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纬编一体成形贴身电极的结构工艺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476843.5

文献号 : CN11419710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董智佳丛洪莲孙菲丁玉琴郭燕雨秋王若凡

申请人 : 江南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涉及纺织产品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纬编一体成形贴身电极的结构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待编织的服饰分成多个区域;S2、设置三种不同纱线为编织纱线;S3、针对多个区域分别设置不同的编织方法;S4、对A区设置电极编织结构;S5、对多个区域设置不同的编织密度;S6、纬编成形圆机导入纱线并进行一体成形织造。本发明提供的编织工艺方法可以将可穿戴服装载体与针织柔性电极一体织造,可穿戴服装的传感器织造环节为纬编结构柔性电极,下机后无需任何传感器元件的后道缝制工序,节省了传感器与服装集成这一步骤,更加轻便且成本低。

权利要求 :

1.一种纬编一体成形贴身电极的结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待编织的服饰分成多个区域,所述多个区域包括:

A区,为电极传感区,A区基底组织设置为收缩结构;

B区,为非传感区,所述B区与所述A区的纵向针数相同,所述B区设置在A区的横向两侧;

C区,为非传感织造过渡区,所述C区设置在所述A区的纵向两侧;

D区,为普通织造区,所述D区设置在所述C区纵向上不与所述A区连接的一侧;

E区,为扎口区,所述E区设置在所述D区纵向上不与所述C区连接的一侧;

S2、设置三种不同纱线为编织纱线,分别是第一纱线、第二纱线和第三纱线,所述第一纱线为普通面纱,所述第二纱线为普通地纱,所述第三纱线为导电纱线;

S3、针对所述多个区域分别设置不同的编织方法:

所述B区、C区、D区和E区均采用普通全添纱织造,所述普通全添纱织造采用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织造,全部线圈由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织造,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互相重叠,所述第一纱线显露在织物的工艺正面,所述第二纱线显露在织物的工艺反面;

所述A区为局部提花添纱织造,所述局部提花添纱织造采用所述第一纱线、第二纱线和第三纱线织造,其组织面纱由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三纱线织造,地纱为所述第二纱线,所述第三纱线显露在织物的工艺正面,所述第二纱线显露在织物的工艺反面;

S4、对所述A区设置电极编织结构,所述电极编织结构通过提花结构实现,所述电极编织结构为凸电极或凹凸电极;

所述凸电极的电极编织结构设计方法为:在每个编织横行中,设置m1个针勾取所述第三纱线成圈,m1≥1,设置n1个针勾取所述第一纱线成圈,n1≤9,m1+n1个线圈结构横向循环编织,每编织新的横行时,新的横行的线圈结构整体沿编织方向移动一个线圈位,每个编织横行的工艺正面为m1个第三纱线线圈和n1个第一纱线线圈顺序排列,所述第三纱线呈点状分布,每个编织横行的工艺反面上所述第三纱线以短凸线形式存在;

所述凹凸电极的电极编织结构设计方法为:所述A区设置(m2+2*n2)*H个线圈的编织区,m2为每一横行第三纱线线圈的数量,m2≤12,2*n2为每一横行第一纱线线圈的数量,n2≥1,第一纱线线圈分别设置在所述A区每一横行的编织起始位和编织终止位,H为所述A区的编织横行的数量,所述第三纱线在所述A区的工艺正面为块状分布,所述第一纱线在所述A区的工艺正面为包围所述第三纱线的边框,所述第一纱线在所述A区的工艺反面以长凸线形式存在;

S5、对所述多个区域设置不同的编织密度,所述A区和B区的编织密度均为K1,所述C区的编织密度为K2,K2<K1,所述D区和E区的编织密度为K3,K3≤K2;

S6、纬编成形圆机导入所述第一纱线、第二纱线和第三纱线并进行一体成形织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纬编一体成形贴身电极的结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区采用凸电极的电极编织结构时,设置张力控制送纱装置控制所述第三纱线的张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纬编一体成形贴身电极的结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的纱线旦数大于所述第二纱线的纱线旦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纬编一体成形贴身电极的结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纱线包括经过导电化处理的常规纱线或不锈钢纱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纬编一体成形贴身电极的结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待编织服饰在划分区域时,所述A区和B区为必要区域,所述C区、D区和E区为非必要区域。

说明书 :

一种纬编一体成形贴身电极的结构工艺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纺织产品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纬编一体成形贴身电极的结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智能可穿戴是一种使用非黏贴电极方式的信号监测技术,可监测一些重要生理参数,对了解人体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传感电极是可穿戴技术中不可或缺的,它将感知到的人体表面生物电信号,转换为电子信号向电子设备传导,从而实现心电、脑电、肌电等电信号的监测。通常的电子传感器件是坚硬的,显著的缺点是难以弯曲,容易形变断裂,影响产品正常工作,不适用于需要弯曲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0003] 纺织电极使用导电材料经织造而成,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柔性干电极。最大的特点是不使用导电胶,穿戴无刺激性,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人体各部位曲率不同,纺织电极在使用时与人体皮肤贴合程度较低,在动态监测下,测试信号中会出现大量的噪声
影响监测精度;柔性电极虽然可弯曲,但是其拉伸特性不明显,不能拉伸或拉伸范围小,制约了柔性电极在人体曲率较大部位的应用;监测服装的设计中会提高服装紧度以产生压
力,提高服装与人体皮肤表面的接触程度,防止运动时移位,然而紧度的调节,一方面会使穿着者舒适度下降,另一方面在穿着时服装拉伸,纺织电极的拉伸也会影响信号采集的精
度;纺织电极大多后期镶嵌固定在监测服装上,增加了后道工序成本。
[0004] 此外,智能穿戴产品目前多数停留在“戴”的概念,“穿”的概念未受重视,暂未实现电极与服装的完美融合,且电极正面显露导电纱线会影响服装美观性。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纬编一体成形贴身电极的结构工艺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0006]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 一种纬编一体成形贴身电极的结构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 S1、将待编织的服饰分成多个区域,所述多个区域包括:
[0009] A区,为电极传感区;
[0010] B区,为非传感区,B区与A区的纵向针数相同,B区设置在A区的横向两侧;
[0011] C区,为非传感织造过渡区,C区设置在A区的纵向两侧;
[0012] D区,为普通织造区,D区设置在C区纵向上不与A区连接的一侧;
[0013] E区,为扎口区,E区设置在D区纵向上不与C区连接的一侧;
[0014] S2、设置三种不同纱线为编织纱线,分别是第一纱线、第二纱线和第三纱线,所述第一纱线为普通面纱,所述第二纱线为普通地纱,所述第三纱线为导电纱线;
[0015] S3、针对所述多个区域分别设置不同的编织方法:
[0016] 所述B区、C区、D区和E区均采用普通全添纱织造,所述普通全添纱织造采用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织造,全部线圈由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织造,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互相重叠,所述第一纱线显露在织物的工艺正面,所述第二纱线显露在织物的工艺反
面;
[0017] 所述A区为局部提花添纱织造,所述局部提花添纱织造采用所述第一纱线、第二纱线和第三纱线织造,其组织面纱由所述第一纱线和第三纱线织造,地纱为所述第二纱线,所述第三纱线显露在织物的工艺正面,所述第二纱线显露在织物的工艺反面;
[0018] S4、对所述A区设置电极编织结构,所述电极编织结构通过提花结构实现,所述电极编织结构为以下三种结构中的一种:凸电极、凹凸电极和平电极;
[0019] S5、对所述多个区域设置不同的编织密度,所述A区和B区的编织密度均为K1,所述C区的编织密度为K2,K2<K1,所述D区和E区的编织密度为K3,K3≤K2;
[0020] S6、纬编成形圆机导入所述第一纱线、第二纱线和第三纱线并进行一体成形织造。
[0021]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凸电极的电极编织结构设计方法为:在每个编织横行中,设置m1个针勾取所述第三纱线成圈,m1≥1,设置n1个针勾取所述第一纱线成圈,n1≤9,m1+n1个线圈结构横向循环编织,每编织新的横行时,新的横行的线圈结构整体沿编织方向的移动一个线圈位,每个编织横行的工艺正面为m1个第三纱线线圈和n1个第一纱线线圈顺
序排列,所述第三纱线呈点状分布,每个编织横行的工艺反面上所述第三纱线以长凸线形
式存在。
[0022]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A区采用凸电极的电极编织结构时,设置张力控制送纱装置控制所述第三纱线的张力。
[0023]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凹凸电极的电极编织结构设计方法为:所述A区设置(m2+2*n2)*H个线圈的编织区,m2为每一横行第三纱线线圈的数量,m2≤12,2*n2为每一横行第一纱线线圈的数量,n2≥1,第一纱线线圈分别设置在A区每一横行的编织起始位和编
织终止位,H为A区的编织横行的数量,所述第三纱线在A区的工艺正面为块状分布,所述第一纱线在A区的工艺正面为包围所述第三纱线的边框,所述第一纱线在A区的工艺反面以长
凸线形式存在。
[0024]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平电极的电极编织结构设计方法为:所述第一纱线在A区的工艺正面全部成圈,A区的工艺正面全部显露所述第三纱线,A区的工艺反面显露所述
第二纱线,所述第一纱线在A区的工艺反面以长凸线形式浮于所述第二纱线上面。
[0025]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A区采用所述平电极的电极编织结构,所述B区的工艺正面显露所述第一纱线,所述B区的工艺反面显露所述第二纱线,所述第三纱线在B区的工
艺反面以长凸线形式浮于所述第二纱线上面。
[0026]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纱线的纱线旦数大于所述第二纱线的纱线旦数。
[0027]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纱线包括经过导电化处理的常规纱线、镀银纱线、不锈钢纱线和经过特殊镀层的纱线。
[0028]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待编织服饰在划分区域时,所述A区和B区为必要区域,所述C区、D区和E区为非必要区域。
[0029]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0] 1.本发明提供的编织工艺方法可以将可穿戴服装载体与针织柔性电极一体织造,可穿戴服装的传感器织造环节为纬编结构柔性电极,下机后无需任何传感器元件的后道缝
制工序,节省了传感器与服装集成这一步骤,更加轻便且成本低;
[0031] 2.本发明将导电纱线通过提花添纱方式直接织入传感区中,使之具有传感性能,直接与皮肤接触,无需经过导电处理,无涂层、柔软亲肤;
[0032] 3.本发明针对传感区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编织结构,三种编织结构可以应对不同的服饰应用场景,能够满足人体各部位不同曲率和贴体需求,实用性强;
[0033] 4.本发明在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编织密度,可以保证传感区在运动状态下的变形量或位移量小,更加与皮肤紧贴从而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提高服饰的穿着舒适
性。

附图说明

[0034] 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图;
[0035] 图2是实施例1中服饰的分区示意图;
[0036] 图3是实施例2中凸电极的结构意匠图;
[0037] 图4是实施例2中m1=1,n1=3的凸电极的示例结构意匠图;
[0038] 图5是实施例2中凸电极的组织线圈图;
[0039] 图6是实施例2中服饰下机后的拉伸效果图;
[0040] 图7是实施例3中凹凸电极的结构意匠图;
[0041] 图8是实施例3中凹凸电极的组织裁剪示意图;
[0042] 图9是实施例3中凹凸电极的下机效果图;
[0043] 图10是实施例3中柔性传感文胸的示意图;
[0044] 图11是实施例3中柔性传感腹带的示意图;
[0045] 图12是实施例4中A区平电极的折叠示意图;
[0046] 图13是实施例4中双层结构隐藏式的柔性传感模型图;
[0047] 图14是实施例4中双层结构传感背心图;
[0048] 图15是实施例4中下摆隐藏式传感背心图;
[0049] 图16是实施例4中腰头隐藏式传感裤子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51]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1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中心的方向。
[0052] 实施例1:
[0053]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纬编一体成形贴身电极的结构工艺方法,使电极所在的传感区与监测服装所在的非传感区一体织造,包括以下步骤:
[0054] S1、将待编织的服饰分成多个区域;
[0055] S2、设置三种不同纱线为编织纱线;
[0056] S3、针对多个区域分别设置不同的编织方法;
[0057] S4、对A区设置电极编织结构;
[0058] S5、对多个区域设置不同的编织密度;
[0059] S6、纬编成形圆机导入纱线并进行一体成形织造。
[0060]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1中划分区域以电极传感区和非电极传感区为标准,如图2所示,电极传感区即为A区,A区的形状根据实际传感器的电极形状决定;非电极传感区又可以细分为B区、C区、D区和E区,B区为非传感区,在服饰编织结构上,B区和A区在同一横行上,B区与A区的纵向针数相同,B区设置在A区的横向两侧;
[0061] C区、D区和E区均为普通服饰区,C区,为非传感织造过渡区,C区设置在A区的纵向两侧;D区,为普通织造区,D区设置在C区纵向上不与A区连接的一侧;E区,为扎口区,E区设置在D区纵向上不与C区连接的一侧。
[0062] 待编织服饰可以是完整的衣物,也可以是诸如腰带的功能性服饰,因此待编织服饰在划分区域时,根据实际服饰的应用场景有选择划分区域,其中A区和B区为必要区域,C区、D区和E区为非必要区域,非必要区域可以部分划分或不进行划分。
[0063] 步骤S2中设置的三种纱线分别是第一纱线、第二纱线和第三纱线。第一纱线为普通面纱,第一纱线的选择依据为:第一纱线的纱线旦数应比第二纱线大,第一纱线的织造面为工艺正面,为服装的外表面,应该选择耐磨的纱线,视服装的色彩需要选择不同颜色的纱线,减少后期染整工序可以降低对第三纱线寿命的影响;
[0064] 第二纱线为普通地纱,第二纱线的选择依据为:第二纱线的纱线旦数应比第一纱线小,第二纱线的织造面为工艺反面,为贴近人体皮肤的一面,应该选择柔软亲肤的纱线原料;
[0065] 第三纱线为导电纱线,导电纱线是指可以导电并实现电极传感的纱线,包括经过导电化处理的常规纱线、镀银纱线、不锈钢纱线和经过特殊镀层的纱线。
[0066] 步骤S3中不同区域的编织方法的区别在于:非电极传感区的B区、C区、D区和E区均采用普通全添纱织造,普通全添纱织造采用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织造,全部线圈由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织造,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互相重叠成圈,第一纱线显露在织物的工艺正面,第二纱线显露在织物的工艺反面;
[0067] 电极传感区的A区采用局部提花添纱织造的方法,即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互相重叠并成圈,第一纱线显露在织物的工艺正面,第二纱线显露在织物的工艺反面,第三纱线通过提花添纱方式在在工艺正面局部成圈;
[0068] 非传感区的B区由于与A区相连,编织机在织造服饰时A区和B区同时织造,故在织造B区时纺织机上也会同时使用第一纱线、第二纱线和第三纱线,但是B区采用普通全添纱
织造,不使用第三纱线成圈,A区成圈的第三纱线在B区的工艺反面会以长凸线形式存在。
[0069] 步骤S5中设置不同的编织密度的目的是同时兼顾服饰的舒适和电极传感的准确。电极所在的传感区需要贴紧皮肤来提升传感精度,因此设置传感A区所在的整行密度提高,达到收缩的效果,而非传感C、D、E区只需要根据人体穿着舒适度来设定程序。对于消极式给纱的纬编机,线圈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弯纱深度(针钩钩住的纱线下沿低于沉降片片颚
线的垂直距离),采用改变程序中弯纱深度的值来改织物的密度。通过改变步进马达的数值来调整每个成圈三角的位置,以此来改变弯纱深度。程序马达指令有N级和P级,N级数字越大、织物密度越大、织物越紧;P级数字越大、织物密度越小、织物越松。在传感A区和同等横行的非传感B区,可设定马达参数为N5‑N10;在织造过渡区C可设定马达参数为0‑N5;其他衣身区域可设定马达参数为0‑P10;具体视纱线原料和组织设计进行微调,使传感A区所在横行有收紧效果。
[0070] 实施例2:
[0071] 本实施例针对A区的电极编织结构提出一种凸电极的设计,其结构意匠图如图3所示,在图中以“×”表示:织针钩取作为面纱的第三纱线和作为地纱的第二纱线一起成圈,第一纱线以浮线形式存在;在图中以“○”表示:织针钩取作为面纱的第一纱线和作为地纱的第二纱线仪器成圈,第三纱线以浮线形式存在。凸电极的设计方法如下:在每个编织横行
中,设置m1个针勾取第三纱线成圈,m1≥1,设置n1个针勾取第一纱线成圈,n1≤9,m1+n1个线圈结构横向循环编织,每编织新的横行时,新的横行的线圈结构整体沿编织方向的移动
一个线圈位,每个编制横行的工艺正面为m1个第三纱线线圈和n1个第一纱线线圈顺序排
列,第三纱线呈点状分布,每个编制横行的工艺反面上第三纱线以长凸线形式存在。为了更好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取m1=1,n1=3,其结构意匠图如图4所示,其线圈图如图5所示。采用凸电极编织结构时,织造的电极形状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组织设计的。
[0072] A区采用凸电极的电极编织结构时,在A区的工艺正面,第三纱线以点状分布,第一纱线以块状分布;在A区的工艺反面,第一纱线和第三纱线以凸线存在。m1针数越少,第三纱线在织物正面显露越少;n1针数越多,第三纱线在织物反面凸线越长。单个组织结构循环的横向和纵向意匠格数为m1+n1针,合理的控制范围应为m1≥1针,n1≤11针。这样可以使得导电面纱2在服装正面显露较少,以点状分布,在织物反面以长凸线形式存在,增大监测部位电极与皮肤的接触面积。
[0073] 凸电极的编织可以通过三种工艺方法实现:
[0074] 通过改变送纱器的送纱张力,使第三纱线的张力大于作为基底的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的张力;
[0075] 在选择纱线原料时,第三纱线选择弹性收缩较小的纱线,第二纱线选择弹性收缩较大的纱线,使第三纱线的伸缩率小于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的伸缩率;
[0076] A区基底组织设计成收缩结构。
[0077] 因此,A区采用凸电极的电极编织结构时,设置张力控制送纱装置控制第三纱线的张力。可以直接设定第三纱线在工作时的准确张力,若编织时送纱张力大于设定张力,则改装置内置的电动机转速加快,送纱速度增加,使送纱张力下降至设定张力,反之同理。
[0078] A区采用凸电极的电极编织结构时,第三纱线呈短凸线浮于传感区的工艺反面,在正面以点状分布,如图6所示,服饰织造完成后,下机初始拉伸时第三纱线处于松弛状态,拉伸后处于自然伸长状态。采用该电极编织结构的A区的服饰可以在拉伸率大的情况下,导电纱线紧贴皮肤保持良好的传感性能,可以运用于女性曲率较大部位的传感监测,也可运用
于肘部,膝盖部位,手指部位等关节处的监测,也可运用在围度变化值大的胸部,腹部的传感监测。
[0079] 实施例3:
[0080] 本实施例针对A区的编织结构提出一种凹凸电极的设计,凹凸电极的编织结构设计方法为:A区设置(m2+2*n2)*H个线圈的编织区,m2为每一横行第三纱线线圈的数量,m2≤
12,2*n2为每一横行第一纱线线圈的数量,n2≥1,第一纱线线圈分别设置在A区每一横行的编织起始位和编织终止位,H为A区的编织横行的数量,第三纱线在A区的工艺正面为块状分布,第一纱线在A区的工艺正面为包围第三纱线的边框,第一纱线在A区的工艺反面以长凸
线形式存在。其结构意匠图如图7所示,在图中以“×”表示:织针钩取作为面纱的第三纱线和作为地纱的第二纱线一起成圈,第一纱线以浮线形式存在;在图中以“△”表示织针不钩取纱线。m2针数越多,织物工艺反面纵向起皱收缩越大,形成的横向圆柱面越凸出,与人体皮肤接触越紧密。合理控制范围是n2≥1,m2≤12。采用凹凸电极编织结构时,织造的电极形状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组织设计的。
[0081] 服饰织造完成下机后,A区组织结构收紧,组织结构致密,在工艺反面呈一个一个的凸条状。在A区的工艺反面,第一纱线以长凸线形式浮在表面,需要进行裁剪处理,如图8所示,裁剪过后,带有第三纱线的凸条才会显露,更好地与人体皮肤接触。
[0082] A区采用块状结构的特点是组织结构致密,不易受拉伸而变形,所以第三纱线受拉伸影响小,且反面凸出效果明显,可以在服装紧度较小的情况下与人体贴合。但是其组织的收缩也会导致传感区横向部位的布料起皱,下机效果图如图9所示,需要考虑人体结构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
[0083] 如图10所示,一种运动监测柔性传感文胸:将这种工艺结构的传感区域设计在文胸的鸡心区,可以利用周围布料的起皱抽起胸包。
[0084] 如图11所示,一种孕妇监测用柔性传感腹带,将这种工艺结构的传感区域设计在孕妇的腹部两侧进行传感监测,利用布料起皱产生的空间可以缩小布料横向拉伸对孕妇腹
部的压迫感。
[0085] 实施例4:
[0086] 本实施例针对A区的编织结构提出一种平电极的设计,平电极的编织结构设计方法为:第一纱线在A区的工艺正面全部成圈,A区的工艺正面显露第三纱线,A区的工艺反面显露第二纱线,第一纱线在A区的工艺反面以长凸线形式浮于第二纱线上面。平电极的编织结构的特点是第三纱线的线圈显露在布料的工艺正面,第二纱线显露在布料的工艺反面,
一般来说工艺反面是与人体皮肤接触的一面,而布料的工艺反面有凸线。为了中和拉伸对
柔性A区的影响,并把在工艺正面显露的第三纱线与人体接触,获得更好的传感效果,需要对其做折叠处理,如图12所示。经过折叠不仅可以将织物的工艺正面作为穿戴面与人体皮
肤相接触,将A区反面凸线隐藏在夹层中,还可以使得基底服装的外观看不到第三纱线,与日常服装无异。
[0087] 为此,设计一种双层结构隐藏式的柔性传感模型配合面状结构的A区,如图13所示,有外层设计区工艺正面M1、外层设计区工艺反面M2、内层接触区工艺正面N1、内层接触区工艺反面N2、传感区A,此时M2、N2与皮肤接触,将内层接触区向内翻折,得到双层结构,此时从外界到皮肤的顺序依次是外界、M1、M2、N2、N1、皮肤。这样的结构模型可以使得采用面状结构的A区与皮肤贴合,而有多余凸线的工艺反面被两个区域夹层隐藏,且传感区域被隐藏,从外观上看不到监测区,和普通穿戴产品无差别,增加了美观性的同时,使监测区与人体皮肤贴紧。
[0088] 如图14所示,为一种双层结构的柔性传感背心。针对一种双层结构隐藏式的柔性传感模型,设计的一种双层结构的柔性传感背心。有外层设计区工艺正面M1、外层设计区工艺反面M2、内层接触区工艺正面N1、内层接触区工艺反面N2、传感区A。M与N区轮廓针数均相等,N区是M区的水平翻转,以此上机得到双层结构背心筒状展开,通过后加工,将N区翻折到M区内部,得到一种双层结构的柔性传感背心。
[0089] 如图15所示,为一种隐藏式柔性传感背心。针对一种双层结构隐藏式的柔性传感模型,设计一种隐藏式的柔性传感短背心。其模板结构图分为主体非传感区R,外层下摆区S,传感区A,内层下摆区T。S、T区域纵向针数相同,在普通背心模板的基础上,对T区域设定扎口程序,机器在织造完S、T区域后,会将T区翻折,启动扎口缝制,下机后得到双层扎口的柔性传感短背心,内层下摆区T在下摆内侧,外层下摆区S在下摆外侧。可以根据监测部位,调节背心长度,控制下摆监测区域到达理想的监测部位。
[0090] 如图16所示,为一种隐藏式腰头柔性传感裤子。针对一种双层结构隐藏式的柔性传感模型,设计一种隐藏式腰头柔性传感裤子。其模板结构图分为主体非传感区R,外层腰头区S,传感区A,内层腰头区T。S、T区域纵向针数相同,在普通裤子模板的基础上,对T区域设定扎口程序,机器在织造完S、T区域后,会将T区翻折,启动扎口缝制,下机后得到双层腰头的柔性传感裤子,内层腰头区T在腰头内侧,外层腰头区S在腰头外侧。与此同理也可以设定裤脚口的扎口程序,使得监测部位在腰与脚踝处。
[0091] 在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0092]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