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料装置及检测生产线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489200.4

文献号 : CN11416111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光宇吕鹏达张玉蔚

申请人 : 苏州博众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料装置及检测生产线。该下料装置包括旋转驱动件、组装平台以及组装机构。其中,组装平台设置在旋转驱动件的输出端,组装平台包括平台本体和多个承载组件,承载组件用于承载托盘和保护壳主体,多个承载组件沿平台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平台本体上,组装机构包括多个组装工位,旋转驱动件驱动组装平台转动时,使承载组件与组装工位一一对应完成相应的组装工序。通过旋转驱动件驱动组装平台转动,进行相应的组装工序。该结构有利于提高生产效力,简化了组装平台的结构,便于操作者组装与维护。该检测生产线,通过上述下料装置,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对工件的组装和下料,包括:

旋转驱动件(410);

组装平台(420),设置在所述旋转驱动件(410)的输出端,所述组装平台(420)包括平台本体(421)和多个承载组件(422),所述承载组件(422)被配置为承载托盘和第一部件,多个所述承载组件(422)沿所述平台本体(421)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平台本体(421)上;以及组装机构(430),包括多个组装工位,所述旋转驱动件(410)驱动所述组装平台(420)转动时,使所述承载组件(422)能够与所述组装工位一一对应,以完成相应的组装工序;

所述承载组件(422)包括:

限位件(4221),设置在所述平台本体(421)上,所述限位件(4221)上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被配置为容纳托盘;

所述工件包括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下盖和上盖,所述承载组件(422)还包括:支撑件(4222),设置在所述限位件(4221)的一侧,所述下盖放置在所述托盘上时,所述支撑件(4222)能够支撑所述上盖使其保持倾斜状态;

所述支撑件(4222)包括固定面(42221)和支撑面(42222),所述固定面(42221)能够与所述平台本体(42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面(42222)与所述平台本体(421)呈锐角倾斜,所述下盖放置在所述托盘上时,所述支撑面(42222)能够与所述上盖外表面抵接;

所述工件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上盖,所述组装机构(430)还包括合盖组件(433),所述合盖组件(433)与第四个所述组装工位对应设置,且被配置为将抵接在所述承载组件(422)上的所述上盖盖合在所述第二部件上;

所述合盖组件(433)包括:

第一合盖驱动件(4331);

第七架体(4332),设置在所述第一合盖驱动件(4331)的输出端;以及第二合盖驱动件(4333),沿垂直于所述上盖的方向设置;

所述合盖组件(433)还包括:

推动件(4334),与所述第二合盖驱动件(4333)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合盖驱动件(4333)能够驱动所述推动件(4334)靠近或远离所述上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本体(421)上设置有多个吸附件(423),所述吸附件(423)位于所述容纳槽中,且被配置为吸附固定所述托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机构(430)还包括第一下料组件(431),所述第一下料组件(431)与第一个所述组装工位对应设置,且被配置为从上一工序将托盘放置在所述承载组件(42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机构(430)还包括机械手(350),所述机械手(350)与第二个所述组装工位对应设置,且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部件从上一工序转移至所述托盘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还包括第二部件,所述组装机构(430)还包括第二下料组件(432),所述第二下料组件(432)与第三个所述组装工位对应设置,且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二部件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

6.一种检测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下料装置。

说明书 :

一种下料装置及检测生产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料装置及检测生产线。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自动化程度逐渐提高,对工件质量的自动化检测过程一般通过检测生产线进行,且自动化程度日益完善,对生产效率的提高也逐渐重视。
[0003] 现有的检测生产线包括下料、输送、检测、下料等过程。其中,下料过程由下料装置完成。下料装置首先将工件的各个部分进行组装然后下料。现有技术中的下料装置包括组装平台,且组装平台一般包括旋转部固定部,通过旋转部与设置在固定部的结构配合实现组装,导致组装平台占地面积大,且不便于操作者组装与维护。
[0004] 为解决上述问题,亟待提供一种下料装置及检测生产线,解决生产效率低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下料装置,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0006]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检测生产线,通过上述下料装置,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0007]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 一种下料装置,用于对工件的组装和下料,包括:
[0009] 旋转驱动件;
[0010] 组装平台,设置在所述旋转驱动件的输出端,所述组装平台包括平台本体和多个承载组件,所述承载组件被配置为承载托盘和第一部件,多个所述承载组件沿所述平台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平台本体上;以及
[0011] 组装机构,包括多个组装工位,所述旋转驱动件驱动所述组装平台转动时,使所述承载组件能够与所述组装工位一一对应,以完成相应的组装工序。
[0012]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承载组件包括:
[0013] 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平台本体上,所述限位件上开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被配置为容纳托盘。
[0014]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工件包括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下盖和上盖,所述承载组件还包括:
[0015] 支撑件,设置在所述限位件的一侧,所述下盖放置在所述托盘上时,所述支撑件能够支撑所述上盖使其保持倾斜状态。
[0016]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件包括固定面和支撑面,所述固定面能够与所述平台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平台本体呈锐角倾斜,所述下盖放置在所述托盘上时,所述支撑面能够与所述上盖外表面抵接。
[0017]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平台本体上设置有多个吸附件,所述吸附件为与所述容纳槽中,且被配置为吸附固定所述托盘。
[0018]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组装机构还包括第一下料组件,所述第一下料组件与第一个所述组装工位对应设置,且被配置为从上一工序将托盘放置在所述承载组件上。
[0019]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组装机构还包括机械手,所述机械手与第二个所述组装工位对应设置,且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部件从上一工序转移至所述托盘上。
[0020]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工件还包括第二部件,所述组装机构还包括第二下料组件,所述第二下料组件与第三个所述组装工位对应设置,且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二部件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
[0021]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工件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上盖,所述组装机构还包括合盖组件,所述合盖组件与第四个所述组装工位对应设置,且被配置为将抵接在所述承载组件上的所述上盖盖合在所述第二部件上。
[0022]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合盖组件包括:
[0023] 第一合盖驱动件;
[0024] 第七架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合盖驱动件的输出端;以及
[0025] 第二合盖驱动件,沿垂直于所述上盖的方向设置。
[0026]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合盖组件还包括:
[0027] 推动件,与所述第二合盖驱动件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合盖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推动件靠近或远离所述上盖。
[0028] 一种检测生产线,包括如上所述的下料装置。
[002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0030] 本发明提供一种下料装置。该下料装置包括旋转驱动件、组装平台以及组装机构。其中,组装平台设置在旋转驱动件的输出端,组装平台包括平台本体和多个承载组件,承载组件用于承载托盘和保护壳主体,多个承载组件沿平台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平台本体上,组装机构包括多个组装工位,旋转驱动件驱动组装平台转动时,使承载组件能够与组装工位一一对应,以完成相应的组装工序。通过旋转驱动件驱动组装平台转动,使组装平台的承载组件能够逐次与组装工位相对应,并进行相应的组装工序。该结构有利于提高生产效力,且组装平台整体旋转,简化了组装平台的结构,便于操作者组装与维护。
[003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检测生产线,通过上述下料装置,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3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3]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0037]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8] 图6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9]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转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11是图10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44] 图12是图10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45]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合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6] 图中标记如下:
[0047] 100‑上料装置;110‑上料输送机构;120‑第一翻转机构;121‑第一夹持驱动件;122‑第一夹持件;123‑第一翻转驱动件;124‑第一位移驱动件;130‑承托组件;131‑承托件;
132‑第二位移驱动件;133‑第三位移驱动件;140‑第二翻转机构;141‑第二夹持件;142‑第二夹持驱动件;143‑第二翻转驱动件;144‑第一驱动组件;1441‑第四位移驱动件;1442‑导杆;1543‑第二丝杆;1444‑第二螺母;1445‑第一架体;145‑第二驱动组件;1451‑第五位移驱动件;1452‑第一导轨;1453‑第一滑块;
[0048] 200‑分料装置;210‑分料输送机构;220‑分料驱动机构;221‑第二架体;222‑第三驱动组件;2221‑第六位移驱动件;2222‑第二导轨;2223‑第二滑块;223‑第四驱动组件;2231‑第七位移驱动件;2232‑第三导轨;2233‑第三滑块;224‑第一抓取组件;2241‑第三架体;2242‑第一抓取件;230‑阻挡组件;231‑阻挡驱动件;232‑阻挡块;
[0049] 300‑检测装置;310‑第四架体;320‑检测机构;321‑检测件;322‑承载板;323‑检测运动组件;3231‑检测驱动件;3232‑第四导轨;3233‑第四滑块;3234‑旋转驱动件;330‑第一转移机构;331‑第五架体;332‑第二抓取组件;333‑第八位移驱动件;334‑第九位移驱动件;335‑第五导轨;336‑第五滑块;340‑定位机构;341‑定位输送组件;342‑定位件;3421‑第六架体;3422‑定位部;343‑定位驱动组件;3431‑定位驱动件;3432‑主动轮;3433‑从动轮;
3434‑皮带;3435‑固定块;3436‑第六导轨;3437‑第六滑块;350‑机械手;360‑第二转移机构;361‑第三抓取组件;362‑第三翻转驱动件;363‑第五驱动组件;370‑下料输送机构;
[0050] 400‑下料装置;410‑旋转驱动件;420‑组装平台;421‑平台本体;422‑承载组件;4221‑限位件;4222‑支撑件;42221‑固定面;42222‑支撑面;423‑吸附件;430‑组装机构;
431‑第一下料组件;4311‑第四抓取组件;4312‑第六驱动组件;4313‑第十一位移驱动件;
4314‑第七导轨;4315‑第七滑块;432‑第二下料组件;433‑合盖组件;4331‑第一合盖驱动件;4332‑第七架体;4333‑第二合盖驱动件;4334‑推动件;
[0051] 500‑上料料仓;600‑上料转移机构;700‑清洁装置;800‑上下面检测装置;900‑下料料仓;1000‑下料转移机构;1100‑托盘输送机构;1200‑泡棉输送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结构分而非全结构。
[0053]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结构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54]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55]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56] 本实施提供一种检测生产线,用于实现对工件上表面、下表面以及边缘的检测,从而避免不合格或者质量有瑕疵的产品进入市场。具体而言,该检测生产线能够用于检测电脑外壳、平板电脑保护壳、手机保护壳、板材等各种类型的产品,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以平板电脑保护壳(以下简称为保护壳)为例进行说明。
[0057] 目前,自动化生产后的保护壳包括保护壳本体和泡棉两个部分,其中保护壳本体沿中间位置对折,泡棉设置在折叠后的保护壳本体之间,以实现对保护壳本体的支撑。
[0058] 如图1所示,为了避免在上料过程中保护壳本体与泡棉分离,该检测生产线包括用于承载保护壳的托盘。作为一种可选方案,该检测生产线包括上料料仓500以及上料转移机构600,上料料仓500用于存储待检测的托盘,每个托盘上均放置由保护壳。上料转移机构600能够将托盘和保护壳从上料料仓500转移到下一工序。
[0059] 请继续参见图1,该检测生产线还包括上料装置100,上料装置100能够实现将保护壳与托盘分离,托盘由托盘输送机构1100运输至托盘的下一工序,而保护壳由上料装置100输送到下一工序。本实施例中,待检测的结构是保护壳本体。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后续的检测工作,该检测生产线还包括分料装置200,通过分料装置200将保护壳本体与泡棉分离,以便于后续单独检测保护壳本体的外观以及边缘是否存在瑕疵等缺陷。与此同时,该检测生产线还包括泡棉输送机构1200,泡棉输送机构1200能够将从分料装置200分离出来的泡棉运输至后续工序。
[0060] 如图1所示,该检测生产线还包括多个机械手350,用于在相邻工序之间转移保护壳本体。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检测生产线还包括清洁装置700,其中一个机械手350设置在分料装置200和清洁装置700之间,通过机械手350从分料装置200将保护壳本体转移至清洁装置700上,然后由清洁装置700对保护壳本体进行清洁处理。
[0061] 请继续参见图1,检测生产线还包括上下面检测装置300,用于检测从清洁装置700中输出的保护壳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分析上表面和下表面是否存在划痕、裂纹以及未连接位置等瑕疵问题。
[0062] 然后,如图1所示,检测生产线还包括检测装置300,用于检测保护壳本体的四个边缘位置是否存在瑕疵。可以理解的是,检测生产线还需要设置有下料装置400,在保护壳本体经过检测之后,在将下料装置400进行下料。当然,为了存储完成检测的保护壳本体,下料装置400将保护壳本体与泡棉在此组装之后,放置在料盘上。
[0063] 由于经过检测的保护壳本体存在合格品、不同程度的瑕疵品等,为了便于对检测结果进行分类储存,检测生产线还包括下料料仓900和下料转移机构1000,下料转移机构1000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将不同类型的保护壳分别放入对应的下料料仓900。
[0064] 当然,为了实现各个工序之间的紧密衔接和精确控制,该检测生产线还包括控制系统,用于对各个工序的具体操作进行控制。
[0065] 现结合图2对上料装置100的细节结构进行说明。
[0066] 如果2所示,上料装置100包括上料输送机构110以及第一翻转机构120,上料输送机构110用于将保护壳的全部输送到下一工位,即分料装置20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料输送机构110可以实现将保护壳的部分结构输送到下一工位。第一翻转机构120包括第一夹持驱动件121、第一夹持组件以及第一翻转驱动件123,第一夹持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夹持件122,且两个第一夹持件122设置在第一夹持驱动件121的输出端,第一夹持驱动件121能够驱动两个第一夹持件122相互靠近以夹持托盘,第一夹持驱动件121与第一翻转驱动件123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翻转驱动件123能够驱动第一夹持驱动件121旋转,将托盘放置到承载托盘的托盘输送机构1100上,该结构在实现托盘与保护壳脱离的过程中,直接将托盘进行转移,通过一个动作实现两个目的,有利于简化上料装置100的结构,且第一翻转机构120还有利于提高上料效率。示例性地,上料输送机构110可以是皮带3434输送或履带输送,操作者可以根据需求具体选择,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0067] 请继续参见图2,作为一种可选方案,第一翻转机构120还包括第一位移驱动件124,第一翻转驱动件123与第一位移驱动件124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位移驱动件124能够驱动第一翻转驱动件123向靠近或远离上料输送机构110的方向运动,从而避免在第一翻转机构12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对其他结构造成干涉。同时,通过第一位移驱动件124灵活调整第一夹持件122到托盘的距离,使第一夹持件122能够适用于任意尺寸和结构的托盘,提高的上料装置100的灵活性,扩大了上料装置100的应用范围。
[0068]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上料装置100还包括用于翻转托盘和保护壳主体的第二翻转机构140,第二翻转机构140能够使托盘位于保护壳主体上方。以便于第一翻转机构120能够直接从上方将托盘翻转转移至托盘输送机构1100上。
[0069] 请继续参见图2,具体而言,第二翻转机构140包括第二夹持组件、第二夹持驱动件142以及第二翻转驱动件143。其中,第二夹持组件包括两个平行且相对设置的第二夹持件
141,两个第二夹持件141设置在第二夹持驱动件142的输出端,第二夹持驱动件142能够驱动两个第二夹持驱动件142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二夹持驱动件142设置在第二翻转驱动件
143的输出端,第二翻转驱动件143能够驱动第二夹持驱动件142转动,从而在两个第一夹持件122夹持固定托盘的保护壳时能够将二者进行180°翻转,使保护壳在下方,托盘在上方,以便于上料输送机构110能够单独输送保护壳,且便于第一翻转机构120转移托盘。工作时,当第二夹持驱动件142驱动两个第二夹持件141相互靠近时,两个第二夹持件141能够夹持固定托盘和保护壳。此时,第二翻转驱动件143驱动第二夹持驱动件142转动,从而带动托盘与保护壳同时转动。相反的,当两个第二夹持件141相互远离时,释放对托盘和保护壳的夹持力。
[0070] 请继续参见图2,第二翻转机构140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144,第二翻转驱动件143设置在第一驱动组件144的输出端,第一驱动组件144能够驱动第二旋转驱动沿Z方向(第一方向)运动。从而使该第二夹持件141能够适用于任意尺寸和高度的托盘,使第一驱动组件144能够根据托盘和保护壳的具体位置调整第二夹持件141的高度,提高了第二翻转机构
140的适用范围和灵活性。
[0071] 请继续参见图2,具体而言,第一驱动组件144包括第一架体1445、第四位移驱动件1441、第二丝杠螺母组件以及导杆1442。其中,第四位移驱动件1441设置在第一架体1445上,第二丝杠螺母组件包括第二丝杠和第二螺母1444,第二丝杠沿Z方向设置且与第四位移驱动件1441的输出端连接,且第二丝杠穿过第二螺母1444,并与第一架体1445可转动连接。
导杆1442平行于第二丝杠设置,且导杆1442穿过第二螺母1444。第四位移驱动件1441驱动第二丝杠转动时,第二螺母1444能够在导杆1442和第二丝杠的导向作用下沿Z方向上下运动,从而带动第二需安装驱动件沿Z方向上下运动。第二丝杆1543螺母组件具有精度高、重复性往复运动磨损小的优点,有利于较高的使用寿命。
[0072] 请继续参见图2,作为一种可选方案,第二翻转机构140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145,第一驱动组件144设置在第二驱动组件145的输出端,第二驱动组件145能够驱动第一驱动组件144沿X方向(第二方向)运动,以便于灵活调整第二夹持件141到托盘的距离,有利于将该第二翻转机构140应用在不同尺寸和形状的保护壳和托盘中,扩大了该上料装置100的适用范围。
[0073] 请继续参见图2,第二驱动组件145包括第五位移驱动件1451、第一导轨1452和第一滑块1453。其中,第一导轨1452沿X方向设置,第一滑块1453与第一导轨1452滑动连接,且第一滑块1453设置在第一架体1445和第五位移驱动件1451的输出端之间。第五位移驱动件1451能够驱动滑块带动第一架体1445沿X方向往复运动,以调整第二夹持件141夹持托盘和保护壳的位置,有利于将该第二翻转机构140应用在不同尺寸和形状的保护壳和托盘中,扩大了该上料装置100的适用范围。
[0074] 如图2所示,可选地,上料装置100还包括承托组件130,承托组件130用于承托托盘,使托盘与上料输送机构110的输送面保持一定距离,便于第二翻转机构140夹持托盘和保护壳进行翻转。
[0075] 请继续参见图2,具体而言,承托组件130包括承托件131和第二位移驱动件132,承托件131设置在第二位移驱动件132的输出端,第二位移驱动件132能够驱动承托件131抬升或下降。当需要将托盘抬升时,第二位移驱动件132驱动承托件131抬升已将托盘托起,使托盘与上料输送机构110的上表面保持合适的距离。然后第二翻转机构140的第二夹持件141能够从托盘的上下两面对托盘和保护壳进行夹持和翻转。
[0076] 请继续参见图2,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承托件131抬升托盘的稳定性,承托件131可以设置四个,四个承托件131沿托盘的周向间隔设置,利用四个承托件131从托盘的下端四个位置进行托起。
[0077] 请继续参见图2,作为一种可选方案,承托组件130还包括第三位移驱动件133,第二位移驱动件132设置在第三位移驱动件133的输出端,第三位移驱动件133能够驱动第二位移驱动件132向靠近或远离上料输送机构110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当需要应用到承托件131时,第二位移驱动件132驱动承托件131运动至上料输送机构110上方以便承托托盘。不需要承托件131工作时,承托件131还能够远离上料输送机构110,以便于进行让位。
[0078] 请继续参见图2,工作时,首先由第三位移驱动件133驱动承托件131运动至上料输送机构110的上方,然后第二位移驱动件132驱动多个承托件131抬升。然后上料转移机构600将托盘和保护壳转移至承托件131上。此时,驱动第五位移驱动件1451使第二夹持件141靠近托盘和保护壳,同时,第四位移驱动件1441调整第二夹持件141的高度,使两个第二夹持件141能够分别位于托盘和保护壳的两侧。启动第二夹持驱动件142驱动两个第二夹持件
141靠近并将托盘和保护壳共同夹持,通过第二翻转驱动件143驱动第二夹持驱动件142旋转180°,实现将保护壳和托盘上下翻转,使保护壳位移下方,托盘位于上方。此时承托件131能够承托保护壳。通过第二夹持驱动件142驱动两个第二夹持件141相互远离以释放托盘和保护壳。然后通过第一位移驱动件124驱动第一夹持件122靠近托盘,第一夹持驱动件121驱动两个第一夹持件122相互靠近并夹持托盘,然后第一翻转驱动件123驱动第一夹持驱动件
121翻转,将托盘转移至托盘输送机构1100。
[0079] 现结合图3对分料装置200的细节机构进行说明。
[0080] 如图3所示,分料装置200包括分料输送机构210和分料驱动机构220。其中,分料输送机构210用于输送分离后的第一部件,分料驱动机构220包括第二架体221、第三驱动组件222、第四驱动组件223和第一抓取组件224,第一抓取组件224用于抓取保护壳本体和泡棉,第一抓取组件224与第三驱动组件222的输出端连接,第三驱动组件222能够驱动第一抓取组件224沿Z方向运动,第三驱动组件222设置在第二架体221上,并与第四驱动组件223的输出端连接,第四驱动组件223能够驱动第三驱动组件222沿X方向运动。分料装置200通过第三驱动组件222和第四驱动组件223将保护壳主体与泡棉进行分离,并使保护壳主体的待检测面朝上,为后续的清洁和检测工序做准备,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0081] 请继续参见图3,第三驱动组件222包括第六位移驱动件2221、第一丝杠螺母组件以及导向模组。其中,第一丝杠螺母组件包括第一丝杠和第一螺母,第一丝杠和第六位移驱动件222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丝杠穿过第一螺母并与第二架体221枢接,第一螺母与第一抓取组件224连接,导向模组设置在第一螺母和第二架体221之间,导向模组沿Z方向延伸,从而实现对第一抓取组件224运动高度的精确控制,以提高抓取保护壳主体的稳定性,且避免造成保护壳主体损害。同时,第一丝杠螺母组件具有精度高、重复性往复运动磨损小的优点,有利于较高的使用寿命。
[0082] 请继续参见图3,导向模组包括第二导轨2222和第二滑块2223。其中,第二导轨2222沿Z方向设置在第二架体221上,第二滑块2223与第二导轨2222滑动连接,且第二滑块
2223与第一螺母连接,进一步提高第一抓取组件224沿Z方向运动的精度,进而提高分离保护壳主体和泡棉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在抓取过程中造成保护壳主体和泡棉的损坏。
[0083] 请继续参见图3,第一抓取组件224包括第三架体2241以及第一抓取件2242。其中,第三架体2241设置在第三驱动组件222上,第一抓取件2242设置在第三架体2241上,第一抓取件2242与真空发生装置连接,第一抓取件2242被配置为通过真空方式吸附保护壳主体和泡棉。通过真空吸附方式抓取有利于减少对保护壳主体和泡棉的损坏,进一步提高第一抓取件2242抓取保护壳主体和泡棉的安全性。
[0084] 请继续参见图3,第四驱动组件223包括第七位移驱动件2231、第三导轨2232以及第三滑块2233。其中,第三导轨2232沿X方向设置在第二架体221上,第三滑块2233与第三导轨2232滑动连接,且第三滑块2233设置在第七位移驱动件2231的输出端连接和第三驱动组件222之间,第七位移驱动件2231能够驱动第三驱动组件222沿Z方向运动,从而实现第一抓取件2242能够抓取保护壳主体沿X方向运动至预设位置,以便于分料输送机构210将其输送至后续工位。同时,该结构还有利于提高第一抓取件2242在X方向运动的精度。
[0085] 如图3所示,分料装置200还包括设置在分料输送机构210上的阻挡组件230,阻挡组件230能够阻挡分料之间的保护壳主体运动,避免在分料尚未完成时保护壳主体或者泡棉随分料输送机构210输送到后续的清洁装置700上。
[0086] 请继续参见图3,具体而言,阻挡组件230包括阻挡驱动件231以及阻挡块232。其中,阻挡驱动件231设置在第二架体221上,阻挡块232与阻挡驱动件231的输出端连接,阻挡驱动件231能够驱动阻挡块232向靠近或远离分料输送机构210的方向运动。当阻挡驱动件231驱动阻挡块232靠近分料输送机构210的上表面时,阻挡块232能够阻挡保护壳向前运动,以便于第一抓取件2242抓取保护壳并将其转移至预设位置,且该转移过程将保护壳的待检测面展开并出于向上方向,为后续的检测工序做准备。
[0087] 具体的分料方法包括以下一个步骤:
[0088] 第四驱动组件223驱动第一抓取组件224至保护壳的上方;
[0089] 第三驱动组件222驱动第一抓取组件224向靠近方向运动;
[0090] 第一抓取组件224抓取保护壳主体,保留泡棉在原有位置;
[0091] 第三驱动组件222驱动第一抓取组件224向远离方向运动;
[0092] 第四驱动组件223驱动第一抓取组件224沿X方向运动至预设位置;以及
[0093] 第一抓取组件224释放保护壳主体。
[0094] 通过上述步骤既能够完成将保护壳主体与泡棉分离,且能够将保护壳主体的待检测表面完全暴露并出于朝上的方向(正面向上),从而便于后续检测工作,从而简化了检测生产线的步骤,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0095] 请继续参见图3,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在上述步骤之前,还可以利用阻挡组件230阻挡保护壳沿分料输送机构210的输送方向运动,以便于由第一抓取件2242抓取保护壳主体进行分料。同时,阻挡组件230还能够将分离出来的泡棉阻挡住,然后与第一抓取组件224将其抓取至泡棉输送机构1200上。
[0096] 现结合图4~图9对检测装置300的细节机构进行说明。
[0097] 如图4和图5所示,该检测装置300包括第四架体310、第一转移机构330以及两组检测机构320。其中,两组检测机构320设置在第四架体310上,两组检测机构320平行且间隔设置,其中一组检测机构320用于检测保护壳主体一组边,另一组检测机构320用于检测保护壳主体的另一组边,实现将保护壳主体的四个边分为两组,每组边相对设置,以便于将保护壳主体的两组边分别由两组检测机构320进行,且两组检测机构320顺序运行,同时有利于减少检测实践,提高检测效率。第一转移机构330设置在两组检测机构320之间,第一转移机构330能够将前一组检测机构320完成检测的保护壳主体转移至下一组检测机构320上,以便于两组检测机构320能够连续运行,有利于提高检测效率。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组检测机构320用于检测保护壳主体的两个长边,第二组检测机构320用于检测保护壳主体的两个短边。
[0098] 如图6所示,具体而言,检测机构320包括检测件321、承载板322以及检测运动组件323。其中,承载板322用于承载保护壳主体,承载板322设置在检测运动组件323的输出端,检测运动组件323用于驱动承载板322在检测件321下方往复运动,同时,检测运动组件323还能够驱动承载板322旋转预设角度,以便于对相对设置的两个边进行旋转。具体而言,保护壳主体为长方形,因此检测运动组件323能够驱动承载板322旋转180°,以便于检测件321检测相对设置的两个边。
[0099] 请继续参见图6,进一步地,检测运动组件323包括检测驱动件3231、第四导轨3232以及第四滑块3233。其中,第四导轨3232沿X方向设置,第四滑块3233设置在承载板322与检测驱动件3231的输出端之间,检测驱动件3231能够驱动第四滑块3233沿第四导轨3232的导向方向运动,从而保证承载板322运动精度,避免承载板322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卡顿等现象。
[0100] 请继续参见图6,检测运动组件323还包括设置在第四滑块3233和承载板322之间的旋转驱动件410,旋转驱动件410能够驱动承载板322转动预设角度,以便于旋转之后使另一条边在检测件321的检测范围内。工作时,首先由检测驱动件3231驱动承载板322沿X的正方向运动预设距离,在这段运动过程中,保护壳主体的一个边未与检测件321的检测范围内并完成检测。然后检测驱动件3231驱动承载反反向运动回到初始位置,同时旋转驱动件410驱动承载板322旋转预设角度。之后检测驱动件3231再驱动承载板322沿X的正方向运动预设距离,从而完成另一个边的检测。示例性地,由于本实施例中保护壳主体为长方形外形轮廓,因此,预设角度为18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操作者可以根据保护壳主体的轮廓形状选择相应的预设角度。
[0101] 如图7所示,第一转移机构330包括第五架体331、第二抓取组件332以及第八位移驱动件333。其中,第五架体331设置在第四架体310上,第二抓取组件332用于抓取保护壳主体,第二抓取组件332与第八位移驱动件333的输出端连接,第八位移驱动件333能够驱动第二抓取组件332向靠近或远离保护壳主体方向运动,从而实现抓取固定保护壳主体,以便于转移。
[0102] 请继续参见图7,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转移机构330还包括第九位移驱动件334、第五导轨335以及第五滑块336。其中,第九位移驱动件334设置在第五架体331上,第五导轨335沿Y方向设置在第五架体331上,第五滑块336与第五导轨335滑动连接,第五滑块336设置在第二抓取组件332和第九位移驱动件334的输出端之间,第九位移驱动件334能够驱动第五滑块336沿第五导轨335导向方向运动。通过第九位移驱动件334能够将保护壳主体转移到另一组检测机构320上,以便于另一组检测机构320进行检测。同时,第五导轨335和第五滑块336有利于使第五架体331相对第四架体310运动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卡顿等先行,且有利于提高第一转移机构330转移保护壳主体的精度。
[0103] 检测装置300还包括定位机构340和机械手350。其中,定位机构340能够为对保护壳主体位置进行定位,机械手350设置在检测机构320和定位机构340之间,机械手350能够将定位机构340上的保护壳主体转移到检测机构320上。由于检测生产线为全自动生产线,为了便于机械手350在检测机构320和定位机构340之间转移保护壳主体的精度,且使放置在承载板322上的保护壳主体未与预设位置,首先通过定位机构340将保护壳主体的位置固定在预设位置。该结构有利于提高自动化检测过程的精度。
[0104] 请继续参见图8,具体而言,定位机构340包括定位输送组件341、定位组件以及定位驱动组件343。其中,定位输送组件341能够从上一工序输送保护壳主体,定位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在定位输送组件341两端的定位件342,定位件342与定位驱动组件343的输出端连接,定位驱动组件343能够驱动两个定位件342相互靠近或远离,通过两个定位件342将保护壳主体推至预设位置,且该位置与机械手350的抓取位置相对性,从而提高机械手350转移保护壳主体的安全性,避免抓取位置不稳定而发生掉落等危险。示例性地,定位输送组件341优选为皮带3434传送,通过皮带3434带动保护壳主体运动,结构简单,且便于是皮带
3434的两端与相应的结构衔接,且皮带3434能够为保护壳主体提供定位表明,便于保证定位精度。
[0105] 如图8所示,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定位驱动组件343包括定位驱动件3431、主动轮3432、从动轮3433、皮带3434以及两个固定块3435。其中,主动轮3432与定位驱动件3431的输出端连接,主动轮3432和从动轮3433分别设置在两个定位件342的两侧,且主动轮3432和从动轮3433共同张紧皮带3434,两个固定块3435分别与两个定位件342连接,且两个固定块
3435与皮带3434相向或相反方向运动的一侧连接,使皮带3434随定位驱动件3431转动时,能够带动固定块3435随皮带3434一同运动,进而带动与皮带3434链接的定位件342运动,以实现驱动定位件342向靠近保护壳主体的方向运动完成定位工作,或者驱动定位件342向远离保护壳主体的方向运动以完成定位。该定位驱动组件343结构简单,且有利于保证定位精度。示例性地,其中一个固定块3435固定在皮带3434的一侧,另个一个固定块3435固定在皮带3434的另一侧,当定位驱动件3431驱动皮带3434运动时,两个定位件342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避免两个定位件342运动方向相同。
[0106] 请继续参见图8,定位驱动组件343还包括第六导轨3436和两个第六滑块3437。其中,第六导轨3436沿定位件342运动方向延伸,两个第六滑块3437分别设置在第六导轨3436和两个定位件342之间,通过第六滑块3437和第六导轨3436为定位件342运动提供导向左右,以提供定位件342定位精度。
[0107] 请继续参见图9,进一步地,定位件342包括第六架体3421和多个定位部3422。其中,第六架体3421与定位驱动组件343的输出端连接,多个定位部3422平行且间隔设置,定位部3422与第六架体3421枢接。在定位驱动件3431驱动定位件342靠近保护壳主体并进行定位时,由定位部3422与保护壳主体接触移动保护壳主体的位置。同时,定位部3422与第六架体3421枢接,使定位部3422推动保护壳主体移动时能够相对第六架体3421转动,从而缓解定位部3422与保护壳主体之间的刚性作用力,进而避免造成保护壳主体的损坏。
[0108] 检测装置300还包括第二转移机构360,第二转移机构360能够将完成检测的保护壳主体转移到下一工序。现结合图9对第二转移机构360的细节机构进行说明。
[0109] 如图9所示,第二转移机构360包括第三抓取组件361、第三翻转驱动件362以及第五驱动组件363。其中,第三抓取组件361用于抓取保护壳主体,第三抓取组件361与第三翻转驱动件362的输出端连接,通过第三翻转驱动件362驱动抓取保护壳主体将保护壳主体翻转180°,即实现上下面的翻转。第三翻转驱动件362与第五驱动组件363的输出端连接,第五驱动组件363能够驱动第三翻转驱动件362沿Z方向往复运动,即通过第五驱动组件363组件驱动第三抓取组件361靠近或远离保护壳主体。
[0110] 当然,为了便于第二转移机构360转移保护壳主体,检测装置300还包括下料输送机构370,下料输送机构370与第二组检测运动组件323的承载板322连接,以便于承载板322上的保护壳主体能够输送到下料输送机构370上,然后在下料输送机构370上运动至第二转移机构360的抓取件下方。示例性地,下料输送机构370优选为皮带3434作为传送机构,通过皮带3434带动保护壳主体运动,结构简单,且便于是皮带3434的两端与相应的结构衔接。
[0111] 现结合图4~图9对检测装置300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工作时,保护壳主体从上下面检测装置300完成检测后转移至定位机构340上,然后定位驱动件3431驱动主动轮3432旋转,带动皮带3434在主动轮3432和从动轮3433之间转动,进而时固定在皮带3434上的固定块3435带动第六架体3421沿皮带3434的运行方向运动,以驱动两个定位部3422相互靠近,同时推动保护壳主体到达预设位置。在此过程中第六导轨3436和第六滑块3437为固定块3435的运动提供导向。然后,机械手350抓取保护壳主体并将其放置在第一组检测机构320的承载板322上。再通过检测驱动件3231驱动第四滑块3233相对第四导轨3232滑动,从而使承载板322承载保护壳主体运动,使保护壳主体待检测的边在检测件321的下方经过,检测件321能够检测保护壳主体的边缘是否存在毛刺等缺陷。当检测驱动件3231驱动第四滑块
3233运动至极限位置后,旋转驱动件410驱动承载板322旋转180°,使保护壳主体的另一个待检测边与已完成检测的边位置置换。同时,检测驱动件3231驱动滑块向反方向回到初始位置。然后再重复上述过程,使保护壳主体的第二个待检测边通过检测件321下方,然后进行检测。
[0112] 此时,两个相对设置的待检测边均已完成检测。当承载板322运动再次运动至极限位置时,第八位移驱动件333驱动第二抓取组件332沿Z方向向保护壳主体运动。同时,第九位移驱动件334驱动第五滑块336相对第五导轨335运动,使第二抓取组件332运动至保护壳主体的正上方。然后,第二抓取组件332抓取保护壳主体。然后第八位移驱动件333驱动第二抓取组件332向上运动,第九位移驱动件334驱动第二抓取组件332向另一组检测机构320的方向运动,并将保护壳主体放置在第二个承载板322上检测另一组相对设置的短边。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组检测机构320的检测过程与第一组检测机构320的检测过程相同,本文对此不在赘述。
[0113] 最后,完成两个边检测的保护壳主体输送到下料输送机构370上,并随皮带3434输送。然后,第五驱动组件363驱动第三抓取组件361靠近保护壳主体,并使第三抓取组件361抓取保护壳主体并固定,第三翻转驱动件362驱动第三抓取组件361翻转180°,使保护壳主体的反面向上,正面向下,然后将保护壳主体放置在下一工序。
[0114] 现结合图10~图13对下料装置4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0115] 如图10所示,下料装置400用于对保护壳主体进行组装和下料。下料装置400包括旋转驱动件410、组装平台420以及组装机构430。其中,组装平台420设置在旋转驱动件410的输出端,组装平台420包括平台本体421和多个承载组件422,承载组件422用于承载托盘和保护壳主体,多个承载组件422沿平台本体421的周向间隔设置在平台本体421上,组装机构430包括多个组装工位,旋转驱动件410驱动组装平台420转动时,使承载组件422能够与组装工位一一对应,以完成相应的组装工序。通过旋转驱动件410驱动组装平台420转动,使组装平台420的承载组件422能够逐次与组装工位相对应,并进行相应的组装工序。该结构有利于提高生产效力,且组装平台420整体旋转,简化了组装平台420的结构,便于操作者组装与维护。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平台本体421为圆形轮廓,有利于节约空间且便于转动。平台本体421上设置有四组承载组件422,且四组承载组件422沿平台本体421周向间隔90°均匀设置,且组装工位也设置有4个,旋转驱动件410驱动组装平台420每旋转90°,能够使承载组件422与对应的组装工位一一对应,并进行组装。
[0116] 如图11所示,承载组件422包括设置在平台本体421上的限位件4221,限位件4221上开设有容纳槽,容纳槽用于容纳托盘,以便于自动化组装过程对托盘位置进行限位,避免托盘移动,有利于提高保护壳主体和泡棉组装的精度。
[0117] 请继续参见图11,进一步地,限位件4221包括四个第一限位部和三个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为直角拐角结构,四个第一限位部呈周向间隔设置,每个限位部分别放置在限位件4221的四个拐角位置,使容纳槽围设形成正方形轮廓或者长方形轮廓,具体结构轮廓可以根据托盘的形状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同时,三个第二限位部设置在相邻两个限位部的中间位置,且第二限位部的靠近容纳槽的内壁与第一限位部靠近容纳槽的内壁共同围设形成容纳槽。
[0118] 作为一种可选方案,为了进一步提高托盘位置的稳定性,避免平台本体421旋转时托盘从平台本体421上脱离,平台本体421上设置有多个吸附件423,吸附件423为与容纳槽中,且席夫碱能够为吸附固定托盘,提高下料装置400的安全性。
[0119] 请继续参见图11,保护壳主体包括下盖和上盖,承载组件422还包括支撑件4222,支撑件4222设置在限位件4221的一侧,使下盖放置在托盘上时,支撑件4222能够支撑上盖使其保持倾斜状态,为后续合盖动作做准备。同时,上盖保持倾斜状态的占用面积减小,有利于减少平台本体421的尺寸,进而节约成本。为了稳定承托上盖,每组承载组件422包括多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支撑件4222,支撑件4222具体设置几个可以根据保护壳主体的尺寸进行选择。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支撑件4222为两个,两个支撑件4222能够稳定支撑上盖,避免发生倾斜。
[0120] 请继续参见图11,具体而言,支撑件4222包括固定面42221和支撑面42222,固定面42221能够与平台本体421固定连接,支撑面42222与平台本体421呈锐角倾斜,下盖放置在托盘上时,支撑面42222能够与上盖外表面抵接,通过倾斜设置的支撑面42222使上盖抵接在支撑面42222上,既能够实现对上盖的支撑保护,又能够使上盖处于倾斜状态,为后续合盖动作做准备。
[0121] 如图12所示,作为一种可选方案,组装机构430还包括第一下料组件431,第一下料组件431与第一个组装工位对应设置,且下料组件能够将托盘从托盘输送机构1100上转移并放置在承载组件422上,为组装好保护壳主体与泡棉后再进行转移防止到下料料仓900。
[0122] 如图10和图12所示,具体而言,第一下料组件431包括第四抓取组件4311和第六驱动组件4312,第四抓取组件4311与第六驱动组件4312的输出端连接,且通过第六驱动组件4312驱动第四抓取组件4311靠近托盘能够是抓取固定托盘。同时,第一下料组件431还包括第十一位移驱动件4313、第七导轨4314以及第七滑块4315。其中,第七滑块4315与第十一位移驱动件4313的输出端连接,且第七滑块4315与第七导轨4314滑动连接,同时,第七滑块
4315与第六驱动组件4312连接,第七导轨4314沿托盘输送机构1100和第一个组装工位的方向设置,通过第十一位移驱动件4313能够驱动第四抓取组件4311从托盘输送机构1100上抓取托盘,并将其放置在对应的组装工位上,并实现托盘与承载组件422的定位。该结构的定位精度高,有利于提高下料装置400的安全性。
[0123] 同时,组装机构430还包括机械手350,机械手350与第二个组装工位对应设置,且机械手350能够将保护壳主体从检测装置300转移到位于下料装置400的托盘上。
[0124] 如图10和图12所示,组装机构430还包括第二下料组件432,第二下料组件432与第三个组装工位对应设置,且第二下料组件432能够将泡棉放置在第一部件上,即将泡棉从泡棉输送机构1200上抓取,并放置在与第三个组装工位对应的保护壳主体上,实现泡棉与保护壳主体之间的组装。示例性地,为了保证泡棉与保护壳主体组装的相对位置精度,第二下料组件432的结构与第一下料组件431形同,这里不在赘述。
[0125] 如图10和图13所示,作为一种可选方案,组装机构430还包括合盖组件433,合盖组件433与第四个组装工位对应设置,且合盖组件433能够将抵接在承载组件422上的上盖盖合在泡棉上,使上盖和下盖相对盖合,并将泡棉夹持在其中间,已完成保护壳的组装。具体而言,合盖组件433包括第一合盖驱动件4331、第七架体4332以及第二合盖驱动件4333。其中,第七架体4332设置在第一合盖驱动件4331的输出端,第二合盖驱动件4333沿垂直于上盖的方向设置,通过第一合盖驱动件4331驱动第二合盖驱动件4333穿过组装平台420和托盘,并向靠近保护壳主体的方向运动,而推动上盖运动并闭合在下盖上,完成组装工作。该结构简单,且便于操作。
[0126] 如图10和图13所示,进一步地,合盖组件433还包括推动件4334。推动件4334与第二合盖驱动件4333的输出端可转动连接,第二合盖驱动件4333能够驱动推动件4334靠肩或远离上盖。当推动件4334推动上盖闭合时,随着上盖转动角度变化,推动件4334能够在上盖表面转动,起到保护上盖的作用,避免推动件4334推动上盖翻转时在上盖表面滑动而造成上盖表面损坏,提高了产品合格率。示例性地,推动件4334可以选用柔软材料,柔软材料与上盖接触能够避免造成上盖磨损。进一步地,推动件4334优选为滚轮PEEK材质,该材质滚动摩擦系数小,有利于保护上盖避免磨损。
[0127] 现结合图10~图13对下料装置400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0128] 如图10~图13所示,首先由第一下料组件431从托盘输送机构1100将托盘防止在第一个组装工位的承载组件422中。然后旋转驱动件410驱动组装平台420旋转90°,当承载有托盘的承载组件422与第二个组装工位位置相对应时,机械手350将保护壳主体抓取并放置在托盘上,使下盖位于托盘上,而上盖位于支撑件4222上处于倾斜状态。与此同时,与该承载组件422相邻的下一个承载组件422位置与第一个组装工位相适应,第一下料组件431将托盘放置在该承载组件422上。然后旋转驱动件410再驱动组长平台旋转90°,使第一组承载组件422与第三组组装工位相对应,第二组承载组件422与第二组组装工位位置对应,此时的第三组承载组件422与第一组组装工位位置相对应。然后在第三组组装工位位置,第二下料组件432将泡棉放置在保护壳主体上。同时,后续的第二组承载组件422和第三组承载组件422对应进行相应操作。然后旋转驱动件410再驱动组长平台旋转90°,使使第一组承载组件422与第四组组装工位相对应,第二组承载组件422与第三组组装工位位置对应,此时的第三组承载组件422与第二组组装工位位置相对应,第四组承载组件422与第一组组装工位位置相对应。在第四组组装工位上,由第一合盖驱动件4331驱动第七架体4332向上运动,然后第二合盖驱动件4333驱动推动件4334向穿过平台本体421和托盘向上盖方向运动,并推动上盖盖合在泡棉上,完成保护壳主体与泡棉的组装。然后第二盖合驱动件再带动推动件4334向相反方向运动,第一盖合驱动件驱动第七架体4332向下运动,避让平台本体421转动。与此同时,其他三个工位对应进行相应的步骤。
[0129] 以此类推,承载平台旋转一圈依次完成放置托盘、放置保护壳主体、放置泡棉以及盖合上盖的过程,并在承载平台旋转过程中持续进行该操作。
[0130] 注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