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及压缩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578353.6

文献号 : CN11418332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何一波李琳霍德豪林学洋陈廷宇杨晖

申请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及压缩机。压缩机包括底座及连接在底座上的压缩机本体,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包括至少三组第一减振结构,至少三组第一减振结构沿压缩机本体的周向间隔分布;第一减振结构包括立柱和第一减振块,立柱的一端与底座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压缩机本体的外周;第一减振块连接在立柱的另一端,并可承受压缩机本体的径向力矩。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可在在复杂工况下降低压缩机的晃动。

权利要求 :

1.一种压缩机的减振装置,所述压缩机包括底座(1)及连接在所述底座(1)上的压缩机本体(2),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组第一减振结构(3),至少三组所述第一减振结构(3)沿所述压缩机本体(2)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减振结构(3)包括:立柱(31),一端与所述底座(1)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压缩机本体(2)的外周;

第一减振块(32),连接在所述立柱(31)的另一端,并可承受所述压缩机本体(2)的径向力矩;

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第二减振结构(4),所述第二减振结构(4)包括:

第一减振件(41),连接在所述压缩机本体(2)的底部;

第二减振件(42),连接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第一减振件(41)适于与所述第二减振件(42)配合以承受所述压缩机本体(2)的切向力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结构(3)还包括驱动结构(33),所述驱动结构(33)连接在所述立柱(31)上远离所述底座(1)的一端;所述第一减振块(32)与所述驱动结构(33)的输出端连接,并适于在所述输出端的控制下沿所述压缩机本体(2)的径向往复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结构(33)为气缸,所述气缸包括缸体(331)和柱塞(332),所述柱塞(332)的一端适于在缸体(331)内往复运动,另一端为所述输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块(32)朝向所述压缩机本体(2)的端面上设有减振波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件(41)为动涡盘,所述第二减振件(42)为静涡盘,所述动涡盘和所述静涡盘相互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三组第三减振结构(5),所述第三减振结构(5)设置在所述底座(1)和所述压缩机本体(2)之间,适于承受所述压缩机本体(2)的轴向力矩,至少三组所述第三减振结构(5)沿所述压缩机本体(2)的周向间隔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减振结构(5)包括:气腔(51),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

活塞(52),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气腔(51)内;

连接杆(53),一端与所述活塞(52)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气腔(51)外部,并适于承受所述压缩机本体(2)的轴向力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通管(6),所述连通管(6)的一端与所述气腔(5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缸体(331)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31)上设于第一连通孔,所述底座(1)上设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第二连通孔连通,所述连通管(6)为软管,所述连通管(6)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件(42)的外端上设有通孔,所述连接杆(53)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活塞(5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减振件(41)弹性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减振结构(5)还包括第二减振块(54),所述第二减振块(54)连接在所述连接杆(53)上远离所述活塞(52)的一端;所述第一减振件(41)上设有第一减振槽(411),所述第二减振块(54)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减振槽(411)内,并与所述第一减振槽(411)的槽底弹性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槽(411)的槽底上设有环状的限位槽(412),所述第二减振块(54)背向所述连接杆(53)的端面上设有弧形凸条(541),所述弧形凸条(541)适于与所述限位槽(412)弹性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减振结构(5)还包括滚动组件(55),所述滚动组件(55)设置在所述第二减振块(54)与所述第一减振槽(411)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组件(55)包括:滚动槽(551),呈环状,设置在所述限位槽(412)的槽底上;

滚珠(552),可转动地嵌设在所述滚动槽(551)上,并适于与所述弧形凸条(541)转动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减振结构(5)还包括弹性件(56),所述弹性件(56)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所述第二减振块(54)和所述第二减振件(42)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56)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连接杆(53)的外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件(42)的外端上设有环状的第二减振槽(421),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减振槽(421)的槽底上,所述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减振槽(421)内。

18.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

说明书 :

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及压缩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 压缩机是一种将低压流体提升为高压流体的从动的流体机械,是空调的核心动力装置。压缩机的运行稳定性直接影响空调工作的可靠性和用户的舒适体验性。从压缩机振源的角度考虑,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振动。
[0003]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空调不再满足于家用固定壁挂安装,车载、船载和飞机用空调也越来越普及,这时压缩机运行或运输面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采用弹簧或减振脚垫的简单减振方式难以满足这种复杂工况下的多向减振要求。比如当压缩机处在非稳定性运行或运输条件下时,这种外部的非稳定性振动激励直接作用在压缩机本体上,导致压缩机在空调器内产生径向的大幅晃动,进而导致压缩机来回折弯拉扯与压缩机出口连接的吸排气管路,管路应力急剧增大,出现管路断裂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在复杂工况下产生径向的大幅晃动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在复杂工况下降低压缩机的晃动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及压缩机。
[0005]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压缩机包括底座及连接在底座上的压缩机本体,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包括至少三组第一减振结构,至少三组第一减振结构沿压缩机本体的周向间隔分布;第一减振结构包括立柱和第一减振块,立柱的一端与底座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压缩机本体的外周;第一减振块连接在立柱的另一端,并可承受压缩机本体的径向力矩。
[0006]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第一减振结构还包括驱动结构,驱动结构连接在立柱上远离底座的一端;第一减振块与驱动结构的输出端连接,并适于在输出端的控制下沿压缩机本体的径向往复运动。
[0007]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驱动结构为气缸,气缸包括缸体和柱塞,柱塞的一端适于在缸体内往复运动,另一端为输出端。
[0008]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第一减振块朝向压缩机本体的端面上设有减振波纹。
[0009]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还包括第二减振结构,第二减振结构包括:
[0010] 第一减振件,连接在压缩机本体的底部;
[0011] 第二减振件,连接在底座上,第一减振件适于与第二减振件配合以承受压缩机本体的切向力矩。
[0012]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第一减振件为动涡盘,第二减振件为静涡盘,动涡盘和静涡盘相互啮合。
[0013]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还包括至少三组第三减振结构,第三减振结构设置在底座和压缩机本体之间,适于承受压缩机本体的轴向力矩,至少三组第三减振结构沿压缩机本体的周向间隔分布。
[0014]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第三减振结构包括:
[0015] 气腔,设置在底座上;
[0016] 活塞,可移动地设置在气腔内;
[0017] 连接杆,一端与活塞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气腔外部,并适于承受压缩机本体的轴向力矩。
[0018]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还包括连通管,连通管的一端与气腔连通,另一端与缸体连通。
[0019]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立柱上设于第一连通孔,底座上设有第二连通孔,第一连通孔与第二连通孔连通,连通管为软管,连通管设置在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内。
[0020]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第二减振件的外端上设有通孔,连接杆的一端穿过通孔与活塞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减振件弹性配合。
[0021]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第三减振结构还包括第二减振块,第二减振块连接在连接杆上远离活塞的一端;第一减振件上设有第一减振槽,第二减振块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减振槽内,并与第一减振槽的槽底弹性配合。
[0022]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第一减振槽的槽底上设有环状的限位槽,第二减振块背向连接杆的端面上设有弧形凸条,弧形凸条适于与限位槽弹性配合。
[0023]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第三减振结构还包括滚动组件,滚动组件设置在第二减振块与第一减振槽之间。
[0024]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滚动组件包括:
[0025] 滚动槽,呈环状,设置在限位槽的槽底上;
[0026] 滚珠,可转动地嵌设在滚动槽上,并适于与弧形凸条转动配合。
[0027]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第三减振结构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在第二减振块和第二减振件之间。
[0028]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弹性件为弹簧,弹簧套设在连接杆的外部。
[0029]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第二减振件的外端上设有环状的第二减振槽,通孔设置在第二减振槽的槽底上,弹簧的一端设置在第二减振槽内。
[003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
[0031]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32] 1.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压缩机包括底座及连接在底座上的压缩机本体,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包括至少三组第一减振结构,至少三组第一减振结构沿压缩机本体的周向间隔分布;第一减振结构包括立柱和第一减振块,立柱的一端与底座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压缩机本体的外周;第一减振块连接在立柱的另一端,并可承受压缩机本体的径向力矩。
[0033] 第一减振块可承受压缩机本体的径向力矩,减小压缩机本体在径向方向上的晃动;至少三组第一减振结构沿压缩机本体的周向间隔分布,达到压缩机本体的径向减振的目的,即使在压缩机本体处在非稳定性运行或运输的条件下时,压缩机本体也不会因为外部的非稳定性振动激励而发生径向的大幅晃动,压缩机不会来回折弯拉扯与压缩机出口连接的吸排气管路,防止管路因为应力急剧增大而出现断裂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3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视角剖视图;
[0036] 图2示出了图1的A部放大图;
[0037] 图3示出了图2的B部放大图;
[0038]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视角剖视图;
[0039]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
[0040] 图6示出了图5的C部放大图;
[0041] 图7示出了图6的D部放大图;
[0042]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43]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0044]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0045]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46]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安装爆炸图;
[0047] 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减震块的示意图;
[0048] 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一减振件的剖视图;
[0049] 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二减振件的示意图;
[0050] 图16示出了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二减振件的俯视图。
[0051] 附图标记说明:
[0052] 1、底座;2、压缩机本体;3、第一减振结构;31、立柱;32、第一减振块;33、驱动结构;331、缸体;332、柱塞;4、第二减振结构;41、第一减振件;411、第一减振槽;412、限位槽;42、第二减振件;421、第二减振槽;5、第三减振结构;51、气腔;52、活塞;53、连接杆;54、第二减振块;541、弧形凸条;55、滚动组件;551、滚动槽;552、滚珠;56、弹性件;6、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54]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5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56]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57] 如图1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压缩机包括底座1及连接在底座1上的压缩机本体2,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包括四组第一减振结构3,四组第一减振结构3沿压缩机本体2的周向间隔分布;第一减振结构3包括立柱31和第一减振块32,立柱31的一端与底座1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压缩机本体2的外周;第一减振块32连接在立柱31的另一端,并可承受压缩机本体2的径向力矩。
[0058] 第一减振块32可承受压缩机本体2的径向力矩,减小压缩机本体2在径向方向上的晃动;四组第一减振结构3沿压缩机本体2的周向间隔分布,达到压缩机本体2的径向减振的目的,即使在压缩机本体2处在非稳定性运行或运输的条件下时,压缩机本体2也不会因为外部的非稳定性振动激励而发生径向的大幅晃动,压缩机不会来回折弯拉扯与压缩机出口连接的吸排气管路,防止管路因为应力急剧增大而出现断裂的问题。
[0059]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压缩机的减振装置包括三组、五组或更多组第一减振结构3。具体地,三组、四组、或更多组第一减振结构3沿压缩机本体2的周向均匀分布,径向减振效果均匀。
[0060] 本实施例中,第一减振结构3还包括驱动结构33,驱动结构33连接在立柱31上远离底座1的一端;第一减振块32与驱动结构33的输出端连接,并适于在输出端的控制下沿压缩机本体2的径向往复运动。驱动结构33为第一减振块32提供相应的动力,在第一减振块32收到径向向外的力时,驱动结构33为第一减振块32提供反向的作用力,减缓压缩机本体2的动作,并驱动压缩机本体2恢复原位。
[0061] 本实施例中,驱动结构33为气缸,气缸包括缸体331和柱塞332,柱塞332的一端适于在缸体331内往复运动,另一端为输出端。气缸的柱塞332压缩气体为第一减振块32提供反向的作用力,改变第一减振块32与压缩机本体2之间的距离。
[0062]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驱动结构33还可以为液压油缸,或者驱动结构33还可以为伸缩开关,或者驱动结构33还可以为连接在第一支撑块与立柱31之间的弹性结构,本实施例不对驱动结构33做出限定。
[0063] 本实施例中,第一减振块32朝向压缩机本体2的端面上设有减振波纹。减振波纹可吸收压缩机本体2的径向振动。优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减振块32由弹性材料制成。
[0064] 本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还包括第二减振结构4,第二减振结构4包括第一减振件41和第二减振件42;第一减振件41连接在压缩机本体2的底部;第二减振件42连接在底座1上,第一减振件41适于与第二减振件42配合以承受压缩机本体2的切向力矩。第二减振结构4用于减小压缩机本体2相对于底座1在切向方向上的晃动,从而抵抗压缩机本体2在高速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扭转切向振动。
[0065] 本实施例中,第一减振件41为动涡盘,第二减振件42为静涡盘,动涡盘和静涡盘相互啮合。动涡盘和静涡盘主要通过涡旋线的来回啮合不断缩小内部各压缩腔的容积,进而不断压缩减小各压缩腔内气体,各压缩腔内气体压力增加,此时压缩腔内会产生一个反向扭转切应力,从而抵抗压缩机在高速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扭转切向振动,进而解决压缩机因高速运转产生的扭转切向振动引起的管路断裂和运行稳定性差问题。
[0066]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第二减振结构4包括第一减振件41、第二减振件42和扭簧;第一减振件41连接在压缩机本体2的底部;第二减振件42连接在底座1上,扭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减振件41和第二减振件42连接,利用扭簧的扭转力来抵抗压缩机在高速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扭转切向振动。
[0067] 具体地,第一减振件41通过多个凸出的卡扣与压缩机本体2的外周卡接。
[0068] 如图8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还包括四组第三减振结构5,第三减振结构5设置在底座1和压缩机本体2之间,适于承受压缩机本体2的轴向力矩,四组第三减振结构5沿压缩机本体2的周向间隔分布。
[0069] 第三减振结构5用于减小压缩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轴向振动,进而解决了压缩机因轴向振动引起的管路断裂和运行稳定性差问题。
[0070]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压缩机的减振装置还包括三组、五组、六组或更多组第三减振结构5。具体地,三组、四组、五组、六组或更多组第三减振结构5沿压缩机本体2的周向均匀分布,达到均匀的减振效果。
[0071] 本实施例中,第三减振结构5包括气腔51、活塞52和连接杆53,气腔51设置在底座1上;活塞52可移动地设置在气腔51内;连接杆53的一端与活塞52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气腔51外部,并适于承受压缩机本体2的轴向力矩。
[0072] 活塞52压缩气体为连接杆53提供反向的作用力,改变连接杆53向压缩机本体2施加的力,减缓压缩机本体2在轴向方向上的振动。
[0073] 本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中,还包括连通管6,连通管6的一端与气腔51连通,另一端与缸体331连通。
[0074] 连通管6实现第一减振结构3和第三减振结构5的联动。当压缩机处于非稳定运行工况时,利用第三减振结构5在抵抗轴向振动的同时,连接杆53受力推动活塞52压缩气腔51内的气体,气体通过连通管6进入到气缸的缸体331内并推动柱塞332径向移动,带动第一减振块32径向移动,进而产生一个径向反力抵抗压缩机本体2的径向振动;反之亦然。通过有效利用第一减振结构3和第三减振结构5的组合方式,不仅解决了压缩机在轴向和径向方向的振动,而且还解决了压缩机因振动引起的管路断裂和运行稳定性差问题。
[0075] 本实施例中,立柱31上设于第一连通孔,底座1上设有第二连通孔,第一连通孔与第二连通孔连通,连通管6为软管,连通管6设置在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内。连通管6设置在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内,既保证压缩气体在软管内的流动顺畅性和密封性,还防止连通管6在压缩机本体2振动时受到的拉扯力而损坏,还保证了底座1各部分结构的设计紧凑和布局合理。
[0076] 具体地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减振结构3与第三减振结构5的数量一致时,连通管6的数量与第一减振结构3的数量一致,一个第一减振结构3对应一个第三减振结构5;当第一减振结构3与第三减振结构5的数量不一致时,连通管6的主管数量与第一减振结构3和第三减振结构5中数量少的一致,未连通的第一减振结构3或第三减振结构5通过三通和/或支管进行连通。
[0077] 本实施例中,第二减振件42的外端上设有通孔,连接杆53的一端穿过通孔与活塞5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减振件41弹性配合。气腔51为开设在底座1上的槽状结构,槽口朝向第二减振件42,第二减振件42为气腔51的上盖。通孔可对连接杆53的位置进行限位,防止连接杆53发生偏心。
[0078] 本实施例中,第三减振结构5还包括第二减振块54,第二减振块54连接在连接杆53上远离活塞52的一端;第一减振件41上设有第一减振槽411,如图1至图7所示,第二减振块54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减振槽411内,并与第一减振槽411的槽底弹性配合。第一减振槽411对第二减振块54进行限位,防止发生偏移。优选地,第二减振块54由弹性材料制成。
[0079] 本实施例中,第一减振槽411的槽底上设有环状的限位槽412,第二减振块54背向连接杆53的端面上设有弧形凸条541,弧形凸条541适于与限位槽412弹性配合。气腔51、活塞52和连接杆53实现压缩机本体2的第一重轴向减振,弧形凸条541与限位槽412配合实现压缩机本体2的第二重轴向减振,减振效果更好。
[0080] 本实施例中,第三减振结构5还包括滚动组件55,滚动组件55设置在第二减振块54与第一减振槽411之间。既降低第二减振块54与第一减震槽之间的切向摩擦,保证第一减振件41可顺畅转动,且防止第二减振块54被磨损;还保证第三减振结构5不随着第一减震件一起扭转运动。
[0081] 本实施例中,滚动组件55包括滚动槽551和滚珠552。滚动槽551呈环状,设置在限位槽412的槽底上;滚珠552可转动地嵌设在滚动槽551上,并适于与弧形凸条541转动配合。
[0082]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滚动槽551设置在弧形凸条541的顶部,滚珠552可转动地嵌设在滚动槽551上,并适于与限位槽412的槽底转动配合。
[0083] 本实施例中,第三减振结构5还包括弹性件56,弹性件56的两端分别抵靠在第二减振块54和第二减振件42之间。弹性件56实现压缩机本体2的第三重轴向减振,减振效果更好。
[0084]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6为弹簧,弹簧套设在连接杆53的外部。连接杆53对弹簧进行限位,防止弹簧受压弹出。
[0085] 本实施例中,第二减振件42的外端上设有环状的第二减振槽421,如图1至图7所示,通孔设置在第二减振槽421的槽底上,弹簧的一端设置在第二减振槽421内。第二减震槽对弹簧进行限位,防止弹簧偏移。
[0086] 具体地,还包括密封圈,设置在第二减振槽421内,弹簧的一端抵靠在密封圈上。
[0087]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压缩机的减振装置。
[0088]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