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573429.6

文献号 : CN11415830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胡永红周翔宇黄卫昌秦俊尤黎明朱军杰陈纪巍田娅玲杨婉韵

申请人 : 上海辰山植物园

摘要 :

本申请涉及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种植土土壤进行深耕200‑400mm,并进行翻耕除草,后均匀加入有机肥,有机肥的用量为1‑1.8吨/亩,后得到初步种植土;在初步种植土中加水,加水至土壤湿度为60‑70%,后加入改良剂,进行翻耕、整地后得到初步改良的种植土;将初步改良的种植土采用薄膜覆盖,薄膜每间隔2‑3米处开设边长为3‑5mm的正方形出气口,10‑20天后去除薄膜,得到改良后的种植土;改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高岭土30‑40份、硅藻土10‑20份、泥炭5‑10份、聚丙烯酸钾1‑3份、聚乙烯醇1‑2份、酵母菌2‑4份、天然表面活性剂0.2‑0.4份;本申请的种植土具有透气性好的优点。

权利要求 :

1.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种植土土壤进行深耕200‑400mm,并进行翻耕除草,得到深耕后的种植土土壤;

S2:在深耕后的种植土土壤中均匀加入有机肥,有机肥的用量为1‑1.8吨/亩,后得到初步种植土;

S3:在初步种植土中加水,加水至土壤湿度为60‑70%,后加入改良剂,进行翻耕、整地后得到初步改良的种植土;

所述步骤S3中的改良剂分3‑5次进行加入,每次间隔时间为10‑20天,每次加入后均进行翻耕;

S4:将初步改良的种植土采用薄膜覆盖,薄膜每间隔2‑3米处开设边长为3‑5mm的正方形出气口,10‑20天后去除薄膜,得到改良后的种植土;

所述改良剂的用量为1‑2kg/亩;

所述改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高岭土30‑40份;

硅藻土10‑20份;

泥炭5‑10份;

聚丙烯酸钾1‑3份;

聚乙烯醇1‑2份;

酵母菌2‑4份;

天然表面活性剂0.2‑0.4份;

所述天然表面活性剂为茶皂素、腐植酸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改良剂的原料中还包括重量份数为3‑5份的添加剂,所述添加剂为壳聚糖、海藻酸钾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步骤S2中的有机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玉米秸秆粉800‑1300份;

珍珠岩30‑100份;

牡蛎壳粉80‑200份;

椰糠30‑100份;

蚯蚓粪40‑100份;

生物菌剂20‑40份;

所述生物菌剂包括枯草芽孢杆菌、细黄链霉菌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良剂的原料中还包括重量份数为2‑2.5份的吸附剂,所述吸附剂为空心玻璃微珠、粉煤灰漂珠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剂由重量比为1:(1‑1.5)空心玻璃微珠和粉煤灰漂珠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肥的制备步骤如下:S11:将玉米秸秆粉在自然条件下晾晒1‑2天后,得到晾晒后的玉米秸秆粉;

S12:在晾晒后的玉米秸秆粉中加入珍珠岩、牡蛎壳粉、椰糠、蚯蚓粪以及生物菌剂混合,混合均匀后静置4‑6天后,得到有机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加入有机肥后,静置3‑5天后得到初步种植土。

说明书 :

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种植土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介质,直接影响着环境及植物的生长。广泛应用于园林种植领域中。
[0003] 种植土的土壤主要由各种土壤颗粒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等组成,它们混合形成一个微孔的体系,苗木的生长就是植物根茎在种植土孔隙中穿梭活动汲取土壤中营养成分的过程。种植土土壤中含有的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比如P、N、S、K、Ca、Mg等;有机质是是由有机生物分解植物或动物的残骸或粪便形成的腐殖质,里面富含营养成分:C、H、O、S、N等。这些营养成分都是以正或负离子的形式存在,在不断结合和吸附中交换。
[0004] 通过上述相关技术,目前部分种植土土壤粘重,或者建设时期土壤的的严重压实造成土壤孔隙度较差、透气性差,导致植物根系发根困难,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增强种植土的土壤孔隙度,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
[0006] 本申请提供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 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 S1:将种植土土壤进行深耕200‑400mm,并进行翻耕除草,得到深耕后的种植土土壤;
[0009] S2:在深耕后的种植土土壤中均匀加入有机肥,有机肥的用量为1‑1.8吨/亩,后得到初步种植土;
[0010] S3:在初步种植土中加水,加水至土壤湿度为60‑70%,后加入改良剂,进行翻耕、整地后得到初步改良的种植土;
[0011] S4:将初步改良的种植土采用薄膜覆盖,薄膜每间隔2‑3米处开设边长为3‑5mm的正方形出气口,10‑20天后去除薄膜,得到改良后的种植土;
[0012] 所述改良剂的用量为1‑2kg/亩;
[0013] 所述改良剂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0014] 高岭土30‑40份;
[0015] 硅藻土10‑20份;
[0016] 泥炭5‑10份;
[0017] 聚丙烯酸钾1‑3份;
[0018] 聚乙烯醇1‑2份;
[0019] 酵母菌2‑4份
[0020] 天然表面活性剂0.2‑0.4份。
[0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对土壤进行深耕,有效疏松土壤,后进行翻耕除草,进一步提高种植土土壤的松散度,减少由于土壤的严重压实,造成后期植物发根困难的问题;同时也减少杂草对土壤水分、养分等的竞争。加入有机肥,增强土壤肥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土壤的孔隙度。后在种植土土壤中加入水,一方面为土壤补充水分,另一方面也对后期的改良剂起到缓冲作用,防止改良剂在加入过程中,由于未均匀加入,导致对土壤部分造成一定的刺激。
[0022] 在保证种植土湿度后,加入改良剂,有效提高土壤的孔隙率,提高土壤的透气性能,增强植物根系发根程度,促进植物生长。改良剂中的硅藻土是具有三维孔隙通道的矿物材料,高岭土是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矿物材料,两者组合后,有效提高土壤孔隙度,通过矿物中的孔隙结构和形态,与土壤中的水、气、微生物等作用,有效提高植物根系生长。泥炭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未被彻底分解的植物残体、腐殖质以及一部分矿物质,和有机肥作用后,有效提高土壤的肥力,进一步促进植物根系生长。聚丙烯酸钾等溶解后,其分子链在土壤中桥接,从而提高土壤孔隙,为其分子链伸展提供空间,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性。当和聚乙烯醇与硅藻土共同作用后,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进一步增大土壤孔隙度。天然表面活性剂有助于促进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从而提高土壤孔隙率和疏松度;同时也可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进一步增强土壤的肥力。
[0023] 最后为保证土壤充分吸收改良剂和有机肥,通过在土壤表面覆盖薄膜,放置10‑20天;一方面促进土壤有效吸收改良剂和有机肥,另一方面,可减少水分蒸发,也减少雨水对土壤的打击,保持土壤疏松状态,进一步保持土壤的孔隙率,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另外在薄膜上开设出气口,有助于与大气保持通气。
[0024] 综上所述,首先对种植土进行深耕、翻耕除草,后加入有机肥、改良剂,提高土壤孔隙度,最后覆盖薄膜,促进有机肥、改良剂等充分吸收,最终得到孔隙度高,且营养物质丰富,适宜种植物生长的种植土土壤。
[0025] 优选的,所述天然表面活性剂为茶皂素、腐植酸中的至少一种。
[002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茶皂素是由茶树种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类糖苷化合物,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天然表面活性剂;腐植酸能够促进植物对氮磷钾等元素的吸收,促进作物生长。两者作为天然表面活性剂,可改变土壤表面活性,使得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土壤各组分之间的分散性,有助于减少土壤的结团,进一步提高土壤的孔隙率。另外两者也可对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吸收,减少土壤的污染程度。
[0027] 优选的,所述改良剂的原料中还包括重量份数为3‑5份的添加剂,所述添加剂为壳聚糖、海藻酸钾中的至少一种。
[002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壳聚糖的基本单元是带有氨基的葡萄糖,同时含有羟基等,性质较为活泼;壳聚糖和海藻酸钾具有一定的保水作用,有助于减少种植土土壤中水分的散失,和硅藻土、海藻酸钾等物质共同作用,保持土壤疏松度,进一步提高土壤的孔隙率,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0029] 优选的,所述改良剂的原料中还包括重量份数为2‑2.5份的吸附剂,所述吸附剂为空心玻璃微珠、粉煤灰漂珠的至少一种。
[003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入空心玻璃微珠、粉煤灰漂珠后,一方面两者有助于增强土壤的孔隙度,另一方面,两者可对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吸收,减少土壤的污染程度,进一步促进植物生长。
[0031] 优选的,所述吸附剂由重量比为1:(1‑1.5)的空心玻璃微珠和粉煤灰漂珠组成。
[003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优选由空心玻璃微珠和粉煤灰漂珠组成吸附剂,同时优选两者的重量比,有助于提高土壤的孔隙率,减少土壤的污染程度,进一步促进植物生长。
[0033]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的有机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0034] 玉米秸秆粉800‑1300份;
[0035] 珍珠岩30‑100份;
[0036] 牡蛎壳粉80‑200份;
[0037] 椰糠30‑100份;
[0038] 蚯蚓粪40‑100份;
[0039] 生物菌剂20‑40份。
[004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玉米秸秆粉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还有一些氮磷钾等元素;珍珠岩具有珍珠裂隙结构,可增强土壤的孔隙率;牡蛎壳粉是由蚝壳碾磨成的粉,其中不仅含有大量碳酸钙,而且还含有动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铜、镁、钾、钼、磷、锰、铁、锌等,此外,在蚝壳的珍珠粉层中还含有多种氨基酸成分,可为土壤提供较多的营养物质;同时牡蛎壳粉和改良剂中的硅藻土配合后,有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疏松程度,进一步提高孔隙率。椰糠和蚯蚓粪作为天然有机质,进一步提高土壤的肥力。另外蚯蚓粪中含有高度活性的菌类和酶,和生物菌剂共同配合后,通过微生物将有机肥料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的营养物质,进一步促进植物生长,同时蚯蚓粪也具有较好的孔性和透气性,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程度。
[0041] 优选的,所述生物菌剂包括枯草芽孢杆菌、细黄链霉菌中的至少一种。
[004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优选枯草芽孢杆菌、细黄链霉菌中的至少一种作为生物菌剂,和蚯蚓粪共同配合,有效将玉米秸秆粉、椰糠等物质进行分解转化,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吸收。同时生物菌剂也与改良剂中的酵母菌共同组合,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另外,生物菌剂加入土壤中后,缓解有机肥对土壤的板结,进一步提高有机肥的肥力。
[0043] 优选的,所述有机肥的制备步骤如下:
[0044] S11:将玉米秸秆粉在自然条件下晾晒1‑2天后,得到晾晒后的玉米秸秆粉;
[0045] S12:在晾晒后的玉米秸秆粉中加入珍珠岩、牡蛎壳粉、椰糠、蚯蚓粪以及生物菌剂混合,混合均匀后静置4‑6天后,得到有机肥。
[004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将玉米秸秆粉进行晾晒,去除多余水分,减少秸秆粉发霉;后加入其它组分,使得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提高有机肥的肥力,同时应用于种植土土壤中后,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程度。
[0047] 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加入有机肥后,静置3‑5天后得到初步种植土。
[004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加有机肥后,静置使得有机肥有效渗入土壤中,进一步提高土壤的肥力。
[0049] 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的改良剂分3‑5次进行加入,每次间隔时间为10‑20天,每次加入后均进行翻耕。
[005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改良剂分批加入,有助于减少改良剂对土壤的刺激性,同时也可促进土壤吸收改良剂,进一步提高种植土土壤的孔隙度,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0051]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52] 1.在本申请中,加入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和孔隙度,后加入由高岭土、硅藻土等物质组成的改良剂,有效提高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疏松度,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0053] 2.本申请中,在改良剂中加入由壳聚糖、海藻酸钾中的至少一种组成的添加剂,和硅藻土、海藻酸钾等物质共同作用,保持土壤疏松度,进一步提高土壤的孔隙率,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在改良剂中加入空心玻璃微珠、粉煤灰漂珠的至少一种组成的吸附剂,增强土壤孔隙度的同时,对重金属进行吸附,减少土壤污染程度,促进植物生长。优选有机肥的组分和制备方法,增强土壤肥力的同时,改善种植土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孔隙度,进一步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0054] 3.本申请中,在改良过程中不时对种植土土壤进行翻耕、同时在加入有机肥和改良剂后,静置多天,进一步提高土壤对两者的吸收率,进一步增强土壤的孔隙度和肥力。

具体实施方式

[0055] 以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56] 各实施例中的组分及生产厂家如表1所示。
[0057] 表1组分及生产厂家
[0058]
[0059] 实施例
[0060] 实施例1: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所包括的具体组分及重量如表2所示,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0061] S1:将高岭土、硅藻土、泥炭、聚丙烯酸钾、聚乙烯醇、酵母菌、天然表面活性剂一同混合,混合均匀后,得到改良剂;
[0062] 将玉米秸秆粉在自然条件下晾晒1天后,得到晾晒后的玉米秸秆粉;在晾晒后的玉米秸秆粉中加入珍珠岩、椰糠以及生物菌剂混合,混合均匀后静置6天后,得到有机肥;
[0063] S2:将种植土土壤进行深耕400mm,并采用翻耕除草机进行翻耕除草,得到深耕后的种植土土壤;
[0064] S3:在深耕后的种植土土壤中均匀加入有机肥,有机肥的用量为1.8吨/亩,后得到初步种植土;
[0065] S4:在初步种植土中加水,加水至土壤湿度为60%,后加入改良剂,改良剂用量为2kg/亩,后采用翻耕除草机进行翻耕,翻耕后整地,最后得到初步改良的种植土;
[0066] S5:将初步改良的种植土采用薄膜覆盖,薄膜每间隔2米处开设边长为3mm的正方形出气口,20天后去除薄膜,得到改良后的种植土。
[0067] 实施例2: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包括的具体组分及重量如表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0068] S1:将高岭土、硅藻土、泥炭、聚丙烯酸钾、聚乙烯醇、酵母菌、天然表面活性剂一同混合,混合均匀后,得到改良剂;
[0069] 将玉米秸秆粉在自然条件下晾晒2天后,得到晾晒后的玉米秸秆粉;在晾晒后的玉米秸秆粉中加入珍珠岩、椰糠以及生物菌剂混合,混合均匀后静置4天后,得到有机肥;
[0070] S2:将种植土土壤进行深耕200mm,并采用翻耕除草机进行翻耕除草,得到深耕后的种植土土壤;
[0071] S3:在深耕后的种植土土壤中均匀加入有机肥,有机肥的用量为1吨/亩,后得到初步种植土;
[0072] S4:在初步种植土中加水,加水至土壤湿度为70%,后加入改良剂,改良剂用量为1kg/亩,后采用翻耕除草机进行翻耕,翻耕后整地,最后得到初步改良的种植土;
[0073] S5:将初步改良的种植土采用薄膜覆盖,薄膜每间隔3米处开设边长为5mm的正方形出气口,10天后去除薄膜,得到改良后的种植土。
[0074] 实施例3‑4: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改良剂中的天然表面活性剂的组分不同,所包括的具体组分及重量如表2所示。
[0075] 实施例5‑6: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在改良剂中加入添加剂,所包括的具体组分及重量如表2所示。
[0076] 实施例7‑8: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在改良剂中加入吸附剂,并一同混合,所包括的具体组分及重量如表2所示。
[0077] 实施例9: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8的区别在于,加入吸附剂的重量为2.5kg,该吸附剂由重量比为1:1的空心玻璃微珠和粉煤灰漂珠组成。
[0078] 实施例10: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8的区别在于,加入吸附剂的重量为2.5kg,该吸附剂由重量比为1:1.5的空心玻璃微珠和粉煤灰漂珠组成。
[0079] 实施例11‑12: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0的区别在于,有机肥的组分不同,所包括的具体组分及重量如表2所示。
[0080] 实施例13‑14: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2的区别在于,有机肥中生物菌剂的组分不同,在晾晒后的玉米秸秆粉中加入牡蛎壳粉和蚯蚓粪,并和其他组分共同混合,所包括的具体组分及重量如表2所示。
[0081] 实施例15: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加入有机肥后,静置3天后得到初步种植土。
[0082] 实施例16: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4的区别在于,加入有机肥后,静置5天后得到初步种植土。
[0083] 实施例17: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6的区别在于,步骤S4中的改良剂分3次进行加入,每次间隔时间为20天,每次加入后均进行翻耕。
[0084] 实施例18: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6的区别在于,步骤S4中的改良剂分5次进行加入,每次间隔时间为10天,每次加入后均进行翻耕。
[0085] 实施例19‑20: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8的区别在于,改良剂和有机肥的组分不同,所包括的具体组分及重量如表2所示。
[0086] 表2实施例1‑8、实施例11‑14以及实施例19‑20中的具体组分及重量[0087]
[0088]
[0089] 对比例
[0090] 对比例1: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直接加入改良剂。
[0091] 对比例2: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不含有步骤S4。
[0092] 对比例3: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S3中,不加入改良剂。
[0093] 对比例4: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改良剂中不含有硅藻土。
[0094] 对比例5: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改良剂中不含有聚丙烯酸钾。
[0095] 对比例6: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改良剂中不含有聚乙烯醇。
[0096] 对比例7: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改良剂中不含有聚丙烯酸钾和聚乙烯醇。
[0097] 对比例8: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改良剂中不含有硅藻土和聚丙烯酸钾。
[0098] 对比例9:一种种植土改良方法,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改良剂中不含有硅藻土、聚丙烯酸钾和聚乙烯醇。
[0099] 对比例10:一种种植土,为步骤S2中未经过任何处理的种植土土壤。来自上海辰山植物园。
[0100] 检测方法
[0101] 实验一:孔隙度实验
[0102] 实验样品:将实施例1‑20和对比例1‑10的方法制备得到的种植土3cm厚度的土壤表层刮去,再将环刀垂直钻入土壤中,直至环刀手柄平面与土壤表面相平,用铁锹把周围土去掉,将得到的种植土分别命名为实验样品1‑20和对比样品1‑10。每种种植土各10份,每份重量为20g。
[0103] 实验仪器:环刀、铁锹、电子天平、培养皿。
[0104] 实验方法:将实验样品1放入盛水培养皿,水深2‑3mm,放置12h,称量,直至前后2次质量无显著差异,然后烘干至恒量。主要采用计算法,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田间持水量(质量%)×容重;土壤孔隙度(%)=(1‑容重/体积质量)×100%,一般人为自然土壤的3
体积质量为2.65g/cm ;具体实验方法参照《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将得到的10个实验样品1的平均值作为实验样品1最终的孔隙度。
[0105] 继续采用上述实验方法分别得到实验样品2‑20和对比样品1‑10的孔隙度实验结果。
[0106] 实验结果:实验样品1‑20和对比样品1‑10的孔隙度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0107] 实验二:土壤容重实验实验样品:将实施例1‑20和对比例1‑10的方法制备得到的种植土3cm厚度的土壤表层刮去,再将环刀垂直钻入土壤中,直至环刀手柄平面与土壤表面相平,用铁锹把周围土去掉,将得到的种植土分别命名为实验样品1‑20和对比样品1‑10。每种种植土各10份,每份重量为20g。
[0108] 实验仪器:环刀、钢制环刀托、小铁铲、电子天平、干燥箱。
[0109] 实验方法:采用NY/T 1121.4‑2006的《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中方法分别对实验样品1‑20和对比样品1‑10进行容重检测,并按照表3进行评价。
[0110] 继续采用上述实验方法分别得到实验样品2‑20和对比样品1‑10的土壤容重实验结果。
[0111] 表3土壤容重评价
[0112] 土壤容重 松紧程度<0.9 过松
0.9‑1.0 稍微松
1.0‑1.2 合适
1.2‑1.3 稍微紧
>1.3 过紧
[0113] 实验结果:实验样品1‑20和对比样品1‑10的孔隙度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0114] 实验三:土壤肥力实验
[0115] 实验样品:将实施例1‑20和对比例1‑10的方法制备得到的种植土3cm厚度的土壤表层刮去,再将环刀垂直钻入土壤中,直至环刀手柄平面与土壤表面相平,用铁锹把周围土去掉,将得到的种植土分别命名为实验样品1‑20和对比样品1‑10。每种种植土各5份,每份重量为0.5g。
[0116] 实验仪器:烧杯、三角烧瓶(250mL)、量筒10mL、酒精灯、移液管(10mL)、酸式滴定管;
[0117] 试剂:0.8mol/L的K2Gr207(棕红色)、浓硫酸、邻啡罗啉指示剂、0.2mol/L的FeSO4(淡青色)、蒸馏水。
[0118] 实验方法:
[0119] (1)清洗所有玻璃仪器后,将实验样品1放入已洗净的烧杯中。用移液管(10mL)准确量取0.8mol/L的K2Gr207溶液10mL,小心倒入盛有实验样品1的烧杯中。用新的移液管量取浓H2SO45ml,小心倒入烧杯中,并轻轻摇动烧杯,使之充分混匀。
[0120] (2)点燃酒精灯,使烧杯内的溶液(0.8mol/L的K2Gr207+浓H2S04+实验样品1)煮沸5min,形成白色烟时熄火冷却至室温(25±2℃);将烧杯内含物用60mL的蒸馏水少量多次洗入250mL的三角瓶中,再加入邻啡罗啉指示剂3‑5滴,摇匀;
[0121] (3)用酸式滴定管取0.2mol/L的FeSO450mL。用标准的FeS04溶液滴定三角瓶中的溶液。三角瓶溶液颜色变化:黄绿色→绿色→灰绿色→棕红色,即为终点。此时记录FeSO4溶液的消耗量;
[0122] (4)结果计算:土壤有机质含量(%)=(NGrVGr一NFe VFe)×0.00517×1.1/土壤样品数量(0.5g);式中:N=浓度;V=体积(mL)
[0123] 分别得到5个实验样品1的有机质含量,将5个实验样品1的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有机质含量,一般土壤肥力评价值如下:
[0124] 土壤有机质含量>3%,土壤肥力评价值为‘高’;
[0125] 土壤有机质含量1.5‑3%,土壤肥力评价值为‘较高’;
[0126] 土壤有机质含量1.0‑1.5%,土壤肥力评价值为‘中等’;
[0127] 土壤有机质含量0.5‑1.0%,土壤肥力评价值为‘较低’;
[0128] 土壤有机质含量<0,5%,土壤肥力评价值为‘低’。
[0129] 采用上述实验方法分别得到实验样品1‑20和对比样品1‑10的实验结果。
[0130] 实验结果:实验样品1‑20和对比样品1‑10的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0131] 实验四:重金属吸附实验实验样品:将实施例1‑20和对比例1‑10的方法制备得到的种植土3cm厚度的土壤表层刮去,再将环刀垂直钻入土壤中,直至环刀手柄平面与土壤表面相平,用铁锹把周围土去掉,将得到的种植土分别命名为实验样品1‑20和对比样品1‑10。每种种植土各10份。
[0132] 实验仪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铅空心阴极灯;氩气钢瓶,手动进样器。
[0133] 实验方法:参照GB/T17141‑1997的《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未做处理的种植土土壤进行铅含量检测,后对实验样品1‑20和对比样品1‑10的土壤进行铅含量检测。并将两者的差值作为铅含量减少量。如分别对10个实验样品1进行铅含量检测,并得到10个实验样品1的铅含量减少量,并分别计算10个实验样品的重金属减少率,重金属减少率=(未做处理的种植土铅含量‑实验样品的铅含量)/未做处理的种植土铅含量×100%;分别得出10个实验样品1的铅含量减少率,并将10个实验样品1的铅含量减少率的平均值作为实验样品1最终的铅含量减少率,则为重金属吸附率。重金属吸附率越大,说明土壤重金属吸附能力越强。
[0134] 采用上述实验方法分别得到实验样品2‑20和对比样品1‑10的重金属实验。
[0135] 实验结果:实验样品1‑20和对比样品1‑10的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0136] 表4实验样品1‑20和对比样品1‑10的实验结果
[0137]
[0138] 根据表4的实验数据可知,实验样品1‑20的孔隙度为58.1‑63.6%,土壤容重为1.0‑1.2,肥力评价为中等和高,重金属吸附率为76.9‑80.1%;对比样品1‑10的孔隙度为
39.7‑55.7%,土壤容重为1.3‑1.6,肥力评价为较低和中等,重金属吸附率为68.2‑76.8%。
说明相比于对比样品1‑10,实验样品1‑20的孔隙度较高,土壤疏松度较好,肥力也较好,同时吸附性能较好,土壤重金属离子少。
[0139] 对比实验样品1和对比样品1可知,在加入改良剂之前首先加入水进行缓冲,可有效提高种植土土壤的孔隙度和土壤疏松度。对比实验样品1和对比样品2可知,当在种植土表面覆盖薄膜后,土壤的孔隙度和土壤疏松度有了提高,说明薄膜可有效保留土壤水分,减少土壤的流失,从而保证土壤疏松度。对比实验样品1和对比样品3‑9可知,硅藻土和聚丙烯酸钾、聚乙烯醇共同配合后,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性能,共同提高土壤孔隙率和土壤疏松度。
[0140] 对比实验样品1和实验样品3‑4,天然表面活性剂选用茶皂素、腐植酸后,有助于提高土壤的孔隙度,促进土壤之间的分散性。对比实验样品4‑6可知,加入添加剂后,有助于提高土壤的疏松度,进一步提高土壤的孔隙率,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对比实验样品6‑8可知,加入吸附剂后,土壤的重金属吸附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吸附剂有效减少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同时土壤的孔隙率也有所提高,进一步促进植物生长。对比实验样品8‑10可知,优选吸附剂重量比,进一步提高土壤的孔隙率,减少土壤的污染程度;
[0141] 对比实验样品10‑12可知,优选有机肥具体组分后,尤其加入蚯蚓粪和牡蛎壳粉后,有助于增强土壤的肥力,同时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程度;对比实验样品12‑14可知,优选有机肥中的生物菌剂,有助于更好地将玉米秸秆粉、椰糠等物质进行分解转化,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吸收。
[0142] 对比实验样品14‑16可知,将有机肥静置3‑5天后,使得有机肥充分渗入土壤中,进而进一步提高土壤孔隙率和土壤肥力;对比实验样品16‑18可知,分批次加入改良剂后,进一步减少改良剂对土壤的刺激程度,同时促进土壤吸收改良剂,进一步增强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透气性能;对比实验样品18‑20可知,优选改良剂和有机肥,同时优选改良步骤,可有效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减少土壤容重的同时,提高肥力,有效吸附重金属,提高种植土土壤品质。
[0143]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