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362125.5

文献号 : CN11399722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潘涌徐鑫王鹏飞

申请人 : 南京朗劲风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包括支撑单元,包括支撑座、设置于支撑座中部的固定柱、设置于固定柱上的螺旋槽,以及设置于固定柱上的触发组件;装夹单元,设置于触发单元侧面,其包括定位座、设置于定位座顶部的顶端夹持组件,以及设置于固定柱侧面的底端夹持组件;装夹单元对称设置为两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只需通过控制手动挤压架的升降,使触发组件对两组原材同时进行固定装夹,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顶端夹持、底端夹持,以及定位座限位使原材固定的更加紧密和稳定。

权利要求 :

1.一种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单元(100),包括支撑座(101)、设置于所述支撑座(101)中部的固定柱(102)、设置于所述固定柱(102)上的螺旋槽(103),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柱(102)上的触发组件(104);

装夹单元(200),设置于所述触发组件(104)侧面,其包括定位座(201)、设置于所述定位座(201)顶部的顶端夹持组件(202),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柱(102)侧面的底端夹持组件(203);

所述装夹单元(200)对称设置为两组;

所述触发组件(104)包括外套筒(104a)、设置于所述外套筒(104a)中部的内套筒(104b)、设置于所述内套筒(104b)外侧并与所述外套筒(104a)顶部活动连接的套环(104c)、设置于所述内套筒(104b)内并与所述螺旋槽(103)接触的导向柱(104d),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内套筒(104b)两侧的第一触发片(104e)和第二触发片(104f);所述第一触发片(104e)和所述第二触发片(104f)结构相同;所述外套筒(104a)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套环(104c)连接的环槽(N);

所述第一触发片(104e)包括与所述内套筒(104b)侧面连接的延伸片(104e‑1)、与所述延伸片(104e‑1)外端底部连接的触发块(104e‑2)、设置于所述触发块(104e‑2)外端的推进边(104e‑3)、与所述推进边(104e‑3)连通的缓冲边(104e‑4)、设置于所述触发块(104e‑2)外侧的弧形边(104e‑5),以及设置于所述延伸片(104e‑1)底部的触发柱(104e‑6);

所述外套筒(104a)包括对称设置于其两侧的两组延伸触发板(104a‑1)、设置于所述延伸触发板(104a‑1)侧面的第一外凸弧形块(104a‑2)、设置于两组所述延伸触发板(104a‑1)之间的手动挤压架(104a‑3),以及设置于所述手动挤压架(104a‑3)底部并一端与所述支撑座(101)连接的直线移动柱(104a‑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座(201)包括设置于其内侧的定位口(201a)、设置于所述定位口(201a)内的弹性贴片(201b)、设置于所述定位座(201)顶部的基块(201c)、设置于所述基块(201c)内侧的第一贴合弧边(201d),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基块(201c)两侧的直线弹簧移动件(201e)。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端夹持组件(202)包括推进块(202a)、设置于所述推进块(202a)一侧的第二贴合弧边(202b)、设置于所述推进块(202a)一端的切入弧边(202c)、设置于所述推进块(202a)另一端的铰接头(202d)、设置于所述推进块(202a)顶部的转动口(202e)、与所述铰接头(202d)铰接的夹持块(202f)、设置于所述夹持块(202f)上方的导向槽口(202g)、设置于所述导向槽口(202g)内的变动块(202h),以及设置于所述夹持块(202f)底部的第一夹持头(202i);所述导向槽口(202g)末端设置于所述夹持块(202f)中部,所述第一夹持头(202i)对称设置为两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动块(202h)设置为弧形块,包括设置于其顶部的斜向边(202h‑1),以及与所述斜向边(202h‑1)连通的水平边(202h‑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端夹持组件(203)包括夹持板(203a)、设置于所述夹持板(203a)一侧的第二夹持头(203b)、与所述夹持板(203a)连接的第一弹簧(203c),以及设置于所述夹持板(203a)顶部并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凸弧形块(104a‑2)下方的第二外凸弧形块(203d);所述第二夹持头(203b)对称设置为两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弹簧移动件(201e)包括与所述基块(201c)连接的第一锁定板(201e‑1)、与所述推进块(202a)连接的第二锁定板(201e‑2)、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锁定板(201e‑1)和所述第二锁定板(201e‑2)连接的伸缩柱(201e‑3),以及设置于所述伸缩柱(201e‑3)外侧的第二弹簧(201e‑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01)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夹持板(203a)底端卡合的直线导向槽。

说明书 :

一种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夹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定位装夹装置用于对物品进行固定,原材快速定位装夹装置属于其中的一种,但以往的原材快速定位装夹装置大多固定效果不佳,不能对工件进行有效固定,容易导致工件在加工时发生偏移,降低了使用者对原材快速定位装夹装置的体验感,不能满足当今市场的需求,在对两组原材装夹时需依次装夹,浪费时间,由于以上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原材快速定位装夹装置的实用性和使用性,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种原材快速定位装夹装装置。

发明内容

[0003]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04] 鉴于上述或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0005]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其能够同时对两组原材装夹,保证固定强度。
[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其包括支撑单元,包括支撑座、设置于支撑座中部的固定柱、设置于固定柱上的螺旋槽,以及设置于固定柱上的触发组件;
[0007] 装夹单元,设置于触发单元侧面,其包括定位座、设置于定位座顶部的顶端夹持组件,以及设置于固定柱侧面的底端夹持组件;
[0008] 装夹单元对称设置为两组。
[0009] 作为本发明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触发组件包括外套筒、设置于外套筒中部的内套筒、设置于内套筒外侧并与外套筒顶部活动连接的套环、设置于内套筒内并与螺旋槽接触的导向柱,以及分别设置于内套筒两侧的第一触发片和第二触发片;第一触发片和第二触发片结构相同;外套筒顶部设置有与套环连接的环槽。
[0010] 作为本发明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第一触发片包括与内套筒侧面连接的延伸片、与延伸片外端底部连接的触发块、设置于弧形块外端的推进边、与推进边连通的缓冲边、设置于触发块外侧的弧形边,以及设置于延伸片底部的触发柱。
[0011] 作为本发明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外套筒包括对称设置于其两侧的两组延伸触发板、设置于延伸触发板侧面的第一外凸弧形块、设置于两组延伸触发板之间的手动挤压架,以及设置于手动挤压架底部并一端与支撑座连接的直线移动柱。
[0012] 作为本发明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定位座包括设置于其内侧的定位口、设置于定位口内的弹性贴片、设置于定位座顶部的基块、设置于基块内侧的第一贴合弧边,以及固定设置于基块两侧的直线弹簧移动件。
[0013] 作为本发明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顶端夹持组件包括推进块、设置于推进块一侧的第二贴合弧边、设置于推进块一端的切入弧边、设置于推进块另一端的铰接头、设置于推进块顶部的转动口、与铰接头铰接的夹持块、设置于夹持块上方的导向槽口、设置于导向槽口内的变动块,以及设置于夹持块底部的第一夹持头;导向槽口末端设置于夹持块中部。
[0014] 作为本发明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变动块设置为弧形块,包括设置于其顶部的斜向边,以及与斜向边连通的水平边。
[0015] 作为本发明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底端夹持组件包括夹持板、设置于夹持板一侧的第二夹持头、与夹持板连接的第一弹簧,以及设置于夹持板顶部并设置于第一外凸弧形块下方的第二外凸弧形块。
[0016] 作为本发明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直线弹簧移动件包括与基块连接的第一锁定板、与推进块连接的第二锁定板、两端分别与第一锁定板和第二锁定板连接的伸缩柱,以及设置于伸缩柱外侧的第二弹簧。
[0017] 作为本发明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支撑座顶部设置有与夹持板底端卡合的直线导向槽。
[001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只需通过控制手动挤压架的升降,使触发组件对两组原材同时进行固定装夹,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顶端夹持、底端夹持,以及定位座限位使原材固定的更加紧密和稳定。

附图说明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20] 图1为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0021] 图2为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的支撑单元结构图。
[0022] 图3为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的触发组件拆分图。
[0023] 图4为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的装夹单元结构图。
[0024] 图5为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的顶端夹持组件结构图。
[0025] 图6为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的变动块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7]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8]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0029] 实施例1
[0030] 参照图1~6,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快速定位的装夹装置,其能够同时对两组原材装夹,保证固定强度。
[0031] 具体的,支撑单元100,包括支撑座101、设置于所述支撑座101中部的固定柱102、设置于所述固定柱102上的螺旋槽103,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柱102上的触发组件104。
[0032] 装夹单元200,设置于所述触发单元100侧面,其包括定位座201、设置于所述定位座201顶部的顶端夹持组件202,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柱102侧面的底端夹持组件203。
[0033] 所述装夹单元200对称设置为两组。
[0034] 进一步的,所述触发组件104包括外套筒104a、设置于所述外套筒104a中部的内套筒104b、设置于所述内套筒104b外侧并与所述外套筒104a顶部活动连接的套环104c、设置于所述内套筒104b内并与所述螺旋槽103接触的导向柱104d,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内套筒104b两侧的第一触发片104e和第二触发片104f;所述第一触发片104e和所述第二触发片
104f结构相同;所述外套筒104a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套环104c连接的环槽N。
[0035] 应说明的是,外套筒104a和内套筒104b通过环槽N与套环104c活动连接实现内套筒104b可相对外套筒104a转动的功能。当工作人员控制手动挤压架104a‑3下降时,将带动外套筒104a向下移动并使内套筒104b跟随其同时运动,由于内套筒104b内壁的导向柱104d一端设置于螺旋槽103内,当内套筒104b下降时使导向柱104d沿螺旋槽103方向移动,最终使内套筒104b呈螺旋下降的趋势。因此与内套筒104b连接的第一触发片104e和第二触发片104f具有相同的螺旋下降趋势。螺旋槽103的槽径大小可根据需夹持的原材M更换不同的固定柱102满足任意原材M的装夹需求。
[0036]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触发片104e包括与所述内套筒104b侧面连接的延伸片104e‑1、与所述延伸片104f外端底部连接的触发块104e‑2、设置于所述触发块104e‑2外端的推进边104e‑3、与所述推进边104e‑3连通的缓冲边104e‑4、设置于所述触发块104e‑2外侧的弧形边104e‑5,以及设置于所述延伸片104e‑1底部的触发柱104e‑6。
[0037] 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筒104a包括对称设置于其两侧的两组延伸触发板104a‑1、设置于所述延伸触发板104a‑1侧面的第一外凸弧形块104a‑2、设置于两组所述延伸触发板104a‑1之间的手动挤压架104a‑3,以及设置于所述手动挤压架104a‑3底部并一端与所述支撑座101连接的直线移动柱104a‑4。设置直线移动柱104a‑4与支撑座101连接,为了保证外套筒104a不会因摩擦力跟随内套筒104b转动,使外套筒104a沿垂直方向升降。
[0038]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座201包括设置于其内侧的定位口201a、设置于所述定位口201a内的弹性贴片201b、设置于所述定位座201顶部的基块201c、设置于所述基块201c内侧的第一贴合弧边201d,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基块201c两侧的直线弹簧移动件201e。设置直线弹簧移动件201e对推进块202a移动方向进行限位并具有回弹的趋势。
[0039] 进一步的,所述顶端夹持组件202包括推进块202a、设置于所述推进块202a一侧的第二贴合弧边202b、设置于所述推进块202a一端的切入弧边202c、设置于所述推进块202a另一端的铰接头202d、设置于所述推进块202a顶部的转动口202e、与所述铰接头202d铰接的夹持块202f、设置于所述夹持块202f上方的导向槽口202g、设置于所述导向槽口202g内的变动块202h,以及设置于所述夹持块202f底部的第一夹持头202i;所述导向槽口202g末端设置于所述夹持块202f中部,所述第一夹持头202i对称设置为两组,设置为两组便于与原材M贴合固定。设置导向槽口202g可防止触发柱104e‑6直接滑出,使触发组件104脱离装夹单元,导致装夹不稳定。
[0040] 较佳的,参照图2和图5,触发块104e‑2设置于延伸片104e‑1底部一侧,通过此设置触发块104e‑2将先于触发柱104e‑6与顶端夹持组件202接触并使推进块202a移动一定距离并保持在触发柱104e‑6的触发轨道上。推进边104e‑3体现为其外弧边渐变增大,当触发块104e‑2进入弧道Z中时,触发块104e‑2外侧的弧形边104e‑5与第一贴合弧边201d保持接触,推进边104e‑3通过切入弧边202c得以进入弧道Z中并在通过切入弧边202c后与第二贴合弧边202b接触,在此过程中,推进块202a将在推进边104e‑3的作用下持续被推进,直到到达触发柱104e‑6的触发轨道上,此时通过与推进边104e‑3连通的缓冲边104e‑4保持推进块202a与基块201c之间的距离不变,缓冲边104e‑4体现为内弧形均匀圆边,触发柱104e‑6在转动过程中将进入夹持块202f上的导向槽口202g并与槽口内的变动块202h接触。
[0041] 进一步的,所述变动块202h设置为弧形块,包括设置于其顶部的斜向边202h‑1,以及与所述斜向边202h‑1连通的水平边202h‑2。
[0042] 应说明的是,变动块202h在与触发柱104e‑6接触过程中,由于与触发柱104e‑6顶部连接的延伸片104e‑1为螺旋下降的,因此触发柱104e‑6在进入导向槽口202g并沿变动块202h顶部的斜向边202h‑1向下移动,在此过程中夹持块202f保持水平角度,当触发柱104e‑
6离开斜向边202h‑1并进入水平边202h‑2时将挤压水平边202h‑2从而使已经向原材M外端延伸一定距离的夹持块202f偏转一定角度,使夹持块202f底部的第一夹持头202i与原材M顶部紧密贴合夹紧;水平边202h‑2的位置设置为夹持块202f中部,因此触发柱104e‑6挤压夹持块202f的受力点位于夹持块202f的中部,使底部的第一夹持头202i整体与原材M顶部固定更加紧密,防止连接不紧密甚至出现打滑。
[0043] 进一步的,所述底端夹持组件203包括夹持板203a、设置于所述夹持板203a一侧的第二夹持头203b、与所述夹持板203a连接的第一弹簧203c,以及设置于所述夹持板203a顶部并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凸弧形块104a‑2下方的第二外凸弧形块203d;所述第二夹持头203b对称设置为两组。
[0044] 较佳的,手动挤压架104a‑3拉动外套筒104a使其底部的两组延伸触发板104a‑1垂直向下移动,从而使延伸触发板104a‑1侧面的第一外凸弧形块104a‑2具有相同的运动趋势,第一外凸弧形块104a‑2将第二外凸弧形块203d接触并挤压第二外凸弧形块203d使其向外移动,最终使夹持板203a一侧的第二夹持头203b向原材M移动贴合,对原材M底端进行固定。通过顶端夹持组件202和底端夹持组件203共同作用将原材M向定位座201中的定位口201a内挤压,定位口201a中的弹性贴片201b设置为弹性材料,在受到原材M的挤压力时具有回弹的力,因此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使原材M更加贴合定位口201a并保证较强的固定作用。
当原材M被固定后,可通过现有技术保持手动挤压架104a‑3的高度不变,故不赘述。
[0045] 进一步的,所述直线弹簧移动件201e包括与所述基块201c连接的第一锁定板201e‑1、与所述推进块202a连接的第二锁定板201e‑2、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锁定板201e‑1和所述第二锁定板201e‑2连接的伸缩柱201e‑3,以及设置于所述伸缩柱201e‑3外侧的第二弹簧201e‑4。
[0046]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101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夹持板203a底端卡合的直线导向槽。夹持板203a底部设置在直线导向槽内,当夹持板203a移动时保持直线运动。
[0047] 在使用时,只需工作人员通过控制手动挤压架104a‑3的升降即可实现对两组原材M的装夹固定,减少装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此过程中,触发组件104将通过触发组件104同时控制顶端夹持组件202和底端夹持组件203对原材M的顶端和底端进行装夹卡紧,在弹性贴片201b、顶端夹持组件202,以及底端夹持组件203三者共同作用下保证装夹强度,并且通过第一触发片104e和第二触发片104f同时对两组原材M进行装夹。
[0048] 综上,只需通过控制手动挤压架的升降,使触发组件对两组原材同时进行固定装夹,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顶端夹持、底端夹持,以及定位座限位使原材固定的更加紧密和稳定。
[0049] 重要的是,应注意,在多个不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本申请的构造和布置仅是例示性的。尽管在此公开内容中仅详细描述了几个实施方案,但参阅此公开内容的人员应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偏离该申请中所描述的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改型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尺度、结构、形状和比例、以及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等、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定向的变化等。例如,示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或元件构成,元件的位置可被倒置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并且分立元件的性质或数目或位置可被更改或改变。因此,所有这样的改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替代的实施方案改变或重新排序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在权利要求中,任何“装置加功能”的条款都旨在覆盖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是结构等同而且还是等同结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设计、运行状况和布置中做出其他替换、改型、改变和省略。因此,本发明不限制于特定的实施方案,而是扩展至仍落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多种改型。
[0050] 此外,为了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简练描述,可以不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当前考虑的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不相关的那些特征,或与实现本发明不相关的那些特征。
[0051] 应理解的是,在任何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过程中,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可做出大量的具体实施方式决定。这样的开发努力可能是复杂的且耗时的,但对于那些得益于此公开内容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需要过多实验,所述开发努力将是一个设计、制造和生产的常规工作。
[0052]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