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610918.4

文献号 : CN11421534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朱志斌

申请人 : 江西昱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脚手架,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备对自身进行限位的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一种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包括有防滑套、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固定杆和第一固定柱等,四根第一支撑杆下侧均套有用于避免本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打滑的防滑套,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一支撑杆上部之间均卡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杆,同侧的两个第二支撑杆均为交叉设置,同侧的两个第二支撑杆之间均卡接有第一固定杆,四根第一支撑杆上均设有两个第一固定柱。本发明通过将定位桩插入地面对本设备自身进行限位,避免整个设备发生移动,如此可降低安全隐患。

权利要求 :

1.一种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其特征是,包括有防滑套(1)、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第一固定杆(4)、第一固定柱(5)、第三支撑杆(6)、甲板防滑机构(7)和固定机构(8),四根第一支撑杆(2)下侧均套有用于避免本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打滑的防滑套(1),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一支撑杆(2)上部之间均卡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杆(3),同侧的两个第二支撑杆(3)均为交叉设置,同侧的两个第二支撑杆(3)之间均卡接有第一固定杆(4),四根第一支撑杆(2)上均设有两个第一固定柱(5),横向同侧的两个第一固定柱(5)之间均卡接有第三支撑杆(6),八个第一固定柱(5)之间设有甲板防滑机构(7),防滑套(1)均与同侧的第一支撑杆(2)之间设有用于本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对自身进行限位的固定机构(8),甲板防滑机构(7)包括有第四支撑杆(71)、第二固定柱(72)、第二固定杆(73)和挂钩(74),竖向同侧的两个第一固定柱(5)之间均放置有第四支撑杆(71),上方的两个第四支撑杆(71)上均放置有两组挂钩(74),下方的两个第四支撑杆(71)上均放置有一组挂钩(74),每组挂钩(74)均为两个,每组挂钩(74)之间均设有第二固定柱(72),横向同侧的两个第二固定柱(72)之间均连接有七根用于承载施工人员的第二固定杆(73);甲板防滑机构(7)还包括有限位杆(75)和第一直线弹簧(76),挂钩(74)上均滑动式设有用于对挂钩(74)进行限位的限位杆(75),限位杆(75)均与同侧的挂钩(74)之间连接有第一直线弹簧(76);固定机构(8)包括有限位套(81)、定位桩(82)、第三固定柱(83)、限位环(84)和第一扭簧(85),四个防滑套(1)上均设有限位套(81),限位套(81)上均滑动式设有用于插入地面的定位桩(82),四根第一支撑杆(2)下侧均设有第三固定柱(83),第三固定柱(83)上均转动式设有用于对定位桩(82)进行限位的限位环(84),限位环(84)均与同侧的第三固定柱(83)之间连接有两根第一扭簧(85);还包括有用于加固本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的稳定性的架腿防滑机构(9),架腿防滑机构(9)包括有第一伸缩杆(91)、第二伸缩杆(92)、第四固定柱(93)、第二直线弹簧(94)、直齿条(95)、第五固定柱(96)、第一转轴(97)、直齿轮(98)、第五支撑杆(99)和第二扭簧(910),四根第一支撑杆(2)下侧均设有第四固定柱(93),后侧的两个第四固定柱(93)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一伸缩杆(91),前侧的两个第四固定柱(93)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二伸缩杆(92),第二伸缩杆(92)均与同侧的第一伸缩杆(91)滑动式连接,第一伸缩杆(91)和第二伸缩杆(92)均与同侧的第四固定柱(93)之间连接有第二直线弹簧(94),两个第一伸缩杆(91)底部和两个第二伸缩杆(92)底部均设有直齿条(95),四根第一支撑杆(2)下侧均设有第五固定柱(96),第五固定柱(96)均位于同侧的第四固定柱(93)下方,第五固定柱(96)上均转动式设有用于支撑地面的第五支撑杆(99),第五支撑杆(99)下侧均设有第一转轴(97),第一转轴(97)上均设有直齿轮(98),直齿轮(98)均与同侧的直齿条(95)啮合,第五支撑杆(99)均与同侧的第五固定柱(96)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二扭簧(910);还包括有用于对直齿条(95)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10),限位机构(10)包括有第三伸缩杆(101)、第四伸缩杆(102)、第六固定柱(103)、限位块(104)和第三直线弹簧(105),四根第一支撑杆(2)下侧均设有第六固定柱(103),后侧的两个第六固定柱(103)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三伸缩杆(101),前侧的两个第六固定柱(103)上均滑动式设有第四伸缩杆(102),第四伸缩杆(102)均与同侧的第三伸缩杆(101)滑动式连接,两个第三伸缩杆(101)外侧和两个第四伸缩杆(102)外侧均设有限位块(104),四个直齿条(95)移动后均与同侧的限位块(104)接触,第三伸缩杆(101)和第四伸缩杆(102)均与同侧的第六固定柱(103)之间连接有第三直线弹簧(10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用于方便施工人员爬上本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的攀爬机构(11),攀爬机构(11)包括有第一导向轮(111)、拉绳(112)、第七固定柱(113)、第二转轴(114)、第二导向轮(115)、第三扭簧(116)、转杆(117)和攀爬杆(118),左前侧的第一支撑杆(2)下侧设有第一导向轮(111),左前侧的第一支撑杆(2)上侧设有第七固定柱(113),第七固定柱(113)右侧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114),第七固定柱(113)底部设有第二导向轮(115),第二转轴(114)中部设有转杆(117),第二转轴(114)与第七固定柱(113)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三扭簧(116),转杆(117)前侧与左侧的第二伸缩杆(92)前侧之间连接有拉绳(112),拉绳(112)绕在第一导向轮(111)和第二导向轮(115)上,转杆(117)上均匀间隔设有三根用于攀爬的攀爬杆(118)。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其特征是,还包括有伸缩机构

(12),伸缩机构(12)包括有滑块(121)、第四直线弹簧(122)和第五伸缩杆(123),转杆(117)内侧滑动式设有用于加长转杆(117)的第五伸缩杆(123),第五伸缩杆(123)上部后侧设有滑块(121),第五伸缩杆(123)顶部与转杆(117)之间连接有第四直线弹簧(122),第四直线弹簧(122)位于转杆(117)内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其特征是,第四支撑杆(71)上均开有至少两个卡孔。

说明书 :

一种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脚手架,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

背景技术

[0002] 脚手架是为了保证各施工过程顺利进行而搭设的工作平台,目前,现有的脚手架由于其要求搭建的快捷性,脚手架整体的牢固性并不是非常高,虽然脚手架上设置有加固的连杆,可长时间使用后还是会有晃动,影响使用安全性。
[0003] 专利公开号为CN214739699U公开了一种房屋建造用防滑脚手架。该房屋建造用防滑脚手架包括两个前立杆以及两个后立杆,对应侧的前立杆与后立杆上分别套装有两个滑套,四个滑套上铰接有呈X形布置的两个斜杆,两个所述斜杆的交叉处铰接固定,所述前立杆和后立杆之间设有用于限制前、后立杆之间距离的限位结构,所述前立杆朝向后立杆的一侧铰接有挡杆,所述前、后立杆之间的距离最大时所述挡杆转动至水平并与所述后立杆垂直抵接,所述脚手架还包括台板,所述台板的下侧面四角处设有插装在所述前立杆或后立杆内的插柱。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脚手架,该设备搭建和拆卸更加方便、快捷,且使用时该设备牢固性高。但该设备不具备对自身进行限位,容易因外界因素而移动,存在安全隐患。
[0004] 如何设计一种具备对自身进行限位的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是本专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具备对自身进行限位,存在安全隐患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备对自身进行限位的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
[0006] 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包括有防滑套、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固定杆、第一固定柱、第三支撑杆、甲板防滑机构和固定机构,四根第一支撑杆下侧均套有用于避免本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打滑的防滑套,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一支撑杆上部之间均卡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杆,同侧的两个第二支撑杆均为交叉设置,同侧的两个第二支撑杆之间均卡接有第一固定杆,四根第一支撑杆上均设有两个第一固定柱,横向同侧的两个第一固定柱之间均卡接有第三支撑杆,八个第一固定柱之间设有甲板防滑机构,防滑套均与同侧的第一支撑杆之间设有用于本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对自身进行限位的固定机构,甲板防滑机构包括有第四支撑杆、第二固定柱、第二固定杆和挂钩,竖向同侧的两个第一固定柱之间均放置有第四支撑杆,上方的两个第四支撑杆上均放置有两组挂钩,下方的两个第四支撑杆上均放置有一组挂钩,每组挂钩均为两个,每组挂钩之间均设有第二固定柱,横向同侧的两个第二固定柱之间均连接有七根用于承载施工人员的第二固定杆。
[0007]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甲板防滑机构还包括有限位杆和第一直线弹簧,挂钩上均滑动式设有用于对挂钩进行限位的限位杆,限位杆均与同侧的挂钩之间连接有第一直线弹簧。
[0008]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固定机构包括有限位套、定位桩、第三固定柱、限位环和第一扭簧,四个防滑套上均设有限位套,限位套上均滑动式设有用于插入地面的定位桩,四根第一支撑杆下侧均设有第三固定柱,第三固定柱上均转动式设有用于对定位桩进行限位的限位环,限位环均与同侧的第三固定柱之间连接有两根第一扭簧。
[0009]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还包括有用于加固本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的稳定性的架腿防滑机构,架腿防滑机构包括有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第四固定柱、第二直线弹簧、直齿条、第五固定柱、第一转轴、直齿轮、第五支撑杆和第二扭簧,四根第一支撑杆下侧均设有第四固定柱,后侧的两个第四固定柱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一伸缩杆,前侧的两个第四固定柱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二伸缩杆,第二伸缩杆均与同侧的第一伸缩杆滑动式连接,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均与同侧的第四固定柱之间连接有第二直线弹簧,两个第一伸缩杆底部和两个第二伸缩杆底部均设有直齿条,四根第一支撑杆下侧均设有第五固定柱,第五固定柱均位于同侧的第四固定柱下方,第五固定柱上均转动式设有用于支撑地面的第五支撑杆,第五支撑杆下侧均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上均设有直齿轮,直齿轮均与同侧的直齿条啮合,第五支撑杆均与同侧的第五固定柱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二扭簧。
[0010]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还包括有用于对直齿条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有第三伸缩杆、第四伸缩杆、第六固定柱、限位块和第三直线弹簧,四根第一支撑杆下侧均设有第六固定柱,后侧的两个第六固定柱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三伸缩杆,前侧的两个第六固定柱上均滑动式设有第四伸缩杆,第四伸缩杆均与同侧的第三伸缩杆滑动式连接,两个第三伸缩杆外侧和两个第四伸缩杆外侧均设有限位块,四个直齿条移动后均与同侧的限位块接触,第三伸缩杆和第四伸缩杆均与同侧的第六固定柱之间连接有第三直线弹簧。
[0011]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还包括有用于方便施工人员爬上本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的攀爬机构,攀爬机构包括有第一导向轮、拉绳、第七固定柱、第二转轴、第二导向轮、第三扭簧、转杆和攀爬杆,左前侧的第一支撑杆下侧设有第一导向轮,左前侧的第一支撑杆上侧设有第七固定柱,第七固定柱右侧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第七固定柱底部设有第二导向轮,第二转轴中部设有转杆,第二转轴与第七固定柱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三扭簧,转杆前侧与左侧的第二伸缩杆前侧之间连接有拉绳,拉绳绕在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上,转杆上均匀间隔设有三根用于攀爬的攀爬杆。
[0012]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还包括有伸缩机构,伸缩机构包括有滑块、第四直线弹簧和第五伸缩杆,转杆内侧滑动式设有用于加长转杆的第五伸缩杆,第五伸缩杆上部后侧设有滑块,第五伸缩杆顶部与转杆之间连接有第四直线弹簧,第四直线弹簧位于转杆内侧。
[0013]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第四支撑杆上均开有至少两个卡孔。
[0014]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15] 1、本发明通过将定位桩插入地面对本设备自身进行限位,避免整个设备发生移动,如此可降低安全隐患;
[0016] 2、本发明通过直齿条向上移动带动直齿轮转动,直齿轮带动第一转轴和第五支撑杆转动,使得第五支撑杆支撑在地面,如此就可辅助第一支撑杆支撑整个设备,加固整个设备的稳定性;
[0017] 3、本发明通过限位块对直齿条进行限位,使得直齿条被阻挡进而不会向下移动复位,如此就可无需施工人员手动对直齿条进行限位;
[0018] 4、当左侧的第二伸缩杆向上移动时,进而通过拉绳带动转杆转动,转杆带动第二转轴和攀爬杆转动,如此便于施工人员通过攀爬杆爬到第二固定杆上;
[0019] 5、本发明通过向下移动滑块,滑块带动第五伸缩杆向下移动来加长转杆,使得施工人员能够借助第五伸缩杆爬上攀爬杆。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发明甲板防滑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发明A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发明固定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6为本发明B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 图7为本发明架腿防滑机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8为本发明C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 图9为本发明架腿防滑机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10为本发明限位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 图11为本发明D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 图12为本发明攀爬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3为本发明E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3] 图14为本发明F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4] 图15为本发明伸缩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5]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防滑套,2、第一支撑杆,3、第二支撑杆,4、第一固定杆,5、第一固定柱,6、第三支撑杆,7、甲板防滑机构,71、第四支撑杆,72、第二固定柱,73、第二固定杆,74、挂钩,75、限位杆,76、第一直线弹簧,8、固定机构,81、限位套,82、定位桩,83、第三固定柱,84、限位环,85、第一扭簧,9、架腿防滑机构,91、第一伸缩杆,92、第二伸缩杆,93、第四固定柱,94、第二直线弹簧,95、直齿条,96、第五固定柱,97、第一转轴,98、直齿轮,99、第五支撑杆,910、第二扭簧,10、限位机构,101、第三伸缩杆,102、第四伸缩杆,103、第六固定柱,104、限位块,105、第三直线弹簧,11、攀爬机构,111、第一导向轮,112、拉绳,113、第七固定柱,114、第二转轴,115、第二导向轮,116、第三扭簧,117、转杆,118、攀爬杆,12、伸缩机构,121、滑块,122、第四直线弹簧,123、第五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7] 实施例1
[0038] 一种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参照图1‑6,包括有防滑套1、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第一固定杆4、第一固定柱5、第三支撑杆6、甲板防滑机构7和固定机构8,四根第一支撑杆2下侧均套有防滑套1,防滑套1用于避免本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打滑,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一支撑杆2上部之间均卡接有两个第二支撑杆3,同侧的两个第二支撑杆3均为交叉设置,同侧的两个第二支撑杆3之间均卡接有第一固定杆4,四根第一支撑杆2上均设有两个第一固定柱5,横向同侧的两个第一固定柱5之间均卡接有第三支撑杆6,八个第一固定柱5之间设有甲板防滑机构7,防滑套1均与同侧的第一支撑杆2之间设有固定机构8,固定机构8用于本建筑工地用防滑脚手架对自身进行限位。
[0039] 参照图3‑4,甲板防滑机构7包括有第四支撑杆71、第二固定柱72、第二固定杆73、挂钩74、限位杆75和第一直线弹簧76,竖向同侧的两个第一固定柱5之间均放置有第四支撑杆71,上方的两个第四支撑杆71上均放置有两组挂钩74,下方的两个第四支撑杆71上均放置有一组挂钩74,每组挂钩74均为两个,每组挂钩74之间均通过螺栓固接有第二固定柱72,横向同侧的两个第二固定柱72之间均连接有七根第二固定杆73,第二固定杆73用于承载施工人员,挂钩74上均滑动式设有限位杆75,限位杆75用于对挂钩74进行限位,限位杆75均与同侧的挂钩74之间连接有第一直线弹簧76,第四支撑杆71上均开有至少两个与限位杆75相卡接的卡孔。
[0040] 参照图5‑6,固定机构8包括有限位套81、定位桩82、第三固定柱83、限位环84和第一扭簧85,四个防滑套1上均通过螺栓固接有限位套81,限位套81上均滑动式设有定位桩82,定位桩82用于插入地面,四根第一支撑杆2下侧均设有第三固定柱83,第三固定柱83上均转动式设有限位环84,限位环84用于对定位桩82进行限位,限位环84均与同侧的第三固定柱83之间连接有两根第一扭簧85。
[0041] 初始状态本设备被拆卸,使用本设备时,首先将本设备搬运至现场进行组装,把两个第二支撑杆3分别卡接在第一固定杆4上,再将第二支撑杆3卡接在第一支撑杆2上,随后将第三支撑杆6均卡接在横向同侧的两个第一固定柱5上,接着将第四支撑杆71均卡接在相近的两个第一固定柱5上,将上方的第二固定杆73、上方的第二固定柱72、上方的限位杆75和上方的第一直线弹簧76通过上方的挂钩74放置在上方的两个第四支撑杆71上,使得上方的限位杆75插入上方同侧的第四支撑杆71的卡孔内,对上方的挂钩74进行固定,再将下方的第二固定杆73、下方的第二固定柱72、下方的限位杆75和下方的第一直线弹簧76通过下方的挂钩74放置在下方的两个第四支撑杆71上,使得下方的限位杆75插入下方同侧的第四支撑杆71的卡孔内,对下方的挂钩74进行固定,如此可避免挂钩74打滑,组装完毕后,转动限位环84,第一扭簧85形变,使得限位环84与定位桩82分离,施工人员就可借助工具将定位桩82插入地面对本设备进行限位,避免整个设备发生移动,设备使用完毕后,复位定位桩82,松开限位环84,进而在第一扭簧85复位的作用下带动限位环84复位,使得限位环84对定位桩82进行限位,然后对整个设备进行拆卸,如此便于施工人员进行运输。
[0042] 实施例2
[004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参照图1、图7、图8和图9,还包括有架腿防滑机构9,架腿防滑机构9包括有第一伸缩杆91、第二伸缩杆92、第四固定柱93、第二直线弹簧94、直齿条95、第五固定柱96、第一转轴97、直齿轮98、第五支撑杆99和第二扭簧910,四根第一支撑杆2下侧均设有第四固定柱93,后侧的两个第四固定柱93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一伸缩杆91,前侧的两个第四固定柱93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二伸缩杆92,第二伸缩杆92均与同侧的第一伸缩杆91滑动式连接,第一伸缩杆91和第二伸缩杆92均与同侧的第四固定柱93之间连接有第二直线弹簧94,两个第一伸缩杆91底部和两个第二伸缩杆92底部均设有直齿条95,四根第一支撑杆2下侧均设有第五固定柱96,第五固定柱96均位于同侧的第四固定柱93下方,第五固定柱96上均转动式设有第五支撑杆99,第五支撑杆99用于支撑地面,第五支撑杆99下侧均设有第一转轴97,第一转轴97上均设有直齿轮98,直齿轮98均与同侧的直齿条95啮合,第五支撑杆99均与同侧的第五固定柱96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二扭簧910。
[0044] 向上移动第一伸缩杆91和第二伸缩杆92,第二直线弹簧94被拉伸,第一伸缩杆91和第二伸缩杆92带动直齿条95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直齿轮98转动,直齿轮98带动第一转轴97转动,进而带动第五支撑杆99转动,使得第五支撑杆99支撑在地面,如此就可辅助第一支撑杆2支撑整个设备,加固整个设备的稳定性,施工人员松开第一伸缩杆91和第二伸缩杆
92,进而在第二直线弹簧94复位的作用下带动第一伸缩杆91、第二伸缩杆92和直齿条95向下移动复位,直齿条95带动直齿轮98反转,进而带动第一转轴97反转,第一转轴97带动第五支撑杆99反转复位。
[0045] 参照图1、图10和图11,还包括有限位机构10,限位机构10包括有第三伸缩杆101、第四伸缩杆102、第六固定柱103、限位块104和第三直线弹簧105,四根第一支撑杆2下侧均设有第六固定柱103,后侧的两个第六固定柱103上均滑动式设有第三伸缩杆101,前侧的两个第六固定柱103上均滑动式设有第四伸缩杆102,第四伸缩杆102均与同侧的第三伸缩杆101滑动式连接,两个第三伸缩杆101外侧和两个第四伸缩杆102外侧均设有限位块104,四个直齿条95移动后均与同侧的限位块104接触,第三伸缩杆101和第四伸缩杆102均与同侧的第六固定柱103之间连接有第三直线弹簧105。
[0046] 当直齿条95向上移动与限位块104接触时,进而向内挤压限位块104,限位块104带动第三伸缩杆101和第四伸缩杆102向内移动,第三直线弹簧105被拉伸,当直齿条95向上移动越过限位块104时,进而在第三直线弹簧105复位的作用下带动限位块104、第三伸缩杆101和第四伸缩杆102向外移动复位,使得限位块104对直齿条95进行限位,使得直齿条95被阻挡进而不会向下移动复位,如此就可无需施工人员手动对直齿条95进行限位,当直齿条
95需要复位时,向内移动第三伸缩杆101和第四伸缩杆102,第三直线弹簧105被拉伸,第三伸缩杆101和第四伸缩杆102带动限位块104向内移动,使得限位块104与直齿条95分离,直齿条95随之复位,接着松开第三伸缩杆101和第四伸缩杆102,进而在第三直线弹簧105复位的作用下带动限位块104、第三伸缩杆101和第四伸缩杆102向外移动复位。
[0047] 参照图1、图12、图13和图14,还包括有攀爬机构11,攀爬机构11包括有第一导向轮111、拉绳112、第七固定柱113、第二转轴114、第二导向轮115、第三扭簧116、转杆117和攀爬杆118,左前侧的第一支撑杆2下侧设有第一导向轮111,左前侧的第一支撑杆2上侧设有第七固定柱113,第七固定柱113右侧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114,第七固定柱113底部焊接有第二导向轮115,第二转轴114中部设有转杆117,第二转轴114与第七固定柱113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三扭簧116,转杆117前侧与左侧的第二伸缩杆92前侧之间连接有拉绳112,拉绳112绕在第一导向轮111和第二导向轮115上,转杆117上均匀间隔设有三根攀爬杆118,攀爬杆118用于攀爬。
[0048] 当左侧的第二伸缩杆92向上移动时,进而通过拉绳112带动转杆117转动,转杆117带动第二转轴114和攀爬杆118转动,第三扭簧116形变,接着施工人员就可通过攀爬杆118爬到第二固定杆73上,当左侧的第二伸缩杆92向下移动复位时,拉绳112被放松,进而在第三扭簧116复位的作用下带动转杆117、第二转轴114和攀爬杆118反转复位。
[0049] 参照图1和图15,还包括有伸缩机构12,伸缩机构12包括有滑块121、第四直线弹簧122和第五伸缩杆123,转杆117内侧滑动式设有第五伸缩杆123,第五伸缩杆123用于加长转杆117,第五伸缩杆123上部后侧设有滑块121,第五伸缩杆123顶部与转杆117之间连接有第四直线弹簧122,第四直线弹簧122位于转杆117内侧。
[0050] 向下移动滑块121,第四直线弹簧122被拉伸,滑块121带动第五伸缩杆123向下移动,进而加长转杆117,使得施工人员能够借助第五伸缩杆123爬上攀爬杆118,当施工人员松开滑块121和第五伸缩杆123时,进而在第四直线弹簧122复位的作用下带动第五伸缩杆123和滑块121复位。
[0051]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实施范围,故凡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包括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