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844717.X

文献号 : CN11407983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刘国庆

申请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耳机,其中,耳机的壳体可以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当耳机佩戴于左耳时,第一通孔与耳道相通,第二通孔的部分或全部被人耳的皮肤遮挡,第一通孔用于向人耳传播声音信号;当耳机佩戴于右耳时,第二通孔与耳道相通,第一通孔的部分或全部被人人的皮肤遮挡,第二通孔用于向耳道传播声音信号。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实现耳机左右互换使用,无论耳机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都能够使耳机的出音孔与耳道相通,不仅便于使用,还能够提升传音质量。

权利要求 :

1.一种耳机,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耳机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播放声音信号;

其中,当所述耳机被佩戴于左耳时,所述第一通孔与耳道相通,所述第二通孔的部分或全部被遮挡;当所述耳机配佩戴于右耳时,所述第二通孔与耳道相通,所述第一通孔的部分或全部被遮挡;

所述第一通孔作为第一出音部分,所述第二通孔作为第二出音部分,所述第一出音部分和所述第二出音部分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判断所述耳机被佩戴于左耳或右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通孔远离所述第二通孔的一侧,所述第二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通孔远离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

4.一种耳机,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耳机通过所述第三通孔播放声音信号;

其中,当所述耳机被佩戴于左耳时,所述第三通孔的第一部分与耳道相通,所述第三通孔的第二部分被遮挡;当所述耳机配佩戴于右耳时,所述第三通孔的第三部分与耳道相通,所述第三通孔的第四部分被遮挡;

所述当所述耳机被佩戴于左耳时,与左耳耳道相通的部分作为第一出音部分,当所述耳机被佩戴于右耳时,与右耳耳道相通的部分作为第二出音部分,所述第一出音部分与所述第二出音部分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三通孔宽度为6mm至12mm。

6.根据权利要求4‑5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孔的面积大于等于

10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30平方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4‑5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判断所述耳机被佩戴于左耳或右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孔具有沿所述壳体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传感器靠近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传感器靠近所述第二侧边。

说明书 :

一种耳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技术的发展,耳机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音频输出设备,通过佩戴耳机能够保护使用者的隐私,提升传音效果,同时还能够降低对旁人的影响。耳机可以包括一个或两个耳机本体,通常情况下,各耳机本体仅能够佩戴于左耳或右耳,无法实现互换,因此,当使用者戴反时,会导致音频播放效果下降。

发明内容

[000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耳机,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耳机无法左右互换使用的问题,并提升耳机的传音质量。
[0004] 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包括壳体:
[0005]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耳机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播放声音信号;
[0006] 其中,当所述耳机被佩戴于左耳时,所述第一通孔与耳道相通,所述第二通孔的部分或全部被遮挡;当所述耳机配佩戴于右耳时,所述第二通孔与耳道相通,所述第一通孔的部分或全部被遮挡。
[0007] 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使耳机在佩戴于左耳或右耳时,可以分别通过第一通孔与左耳耳道连通,或通过第二通孔与右耳耳道连通,以使耳机能够左右耳互换使用,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无需先区分左右再佩戴,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0008]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0009] 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判断所述耳机被佩戴于左耳或右耳。
[0010] 通过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能够对于耳机佩戴于左耳还有右耳进行检测,从而便于与耳机相连接的电子设备向耳机输出对应的左右声道,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0011]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通孔远离所述第二通孔的一侧,所述第二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通孔远离所述第一通孔的一侧。
[0012] 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便于传感器对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位置进行检测,以检测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是否被人耳皮肤所遮挡,进而使处理器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出耳机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
[0013]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耳机通过所述第三通孔播放声音信号;
[0014] 其中,当所述耳机被佩戴于左耳时,所述第三通孔的第一部分与耳道相通,所述第三通孔的第二部分被遮挡;当所述耳机配佩戴于右耳时,所述第三通孔的第三部分与耳道相通,所述第三通孔的第四部分被遮挡。
[0015] 通过这样的设计便于耳机在佩戴时与人耳的耳道相通,耳机无论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时,第三通孔都能够有部分与耳道连通,从而能够实现耳机的左右互换使用,在实际使用时更加方便。
[0016]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三通孔宽度为6mm至12mm。
[0017] 这样的设计能够在耳机无论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时第三通孔都能够有部分与人耳耳道连通。
[0018]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通孔的面积大于等于10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30平方毫米。
[0019]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第三通孔的大小处于合理的范围内,降低因第三通孔的面积过大导致出现漏音的情况的可能,以及降低因第三通孔的面积过小,导致互换后无法与耳道相通的可能。
[002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0021] 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判断所述耳机被佩戴于左耳或右耳。
[0022] 通过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能够对于耳机佩戴于左耳还有右耳进行检测,从而便于与耳机相连接的电子设备向耳机输出对应的左右声道,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0023]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通孔具有沿所述壳体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传感器靠近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传感器靠近所述第二侧边。
[0024] 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便于检测第三通孔的相对位置,从而对于第三通孔与耳道相通的部分进行检测,从而使处理器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出耳机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
[0025]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耳机,其中,耳机的壳体可以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当耳机佩戴于左耳时,第一通孔与耳道相通,第二通孔的部分或全部被人耳的皮肤遮挡,第一通孔用于向人耳传播声音信号;当耳机佩戴于右耳时,第二通孔与耳道相通,第一通孔的部分或全部被人人的皮肤遮挡,第二通孔用于向耳道传播声音信号。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实现耳机左右互换使用,无论耳机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都能够使耳机的出音孔与耳道相通,不仅便于使用,还能够提升传音质量。
[0026]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本体的壳体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本体的壳体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本体的壳体的另一种实施例的频率响应曲线;
[0030]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本体的壳体的又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本体的壳体的还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本体的壳体的再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塞的结构示意图。
[0034] 附图标记:
[0035] 1‑壳本体;
[0036] 11‑第一出音部分;
[0037] 12‑第二出音部分;
[0038] 13‑第一侧边;
[0039] 14‑第二侧边;
[0040] 2‑第一传感器;
[0041] 3‑第二传感器;
[0042] 4‑耳塞。
[0043]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45]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46]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0047]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048]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004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通信设备,相较于采用电子设备的音响组件进行外放的方式,佩戴耳机能够保护使用者的隐私,同时还能够提升传音效果,使人耳接收的声音质量较高。通常情况下,人们通过与电子设备连接的耳机聆听电子设备的音频。耳机包括一个或两个耳机本体,使用者将耳机本体佩戴于耳朵,耳机本体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电子设备连接,并向使用者输出电子设备的音频。当耳机包括一个耳机本体时,该耳机本体只能佩戴于某一耳朵,例如只能够佩戴于左耳或只能够佩戴于右耳,无法实现互换使用,使用者在使用前需要区分确认该耳机本体需要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导致使用者的使用体验下降。当耳机包括两个耳机本体时,由于各耳机本体仅能够单独对应左耳或右耳,无法实现互换使用,因此,在使用时,同样需要使用者先对左耳机本体和右耳机本体进行区分,之后才能佩戴使用,使用起来十分不便。当使用者将耳机本体将耳机本体戴反时,传音效果较差,严重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0050]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耳机本体无法实现互换的问题,同时还能够提升耳机的传音质量。
[0051]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本体的壳体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其中,耳机可以包括一个或两个耳机本体,耳机本体佩戴于人耳,耳机本体具有壳体,该壳体可以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即可作为壳体的出音孔,其中第一通孔为第一出音部分11,第二通孔为第二出音部分12,第一出音部分11和第二出音部分12位于壳体朝向人耳耳道的一侧。具体地,当该壳体佩戴于左耳时,第一出音部分11与左耳的耳道相通,第二通孔的全部或部分被人耳的皮肤所遮挡,当耳机用于播放音频时,耳机的扬声器所播放的音频能够通过第一出音部分11传递至左耳耳道;当该壳体佩戴于右耳时,第二出音部分12与右耳耳道相通,第一通孔的全部或部分被人耳的皮肤所遮挡,当耳机用于播放音频时,耳机的扬声器所播放的音频能够通过第二出音部分12传递至右耳耳道。
[0052]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使耳机本体的壳体在使用时,能够实现互换使用,使耳机无论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时,都有至少部分出音孔未被皮肤封堵,且与人耳耳道连通,便于出音孔向人耳耳道传声,使声音可以通过第一出音部分11或第二出音部分12传入使用者对应的耳道,减少声音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进而能够提升耳机的传音质量。
[0053] 相较于为了能够实现耳机本体左右互换使用,将出音孔设置在耳机本体的壳体未朝向耳道的面,通过壳体与人耳皮肤间的空隙进行传声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本体的壳体能够使出音孔与耳道的相通,更加便于声音经出音孔传递至耳道。将出音孔设置在壳体未朝向人耳耳道的面的方式,在使用时,出音孔无法直接与耳道相通,声音只能够沿耳机与人耳皮肤之间的缝隙进行传播,导致传播效果较差,声音的传递质量较低,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而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本体的壳体,在使用时,无论佩戴与左耳还是右耳,都能够通过第一出音部分11或第二出音部分12使出音孔与左耳耳道或右耳耳道相通,声音可以经第一出音部分11或第二出音部分12传递至左耳耳道或右耳耳道,从而降低声音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提升声音的传递质量。
[0054] 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本体的壳体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出音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其中,第一通孔可以作为第一出音部分11,第二通孔可以作为第二出音部分12。
[0055] 将第一出音部分11和第二出音部分12设置为通孔的方式,具有结构较为简单,加工难度较低的优点,更加便于实际生产。同时通孔能够减少声音在传递过程中受到的阻碍。在使用时,当使用者将耳机本体佩戴于左耳时,第一通孔与左耳耳道相通,声音能够通过第一通孔传递至左耳耳道;当使用者将耳机本体佩戴于右耳时,第二通孔与右耳耳道相通,声音能够通过第二通孔传递至右耳耳道,从而提升声音传递的质量,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0056]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通孔的形状包括但不仅限于本申请实施例附图中所展示的形状,其他如三角形、椭圆形等形状同样能够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中。
[0057] 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本体的壳体的另一种实施例的频率响应曲线,即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在实际使用中的频率响应曲线。其中,横坐标为声音的频率,纵坐标为响度,图中曲线A为本申请实施例在实际使用中测量得到的曲线,曲线B为出音孔设置在耳机本体未朝向耳道的端面利用壳体与人耳皮肤间的空隙进行传声的耳机在实际使用中测量的曲线,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方案能够提升播放中低频段的效果,可以提升3至5分贝,提升声音的传播质量。
[0058] 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本体的壳体的又一种实施例结构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耳机包括佩戴于人耳的耳机本体,耳机本体的壳体可以包括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即可作为出音孔播放声音信号,当耳机佩戴于左耳时,第三通孔的第一部分与左耳的耳道相通第二部分被人耳的皮肤遮挡,与左耳耳道相通的部分形成第一出音部分11,以向人耳播放声音信号。当耳机佩戴于右耳时,第三通孔的第三部分与右耳的耳道相通,第四部分被人耳的皮肤遮挡,与右耳耳道相通的部分形成第二出音部分12,以向人耳播放声音信号。
[0059] 这样的设计由于仅需在壳体加工一个通孔,因此,加工的难度较低,同时还能够简化加工步骤,提升加工效率。由于第三通孔具有较大的面积,因此,更加便于第三通孔的部分与人耳的耳道相通,从而提升耳机的传音质量。
[006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壳体的宽度方向Y,第三通孔的宽度范围为6mm至12mm。
[0061] 这样的设计能够在耳机本体无论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时,第三通孔都能够有部分与人耳的耳道相通。
[0062] 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本体的壳体的还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壳体可以包括壳本体1和耳塞4,壳本体1和耳塞4连接,第三通孔设置在耳塞4。具体地,壳本体1可以为塑料等较硬材料,耳塞4可以为橡胶等较软的材料,耳塞4的至少部分可以伸入人耳的耳道。壳本体1可以用来安装扬声器等部件,耳塞4可以用于保护人耳,提升耳机佩戴的舒适度,同时耳塞4还能够起到固定耳机本体作用,使耳机本体不易从人耳脱离。
[0063] 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本体的壳体的再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音部分11和第二出音部分12可以设置在耳塞4。
[0064] 由于耳塞4通常由橡胶等较软的材料采用注塑的方式加工成型,加工起来更加方便,同时由于耳塞4通常由橡胶等较软的材料制成,在佩戴于人耳时,耳塞4能够产生弹性形变,以使耳塞4能够更加贴合人耳的皮肤,减少漏音,从而提升传音质量。
[0065] 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塞4的结构示意图,耳塞4朝向耳道的一侧可以为弧面,以便于和人耳皮肤贴合,减少发生漏音情况的可能。
[0066] 壳体朝向人耳的一侧具有接触面,接触面用于与人耳的皮肤接触。出音部分设置在接触面,出音部分(包括第一出音部分11和第二出音部分12)的面积为a,接触面的面积为b,3%b≤a≤10%b。
[0067] 出音部分的面积占接触面面积的3%~10%能够在确保壳体具有足够的出音面积的同时,使出音部分的面积处于合适的范围内,降低因出音部分的面积过大,导致耳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漏音等情况,影响耳机的传音质量。
[0068]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触面可以为弧形,以便于和人耳的皮肤贴合,接触面的面积为250平方毫米至350平方毫米,出音部分的面积大于等于10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30平方毫米。
[0069] 耳机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耳机本体。耳机本体能够佩戴在左耳或右耳。耳机本体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与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蓝牙等无线的方式实现与电子设备连接。壳体的至少部分可以为中空结构,形成腔体,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耳塞4为中空结构,耳塞4的内部具有腔体,耳机的扬声器安装于耳塞4的腔体,扬声器可以为喇叭组件,用于发声。其中,耳机本体的壳体可以为以上任一项所涉及的耳机本体的壳体,由于耳机本体的壳体具有上述的技术效果,因此,包括该耳机本体的壳体的耳机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007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耳机可以包括两个耳机本体,各耳机本体均设置有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安装于壳体,具体地,如图7所示,当壳体具有耳塞4时,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可以设置在耳塞4的外表面,即耳塞4朝向耳道的一侧。具体地,如图7所示,其中,第一传感器2位于第一出音部分11远离第二出音部分12的一侧,用于检测第一出音部分11是否与左耳耳道相通,第二传感器3位于第二出音部分
12远离第一出音部分11的一侧,用于检测第二出音部分12是否与右耳耳道相通。具体地,由于第一传感器2设置在与第一出音部分11较近的位置,第二传感器3设置在于第二出音部分
12较近的位置,因此,第一传感器2可以通过对自身位置进行检测,从而获知第一出音部分
11的位置,第二传感器3可以通过对自身位置进行检测从而获知第二出音部分12的位置,因此,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相互配合,对第一出音部分11和第二出音部分12的位置进行判断,从而判断第一出音部分11和第二出音部分12是否被人耳皮肤遮挡,进而便于判断第一出音部分11还是第二出音部分12与耳道相通,从而能够对耳机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进行判断。
[0071] 具体地,如图7所示,当壳体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时,第一传感器2设置在第一通孔远离第二通孔的一侧,第二传感器3设置在第二通孔远离第一通孔的一侧。当壳体具有第三通孔时,第三通孔具有第一侧边13和第二侧边14,如图5所示,沿壳体的宽度方向Y,第一侧边13和第二侧边14相对设置,即第一侧边13和第二侧边14位于第三通孔的相对两侧,第一传感器2设置在靠近第一侧边14的一侧,第二传感器3设置在靠近第二侧边14的一侧。这样的设计能够使传感器对于出音孔的各出音部分的相对位置进行检测,以便于耳机内部的处理器或是与耳机通信连接的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根据传感器的检测数据判断出音孔的哪部分与人耳耳道相通,进而判断出耳机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
[0072] 通常情况下,视频、游戏等通常具有双声道,以提升使用者的体验,使使用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当耳机佩戴于人耳时,需要对耳机本体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进行判断,进而对耳机本体的输出声道进行调整,使佩戴在左耳的耳机本体输出左声道,佩戴在右耳的耳机本体输出右声道,否则,会降低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通过在各耳机本体均设置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以便于对该耳机本体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进行检测。
[0073] 当耳机为蓝牙耳机等无线耳机时,由于耳机设置有电源,因此当开启耳机电源时,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即可开始工作;当耳机为有线耳机时,耳机需和电子设备连接,以使电流能够流入耳机,此时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开始工作,当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工作时,可根据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的检测数据判断该耳机本体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当耳机为无线耳机时,检测结果可以通过蓝牙等无线的方式传输至电子设备的处理器;当耳机为有线耳机时,检测结果可以转化为电信号等,通过数据线传输至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电子设备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判断,电子设备的处理器录有判断程序,判断程序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对应的耳机本体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处理器控制输出的声道,根据判断的结果向佩戴在左耳的耳机本体输出左声道,向佩戴在右耳的耳机本体输出右声道。处理器可以为电子设备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
[0074] 通过在耳机设置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以使耳机或电子设备能够通过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判断对应的耳机本体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从而能够输出对应的左声道或右声道的声音信号。
[0075]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设备本体、处理器、播放器和耳机,耳机与设备本体连接,连接的方式可以为有线连接,也可以为无线连接如蓝牙连接等。设备本体可以使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等能够使用耳机的设备。播放器为设备本体内部能够播放视频、音频(包括音频文件和游戏等软件的音频)等文件的软件,耳机包括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处理器用于收集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的数据,处理器内部录有判断程序,判断程序根据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的检测结果进行对该耳机本体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进行判断,处理器根据判断结果向位于左耳的耳机本体输出左声道,向位于右耳的耳机本体输出右声道。
[0076]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耳机在实际使用时,不仅能够实现左右互换,同时在互换之后仍然能够接收对应的声道,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0077]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耳机未被佩戴时,此时,开启蓝牙耳机电源开关或将有线耳机通过数据线与电子设备电性连接,以使耳机开始工作,由于耳机未佩戴于人耳,因此,第一传感器2检测到第一出音部分11未被遮挡,第二传感器3检测到第二出音部分12未被遮挡,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将检测的数据通过无线信号或是电信号的形式传递至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处理器可以直接接收电信号,或是通过电子设备的天线接收无线信号,处理器对检测数据进行判断,以判断耳机是否佩戴于人耳。当耳机佩戴于左耳时,第一出音部分11与左耳耳道相通,第二出音部分12被人耳皮肤所封堵,传感器可以采用压力传感器,由于第二出音部分12被人耳皮肤所封堵,因此,位于第一出音部分11附近的第一传感器2受到的压力较小,位于第二出音部分12附近的第二传感器3会与人耳皮肤接触,受到挤压,受到较大的压力,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将数据传递至电子设备的处理器,处理器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传感器所受力大小,从而判断出第一出音部分11与耳道相同,进而得出该耳机佩戴于左耳的结论,如果耳机为双侧耳机,此时还需对另一侧耳机进行检测,如果另一侧的耳机被佩戴与右耳,那么该侧耳机的第一传感器2受到的压力较大,第二传感器3受到的压力较小,处理器通过比较该侧耳机的传感器受到的压力大小能够判断出该耳机佩戴于右耳,从而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向佩戴于左侧的耳机输出左声道,向佩戴于右侧的耳机输出右声道。
[0078]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使用双侧耳机时,由于某些情况,使用者可能仅佩戴一侧耳机,此时处理器根据传感器的检测数据,对佩戴于人耳的耳机进行判断,以获知该耳机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判断方式与以上实施的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当处理器检测到耳机仅有一侧佩戴于人耳,另一侧未佩戴于人耳时,此时无论该耳机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处理器均控制电子设备向佩戴于人耳的耳机同时输出左声道和右声道,以提升使用者在仅佩戴单侧耳机时耳机的传声质量。
[0079]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安装于耳机。具体地,处理器可以安装于耳机本体。当处理器收集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的数据后,对耳机本体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进行判断,以确定需要该耳机本体传递左声道还是右声道,处理器在对耳机本体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进行判断后,并将判断结果发送至与耳机相连接的设备,设备根据判断结果将对应的左声道或右声道的声音信号通过对应的耳机本体传递至人耳。
[0080] 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简化电子设备内部的程序,降低耳机的传感器与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不匹配的可能,更加符合实际使用需求。
[0081] 基于上述的耳机和电子设备,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耳机的出音控制方法,该出音控制方法包括:
[0082] S1:当耳机本体的第一传感器2检测到第一出音部分11与左耳耳道相通时,位于耳机或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向该耳机本体输出左声道,耳机本体接收左声道的声音信号,通过第一出音部分11直接传递至左耳耳道;当耳机的第二传感器3检测到第二出音部分12与右耳耳道相通时,位于耳机或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控制电子设备向该耳机本体输出右声道,耳机本体接收右声道的声音信号,通过第二出音部分12直接传递至右耳耳道。
[0083] 当耳机本体佩戴于左耳时,第二出音部分12被人耳的皮肤所封堵,导致第二出音部分12的传声难度较大,甚至无法将声音通过第二出音部分12传递至耳道;当耳机本体佩戴于右耳时,第一出音部分11被人耳的皮肤所封堵,导致第一出音部分11的传声难度较大,甚至无法将声音通过第一出音部分11传递至耳道。
[0084] 在使用时,先将耳机本体佩戴于左耳或右耳,当耳机为蓝牙耳机等无线耳机时,由于耳机自身具有电源,因此,只要开启耳机的电源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就能够正常工作;当耳机为有线耳机时,需要将耳机与电子设备连接,以使电流流入耳机,从而使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能够正常工作。位于耳机或电子设备的处理器通过对位于耳机本体的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的数据进行收集,以判断该耳机本体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并将结果进行反馈,通过电子设备的内部程序开启对应的声道,以使耳机在进行左右互换时,仍然能够输出对应的声道,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0085] 具体地,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可以为压力传感器,由于左耳和右耳的构造不同,当耳机本体佩戴于左耳时,第二出音部分12与左耳皮肤接触,因此第二传感器3检测到的压力较大,第一出音部分11与左耳耳道相通,第一传感器2检测到的压力较小;反之,当耳机本体佩戴于右耳时,第一出音部分11与右耳皮肤接触,因此第一传感器2检测到的压力较大,第二出音部分12与右耳耳道相通,第二传感器3检测到的压力较小,处理器可以通过比较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的压力大小以判断耳机本体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
[0086]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包括但不仅限于压力传感器,其他传感器例如测距传感器(测量第一出音部分和第二出音部分与人耳皮肤的距离)等能够实现对耳机本体佩戴与左耳还是右耳进行感测的传感器均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耳机中,且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此外,传感器可以设置在壳体的外侧,也可以设置在壳体的内侧(例如传感器可以设置在耳塞4的腔体内壁,当耳机佩戴于人耳时,耳塞4会产生弹性形变,第一传感器2和第二传感器3根据耳塞4不同位置发生的弹性形变进行检测,从而使处理器能够判断耳机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传感器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当传感器设置在壳体外侧时,传感器可以直接与人耳皮肤接触,能够便于传感器对耳机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进行检测;当传感器设置在壳体内侧时,壳体能够对传感器进行保护,降低传感器收到损坏的可能。
[008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耳机的壳体可以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当耳机佩戴于左耳时,第一通孔与耳道相通,第二通孔的部分或全部被人耳的皮肤遮挡,第一通孔用于向人耳传播声音信号;当耳机佩戴于右耳时,第二通孔与耳道相通,第一通孔的部分或全部被人人的皮肤遮挡,第二通孔用于向耳道传播声音信号。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实现耳机左右互换使用,无论耳机佩戴于左耳还是右耳都能够使耳机的出音孔与耳道相通,不仅便于使用,还能够提升传音质量。
[0088]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