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713268.X

文献号 : CN11396861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崭华张恒

申请人 : 北京绿恒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属于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缺氧区,设置在主体的内部空间,并与入水部连通;好氧区,与缺氧区连通并位于缺氧区的下游;过渡区,与好氧区连通并位于好氧区的下游;第一回流管,其入口端位于过渡区内的中下游位置,其出口端位于缺氧区内。本发明设置第一回流管将硝化液由过渡区回流至缺氧区中,由于过渡区为非曝气区,水体会在过渡区中进行动态的静置泥水初步分离,因此能够避免大量污泥回流进入缺氧区内;同时,由于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位于过渡区内的中下游位置,因此保证了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与好氧区出水之间的液位差,进而使硝化液的回流量能够满足需求。

权利要求 :

1.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19),设有入水部(1)和出水部(15);

缺氧区,设置在所述主体(19)的内部空间,并与所述入水部(1)连通;

好氧区(6),设置在所述主体(19)的内部空间,与所述缺氧区连通并位于所述缺氧区的下游;

过渡区(9),设置在所述主体(19)的内部空间,与所述好氧区(6)连通并位于所述好氧区(6)的下游;

第一回流管(11),其入口端位于所述过渡区(9)内的中下游位置,其出口端位于所述缺氧区内;

第一隔筒(24),设置在所述主体(19)内,位于所述第一隔筒(24)的一侧形成所述过渡区(9),另一侧形成所述好氧区(6)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隔筒(24)设有水体由所述好氧区(6)进入所述过渡区(9)的进水口,所述第一回流管(11)的入口端远离所述进水口设置;

第二隔筒(25),设置在所述主体(19)内,所述第二隔筒(25)与所述第一隔筒(24)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隔筒(25)与所述第一隔筒(24)之间形成所述过渡区(9),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回流管(11)的入口端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区(9)两端;

所述第二隔筒(25)内部形成污泥沉降区(12),且所述污泥沉降区(12)与所述过渡区(9)连通,并位于所述过渡区(9)的下游,所述污泥沉降区(12)与所述出水部(15)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管(11)的入口端位于出口端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管(11)的入口端上方设有挡泥板(10),所述挡泥板(10)形成挡泥空间,所述第一回流管(11)的入口端设置在所述挡泥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10)弯折形成所述挡泥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板(10)与所述过渡区(9)的腔壁相连,所述挡泥板(10)与腔壁的夹角空间形成所述挡泥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体加速装置,设置在所述缺氧区内,并与所述入水部(1)相连接,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

所述第一回流管(11)的出口端与所述水体加速装置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加速装置包括:喷管(26),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喷管(26)的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管(11)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喷管(26),并延伸至所述喷管(26)内径减少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缺氧区罐体(18),设置在所述主体(19)内,所述缺氧区罐体(18)内部形成所述缺氧区,所述缺氧区罐体(18)与所述主体(19)之间形成所述好氧区(6)的其余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6)内设有曝气装置,所述缺氧区罐体(18)设有连通所述好氧区(6)的好氧区进水管(4),所述好氧区进水管(4)的出口延伸至所述曝气装置下方。

说明书 :

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生化水处理设备的内部工艺为A2/O工艺(也称厌氧‑缺氧‑好氧法)或A/O工艺(也称厌氧好氧工艺),这两种工艺均需要进行硝化液的回流,即将部分经好氧段反应后形成的硝化液回流至缺氧段内,以增强反硝化脱氮的效果,提升净水效果。
[0003] 现有技术中硝化液的回流有两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在间隔好氧段和缺氧段的隔板上开设通孔,将好氧段中的部分硝化液通过通孔直接回流到缺氧段内,但是,由于好氧段内的硝化液在气体作用下会携带较多的污泥,因此这种方式会导致较多污泥也通过该通孔进入到缺氧段内,从而导致污泥中的硝化细菌进入缺氧段内,扰乱并降低缺氧段内的反硝化反应效果;另一种方式是在好氧段顶部设置溢流口,在溢流口处设置位于设备外部的收集管道,通过收集管道将溢流的硝化液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缺氧段,但是由于收集管道的入口需要设置在溢流口处,因此收集管道与好氧段的液位差非常小,导致硝化液的回流量非常少,无法满足硝化液回流量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4]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硝化液的回流方式会导致含有硝化细菌的污泥进入缺氧段或者回流量不满足要求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
[0005]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 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包括:
[0007] 主体,设有入水部和出水部;
[0008] 缺氧区,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空间,并与所述入水部连通;
[0009] 好氧区,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空间,与所述缺氧区连通并位于所述缺氧区的下游;
[0010] 过渡区,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空间,与所述好氧区连通并位于所述好氧区的下游;
[0011] 第一回流管,其入口端位于所述过渡区内的中下游位置,其出口端位于所述缺氧区内。
[0012] 可选地,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位于出口端的上方。
[0013] 可选地,还包括:
[0014] 第一隔筒,设置在所述主体内,位于所述第一隔筒的一侧形成所述过渡区,另一侧形成所述好氧区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隔筒设有水体由所述好氧区进入所述过渡区的进水口,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远离所述进水口设置。
[0015] 可选地,还包括:
[0016] 第二隔筒,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第二隔筒与所述第一隔筒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隔筒与所述第一隔筒之间形成所述过渡区,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区两端。
[0017] 可选地,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上方设有挡泥板,所述挡泥板形成挡泥空间,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设置在所述挡泥空间内。
[0018] 可选地,所述挡泥板弯折形成所述挡泥空间。
[0019] 可选地,所述挡泥板与所述过渡区的腔壁相连,所述挡泥板与腔壁的夹角空间形成所述挡泥空间。
[0020] 可选地,还包括:
[0021] 水体加速装置,设置在所述缺氧区内,并与所述入水部相连接,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
[0022] 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出口端与所述水体加速装置连通。
[0023] 可选地,所述水体加速装置包括:
[0024] 喷管,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喷管的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0025] 可选地,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喷管,并延伸至所述喷管内径减少的部分。
[0026] 可选地,还包括:
[0027] 缺氧区罐体,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缺氧区罐体内部形成所述缺氧区,所述缺氧区罐体与所述主体之间形成所述好氧区的其余部分。
[0028] 可选地,所述好氧区内设有曝气装置,所述缺氧区罐体设有连通所述好氧区的好氧区进水管,所述好氧区进水管的出口延伸至所述曝气装置下方。
[0029] 可选地,所述第二隔筒内部形成污泥沉降区,且所述污泥沉降区与所述过渡区连通,并位于所述过渡区的下游,所述污泥沉降区与所述出水部相连通。
[0030]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31] 1.本发明提供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包括主体,设有入水部和出水部;缺氧区,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空间,并与所述入水部连通;好氧区,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空间,与所述缺氧区连通并位于所述缺氧区的下游;过渡区,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空间,与所述好氧区连通并位于所述好氧区的下游;第一回流管,其入口端位于所述过渡区内的中下游位置,其出口端位于所述缺氧区内。
[0032] 本发明设置缺氧区用于入水部通入的水体进行反硝化反应,然后进入好氧区进行好氧反应,以对水体进行净化,好氧区流出的硝化液进入到过渡区中,并设置第一回流管将硝化液回流至缺氧区中,以增强反硝化脱氮的效果,提升净水效果,由于硝化液需要从好氧区流出至过渡区内才通过第一回流管回流,而过渡区为非曝气区,水体会在过渡区中进行动态的静置泥水初步分离,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硝化液直接从好氧区返回至缺氧区的方式会导致硝化液携带大量污泥进入缺氧区,本发明通过设置过渡区能够避免大量污泥回流进入缺氧区内,进而避免硝化细菌进入缺氧区扰乱并降低缺氧区内的反硝化反应效果,从而提升净水效果;
[0033] 同时,由于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位于过渡区内的中下游位置,因此保证了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与好氧区出水之间的液位差,进而使硝化液的回流量能够满足需求,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好氧区顶部设置溢流口,在溢流口处设置位于设备外部的收集管道将硝化液进行回流的方式,本发明通过将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设置在过渡区内的中下游位置保证了硝化液的回流量。
[0034] 2.本发明提供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位于出口端的上方。
[0035] 本发明的第一回流管采用将硝化液在重力作用下回流的方式,将其回流至缺氧区内,无需设置抽吸装置,降低本发明设备的动力需要,进而降低能耗。
[0036] 3.本发明提供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隔筒,设置在所述主体内,位于所述第一隔筒的一侧形成所述过渡区,另一侧形成所述好氧区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隔筒设有水体由所述好氧区进入所述过渡区的进水口,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远离所述进水口设置。
[0037] 本发明设置第一隔筒分隔形成过渡区和好氧区,水体通过进水口直接由好氧区进入过渡区内,缩短其移动路径,从而降低水体流动的动力需要,使本发明的设备结构更合理,同时,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远离进水口设置,使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与进水口具有一定的液位差,从而保证硝化液的回流量。
[0038] 4.本发明提供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隔筒,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第二隔筒与所述第一隔筒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隔筒与所述第一隔筒之间形成所述过渡区,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区两端。
[0039] 本发明设置第二隔筒与第一隔筒之间形成过渡区,且第二隔筒与第一隔筒同轴设置,即第二隔筒与第一隔筒之间的空间是均匀的,从而使水体在过渡区内的流速相同,保证水体在过渡区中进行动态的静置泥水初步分离,避免由于空间的不均衡导致水流速不同,进而导致扰动动态的静置泥水初步分离的状态,因此本发明的设备结构更合理;同时,进水口与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区两端,能够形成液位差以保证硝化液的回流量。
[0040] 5.本发明提供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上方设有挡泥板,所述挡泥板形成挡泥空间,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设置在所述挡泥空间内。
[0041] 本发明设置挡泥板,并将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设置在挡泥板形成的挡泥空间内,防止过渡区内的污泥进入第一回流管,从而避免了缺氧区被无效污泥占用反应空间,降低本装置的处理水量。
[0042] 6.本发明提供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所述挡泥板弯折形成所述挡泥空间。
[0043] 本发明的挡泥板弯折形成挡泥空间,以对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进行遮挡,这种结构更适于将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设置在过渡区的中游位置。
[0044] 7.本发明提供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所述挡泥板与所述过渡区的腔壁相连,所述挡泥板与腔壁的夹角空间形成所述挡泥空间。
[0045] 本发明的挡泥板与过渡区的腔壁相连,两者之间的夹角空间形成挡泥空间对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进行遮挡,这种结构更适于将第一回流管的入口端设置在过渡区的下游位置。
[0046] 8.本发明提供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还包括水体加速装置,设置在所述缺氧区内,并与所述入水部相连接,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出口端与所述水体加速装置连通。
[0047] 本发明通过设置水体加速装置使包含污水的水体由入水部进入缺氧区内,由于水体加速装置的内径有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因此水体会在该处产生瞬间的流速加大,进一步提升水体的流速,从而满足水体的流速要求,无需设置额外的动力装置,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并降低本设备的加工复杂性;
[0048] 同时,由于水体加速装置通过内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少使得其出口处水体流速加大,按照伯努利原理,此时水体加速装置的出口处的水压相对较低,第一回流管的出口端与水体加速装置连通,使得硝化液在压力作用下进入第一回流管回流,从而保证硝化液的回流量满足需求。
[0049] 9.本发明提供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所述水体加速装置包括喷管,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喷管的至少一部分呈锥形设置。
[0050] 本发明通过将喷管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锥形,使得喷管的内径有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进而使水体在该处产生瞬间的流速加大,进一步提升水体的流速,并按照伯努利原理,在喷管的出口处产生较低的水压,此外设置为锥形可以具有导向作用,其相较于设置为直角形可以有效减小水体在该处撞击产生的阻力,避免水体动力的流失。
[0051] 10.本发明提供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喷管,并延伸至所述喷管内径减少的部分。
[0052] 本发明将第一回流管的出口端延伸至喷管内径减少的部分,便于硝化液受到压力作用而进行回流;同时,设置在喷管内径减少的部分可以避免通过入水部进入喷管的水体直接进入第一回流管内,进而进入过渡区中扰乱水体进行动态的静置泥水初步分离的状态,且无法参与好氧区及缺氧区的净水反应,导致设备的净水效果降低,同时也会导致硝化液无法进行回流。
[0053] 11.本发明提供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还包括:缺氧区罐体,设置在所述主体内,所述缺氧区罐体内部形成所述缺氧区,所述缺氧区罐体与所述主体之间形成所述好氧区的其余部分。
[0054] 本发明设置缺氧区罐体形成缺氧区以及好氧区的其余部分,避免缺氧区与好氧区的环境受到影响,使本发明的设备结构更合理。
[0055] 12.本发明提供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所述好氧区内设有曝气装置,所述缺氧区罐体设有连通所述好氧区的好氧区进水管,所述好氧区进水管的出口延伸至所述曝气装置下方。
[0056] 本发明设置好氧区进水管将缺氧区的出水引导至曝气装置下方进行释放,一方面避免好氧区内的气体进入缺氧区内,扰乱缺氧区内的反硝化反应,另一方面相较于缺氧区的出水从曝气装置上方进入好氧区内,能够避免其扰乱好氧区内进行好氧反应的水体,导致好氧区内的好氧反应不充分,影响本发明的设备的净水效果。
[0057] 13.本发明提供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所述第二隔筒内部形成污泥沉降区,且所述污泥沉降区与所述过渡区连通,并位于所述过渡区的下游,所述污泥沉降区与所述出水部相连通。
[0058] 本发明设置污泥沉降区对过渡区的出水进行沉淀处理,使水体中的污泥沉降,并使水体中的悬浮物聚集下沉,以进行泥水分离,从而提升本发明设备的净水效果。

附图说明

[005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60]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正剖视图;
[0061]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缺氧区罐体的侧剖视图;
[0062] 图3为图1所示的A‑A向的剖视图;
[0063]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俯视图;
[0064]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65]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提供的挡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66] 附图标记说明:
[0067] 1.入水部;2.循环管;3.混合区;4.好氧区进水管;5.曝气器;6.好氧区;7.阻气板;8.第二导板;9.过渡区;10.挡泥板;11.第一回流管;12.污泥沉降区;13.分离区;14.出水堰;15.出水部;16.污泥斗;17.排泥管;18.缺氧区罐体;19.主体;20.反应区;21.通道;22.第二回流管;23.第一导板;24.第一隔筒;25.第二隔筒;26.喷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68]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69]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70]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71]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72] 实施例1
[007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如图1‑图4所示,包括
[0074] 主体19,设有入水部1和出水部15,入水部1用于向主体19内通入包含有污水的水体,出水部15用于将本设备处理后的水体通出;本实施例对主体19的材质不做限定,其可以采用钢结构、混凝土结构、高分子材料等;本实施例对主体19的形状不做限定,其可以为圆柱形,矩形等。
[0075] 缺氧区,设置在所述主体19的内部空间,并与所述入水部1连通,以对水体进行反硝化反应,本实施例对缺氧区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设置缺氧区罐体18,设置在所述主体19内,所述缺氧区罐体18内部形成所述缺氧区,且缺氧区罐体18设有通入好氧区6内或主体19外的排气管,以排出水体撞击及反硝化反应产生的气体,避免气体占用缺氧区空间,降低本实施例的处理水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隔板分隔形成缺氧区。
[0076]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缺氧区包括混合区3,与入水部1相连通;反应区20,与所述混合区3通过通道21连通;第二回流管22,设有回流进水端和回流出水端,所述回流进水端连通所述反应区20,回流出水端连通混合区3,水体由入水部1首先进入混合区3内,在搅拌设备的作用下进行充分的混合,提高反硝化细菌与水体的接触概率,使水体与反硝化细菌充分混合,然后进入反应区20内,由于反应区20内不具备搅拌设备,因此水流度会降低,使水体在反应区20内可以进行充分的反硝化反应,进而使缺氧区完成充分的反硝化反应,第二回流管22用于将反应区20内的部分水体回流至混合区3内,进而使得反应区20内形成的优势反硝化菌种能够回流参与混合区3内的混合,使原水能够直接与优势反硝化菌种进行混合及扩散,大大缩短了缺氧区内的菌种选择时间,在反应区20内经过反硝化反应后的水体通过好氧区进水管4进入好氧区6;当然,反应区20与混合区3内的反应不是绝对的划分,在反应区20在存在有混合过程,在混合区3内也存在有反硝化反应。
[0077] 本实施例对通道21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如图1所示,通道21弯折设置,其弯折端朝向循环管2的循环出水口方向延伸。使通道21具有阻挡作用,一方面阻挡有益污泥留存在混合区3内,用于参与水力循环搅拌净化水体,另一方面可以阻挡水体大量进入反应区20内,保证混合区3内参与水力循环搅拌的水量,此外,使得通道21在反应区20内开口处的出水呈吹扫流态,可以防止反应区20内产生污泥堆积。
[0078] 进一步在反应区20内设有第一导板23,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导板23朝向所述通道21的出水口延伸,使得通道21的出水撞击在第一导板23上以改变水体流动的流向及流速,从而通过水体的扰动促进反硝化细菌与水体的混合,此外第一导板23对通道21的出水进行卸能,保证反应区20内水体的流速降低,从而进行充分的反硝化反应;第一导板23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栓可拆卸的与缺氧区罐体28固定相连。
[0079] 作为优选方案,第一导板23开设有网孔,使通道21的出水穿过网孔上升,避免第一导板23对通道21的出水造成较大阻力,从而阻碍水体进入反应区20,同时网孔还可以避免第一导板23下方堆积气体和污泥。
[0080] 本实施例的混合区3内的搅拌设备采用水力循环搅拌的方式,以降低本实施例的能耗;在混合区3内设置水体加速装置,并与入水部1相连接,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水体加速装置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以对水体进行加速,从而满足水体进行水力循环搅拌的流速要求,使得本实施例无需设置额外的辅助动力装置。
[0081] 本实施例对水体加速装置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水体加速装置包括喷管26,与所述入水部1相连接,沿水体的流动方向,所述喷管26的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以对水体进行加速,从而满足水体进行水力循环搅拌的流速要求,使得本实施例无需设置额外的辅助动力装置,喷管26内径较小的部分可以位于其中部或出水端,本实施例优选设置在出水端,并且其内径发生变化的过渡部分为了减小水体流动的阻力而呈锥形设置,喷管26截面可以采用矩形、多边形、圆形等形状,本实施例为避免喷管26的管壁产生死角而采用圆形。
[0082] 为进一步促进水体在混合区3内进行充分的混合搅拌,在喷管26外罩设循环管2,所述循环管2沿水体流动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循环进水口和循环出水口,循环进水口与喷管26和主体19底壁之间分别设置有缝隙,使得所述循环进水口与所述入水部1相连通,经喷管26加速后的水体进入循环管2内,然后由循环出水口进入混合区3,由于喷管26通过内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少使得其出口处水体流速加大,按照伯努利原理,喷管26出口处的水压相对较低,在低压的压力作用与水体的推动作用下,混合区3内的水体会通过循环进水口部位的缝隙再次进入循环管2,使得水体在缺氧区内形成水力循环搅拌,通过水力循环搅拌提高反硝化细菌与水体的接触概率,使水体在混合区3内与反硝化细菌充分混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搅拌设备也可以不采用水力循环搅拌的方式,而采用机械搅拌的方式。
[0083] 本实施例对循环管2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其可以是直管,优选的,本实施例的循环管2沿水体流动方向,其内径的至少一部分发生减小,进而对从混合区3内再次进入循环管2的水体以及从喷管26喷出的水体进行加速,进一步提升水体的流速,保证水体可以持续进行水力循环搅拌,同时可以降低喷管26对水体加速的要求,进而降低进入喷管26的水体的流速要求,从而降低将水体通入喷管26的所需动力及能源消耗,进一步的,循环管2内径发生变化的过渡部分为了减小水体流动的阻力而呈锥形设置,同时,为了便于循环管2的出水均匀扩散至缺氧区内,优选的,将循环管2的循环出水口设置为扩散状。
[0084] 此时,为避免循环管2的出水直接进入反应区3,本实施例优选将通道21设置在所述缺氧区远离循环管2的循环出水口的一端。
[0085] 为促进反应区20内的水体通过第二回流管22回流至混合区3内,优选将第二回流管22的回流出水端与循环管2下端连通,通过喷管26出口位置产生的负压带动水体回流,同时可以避免水体由回流出水端进入第二回流管22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回流管22的回流出水端也可以与喷管26连通,通过喷管26出口位置产生的负压带动水体回流,为避免入水部1的水体进入第二回流管22,优选将第二回流管22的回流出水端延伸至喷管26内径减少的部分。
[0086] 好氧区6,设置在所述主体19的内部空间,与所述缺氧区连通并位于所述缺氧区的下游,即本实施例同时设有好氧区6和缺氧区,即为两氧复合,在好氧区6内设有曝气装置,使得水体在好氧区6内进行包括硝化反应的好氧反应,好氧区6设有连通主体19外的排空管,用于在维修及清洁使对好氧区6进行排空,同时用于将好氧区6堆积的污泥排出。
[0087] 本实施例对好氧区6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主体19内设置第一隔筒24,第一隔筒24与主体19之间形成好氧区6的一部分,缺氧区罐体18与主体19之间形成好氧区6的其余部分;当然,在其他实施中,好氧区6也可以仅由第一隔筒24与主体19构成,或者好氧区6也可以为由隔板在主体19隔出的空间。
[0088] 本实施例对缺氧区与好氧区6的连通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如图1所示,缺氧区罐体18设有连通反应区20与好氧区6的好氧区进水管4,好氧区进水管4的出口延伸至曝气装置下方,使水体在曝气装置的气提作用下向上运动,同时可以避免好氧区6内的气体通过好氧区进水管4进入缺氧区罐体18。
[0089] 本实施例对曝气装置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曝气装置包括多个曝气器5,多个曝气器5通过气路管路连通,且多个所述曝气器5设置为环绕缺氧区罐体18的多个环形结构,使气体均匀进入好氧区6,以进行充分的好氧反应,同时环状排列的曝气器5的上升气体在好氧区6内形成气帘,进而带动水体上升,然后水体受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降,使气帘之间形成两个相向的纵向涡流,通过纵向涡流的循环混合作用促进水体与包括硝化细菌的好氧细菌的混合与反应,同时纵向涡流有利于颗粒体的悬浮及水力擦切,从而促进颗粒污泥的生成,因此提高了好氧区6内的混合态效益,进而提升净水效果,此外由于好氧区6内具有颗粒污泥,因此在好氧区6内不仅仅进行好氧反应,还可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同时由于颗粒污泥自身还具有净化的作用,因此会提升本实施例的净化效果,从而提升本实施例的处理负荷和处理水量,使本实施例的处理水量是现有技术的2倍‑4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曝气装置只要能够满足向好氧区6内通入气体即可。
[0090] 为进一步促进好氧区6内形成纵向涡流,优选的,在好氧区6内设置第二导板8,第二导板8可以与第一隔筒24焊接,也可以与第一隔筒24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第二导板8位于曝气器5产生的水体流动的流动方向上,随气帘上升的水体受到第二导板8的阻碍而回流,进而促使好氧区6内的气帘之间形成两个相向的纵向涡流。
[0091] 本实施例对第二导板8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为避免第二导板8对水体流动造成较大阻力,优选的,第二导板8倾斜设置,并沿水体进行回流的方向或反向延伸,如图1所示,当水体向上流动至第二导板8位置后,会与第二导板8发生撞击,进而可以转向发生朝向下方的流动,然后与上升的水体发生汇集,并形成稳定的涡流;为避免第二导板8下方出现气体及污泥堆积的现象,优选的,第二导板8设有开孔。
[0092] 过渡区9,设置在所述主体19的内部空间,与所述好氧区6连通并位于所述好氧区6的下游,由于过渡区9为非曝气区,从好氧区6流出的水体会在过渡区9中进行动态的静置泥水初步分离,使收集的用于回流的硝化液其悬浮物及污泥含量较低。
[0093] 本实施例对过渡区9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主体19内设置第二隔筒25,第二隔筒25与第一隔筒24同轴设置,且第二隔筒25与第一隔筒24之间形成所述过渡区9;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过渡区9可以是由隔板在主体19内分隔出的任意空间。
[0094] 第一隔筒24设有水体由所述好氧区6进入所述过渡区9的进水口,本实施例对进水口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如图1所示,进水口为在第一隔筒24的顶部均匀设置的多个过水孔,过水孔优选为方形通孔,以便于对污泥进行筛选,并使水体均匀流出,好氧区6内的水体穿过过水孔进入过渡区9;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水体也可以直接漫过第一隔筒24而进入过渡区9,第一隔筒24顶部即为进水口。
[0095] 为防止过渡区9内分离出的污泥堆积在过渡区9底部占用容纳水体的空间,进一步在过渡区9的底部设置适于污泥回流至所述好氧区6的开口,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筒24底部与缺氧区罐体18之间形成该开口,过渡区9中沉降性较好的颗粒污泥通过该开口返回至好氧区6内,可以补充好氧区6内的颗粒污泥及硝化细菌,提升好氧区6的净水效果。
[0096] 由于好氧区6内设有曝气装置,为防止好氧区6内的气体通过过渡区9底部连通好氧区6的开口进入过渡区9内,影响过渡区9内的水体状态,并阻碍污泥进入好氧区6,本实施例进一步在开口处设置阻气板7,且阻气板7位于所述好氧区6内,阻气板7为与缺氧区罐体18焊接或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的板体,其朝向好氧区6的底部延伸,用于在开口处形成阻碍,避免气体进入过渡区9。
[0097] 本实施例对阻气板7的位置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如图1所示,阻气板7位于过渡区9连通好氧区6的开口的下方,在该开口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导板8,该第二导板8与阻气板7配合使得在开口处形成具有一段距离的通路,从而使气体更难以通过该通路进入过渡区9内。
[0098] 为延长水体在过渡区9内留存的时间,使其充分的进行泥水初步分离,提升泥水分离及絮体污泥颗粒化的效果,本实施例优选将过渡区9的内腔至少部分弯折以形成倾斜部,该倾斜部的底部与所述好氧区6连通,通过设置倾斜部,从而延长过渡区9的路径长度,同时倾斜部还具有导向作用,沉降性较好的颗粒污泥在下落过程中落在倾斜部的侧壁上,然后受导向的向过渡区9底部与好氧区6的连通处移动,便于沉降性较好的颗粒污泥进入好氧区6;本实施例中过渡区9的倾斜部由第一隔筒24弯折形成,使本实施例的结构布置更合理,充分利用主体19内的空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主体19的高度使过渡区9的路径能够满足要求时,也可以不设置倾斜部。
[0099] 第一回流管11,其入口端位于所述过渡区9内的中下游位置,其出口端位于所述缺氧区内,由于第一回流管11的入口端与过渡区9的进水口之间需要具有一段距离,使两者之间形成液位差,进而使消化液的回流量满足要求,因此第一回流管11的入口端远离所述进水口设置。
[0100] 本实施例对第一回流管11入口端的位置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如图1所示,过渡区9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回流管11的入口端分别设置在所述过渡区9两端,即第一回流管11的入口端设置在过渡区9内的下游位置,以便于形成液位差,进而使进入第一回流管11的硝化液满足需求。
[0101] 本实施例对第一回流管11中硝化液回流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如图1所示,第一回流管11的入口端位于出口端的上方,即第一回流管11入口端位于第一回流管11的上部,出口端位于第一回流管11的下部,使硝化液通过自身重力的作用进行回流,无需设置抽吸装置,降低本发明设备的动力需要,进而降低能耗;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一回流管11上设置回流泵以带动硝化液进行回流。
[0102] 进一步的,为避免过渡区9内分离出的污泥以及悬浮物进入第一回流管11内,进而进入缺氧区中占用水体空间,本实施例在第一回流管11的入口端上方设有挡泥板10,所述挡泥板10形成挡泥空间,所述第一回流管11的入口端设置在所述挡泥空间内。
[0103] 本实施例对挡泥板10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挡泥板10与第二隔筒25焊接或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并位于第二隔筒25远离第一隔筒24的一侧,以便于形成过渡区9的倾斜部,所述挡泥板10与腔壁的夹角空间形成所述挡泥空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挡泥板10也可以设置在第二隔筒25靠近第一隔筒24的一侧,或设置在第一隔筒24上。
[0104] 本实施例对第一回流管11出口端的位置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第一回流管11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喷管26,并延伸至所述喷管26内径减少的部分;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回流管11的出口端也可以与循环管2的下端连通,喷管26出口处产生的低压的压力作用同样能够带动硝化液进行回流;第一回流管11的出口端还可以与缺氧区罐体18连通,此时硝化液仅在重力作用下进行回流。
[0105] 污泥沉降区12,由第二隔筒25内部形成,并位于缺氧区罐体18上方,以合理利用主体19的内部空间,所述污泥沉降区12与所述过渡区9连通,并位于所述过渡区9的下游,以对过渡区9的出水进行沉淀以实现泥水分离;本实施例中,沿本实施例的径向方向,即主体19的径向方向上,也即本实施例的横截面,过渡区9环绕污泥沉降区12,及过渡区9的出水从污泥沉降区12的外周流入污泥沉降区12内,即周进式。
[0106] 为便于收集污泥沉降区12内的污泥及悬浮物,本实施例优选的,如图1所示,在缺氧区罐体18上设置位于污泥沉降区12内的污泥斗16,所述污泥斗16设有延伸至所述主体19外部的排泥管17,由于污泥沉降区12内的水体在污泥斗16四周向上运动,因此污泥斗16内的水体与其外部水体相比相对静止,污泥及悬浮物会想污泥斗16内聚集,然后通过排泥管17排出,一方面降低污泥沉降区12内的污泥及悬浮物含量,减轻分离区13的工作压力,使出水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减少污泥回流至过渡区9,进而进入好氧区6的量,降低污泥占用好氧区6以及主体19内的水体空间。
[0107] 为提升本实施例的净水效果,污泥沉降区12顶部设置分离区13,所述分离区13包括多个倾斜且平行设置的分离管,水体从分离管流出时,悬浮物和较小污泥会受到阻碍从而吸附在分离管上,进一步聚集后下落,因此可以进一步提升净水效果,减少本实施例出水中的悬浮物,水体流出分离区13之后会进入设置在分离区13上方的出水堰14中,进而从出水部15排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分离区13,仅具有一定空间作为污泥沉降区12以使水体进行沉淀分离即可。
[0108]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水体的流动路径如下:
[0109] 水体由入水部1进入主体19内,通过喷管26对水体进行加速,加速后的水体通过循环管2进入混合区3内,混合区3内的一部分水体在重力作用以及水体加速装置的低压的压力作用下返回循环管2进行循环混合,另一部分水体通过通道21进入反应区20内,反应区20内的水体一部分通过第二回流管22返回混合区3,另一部分水体通过好氧区进水管4进入好氧区6,水体在曝气器5的气提作用下形成纵向涡流以进行充分的混合及反应,而后进入过渡区9,其中少部分硝化液通过第一回流管11返回缺氧区,大部分水体通过第二隔筒25与缺氧区罐体18之间形成的开口进入污泥沉降区12内,污泥沉降区12内的水体的少部分携带悬浮物和较小污泥进入污泥斗16并通过排泥管17排出,水体的大部分向上移动穿过分离区13,进而通过出水堰14由出水部15排出。
[0110] 实施例2
[0111] 本实施例提供的周进式连续流两氧复合颗粒污泥净化处理装置,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第一回流管11入口端的位置以及挡泥板10的结构位置不同,在本实施例中仅对于上述区别进行描述,如图5和图6所示
[0112] 本实施例第一回流管11入口端位于过渡区9内的中游位置,此时,过渡区9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回流管11的入口端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以形成液位差,保证硝化液的回流量。
[0113] 本实施例的挡泥板10连接第一隔筒24和第二隔筒25,其弯折形成挡泥空间,第一回流管11的入口端位于挡泥空间内。
[0114]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