够用于承载并支撑移动终端,故而可折叠支架具有优异的支撑效果,且稳定性较佳。而移动终端可置于第一支撑板上,以通过第一支撑板为其提供良好的固位稳定性。示例性地,可折叠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可以呈现125°、130°、135°等。
[0010] 第二支撑板即可以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贴合的状态,也可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呈夹角设置,而与外部结构件配合共同支撑第一支撑板的状态。通过设置第二支撑板,并使第二支撑板可以与外部结构件配合而支撑第一支撑板。能够在可折叠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板相对底板打开而承载如移动终端等设备,第二支撑板也相对第一支撑板打开,且支撑在外部结构件与第一支撑板之间,从而使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外部结构件能够共同形成三角形结构,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较佳,具有良好的抗外部环境因素干扰的能力,故而更易支撑起如移动终端等设备,且能够有效防止前述设备从可折叠支架上滑脱,使可折叠支架实现较佳的支撑性能和固位稳定性。
[0011] 另外,第二支持板与外部结构件配合支撑第一支撑板的设置,能够使第二支撑板结构上呈现为位于第一支撑板后方的后支撑形态。一方面,能够在不占用底板的板面空间下实现第二支撑板的支撑性能,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因将可折叠支架展开状态的重心控制在底板所在区间,而使底板上器件的空间布局受到压缩,影响可折叠支架整体支撑效果和稳定性的问题发生。另一方面,能够释放第一支撑板和底板所共同限定出的空间,最大限度的让渡出底板的布局空间,从而能够在底板局限化的板面空间布局更多或更大面积的器件,达成增加供用户进行操作的可操作空间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可折叠支架的空间利用率。
[0012]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当可折叠支架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与底板贴合,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贴合,从而使可折叠支架整体呈现合拢状态。当可折叠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板与底板呈夹角设置,第二支撑板也与第一支撑板呈夹角设置,从而使可折叠支架整体呈现舒展状态。
[0013] 第一磁性件可以为电磁铁,其能够在通电后产生磁场。第一磁性件既可以在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电连接至第一电路,从而通电产生与第二磁性件相吸的磁性,进而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彼此靠近而合拢。第一磁性件也可以在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电连接至第二电路,从而通电产生与第二磁性件相斥的磁性,进而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彼此远离而展开。其中,预设角度可以为90°,120°等。第一电路可理解为能够实现第一磁性件的磁性与第二磁性件的磁性相吸的电路。第二电路可理解为能够实现第一磁性件的磁性与第二磁性件的磁性相斥的电路。
[0014] 也即为,第一磁性件不仅用于在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与第二磁性件相吸而使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贴合。第一磁性件还用于在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与第二磁性件相斥而使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呈夹角设置。
[0015] 换言之,在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贴合,仅第一支撑板与底板呈夹角设置。此时,可折叠支架既可以处于闭合状态,也可以处于闭合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而在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分离,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以及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均呈夹角设置。此时,可折叠支架既可以处于展开状态,也可以处于闭合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
[0016]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折叠支架还包括转动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板通过所述转动机构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具有第一导电触点;
[0017] 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用于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与所述第一磁性件导通而使所述第一磁性件的磁性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吸。
[0018] 需说明的是,转动机构可以是任何能够实现第一磁性件磁性切换,且伴随带有阻尼感的转轴机构,如凹凸轮式转轴机构、包覆式转轴机构或者CLIP式转轴机构等,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0019]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折叠支架还包括转动机构,所述第一支撑板通过所述转动机构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具有第二导电触点;
[0020] 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用于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为所述预设角度时,与所述第一磁性件导通而使所述第一磁性件的磁性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斥。
[0021] 需说明的是,转动机构可以是任何能够实现第一磁性件磁性切换,且伴随带有阻尼感的转轴机构,如凹凸轮式转轴机构、包覆式转轴机构或者CLIP式转轴机构等,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0022]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一转轴,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支架转动。
[0023] 第一支架与底板连接,以在可折叠支架的闭合状态、展开状态及闭合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下均静止不动。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关键设计不在于第一支架与底板的连接实现形式,对于第一支架与底板连接的具体结构及连接位置不做严格限制。
[0024] 第一转轴能够与第二支架一起做转动运动,且第一转轴能够相对第一支架转动。第一转轴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为第一转轴中与第一支架连接的一端,第二端为第一转轴中与第二支架连接的一端。
[0025] 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撑板连接,以在第一支撑板的带动下同步进行运动。第二支架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也即,第二支架与第一转轴能够实现联动。当第二支架做转动运动时,第一转轴会被带动而同步进行转动运动。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关键设计不在于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撑板的连接实现形式,对于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撑板连接的具体结构及连接位置不做严格限制。
[0026]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凸轮、轴套和导电结构,所述凸轮套设至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所述凸轮能够被所述第一转轴带动而进行转动,所述轴套套设于所述凸轮的外围,且所述轴套的内表面设有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和所述第二导电触点,所述导电结构连接至所述凸轮的周侧面,所述导电结构用于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或所述第二导电触点导通。
[0027]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电触点与第一磁性件电连接,且第一导电触点电连接至第一电路,第一导电触点用于在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与第一磁性件导通而使第一磁性件的磁性与第二磁性件相吸。第二导电触点与第二磁性件电连接,且第二导电触点电连接至第二电路。第二导电触点用于在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为预设角度时,与第一磁性件导通而使第一磁性件的磁性与第二磁性件相斥。
[0028] 当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未与凸轮上的导电结构接触时,由于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为断点,故而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无法导通。而当凸轮转动到位于其上的导电结构与第一导电触点或第二导电触点接触时,第一电路或第二电路才会导通。
[0029] 在第一支撑板相对底板转动,且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凸轮上的导电结构与第一导电触点接触而使第一电路导通,从而使第一磁性件产生的磁性与第二磁性件产生的磁性相吸,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贴合。在第一支撑板相对底板转动,且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凸轮上的导电结构与第一导电触点分离而与第二导电触点接触而使第二电路导通,从而使第一磁性件产生的磁性与第二磁性件产生的磁性相斥,进而使第二支撑板相对第一支撑板打开,使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与外部结构件形成稳定的支撑角度,并使可折叠支架实现打开状态。而当第一支撑板再次相对底板转动,且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前的夹角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凸轮上的导电结构与第二导电触点分离而与第一导电触点接触而使第一电路导通,从而使第一磁性件产生的磁性与第二磁性件产生的磁性相吸,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贴合,并使可折叠支架实现闭合状态。
[0030]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凹轮,所述凹轮包括本体和连接至所述本体的卡持体,所述本体套设至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所述本体与所述凸轮接触,所述卡持体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卡持。
[0031] 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折叠支架的闭合状态、展开状态及闭合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中,第一支架均保持静止不动,又因凸轮与第一支架卡持,故而凸轮能够在第一支架的作用力下被限制沿第一转轴的周向方向转动,其中,第一转轴的周向方向为环绕第一转轴中心轴线的方向。换言之,凸轮能够在第一转轴的转动过程中,因与第一支架的卡持关系,而被限制与第一转轴一起做转动运动(也允许存在稍许的转动)。
[0032]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轮上设有凸起,所述凹轮的本体上设有凹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抵接。
[0033] 可以理解的是,凹槽能够与凸起配合而实现类似齿与齿之间的啮合关系,从而实现可折叠支架闭合状态下,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紧密贴合,有效将因凹轮与凸轮平面接触而导致可折叠支架闭合状态下,第一支撑板与底板闭合不严的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0034]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且弹性抵持在所述紧固件和所述凸轮之间。
[0035] 由此,可以因第一弹性件所具有的良好的弹性力,而推动凸轮与凹轮抵压接触,保证凸轮与凹轮所能实现的阻尼效果。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结构限制了凹轮的轴向运动和周向转动,仅使凸轮具有轴向运动空间,又因凸轮与凹轮始终是良好配合接触的。故而在凹轮对凸轮的作用力下,凸轮可沿第一转轴做轴向运动,压缩或释放压缩第一弹性件,提高了阻尼效果,改善了折叠时用户的使用体验。
[0036] 在第一转轴的转动过程中,凸轮会与凹轮产生相对运动,相对运动可理解为凸轮受挤压而相对凹轮沿第一转轴滑动,使两者之间的轴向距离发生变化,进而压缩第一弹性件产生阻尼力,当第一弹性件带来的阻尼力大于自身重力时,可折叠支架可以在多角度内停住,也即使可折叠支架在不同角度内实现悬停。
[0037] 而在凸轮沿轴向方向的移动过程中,第一弹性件因受凸轮的挤压而处于压缩状态,故而在第一弹性件远离凸轮的一端会受到较大的弹力,由此,在此端设置紧固件,能够因紧固件与第一转轴良好的固位稳定性,而解决第一弹性件因受力过大而脱落的问题,有利于保证可折叠支架的折叠运动不发生偏转,可靠性佳。
[0038]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套设至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的紧固件、第一摩擦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摩擦件位于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弹性件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抵持在第一摩擦件和所述凸轮之间。
[0039]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摩擦件能够为可折叠支架的转动过程提供摩擦和阻尼,有利于提高可折叠支架的转动可靠性。而设置第一弹性件,可以因第一弹性件所具有的良好的弹性力,而推动凸轮与凹轮抵压接触,保证凸轮与凹轮所能实现的阻尼效果。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结构限制了凹轮的轴向运动和周向转动,仅使凸轮具有轴向运动空间,又因凸轮与凹轮始终是良好配合接触的。故而在凹轮对凸轮的作用力下,凸轮可沿第一转轴做轴向运动,压缩或释放压缩第一弹性件,提高了阻尼效果,改善了折叠时用户的使用体验。
[0040] 在第一转轴的转动过程中,凸轮会与凹轮产生相对运动,相对运动可理解为凸轮受挤压而相对凹轮沿第一转轴滑动,使两者之间的轴向距离发生变化,进而压缩第一弹性件产生阻尼力,当第一弹性件带来的阻尼力大于自身重力时,可折叠支架可以在多角度内停住,也即使可折叠支架在不同角度内实现悬停。
[0041] 而在凸轮沿轴向方向的移动过程中,第一弹性件因受凸轮的挤压而处于压缩状态,故而在第一弹性件远离凸轮的一端会受到较大的弹力,由此,在此端设置紧固件,能够因紧固件与第一转轴良好的固位稳定性,而解决第一弹性件因受力过大而脱落的问题,有利于保证可折叠支架的折叠运动不发生偏转,可靠性佳。
[0042]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二摩擦件,所述第二摩擦件套设至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且位于所述凹轮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
[0043]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摩擦件能够为可折叠支架的转动过程提供摩擦和阻尼,有利于提高可折叠支架的转动可靠性。
[0044]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相背设置的承载面和支撑面,所述承载面用于承载移动终端,所述支撑面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用于容置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支撑板。
[0045] 可以理解的是,当容置槽用于收容部分第二支撑板时,第二支撑板可相对第一支撑板的支撑面凸出。而当容置槽用于收容全部第二支撑板时,容置槽的形状可与第二支撑板的形状相适配,第二支撑板裸露在外的表面可与第一支撑板的支撑面平齐。
[0046] 此设置下,当可折叠支架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支撑板的至少部分或全部均位于第一支撑板的容置槽内,从而使第二支撑板能够呈现嵌入第一支撑板的布局设置,进而能够在不多占用空间的基础上实现第二支撑板的收纳,具有良好的外观性能,且更易实现可折叠支架的小型化。而当可折叠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支撑板能够与第一支撑板呈夹角设置,且抵接在外部结构件与第一支撑板之间,以形成后支撑的支撑形式而与外部结构件配合支撑第一支撑板。其中,外部结构件可理解为能够放置可折叠支架的结构件,如书桌、办公桌、床头柜、床上电脑桌等。当可折叠支架置于外部结构件上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外部结构件能够共同形成三角形结构,有利于提高可折叠支架的支撑稳定性。
[0047]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折叠支架包括键盘,所述键盘连接至所述底板。
[0048] 可以理解的是,键盘连接至底板,以通过底板较大的板面区间,而最大限度的为用户提供可操作空间,空间利用率高。示例性地,键盘与底板可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其中,键盘与底板可以是通过如焊接、粘接等组装方式形成的一体式结构,或者,键盘与底板也可以是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而形成的一体式结构。另外,键盘可以与移动终端通过无线方式(如蓝牙或无线局域网)实现连接,进而实现两者之间的信号传输。或者,键盘还可以与移动终端通过有线方式实现连接,进而实现两者之间的信号传输。
[0049]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折叠支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示例性地,第二弹性件可以为弹性布。
[0050]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故而第一支撑板相对底板转动至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间的夹角为预设角度时,由于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第一支撑板还可继续相对底板转动,从而使第一支撑板和底板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增大,以适应移动终端置于可折叠支架上时用户观看角度的变化。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支撑板再次相对底板转动,且第一支撑板与底板之前的夹角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第二弹性件无弹性力作用,可折叠支架逐渐实现闭合状态。
[0051]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移动终端和如上所述的可折叠支架,所述移动终端连接至所述可折叠支架。

附图说明

[0052]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53]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支架的展开状态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54]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支架的展开状态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55]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支架的展开状态的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56]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支架的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57]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支架的中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58] 图7是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支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59] 图8是图7所示可折叠支架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60]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支架的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61]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支架的转动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0062]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支架的转动机构的凹轮的结构示意图;
[0063]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支架的转动机构的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0064]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支架的转动机构的凸轮和凹轮配合的剖面示意图;
[0065] 图14是本申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支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6] 为了方便理解,首先对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进行解释。
[0067] 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0068] 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0069] 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A与B连接,可以是A与B直接相连,也可以是A与B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0070]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地描述。
[0071] 随着科技的发展,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由于其便携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可折叠支架用于放置平板电脑或手机,可便于人们更方便地的使用平板电脑或手机。对于可折叠支架来说,其需具备较大的可操作空间,以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0072] 基于此,请结合参阅图1‑图14,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折叠支架100及应用可折叠支架100的电子设备200,能够在保证可折叠支架100具有良好支撑性能的基础上,增加能够供用户操作的可操作空间,具体将在下文进行说明。
[0073] 请参阅图1,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可折叠支架100和移动终端210。可折叠支架100能够在用户的操作下实现展开和闭合。当可折叠支架100处于闭合状态时,可折叠支架100占用空间缩小,便于收纳。当可折叠支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能够提供良好的支撑稳定性。移动终端210连接至可折叠支架100,以通过可折叠支架100良好的支撑性能,而为移动终端
210提供优异的固位稳定性。其中,移动终端210可以为但不限于为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
[0074] 示例性地,移动终端210与可折叠支架100之间的连接形式可以为磁吸连接,或者,移动终端210与可折叠支架100之间的连接形式也可以为卡持连接,或者,移动终端210与可折叠支架100之间的连接形式可以为粘接,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移动终端210与可折叠支架100之间的连接形式不做严格限制。
[0075] 请结合参阅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可折叠支架100包括底板10、键盘20、转动机构30、第一支撑板40、第二支撑板50、第一磁性件60和第二磁性件70。
[0076] 需说明的是,图2‑图8的目的仅在于示意性的描述括底板10、键盘20、转动机构30、第一支撑板40、第二支撑板50、第一磁性件60和第二磁性件70的连接关系,并非是对各个设备的连接位置、具体构造及数量做具体限定。而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可折叠支架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可折叠支架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0077]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底板10可以是能够承载键盘20和移动终端210的独立的载体结构,其可理解为可折叠支架100的闭合状态、展开状态、闭合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下均静止不动的部分。
[0078] 键盘20连接至底板10,以通过底板10较大的板面区间,而最大限度的为用户提供可操作空间,空间利用率高。示例性地,键盘20与底板10可连接形成一体式结构。其中,键盘20与底板10可以是通过如焊接、粘接等组装方式形成的一体式结构,或者,键盘20与底板10也可以是通过一体成型工艺而形成的一体式结构。另外,键盘20可以与移动终端210通过无线方式(如蓝牙或无线局域网)实现连接,进而实现两者之间的信号传输。或者,键盘20还可以与移动终端210通过有线方式实现连接,进而实现两者之间的信号传输。
[0079] 转动机构30连接在底板10和第一支撑板40之间,转动机构30可以使第一支撑板40相对底板10转动至如图5所示的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贴合的闭合状态,也可以使第一支撑板40相对底板10转动至如图3所示的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呈夹角设置的展开状态,也可以使第一支撑板40相对底板10转动至如图6所示的处于闭合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从而实现可折叠支架100的折叠性能。
[0080] 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通过转动机构30连接,且第一支撑板40能够相对底板10转动,以使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呈夹角设置,其中,夹角可以在0°180°的角度范围内(包括~端点值0°和180°)。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第一支撑板40能够相对底板10转动至第一支撑板
40与底板10贴合的闭合状态,以使可折叠支架100处于闭合状态。而可折叠支架100处于闭合状态时,可折叠支架100的平面尺寸较小,便于用户收纳和携带。示例性地,可折叠支架
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能够完全合拢至相互平行(也允许存在少许偏差)。
[0081] 如图6所示,第一支撑板40还能够相对底板10转动而彼此靠近(折叠)或彼此远离(展开)至中间状态,以使可折叠支架100处于中间状态,其中,中间状态可以为展平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任意状态。示例性地,可折叠支架100处于中间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可以呈现30°、45°或60°等。
[0082]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支撑板40还能够相对底板10转动至展开状态,以使可折叠支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此展开状态可理解为能够为移动终端210提供良好的支撑性能的支撑状态。当可折叠支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可折叠支架100能够用于承载并支撑移动终端210,故而可折叠支架100具有优异的支撑效果,且稳定性较佳。而移动终端210可置于第一支撑板40上,以通过第一支撑板40为其提供良好的固位稳定性。示例性地,可折叠支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可以呈现125°、130°、135°等。
[0083]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可折叠支架100能够在展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相互切换,并在展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保持。
[0084]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5,第一支撑板40包括相背设置的承载面41和支撑面42。承载面41可理解为可折叠支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中会与移动终端210具有较大接触面积的表面,也可理解为可折叠支架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中会与底板10具有较大接触面积的表面。支撑面42可理解为可折叠支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中会被第二支撑板50直接支撑的表面,也可理解为可折叠支架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中能够容置至少部分第二支板的表面。
[0085] 具体而言,第一支撑板40的支撑面42凹设有容置槽43,容置槽43靠近底板10设置,容置槽43能够用于容置部分或全部第二支撑板50。当容置槽43用于收容部分第二支撑板50时,第二支撑板50可相对第一支撑板40的支撑面42凸出。而当容置槽43用于收容全部第二支撑板50时,容置槽43的形状可与第二支撑板50的形状相适配,第二支撑板50裸露在外的表面可与第一支撑板40的支撑面42平齐。
[0086] 此设置下,如图5所示,当可折叠支架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支撑板50的至少部分或全部均位于第一支撑板40的容置槽43内,从而使第二支撑板50能够呈现嵌入第一支撑板40的布局设置,进而能够在不多占用空间的基础上实现第二支撑板50的收纳,具有良好的外观性能,且更易实现可折叠支架100的小型化。而当可折叠支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板50能够与第一支撑板40呈夹角设置,且抵接在外部结构件与第一支撑板40之间,以形成后支撑的支撑形式而与外部结构件配合支撑第一支撑板40。其中,外部结构件可理解为能够放置可折叠支架100的结构件,如书桌、办公桌、床头柜、床上电脑桌等。当可折叠支架100置于外部结构件上并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第二支撑板50和外部结构件能够共同形成三角形结构,有利于提高可折叠支架100的支撑稳定性。
[0087]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5,第二支撑板50可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一支撑板40连接,且第二支撑板50能够相对第一支撑板40转动,第二支撑板50可用于与外部结构件配合而支撑第一支撑板40。也即为,第二支撑板50即可以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40贴合的状态,也可转动至与第一支撑板40呈夹角设置,而与外部结构件配合共同支撑第一支撑板40的状态。
[0088]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转轴上可设有限位块,以限制第二支撑板50相对第一支撑板40的转动角度,保证可折叠支架100的支撑性能。
[0089] 需说明的是,第二支撑板50的尺寸可在具有良好支撑性能的基础上设置的尽可能小。另外,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第二支撑板50与第一支撑板40之间夹角的角度范围不做严格限制,能够在可折叠支架100的展开状态下,与第一支撑板40和外部结构件共同形成三角结构的角度范围均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请求保护的范围内。
[0090] 通过设置第二支撑板50,并使第二支撑板50可以与外部结构件配合而支撑第一支撑板40。能够在可折叠支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相对底板10打开而承载如移动终端210等设备,第二支撑板50也相对第一支撑板40打开,且支撑在外部结构件与第一支撑板40之间,从而使第二支撑板50、第一支撑板40和外部结构件能够共同形成三角形结构,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较佳,具有良好的抗外部环境因素干扰的能力,故而更易支撑起如移动终端210等设备,且能够有效防止前述设备从可折叠支架100上滑脱,使可折叠支架100实现较佳的支撑性能和固位稳定性。
[0091] 另外,第二支撑板50与外部结构件配合支撑第一支撑板40的设置,能够使第二支撑板50结构上呈现为位于第一支撑板40后方的后支撑形态。一方面,能够在不占用底板10的板面空间下实现第二支撑板50的支撑性能,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因将可折叠支架100展开状态的重心控制在底板10所在区间,而使底板10上器件的空间布局受到压缩,影响可折叠支架100整体支撑效果和稳定性的问题发生。另一方面,能够释放第一支撑板40和底板10所共同限定出的空间,最大限度的让渡出底板10的布局空间,从而能够在底板10局限化的板面空间布局更多或更大面积的器件,达成增加供用户进行操作的可操作空间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可折叠支架100的空间利用率。
[0092]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当可折叠支架100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贴合,第二支撑板50与第一支撑板40贴合,从而使可折叠支架100整体呈现合拢状态。当可折叠支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呈夹角设置,第二支撑板50也与第一支撑板呈夹角设置,从而使可折叠支架100整体呈现舒展状态。
[0093] 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8,第一磁性件60设于第一支撑板40。具体而言,第一支撑板40的支撑面42可设有第一槽44,第一槽44可位于容置槽43底壁,第一磁性件60收容于第一槽44中。也即为,第一槽44凹设于容置槽43底壁,以在第一槽44收容第一磁性件60的同时不影响容置槽43对于第二支撑板50的收容,可靠性佳。
[0094] 需说明的是,第一磁性件60可以是能够实现工作性能基础上的任何形状,如长条状、柱状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第一磁性件60的形状不做严格限制。
[0095] 第一磁性件60可以为电磁铁,其能够在通电后产生磁场。第一磁性件60既可以在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电连接至第一电路(图未示),从而通电产生与第二磁性件70相吸的磁性,进而使第一支撑板40与第二支撑板50彼此靠近而合拢。第一磁性件60也可以在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电连接至第二电路(图未示),从而通电产生与第二磁性件70相斥的磁性,进而使第一支撑板40与第二支撑板50彼此远离而展开。其中,预设角度可以为90°,120°等。第一电路可理解为能够实现第一磁性件60的磁性与第二磁性件70的磁性相吸的电路。第二电路可理解为能够实现第一磁性件60的磁性与第二磁性件70的磁性相斥的电路。
[0096] 也即为,第一磁性件60不仅用于在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与第二磁性件70相吸而使第二支撑板50与第一支撑板40贴合。第一磁性件60还用于在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与第二磁性件70相斥而使第二支撑板50与第一支撑板40呈夹角设置。
[0097] 换言之,在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第二支撑板50与第一支撑板40贴合,仅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呈夹角设置。此时,可折叠支架100既可以处于闭合状态,也可以处于闭合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而在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第二支撑板50与第一支撑板40分离,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以及第一支撑板40与第二支撑板50均呈夹角设置。此时,可折叠支架100既可以处于展开状态,也可以处于闭合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
[0098] 在一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第一磁性件60包括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第一磁极为第一磁性件60中朝向第二磁性件70的磁极,第二磁极为第一磁性件60中远离第二磁性件70的磁极。第二磁性件70包括第三磁极和第四磁极,第三磁极为第二磁性件70中朝向第一磁性件60的磁极,第四磁极为第二磁性件70中远离第一磁性件60的磁极,第三磁极为N极,第四磁极为S极。在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第一磁极为S极,第二磁极为N极,从而因异性相吸的作用而使第一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70相互吸引,进而使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50彼此靠近而贴合。在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的极性互相而使第一磁极为N极,第二磁极为S极,从而因同性相斥的作用而使第一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70相互排斥,进而使第一支撑板40和第二支撑板50彼此远离而展开。
[0099] 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8,第二磁性件70设于第二支撑板50。具体而言,第二支撑板50与容置槽43相对的表面可设有第二槽51,第二磁性件70收容于第二槽51中,从而能够在不影响第二支撑板50收容于容置槽43的同时使第二支撑板50具有收容第二磁性件70的工作性能,美观性较佳。第二磁性件70可以为磁铁。需说明的是,第二磁性件70可以是能够实现工作性能基础上的任何形状,如长条状、柱状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第二磁性件70的形状不做严格限制。
[0100] 第二磁性件70与第一磁性件60的位置对应设置,从而能够使第一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70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互作用力,其中,相互作用力既可以包括第一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70相吸时的引力,也可以包括第一磁性件60与第二磁性件70相斥时的斥力。示例性地,第一磁性件60可位于靠近第二转轴的位置,也即,第二磁性件70可位于靠近第二转轴的位置。此设置下,能够使磁性件和转动机构30因具有一定的距离而彼此独立,有效避免两者因距离过近而导致发生干涉的问题发生,可靠性佳。
[0101]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第一磁性件60的磁性可发生变化,如下将结合图3、图9‑图14对转动机构30的结构进行描述,以对第一磁性件60的磁性发生变化的原理进行解释。
[0102] 请结合参阅图3、图9和图10,转动机构30包括第一支架31、第一转轴32、第二支架33、导电结构34及阻尼结构35,阻尼结构35包括依次套设至第一转轴32的第二摩擦件351、凹轮352、凸轮353、第一弹性件354、第一摩擦件355、紧固件356和轴套357。
[0103] 第一支架31与底板10连接,以在可折叠支架100的闭合状态、展开状态及闭合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下均静止不动。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关键设计不在于第一支架31与底板10的连接实现形式,对于第一支架31与底板10连接的具体结构及连接位置不做严格限制。
[0104] 第一支架31包括固定板311和凸台312,凸台312凸设于固定板311上。凸台312远离固定板311的一端设有可供第一转轴32穿过的第一通孔313,第一通孔313可以为圆孔。凸台312靠近固定板311的一端设有可供凹轮352卡持的卡槽314,卡槽314的形状可与凹轮352上待卡持的结构适配,以保证凹轮352和第一支架3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
[0105] 第一转轴32能够与第二支架33一起做转动运动,且第一转轴32能够相对第一支架31转动。第一转轴32包括第一端321和第二端322,第一端321为第一转轴32中与第一支架31连接的一端,第二端322为第一转轴32中与第二支架33连接的一端。第一转轴32的第一端
321穿过凸台312的第一通孔313,第一转轴32的第一端321相对凸台312凸伸,以在实现第一转轴32与第一支架31的连接关系的基础上,不影响转动机构30的其他结构件与第一转轴32的第一端321的连接关系。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转轴32的第一端321可呈扁轴形态,其中,扁轴的截面形状呈现类椭圆形。
[0106] 第一转轴32的第二端322可以与第二支架33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能够方便第二支架33与第一转轴32在需进行连接的时候装配在一起,并在需对第二支架33和/或第一转轴32进行检修或更换时能够彼此分离,拆装快速便捷,且维护方便,有利于提高维修效率。示例性地,第一转轴32的第二端322与第二支架33的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可以为但不限于为螺钉连接、卡扣连接等。当然,第一转轴32的第二端322还可以与第二支架33焊接连接,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0107] 第二支架33与第一支撑板40连接,以在第一支撑板40的带动下同步进行运动。第二支架33与第一转轴32固定连接。也即,第二支架33与第一转轴32能够实现联动。当第二支架33做转动运动时,第一转轴32会被带动而同步进行转动运动。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关键设计不在于第二支架33与第一支撑板40的连接实现形式,对于第二支架33与第一支撑板40连接的具体结构及连接位置不做严格限制。
[0108] 第二摩擦件351呈环状且套设至第一转轴32的第一端321,第二摩擦件351的相背两面分别与第一支架31的凸台312和凸轮353抵持。第二摩擦件351能够为可折叠支架100的转动过程提供摩擦和阻尼,有利于提高可折叠支架100的转动可靠性。
[0109] 请结合参阅图9、图10和图11,凹轮352包括本体3521和卡持体3522。本体3521呈环状且套设至第一转轴32的第一端321,本体3521的一面与第二摩擦件351抵持,以使第二摩擦件351呈现位于凹轮352与第一支架31之间的结构设置。本体3521远离第二摩擦件351的另一面与凸轮353接触,且该面上设有凹槽3523,凹槽3523能够与凸轮353上的相应结构配合而实现类似齿与齿之间的啮合关系,从而实现可折叠支架100闭合状态下,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紧密贴合,有效将因凹轮352与凸轮353平面接触而导致可折叠支架100闭合状态下,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闭合不严的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示例性地,凹槽352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凹槽3523相对设置在本体3521远离第二摩擦件351的表面上。
[0110] 卡持体3522的一端与本体3521连接,卡持体3522远离本体3521的另一端与凸台312的卡槽314连接,从而实现凸轮353与第一支架31的卡持。可以理解的是,在可折叠支架
100的闭合状态、展开状态及闭合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中,第一支架31均保持静止不动,又因凸轮353与第一支架31卡持,故而凸轮353能够在第一支架31的作用力下被限制沿第一转轴32的周向方向转动,其中,第一转轴32的周向方向为环绕第一转轴32中心轴线的方向。换言之,凸轮353能够在第一转轴32的转动过程中,因与第一支架31的卡持关系,而被限制与第一转轴32一起做转动运动(也允许存在稍许的转动)。
[0111] 请结合参阅图9、图10、图12和图13,凸轮353呈环状且套设至第一转轴32的第一端321,凸轮353的一面与凹轮352接触,凸轮353的另一面与第一弹性件354接触。凸轮353中心的孔与第一转轴32的第一端321的形状相适配而呈现类椭圆形状,此设置下,能够使凸轮
353在第一转轴32的转动过程中被带动而一起做转动运动。凸轮353与凹轮352接触的一面设有凸起3531(凸起3531即为前文所述的凸轮353上的相应结构),凸起3531与凹槽3523抵接而实现类似齿与齿之间的啮合关系,从而实现可折叠支架100闭合状态下,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紧密贴合,有效将因凹轮352与凸轮353平面接触而导致可折叠支架100闭合状态下,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闭合不严的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示例性地,凸起353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凸起3531相对设置在凸轮353朝向凹轮352的表面上。
[0112] 第一弹性件354套设于第一转轴32的第一端321且弹性抵持在凸轮353和第一摩擦件355之间。示例性地,第一弹性件354可以为碟簧组,或者,第一弹性件354可以为弹簧。由此,可以因第一弹性件354所具有的良好的弹性力,而推动凸轮353与凹轮352抵压接触,保证凸轮353与凹轮352所能实现的阻尼效果。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结构限制了凹轮352的轴向运动和周向转动,仅使凸轮353具有轴向运动空间,又因凸轮353与凹轮352始终是良好配合接触的。故而在凹轮352对凸轮353的作用力下,凸轮353可沿第一转轴32做轴向运动,压缩或释放压缩第一弹性件354,提高了阻尼效果,改善了折叠时用户的使用体验。
[0113] 在第一转轴32的转动过程中,凸轮353会与凹轮352产生相对运动,相对运动可理解为凸轮353受挤压而相对凹轮352沿第一转轴32滑动,使两者之间的轴向距离发生变化,进而压缩第一弹性件354产生阻尼力,当第一弹性件354带来的阻尼力大于自身重力时,可折叠支架100可以在多角度内停住,也即使可折叠支架100在不同角度内实现悬停。
[0114] 第一摩擦件355呈环状且套设至第一转轴32的第一端321,第一摩擦件355的相背两面分别与第一弹性件354和紧固件356抵持,也即,第一摩擦件355位于第一弹性件354和紧固件356之间。第一摩擦件355能够为可折叠支架100的转动过程提供摩擦和阻尼,有利于提高可折叠支架100的转动可靠性。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第一摩擦件355,由此,第一弹性件354可直接抵持在凸轮353与紧固件356之间。
[0115] 紧固件356套设于第一转轴32的第一端321。紧固件356与第一转轴32的第一端321固定连接,且抵持第一弹性件354。示例性地,紧固件356可以为紧固螺母,其可以锁附在第一转轴32的第一端321。可以理解的是,在凸轮353沿轴向方向的移动过程中,第一弹性件354因受凸轮353的挤压而处于压缩状态,故而在第一弹性件354远离凸轮353的一端会受到较大的弹力,由此,在此端设置紧固件356,能够因紧固件356与第一转轴32良好的固位稳定性,而解决第一弹性件354因受力过大而脱落的问题,有利于保证可折叠支架100的折叠运动不发生偏转,可靠性佳。
[0116] 请结合参阅图9、图10和图12,导电结构34连接至凸轮353的周侧面,可跟随凸轮353的转动而一起做转动运动,导电结构34能够电连接至第一电路或第二电路,以实现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相应功能。示例性地,导电结构34可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连接至凸轮
353。
[0117] 轴套357呈中空套筒状,且套设于第一摩擦件351、第一弹性件354、凸轮353、凹轮352和第二摩擦件351的外围,轴套357能够使其内部的结构件不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具有良好的保护性能。轴套357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均能够与导电结构34导通。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具有间距,也即为,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在轴套357的内表面间隔设置。
[0118]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电触点与第一磁性件60电连接,且第一导电触点电连接至第一电路,第一导电触点用于在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与第一磁性件60导通而使第一磁性件60的磁性与第二磁性件70相吸。第二导电触点与第二磁性件70电连接,且第二导电触点电连接至第二电路。第二导电触点用于在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为预设角度时,与第一磁性件60导通而使第一磁性件60的磁性与第二磁性件70相斥。
[0119] 当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未与凸轮353上的导电结构34接触时,由于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为断点,故而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无法导通。而当凸轮353转动到位于其上的导电结构34与第一导电触点或第二导电触点接触时,第一电路或第二电路才会导通。
[0120] 在第一支撑板40相对底板10转动,且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时,凸轮353上的导电结构34与第一导电触点接触而使第一电路导通,从而使第一磁性件60产生的磁性与第二磁性件70产生的磁性相吸,第一支撑板40与第二支撑板50贴合。在第一支撑板40相对底板10转动,且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凸轮353上的导电结构34与第一导电触点分离而与第二导电触点接触而使第二电路导通,从而使第一磁性件60产生的磁性与第二磁性件70产生的磁性相斥,进而使第二支撑板50相对第一支撑板40打开,使第二支撑板50、第一支撑板40与外部结构件形成稳定的支撑角度,并使可折叠支架100实现打开状态。而当第一支撑板40再次相对底板10转动,且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前的夹角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凸轮353上的导电结构34与第二导电触点分离而与第一导电触点接触而使第一电路导通,从而使第一磁性件60产生的磁性与第二磁性件70产生的磁性相吸,第一支撑板40与第二支撑板50贴合,并使可折叠支架100实现闭合状态。
[0121]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可折叠支架100还可以包括第二弹性件80,第二弹性件80弹性连接在第一支撑板40与第二支撑板50之间。示例性地,第二弹性件80可以为弹性布。
[0122]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支撑板40与第二支撑板50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80,故而第一支撑板40相对底板10转动至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间的夹角为预设角度时,由于第二弹性件80的弹力作用,第一支撑板40还可继续相对底板10转动,从而使第一支撑板40和底板10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增大,以适应移动终端210置于可折叠支架100上时用户观看角度的变化。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支撑板40再次相对底板10转动,且第一支撑板40与底板10之前的夹角小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时,第二弹性件80无弹性力作用,可折叠支架100逐渐实现闭合状态。
[0123]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