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抗浮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092678.3

文献号 : CN11400063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杨妃妃傅莲莲郑远发夏亭亭应乾雄潘君伟

申请人 : 德润建安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抗浮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有芯模,还包括有用于放置所述芯模的底板;底板上设置有多个抗浮机构,抗浮机构呈周向环布在芯模周围;抗浮机构包括有下端安装在底板上且呈竖直的立板,立板围绕形成有用于放置芯模的容纳腔;立板上滑动设置有用于将芯模限位在容纳腔内的限位件,限位件沿垂直于芯模插入至容纳腔内的方向滑移;限位件的头部伸入至容纳腔内,限位件的尾部从立板外侧壁穿出;限位件上套设有位于容纳腔内的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一端与限位件头部抵触,第一弹簧另一端与立板抵触。本申请具有使容纳腔内的芯模不易发生上浮的情况,缩短了安装时间,减少了安装步骤的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抗浮结构,包括有芯模(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用于放置所述芯模(1)的底板(2);所述底板(2)上设置有多个抗浮机构(3),所述抗浮机构(3)呈周向环布在芯模(1)周围;所述抗浮机构(3)包括有下端安装在底板(2)上且呈竖直的立板(31),多个所述立板(31)围绕形成有用于放置芯模(1)的容纳腔(32);所述立板(31)上滑动设置有用于将芯模(1)限位在容纳腔(32)内的限位件(33),所述限位件(33)沿垂直于芯模(1)插入至容纳腔(32)内的方向滑移;所述限位件(33)的头部伸入至容纳腔(32)内,所述限位件(33)的尾部从立板(31)外侧壁穿出;所述限位件(33)上套设有位于容纳腔(32)内的第一弹簧(331),所述第一弹簧(331)一端与限位件(33)头部抵触,所述第一弹簧(331)另一端与立板(31)抵触;所述抗浮机构(3)还包括有转动设置在立板(31)上方的压板(34),所述压板(34)的转动轴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压板(34)的头部延伸至芯模(1)上方,所述压板(34)的尾部逐渐向各自相邻的下方限位件(33)延伸;并且所述压板(34)的尾部与限位件(33)的尾部活动连接;所述立板(31)下端固定安装在底板(2)上,所述压板(34)的尾部开设有贯穿的腰型孔,所述压板(34)的尾部延伸至限位件(33)的尾部一侧,并且限位件33的尾部通过插销穿入在腰型孔内;所述压板(34)的头部设置有第二弹簧(341),所述第二弹簧(341)沿压板(34)头部的延伸方向伸缩;所述第二弹簧(341)远离压板(34)头部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压紧芯模(1)的压片(342);所述立板(31)背离容纳腔(32)的侧壁上设置有罩盖(35),所述压板(34)的尾部位于罩盖(35)内;所述抗浮机构(3)还包括有沿水平方向滑动设置在立板(31)上的限位柱(36),所述限位柱(36)靠近立板(31)下方,并且限位柱(36)的滑移方向与限位件(33)的滑移方向相同,所述限位柱(36)的尾部从立板(31)内穿出至罩盖(35)内;所述罩盖(35)内侧壁上转动设置有转动轴位于限位柱(36)与限位件(33)之间的翘板(351),所述翘板(351)一端延伸至限位件(33)尾部,所述翘板(351)另一端延伸至限位柱(36)尾部;所述芯模(1)朝向限位柱(36)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插槽(11),所述第一插槽(11)的长度方向沿芯模(1)插入至容纳腔(32)内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插槽(11)用于供限位柱(36)插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模(1)顶部设置有第一钢筋放置槽(12)以及第二钢筋放置槽(13),所述第一钢筋放置槽(12)沿芯模(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钢筋放置槽(13)沿芯模(1)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钢筋放置槽(12)的深度大于第二钢筋放置槽(13)的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芯模(1)同侧的相邻立板(31)之间设置有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上设置有用于放置钢筋的安装槽(41);所述第一钢筋放置槽(12)与第二钢筋放置槽(13)分别与各自相邻的安装槽(41)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浮机构(3)还包括有十字压紧件(37),相邻的所述芯模(1)周向分布在十字压紧件(37)周围,所述十字压紧件(37)朝向底板(2)的侧壁上设置有插杆(371),所述插杆(371)下端固定安装在底板(2)上;所述芯模(1)顶部设置有供十字压紧件(37)一端插入的压槽(14)。

5.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抗浮结构的施工方法,用于施工上述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

步骤一:安装底板(2),按照通用施工方式安装底板(2);

步骤二:划线定位,在铺设好的底板(2)上划好芯模(1)的预安装

位置;

步骤三:安装抗浮机构(3),将抗浮机构(3)依次固定安装在底板(2)上,并保证抗浮机构呈周向环布在划好的芯模(1)预安装位置周围;

步骤四:安装芯模(1),将芯模(1)依次安装在预安装位置,安装时将芯模(1)从多个抗浮机构(3)围绕形成的容纳腔(32)上端开口插入;

步骤五:安装钢筋,将钢筋分别放置在第一钢筋放置槽与第二钢筋放置槽上,并将钢筋进行固定;

步骤六:施工作业清理为了保证质量,浇筑混凝土之前,利用人工或者吸尘设备将安装过程中钻孔等产生的碎屑清理干净;

步骤七:混凝土浇筑,按照通用的施工方法浇筑混凝土至不低于抗浮机构(3)的高度;

步骤八:混凝土养护,按照通用的施工方法进行混凝土养护。

说明书 :

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抗浮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空心楼盖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抗浮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是用轻质材料以一定规则排列并替代实心楼盖一部分混凝土而形成空腔或者轻质夹心,使之形成空腔与暗肋,形成空间蜂窝状受力结构,是空心楼盖技术中的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产业,本身具有低消耗,低碳的产业理念,从产业出现发展至今,为建筑建造节省了大量的建筑材料。
[0003]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芯模可以采用轻质材料,芯模规则排列,经现场浇筑混凝土在楼板中形成空腔楼盖,这种楼盖可节省部分混凝土,同时形成的空腔与暗肋既可以减轻楼盖的自重,又可以保持楼盖的大部分刚度与强度。
[0004] 由于上述芯模的密度与混凝土密度差距较大,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芯模受浮力影响,因此易出现芯模发生上浮的情况,一旦芯模的位置因浮力而发生偏移将会导致浇筑完毕后的楼盖表面不平整,影响最终的施工质量。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改善材质较轻的芯模在浇筑混凝土时易发生上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抗浮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6] 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抗浮结构,包括有芯模,还包括有用于放置所述芯模的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多个抗浮机构,所述抗浮机构呈周向环布在芯模周围;所述抗浮机构包括有下端安装在底板上且呈竖直的立板,多个所述立板围绕形成有用于放置芯模的容纳腔;所述立板上滑动设置有用于将芯模限位在容纳腔内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沿垂直于芯模插入至容纳腔内的方向滑移;所述限位件的头部伸入至容纳腔内,所述限位件的尾部从立板外侧壁穿出;所述限位件上套设有位于容纳腔内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限位件头部抵触,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立板抵触。
[000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芯模进行安装时,通过将芯模自上向下从由多个立板围绕形成的容纳腔上端开口插入,随着芯模逐渐插入至容纳腔内,芯模将推动限位件的头部从容纳腔内退出;第一弹簧将受到限位件头部的挤压而发生压缩,此时发生压缩的第一弹簧将对限位件的头部施加反向作用下,限位件的头部将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抵紧在芯模的外侧壁;呈周向环布在芯模周围的抗浮机构,将给容纳腔内的芯模施加沿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从而实现将芯模限位固定在容纳腔内;使容纳腔内的芯模不易发生上浮的情况,并且在将芯模安装在容纳腔内时,整个安装步骤一步到位,十分的方便快捷,缩短了安装时间,减少了安装步骤。
[0008] 可选的,所述抗浮机构还包括有转动设置在立板上方的压板,所述压板的转动轴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压板的头部延伸至芯模上方,所述压板的尾部逐渐向各自相邻的下方限位件延伸;并且所述压板的尾部与限位件的尾部活动连接。
[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芯模进行安装时,当芯模推动限位件的头部逐渐从容纳腔内退出时,限位件将推动压板的尾部向远离芯模的方向移动;此时压板的头部将绕着与立板之间的转动轴向靠近芯模的方向转动,最终压板的头部将压紧在芯模的顶部;通过压板能从芯模的顶部来将芯模进行下压,从而能限制芯模沿竖直方向上的位移,进一步提高了芯模的抗浮效果,增强了芯模的稳定性。
[0010] 可选的,所述压板的头部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沿压板头部的延伸方向伸缩;所述第二弹簧远离压板头部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压紧芯模的压片。
[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板的头部在限位件的驱动下逐渐向靠近芯模的方向转动时,压片将跟随压板的头部同步转动;当压片转动至与芯模沿竖直方向的外侧壁接触时,由于第二弹簧的设置实现了压片与压板的软连接,从而保证了芯模能顺利穿过压片;当芯模顺利安装在容纳腔内时,压片将压紧在芯模的顶部,从而实现将芯模压紧在底板上。
[0012] 可选的,所述立板背离容纳腔的侧壁上设置有罩盖,所述压板的尾部位于罩盖内;所述抗浮机构还包括有沿水平方向滑动设置在立板上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靠近立板下方,并且限位柱的滑移方向与限位件的滑移方向相同,所述限位柱的尾部从立板内穿出至罩盖内;所述罩盖内侧壁上转动设置有转动轴位于限位柱与限位件之间的翘板,所述翘板一端延伸至限位件尾部,所述翘板另一端延伸至限位柱尾部。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芯模逐渐插入至容纳腔内时,一旦芯模推动限位件的头部逐渐从容纳腔内退出,限位件将推动翘板绕着自身转动轴转动,随着翘板靠近限位件的一端被下压,翘板靠近限位柱的一端将绕着自身转动轴向靠近限位柱的方向转动;此时翘板将推动限位柱向靠近芯模的方向滑移,最终限位柱一端将抵紧在芯模侧壁上;由于限位柱靠近立板的下方,从而在限位柱的作用下能提高对芯模下方的限位固定。
[0014] 可选的,所述芯模朝向限位柱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的长度方向沿芯模插入至容纳腔内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插槽仅可供限位柱插入。
[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随着芯模插入至容纳腔内,限位柱将在翘板的推动下逐渐向靠近芯模的方向移动,靠近芯模下方的第一插槽也将跟随芯模逐渐下移,限位柱也将逐渐插入至第一插槽内;最终限位柱一端将插入并抵紧在第一插槽的内侧壁,通过第一插槽与限位柱的相互插接,进一步限制了芯模沿水平方向上的滑移,提高了对芯模位置的限位固定效果,使安装完毕后的芯模更加的稳定牢靠。
[0016] 可选的,所述芯模顶部设置有第一钢筋放置槽以及第二钢筋放置槽,所述第一钢筋放置槽沿芯模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钢筋放置槽沿芯模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钢筋放置槽的深度大于第二钢筋放置槽的深度。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芯模安装在容纳腔内后,通过将钢筋分别放置在第一钢筋放置槽与第二钢筋放置槽内;由于第一钢筋放置槽的深度大于第二钢筋放置槽的深度,两组钢筋将呈上下分层设置,并且两组钢筋之间互不干扰;此时芯模在两组呈交错设置的钢筋压紧下能进一步提高抗浮强度。
[0018] 可选的,位于所述芯模同侧的相邻立板之间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放置钢筋的安装槽;所述第一钢筋放置槽与第二钢筋放置槽分别与各自相邻的安装槽相对。
[00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钢筋铺设在第一钢筋放置槽与第二钢筋放置槽上时,从芯模顶部伸出后的钢筋将放置在支撑板的安装槽内,通过支撑板能对钢筋起到进一步支撑,提高钢筋的稳定性;通过支撑板来将相邻的立板进行连接固定,从而能提高立板的稳定性,使立板在浇筑混凝土时更加的牢靠,减小立板的晃动。
[0020] 可选的,所述抗浮机构还包括有十字压紧件,相邻的所述芯模周向分布在十字压紧件周围,所述十字压紧件朝向底板的侧壁上设置有插杆,所述插杆下端固定安装在底板上;所述芯模顶部设置有供十字压紧件一端插入的压槽。
[0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芯模安装到位后,通过将十字压紧件压紧在各自相邻的压槽内,接着再将十字压紧件下端与底板固定连接,此时环绕在十字压紧件周围的芯模将被十字压紧件进一步下压;并且十字压紧件能同时将周围的多组芯模进行同步压紧,施工人员根据十字压紧件上表面的平整度能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周围芯模的高度是否处于同一水平面上,通过及时发现并调整安装不合格的芯模位置,从而能保证后期浇筑混凝土时的表面的平整度。
[0022]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抗浮结构的施工方法,用于施工上述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抗浮结构,包括有:
[0023] 步骤一:安装底板,按照通用施工方式安装底板;
[0024] 步骤二:划线定位,在铺设好的底板上划好芯模的预安装位置;
[0025] 步骤三:安装抗浮机构,将抗浮机构依次固定安装在底板上,并保证抗浮机构呈周向环布在划好的芯模预安装位置周围;
[0026] 步骤四:安装芯模,将芯模依次安装在预安装位置,安装时将芯模从多个抗浮机构围绕形成的容纳腔上端开口插入;
[0027] 步骤五:安装钢筋,将钢筋分别放置在第一钢筋放置槽与第二钢筋放置槽上,并将钢筋进行固定;
[0028] 步骤六:施工作业清理为了保证质量,浇筑混凝土之前,利用人工或者吸尘设备将安装过程中钻孔等产生的碎屑清理干净;
[0029] 步骤七:混凝土浇筑,按照通用的施工方法浇筑混凝土至不低于抗浮机构的高度;
[0030] 步骤八:混凝土养护,按照通用的施工方法进行混凝土养护。
[0031]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32] 使容纳腔内的芯模不易发生上浮的情况,并且在将芯模安装在容纳腔内时,整个安装步骤一步到位,十分的方便快捷,缩短了安装时间,减少了安装步骤。

附图说明

[0033]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安装完毕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4] 图2是图1的局部结构爆炸示意图。
[0035] 图3是图2中凸显抗浮机构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6] 图4是图3的局部结构爆炸示意图。
[0037] 图5是图4的局部结构爆炸示意图。
[0038] 图6是图1中凸显十字压紧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9] 附图标记说明:
[0040] 1、芯模;11、第一插槽;12、第一钢筋放置槽;13、第二钢筋放置槽;14、压槽;2、底板;3、抗浮机构;31、立板;32、容纳腔;33、限位件;331、第一弹簧;332、让位槽;34、压板;341、第二弹簧;342、压片;35、罩盖;351、翘板;36、限位柱;37、十字压紧件;371、插杆;372、第一压紧板;373、第二压紧板;4、支撑板;41、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2] 实施例一:
[0043]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抗浮结构。参照图1、图2,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抗浮结构包括有采用PPE热塑性工程塑料制成的芯模1,以及位于芯模1底部并用于放置芯模1的底板2。底板2上安装有多个用于增强芯模1抗浮能力的抗浮机构3,本实施例中一块底板2上设置有四组用于放置芯模1的安装区域。四组安装区域大致呈“田”字格状均匀间隔排布,每组安装区域内均安装有一组芯模1。每组芯模1周围均安装有八个抗浮机构3。
[0044] 如图1、图2所示,芯模1大致呈正方体,抗浮机构3两两为一组分别位于芯模1沿竖直方向的四个侧壁,抗浮机构3包括有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底板2上且呈竖直放置的立板31,位于同一芯模1周围的立板31共同围绕形成有用于容纳芯模1的容纳腔32,芯模1放置在容纳腔32内。每个立板31上均设置有用于将芯模1限位在容纳腔32内的限位件33。限位件33沿垂直于芯模1插入至容纳腔32内的方向,水平滑动设置在立板31靠近中段的位置。
[0045] 如图2、图3所示,限位件33的头部伸入至容纳腔32内,限位件33的尾部从立板31背离容纳腔32的外侧壁穿出,限位件33的头部宽度大于限位件33的尾部宽度。立板31朝向容纳腔32的侧壁上设置有供限位件33的头部嵌入的让位槽332,让位槽332的形状与限位件33的头部相适配。限位件33的头部与让位槽332的开口正对,限位件33上套设有位于容纳腔32内的第一弹簧331,第一弹簧331一端与限位件33的头部抵触,第一弹簧331的另一端与让位槽332的槽壁抵接,并且第一弹簧331沿限位件33的滑移方向伸缩。自然状态下第一弹簧331将限位件33的头部从让位槽332内顶出,当将芯模1插入至容纳腔32内,芯模1将推动限位件33的头部逐渐向靠近让位槽332的方向滑移,最终限位件33的头部将插入至让位槽332内,此时处于压缩状态下的第一弹簧331将限位件33的头部压紧在芯模1的外侧壁。
[0046] 如图3、图4以及图5所示,抗浮机构3还包括有转动设置在立板31上方的压板34,压板34的转动轴沿水平方向延伸,压板34的头部延伸至芯模1的上方,压板34的头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弹簧341,第二弹簧341沿压板34头部的延伸方向伸缩,第二弹簧341远离压板34头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压紧在芯模1顶部的压片342。压板34的尾部逐渐向各自相邻的下方限位件33延伸,并且在压板34的尾部开设有贯穿的腰型孔,压板34的尾部延伸至限位件33的尾部一侧,并且限位件33的尾部通过插销穿入在腰型孔内。插销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限位件33的尾部通过插销与压板34的尾部实现活动连接。
[0047] 当限位件33的头部在第一弹簧331的作用下从让位槽332内顶出时,限位件33的尾部将带动压板34的尾部向靠近立板31的方向移动,此时压片342将跟随压板34头部的转动从容纳腔32的上方开口转出。从而保证了芯模1能顺利从容纳腔32的上方开口插入至容纳腔32内。当将芯模1从容纳腔32的上方开口逐渐插入至容纳腔32内时,芯模1将推动限位件33的头部向靠近各自相邻让位槽332的方向移动,此时限位件33的尾部将推动压板34的尾部向远离立板31的方向移动。而压片342将跟随压板34头部向靠近芯模1的方向转动,最终压板34将压紧在芯模1的顶部,从而预防芯模1沿竖直方向的浮动。
[0048] 如图2、图5所示,立板31背离容纳腔32的侧壁上固定安装有罩盖35,压板34与限位件33的连接处均位于罩盖35内。抗浮机构3还包括有沿水平方向滑动设置在立板31上的限位柱36,限位柱36靠近立板31的下方,并且限位柱36位于限位件33的正下方。限位柱36的滑移方向与限位件33的滑移方向相同,限位柱36的头部同样伸入至容纳腔32内,限位柱36的尾部从立板31背离容纳腔32的外侧壁穿出至罩盖35内。
[0049] 如图2、图5所示,罩盖35的内侧壁上转动设置有转动轴位于限位柱36与限位件33之间的翘板351,翘板351的转动轴沿水平方向设置。翘板351上端延伸至限位件33的尾部,并且翘板351的上端位于限位件33尾部背离容纳腔32的一侧。翘板351下端延伸至限位柱36尾部背离容纳腔32的一侧。芯模1朝向各自相邻限位柱36头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插槽11,第一插槽11的长度方向沿芯模1插入至容纳腔32内的方向延伸。并且第一插槽11用于供各自相对的限位柱36头部插入。当将芯模1插入至容纳腔32内时,限位柱36将在翘板351的推动下,限位柱36的头部将插入至各自相对的第一插槽11内,在限位柱36的作用下能提高对芯模1下方的限位固定。
[0050] 如图2、图3所示,芯模1的顶部呈十字交叉设置有第一钢筋放置槽12与第二钢筋放置槽13,第一钢筋放置槽12沿芯模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钢筋放置槽13沿芯模1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钢筋放置槽12与第二钢筋放置槽13的相交处位于芯模1沿竖直方向的中心轴线上,并且第一钢筋放置槽12的深度大于第二钢筋放置槽13的深度。当将芯模1安装在容纳腔32内后,通过将钢筋分别放置在第一钢筋放置槽12与第二钢筋放置槽13内,由于第一钢筋放置槽12的深度大于第二钢筋放置槽13的深度,此时两组钢筋将呈上下分层放置,并且两组钢筋之间将互不干扰。此时芯模1在两组呈交错设置的钢筋压紧下能进一步提高抗浮强度。
[0051] 如图2、图3所示,位于芯模1同侧的两相邻立板31之间安装有呈水平放置的支撑板4,支撑板4的两端分别与各自相对的立板31固定连接。支撑板4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放置钢筋的安装槽41,第一钢筋放置槽12与第二钢筋放置槽13的端部开口分别与各自相邻的安装槽41正对。从芯模1顶部伸出后的钢筋将放置在各自相邻支撑板4上的安装槽41内,通过支撑板4能对钢筋起到进一步支撑,提高钢筋的稳定性。
[0052] 如图2、图6所示,抗浮机构3还包括有十字压紧件37,十字压紧件37包括有呈上下交叉设置的第一压紧板372与第二压紧板373,第一压紧板372与第二压紧板373呈水平设置,并且第一压紧板372与第二压紧板373的中段转动连接。第一压紧板372与第二压紧板373的转动轴呈竖直设置,并且转动轴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用于将第一压紧板372与第二压紧板373相互压紧的螺帽。位于第一压紧板372下方的第二压紧板373底部固定安装有竖直的插杆371,插杆371的中心轴与第一压紧板372的转动轴呈同轴设置,插杆371下端螺纹连接在底板2上。十字压紧件37位于底板2的中心位置,并且位于同一底板2上的四个芯模1周向分布在十字压紧件37的周围。芯模1的顶部设置有四个供相邻的十字压紧件37一端插入的压槽14,压槽14分别位于芯模1顶部的对角线。当将芯模1安装到位后,通过将十字压紧件37压紧在各自相邻的压槽14内,接着再将十字压紧件37下端与底板2固定连接,此时环绕在十字压紧件37周围的四个芯模1将被十字压紧件37进一步压紧。
[0053] 实施例二:
[0054]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抗浮结构的施工方法,用于施工实施例一中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抗浮结构。包括有:
[0055] 步骤一:安装底板2,按照通用施工方式安装底板2;
[0056] 步骤二:划线定位,在铺设好的底板2上划好芯模1的预安装位置;
[0057] 步骤三:安装抗浮机构3,将抗浮机构3依次固定安装在底板2上,并保证抗浮机构3呈周向环布在划好的芯模1预安装位置周围;
[0058] 步骤四:安装芯模1,将芯模1依次安装在预安装位置,安装时将芯模1从多个抗浮机构3围绕形成的容纳腔32上端开口插入;
[0059] 步骤五:安装钢筋,将钢筋分别放置在第一钢筋放置槽12与第二钢筋放置槽13上,并将钢筋进行固定;
[0060] 步骤六:施工作业清理为了保证质量,浇筑混凝土之前,利用人工或者吸尘设备将安装过程中钻孔等产生的碎屑清理干净;
[0061] 步骤七:混凝土浇筑,按照通用的施工方法浇筑混凝土至不低于抗浮机构3的高度;
[0062] 步骤八:混凝土养护,按照通用的施工方法进行混凝土养护。
[0063]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抗浮结构的实施原理为:
[0064] 在将芯模1进行安装时,通过将芯模1自上向下从由多个立板31围绕形成的容纳腔32上端开口插入,随着芯模1逐渐插入至容纳腔32内,芯模1将推动限位件33的头部从容纳腔32内退出。第一弹簧331将受到限位件33头部的挤压而发生压缩,此时发生压缩的第一弹簧331将对限位件33的头部施加反向作用下,限位件33的头部将在第一弹簧331的弹力作用下抵紧在芯模1的外侧壁。呈周向环布在芯模1周围的抗浮机构3,将给容纳腔32内的芯模1施加沿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从而实现将芯模1限位固定在容纳腔32内。使容纳腔32内的芯模
1不易发生上浮的情况,并且在将芯模1安装在容纳腔32内时,整个安装步骤一步到位,十分的方便快捷,缩短了安装时间,减少了安装步骤。
[0065]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