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岛环廊基坑负挖爆破结构和爆破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220420.7

文献号 : CN11401811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易意林李萌周益刘建木彭小松花强罗攀李汶锴郭永宽芦余送

申请人 : 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岛环廊基坑负挖爆破结构和爆破方法。本发明的环廊基坑的爆破区通过内环线和外环线围设构成;环廊基坑的爆破区分为多个爆破区间;内环线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一预裂孔,外环线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二预裂孔;相邻的两个爆破区间之间设置至少一排第一掏槽孔;每个爆破区间内均间隔设有多个第一主爆孔;第一预裂孔、第二预裂孔、第一掏槽孔、第二掏槽孔和第一主爆孔均具有装药段和填塞段。本发明可以在岩石基础的预定位置形成理想的环廊内、外圆周裂缝,进而可以进行以去除环廊内岩石为目的的主爆,同时由于考虑到振动、允差等技术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合理措施,因此能够快速、优质地完成核岛环廊基坑负挖的施工操作。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核岛环廊基坑负挖爆破结构的爆破方法,其特征在于,环廊基坑的爆破区通过内环线和外环线围设构成;

所述环廊基坑的爆破区分为多个爆破区间,多个所述爆破区间沿靠近保护区方向依次分为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一爆破区间、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二爆破区间、两个左右对称的第三爆破区间和两个左右对称的第四爆破区间;

所述内环线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一预裂孔,所述外环线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二预裂孔;

相邻的两个所述爆破区间之间设置至少一排第一掏槽孔;每个爆破区间靠近外环线的边缘间隔设有多个第二掏槽孔;每个爆破区间内均间隔设有多个第一主爆孔;

所述第一预裂孔、第二预裂孔、第一掏槽孔、第二掏槽孔和第一主爆孔均具有装药段和填塞段;

爆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引爆第一预裂孔,形成内环槽;

S2:引爆第一掏槽孔,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爆破区间之间形成减振沟;

S3:依次引爆每个爆破区间的第一主爆孔形成沟槽,其中,在引爆第一爆破区间时,先引爆第二掏槽孔,再引爆其上的第一主爆孔,每个爆破区间的第一主爆孔从远离保护区向靠近保护区延伸引爆;

S4: 引爆第二预裂孔,形成外环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爆破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环廊基坑沿深度方向规划为第一厚度层和第二厚度层,所述第一预裂孔、第二预裂孔、第一掏槽孔、第二掏槽孔和第一主爆孔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厚度层,所述环廊基坑的深度为H,第一厚度层为h,h大于1/2H。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爆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完成后,在所述第二厚度层设有主爆区和引爆区,所述主爆区内间隔设有多个第二主爆孔,引爆区围设在所述主爆区的四周,所述引爆区内设有多个第三掏槽孔,所述第三掏槽孔和第二主爆孔装药后引爆,然后再进行步骤S4,第二主爆孔采用径向不耦合装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爆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爆区的起爆网路被设置成孔间延期起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爆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环廊基坑的爆破区靠近内环线和外环线的边缘均设有辅助空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爆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和S3中,采用的是浅孔爆破的方式,各个炮孔密集系数小于1.5,第一掏槽孔、第一主爆孔和第二掏槽孔的装药结构为连续装药,炮孔排距小于孔距,孔距小于孔深度,堵塞段的长度大于炮孔深度的1/2;所述第一掏槽孔被布置成斜孔双楔形,炮孔倾角为50°‑90°。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爆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多个所述爆破区间的起爆的先后顺序为:第一爆破区间、第二爆破区间、第三爆破区间、第四爆破区间,且起爆间隔时间为75‑150ms;每个所述爆破区间内采用间隔起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爆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第一预裂孔的孔距为0.6‑

1.1m,排距为2m;第一预裂孔采用间隔装药的方式,包括加强装药段、正常装药段和减弱装药段。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爆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形成外环槽采用的方式是双向聚能爆破形成光面爆破。

说明书 :

一种核岛环廊基坑负挖爆破结构和爆破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核电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核岛环廊基坑负挖爆破结构和爆破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核岛负挖环廊的方法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例如:公开号为CN10136881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核岛负挖环廊预裂爆破方法,其步骤为:在选定位置根据核岛岛心标高下挖,并预留保留层;沿环廊内、外圆周分别以等间隔的间距钻孔;在孔底装入柔性材料作为缓冲垫层;在装入缓冲垫层且孔口留出堵塞深度的孔中分三段装药,底部为加强装药段,顶部为减弱装药段,中间为正常装药段;炸药装填好以后,孔口堵塞深度用常规材料填塞;起爆形成沿环廊内、外圆周的裂缝。然而,上述专利是一种预裂爆破结构与方法,即沿着核岛环廊轮廓线圆周钻密集孔,进行装药爆破,从而达到保证核岛环廊内、外圆周爆破后预留面的完整轮廓面及平整度的最终目的。该专利只能用于核岛环廊预裂缝隙的形成,达到减弱主体爆破对环廊壁面的破坏力度的目的,而不能用于基坑内需要进行爆破开挖的岩石的去除,达不到基坑开挖的最终目的,并且其在进行基坑负挖时,仍会出现较大的爆破震动,影响周围建筑。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上的不足,提出一种能够快速、优质地完成核岛环廊基坑负挖施工的爆破结构和爆破方法。
[0004] 本发明的一种核岛环廊基坑负挖爆破结构,环廊基坑的爆破区通过内环线和外环线围设构成;
[0005] 所述环廊基坑的爆破区分为多个爆破区间,多个所述爆破区间沿靠近保护区方向依次分为两个第一爆破区间、两个第二爆破区间、两个第三爆破区间和两个第四爆破区间;
[0006] 所述内环线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一预裂孔,所述外环线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二预裂孔;
[0007] 相邻的两个所述爆破区间之间设置至少一排第一掏槽孔;每个爆破区间靠近外环线的边缘间隔设有多个第二掏槽孔;每个爆破区间内均间隔设有多个第一主爆孔;
[0008] 所述第一预裂孔、第二预裂孔、第一掏槽孔、第二掏槽孔和第一主爆孔均具有装药段和填塞段。
[0009] 如上述的一种用于核岛环廊基坑负挖爆破结构的爆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0] S1:引爆第一预裂孔,形成内环槽;
[0011] S2:引爆第一掏槽孔,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爆破区间之间形成减振沟;
[0012] S3:依次引爆每个爆破区间的第一主爆孔形成沟槽,其中,在引爆第一爆破区间时,先引爆第二掏槽孔,再引爆其上的第一主爆孔,每个爆破区间的第一主爆孔从远离保护区向靠近保护区延伸引爆;
[0013] S4:引爆第二预裂孔,形成外环槽。
[0014] 进一步的,将所述环廊基坑沿深度方向规划为第一厚度层和第二厚度层,所述第一预裂孔、第二预裂孔、第一掏槽孔、第二掏槽孔和第一主爆孔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厚度层,所述环廊基坑的深度为H,第一厚度层为h,h大于1/2H。
[0015] 进一步的,在步骤S3完成后,在所述第二厚度层设有主爆区和引爆区,所述主爆区内间隔设有多个第二主爆孔,引爆区围设在所述主爆区的四周,所述引爆区内设有多个第三掏槽孔,所述第三掏槽孔和第二主爆孔装药后引爆,然后再进行步骤S4,第二主爆孔采用径向不耦合装药。
[0016] 进一步的,所述主爆区的起爆网路被设置成孔间延期起爆。
[0017] 进一步的,步骤S2中,所述环廊基坑的爆破区靠近内环线和外环线的边缘均设有辅助空孔。
[0018] 进一步的,步骤S2和S3中,采用的是浅孔爆破的方式,各个炮孔密集系数小于1.5,第一掏槽孔、第一主爆孔和第二掏槽孔的装药结构为连续装药,孔排距小于孔距,孔距小于孔深度,堵塞段的长度大于炮孔深度的1/2;所述第一掏槽孔被布置成斜孔双楔形,炮孔倾角为50°‑90°。
[0019] 进一步的,步骤S3中,多个所述爆破区间的起爆的先后顺序为:第一爆破区间、第二爆破区间、第三爆破区间、第四爆破区间,且起爆间隔时间为75‑150ms;每个所述爆破区间内采用间隔起爆。
[0020] 进一步的,在步骤S1中,第一预裂孔的孔距为0.6‑1.1m,排距为2m;第一预裂孔采用间隔装药的方式,包括加强装药段、正常装药段和减弱装药段,加强装药段的长度为1m,正常装药段的药卷间距为40‑50cm,减弱装药段的药卷间距为50cm。
[0021] 进一步的,步骤S4中,形成外环槽采用的方式是双向聚能爆破形成光面爆破。
[0022] 本发明可以在岩石基础的预定位置形成理想的环廊内、外圆周裂缝,进而可以进行以去除环廊内岩石为目的的主爆,同时由于考虑到振动、允差等技术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合理措施,因此能够快速、优质地完成核岛环廊基坑负挖的施工操作。
[0023] 本发明通过分区起爆的方式,在每个爆破区间之间形成减振沟,每个爆破区间具有减振空孔,减振空孔和减振沟联合控制作用,减弱爆破地震波,确保核电运行设施设备安全。减振沟的减振作用主要是对爆炸应力波实现了有效阻隔和减弱,从而减小传播到保护区的能量,减振沟后相邻区域内爆破地震波传播受减振沟的影响明显,由于减振沟对爆破地震波的阻隔作用、减振沟底部应力波的衍射作用和减振沟沟壁上应力波的传播作用等,对爆破地震波的衰减系数K值有明显的削减作用,对衰减指数α也有一定的削减作用,并且每个爆破区间内的地震波相互影响,对爆破冲击波起到抑制作用,同时,被爆岩层受到双向应力,从而改善破碎效果。
[0024] 采用微差深孔爆破技术,合理的延期时间间隔,初步不小于50ms,利用各孔爆破产生的地震效应相互叠加来减弱爆破地震波,控制单响药量降低爆破振动速度和爆破振动加速度。
[0025] 采用小抵抗线宽孔距爆破技术(目前设计炮孔密集系数不小于1.5),爆破施工现场选择合理的爆破最小抵抗线和排距,使相邻的爆破漏斗不能连为一体,爆破后的临空面就相应的增加,使炸药能量比较均匀的分布于爆破漏斗内的介质,增加爆破方量,爆堆比较集中,并且由于最小抵抗线较小,增强了自由面应力波反射作用,当爆炸应力波传播到自由面时,产生反射拉应力使表层介质破碎并运动,在宽孔距爆破中,药包的各方向抵抗线比较均匀,可以延缓高压气体的外泄时间,提高破碎岩石的能量利用率,使炸药爆炸能量能充分释放,从而减小炸药爆炸能量转化成爆破地震波的能量。
[0026] 在爆破地点与保护区之间,首先进行预裂爆破,形成预裂缝隙和预裂面,预裂爆破后,方可进行石方爆破,石方爆破产生的爆破地震波传播到预裂面时,会产生反射,从而减弱爆破地震波传播,使其快速衰减,从而保证保护区内投入使用的机组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核岛环廊基坑负挖爆破结构的示意图;
[0028]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核岛环廊基坑负挖爆破结构的形成减振沟后的示意图;
[0029] 图3是图2中的A‑A的剖面分布示意图;
[0030]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预裂孔的装药示意图;
[0031]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掏槽孔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厚度层复式起爆网路的示意图;
[0033]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厚度层中单孔单响起爆网路示意图;
[0034]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厚度层中单孔多响起爆网路示意图。
[0035] 1、环廊基坑的爆破区;101、第一爆破区间;102、第二爆破区间;103、第三爆破区间;104、第四爆破区间;2、内环线;201、第一预裂孔;3、外环线;301、第二预裂孔;4、第一掏槽孔;5、第二掏槽孔;6、第一主爆孔;7、减振沟;8、第一厚度层;9、第二厚度层;10、第二主爆孔;11、辅助空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37] 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核岛环廊基坑负挖爆破结构,将环廊基坑的爆破区1通过内环线2和外环线3围设构成;
[0038] 环廊基坑的爆破区1分为多个爆破区间,多个爆破区间沿靠近保护区方向依次分为两个第一爆破区间101、两个第二爆破区间102、两个第三爆破区间103和两个第四爆破区间104;
[0039] 内环线2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一预裂孔201,外环线3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二预裂孔301;
[0040] 在第一厚度层8,相邻的两个爆破区间之间设置至少一排第一掏槽孔4;每个爆破区间靠近外环线3的边缘间隔设有多个第二掏槽孔5;每个爆破区间内均设有间隔设有多个第一主爆孔6;
[0041] 第一预裂孔201、第二预裂孔301、第一掏槽孔4、第二掏槽孔5和第一主爆孔6均具有装药段和填塞段。
[0042] 本发明可以在岩石基础的预定位置形成理想的环廊内、外圆周裂缝,进而可以进行以去除环廊内岩石为目的的主爆,同时由于考虑到振动、允差等技术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合理措施,因此能够快速、优质地完成核岛负挖环廊的施工操作。
[0043] 如上述的一种用于核岛环廊基坑负挖爆破结构的爆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4] S1:引爆第一预裂孔201,形成内环槽;
[0045] S2:引爆第一掏槽孔4,在相邻的两个爆破区间之间形成减振沟7;每个爆破区间不仅向着保护区的方向具有一个或两个不等的减振沟7,形成对爆破波的削弱,并且每个爆破区间内的地震波相互影响,第四爆破区间104冲击波对第三爆破区间103、第二爆破区间102、第一爆破区间101内的爆破冲击波起到抑制作用,同时,被爆岩层受到双向应力,从而改善破碎效果,也增加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岩体松碎。
[0046] S3:依次引爆每个爆破区间的第一主爆孔6形成沟槽,其中,在引爆第一爆破区间101时,先引爆第二掏槽孔5,再引爆其上的第一主爆孔6,每个爆破区间的第一主爆孔6从远离保护区向靠近保护区延伸引爆;通过分区起爆的方式,在每个爆破区间之间形成减振沟
7,减振沟7的减振作用主要是对爆炸应力波实现了有效阻隔和减弱,从而减小传播到保护区的能量,减振沟7后相邻区域内爆破地震波传播受减振沟7的影响明显,由于减振沟7对爆破地震波的阻隔作用、减振沟7底部应力波的衍射作用和减振沟7沟壁上应力波的传播作用等,对爆破地震波的衰减系数K值有明显的削减作用,对衰减指数α也有一定的削减作用。
[0047] 其中,减振沟构成了第四爆破区间104、第三爆破区间103、第二爆破区间102的掏槽区,但是先引爆第二掏槽孔5,才构成了第一爆破区间101内的掏槽区。
[0048] S4:引爆第二预裂孔301,形成外环槽。
[0049] 将环廊基坑沿深度方向规划为第一厚度层8和第二厚度层9,第一预裂孔201、第二预裂孔301、第一掏槽孔4、第二掏槽孔5和第一主爆孔6均设置在第一厚度层8,环廊基坑的深度为H,第一厚度层8为h,h大于1/2H。
[0050] 在步骤S3完成后,在第二厚度层9设有主爆区和引爆区,主爆区内间隔设有多个第二主爆孔10,引爆区围设在主爆区的四周,引爆区内设有多个第三掏槽孔(图中未示出),第三掏槽孔和第二主爆孔10装药后引爆,然后再进行步骤S4,第二主爆孔10采用径向不耦合装药。
[0051] 主爆区的起爆网络被设置成孔间延期起爆。
[0052] 步骤S2中,环廊基坑的爆破区1靠近内环线2和外环线3的边缘均设有辅助空孔11。
[0053] 步骤S2和S3中,采用的是浅孔爆破的方式,各个炮孔密集系数小于1.5,第一掏槽孔4、第一主爆孔6和第二掏槽孔5的装药结构为连续装药,孔排距小于孔距,孔距小于孔深度,堵塞段的长度大于炮孔深度的1/2;第一掏槽孔4被布置成斜孔双楔形,炮孔倾角为50°‑90°。
[0054] 步骤S3中,多个爆破区间的起爆的先后顺序为:第一爆破区间101、第二爆破区间102、第三爆破区间103、第四爆破区间104,且起爆间隔时间为75‑150ms;每个爆破区间内采用间隔起爆。这样采用微差深孔爆破技术,合理的延期时间间隔,初步不小于50ms,利用各孔爆破产生的地震效应相互叠加来减弱爆破地震波,控制单响药量降低爆破振动速度和爆破振动加速度。
[0055] 在步骤S1中,为减小预裂爆破对边坡的扰动,保证边坡稳定性,当前边坡设计坡度较缓,孔径较小时,钻孔位置容易发生偏移,本工程预第一预裂孔201孔径可以定为89mm,第一预裂孔201的孔距为0.6‑1.1m,排距为2m;第一预裂孔201采用间隔装药的方式,包括加强装药段、正常装药段和减弱装药段,加强装药段的长度为1m,正常装药段的药卷间距为40‑50cm,减弱装药段的药卷间距为50cm。
[0056] 步骤S4中,形成外环槽采用的方式可以是双向聚能爆破形成光面爆破。
[0057] 下面就具体的参数对本申请进行说明:
[0058] 步骤S1中预裂爆破参数:
[0059] 第一预裂孔201孔径:为减小预裂爆破对边坡的扰动,保证边坡稳定性,当前边坡设计坡度较缓,孔径较小时,钻孔位置容易发生偏移,本工程预裂孔孔径定为89mm。
[0060] 第一预裂孔201孔距:为了减弱爆破对边坡的影响,必须合理确定预裂孔孔距,一般为8~15倍预裂孔直径,在本发明中预裂孔孔距取0.6m‑1.1m,中风化及微风化1.0m,可进行预裂爆破区域强风化取0.9m。
[0061] 与邻近孔的排距:第一预裂孔201与邻近孔的排距一般为正常炮孔的一半,若离得远将有许多岩石不能与母岩分离,必须采用二次处理,若离得近,将会对永久边坡产生影响,形成许多爆破裂隙、形成边坡不稳定安全隐患。在该实施例中取2.0m,在施工中进行适当调整。
[0062] 第一预裂孔201长度:第一预裂孔201长度应根据坡率和设计开挖进行计算,该工程的岩石为大部分为中风化,第一预裂孔201超深30cm,(为了保证保留岩体的轮廓面的完整,应避免主爆孔爆破对保留岩面的强力冲击,故此,预裂面必须超出主爆孔布孔范围,此超出部分即预裂缝的超长。)超深较少时,易造成边坡设计边线欠挖,因边坡底口1.5m外为结构边线,1.5m以内为施工通道,故本次边坡预裂超深30cm至底板以下不会对底板开挖造成影响。
[0063] 线装药密度: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线装药密度为0.286~0.33kg/m。
[0064] 结合图4所示,第一预裂孔201装药结构:在该工程中,第一预裂孔201底部装药采用加强药段,加强药段为1m,第一预裂孔201中部采用正常药段,正常药段采用间隔装药,药卷间距为40~50cm。减弱药段药卷间距为50cm。单个药包为正常段的1/2.预裂孔上部1.4m左右为填塞段不装炸药。在施工中,将导爆索和 的乳化炸药按要求绑在竹片上,绑好后,将炸药串和竹片装入预裂孔中,并填塞好。加强药段为 的乳化炸药。
[0065] 步骤S2和S3浅孔爆破参数确定
[0066] 下面所说的炮孔指代设置在第一厚度层8的第一掏槽孔4、第二掏槽孔5和第一主爆孔6。
[0067] 当炮孔深度小于1.5m以下时,宜采用小孔径施工炮孔,炮孔直径为76mm,当炮孔深度大于1.5m时,宜采用潜孔钻机施工炮孔,炮孔直径为89mm。
[0068] 当炮孔深度0.3~0.5m时,炮孔孔距为0.4~0.5m,排距为0.4~0.5m,单孔装药量为0.028~0.056kg;当炮孔深度0.5~1.0m时,炮孔孔距为0.6~0.9m,排距为0.5~0.7m,单孔装药量为0.056~0.25kg;当炮孔深度1.0~1.5m时,炮孔孔距为1.3~1.5m,排距为1.2~1.3m,单孔装药量为0.7~1.3kg;当炮孔深度1.5~2.0m时,炮孔孔距为1.5~1.8m,排距为
1.4~1.6m,单孔装药量为1.4~2.6kg。
[0069] 根据爆破开挖经验,炸药单耗取0.45kg/m3。爆破参数可按下表确定。
[0070] 浅孔爆破参数表(表2)
[0071]
[0072]
[0073] 浅孔的炮孔布置应保证合理的炮孔间距,炮孔太稀,爆破后会出形许多爆破漏斗,超挖、欠挖严重。因此按排距略小于孔距;孔距小于炮孔深度的原则布置炮孔。
[0074] 采用小抵抗线宽孔距爆破技术(目前设计炮孔密集系数不小于1.5),爆破施工现场选择合理的爆破最小抵抗线和排距,使相邻的爆破漏斗不能连为一体,爆破后的临空面就相应的增加,使炸药能量比较均匀的分布于爆破漏斗内的介质,增加爆破方量,爆堆比较集中,并且由于最小抵抗线较小,增强了自由面应力波反射作用,当爆炸应力波传播到自由面时,产生反射拉应力使表层介质破碎并运动,在宽孔距爆破中,药包的各方向抵抗线比较均匀,可以延缓高压气体的外泄时间,提高破碎岩石的能量利用率,使炸药爆炸能量能充分释放,从而减小炸药爆炸能量转化成爆破地震波的能量。
[0075] 进一步的,浅孔爆破,单孔装药量少,如果炮孔堵塞不良,爆轰气体作用时间短,无法充分破碎岩体。为了获得良好效果,应将炮孔堵塞密实。堵塞长度一般不小于炮孔深度的1/2。
[0076] 结合图6所示,在优选的示例中,由于距离保护物对象较近,在每排炮孔间分区起爆,起爆网路为复式起爆网路。
[0077] 更进一步的,浅孔掏槽爆破参数表如下
[0078] 浅孔掏槽爆破参数表(表3)
[0079]
[0080]
[0081] 结合图5所示,在形成减振沟7的浅孔爆破中,可以包括四排第一掏槽孔4,被布置成斜孔双楔形,第一排第一掏槽孔4的炮孔倾角为50°,第二排第一掏槽孔4的炮孔倾角为60°,第三排第一掏槽孔4的炮孔倾角为75°,第四排第一掏槽孔4的炮孔倾角为90°。
[0082] 第二厚度层9爆破参数确定
[0083] 这里的炮孔指设置在第二厚度层9的第二主爆孔10和第三掏槽孔。
[0084] 在本工程中,为了保护底板平整度,减弱爆破施工对水平基建面的影响,第二厚度层9的底部预留一米多的厚度层,施工时,应精心组织,认真控制。第二厚度层9的爆破开挖,采用炮孔直径小,药卷直径小的浅孔爆破,爆破后石碴采用反铲挖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弃碴,欠挖采用油锤机械破碎处理。
[0085] 由于工程对底板基岩完整性要求高,工期较紧,第二厚度层9开挖采用高性能液压钻机快速施工,炮孔深度为1.5m以上采用89mm孔径,70mm药卷的乳化炸药进行找平,装药结构为径向不耦合连续装药的浅孔爆破,1.5m以内采用76mm炮孔直径,32mm药卷,装药结构为径向不耦合连续装药的浅孔爆破,炮孔不超深的爆破方案。爆破后石碴采用反铲挖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弃碴,欠挖采用油锤机械破碎处理施工方案。
[0086] 第二厚度层9的爆破参数应有利于基岩的完整,减弱爆破作用对基岩的破坏。最小抵抗线1.0m;排距1.0m,孔距为1.0m,炮孔深度为1.5m,按梅花孔布置,炮孔直径为76mm,填塞长度保证在1.0m以上,药卷直径为32mm,每两只炸药平行布置,单孔装药量在0.7kg内,炮3
孔不超深,单耗为0.45kg/m。实际施工时,根据试爆破实验参数结果来确定。
[0087] 第二厚度层9掏槽爆破参数表(表4)如下:
[0088]
[0089] 具体的,第二厚度层9爆破包括四排第三掏槽孔,被布置成斜孔双楔形,第一排第三掏槽孔的炮孔倾角为45°,第二排第三掏槽孔的炮孔倾角为45°,第三排第三掏槽孔的炮孔倾角为75°,第四排掏槽孔的炮孔倾角为90°。
[0090] 进一步的,距底板设计高程30cm以下的欠挖地段,严禁采用爆破方法处理底板,可采用液压破碎头破碎或用手持气动风镐或橇棍、大锤对欠挖地段凿除,直至达到设计高程。
[0091] 第二厚度层9起爆网路设计
[0092] 起爆顺序和起爆网路对爆破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选取合理的延期时间间隔和起爆顺序能获得满意的开采效果。
[0093] 毫秒延期间隔时间由公式△t=kW可计算,
[0094] 其中:k—与岩石性质、结构构造和爆破条件有关的系数,露天爆破条件下取15~25
[0095] W—最小抵抗线,m。
[0096] 经计算毫秒延期间隔时间△t=75~125ms,根据我国非电毫秒雷管系列,MS‑13段的延期时间为650ms,MS‑4段的延期时间为75ms,MS‑5段的延期时间为110ms。
[0097] 基坑开挖采用逐排依次延期起爆的起爆网络,沟槽起爆网络延沟槽走向逐排起爆,根据周边环境的复杂程度,采用单孔单响或孔内分段的起爆网路。
[0098]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结合图7所示,使用单孔单响网路时,孔内装同一段别雷管,如孔内MS‑10段,孔外采用MS‑2/3/5段进行延期,组成单孔单响网路。
[0099]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结合图8所示,若孔内分段间隔装药,孔内装MS‑11/10两个段别雷管,MS‑11装孔底,上部装MS‑10,中间填塞长度1.0m以上,组成孔内分段网路。
[0100] 在步骤S4中,采用双向聚能爆破形成光面爆破,使外环槽表面光滑。
[0101] 爆破结果监测
[0102] 本实施例中布置6个监测点,监测点详细情况如下:
[0103] (1)离爆破位置最近的1、2#LX厂房屋顶布置1个监测点(同时监测水平径向、水平切向和垂直方向的振动加速度),具体位置为1、2#LX厂房屋顶西侧中心线位置。
[0104] (2)离爆破位置最近的1号核岛厂房(或2号核岛厂房)边缘外的自由场布置1个监测点(同时监测水平径向、水平切向和垂直方向的振动加速度),具体位置为1号核岛厂房西北角(或2号核岛厂房西北角)。
[0105] (3)离爆破位置最近的1MX厂房(或2MX厂房)边缘外的自由场布置1个监测点(同时监测水平径向、水平切向和垂直方向的振动加速度),具体位置为1MX厂房西北角(或2MX厂房西北角)。
[0106] (4)离爆破位置最近的开关站边缘外的自由场布置1个监测点(同时监测水平径向、水平切向和垂直方向的振动加速度),具体位置为TC厂房西北角勒脚。
[0107] (5)离爆破位置最近的BOP厂房(包括AC厂房、AS厂房及QT厂房等)边缘外的自由场布置1个监测点(同时监测水平径向、水平切向和垂直方向的振动速度),具体位置为AC厂房西北角勒脚(或AS厂房西北角、或QT厂房西南角)。
[0108] (6)离爆破位置最近的GD3布置1个监测点(同时监测水平径向、水平切向和垂直方向的振动速度),监测点的位置根据爆破中心位置不同而进行调整,一般布置在爆破中心与GD3管线距离最近点的基岩面上。
[0109] 各个监测点的控制阈值及预警值如表5
[0110] 监测点位置及控制阈值一览表
[0111] 表5
[0112]
[0113] 各个监测点的监测结果如下:
[0114] (1)1、2#LX厂房屋顶
[0115] 1、2#LX厂房屋顶监测点:爆破中心位置至监测点间的距离为479~952m。在本月的监测中,爆破作业引起的振动加速度未达到监测仪器最小的触发值0.005g,仪器均未触发。
[0116] (2)1号核岛厂房
[0117] 1号核岛厂房监测点:监测结果见表6所示,其监测速度值范围为6.2572~22.2889cm/s,为控制阈值的19.75%~74.63%,频率范围为1.4Hz~250Hz。
[0118] GD3速度振动监测汇总表 表6
[0119]
[0120]
[0121] (3)1MX厂房
[0122] 1MX厂房监测点:爆破中心位置至监测点间的距离为416~770m。在本月的监测中,爆破作业引起的振动加速度未达到监测仪器最小的触发值0.005g,仪器均未触发
[0123] (4)TC厂房
[0124] TC厂房监测点:爆破中心位置至监测点间的距离为154~963m。在本月的监测中,爆破作业引起的振动加速度未达到监测仪器最小的触发值0.005g,仪器均未触发。
[0125] (5)AS厂房
[0126] AS厂房监测点:爆破中心位置至监测点间的距离为24~301m。在本月的监测中,爆破作业引起的振动速度未达到监测仪器最小的触发值0.02cm/s,仪器未触发。
[0127] (6)QT厂房
[0128] QT厂房监测点:其监测结果见表7所示,其监测速度值范围为0.0274~0.758997cm/s,为控制阈值的1.97%~37.99%,频率范围为10.7Hz~83.3Hz。
[0129] QT厂房监测汇总表
[0130] 表7
[0131]
[0132]
[0133] (7)GD3速度
[0134] GD3速度监测点:其监测结果见表8所示,其监测速度值范围为0.704~0.9648cm/s,为控制阈值的3.52%~48.24%,频率范围为15.6Hz~71.4Hz。
[0135] GD3速度振动监测汇总表
[0136] 表8
[0137]
[0138] (8)FCD新浇混凝土
[0139] FCD新浇混凝土监测点:其监测结果见表9所示,其监测速度值范围为0.0585~0.486cm/s,为控制阈值的2.93%~24.3%,频率范围为23.8Hz~62.5Hz。
[0140] FCD新浇混凝土振动监测汇总表
[0141] 表9
[0142]
[0143] (10)FCD新浇混凝土顶部
[0144] FCD新浇混凝土顶部监测点:其监测结果见表10所示,其监测速度值范围为0.0304~0.2307cm/s,为控制阈值的1.52%~11.54%,频率范围为14.7Hz~41.7Hz。
[0145] 新浇混凝土顶部振动监测汇总表
[0146] 表10
[0147]
[0148] 结合以上实施例,采取微差爆破技术、孔外延期爆破技术(采用毫秒延期网络设计),严格控制最大单段药量,从源头上控制爆破振动的强度,使爆破振动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从而确保投入使用的机组安全运行。
[0149] 采用微差深孔爆破技术,合理的延期时间间隔,初步不小于50ms,利用各孔爆破产生的地震效应相互叠加来减弱爆破地震波,控制单响药量降低爆破振动速度和爆破振动加速度。
[0150] 采用小抵抗线宽孔距爆破技术(目前设计炮孔密集系数不小于1.5),爆破施工现场选择合理的爆破最小抵抗线和排距,及时处理根坎,减小底盘抵抗线,控制炮孔合理超深,使炸药爆炸能量能充分释放,从而减小炸药爆炸能量转化成爆破地震波的能量。
[0151] 在爆破地点与投入使用的机组被保护对象之间,首先进行预裂爆破,形成预裂缝隙和预裂面。预裂爆破后,方可进行石方爆破,石方爆破产生的爆破地震波传播到预裂面时,会产生反射,从而减弱爆破地震波传播,使其快速衰减。从而保证投入使用的机组安全运行。
[0152] 以上未涉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0153]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来做出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方向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