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及污泥沉淀池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618976.1

文献号 : CN11425976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周宇菘何国钢邹蓉左青陶镇曹海鹏杨坤

申请人 : 曲誉环境综合治理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及污泥沉淀池,包括安装于沉淀池底部的污泥排出管、N块设置于沉淀池底部的导流分隔板,N大于等于1;其中,N块导流分隔板沿污泥排出管的轴线方向间隔排布,N块导流分隔板将沉淀池分隔成N+1个相互独立的污泥处理室,污泥排出管包括N+1个与污泥处理室对应设置的排污子管,其中第i个排污子管穿过沉淀池的排污管接口以及与排污管接口相邻的i‑1个导流分隔板,以使排污子管的进污口连通第i个污泥处理室,其中1≤i≤N,通过将沉淀池底部分隔成多个独立的污泥处理室,由独立的排污子管排除,解决了现有污泥排出管的抽吸口采用单斜口存在回流死区,导致污泥回流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沉淀池底部的污泥排出管、N块设置于所述沉淀池底部的导流分隔板,N大于等于1;其中,

N块所述导流分隔板沿所述污泥排出管的轴线方向间隔排布,N块所述导流分隔板将所述沉淀池分隔成N+1个相互独立的污泥处理室;

所述污泥排出管包括N+1个与所述污泥处理室对应设置的排污子管;其中第i个所述排污子管穿过所述沉淀池的排污管接口以及与所述排污管接口相邻的i‑1个所述导流分隔板,以使所述排污子管的进污口连通第i个所述污泥处理室,其中1≤i≤N;

所述排污子管的出污口通过排污抽吸管与抽吸装置连接,以提供抽吸负压;

所述N+1个排污子管沿竖直方向依次堆叠;

每个所述排污子管的截流面积一致,每个所述污泥处理室的容积一致;

每块所述导流分隔板均开设有供所述排污子管贯穿的通孔;其中,第N+1排污子管的进污口与第N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且尺寸相配合,以使所述第N+1排污子管的外壁与所述第N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孔壁密封连接,所述第N+1排污子管的管体依次穿过第N‑1至第1导流分隔板以及所述沉淀池的排污管接口,伸出至所述沉淀池外侧;第j排污子管的进污口与所述第j‑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第j排污子管的管体依次穿过第j‑2导流分隔板至第1导流分隔板以及所述沉淀池的排污管接口,伸出至所述沉淀池外侧,所述第j‑1导流分隔板上的通孔的尺寸,与所述第j排污子管的进污口以及第j+1至第N+1个排污子管管径的堆叠尺寸之和相配合,以使所述第j排污子管至第N+1个排污子管的外壁均与所述第j‑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孔壁密封连接,其中,2≤j≤N;第1排污子管的进污口与所述沉淀池的排污管接口平齐,所述1排污子管自所述排污管接口伸出至所述沉淀池外侧,所述排污管接口的尺寸与所述第1排污子管的进污口以及第2至第N+1个排污子管管径的堆叠尺寸之和相匹配,以使所述第1排污子管至第N+1个排污子管的外壁均与所述排污管接口的孔壁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其特征在于,第N+1排污子管的进污口与第N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且尺寸相配合,以使所述第N+1排污子管的外壁与所述第N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孔壁密封连接,所述第N+1排污子管的出污口与第N‑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且第N+1排污子管的出污口尺寸小于所述第N‑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尺寸,以使所述第N+1排污子管的出污口与第N排污子管的进污口的底部连通;第j排污子管的进污口与第j‑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且尺寸相配合,以使所述第j排污子管的外壁与所述第j‑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孔壁密封连接,第j排污子管的进污口尺寸大于第j+1排污子管的出污口尺寸,以使所述第j+1排污子管的出污口与所述第j排污子管的进污口的底部连通,所述第j排污子管的出污口与第j‑2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且所述第j排污子管的出污口尺寸小于所述第j‑2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尺寸,以使所述第j排污子管的出污口与第j‑1排污子管的进污口的底部连通,其中,3≤j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分隔板的数量为3块,所述污泥处理室的数量为4个,所述排污子管的数量为4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其特征在于,第1排污子管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第2排污子管的横截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状,第3排污子管的横截面呈下大上小的梯形状,第4排污子管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排污子管的底板与第2排污子管的顶板共用同一块板,所述第j排污子管的底板与第j+1排污子管的顶板共用同一板,第N排污子管的底板与所述第N+1排污子管的顶板共用同一块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排出管伸入至所述沉淀池内部的抽吸长度与所述沉淀池的底板的长度一致。

7.一种污泥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所述沉淀池本体上开设有供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的污泥排出管贯穿的排污管接口,所述污泥排出管自所述排污管接口向沉淀池内伸入预设抽吸长度。

说明书 :

一种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及污泥沉淀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及污泥沉淀池。

背景技术

[0002] 污泥是污水处理工艺中的世界难题,污泥处理设备投资占水处理工艺中的46%~60%,而VFL垂直流迷宫系统通过设备的迷宫结构实现了扰流机理,结合我国特色食泥菌种的生物水处理技术,可以实现生物菌种在厌氧、喜氧和富氧的“迷宫”中“自养生息”的环境下“愉快”食泥,根据鱼鳃过滤原理,仿生设计功能分子腮的“集水自压”式超滤系统,可以使外排放的水质达到甚至超过“膜”过滤工艺水平,从而实现投资大幅度地降低,使污水处理达到“可饮用”的高标准,通过控制溶解氧、污泥回流以及氧化还原电位或三者的结合来管理整个系统,利用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构建出独特的整体性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污水处理的节能与环境友好。
[0003] 现有VFL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管采用单斜口形式,污泥回流时存在回流死区,导致沉淀池底部污泥回流区域流体动力分布不均匀,沉淀池内污泥回流使用效率低。
[0004] 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及污泥沉淀池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及污泥沉淀池,以解决现有VFL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管采用单斜口形式,污泥回流时存在回流死区,导致沉淀池底部污泥回流区域流体动力分布不均匀,沉淀池内污泥回流使用效率低的问题。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及污泥沉淀池,包括安装于沉淀池底部的污泥排出管、N块设置于所述沉淀池底部的导流分隔板,N大于等于1;其中,
[0007] N块所述导流分隔板沿所述污泥排出管的轴线方向间隔排布,N块所述导流分隔板将所述沉淀池分隔成N+1个相互独立的污泥处理室;
[0008] 所述污泥排出管包括N+1个与所述污泥处理室对应设置的排污子管;其中第i个所述排污子管穿过所述沉淀池的排污管接口以及与所述排污管接口相邻的i‑1个所述导流分隔板,以使所述排污子管的进污口连通第i个所述污泥处理室,其中1≤i≤N;
[0009] 所述排污子管的出污口通过排污抽吸管与抽吸装置连接,以提供抽吸负压。
[0010] 优选地,所述N+1个排污子管沿竖直方向依次堆叠。
[0011] 优选地,每个所述排污子管的截流面积一致,每个所述污泥处理室的容积一致。
[0012] 优选地,每块所述导流分隔板均开设有供所述排污子管贯穿的通孔;其中,第N+1排污子管的进污口与第N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且尺寸相配合,以使所述第N+1排污子管的外壁与所述第N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孔壁密封连接,所述第N+1排污子管的管体依次穿过第N‑1至第1导流分隔板以及所述沉淀池的排污管接口,伸出至所述沉淀池外侧;第j排污子管的进污口与所述第j‑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第j排污子管的管体依次穿过第j‑2导流分隔板至第1导流分隔板以及所述沉淀池的排污管接口,伸出至所述沉淀池外侧,所述第j‑1导流分隔板上的通孔的尺寸,与所述第j排污子管的进污口以及第j+1至第N+1个排污子管管径的堆叠尺寸之和相配合,以使所述第j排污子管至第N+1个排污子管的外壁均与所述第j‑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孔壁密封连接,其中,2≤j≤N;第1排污子管的进污口与所述沉淀池的排污管接口平齐,所述1排污子管自所述排污管接口伸出至所述沉淀池外侧,所述排污管接口的尺寸与所述第1排污子管的进污口以及第2至第N+1个排污子管管径的堆叠尺寸之和相匹配,以使所述第1排污子管至第N+1个排污子管的外壁均与所述排污管接口的孔壁密封连接。
[0013] 优选地,第N+1排污子管的进污口与第N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且尺寸相配合,以使所述第N+1排污子管的外壁与所述第N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孔壁密封连接,所述第N+1排污子管的出污口与第N‑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且第N+1排污子管的出污口尺寸小于所述第N‑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尺寸,以使所述第N+1排污子管的出污口与第N排污子管的进污口的底部连通;第j排污子管的进污口与第j‑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且尺寸相配合,以使所述第j排污子管的外壁与所述第j‑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孔壁密封连接,第j排污子管的进污口尺寸大于第j+1排污子管的出污口尺寸,以使所述第j+1排污子管的出污口与所述第j排污子管的进污口的底部连通,所述第j排污子管的出污口与第j‑2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且所述第j排污子管的出污口尺寸小于所述第j‑2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尺寸,以使所述第j排污子管的出污口与第j‑1排污子管的进污口的底部连通,其中,3≤j≤N;第1排污子管的进污口与所述沉淀池的排污管接口平齐,且尺寸相配合,以使所述第1排污子管的外壁与所述排污管接口的孔壁密封连接,所述第1排污子管的进污口尺寸大于第2排污子管的出污口尺寸,以使所述第2排污子管的出污口与所述第1排污子管的进污口的底部连通,所述第1排污子管自所述排污管接口伸出至所述沉淀池外侧并通过所述排污抽吸管与所述抽吸装置连接。
[0014] 优选地,所述导流分隔板的数量为3块,所述污泥处理室的数量为4个,所述排污子管的数量为4个。
[0015] 优选地,第1排污子管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第2排污子管的横截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状,第3排污子管的横截面呈下大上小的梯形状,第4排污子管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0016] 优选地,所述第1排污子管的底板与第2排污子管的顶板共用同一块板,所述第j排污子管的底板与第j+1排污子管的顶板共用同一板,第N‑1排污子管的底板与所述第N排污子管的顶板共用同一块板。
[0017] 优选地,所述污泥排出管伸入至所述沉淀池内部的抽吸长度与所述沉淀池的底板的长度一致。
[0018]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污泥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还包括如上述的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所述沉淀池本体上开设有供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的污泥排出管贯穿的排污管接口,所述污泥排出管自所述排污管接口向沉淀池内伸入预设抽吸长度。
[001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20] 本发明提供一种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及污泥沉淀池,通过在淀池底部设置N块设置于沉导流分隔板,N大于等于1,N块导流分隔板沿污泥排出管的轴线方向间隔排布,N块导流分隔板将沉淀池分隔成N+1个相互独立的污泥处理室,污泥排出管包括N+1个与污泥处理室对应设置的排污子管,其中第i个排污子管穿过沉淀池的排污管接口以及与排污管接口相邻的i‑1个导流分隔板,以使排污子管的进污口连通第i个污泥处理室,其中1≤i≤N,通过将沉淀池底部分隔成多个独立的污泥处理室,由独立的排污子管排除,解决了现有污泥排出管的抽吸口采用单斜口存在回流死区,导致沉淀池底部污泥回流区域分布不均匀,污泥回流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本申请的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结构紧凑、简单、适用性好。

附图说明

[002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去掉一块沉淀池侧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另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污泥排出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6] 本发明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0027] 附图标号说明:
[0028] 10、沉淀池;100、沉淀池本体;110、排污管接口;120、污泥排出管;121、排污子管;122、第1排污子管;123、第j排污子管;124、第N+1排污子管;130、导流分隔板;131、第1导流分隔板;132、第j导流分隔板;133、第N导流分隔板;140、污泥处理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30]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1]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2]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3] 请参阅附图1‑4,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的一种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及污泥沉淀池10,包括安装于沉淀池10底部的污泥排出管120、N块设置于所述沉淀池10底部的导流分隔板130,N大于等于1;其中,N块所述导流分隔板130沿所述污泥排出管120的轴线方向间隔排布,N块所述导流分隔板130将所述沉淀池10分隔成N+1个相互独立的污泥处理室140。需要注意的是,导流分隔板130的数量视实际需要而定,作为变量,导流分隔板130的数量可以为一块,也可以是多块,N个导流分隔板130将沉淀池底部分隔为N+1个相互独立的污泥处理室140。
[0034] 所述污泥排出管120包括N+1个与所述污泥处理室140对应设置的排污子管121;其中第i个所述排污子管121穿过所述沉淀池10的排污管接口110以及与所述排污管接口110相邻的i‑1个所述导流分隔板130,以使所述排污子管121的进污口连通第i个所述污泥处理室140,其中1≤i≤N。值得注意的是,排污子管121的数量应当与污泥处理室140的数量相对应,以使每个排污子管121对应连通有一个污泥处理室140。
[0035] 所述排污子管121的出污口(图未标示)通过排污抽吸管(图未示出)与抽吸装置(图未示出)连接,以提供抽吸负压。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所述排污子管121可以单独设置一个排污抽吸管与抽吸装置连接,也可以将多个排污子管121集成为与同一个排污抽吸管与抽吸装置连接,具体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0036] 本申请通过在所述沉淀池10内设置N块设置于所述沉淀池10底部的导流分隔板130,N块所述导流分隔板130沿所述污泥排出管120的轴线方向间隔排布,N块所述导流分隔板130将所述沉淀池10分隔成N+1个相互独立的污泥处理室140,其中第i个所述排污子管
121穿过所述沉淀池10的排污管接口110以及与所述排污管接口110相邻的i‑1个所述导流分隔板130,以使所述排污子管121的进污口连通第i个所述污泥处理室140,每个所述污泥处理室140的污水由独立的排污子管121进行输送,对污泥排出管120的抽吸口区域的流体动力分布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沉淀池10底面污泥的抽吸均匀性,达到污泥排放时减小对沉淀池10水体的扰动,提高了污泥利用效率。
[0037] 作为本发明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N+1个排污子管121沿竖直方向依次堆叠。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N+1个排污子管121按照需要的排布方式进行排布。
[0038] 作为本发明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每个所述排污子管121的截流面积一致,每个所述污泥处理室140的容积一致。为进一步的提高污泥排出管120的抽吸口流体均匀性,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每个所述排污子管121的截流面积设置为一致,每个所述污泥处理室140的容积设置为一致。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需要,例如根据最佳流体力学分析将每个排污子管121的截流面积设置为不一致。
[0039] 作为本发明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提高污泥排出管120的抽吸口流体均匀性,以消除传统污泥排出管的抽吸口采用单斜口存在回流死区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如下:
[0040] 每块所述导流分隔板130均开设有供所述排污子管121贯穿的通孔(图未标示);
[0041] 其中,第N+1排污子管124的进污口与第N导流分隔板130的通孔平齐,且尺寸相配合,以使所述第N+1排污子管124的外壁与所述第N导流分隔板133的通孔孔壁密封连接,所述第N+1排污子管124的管体依次穿过第N‑1至第1导流分隔板130以及所述沉淀池10的排污管接口110,伸出至所述沉淀池10外侧。例如,请参考图2中,取N=3的具体示例;最右边的第3块导流分隔板为所述第N导流分隔板133,最左边的第1块导流分隔板为所述第1导流分隔板131,其余导流分隔板130以此类推进行命名排列。最上方的第1个排污子管为所述第1排污子管122,位于最下方的排污子管为所述第N+1排污子管124,其余排污子管121以此类推进行命名排列。
[0042] 第j排污子管123的进污口与所述第j‑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第j排污子管123的管体依次穿过第j‑2至第1导流分隔板130以及所述沉淀池10的排污管接口110,伸出至所述沉淀池10外侧,所述第j‑1导流分隔板上的通孔的尺寸,与所述第j排污子管123的进污口以及第j+1至第N+1个排污子管管径的堆叠尺寸之和相配合,以使所述第j排污子管123至第N+1个排污子管的外壁均与所述第j‑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孔壁密封连接,其中,2≤j≤N。例如,图2中,定义最右边的第2块板为第j块导流分隔板,紧邻其左边的导流分隔板130为所述第j‑1导流分隔板,其余以此类推。
[0043] 第1排污子管122的进污口与所述沉淀池10的排污管接口110平齐,所述第1排污子管121自所述排污管接口110伸出至所述沉淀池10外侧,所述排污管接口110的尺寸与所述第1排污子管122的进污口以及第2排污子管至第N+1排污子管124管径的堆叠尺寸之和相匹配,以使所述第1排污子管121至第N+1个排污子管的外壁均与所述排污管接口110的孔壁密封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1导流分隔板131为靠近所述排污管接口110一侧的导流分隔板130,所述第N导流分隔板为远离所述排污管接口110一侧的导流分隔板130。第1排污子管
122为位于最上方的排污子管121,第N+1排污子管124为位于最下方的排污子管121。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形式的定义方式,例如将本实施例中的相反方向定义为序列排布方向。
[0044] 作为本发明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第N+1排污子管124的进污口与第N导流分隔板130的通孔平齐,且尺寸相配合,以使所述第N+1排污子管124的外壁与所述第N导流分隔板
133的通孔孔壁密封连接,所述第N+1排污子管124的出污口与第N‑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且第N+1排污子管124的出污口尺寸小于所述第N‑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尺寸,以使所述第N+1排污子管124的出污口与所述第N排污子管的进污口的底部连通。例如,请继续参考图2中,取N=3的具体示例;最右边的第3块导流分隔板为所述第N导流分隔板133,最左边的第1块导流分隔板为所述第1导流分隔板131,其余导流分隔板130以此类推进行命名排列。最上方的第1个排污子管为所述第1排污子管122,但其长度为自沉淀池的排污管接口110向外延伸的长度,位于最下方的排污子管为所述第N+1排污子管124,其长度为位于最右边的污泥处理室140内的长度,其余排污子管121以此类推进行命名排列,并依次首尾相接。
[0045] 第j排污子管123的进污口与第j‑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且尺寸相配合,以使所述第j排污子管132的外壁与所述第j‑1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孔壁密封连接,第j排污子管123的进污口尺寸大于第j+1排污子管的出污口尺寸,以使所述第j+1排污子管的出污口与所述第j排污子管123的进污口的底部连通,所述第j排污子管123的出污口与第j‑2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平齐,且所述第j排污子管123的出污口尺寸小于所述第j‑2导流分隔板的通孔尺寸,以使所述第j排污子管123的出污口与所述第j‑1排污子管的进污口的底部连通,其中,3≤j≤N。例如,图2中,定义最右边的第2块板为第j块导流分隔板,紧邻其左边的导流分隔板130为所述第j‑1导流分隔板,其余以此类推。
[0046] 第1排污子管122的进污口与所述沉淀池10的排污管接口110平齐,且尺寸相配合,以使所述第1排污子管122的外壁与所述排污管接口110的孔壁密封连接,所述第1排污子管122的进污口尺寸大于第2排污子管的出污口尺寸,以使所述第2排污子管的出污口与所述第1排污子管122的进污口的底部连通,所述第1排污子管122自所述排污管接口110伸出至所述沉淀池10外侧并通过所述排污抽吸管与所述抽吸装置连接。换而言之,通过将多个排污子管121设置为首尾相接的方式进行排污,同样能够解决传统污泥排出管采用单斜口存在回流死区的问题。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第1导流分隔板131为靠近所述排污管接口110一侧的导流分隔板130,所述第N导流分隔板为远离所述排污管接口110一侧的导流分隔板
130。第1排污子管122为位于最上方的排污子管121,第N+1排污子管124为位于最下方的排污子管121。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形式的定义方式,例如将本实施例中的相反方向定义为序列排布方向。
[0047] 作为本发明一具体示例,所述导流分隔板130的数量为3块,所述污泥处理室140的数量为4个,所述排污子管121的数量为4个。进一步地,第1排污子管122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第2排污子管(图未标示)的横截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状,第3排污子管(图未标示)的横截面呈下大上小的梯形状,第4排污子管(图未标示)的横截面为半圆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分隔板130、所述污泥处理室140以及排污子管121的数量、每根所述排污子管121的横截面形状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设定,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导流分隔板130以及排污子管121数量的增加,污泥排出管120的抽吸口区域的流体动力分布均匀性也随之增加,从而沉淀池10底面污泥的抽吸均匀性也随之增加,污泥排放时对沉淀池10水体的扰动也随之降低。
[0048] 作为本发明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1排污子管122的底板与第2排污子管的顶板共用同一块板,所述第j排污子管123的底板与第j+1排污子管的顶板共用同一板,第N‑1排污子管的底板与所述第N排污子管124的顶板共用同一块板。
[0049] 需要注意的是,为进一步地节省材料,提高整个装置的紧凑化程度,充分利用空间,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第1排污子管122的底板与第2排污子管的顶板共用同一块板,所述第j排污子管123的底板与第j+1排污子管的顶板共用同一板,第N‑1排污子管的底板与所述第N排污子管124的顶板共用同一块板。从空间来看,呈现出多个排污子管121沿竖直方向依次堆叠形成一根大的污泥排出管120的形式。
[0050] 进一步地,所述污泥排出管120伸入至所述沉淀池10内部的抽吸长度与所述沉淀池10的底板的长度一致。可以理解的是,污泥排出管120伸入至所述沉淀池10内部的抽吸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005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沉淀池10,包括沉淀池本体100,还包括如上述的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图未标示),所述沉淀池本体100上开设有供沉淀池10污泥回流抽吸装置的污泥排出管120贯穿的排污管接口110,所述污泥排出管120自所述排污管接口110向沉淀池10内伸入预设抽吸长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是VFL沉淀池污泥回流领域,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应用于其他抽吸污泥/污水等存在回流死区的领域,均可以将本申请中的沉淀池污泥回流抽吸装置进行适应性调整进行应用。
[0052]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