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0883206.3

文献号 : CN11412521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夏太红原帅陈超余洋华

申请人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驱动装置通过在承载件和固定件之间设置弹性导向件,在承载件的一侧设置SMA线,将SMA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件上的两侧,将SMA线的中段连接在弹性导向件上,并且,SMA线未收缩时,SMA线的端部和中段之间的线段与固定件的表面之间具有夹角;SMA线未收缩时,承载件位于第一位置;SMA线收缩变形后,SMA线驱动弹性导向件移动,带动承载件沿镜头的光轴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承载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带动镜头在远焦位置和近焦位置之间切换,实现镜头的两档对焦功能;由于SMA线位于承载件的一侧,可减小驱动装置的体积,有利于摄像模组的轻薄化。

权利要求 :

1.一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摄像模组的镜头移动,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件、固定件和驱动组件,所述承载件和所述固定件沿所述镜头的光轴方向层叠设置,所述承载件用于支撑所述镜头,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承载件沿所述镜头的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弹性导向件和形状记忆合金线,所述弹性导向件位于所述承载件和所述固定件之间,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位于所述承载件的一侧,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件上靠近两端的部位,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中段连接在所述弹性导向件;

其中,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未收缩时,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端部与中段之间的线段相对所述固定件的表面倾斜,所述承载件位于第一位置;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收缩后,所述弹性导向件带动所述承载件移动至第二位置;

所述弹性导向件包括可动部、形变部和固定部,所述可动部位于所述承载件的一侧,所述可动部的至少一端连接有所述形变部和所述固定部,所述形变部位于所述可动部和所述固定部之间,且所述形变部由所述承载件的一侧向所述承载件的对侧延伸;

其中,所述可动部固定在所述承载件上,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中段连接在所述可动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未收缩时,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两端与所述固定件面向所述承载件的表面之间的间距相等,且,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中段两侧的线段的长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未收缩时,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两端相对其中段背离所述固定件的表面;

或者,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未收缩时,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两端相对其中段靠近所述固定件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的两端均连接有所述形变部和所述固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一端,延伸至靠近所述固定件的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回弯段。

7.根据权利要求1‑3、5‑6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上与所述承载件的外侧壁中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由所述可动部的外缘向所述固定件的边缘伸出,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中段绕过所述连接板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分别由所述连接板的两侧向所述连接板的中间延伸,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中段的两侧分别卡入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的槽底形成第一缓冲壁,所述第二卡槽的槽底形成第二缓冲壁,由所述可动部的内缘至所述可动部的外缘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缓冲壁和所述第二缓冲壁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的外侧壁上伸出有挡台,所述挡台与所述连接板对应,且所述挡台与所述连接板之间具有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3、5‑6、8‑10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的外缘伸出有至少一个折弯部,所述折弯部沿所述承载件的外侧壁延伸,并与所述承载件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3、5‑6、8‑10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套设在所述承载件、所述固定件及所述驱动组件的外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承载件面向所述固定件的表面抵设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承载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承载件背离所述固定件的表面抵设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

或者,所述承载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承载件背离所述固定件的表面抵设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承载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承载件面向所述固定件的表面抵设在所述固定件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背离所述固定件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用于和所述壳体的内壁抵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背离所述固定件的表面设有至少两个所述限位凸台,至少两个所述限位凸台分别对应位于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中段的两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3、5‑6、8‑10、13‑15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上与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对应的一侧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所述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电柱和所述第二导电柱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3、5‑6、8‑10、13‑15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套设在所述镜头的外侧壁上,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镜头的出光侧。

18.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和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壳体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安装孔,所述镜头通过所述安装孔部分容纳在所述壳体内。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模组。

说明书 :

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1]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05月18日提交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110542664.0、申请名称为“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或部分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0002]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3] 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拍照,以手机为例,手机的摄像头通常需要拍摄远焦和近焦不同的场景。
[0004] 目前,可以通过在手机内设置一个自动对焦(Auto Focus,简称AF)摄像头,通过驱动马达带动AF摄像头的镜头沿其光轴方向移动,调整镜头和图像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实现AF摄像头的对焦功能。具体的,手机内设置有驱动芯片,驱动芯片控制驱动马达带动镜头移动,连续、精确的调节镜头和图像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0005] 然而,由于对驱动芯片控制驱动马达的精度要求高,摄像模组的结构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0006] 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驱动装置可实现远焦和近焦两档快速对焦,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占用空间小,有利于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的轻薄化。
[0007]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摄像模组的镜头移动,包括承载件、固定件和驱动组件,承载件和固定件沿镜头的光轴方向层叠设置,承载件用于支撑镜头,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承载件沿镜头的光轴方向移动;
[0008] 驱动组件包括弹性导向件和形状记忆合金线,弹性导向件位于承载件和固定件之间,形状记忆合金线位于承载件的一侧,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件上靠近两端的部位,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中段连接在弹性导向件;
[0009] 其中,形状记忆合金线未收缩时,形状记忆合金线的端部与中段之间的线段相对固定件的表面倾斜,承载件位于第一位置;形状记忆合金线收缩后,弹性导向件带动承载件移动至第二位置。
[0010] 本申请提供的驱动装置,通过在承载件和固定件之间设置弹性导向件,在承载件的一侧设置SMA线,通过将SMA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件上靠近两端的部分,将SMA线的中段连接在弹性导向件上,并且,SMA线未收缩时,SMA线的端部和中段之间的线段与固定件的表面之间具有夹角;SMA线未收缩时,承载件位于第一位置;SMA线收缩变形后,SMA线驱动弹性导向件移动,弹性导向件带动承载件沿镜头的光轴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承载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带动镜头在远焦位置和近焦位置之间快速切换,实现镜头的两档对焦功能;由于SMA线位于承载件的一侧,占用空间较小,可减小驱动装置的体积,有利于驱动装置的轻薄化。
[0011]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形状记忆合金线未收缩时,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两端与固定件面向承载件的表面之间的间距相等,且,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中段两侧的线段的长度相同。
[0012] 通过使SMA线的两端与固定件的表面之间的间距相等,且SMA线的中段两侧的线段长度相同,使SMA线的中段两侧的线段对称,使SMA线受力平衡,保证SMA线带动承载件移动的平衡性。
[0013]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形状记忆合金线未收缩时,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两端相对其中段背离固定件的表面;
[0014] 或者,形状记忆合金线未收缩时,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两端相对其中段靠近固定件的表面。
[0015]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弹性导向件包括可动部、形变部和固定部,可动部位于承载件的一侧,可动部的至少一端连接有形变部和固定部,形变部位于可动部和固定部之间,且形变部由承载件的一侧向承载件的对侧延伸;
[0016] 其中,可动部固定在承载件上,固定部固定在固定件上,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中段连接在可动部上。
[0017] 通过使弹性导向件的可动部与承载件固定连接,固定部与固定件固定连接,SMA线连接在可动部上,SMA线收缩变形带动可动部移动,可动部带动承载件移动,弹性导向件的可动部和固定部之间的形变部产生变形,弹性导向件的弹性力与SMA线的拉力相互平衡,避免承载件倾斜或翻转。
[0018]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动部的两端均连接有形变部和固定部。
[0019] 通过在可动部的两端均连接形变部和固定部,弹性导向件的对称性好,弹性导向件受力均匀,两侧的形变部对承载件的两侧产生的作用力平衡,可保证承载件的平衡性。
[002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形变部与固定部连接的一端,延伸至靠近固定件的边缘。
[0021] 通过使形变部延伸至靠近固定件的边缘,增加形变部的长度,减小弹性导向件的刚度,提升弹性导向件的可靠性,且弹性导向件更易变形,有利于SMA线拉动弹性导向件的可动部。
[002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形变部与固定部之间具有回弯段。
[0023] 通过在形变部和固定部之间设置回弯段,增加形变部的长度和固定部的长度,减小弹性导向件的刚度,提升弹性导向件的可靠性,降低SMA线拉起弹性导向件的可动部需要的拉力,并且,增强固定部与固定件的连接强度。
[0024]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动部上与承载件的外侧壁中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由可动部的外缘向固定件的边缘伸出,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中段绕过连接板的两侧。
[0025] 通过在可动部的中部设置连接板,将SMA线的中段挂设在连接板上,并且,连接板与SMA线的两端的距离相等,确保SMA线中段两侧的线段受力平衡。
[0026]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板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分别由连接板的两侧向连接板的中间延伸,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中段的两侧分别卡入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内。
[0027] 通过在连接板的两侧设置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使SMA线中段的两侧分别卡入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内,以免SMA线的中段脱离连接板,保证SMA线与连接板连接的稳定性。
[0028]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槽的槽底形成第一缓冲壁,第二卡槽的槽底形成第二缓冲壁,由可动部的内缘至可动部的外缘的方向上,第一缓冲壁和第二缓冲壁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0029] 通过使第一缓冲壁和第二缓冲壁之间的间距,由可动部的内缘至外缘逐渐减小,连接板与可动部之间的连接部位形成缓冲结构,在受力过大时,连接板与可动部之间的连接部位容易发生扭转变形,缓冲SMA线的作用力,延长SMA线的使用寿命。
[003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承载件的外侧壁上伸出有挡台,挡台与连接板对应,且挡台与连接板之间具有间隙。
[0031] 通过在承载件上设置与连接板对应的挡台,挡台能够限制连接板的偏转程度,避免连接板过渡偏转,延长弹性导向件的使用寿命。
[003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动部的外缘伸出有至少一个折弯部,折弯部沿承载件的外侧壁延伸,并与承载件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0033] 通过在可动部的外缘设置折弯部,折弯部沿承载件的外侧壁延伸,并与承载件的外侧壁贴合,通过将折弯部固定连接在承载件的外侧壁上,实现弹性导向件的可动部与承载件的固定连接。
[0034]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还包括壳体,壳体套设在承载件、固定件及驱动组件的外部。
[0035]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承载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承载件面向固定件的表面抵设在固定件上,承载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承载件背离固定件的表面抵设在壳体的内壁上;
[0036] 或者,承载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承载件背离固定件的表面抵设在壳体的内壁上,承载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承载件面向固定件的表面抵设在固定件上。
[0037] 承载件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通过使承载件面向固定件的表面与固定件抵接,或者,承载件背离固定件的表面与壳体内壁抵接,确保承载件的稳定性,保证承载件的位置准确度,提升镜头对焦的精确度。
[0038]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承载件背离固定件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凸台,限位凸台用于和壳体的内壁抵接。
[0039] 通过在承载件背离固定件的表面设置限位凸台,通过限位凸台与驱动装置的壳体内壁抵接,减少承载件与壳体内壁的摩擦,使承载件与驱动装置的壳体内壁接触稳定。
[004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承载件背离固定件的表面设有至少两个限位凸台,至少两个限位凸台分别对应位于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中段的两侧。
[0041] 通过在承载件表面对应于SMA线的中段的两侧均设置限位凸台,以使承载件的两侧受力平衡,避免承载件倾斜或翻转。
[004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固定件上与形状记忆合金线对应的一侧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上。
[0043]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承载件套设在镜头的外侧壁上,固定件位于镜头的出光侧。
[0044]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包括镜头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的壳体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安装孔,镜头通过安装孔部分容纳在壳体内。
[0045] 本申请提供的摄像模组,包括驱动装置和安装在驱动装置内的镜头,驱动装置可驱动镜头移动,驱动装置通过在承载件和固定件之间设置弹性导向件,在承载件的一侧设置SMA线,通过将SMA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件上靠近两端的部分,将SMA线的中段连接在弹性导向件上,并且,SMA线未收缩时,SMA线的端部和中段之间的线段与固定件的表面之间具有夹角;SMA线未收缩时,承载件位于第一位置;SMA线收缩变形后,SMA线驱动弹性导向件移动,弹性导向件带动承载件沿镜头的光轴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承载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带动镜头在远焦位置和近焦位置之间快速切换,实现镜头的两档对焦功能;由于SMA线位于承载件的一侧,占用空间较小,可减小驱动装置的体积,有利于摄像模组的轻薄化。
[0046]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摄像模组。
[0047]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包括驱动装置和安装在驱动装置内的镜头,驱动装置可驱动镜头移动,驱动装置通过在承载件和固定件之间设置弹性导向件,在承载件的一侧设置SMA线,通过将SMA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件上靠近两端的部分,将SMA线的中段连接在弹性导向件上,并且,SMA线未收缩时,SMA线的端部和中段之间的线段与固定件的表面之间具有夹角;SMA线未收缩时,承载件位于第一位置;SMA线收缩变形后,SMA线驱动弹性导向件移动,弹性导向件带动承载件沿镜头的光轴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承载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带动镜头在远焦位置和近焦位置之间快速切换,实现镜头的两档对焦功能;由于SMA线位于承载件的一侧,占用空间较小,可减小驱动装置的体积,有利于摄像模组的轻薄化。

附图说明

[0048]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49] 图2为图1的局部爆炸图;
[0050]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51] 图4为图3的爆炸图;
[0052]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53]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爆炸图;
[0054]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去除壳体后的结构图;
[0055] 图7b为图7a的侧视图;
[0056] 图8为图7a中去除承载件后的结构图;
[0057]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0058]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件的正视图;
[0059] 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件的仰视图;
[0060]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0061] 附图标记说明:
[0062] 100‑电子设备;
[0063] 1‑摄像模组;2‑外壳;21‑后盖;211‑透光孔;22‑中框;3‑显示面板;4‑电路板;
[0064] 11‑驱动装置;12‑镜头;13‑图像传感器组件;14‑导热液;15‑环状密封板;
[0065] 111‑壳体;112‑承载件;113‑固定件;114‑弹性导向件;115‑SMA线;116‑第一导电柱;117‑第二导电柱;131‑图像传感器;132‑电连接件;151‑密封孔;
[0066] 1111‑外框;1112‑底板;1121‑挡台;1122‑限位凸台;1123‑固定槽;1124‑定位凸台;1131‑支撑柱;1132‑避让凹陷;1141‑可动部;1142‑形变部;1143‑固定部;1144‑回弯段;1145‑连接板;1146‑第一卡槽;1147‑第二卡槽;1148‑折弯部;
[0067] 111a‑安装孔;1146a‑第一缓冲壁;1147a‑第二缓冲壁。

具体实施方式

[0068]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0069]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拍摄功能已逐渐成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智能穿戴设备、销售终端(Point of Sales,POS)等移动终端的基本配备。
[0070]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爆炸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以手机为例,对本申请的电子设备100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电子设备100还可以为上述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PDA、智能穿戴设备或POS等移动终端。
[0071]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外壳2、显示面板3、摄像模组1及电路板4。外壳2围设在电子设备100的背面和侧面,显示面板3安装在外壳2上,显示面板3和外壳2共同围成电子设备100的容纳空间,摄像模组1及电路板4均安装于该容纳空间内。此外,容纳空间内还可以设置麦克风、扬声器或者电池等器件。
[0072] 结合图1所示,示出了摄像模组1位于外壳2顶部靠近边缘的区域。可以理解的是,摄像模组1的位置不限于图1所示的位置。
[0073] 参照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2可以包括后盖21和中框22,后盖21上设有透光孔211,摄像模组1可以设置在中框22上,摄像模组1通过后盖21上的透光孔211采集外部环境光线。其中,摄像模组1的感光面和透光孔211相对设置,外部环境光线穿过透光孔211照射至感光面,感光面用于采集外部环境光线,摄像模组1用于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实现其拍摄功能。
[0074] 图2示出了电子设备100内设有一个摄像模组1,应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摄像模组1的数量不局限于为一个,摄像模组1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或大于两个。当摄像模组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摄像模组1可在X‑Y平面内任意排布。例如,多个摄像模组1沿X轴方向排布,或者,多个摄像模组1沿Y轴方向排布。
[0075] 此外,摄像模组1包括但不限于为自动对焦(Auto Focus,AF)模组、定焦(Fix Focus,FF)模组、广角摄像模组、长焦摄像模组、彩色摄像模组或者黑白摄像模组。电子设备100内的摄像模组1可以包括上述任一种摄像模组1,或者,包括上述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摄像模组1。当摄像模组1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时,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摄像模组1可以集成为一个摄像组件。
[0076] 参照图2所示,摄像模组1可以和电路板4电连接。电路板4例如为电子设备100内的主板,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摄像模组1可以通过电连接器与主板电连接。例如,摄像模组1设有电连接器的母座,主板设有电连接器的公座,通过将母座插接于公座,以实现摄像模组1与主板的电连接。其中,主板上例如设有处理器,通过处理器控制摄像模组1拍摄图像。当用户输入拍摄指令时,处理器接收拍摄指令,并根据拍摄指令控制摄像模组1对拍摄对象进行拍摄。
[0077]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中的摄像模组1进行详细介绍。
[0078]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爆炸图。参照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摄像模组1包括驱动装置11、镜头12和图像传感器组件13。
[0079] 参照图3所示,驱动装置11包括壳体111,壳体111的内部中空,形成容纳空间,且壳体111的一侧表面设有安装孔111a;镜头12通过安装孔111a安装在壳体111上,且镜头12的部分位于壳体111内,镜头12的另一部分暴露在壳体111外部。
[0080] 具体的,镜头12的入光侧位于壳体111外部,镜头12的出光侧位于壳体111内部。例如,镜头12的入光侧与电子设备100后盖上的透光孔211相对应,外部环境光线经过透光孔211由镜头12的入光侧进入镜头12,镜头12例如由一个或多个层叠的透镜构成,镜头12的光轴穿过透镜的中心,透镜对入射光线进行聚光,汇聚后的光线从镜头12的出光侧射出。
[0081] 参照图4所示,图像传感器组件13固定在壳体111内,图像传感器组件13位于镜头12的出光侧,示例性的,镜头12的光轴穿过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中心。从镜头12出射的光线进入图像传感器组件13,通过图像传感器组件13的光电转换作用,将出射光线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实现摄像模组1的成像功能。
[0082] 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1可以包括外框1111和底板1112,外框1111和底板1112共同围成壳体111的容纳空间。以外框1111面向电子设备100后盖的透光孔211,底板1112背对后盖为例,安装孔111a可以位于外框1111的与底板1112相对的一侧表面上。镜头12的光轴可以与底板1112所在的平面垂直,图像传感器组件13靠近底板1112设置,且图像传感器组件13位于镜头12的出光侧和底板1112之间的空间内。
[0083] 继续参照图4,图像传感器组件13可以包括图像传感器131和电连接件132。图像传感器131位于镜头12的出光侧,例如,镜头12的光轴穿过图像传感器131的中心。从镜头12出射的光线照射至图像传感器131,图像传感器131将该出射光线信号经光电转换,转换为电信号,实现摄像模组1的成像功能。
[0084] 电连接件132用于将图像传感器131电连接至外部电路,进而,通过外部电路控制图像传感工作。具体的,电连接件132的一端连接在图像传感器131上,电连接件132的另一端和外部电路连接,例如,电连接件132的另一端与电子设备100中的电路板4连接。当用户拍摄时,电路板4上的处理器控制图像传感器131工作。
[0085] 图像传感器131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热量在图像传感器131上汇集,会影响图像传感器131的性能,严重时会导致图像传感器131无法正常工作,因此,需要对图像传感器131进行散热。因此,参照图4所示,图像传感器131的散热面(图像传感器131朝向底板1112的一侧表面)与底板1112之间的空隙内填充有导热液14,通过导热液14对图像传感器
131进行散热。通过导热液14的热传导作用,可以提高图像传感器131的散热效率,提升图像传感器131的散热效果,保证图像传感器131的工作性能。
[0086] 另外,壳体111的底板1112上贴设有环状密封板15,导热液14位于环状密封板15围设的区域内。导热液14为可流动的液体,通过在底板1112上设置环状密封板15,将导热液14限制在环状密封板15围成的区域内。其中,环状密封板15围成的区域可以对应图像传感器131的散热面。
[0087] 环状密封板15与图像传感器131的散热面之间可以具有间隙,确保导热液14与图像传感器131的散热面充分接触,并为导热液14受热膨胀预留出一定的流动空间;并且,通过导热液14在环状密封板15表面与图像传感器131散热面之间的间隙内的表面张力作用,可防止导热液14溢出环状密封板15外。
[0088] 参照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环状密封板15上可以间隔设置有多个密封孔151,通过密封孔151对溢出的导热液14密封储存,可避免导热液14溢出至环状密封板15外。
在其他实施例中,作为密封孔151的替代,环状密封板15的表面可以为凹凸不平的波纹面,波纹面的波纹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环状密封板15的各侧边的延伸方向一致;或者,还可以在环状密封板15的表面上间隔设置多个条形槽,条形槽沿环状密封板15的轮廓线方向延伸。
[0089] 驱动装置11可驱动镜头12移动,例如,驱动装置11驱动镜头12沿其光轴方向移动,以实现摄像模组1的对焦功能。以下结合镜头12对驱动装置11进行详细介绍。
[0090]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爆炸图;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去除壳体后的结构图;图7b为图7a的侧视图;图8为图7a中去除承载件后的结构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性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件的正视图;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承载件的仰视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0091] 为便于示出驱动装置11的内部结构,图5和图6中去除了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1的底板1112,参照图5和图6所示,驱动装置11还包括承载件112、固定件113和驱动组件,承载件112、固定件113和驱动组件设置在壳体111内。
[0092] 承载件112用于支撑镜头12并带动镜头12移动,在实际应用中,承载件112可以为环状件,承载件112套设在镜头12的外侧壁上。沿镜头12的光轴方向,镜头12的入光侧暴露在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1外,承载件112位于壳体111内,承载件112靠近镜头12的出光侧设置。
[0093] 固定件113沿镜头12的光轴方向层叠设置在承载件112的一侧,固定件113固定在壳体111内。其中,固定件113可以位于镜头12的出光侧,即固定件113靠近壳体111的底板1112设置;或者,固定件113可以位于承载件112背离壳体111底板1112的一侧,以壳体111的外框1111上设有安装孔111a的内壁面作为壳体111的内顶壁,也就是说,固定件113位于壳体111的内顶壁和承载件112之间。
[0094] 结合图6所示,固定件113朝向承载件112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支撑柱1131。以固定件113位于镜头12的出光侧为例,固定件113位于承载件112和壳体111底板1112之间,固定件113面向壳体111底板1112的表面可以抵设在底板1112上,支撑柱1131设置在固定件113背离底板1112的表面上,且支撑柱1131的端部抵设在壳体111的内顶壁上;以固定件113靠近镜头12的入光侧为例,固定件113位于壳体111的内顶壁和承载件112之间,固定件113面向壳体111内顶壁的表面可以抵设在内顶壁上,支撑柱1131设置在固定件113面向壳体111底板1112的表面上,且支撑柱1131的端部抵设在底板1112上。如此,将固定件113固定在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1内。
[0095] 以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1为立方体结构为例,固定件113的外轮廓可以为与壳体111匹配的矩形,固定件113的至少两个对顶角的部位设置有支撑柱1131,以使固定件113支撑平衡;并且,固定件113的四个角部均可以设置有支撑柱1131,保证固定件113在壳体111内的稳定性。
[0096] 另外,为了使固定件113固定牢靠,在通过支撑柱1131将固定件113支撑在壳体111内的基础上,固定件113还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与壳体111固定连接。根据固定件113在壳体111内的位置,固定件113可以与壳体111的底板1112或壳体111的外框1111固定连接。
[0097] 驱动组件连接在固定件113和承载件112之间,通过驱动组件驱动承载件112移动。具体的,驱动组件可驱动承载件112沿镜头12的光轴方向移动,承载件112带动镜头12沿其光轴方向移动,实现镜头12的对焦功能。
[0098] 参照图6所示,驱动组件包括弹性导向件114和形状记忆合金线,弹性导向件114位于承载件112和固定件113之间,形状记忆合金线连接在固定件113和弹性件之间,形状记忆合金线与固定件113连接的部位固定不动,通过改变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伸缩状态,形状记忆合金线驱动弹性导向件114的部分结构产生形变并移动,弹性导向件114带动承载件112移动。
[0099] 需要说明的是,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SMA)是一种在加热升温后能完全消除其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变形,恢复其变形前原始形状的合金材料,即拥有"记忆"效应的合金。SMA为热弹性马氏体相变材料,其可在温度改变时产生相变,由此应力状态也发生变化。在低温状态下,SMA处于马氏体相状态;而温度升高时,SMA由马氏体相转化为奥氏体相,并产生变形收缩。
[0100] 因此,可以在形状记忆合金线(以下简称SMA线)中通入电流,并利用电流的加热作用使SMA线115升温,实现SMA线115的收缩变形。而SMA线115中没有电流流过时,其可恢复至原状。这样,利用SMA线115在通电状态变化时的伸缩变形,驱动弹性导向件114的部分结构产生形变并移动,弹性导向件114带动承载件112和镜头12移动,调节镜头12与图像传感器131之间的距离,实现摄像模组1的对焦功能。
[0101] 具体的,参照图7a所示,SMA线115位于承载件112的一侧,以承载件112的外轮廓大致为立方体为例,SMA线115位于承载件112周向四侧中的一侧,SMA线115沿承载件112的外侧壁的延长方向延伸,SMA线11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件113上对应于该侧的靠近两端的部位,SMA线115的中段连接在弹性导向件114上。
[0102] SMA线115中未通电时,SMA线115的端部与SMA线115的中段之间的线段相对固定件113的表面倾斜,此时,SMA线115处于伸长状态,承载件112对应位于第一位置;SMA线115中通电后,SMA线115收缩,SMA线115的端部与中段之间的线段缩短,该线段与固定件113的表面之间的夹角变小,SMA线115趋近于和固定件113的表面平行,SMA线115收缩产生位移,带动弹性导向件114的部分结构产生弹性形变并移动,弹性导向件114带动承载件112移动至第二位置。
[0103] 由于SMA线115位于承载件112的一侧,为便于描述,将SMA线115在驱动装置11中所处的方位定义为驱动装置11的驱动侧,SMA线115可以靠近固定件113的驱动侧的边缘,因而,SMA线115的中段可以连接在弹性导向件114的驱动侧。
[0104] 对此,SMA线115变形收缩对弹性导向件114的驱动侧产生作用力,可带动弹性导向件114的驱动侧变形并移动,弹性导向件114的驱动侧带动承载件112移动,承载件112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弹性导向件114由于驱动侧变形而产生弹性力。当切断SMA线115中的电流后,SMA线115恢复伸长状态,SMA线115对弹性导向件114的驱动侧的作用力消除,弹性导向件114依靠其自身的弹性力可恢复原状,并带动承载件112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0105] 应说明,本实施例中,通过对通入SMA线115中的电流进行控制,使SMA线115中的电流大小恒定不变,SMA线115通电收缩后,SMA线115变形移动至固定位置,带动弹性导向件114的驱动侧及承载件112移动至第二位置。这样,SMA线115在通电和不通电两种状态下时,承载件1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承载件112无法停止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某个位置,承载件112带动镜头12在远焦位置和近焦位置之间切换,实现镜头12的两段式对焦功能。
[0106]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承载件112和固定件113的位置关系,及SMA线115中通入电流后承载件112的移动方向,SMA线115未通电时,承载件112所处的第一位置可以为远焦位置,SMA线115通电后,承载件112所处的第二位置可以为近焦位置;或者,SMA线115未通电时,承载件112所处的第一位置可以为近焦位置,SMA线115通电后,承载件112所处的第二位置可以为远焦位置。
[0107] 其中,以图6所示的驱动组件中各部件的层叠结构为例,若固定件113位于镜头12的出光侧,即固定件113位于承载件112面向壳体111底板1112的一侧,作为一种情况,当SMA线115中未通电、SMA线115未收缩时,SMA线115的两端相对其中段背离固定件113的表面,也就是说,SMA线115的中段靠近固定件113,SMA线115的两端远离固定件113,此时,承载件112位于远焦位置;SMA线115通电收缩后,在镜头12的光轴方向上,SMA线115的中段向SMA线115的两端所在的方位移动,带动弹性导向件114的驱动侧向远离固定件113的方向移动,弹性导向件114带动承载件112移动至近焦位置。
[0108] 作为另一种情况,当SMA线115中未通电、SMA线115未收缩时,SMA线115的两端相对其中段靠近固定件113的表面,也就是说,SMA线115的两端靠近固定件113,SMA线115的中段远离固定件113,此时,承载件112与固定件113之间具有间距,承载件112处于近焦位置;SMA线115通电收缩后,在镜头12的光轴方向上,SMA线115的中段向SMA线115的两端所在的方位移动,带动弹性导向件114的驱动侧朝向固定件113移动,弹性导向件114带动承载件112移动至远焦位置。
[0109] 与图6中所示的承载件112和固定件113的层叠方位相反的,若固定件113位于承载件112背离壳体111底板1112的一侧,类似的,作为一种情况,当SMA线115中未通电、SMA线115未收缩时,SMA线115的两端相对其中段背离固定件113的表面,此时,承载件112处于近焦位置;SMA线115通电收缩后,在镜头12的光轴方向上,SMA线115的中段向SMA线115的两端所在的方位移动,带动弹性导向件114的驱动侧向远离固定件113的方向移动,弹性导向件
114带动承载件112移动至远焦位置。
[0110] 作为另一种情况,当SMA线115中未通电、SMA线115未收缩时,SMA线115的两端相对其中段靠近固定件113的表面,此时,承载件112与固定件113之间具有间距,承载件112处于远焦位置;SMA线115通电收缩后,在镜头12的光轴方向上,SMA线115的中段向SMA线115的两端所在的方位移动,带动弹性导向件114的驱动侧朝向固定件113移动,弹性导向件114带动承载件112移动至近焦位置。
[0111] 由于SMA线115在未通电和通电状态下切换时,SMA线115驱动弹性导向件114带动承载件1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承载件112带动镜头12在远焦位置和近焦位置之间切换,为了保证镜头12的远焦位置和近焦位置的准确性,可通过固定件113和壳体111限定承载件112的位置。
[0112] 具体的,根据承载件112和固定件113的位置关系及SMA线115的布置方位,承载件112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其中一个位置时,承载件112面向固定件113的表面可以(通过弹性导向件114)抵设在固定件113上;承载件112由上述位置移动至另一位置时,承载件
112背离固定件113的表面可以抵设在壳体111的内壁上。
[0113] 以图6中所示的固定件113位于承载件112面向壳体111底板1112的一侧,且SMA线115未通电时,其两端相对其中段背离固定件113的表面为例,承载件112位于第一位置时,承载件112靠近固定件113,此时,承载件112面向固定件113的表面可以(通过弹性导向件
114)抵设在固定件113上;SMA线115通电收缩后,通过弹性导向件114带动承载件112向远离固定件113的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承载件112远离固定件113,此时,承载件112背离固定件
113的表面(即承载件112面向壳体111的内顶壁的表面)可以抵设在壳体111的内顶壁上。
[0114] 继续以图6中所示的固定件113位于承载件112面向壳体111底板1112的一侧,但SMA线115未通电时,其两端相对其中段靠近固定件113的表面为例,承载件112位于第一位置时,承载件112远离固定件113,此时,承载件112背离固定件113的表面可以抵设在壳体111的内顶壁上;SMA线115通电收缩后,通过弹性导向件114带动承载件112朝向固定件113移动至第二位置,承载件112靠近固定件113,此时,承载件112面向固定件113的表面可以(通过弹性导向件114)抵设在固定件113上。
[0115] 与固定件113位于承载件112面向壳体111底板1112的一侧类似的,若固定件113位于承载件112面向壳体111内顶壁的一侧,承载件1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当承载件112位于靠近固定件113的位置时,承载件112面向固定件113的表面可以(通过弹性导向件114)抵设在固定件113上;当承载件112位于远离固定件113的位置时,承载件112背离固定件113的表面可以抵设在壳体111的内壁上,即承载件112面向壳体111底板1112的表面抵设在底板1112上。
[0116] 以下均以图6中所示的固定件113位于承载件112面向壳体111底板1112的一侧,且SMA线115未通电时,其两端相对其中段背离固定件113的表面为例,对驱动装置11内部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0117] 结合图7a所示,为了保证SMA线115通过弹性导向件114带动承载件112平稳移动,SMA线115的两端与固定件113的表面(固定件113面向承载件112的表面)之间的间距可以相等,且SMA线115的中段两侧的线段的长度可以相同。这样,SMA线115未收缩时,SMA线115的中段两侧的线段与固定件113的表面之间的夹角相等,并且,SMA线115通电收缩后,SMA线115中段两侧的线段的变形程度和移动幅度相同,可保证承载件112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的平衡性,保证镜头12移动的平衡性,提高镜头12的光轴的精准度,提升镜头12的对焦效果。
[0118] 在实际应用中,驱动装置11内通常还设置有导电结构,通过导电结构将SMA线115电连接至外电路,以向SMA线115中通入电流。由于固定件113固定设置在驱动装置11内,SMA线115连接在固定件113上的两端为其固定端,SMA线115通电后,SMA线115的两端之间的部分会产生变形并移动,为便于向SMA线115中通入电流,导电结构可以安装在固定件113上,并且,SMA线115的两端可以固定在导电结构上。通过固定件113上安装的导电结构,既可以固定SMA线115的两端,又实现向SMA线115中通入电流。
[0119] 具体的,参照图8所示,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柱116和第二导电柱117,第一导电柱116和第二导电柱117均设在固定件113的驱动侧,且第一导电柱116和和第二导电柱117分别靠近固定件113的驱动侧的两端设置,SMA线11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导电柱116和第二导电柱117上。
[0120] SMA线11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导电柱116及第二导电柱117的位于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1内的部位上,且第一导电柱116和第二导电柱117均伸出至壳体111外与外电路连接,其中,第一导电柱116和第二导电柱117中的一者与外电路的正极连接,另一者与外电路的负极连接。以手机为例,第一导电柱116和第二导电柱117可以电连接至手机内的电路板4。
[0121] 继续参照图8所示,以固定件113的外轮廓为矩形为例,固定件113的驱动侧的两端均可以设置有支撑柱1131,第一导电柱116和第二导电柱117可以分别对应固定件113驱动侧两端的支撑柱1131设置,第一导电柱116和第二导电柱117均与对应的支撑柱1131的侧壁抵接,通过相应的支撑柱1131对第一导电柱116和第二导电柱117的支撑作用,保证第一导电柱116和第二导电柱117与固定件113连接牢固。
[0122] 本实施例中,通过SMA线115和弹性导向件114驱动承载件112沿镜头12的光轴方向移动,弹性导向件114位于承载件112和固定件113之间,通过将SMA线115设置在驱动装置11的一侧,可以减少驱动组件占用的空间,从而,减小驱动装置11的体积,有利于驱动装置11的轻薄化。
[0123] 并且,为了保证承载件112平稳的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参照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弹性导向件114可以包括可动部1141、形变部1142和固定部1143,可动部1141对应于设置有SMA线115的一侧,可动部1141沿承载件112的驱动侧边缘的延伸方向延伸,形变部1142和固定部1143依次连接在可动部1141的端部,形变部1142位于可动部1141和固定部
1143之间,且形变部1142向可动部1141的对侧延伸。
[0124] 其中,弹性导向件114的可动部1141与承载件112固定连接,弹性导向件114的固定部1143与固定件113固定连接,形变部1142为弹性导向件114上可产生变形的部分。
[0125] 具体的,结合图8所示,SMA线115的中段连接在可动部1141上,以SMA线115未收缩、承载件112位于第一位置时,弹性导向件114贴合在固定件113上为例,此时,弹性导向件114贴平在固定件113上,弹性导向件114不产生变形、不受作用力;SMA线115收缩变形后,SMA线115带动弹性导向件114的可动部1141向远离固定件113的方向移动,弹性导向件114的可动部1141带动承载件112向远离固定件113的方向移动,由于弹性导向件114的固定部1143固定在固定件113上,因而,弹性导向件114的固定部1143不动,位于可动部1141和固定部1143之间的形变部1142,由于受到两者(可动部1141和固定部1143)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形变部
1142产生变形,形变部1142变形使弹性导向件114产生与SMA线115的作用力方向相反的弹性力。
[0126] 如此,SMA线115和弹性导向件114带动承载件112移动的过程中及承载件112位于第二位置时,SMA线115对弹性导向件114的可动部1141的拉力及弹性导向件114形变产生的弹性力,均位于驱动装置11的驱动侧,可避免承载件112发生倾斜或翻转;并且,如前所述,SMA线115上中段两侧的线段受力平衡,因而,承载件112对应于SMA线115中段的两侧的部分受力平衡,以使驱动组件带动承载件112平稳移动,保证镜头12由远焦位置移动至近焦位置时光轴的精准度。
[0127] 另外,当结束向SMA线115中通电后,SMA线115恢复伸长状态,带动承载件112复位至第一位置时,由于弹性导向件114形变部1142的弹性力作用,可加快承载件112向第一位置移动的速度,使承载件112快速复位,实现承载件1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快速切换,进而,实现镜头12在近焦位置和远焦位置之间的快速对焦。
[0128] 继续参照图9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可动部1141的两端均可以连接有形变部1142和固定部1143,示例性的,弹性导向件114为以可动部114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线的对称结构。结合图8所示,SMA线115带动弹性导向件114的可动部1141移动时,两侧的形变部1142均产生变形,弹性导向件114的两侧均产生弹性力,弹性导向件114整体产生的弹性力与SMA线115对弹性导向件114的拉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可提高承载件112的受力均匀性,保证承载件112的驱动侧受力平衡。承载件112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承载件112始终与导向件保持平行,提升镜头12的光轴的精准度。
[0129] 并且,弹性导向件114形变部1142的与固定部1143连接的一端可以延伸至靠近固定件113的边缘,固定部1143固定在固定件113的边缘部位,这样,可以增加形变部1142的长度,即增加弹性导向件114的整体长度,减小弹性导向件114的刚度,能够对弹性导向件114的形变起到缓冲作用,提升弹性导向件114的可靠性,避免弹性导向件114失效;另外,由于减弱了弹性导向件114的刚度,使弹性导向件114更易变形,可以降低拉起弹性导向件114的可动部1141需要的拉力,延长SMA线115的使用寿命。
[0130] 弹性导向件114的形变部1142与固定部1143之间还可以具有回弯段1144,示例性的,参照图9所示,弹性导向件114的两侧的形变部1142在可动部1141的对侧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结合图8所示,通过在形变部1142的端部设置回弯段1144,固定部1143向与形变部1142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固定部1143例如位于形变部1142的外侧,即固定部1143相较于形变部1142更靠近固定件113的边缘;或者,固定部1143可以位于形变部1142的内侧,形变部1142相较于固定部1143更靠近固定件113的边缘。
[0131] 通过在形变部1142和固定部1143之间设置回弯段1144,使形变部1142延伸至可动部1141的对侧,增加了形变部1142的长度,减小弹性导向件114的刚度,提升弹性导向件114的可靠性,并降低SMA线115拉起弹性导向件114的可动部1141需要的拉力;并且,固定部1143设置在可动部1141的对侧,两侧的固定部1143由该侧靠近中心的部位分别向该侧的两端延伸,增大了固定部1143的长度,扩大固定部1143在固定件113上的固定区域,增强固定部1143与固定件113的连接强度。
[0132] 对于弹性导向件114的可动部1141与承载件112的固定连接,参照图9所示,可动部1141的外缘可以伸出有折弯部1148,结合图8所示,折弯部1148沿承载件112的外侧壁延伸,通过将折弯部1148固定在承载件112的外侧壁上,实现可动部1141与承载件112的驱动侧的连接。
[0133] 为了使可动部1141与承载件112的外侧壁连接牢固,可动部1141的外缘上可以间隔设置有多个折弯部1148,并且,可动部1141上对应于SMA线115中段的两侧的区域均设置有折弯部1148,可动部1141上位于SMA线115中段两侧的部位均与承载件112的外侧壁连接,以免SMA线115通过弹性导向件114的可动部1141带动承载件112移动时,承载件112受力不均衡。
[0134] 示例性的,参照图8所示,弹性导向件114可动部1141上对应于SMA线115中段两侧的部位各设置一个折弯部1148,可动部1141两端与两侧的形变部1142连接的部位各设置一个折弯部1148,可动部1141两端的折弯部1148分别与承载件112上位于驱动侧的两侧的侧壁连接。
[0135] 弹性导向件114的可动部1141上伸出的折弯部1148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等方式固定在承载件112的外侧壁上,例如,参照图10a所示,承载件112的外侧壁上对应于弹性导向件114的折弯部1148的区域设置有固定槽1123,固定槽1123由承载件112的外侧壁向内侧壁凹陷,折弯部1148与固定槽1123之间的空间形成焊缝或者粘胶区,以将折弯部1148焊接或粘接在承载件112上。
[0136] 继续参照图9所示,对于SMA线115的中段与弹性导向件114的可动部1141的连接,具体的,可动部1141上与承载件112驱动侧的外侧壁中部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连接板1145,连接板1145由可动部1141的外缘向固定件113的边缘伸出,SMA线115的中段绕过连接板1145的两侧,并且,在SMA线115处于未通电的伸长状态时,SMA线115的中段即处于张紧状态挂设在连接板1145上。
[0137] 通过将连接板1145设置在可动部1141的中部,连接板1145至两侧的第一导电柱116和第二导电柱117的距离相等,以确保SMA线115中段两侧的线段受力平衡。示例性的,弹性导向件114处于自然状态时,连接板1145可以沿导向件所在的平面方向延伸,并且,连接板1145贴合在导向件的表面上。
[0138] 连接板1145的两侧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卡槽1146和第二卡槽1147,第一卡槽1146和第二卡槽1147的槽口分别位于连接板1145的两侧的侧壁上,且第一卡槽1146和第二卡槽1147均向连接板1145的中间延伸,结合图8所示,SMA线115的中段的两侧分别卡入第一卡槽1146和第二卡槽1147内,通过第一卡槽1146的槽壁和第二卡槽1147的槽壁的限制,避免SMA线115的中段脱离连接板1145,确保SMA线115的中段与连接板1145连接稳定。
[0139]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SMA线115通电后产生收缩变形,位于连接板1145上的SMA线115的线段可能发生变化。
[0140] SMA线115的中段连接在弹性导向件114可动部1141的连接板1145上,为了加强可动部1141对SMA线115的缓冲作用,参照图9所示,连接板1145上的第一卡槽1146的槽底可以形成第一缓冲壁1146a,第二卡槽1147的槽底可以形成第二缓冲壁1147a,由可动部1141的内缘至外缘的方向上,第一缓冲壁1146a和第二缓冲壁1147a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0141] 对于可动部1141外缘设置的连接板1145,第一缓冲壁1146a和第二缓冲壁1147a之间的部位形成连接板1145与可动部1141的连接部位,通过使第一缓冲壁1146a和第二缓冲壁1147a之间的间距,由可动部1141的内缘至外缘方向逐渐减小,连接板1145与可动部1141之间的连接部位形成“倒锥形”结构。SMA线115对可动部1141的拉力过大时,连接板1145与可动部1141之间的连接部位可朝向SMA线115的移动方向产生扭转变形,对SMA线115的作用力进行缓冲,确保SMA线115将承载件112带动至第二位置时,SMA线115上的作用力不会骤然增大,延长SMA线115的使用寿命。
[0142] 结合图7b所示,在连接板1145与可动部1141之间的连接部位受力过大时能够产生扭转变形,缓冲SMA线115的作用力的基础上,承载件112的外侧壁上对应连接板1145的部位还伸出有挡台1121,挡台1121挡设在连接板1145的上方,且挡台1121与连接板1145之间具有间隙。连接板1145与可动部1141之间的连接部位扭转变形,带动连接板1145朝向挡台1121偏转时,挡台1121能够限定连接板1145的偏转程度;通过连接板1145边沿与挡台1121的抵接,避免连接板1145过度偏转,而导致连接板1145与可动部1141之间的连接部位出现裂缝甚至断裂,延长弹性导向件114的使用寿命。
[0143] 另外,参照图10a所示,承载件112背离固定件113的表面可以设置有限位凸台1122,当承载件112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限位凸台1122与驱动装置11的壳体111的内壁抵接。通过在承载件112的表面设置限位凸台1122,通过限位凸台1122与壳体111内壁接触,减少承载件112与壳体111内壁之间的摩擦。
[0144] 承载件112的表面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凸台1122,通过间隔设置的限位凸台1122与壳体111内壁抵接,以使承载件112与壳体111内壁接触稳定,保证承载件112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稳定性。参照图10a所示,多个限位凸台1122中,至少有两个限位凸台1122分别对应位于SMA线115的中段的两侧,以使承载件112上对应于SMA线115中段两侧的部分均通过限位凸台1122与壳体111内壁接触。
[0145] SMA线115带动承载件112移动至第二位置时,SMA线115中段两侧的线段收缩变形产生的作用力,分别传递至两侧的限位凸台1122,以使承载件112两侧受力平衡,承载件112位于第二位置时,承载件112与壳体111内壁保持水平,避免承载件112倾斜或翻转。
[0146] 为了防止承载件112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偏转或倾斜,承载件112和导向件上还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导向结构,参照图10b和图11所示,示例性的,承载件112朝向固定件113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定位凸台1124,例如,定位凸台1124设置在承载件112的内缘,且定位凸台1124朝向固定件113伸出;固定件113上设置有避让凹陷1132,避让凹陷1132的位置与定位凸台1124的位置相对应,例如,避让凹陷1132位于固定件113的内缘,由固定件113的内缘向外缘方向延伸。
[0147] 承载件112上的定位凸台1124卡入固定件113上的避让凹陷1132内,承载件112相对固定件113移动时,定位凸台1124的侧壁沿避让凹陷1132的侧壁移动,以对承载件112的移动进行导向和限位,避免承载件112发生偏转或倾斜。
[0148]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0149]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