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463491.X

文献号 : CN11403317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杨洋张有溢冯翔刘胜

申请人 :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包括梁体侧模,在每两相互垂直的梁体侧模之间均设有一转角连接件;在每一标准侧模板的正反两侧分别设有滑轨和底模托架,每个底模托架均能够在标准侧模板的高度方向上水平移动并定位,所述梁底模板的左右两侧搭设在同侧的底模托架上;在每两个相对设置的标准侧模板之间、沿梁体侧模的长度方向上均间隔安装有至少一个梁顶拉结板;所述转角连接件包括呈竖向设置且横截面呈L形的转角模板,所述转角模板的两侧分别和与之相邻的标准侧模板可拆卸连接,在转角模板上设有用于连接转角处滑轨的连接立柱。

权利要求 :

1.一种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包括由多个依次侧端相接的标准侧模板(2)组成的梁体侧模,在每两相互垂直的梁体侧模之间均设有一转角连接件(3),每两个相对设置的梁体侧模之间均安装有至少一块梁底模板(4),在每两个相对设置的梁体侧模端部均设有一端部模板;所述端部模板、梁底模板(4)和梁体侧模合围后形成混凝土梁浇筑空间;其特征在于,在每一梁体侧模背向混凝土梁浇筑空间的一侧均设有一滑轨(1),在每一个标准侧模板(2)外侧均设有与滑轨(1)相配合的滑块(21),各个标准侧模板(2)均能够在滑轨(1)长度方向滑动并定位;在每块标准侧模板(2)面向混凝土梁浇筑空间的一侧、沿梁体侧模长度方向上均可拆卸安装有一底模托架(6),每个底模托架(6)均能够在标准侧模板(2)的高度方向上移动并定位,且同一侧标准侧模板(2)上的底模托架(6)安装高度相同,所述梁底模板(4)的左右两侧搭设在同侧的底模托架(6)上;在每两个相对设置的标准侧模板(2)之间、沿梁体侧模的长度方向上均间隔安装有至少一个梁顶拉结板(8);

所述转角连接件(3)包括呈竖向设置且横截面呈L形的转角模板(31),所述转角模板(31)的两侧分别和与之相邻的标准侧模板(2)可拆卸连接,在转角模板(31)上、转角模板(31)背向混凝土浇筑空间的一侧设有用于连接转角处滑轨(1)的连接立柱(32),所述连接立柱(32)呈矩形,在连接立柱(32)的两个外立面中部、沿连接立柱(32)高度方向均设有一个导轨滑槽(33);在每个滑轨(1)的两端均设有一定位滑块(16),所述滑轨(1)通过定位滑块(16)滑动安装在对应侧的导轨滑槽(33)内,并通过定位插销穿过连接立柱(32)后固定在转角模板(3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托架(6)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且呈直角三角形的支撑角(61),支撑角(61)垂直安装在标准侧模板(2)上,在支撑角(61)上连接有一块与其固定连接并呈水平状的支撑平板(6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两相对的梁体侧模之间、沿梁体侧模的长度方向上还间隔安装有多个底模支撑件(7),所述底模支撑件(7)置于梁底模板与底模托架之间或支撑平板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标准侧模板(2)面向混凝体浇筑空间的一侧、沿标准侧模板(2)高度方向上均间隔设有多行定位孔(22),每行定位孔(22)至少设有两个,在支撑平板(62)与标准侧模板相抵的一侧设有多个用于与定位孔(22)相配合插销。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两个相邻的标准侧模板(2)侧端均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侧模板(2)为一个中部呈空心状的立方体,采用塑料或合金材料制成;在每块标准侧模板(2)的侧端、沿标准侧模板(2)的高度方向上均间隔设有多个盲孔(23);每两个相邻的标准侧模板(2)之间均通过插销插入两盲孔(23)内连接;在每个转角连接件(3)的转角模板(31)侧端、沿转角模板(31)高度方向均设有与盲孔一一对应的装配孔,每个转角连接件(3)与标准侧模板(2)之间均通过插销插入盲孔和装配孔后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侧模板(2)呈矩形,在标准侧模板(2)背向混凝土梁浇筑空间的一侧、标准侧模板(2)的上端设有一减重槽(24),在减重槽(24)左右两侧和上端形成一个连接框(25),在连接框(25)上间隔设有多个通孔(26);每两个相邻的标准侧模板(2)之间均通过螺栓穿过两连接框(25)上对应的通孔(26)后,与螺母配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每个转角连接件(3)的转角模板(31)侧端、沿转角模板(31)高度方向均设有多个与通孔(26)一一对应的螺纹孔,所述每个转角连接件(3)与标准侧模板(2)之间均通过螺栓穿过通孔后,与螺纹孔螺纹配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6或7或8所述的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1)呈工字型或U形,包括呈水平设置的第一卡板(11)、第二卡板(12)以及连接在第一卡板(11)和第二卡板(12)之间的立板(13);第一卡板(11)、第二卡板(12)和立板(13)之间形成一个用于与标准侧模板(2)上滑块(21)相配合的滑槽(14);第一卡板(11)和第二卡板(12)的末端分别向下和向上垂直折弯,形成将滑槽半包围的限位挡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卡板(11)或第二卡板(12)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用于标准侧模板上滑块从滑轨本体中部插入的插口(15),所述插口(15)呈L形,从第一卡板(11)或第二卡板(12)延伸到同侧限位挡板底部,并与滑槽(14)相联通。

说明书 :

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梁体模板装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梁侧面模板需要对成品模板按梁高进行切割配置半成品板材,大部分工人操作切割质量差,要使用合金小齿锯片切割,现场锯木面、废木条等产生较多的建筑垃圾,极不利于现场的消防管理和文明施工管理。同时,现有梁模体系主要包括底模和侧模,通过脚手架支撑,且两侧模中部还需通过钻孔固定对拉丝杆进行加固,大大降低了侧模板的周转次数,且容易发生翘曲,同时,安装时,固定方式还较为复杂,降低了施工的工作效率。
[000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施工中,也有采用装配式梁模板的方式来浇筑混凝土梁。如申请号为201911021920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铝合金模板,包括由依次首尾连接的多节标准侧模板组成的侧模板墙,衔接于所述侧模板墙两端的转角侧模板,所述侧模板墙和转角侧模板均成对的被连接件定位隔开,在以对侧模板墙及以对转角侧模板间形成预留浇筑腔。上述组合模板具有安装和拆卸方便,表面平滑的优点,但该模板主要用于卫生间翻边墙的浇筑,通过地面作为支撑,且转角较少,不能适用于大面积混凝土梁的浇筑。同时,混凝土梁存在梁高不同,梁体之间纵横交错的情况,传统的装配式梁体模板只能适用于同一梁高梁体浇筑,且梁体交错位置容易出现漏浆现象。对于梁体模板的支撑,主要通过在脚手架立杆上设置找平杆,再在找平杆上搭设木枋,设置斜撑的方式进行支撑,梁体模板的安装和固定较为繁琐,施工效率低。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施工效率高、装配方便,且能够适应不同梁高,模板密封效果好的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 一种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包括由多个依次侧端相接的标准侧模板组成的梁体侧模,在每两相互垂直的梁体侧模之间均设有一转角连接件,每两个相对设置的梁体侧模之间均安装有至少一块梁底模板,在每两个相对设置的梁体侧模端部均设有一端部模板;所述端部模板、梁底模板和梁体侧模合围后形成混凝土梁浇筑空间;其特征在于,在每一梁体侧模背向混凝土梁浇筑空间的一侧均设有一滑轨,在每一个标准侧模板外侧均设有与滑轨相配合的滑块,各个标准侧模板均能够在滑轨长度方向滑动并定位;在每块标准侧模板面向混凝土梁浇筑空间的一侧、沿梁体侧模长度方向上均可拆卸安装有一底模托架,每个底模托架均能够在标准侧模板的高度方向上水平移动并定位,且同一侧标准侧模板上的底模托架安装高度相同,所述梁底模板的左右两侧搭设在同侧的底模托架上;在每两个相对设置的标准侧模板之间、沿梁体侧模的长度方向上均间隔安装有至少一个梁顶拉结板;
[0007] 所述转角连接件包括呈竖向设置且横截面呈L形的转角模板,所述转角模板的两侧分别和与之相邻的标准侧模板可拆卸连接,在转角模板上、转角模板背向混凝土浇筑空间的一侧设有用于连接转角处滑轨的连接立柱,所述连接立柱呈矩形,在连接立柱的两个外立面中部、沿连接立柱高度方向均设有一个导轨滑槽;在每个滑轨的两端均设有一定位滑块,所述滑轨通过定位滑块滑动安装在对应侧的导轨滑槽内,并通过定位插销穿过连接立柱后固定在转角模板上。这样,梁体模板采用滑轨用作侧模支撑,且各个标准侧模板滑动安装在滑轨上,安装较为灵活方便,在各个标准侧模板浇筑侧所设置的底模托架能够沿标准侧模板高度方向上移动并定位,而梁体底模置于底模托架上,由底模托架支撑,从而在操作中,可通过移动底模托架的位置来改变梁体底模的安装高度,从而调节混凝土梁的梁高。同时,梁体侧模通过多个标准侧模板首尾相接后形成,该设置能够根据标准侧模板的设置数量,根据设计要求来调节梁体长度。在梁柱节点位置,相邻的两个梁体之间呈垂直状,两侧梁体侧模之间通过转角连接件连接,转角连接件的转角模板分别与对应侧的标准侧模板侧端紧贴并连接,设置在连接立柱上的滑槽可用于对应侧滑轨侧端的滑块配合连接,并在滑动到设定位置后,通过插销插入连接立柱上的固定孔内,由插销形成支撑,对滑轨进行定位。这种滑轨与连接柱通过滑块和滑槽配合的方式,滑轨能够在滑槽高度方向滑动,从而能够适应不同滑轨的安装高度。在连接立柱两个外侧面均设置滑槽,可适应不同的安装情况,安装更为灵活。安装后,转角模板的外侧对应梁模板的浇筑空间,为成型面,转角模板的两侧端分别对应一侧标准侧模板,与标准侧模板紧贴。两相对设置的梁体侧模之间通过顶部的梁顶拉结板形成拉结固定,能够有效避免混凝土浇筑后出现涨模现象。同时,这种在模板顶部形成拉结固定的方式与传统的对拉丝杆相比,安装更为方便、快捷,同时,不会对标准侧模板结构造成破坏,也不用对拉结处进行密封处理。
[0008] 进一步的,所述底模托架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且呈直角三角形的支撑角,支撑角垂直安装在标准侧模板上,在支撑角上连接有一块与其固定连接并呈水平状的支撑平板。这样,底模支架整体结构简单,支撑平板可供梁底模板铺设,对梁底模板形成支撑,支撑角上的装配孔可供连接件穿设后对将两个相邻的侧模连接在一起,避免相邻两侧模之间具有间隙,出现漏浆。
[0009] 进一步的,在两相对的梁体侧模之间、沿梁体侧模的长度方向上还间隔安装有多个底模支撑件,所述底模支撑件置于梁底模板与底模托架之间或支撑平板下。这样,底模支撑件与梁顶拉结板一起形成对梁体侧模上下两端的拉结固定,能够有效实现对梁体侧模的拉结,进一步提升梁体侧模的整体性,避免出现涨模现象。同时,底模支撑件还能够形成对梁底模板的支撑,有效减轻底模托架的压力,避免梁底模板受压后变形。
[0010] 进一步的,在每个标准侧模板面向混凝体浇筑空间的一侧、沿标准侧模板高度方向上均间隔设有多行定位孔,每行定位孔至少设有两个,在支撑平板与标准侧模板相抵的一侧设有多个用于与定位孔相配合插销。这样,底模托架与标准侧模板之间通过插销和定位孔配合的方式固定和移动,能够有效确保底模托架在高度方向上水平移动并固定,从而完成梁体底模安装高度的调节。
[0011] 进一步的,每两个相邻的标准侧模板侧端均可拆卸连接。这样,标准侧模板之间安装和拆卸都较为方便,标准侧模板在固定之前能够根据位置任意在滑轨长度方向滑动,并在滑动到位后,相互连接固定。
[0012] 进一步的,所述标准侧模板为一个中部呈空心状的立方体,采用塑料或合金材料制成;在每块标准侧模板的侧端、沿标准侧模板的高度方向上均间隔设有多个盲孔;每两个相邻的标准侧模板之间均通过插销插入两盲孔内连接。这样,相邻两个标准侧模板之间通过插销与定位孔的配合进行固定,确保标准侧模板侧端连接的紧密性,避免砂浆从两块标准侧模板之间漏出。
[0013] 进一步的,在每个转角连接件的转角模板侧端、沿转角模板高度方向均设有与盲孔一一对应的装配孔,每个转角连接件与标准侧模板之间均通过插销插入盲孔和装配孔后连接。这样,标准侧模板与转角连接件之间通过插销和孔的配合连接固定,安装方式简单,连接结构牢固。
[0014] 进一步的,所述标准侧模板呈矩形,在标准侧模板背向混凝土梁浇筑空间的一侧、标准侧模板的上端设有一减重槽,在减重槽左右两侧和上端形成一个连接框,在连接框上间隔设有多个通孔;每两个相邻的标准侧模板之间均通过螺栓穿过两连接框上对应的通孔后,与螺母配合连接。这样,标准侧模板上端的背面呈框状,形成用于标准侧模板之间连接的连接框,相邻两个标准侧模板之间通过螺栓与螺母配合的方式固定,固定结构稳固,安装空间大,整体用材较少,质量较轻。
[0015] 进一步的,在每个转角连接件的转角模板侧端、沿转角模板高度方向均设有多个与通孔一一对应的螺纹孔,所述每个转角连接件与标准侧模板之间均通过螺栓穿过通孔后,与螺纹孔螺纹配合连接。这样,转角连接件与标准侧模板之间通过螺栓与螺纹孔配合的方式固定连接,连接结构稳固,拆卸也较为方便。
[0016] 进一步的,所述滑轨呈工字型或U形,包括呈水平设置的第一卡板、第二卡板以及连接在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之间的立板;第一卡板、第二卡板和立板之间形成一个用于与标准侧模板上滑块相配合的滑槽;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的末端分别向下和向上垂直折弯,形成将滑槽半包围的限位挡板。这样,滑轨结构简单,滑槽能够为滑块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且滑槽呈半包围状,滑块装配后,不会从滑槽侧脱落,安装稳固。
[0017] 进一步的,在第一卡板或第二卡板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用于标准侧模板上滑块从滑轨本体中部插入的插口,所述插口呈L形,从第一卡板或第二卡板延伸到同侧限位挡板底部,并与滑槽相联通。这样,安装标准侧模板时,可不用从滑轨的一侧插入,从中间插入安装,安装更为灵活。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实施例中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实施例中梁体装配式模板的梁体侧模安装结构;
[0020] 图3为实施例中转角连接件与标准侧模板和滑轨之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实施例中滑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2] 图5为实施例中滑轨的正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 图6为实施例中底模托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4] 图7为实施例中带翻边的标准侧模板立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26] 实施例:
[0027]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梁体装配式模板结构,包括由多个依次侧端相接的标准侧模板2组成的梁体侧模,在每两相互垂直的梁体侧模之间均设有一转角连接件3,每两个相对设置的梁体侧模之间均安装有至少一块梁底模板4,在每两个相对设置的梁体侧模端部均设有一端部模板;所述端部模板、梁底模板4和梁体侧模合围后形成混凝土梁浇筑空间;在每一梁体侧模背向混凝土梁浇筑空间的一侧均设有一滑轨1,在每一个标准侧模板2外侧均设有与滑轨1相配合的滑块21,各个标准侧模板2均能够在滑轨1长度方向滑动并定位;在每块标准侧模板2面向混凝土梁浇筑空间的一侧、沿梁体侧模长度方向上均可拆卸安装有一底模托架6,每个底模托架6均能够在标准侧模板2的高度方向上水平移动并定位,且同一侧标准侧模板2上的底模托架6安装高度相同,所述梁底模板4的左右两侧搭设在同侧的底模托架6上;在每两个相对设置的标准侧模板2之间、沿梁体侧模的长度方向上均间隔安装有至少一个梁顶拉结板8;
[0028] 所述转角连接件3包括呈竖向设置且横截面呈L形的转角模板31,所述转角模板31的两侧分别和与之相邻的标准侧模板2可拆卸连接,在转角模板31上、转角模板31背向混凝土浇筑空间的一侧设有用于连接转角处滑轨1的连接立柱32,所述连接立柱32呈矩形,在连接立柱32的两个外立面中部、沿连接立柱32高度方向均设有一个导轨滑槽33;在每个滑轨1的两端均设有一定位滑块16,所述滑轨1通过定位滑块16滑动安装在对应侧的导轨滑槽33内,并通过定位插销穿过连接立柱32后固定在转角模板31上。
[0029] 底模托架6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且呈直角三角形的支撑角61,支撑角61垂直安装在标准侧模板2上,在支撑角61上连接有一块与其固定连接并呈水平状的支撑平板62。
[0030] 在两相对的梁体侧模之间、沿梁体侧模的长度方向上还间隔安装有多个底模支撑件7,所述底模支撑件7置于梁底模板与底模托架之间或支撑平板下。
[0031] 在每个标准侧模板2面向混凝体浇筑空间的一侧、沿标准侧模板2高度方向上均间隔设有多行定位孔22,每行定位孔22至少设有两个,在支撑平板62与标准侧模板相抵的一侧设有多个用于与定位孔22相配合插销。
[0032] 每两个相邻的标准侧模板2侧端均可拆卸连接。具体的,所述标准侧模板2之间的拆卸和安装结构如下:
[0033] (1)、所述标准侧模板2为一个中部呈空心状的立方体,采用塑料或合金材料制成;在每块标准侧模板2的侧端、沿标准侧模板2的高度方向上均间隔设有多个盲孔23;每两个相邻的标准侧模板2之间均通过插销插入两盲孔23内连接;在每个转角连接件3的转角模板
31侧端、沿转角模板31高度方向均设有与盲孔一一对应的装配孔,每个转角连接件3与标准侧模板2之间均通过插销插入盲孔和装配孔后连接。
[0034] (2)、所述标准侧模板2呈矩形,在标准侧模板2背向混凝土梁浇筑空间的一侧、标准侧模板2的上端设有一减重槽24,在减重槽24左右两侧和上端形成一个连接框25,在连接框25上间隔设有多个通孔26;每两个相邻的标准侧模板2之间均通过螺栓穿过两连接框25上对应的通孔26后,与螺母配合连接。
[0035] 在每个转角连接件3的转角模板31侧端、沿转角模板31高度方向均设有多个与通孔26一一对应的螺纹孔,所述每个转角连接件3与标准侧模板2之间均通过螺栓穿过通孔后,与螺纹孔螺纹配合连接。
[0036]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滑轨1呈工字型(具体实施中可呈U形),包括呈水平设置的第一卡板11、第二卡板12以及连接在第一卡板11和第二卡板12之间的立板13;第一卡板11、第二卡板12和立板13之间形成一个用于与标准侧模板2上滑块21相配合的滑槽14;第一卡板11和第二卡板12的末端分别向下和向上垂直折弯,形成将滑槽半包围的限位挡板。在第一卡板11或第二卡板12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用于标准侧模板上滑块从滑轨本体中部插入的插口15,所述插口15呈L形,从第一卡板11或第二卡板12延伸到同侧限位挡板底部,并与滑槽14相联通。
[0037] 本实施例中的滑槽和导轨滑槽均呈为T形或燕尾形。
[0038]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