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风扇及冷冻循环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80056406.5

文献号 : CN11420729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小西英明阿部直美

申请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在叶片具有凹进部的轴流风扇中,抑制送风性能高的叶片的损伤。室外风扇(40)的各叶片(42)具有位于旋转方向后方的后缘(44)。后缘(44)具有朝向旋转方向凹进的凹进部(50)。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在引出第一假想线(Li1)和第二假想线(Li2)时,加强用凸部(60)比第一假想线(Li1)向径向内侧延伸,且比第二假想线(Li2)向径向外侧延伸,其中,第一假想线(Li1)和第二假想线(Li2)与径向垂直且分别通过与凹进部(50)实质上重叠的后端部(re)的径向内侧的旋转方向的最末尾的第一端点(P1)和后端部(re)的径向外侧的最末尾的第二端点。

权利要求 :

1.一种轴流风扇(40),其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其中,所述轴流风扇(40)具备:

毂部(80);和

从所述毂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叶片(42),

各所述叶片具有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的前缘(43)和位于后方的后缘(44),所述后缘具有朝向旋转方向的前方凹进的凹进部(50),各所述叶片具有至少位于所述凹进部的旋转方向的最前方且壁厚比周围的部分厚的加强用凸部(60),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在引出第一假想线和第二假想线时,所述加强用凸部比所述第一假想线向径向内侧延伸且比所述第二假想线向径向外侧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假想线和所述第二假想线与径向垂直且分别通过仅与所述凹进部的一部分重叠的后端部(re)的径向内侧的旋转方向的最末尾的第一端点(P1)和所述后端部的径向外侧的最末尾的第二端点(P2),关于所述加强用凸部的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在旋转方向上比所述凹进部的旋转方向前端靠前的部分的长度比在旋转方向上比所述凹进部的旋转方向前端靠后的部分的长度长,所述加强用凸部的所述后端部为圆弧形状,在引出第一线段且引出第二线段时,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二线段的所述后端部侧所成的角为60度以上且150度以下,其中,所述第一线段将离所述旋转轴较近的内周端(P5)与所述后端部的圆弧形状的中心点连结起来,所述第二线段将离所述旋转轴较远的外周端(P6)与所述中心点连结起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各所述叶片的包含所述加强用凸部的部位的最厚的部分的壁厚相对于各所述叶片的所述加强用凸部的周围的最薄的部分的壁厚为1.5倍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加强用凸部距各所述叶片的压力面的高度为3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加强用凸部的在旋转方向上比所述凹进部的所述旋转方向前端靠前的部分的长度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凹进部被划分为位于旋转方向的最前方的弓形的角部(53)、位于所述角部的径向内侧的第一缘部(51)和位于所述角部的径向外侧的第二缘部(52),所述加强用凸部不具有位于比所述角部的径向内侧的旋转方向的最末尾的第三端点(P3)靠后方的部分及比所述角部的径向外侧的最末尾的第四端点(P4)靠后方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加强用凸部从各所述叶片的压力面(48)鼓出,在负压面(49)处未鼓出。

7.一种冷冻循环装置(1),所述冷冻循环装置(1)具备:制冷剂回路(10),其具有热交换器(23),进行冷冻循环;以及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40)。

说明书 :

轴流风扇及冷冻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在各叶片的后缘具有朝向旋转方向凹进的凹进部的轴流风扇以及具备该轴流风扇的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0081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存在在各叶片具有凹进部(在专利文献1中表述为后缘凹部)的轴流风扇。凹进部设置于各叶片的后缘。

发明内容

[0003]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4] 在轴流风扇中,由于叶片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从旋转轴朝向外侧的方向的力施加于叶片。在上述那样的具有凹进部的叶片旋转时,应力集中于凹进部的周围。因此,在具有凹进部的轴流风扇中,若为了提高送风性能而使叶片的厚度变薄,则在凹进部的周围容易产生损伤。
[0005] 在叶片具有凹进部的轴流风扇中,存在抑制送风性能高的叶片的损伤这样的课题。
[0006]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07] 第一观点的轴流风扇是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轴流风扇,具备毂部和从毂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叶片。各叶片具有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的前缘和位于后方的后缘。后缘具有朝向旋转方向的前方凹进的凹进部。各叶片具有至少位于凹进部的旋转方向的最前方且壁厚比周围的部分厚的加强用凸部。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在引出第一假想线和第二假想线时,加强用凸部比第一假想线向径向内侧延伸且比第二假想线向径向外侧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假想线和所述第二假想线与径向垂直且分别通过与凹进部实质上重叠的后端部的径向内侧的旋转方向的最末尾的第一端点和后端部的径向外侧的最末尾的第二端点。
[0008] 第一观点的轴流风扇通过使至少位于凹进部的旋转方向的最前方的加强用凸部向接近旋转轴的方向和远离旋转轴的方向延伸,能够对叶片的凹进部周边进行加强。其结果是,轴流风扇容易使叶片薄型化来提高送风性能。
[0009] 第二观点的轴流风扇在第一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各叶片的包含加强用凸部的部位的最厚的部分的壁厚相对于各叶片的加强用凸部的周围的最薄的部分的壁厚为1.5倍以下。
[0010] 第二观点的轴流风扇通过将加强用凸部的最厚的部分的壁厚抑制为加强用凸部的周围的最薄的部分的壁厚的1.5倍以下,能够抑制由加强用凸部引起的噪声的增加。
[0011] 第三观点的轴流风扇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加强用凸部距各叶片的压力面的高度为3mm以下。
[0012] 第三观点的轴流风扇通过将加强用凸部的高度抑制在3mm以下,能够抑制由加强用凸部引起的噪声的增加。
[0013] 第四观点的轴流风扇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的任一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关于加强用凸部的与径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在旋转方向上比凹进部的旋转方向前端靠前的部分的长度比在旋转方向上比凹进部的旋转方向前端靠后的部分的长度长。
[0014] 第四观点的轴流风扇通过使加强用凸部的比凹进部的旋转方向前端靠前的部分的长度比靠后的部分的长度长,容易兼顾噪声的增加的抑制和凹进部的周围的加强。
[0015] 第五观点的轴流风扇在第四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凹进部在旋转方向上比旋转方向前端靠前的部分的长度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
[0016] 第六观点的轴流风扇在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的任一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凹进部被划分为位于旋转方向的最前方的弓形的角部、位于角部的径向内侧的第一缘部和位于角部的径向外侧的第二缘部。加强用凸部不具有位于比角部的径向内侧的旋转方向的最末尾的第三端点靠后方的部分以及比角部的径向外侧的最末尾的第四端点靠后方的部分。
[0017] 第六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加强用凸部不具有位于比第三端点靠后方的部分以及比第四端点靠后方的部分,由此,能够抑制由加强用凸部引起的噪声的增加。
[0018] 第七观点的轴流风扇在第一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加强用凸部从各叶片的压力面鼓出,在负压面处未鼓出。
[0019] 第七观点的轴流风扇通过在负压面不设置加强用凸部,能够抑制噪声的增加。
[0020] 第八观点的轴流风扇在第一观点至第七观点中的任一观点的轴流风扇中,加强用凸部的后端部为圆弧形状,在引出第一线段且引出第二线段时,第一线段与第二线段的后端部侧所成的角为60度以上且150度以下,其中,所述第一线段将离旋转轴较近的内周端与后端部的圆弧形状的中心点连结起来,所述第二线段将离旋转轴较远的外周端与中心点连结起来。
[0021] 第九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其具有热交换器,进行冷冻循环;以及第一观点至第八观点中的任一观点所述的轴流风扇。
[0022] 第九观点的冷冻循环装置通过使至少位于凹进部的旋转方向的最前方的加强用凸部向接近旋转轴的方向和远离旋转轴的方向延伸,能够对凹进部周边进行加强。其结果是,轴流风扇容易使叶片薄型化来提高送风性能。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的回路图。
[0024] 图2是表示空调机的室外机的外观的主视图。
[0025] 图3是用于说明图2的室外机的内部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
[0026] 图4是表示图2的室外机中使用的室外风扇的一例的后视图。
[0027] 图5是图4的室外风扇的主视图。
[0028] 图6是沿着图5的I‑I线切断时的室外风扇的放大剖视图。
[0029] 图7是图5的室外风扇的立体图。
[0030] 图8是用于说明图5的室外风扇的加强用凸部的室外风扇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1] 图9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加强用凸部的室外风扇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32] 图10是用于说明利用加强用凸部进行加强的室外风扇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1)冷冻循环装置的结构
[0034] 在图1中,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例子,示出了空调机1。空调机1具备成为热源的室外机2和利用由室外机2得到的热的室内机3。室外机2和室内机3通过制冷剂联络配管4、5连接。室外机2具有用于与制冷剂联络配管4、5连接的截止阀26、27。
[0035] 在由制冷剂联络配管4、5连接的室外机2和室内机3形成有制冷剂回路10。该制冷剂回路10包括压缩机21、四通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气液分离器25和室内热交换器31。四通阀22例如在空调机1的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切换制冷剂流动的方向。
[0036] 在制冷运转时,以使制冷剂在实线所示的路径中流动的方式切换四通阀22。在制冷运转时,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向室外热交换器23。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在室外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被夺去热的制冷剂被膨胀阀24减压。由膨胀阀24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向室内热交换器31。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在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从室内空气得到热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和气液分离器25被吸入压缩机21。在通过气液分离器25时,制冷剂被分离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主要是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21。这样,在制冷剂回路10中进行蒸汽压缩式冷冻循环,通过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的热交换而被夺走热的室内空气对室内进行制冷。通过室外风扇40向室外热交换器23供给室外空气。通过室内风扇32向室内热交换器31供给室内空气。室内风扇32是横流风扇。
[0037] 在制热运转时,以在虚线所示的路径中流动的方式切换四通阀22。在制热运转时,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流向室内热交换器31。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在室内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散热后的制冷剂被膨胀阀24减压。由膨胀阀24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向室外热交换器23。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在室外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从室外空气得到热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2和气液分离器25被吸入压缩机21。这样,在制冷剂回路10中进行蒸汽压缩式冷冻循环,通过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的热交换而得到热的室内空气对室内进行制热。
[0038] (2)室外机2的结构
[0039] 如图2和图3所示,室外机2具有外壳28,外壳28实质上具有长方体的外观。在室外机2中,外壳28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板29分割成送风机室S1和机械室S2。在机械室S2中,除了图3所示的压缩机21以外,在图3中省略了图示,但例如配置有四通阀22、膨胀阀24以及气液分离器25。在送风机室S1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23和室外风扇40。该室外热交换器23在俯视时具有L字型的形状。但是,室外机2所使用的室外热交换器23的形状不限于具有L字型的形状。
[0040] 在外壳28,在隔着室外热交换器23而与室外风扇40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与送风机室S1相连的开口部28a、28b。当室外风扇40被驱动时,室外空气从开口部28a、28b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3而流入送风机室S1。在外壳28,在隔着室外风扇40而与室外热交换器23相反的一侧配置有喇叭口28c。在室外风扇40的旋转轴方向观察,喇叭口28c具有圆形的开口部28d。当室外风扇40被驱动时,空气通过喇叭口28c从送风机室S1的内部朝向室外吹出。该喇叭口
28c的圆形的开口部28d被格栅28e覆盖。当室外风扇40被驱动时,从外壳28的开口部28a、
28b被吸入到外壳28的内部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风扇40、喇叭口28c的圆形的开口部28d及格栅28e,向外壳28的外部吹出。这样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空气与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0041] 外壳28的开口部28a、28b以及喇叭口28c的开口部28d即使在室外风扇40未驱动时也敞开。因此,在室外吹强风的情况下,通过开口部28a、28b或喇叭口28c的开口部28d吹入送风机室S1中的强风碰到室外风扇40。借助该强风,室外风扇40高速旋转,由此在室外风扇40产生应力。
[0042] 室外风扇40由风扇马达90驱动。风扇马达90由风扇马达座95支承。风扇马达座95在设置着室外机2的状态下,以风扇马达90的旋转轴91实质上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将风扇马达90固定于外壳28。这里,示出了风扇马达90具有旋转轴91的情况,但也可以构成为室外风扇40具有旋转轴。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91安装有室外风扇40的情况下,室外风扇40产生实质上沿水平方向流动的气流。
[0043] (3)室外风扇的结构的概要
[0044] 室外风扇40是轴流风扇。室外风扇40具备毂部80和从毂部80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叶片42。图4表示从背面侧(室外热交换器23侧)观察室外风扇40的状态。图4中描绘的叶片42的面为负压面49。换言之,负压面49是使室外风扇40旋转时空气流入的一侧(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的面。另外,压力面48是使室外风扇40旋转时空气流出的一侧(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下游)的面。
[0045] 各叶片42具有位于旋转方向(箭头AR1、AR2的方向)的前方的前缘43和位于后方的后缘44。后缘44具有朝向旋转方向凹进的凹进部50。
[0046] 图5示出了从正面侧(格栅28e侧)观察室外风扇40的状态。图5中描绘的叶片42的面为压力面48。图5所示的室外风扇40的旋转方向是箭头AR3、AR4的方向。
[0047] 各叶片42具有至少位于凹进部50的旋转方向的最前方且壁厚比周围的部分厚的加强用凸部60。各叶片42在压力面48具有加强用凸部60。换言之,加强用凸部60从各叶片42的压力面48鼓出,在负压面49处未鼓出。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加强用凸部60的后端部re(参照图5)具有与凹进部50实质上一致的部分。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实施方式的加强用凸部60实质上是从大的扇形除去中心点与大的扇形相同的小的扇形(一部分与凹进部50的形状重叠的形状)得到的形状(以下,将该形状称为扇面形状)。加强用凸部60优选实质上为扇面形状。但是,加强用凸部60的形状不限于扇面形状。在图6中,放大示出了沿着图5的I‑I线切断的加强用凸部60及其周围的部分61的切断面的形状。另外,在图7中示出从斜向观察室外风扇40的状态。
[0048] 加强用凸部60的壁厚th1比叶片42的加强用凸部60的周围的部分61的壁厚th2厚。周围的部分61的壁厚th2是周围的部分61中最薄的部分的从压力面48到负压面49的距离。
加强用凸部60的壁厚th1是从加强用凸部60的平坦面60a到负压面49的距离。平坦面60a的部位是加强用凸部60中壁厚最厚的部分。
[0049] 如图5所示,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在引出第一假想线Li1和第二假想线Li2时,加强用凸部60比第一假想线Li1向径向内侧延伸且比第二假想线Li2向径向外侧延伸,其中,第一假想线Li1和第二假想线Li2与径向垂直且分别通过与凹进部50实质上重叠的后端部re的径向内侧的旋转方向的最末尾的第一端点P1和后端部re的径向外侧的最末尾的第二端点P2。
[0050] 这里,使用图5对上述的第一端点P1、第二端点P2、第一假想线Li1和第二假想线Li2进行说明。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加强用凸部60具有与凹进部50实质上一致的后端部re。在图5中,加强用凸部60的旋转方向的后侧的U字型的部分是后端部re。加强用凸部60的后端部re具有径向内侧的旋转方向的最末尾的第一端点P1。另外,加强用凸部60的后端部re具有后端部re的径向外侧的最末尾的第二端点P2。能够引出通过第一端点P1且与径向垂直的第一假想线Li1。另外,能够引出通过第二端点P2且与径向垂直的第二假想线Li2。如图5所示,加强用凸部60比第一假想线Li1向径向内侧延伸,且比第二假想线Li2向径向外侧延伸。另外,加强用凸部60构成为,后端部re不与凹进部50的整体重叠,后端部re仅与凹进部
50的一部分重叠。
[0051] 这里,对上述的说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如图6所示,加强用凸部60具有从压力面48到平坦面60a的高度h1。加强用凸部60从平坦面60a朝向压力面48平缓地倾斜。因此,假设将加强用凸部60在其高度h1的二分之一处切薄时的轮廓为加强用凸部60的边界线BL。针对该加强用凸部60的边界线BL确定了第一端点P1和第二端点P2。无论是否这样确定边界线BL,第一端点P1和第二端点P2的位置几乎没有差异。然而,在必须更准确地确定第一端点P1和第二端点P2的情况下,使用边界线BL来确定。
[0052] 该室外风扇40通过在各叶片42的后缘44设置凹进部50,从而实现送风性能的提高和噪声的抑制。通过将配置于凹进部50的旋转方向的最前方的加强用凸部60向接近旋转轴91的方向和远离旋转轴91的方向延伸,能够对凹进部50的周边进行加强。其结果是,作为轴流风扇的室外风扇40能够使多个叶片42薄型化来提高送风性能。
[0053] (4)室外风扇的详细结构
[0054] 室外风扇40是螺旋桨式风扇。室外风扇40具备安装于风扇马达90的旋转轴91的毂部80。毂部80具备圆筒状的外壁81。圆筒状的外壁81实质上具有恒定的厚度。多个叶片42固定于毂部80的外壁81。换言之,多个叶片42形成为从毂部80的外周缘突出。毂部80和多个叶片42是树脂制的。毂部80和多个叶片42一体成型。毂部80和多个叶片42例如通过注射成型而一体成型。
[0055] 在该实施方式中,对固定于毂部80的叶片42为3片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叶片42的片数并不限定于3片。叶片42的片数可以为2片,也可以为4片以上。室外风扇40的通过外周部40a的圆的直径例如为500mm至700mm。
[0056] 多个叶片42的形状彼此相同。多个叶片42的浆距角Pt1、Pt2、Pt3互不相同。换言之,室外风扇40是不等距的风扇。浆距角Pt1、Pt2、Pt3例如为110度、120度、130度。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前缘43相对于旋转方向描绘凹状的曲线。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前缘43随着接近外周部40a而向旋转方向伸出。换言之,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前缘43的外周端43b位于比通过前缘43与毂部80的连接部43a和旋转轴91的直线靠旋转方向的前方的位置。各叶片42的后缘44除了凹进部50的部分之外,描绘图4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曲线Cv1。曲线Cv1相对于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描绘凸状的平滑的曲线。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后缘44的外周端44b位于比通过后缘44与毂部80的连接部44a和旋转轴91的直线靠旋转方向的前方的位置。比该曲线Cv1向旋转方向凹进的部分是凹进部50。
[0057] 凹进部50被划分为第一缘部51、第二缘部52以及角部53。角部53在沿旋转轴方向观察时呈弓形。第一缘部51从角部53朝向旋转方向的后方延伸。第二缘部52位于比第一缘部51远离旋转轴91的部位。第二缘部52从角部53朝向旋转方向的后方延伸。
[0058] 各叶片42相对于与旋转轴91垂直的平面倾斜。各叶片42的后缘44比前缘43向风的吹出方向(从叶片42朝向格栅28e的方向)突出。换言之,前缘43配置于离风扇马达90较近的位置,后缘44配置于离风扇马达90较远的位置。另外,在各叶片42的压力面48形成有凹面,在负压面49形成有凸面。叶片42的壁厚在与毂部80连接的部分处变大,随着朝向外周部40a而变小。
[0059] 图6所示的加强用凸部60的壁厚th1相对于各叶片42的加强用凸部60的周围的部分61的最薄的部分的壁厚th2优选为1.5倍以下。各叶片42的壁厚th2例如为3mm~8mm。加强用凸部60的壁厚th1例如是满足4.5mm至12mm且壁厚th2的1.5倍以下这样的条件的厚度。另外,加强用凸部60优选距叶片42的压力面48的高度h1为3mm以下。若高度h1过小,则加强用凸部60的强度变弱,因此例如距叶片42的压力面48的高度h1优选设定为1mm以上且3mm以下。若如上所述地设定加强用凸部60的壁厚th1和/或高度h1,则能够在进行加强的同时抑制噪声的增加。
[0060] 在图6所示的沿着旋转方向的截面形状中,位于加强用凸部60的平坦面60a与压力面48之间的倾斜面60c描绘出朝向外侧凸出的平缓的曲线。另外,在图6所示的沿着旋转方向的截面形状中,从加强用凸部60的外周侧端部60d朝向压力面48侧形成有描绘凸出的平缓的曲线的倾斜面49a。
[0061] 形成于叶片42的后缘44的凹进部50配置于和叶片42与毂部80的连接部分相比更靠近外周部40a的位置。换言之,通过角部53的旋转方向前端50a的圆Cr1的半径r3大于毂部80的半径r1与室外风扇40的外周部40a的半径r2的中间的半径(r3>((r1+r2)÷2))。
[0062] 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凹进部50呈末端弯曲成弓形的楔形的形状。凹进部50被划分为位于旋转方向的最前方的弓形的角部53、位于角部53的径向内侧的第一缘部51、以及位于角部53的径向外侧的第二缘部52。加强用凸部60以接近旋转轴91的方式至少从角部53延伸。同时,加强用凸部60以远离旋转轴91的方式至少从角部53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角部53为圆弧状。圆弧形状是弓形的形状的一种。在图8中放大示出凹进部50及其周边。角部53中的径向内侧的旋转方向的最末尾的点是第三端点P3。另外,角部53中的径向外侧的最末尾的点是第四端点P4。将后端部re与凹进部50重叠的部分中的行进方向上最后方的点设为内周端P5和外周端P6。该边界线BL是表示将加强用凸部60在其高度h1的二分之一处切薄时的轮廓的线。关于后端部re,被设定为:第一线段Ls1与第二线段Ls2所成的角k为180度以下,其中,第一线段Ls1将离旋转轴91较近的内周端P5与圆弧形状的中心点PO连结起来,第二线段Ls2将离旋转轴91较远的外周端P6与中心点PO连结起来。此外,所成的角k是后端部re侧的角度。所成的角k例如优选设定为60度以上且150度以下。
[0063] 加强用凸部60的与径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在旋转方向上比凹进部50的旋转方向前端50a靠前的部分的长度Lg1比在旋转方向上比凹进部50的旋转方向前端50a靠后的部分的长度Lg2长。加强用凸部60的在旋转方向上比旋转方向前端50a靠前的部分的长度Lg1例如优选设定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
[0064] (5)变形例
[0065] (5‑1)变形例A
[006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加强用凸部60的后端部re未架在第一缘部51及第二缘部52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图9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后端部re架在第一缘部51和第二缘部52上。但是,若后端部re过长则噪声变大,因此,后端部re到达第一缘部51及第二缘部52的中途。后端部re优选形成为不越过第一缘部51及第二缘部52的中间点。另外,在图9中,沿着II‑II线切断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与实施方式相同,如图6所示。
[0067] (5‑2)变形例B
[006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加强用凸部60以与叶片42相同的树脂与叶片42一体成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加强用凸部60也可以粘贴与叶片42不同的材质的部件。例如,也可以在叶片42上粘接树脂、金属或陶瓷的薄板而形成加强用凸部60。
[0069] (6)特征
[0070] (6‑1)
[0071] 作为上述轴流风扇的室外风扇40在各叶片42的后缘44具有朝向旋转方向凹进的凹进部50。室外风扇40通过凹进部50实现送风性能的提高及噪声的抑制。室外风扇40通过将配置于凹进部50的旋转方向的最前方的加强用凸部60向接近旋转轴91的方向和远离旋转轴91的方向延伸,能够对叶片42的凹进部50的周边进行加强。具体而言,室外风扇40能够将集中于角部53的应力分散于图10所示的位于扇面形状的加强用凸部60的内周侧的周围的一部分61a、加强用凸部60的中央部分60b以及位于加强用凸部60的外周侧的周围的一部分61b等的大范围。其结果是,室外风扇40使叶片42薄型化而容易提高送风性能。
[0072] (6‑2)
[0073] 上述室外风扇40通过将加强用凸部60的最厚的部分的壁厚th1抑制为加强用凸部60的周围的最薄的部分的壁厚th2的1.5倍以下,从而抑制了由加强用凸部60引起的噪声的增加。相反,如果(th1÷th2)的值为1.6以上,则有时观测到显著的噪声的增加。
[0074] (6‑3)
[0075] 上述室外风扇40通过将加强用凸部60的高度h1抑制在3mm以下,能够抑制由加强用凸部60引起的噪声的增加。例如,若将加强用凸部60的高度h1设为4mm以上,则有时观测到显著的噪声的增加。
[0076] (6‑4)
[0077] 如图8所示,上述室外风扇40通过使加强用凸部60的比凹进部50的旋转方向前端50a靠前的部分的长度Lg1比靠后的部分的长度Lg2长,容易兼顾噪声的增加的抑制和角部
53的周围的加强。
[0078] (6‑5)
[0079] 从旋转轴方向观察,上述室外风扇40的角部53为弓形。加强用凸部60不具有位于比角部53的径向内侧的旋转方向的最末尾的第三端点P3靠后方的部分以及比角部53的径向外侧的最末尾的第四端点P4靠后方的部分。其结果是,能够消除沿着第一缘部51和第二缘部52延伸的部分,能够抑制由加强用凸部60引起的噪声的增加。具体而言,仅在旋转轴方向上观察到的形状不同的、图8所示的加强用凸部60与图9所示的加强用凸部60相比,送风音变小。另外,这里,弓形是指如弓那样弯曲的形状。弓形例如包括从圆弧、椭圆弧、卵形切掉一部分得到的形状、从长圆切去一部分得到的形状。
[0080] (6‑6)
[0081] 上述室外风扇40的加强用凸部60在负压面59处未鼓出。这样,通过在负压面59不设置加强用凸部60,与在压力面58和负压面59双方均设置的情况相比,室外风扇40能够抑制噪声的增加。
[0082] (6‑7)
[0083] 上述室外风扇40设置于冷冻循环装置。冷冻循环装置是实施冷冻循环的装置。冷冻循环装置除了空调机1以外,还能够应用于例如热泵式热水器、冷藏库以及对库内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空调机1具备室外热交换器23,该室外热交换器23设置于进行冷冻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是进行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室外风扇40是为室外热交换器23产生空气流的轴流风扇。
[0084]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为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以及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方式、细节的各种变更。
[0085] 标号说明
[0086] 1空调机(冷冻循环装置的例子)
[0087] 10制冷剂回路
[0088] 23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例子)
[0089] 40室外风扇(轴流风扇的例子)
[0090] 42叶片
[0091] 43前缘
[0092] 44后缘
[0093] 50凹进部
[0094] 51第一缘部
[0095] 52第二缘部
[0096] 53角部
[0097] 60加强用凸部
[0098] 现有技术文献
[0099] 专利文献
[0100]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0081号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