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滇黄精种子的快速育苗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327206.1

文献号 : CN11404141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月姚慧敏王绛辉刘涛马长健陈书君

申请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滇黄精种子的快速育苗方法,属于中药材栽培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当年采收后的滇黄精种子,进行去皮、除杂、消毒后,用乙烯利溶液进行浸种;步骤2,将经过乙烯利溶液浸种后的种子和湿沙以1:4比例混合后,放置于25℃黑暗条件下培养;步骤3,将步骤2中所得滇黄精初生根茎放置于0℃条件下进行低温层积;步骤4,将步骤3中所得滇黄精初生根茎,用6‑BA溶液进行浸泡。步骤5,将步骤4处理过的初生根茎播种于装有基质的育苗盘中,环境控制为25℃,光照时间14h,黑暗时间10h。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滇黄精种子出苗速度快,出苗整齐度高,育苗周期短,能够高效解除滇黄精种子休眠并得到健壮幼苗。

权利要求 :

1.一种滇黄精种子的快速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当年采收后的滇黄精种子,进行去皮、除杂、消毒,用乙烯利溶液进行浸种;

(2)将经过乙烯利溶液浸种后的种子和湿沙以质量比1:4比例混合后,放置于25℃的黑暗条件下培养;

(3)将步骤(2)中所得滇黄精初生根茎进行低温层积,解除初生根茎阶段的芽休眠;

(4)用6‑BA溶液对低温层积后的初生根茎进行浸泡,二次解除初生根茎阶段的芽休眠;

6‑BA溶液浓度为0.01‑1μM,浸泡时间为24h;

(5)将步骤(4)处理过的滇黄精初生根茎播种于装有基质的育苗盘中,在环境温度为25℃下培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滇黄精种子的快速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用10%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0min进行消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滇黄精种子的快速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用150‑

500mg/L的乙烯利溶液浸种24h。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滇黄精种子的快速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乙烯利的质量浓度为250mg/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滇黄精种子的快速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黑暗条件下培养46天,所用沙粒直径为0.05mm‑0.8mm,定期进行补水透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滇黄精种子的快速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层积温度为0‑10℃,层积天数为15‑61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滇黄精种子的快速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层积温度为0℃,层积天数为36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滇黄精种子的快速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6‑BA溶液浓度为

0.01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滇黄精种子的快速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用基质为腐殖质土:蛭石=3:1,每天光照时间14h、黑暗时间10h,或者每天光照时间16h、黑暗时间8h,培养天数为30天。

说明书 :

一种滇黄精种子的快速育苗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药材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滇黄精种子的快速育苗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滇黄精是我国传统药食同源的中药材。随着滇黄精保健和药用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其产量逐渐供不应求,这加剧了对野生滇黄精的挖掘,从而造成其野生资源日渐减少。
[0003] 目前滇黄精人工繁育方式以无性繁殖为主,但长期通过根茎进行无性繁殖易造成品种退化,不利于优良品种选育;且此种方式繁殖系数较低,亩产量不高,无法提供大量种源。滇黄精可通过种子进行有性繁殖,然而在其初生根茎发育的早期阶段,存在严重的根茎芽休眠现象。
[0004] 滇黄精结实率高,平均每株成熟植株可产生200粒左右种子,为滇黄精的有性繁殖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但滇黄精种子成苗过程中,在种子萌发和初生根茎发育阶段存在休眠现象,出苗率极低(自然条件下,秋季播种,第三年春季幼苗出土),采收年限长达4‑5年。

发明内容

[0005] 为解决滇黄精种子成苗过程中的休眠问题,提高滇黄精种子出苗速度和出苗整齐度,从而缩短滇黄精种子育苗周期,减少育苗成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滇黄精种子的快速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 (1)将当年采收后的滇黄精种子,进行去皮、除杂、消毒,用乙烯利溶液进行浸种,以解除滇黄精种子阶段休眠。优选地用150‑500mg/L的乙烯利溶液浸种24h,更优选地,乙烯利的质量浓度为250mg/L。
[0007] (2)将经过乙烯利溶液浸种后的种子和湿沙以质量比1:4比例混合后,放置于25℃的黑暗条件下培养46天,所用沙粒直径为0.05mm‑0.8mm,定期进行补水透气。
[0008] (3)将步骤(2)中所得滇黄精初生根茎进行低温层积,解除初生根茎阶段的芽休眠;层积温度为0‑10℃,层积天数为15‑61天。
[0009] 优选地,层积温度为0℃,层积天数为36天。
[0010] (4)用6‑BA溶液对低温层积后的初生根茎进行浸泡,二次解除初生根茎阶段的芽休眠,0.01‑1μM;优选地,所用6‑BA溶液浓度为0.01μM,浸泡24h。
[0011] (5)将步骤(4)处理过的滇黄精初生根茎播种于装有基质(腐殖质土:蛭石=3:1)的育苗盘中,环境控制为于25℃,每天光照时间14h、黑暗时间10h,或者每天光照时间16h、黑暗时间8h,培养天数为30天。
[0012] 优选地,步骤(1)中,用10%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0min进行消毒。
[0013] 优选地,针对滇黄精种子胚根突破种皮阶段的休眠,本发明采用250mg/L的乙烯利溶液对其进行浸种处理,25℃黑暗条件下培养46天后,90%的滇黄精种子已形成初生根茎;当初生根茎直径长至0.6cm左右、初生根茎芽长至4mm左右时,滇黄精进入初生根茎芽休眠阶段。针对滇黄精初生根茎芽存在休眠,本发明采用0℃低温层积36天后,6‑BA溶液浸泡的组合处理方法,之后转入如步骤(5)的环境下培养,30天后出苗率可达90%左右。
[0014] 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滇黄精种子出苗速度快,出苗整齐度高,育苗周期短,能够高效解除滇黄精种子休眠。种子采收后,经112天,出苗率可达90%左右,且幼苗健壮,可发育成正常植株。使用本发明方法,能够快速提供大量滇黄精种苗用于栽培生产。

附图说明

[0015] 本发明有如下附图:
[0016] 图1为滇黄精幼苗形态发育过程示意图;
[0017] 图2为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滇黄精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示意图;
[0018] 图3不同低温处理后滇黄精初生根茎芽出苗率的动态变化示意图;注:A‑F的处理温度分别为0℃、2℃、4℃、6℃、8℃、10℃。不同线型代表不同的低温处理时间。
[0019] 图4为不同低温处理对滇黄精初生根茎出苗率的影响示意图;
[0020] 注:A‑D分别为低温处理(5d、11d、15d、18d、22d、27d、32d、36d、52d、61d、71d)后暖温培养第37d、40d、44d、50d。
[0021] 图5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0℃低温层积36d后的滇黄精初生根茎对其出苗率的影响示意图;
[0022] 图6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0℃低温层积36d后的滇黄精初生根茎对其幼苗发育状况的影响示意图;
[0023] 注:图6中1‑3为采用6‑BA处理,浓度分别为0.01μM、0.1μM、1μM;4‑6为采用乙烯利处理,浓度都分别为0.42mM、2.1mM、4.2mM;7为采用0.1μM的氟啶酮处理;8‑9为采用赤霉素处理,浓度分别为0.1μM,1μM;10为采用0.01nM的生长素处理;11为采用0.1μM的6‑BA和0.01nM的生长素的混合处理;12为对照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5] 步骤(1):滇黄精果实成熟后采集搓洗得到干净种子,用10%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0min消毒后,置于250mg/L的乙烯利溶液中浸种24h。
[0026] 步骤(2):将乙烯利溶液浸泡后的种子层积于装有湿沙的发芽盒中,封口膜封口后置于25℃黑暗条件下培养46天;所用沙粒直径为0.05mm‑0.8mm,定期进行透气补水。
[0027] 步骤(3):如步骤(2)所述培养46天后,滇黄精初生根茎已形成,随后置于0℃条件下进行低温层积,层积天数为36天。
[0028] 步骤(4):低温层积结束后,用0.01μM的6‑BA溶液对初生根茎浸泡24h。
[0029] 步骤(5):将如上所述的滇黄精初生根茎播种于装有基质(腐殖质土:蛭石=3:1)的育苗盘中,环境控制为25℃,每天光照时间14h,黑暗时间10h,培养天数为30天。
[0030] 滇黄精种子暖温培养约20天后,上胚轴突破种皮(如图1中B图所示),当上胚轴长至约2.5‑3cm后,下胚轴逐渐开始膨大形成初生根茎(如图1中C图所示),当初生根茎直径膨大至约0.5‑0.7cm时,在其靠近种子的一端会形成胚芽(如图1中E图所示),胚芽伸长至约3‑6mm时便进入休眠状态(如图1中F图所示)。在图1中A图阶段,进行如上所述步骤(1)的处理;
随后如步骤(2)所述培养46天后,90%左右的滇黄精初生根茎(图1中F图所示)已形成;在图
1中F图所示阶段,0℃条件下低温层积36天;低温层积结束后,用0.01μM的6‑BA溶液对初生根茎浸泡24h;随后播种于基质(腐殖质土:蛭石=3:1)育苗盘中,转入25℃、光照:黑暗=
14:10h条件下培养;30天后出苗率可达90%左右(如图1中H图所示)。
[0031] 由图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经不同浓度(mg/L)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的处理组种子萌发速度显著加快,且最终萌发率显著提高;最终萌发率结果表现为乙烯利>SNAP>赤霉素>对照;优选地,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乙烯利,最佳使用浓度为250mg/L。
[0032] 由图3可知(12℃和14℃低温处理组的滇黄精在暖温培养3个月后仍未出苗,此外,‑2℃对其根茎芽会造成冷冻伤害,因此,0‑10℃范围外的温度不再被探讨),随冷温度提高,滇黄精初始出苗时间有所延迟,但曲线斜率明显提高,表明出苗速度加快。将暖温培养70d后出苗率是否达到60%作为芽休眠是否解除的标志,则经0℃,2℃,4℃,6℃,8℃,10℃处理后,芽休眠解除天数分别为15d,15d,15d,18d,32d,61d;可见,在0‑10℃范围内,随冷处理温度提高,芽休眠解除天数逐渐增加。在0℃处理下,出苗率随低温处理天数逐渐提高;
15d冷处理组在暖温培养50d时发芽率为67%,为各处理组最低值;36d冷处理组在暖温培养
50d时发芽率为96%;52d冷处理组在暖温培养50d时发芽率为98%,为各处理最高值;其中,
36d和52d冷处理组出苗率差异不显著。此外,由图4可知,在同一时间节点,不同冷温度处理组的出苗率差异显著,在0‑10℃范围内,冷处理温度和出苗率成负相关关系,因此选择0℃作为最佳低温处理温度。综合以上分析,为缩短滇黄精育苗时间,优选0℃处理36d继续进行以下实验。
[0033] 由图5可知,赤霉素、乙烯利、6‑BA、生长素对低温层积后的滇黄精出苗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6‑BA对其出苗率影响存在浓度效应:与对照相比,浓度为0.01μM、0.1μM的6‑BA显著提高了滇黄精出苗率,但浓度为1μM时,有显著抑制作用;随赤霉素浓度提高,滇黄精出苗率逐渐降低;浓度为0.42mM、2.1mM的乙烯利会显著促进其出苗率,而4.2mM的乙烯利对其出苗率有显著抑制作用;浓度为1nM的生长素有显著促进效应,而随其浓度降低,其促进效应消失;氟啶酮(脱落酸合成抑制剂)能够显著提高滇黄精出苗率。比较各处理,0.01μM的6‑BA处理组出苗率在暖温培养第10d、16d、22d、30d均为较高值。
[0034] 图6表明,乙烯利、赤霉素和氟啶酮处理组幼苗出现茎叶皱褶、细长、白化等现象,0.01μM的6‑BA处理组幼苗长势健康且良好,但过高浓度的6‑BA处理后的幼苗长势矮小且叶片伸展不完全。综合滇黄精幼苗长势和出苗率结果,优选0.01μM的6‑BA对滇黄精初生根茎芽休眠解除效果最好。综合比较各处理后的滇黄精出苗率和幼苗发育状况,优选0.01μM的
6‑BA为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
[003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