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计算机装置和存储介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675887.0

文献号 : CN11426836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苏智威梁锦涛吕东

申请人 : 广州爱浦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计算机装置和存储介质,通信数据传输方法包括获取通信数据,确定通信数据的时延容忍度,根据时延容忍度确定目标轨道,确定运行在目标轨道上的目标卫星,以及将通信数据发送至目标卫星等步骤。本发明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通过根据时延容忍度确定目标轨道,且时延容忍度越长则目标轨道的运行轨道距离,那么延容忍度越长则确定的目标卫星的通信时延越长,能够在满足时延要求、保障通信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通信卫星的资源,提高通信卫星的利用率,从而提高通信网络的整体传输效率。本发明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技术领域。

权利要求 :

1.一种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包括:获取通信数据;

确定所述通信数据的时延容忍度;

根据所述时延容忍度确定目标轨道;

确定目标卫星;所述目标卫星运行在所述目标轨道上;

将所述通信数据发送至所述目标卫星;

所述确定所述通信数据的时延容忍度,包括:对所述通信数据进行解析,获得时延标记信息;所述时延标记信息由所述通信数据对应的发送源添加至所述通信数据中;

根据所述时延标记信息确定所述时延容忍度;

所述根据所述时延容忍度确定目标轨道,包括:根据所述时延容忍度的长度,确定第一目标轨道距离和第二目标轨道距离;所述第一目标轨道距离与所述时延容忍度的长度正相关,所述第二目标轨道距离与所述时延容忍度的长度负相关;

查找出第一卫星轨道和第二卫星轨道;所述第一卫星轨道为运行轨道距离为所述第一目标轨道距离的卫星轨道,所述第二卫星轨道为运行轨道距离为所述第二目标轨道距离的卫星轨道;

优先将所述第一卫星轨道确定为所述目标轨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通信数据的时延容忍度,包括:识别所述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

根据所述通信业务类型确定所述时延容忍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通信数据的时延容忍度,还包括:对所述识别所述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的过程进行计时,获得识别时长;

根据所述识别时长降低所述时延容忍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时延容忍度确定目标轨道,包括:根据所述时延容忍度的长度,确定第一目标轨道距离;所述第一目标轨道距离与所述时延容忍度的长度正相关;

查找出第一卫星轨道作为所述目标轨道;所述第一卫星轨道为运行轨道距离为所述第一目标轨道距离的卫星轨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优先将所述第一卫星轨道确定为所述目标轨道,包括:当所述第一卫星轨道中运行的通信卫星可用,将所述第一卫星轨道确定为所述目标轨道;

当所述第一卫星轨道中运行的通信卫星不可用,将所述第二卫星轨道确定为所述目标轨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通信数据发送至所述目标卫星,包括:生成请求头;所述请求头用于请求所述目标卫星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路由转发;

将所述请求头加载到所述通信数据;

向所述目标卫星发送加载了所述请求头的所述通信数据。

7.一种计算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加载所述至少一个程序以执行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

8.一种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在由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

说明书 :

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计算机装置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卫星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计算机装置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0002] 在卫星通信中,通信卫星是通信链路中的重要环节,通信卫星传输通信数据的过程贡献了通信数据的整个传输过程的大部分时延,而且通信卫星相对地面核心网具有性能弱、资源紧张等特点,数据承载力更低,因此通信数据到达通信卫星环节时容易出现信号堵塞等问题。目前的卫星通信相关技术中,需要使用复杂的路由算法进行链路路径规划,所产生的通信时延更长,尤其是在需要通信卫星执行路由算法时,将占用本来就已经紧张的资源,使得通信数据的传输效率下降。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目前的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卫星利用率低、通信网络整体传输效率低等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计算机装置和存储介质。
[0004]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一种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0005] 获取通信数据;
[0006] 确定所述通信数据的时延容忍度;
[0007] 根据所述时延容忍度确定目标轨道;
[0008] 确定目标卫星;所述目标卫星运行在所述目标轨道上;
[0009] 将所述通信数据发送至所述目标卫星。
[0010] 进一步地,所述确定所述通信数据的时延容忍度,包括:
[0011] 识别所述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
[0012] 根据所述通信业务类型确定所述时延容忍度。
[0013] 进一步地,所述确定所述通信数据的时延容忍度,还包括:
[0014] 对所述识别所述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的过程进行计时,获得识别时长;
[0015] 根据所述识别时长降低所述时延容忍度。
[0016]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时延容忍度确定目标轨道,包括:
[0017] 根据所述时延容忍度的长度,确定第一目标轨道距离;所述第一目标轨道距离与所述时延容忍度的长度正相关;
[0018] 查找出第一卫星轨道作为所述目标轨道;所述第一卫星轨道为运行轨道距离为所述第一目标轨道距离的卫星轨道。
[0019] 进一步地,所述确定所述通信数据的时延容忍度,包括:
[0020] 对所述通信数据进行解析,获得时延标记信息;所述时延标记信息由所述通信数据对应的发送源添加至所述通信数据中;
[0021] 根据所述时延标记信息确定所述时延容忍度。
[0022]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时延容忍度确定目标轨道,包括:
[0023] 根据所述时延容忍度的长度,确定第一目标轨道距离和第二目标轨道距离;所述第一目标轨道距离与所述时延容忍度的长度正相关,所述第二目标轨道距离与所述时延容忍度的长度负相关;
[0024] 查找出第一卫星轨道和第二卫星轨道;所述第一卫星轨道为运行轨道距离为所述第一目标轨道距离的卫星轨道,所述第二卫星轨道为运行轨道距离为所述第二目标轨道距离的卫星轨道;
[0025] 优先将所述第一卫星轨道确定为所述目标轨道。
[0026] 进一步地,所述优先将所述第一卫星轨道确定为所述目标轨道,包括:
[0027] 当所述第一卫星轨道中运行的通信卫星可用,将所述第一卫星轨道确定为所述目标轨道;当所述第一卫星轨道中运行的通信卫星不可用,将所述第二卫星轨道确定为所述目标轨道。
[0028] 进一步地,所述将所述通信数据发送至所述目标卫星,包括:
[0029] 生成请求头;所述请求头用于请求所述目标卫星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路由转发;
[0030] 将所述请求头加载到所述通信数据;
[0031] 向所述目标卫星发送加载了所述请求头的所述通信数据。
[0032]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一种计算机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至少一个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加载所述至少一个程序以执行实施例中的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
[0033]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一种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在由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实施例中的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
[003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实施例中的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通过根据时延容忍度确定目标轨道,且时延容忍度越长则目标轨道的运行轨道距离,那么延容忍度越长则确定的目标卫星的通信时延越长,能够在满足时延要求、保障通信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通信卫星的资源,提高通信卫星的利用率,从而提高通信网络的整体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0035] 图1为实施例中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0036] 图2为实施例中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8] S1.获取通信数据;
[0039] S2.确定通信数据的时延容忍度;
[0040] S3.根据时延容忍度确定目标轨道;
[0041] S4.确定目标卫星;目标卫星运行在目标轨道上;
[0042] S5.将通信数据发送至目标卫星。
[0043] 步骤S1‑S5可由通信数据传输链路中的某一个节点执行。例如,用户终端A需要将通信数据发送至用户终端B,在用户终端A和用户终端B能够直接与通信卫星连接的情况下,通信数据传输链路的一种情况是用户终端A‑通信卫星1‑‑通信卫星2‑用户终端B,在用户终端A和用户终端B不与通信卫星直接连接,用户终端A和用户终端B经过5G核心网与通信卫星连接的情况下,通信数据传输链路的一种情况是用户终端A‑地面核心网1‑通信卫星1‑‑通信卫星2‑地面核心网2‑用户终端B。可由通信数据传输链路中某个通信卫星的上一个节点,例如用户终端A(通信卫星1的上一节点)、地面核心网1(通信卫星1的上一节点)或者通信卫星1(通信卫星2的上一节点)执行步骤S1‑S5。
[0044] 步骤S1中,如果通信数据传输方法的执行主体是用户终端A,也就是通信数据传输链路的起点,可由用户终端A运行的程序软件生成通信数据,或者接收用户输入的通信数据;如果通信数据传输方法的执行主体是通信卫星1或者地面核心网1,也就是,通信数据传输链路的某个中间节点,可由通信卫星1或者地面核心网1接收通信数据传输链路的上一节点路由转发过来的通信数据。具体地,通信数据是指在传输链路中传输的数据,其具体可以是文本数据、图像数据、声音数据和指令等各种类型。
[0045] 步骤S2中,通信数据传输方法的执行主体确定通信数据的时延容忍度,时延容忍度可以表示通信数据在整个传输链路的传输过程中,或者在传输链路中的当前节点向下一节点路由转发的过程中能够接受的时延,时延容忍度可以使用毫秒等时间单位表示。时延容忍度可以根据客观因素确定,也可以根据主观因素确定。例如,如果通信数据在整个传输链路的传输过程中的时延或者从当前节点向下一节点路由转发的过程中的时延超过一个时延阈值,会导致通信质量下降至不能接受、通信数据的实时性下降导致失去价值、通信数据的时延过大影响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等后果,那么可以根据这些客观因素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时延容忍度作为时延阈值,例如根据历史经验值或者通信网络的性能参数计算机得到时延容忍度;如果通信数据在整个传输链路的传输过程中的时延或者从当前节点向下一节点路由转发的过程中的时延超过一个时延阈值,会导致网络视频卡顿、网络游戏体验差等后果,那么可以根据这些主观因素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时延容忍度作为时延阈值,例如根据用户对网络游戏体验等的主观感受设定时延容忍度。
[0046] 如果根据客观因素设定时延容忍度,那么用户终端、5G核心网或者通信卫星等执行主体在执行步骤S2,也就是确定通信数据的时延容忍度这一步骤时,具体可以执行以下步骤:
[0047] S201A.识别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
[0048] S202A.根据通信业务类型确定时延容忍度。
[0049] 步骤S201A中,用户终端、5G核心网或者通信卫星等执行主体可以在获取权限后对通信数据进行解析,从而识别通信数据的数据类型以及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例如,当识别到通信数据的数据类型包含文本数据,可以确定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为邮件、短信或者传真等业务;当识别到通信数据的数据类型包含视频流,可以确定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为网络视频或者网络聊天等业务;当识别到通信数据的数据类型包含语音流,可以确定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为网络电话等业务;当识别到通信数据的数据类型包含控制指令流,可以确定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为远程控制等业务。
[0050] 步骤S202A中,邮件、短信或者传真等业务对通信时延的敏感程度低,即使是实际通信时延较高也不会导致用户体验明显变差或者影响通信过程正常进行等严重后果,因此如果步骤S201A中识别出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为邮件、短信或者传真等业务,那么步骤S202A中可以确定时延容忍度为1000ms等较高的数值;网络视频、网络聊天、网络电话和远程控制等业务对通信时延的敏感程度高,如果实际通信时延较高会导致用户体验严重下降甚至无法正常进行通信过程等后果,因此如果步骤S201A中识别出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为网络视频、网络聊天、网络电话或者远程控制等业务,那么步骤S202A中可以确定时延容忍度为200ms等较低的数值。
[0051] 在执行步骤S201A‑S202A的基础上,还可以执行以下步骤:
[0052] S203A.对识别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的过程进行计时,获得识别时长;
[0053] S204A.根据识别时长降低时延容忍度。
[0054] 如果存在通信数据的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或被加密等情况,导致步骤S201A中对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的识别过程耗时较长,可以执行步骤S203A‑S204A。
[0055] 步骤S203A可以与步骤S201A同时执行,具体地,在开始执行步骤S201A的时候就开始计时,直至执行步骤S201A识别出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之后结束计时,计时所得的长度为识别时长。步骤S204A中,根据识别时长降低时延容忍度,具体地,将执行步骤S202A所得的时延容忍度减去识别时长,所得的结果作为新的时延容忍度,在执行后续步骤S3‑S45时都使用这个新的时延容忍度。
[0056] 由于对识别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的过程中,通信数据停留在用户终端、5G核心网或者通信卫星等执行主体中,并没有在节点之间进行路由转发,但是对识别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的过程却消耗了时间,这样原先的时延容忍度便不能反映通信数据对节点之间进行路由转发的时延的真实需求。在对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的识别过程耗时较长的情况下,通过执行步骤S203A‑S204A,可以降低时延容忍度,降低后的时延容忍度能反映通信数据对节点之间进行路由转发的时延的真实需求,从而避免对识别通信数据对应的通信业务类型的过程的耗时带来的偏差。
[0057] 本实施例中,无论是根据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确定时延容忍度,在执行步骤S3,也就是根据时延容忍度确定目标轨道这一步骤时,都可以执行以下步骤:
[0058] S301A.根据时延容忍度的长度,确定第一目标轨道距离;第一目标轨道距离与时延容忍度的长度正相关;
[0059] S302A.查找出第一卫星轨道作为目标轨道;第一卫星轨道为运行轨道距离为第一目标轨道距离的卫星轨道。
[0060] 步骤S301A中,可以通过查询预设的数据表的方式,根据时延容忍度的长度查询得到相应的第一目标轨道距离,数据表中所存储的时延容忍度的长度与第一目标轨道距离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即时延容忍度的长度越大,则第一目标轨道距离越大;也可以将时延容忍度的长度代入一个单调递增的函数计算得到第一目标轨道距离,时延容忍度的长度越大,则第一目标轨道距离越大。
[0061] 步骤S302A中,可以从星历图中查询当前或者未来一段时间段内,运行轨道距离等于第一目标轨道距离的卫星轨道有哪些,查询得到的卫星轨道为第一卫星轨道,然后将查询得到的第一卫星轨道确定为目标轨道,这样在执行步骤S4时,运行在第一卫星轨道上的卫星被确定为目标卫星,执行步骤S5时,目标卫星即运行在第一卫星轨道上的卫星被确定为路由的下一跳,向通信数据发送至目标卫星即运行在第一卫星轨道上的卫星。
[0062] 步骤S302A中,视步骤S1‑S5的执行主体的不同,“运行轨道距离”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如果步骤S1‑S5的执行主体是位于地面的用户终端或者5G核心网等节点,那么“运行轨道距离”可以指卫星轨道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即卫星轨道的高度。参照图2,其中包括高轨卫星(GEO,高度大于20000公里)、中轨卫星(MEO,高度在1000公里到20000公里之间)和低轨卫星(LEO,高度小于1000公里)。一般来说,在同一时间内,低轨卫星的业务最繁忙,中轨卫星的业务处于中等水平,高轨卫星的业务最空闲。
[0063] 对于位于地面的用户终端或者5G核心网等执行主体来说,高轨卫星的运行轨道距离最大,以高轨卫星作为路由的下一跳,执行主体将通信数据发送至高轨卫星所产生的时延也就最大;中轨卫星的运行轨道距离中等,以中轨卫星作为路由的下一跳,执行主体将通信数据发送至中轨卫星所产生的时延中等;低轨卫星的运行轨道距离最小,以低轨卫星作为路由的下一跳,执行主体将通信数据发送至低轨卫星所产生的时延也就最小。因此,对于图2中的情况,位于地面的用户终端或者5G核心网等执行主体执行步骤S301A时,如果时延容忍度的长度为200ms以下等较小的数值,可以确定第一目标轨道距离为低轨卫星的轨道高度,步骤S302A中以低轨卫星的轨道为目标轨道,步骤S4中以低轨卫星为目标卫星,步骤S5中将通信数据发送至低轨卫星,所产生的实际传输时延较小,满足时延容忍度的要求;如果时延容忍度的长度为200ms‑1000ms等中等的数值,可以确定第一目标轨道距离为中轨卫星的轨道高度,步骤S302A中以中轨卫星的轨道为目标轨道,步骤S4中以中轨卫星为目标卫星,步骤S5中将通信数据发送至中轨卫星,所产生的实际传输时延中等,满足时延容忍度的要求,同时也不会占用特别繁忙的低轨卫星的资源,能够合理利用通信卫星的资源;如果时延容忍度的长度为1000ms以上的较大的数值,可以确定第一目标轨道距离为高轨卫星的轨道高度,步骤S302A中以高轨卫星的轨道为目标轨道,步骤S4中以高轨卫星为目标卫星,步骤S5中将通信数据发送至高轨卫星,所产生的实际传输时延虽然最大,但是也能满足时延容忍度的要求,同时也能利用相对空闲的高轨卫星的资源,能够合理利用通信卫星的资源。
[0064] 如果步骤S1‑S5的执行主体是位于太空的通信卫星等节点,那么“运行轨道距离”可以指作为执行主体的通信卫星所在的卫星轨道与其他卫星轨道之间的距离。参照图2,如果作为执行主体的通信卫星是其中一个中轨卫星,那么“运行轨道距离”可以指中轨卫星所在轨道与高轨卫星所在轨道之间的距离,以及中轨卫星所在轨道与低轨卫星所在轨道之间的距离等。同样地,运行轨道距离越大,即作为执行主体的通信卫星所在的卫星轨道与其他卫星轨道之间的距离越大,那么作为执行主体的通信卫星将通信数据发送至其他卫星轨道上运行的通信卫星所产生的时延越大。因此,对于图2中的情况,以中轨卫星作为执行主体为例,当中轨卫星执行步骤S301A时,如果时延容忍度的长度为200ms以下等较小的数值,可以确定第一目标轨道距离为作为执行主体的中轨卫星与另一中轨卫星之间的距离,步骤S302A中以另一中轨卫星的轨道为目标轨道,步骤S4中以另一中轨卫星为目标卫星,步骤S5中将通信数据发送至另一中轨卫星,所产生的实际传输时延较小,满足时延容忍度的要求;如果时延容忍度的长度为200ms‑1000ms等中等的数值,可以确定第一目标轨道距离为中轨卫星与低轨卫星之间的轨道距离,步骤S302A中以低轨卫星的轨道为目标轨道,步骤S4中以低轨卫星为目标卫星,步骤S5中将通信数据发送至低轨卫星,所产生的实际传输时延中等,满足时延容忍度的要求,能够合理利用通信卫星的资源;如果时延容忍度的长度为1000ms以上的较大的数值,可以确定第一目标轨道距离为中轨卫星与高轨卫星的轨道距离,步骤S302A中以高轨卫星的轨道为目标轨道,步骤S4中以高轨卫星为目标卫星,步骤S5中将通信数据发送至高轨卫星,所产生的实际传输时延虽然最大,但是也能满足时延容忍度的要求,同时也能利用相对空闲的高轨卫星的资源,能够合理利用通信卫星的资源。
[0065] 如果根据主观因素设定时延容忍度,那么用户终端、5G核心网或者通信卫星等执行主体在执行步骤S2,也就是确定通信数据的时延容忍度这一步骤时,具体可以执行以下步骤:
[0066] S201B.对通信数据进行解析,获得时延标记信息;
[0067] S202B.根据时延标记信息确定时延容忍度。
[0068] 步骤S201B中的时延标记信息,可以由用户根据主观的使用体验需求在用户终端中设定,用户终端作为通信数据对应的发送源,将时延标记信息写入至通信数据的标记字段中,对通信数据进行解析,可以从通信数据的标记字段中读取出时延标记信息。如果步骤S1‑S5的执行主体是通信数据对应的发送源本身,那么可以不将时延标记信息写入至通信数据的标记字段中,直接获取用户输入的时延标记信息即可。
[0069] 步骤S202B中,时延标记信息本身可以是内容为“200ms”等的数据,可以直接作为时延容忍度。时延标记信息也可以是一些代码,步骤S202B中根据代码查询得到相应的时延容忍度。
[0070] 本实施例中,如果根据主观因素确定时延容忍度,在执行步骤S3,也就是根据时延容忍度确定目标轨道这一步骤时,可以执行以下步骤:
[0071] S301B.根据时延容忍度的长度,确定第一目标轨道距离和第二目标轨道距离;第一目标轨道距离与时延容忍度的长度正相关,第二目标轨道距离与时延容忍度的长度负相关;
[0072] S302B.查找出第一卫星轨道和第二卫星轨道;第一卫星轨道为运行轨道距离为第一目标轨道距离的卫星轨道,第二卫星轨道为运行轨道距离为第二目标轨道距离的卫星轨道;
[0073] S303B.优先将第一卫星轨道确定为目标轨道。
[0074] 步骤S301B的原理与步骤S301A相似,其中第一目标轨道距离的含义与步骤S301A相同,因此执行步骤S301B时可以按照步骤S301A的原理确定第一目标轨道距离,按照步骤S301A的原理的相反过程确定第二目标轨道距离。例如,可以通过查询预设的数据表的方式,根据时延容忍度的长度查询得到相应的第二目标轨道距离,数据表中所存储的时延容忍度的长度与第二目标轨道距离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关系,即时延容忍度的长度越大,则第二目标轨道距离越小;也可以将时延容忍度的长度代入一个单调递减的函数计算得到第二目标轨道距离,时延容忍度的长度越大,则第二目标轨道距离越小。
[0075] 步骤S302B中,可以从星历图中查询当前或者未来一段时间段内,运行轨道距离等于第一目标轨道距离的卫星轨道有哪些,查询得到的卫星轨道为第一卫星轨道;从星历图中查询当前或者未来一段时间段内,运行轨道距离等于第二目标轨道距离的卫星轨道有哪些,查询得到的卫星轨道为第二卫星轨道。
[0076] 基于步骤S301A‑S302A的原理,可以理解,步骤S303B中,第一卫星轨道是根据用户主动设置的时延容忍度确定的,相当于第一卫星轨道是由用户主动设定的;与第一卫星轨道相比,第二卫星轨道与通信数据当前所在节点之间的距离更近,如果步骤S5中当前所在节点将通信数据发送至第二卫星轨道上运行的通信卫星,所产生的时延更低。
[0077] 虽然与第一卫星轨道相比,将通信数据发送至第二卫星轨道上运行的通信卫星的通信质量更高,但是由于第一卫星轨道是由用户主动设定的,步骤S303B中优先将第一卫星轨道确定为目标轨道,这样,步骤S4中优先将在第一卫星轨道上运行的通信卫星确定为目标卫星,步骤S5中优先将通信数据发送至第一卫星轨道上运行的通信卫星。
[0078] 具体地,可以检测第一卫星轨道中运行的通信卫星的可用性,如果第一卫星轨道中运行的通信卫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业务承载量低于上限值,能够承载通信数据路由转发的业务,那么可以确定第一卫星轨道中运行的通信卫星可用,当前节点即步骤S1‑S5的执行主体在步骤S303B中将第一卫星轨道确定为目标轨道,在步骤S4中将在第一卫星轨道上运行的通信卫星确定为目标卫星,在步骤S5中将通信数据发送至第一卫星轨道上运行的通信卫星;在第一卫星轨道中运行的通信卫星不可用的情况下,再去检测第二卫星轨道中运行的通信卫星的可用性,如果第二卫星轨道中运行的通信卫星的可用,当前节点即步骤S1‑S5的执行主体在步骤S303B中将第二卫星轨道确定为目标轨道,在步骤S4中将在第二卫星轨道上运行的通信卫星确定为目标卫星,在步骤S5中将通信数据发送至第二卫星轨道上运行的通信卫星。
[0079] 执行步骤S301B‑S303B的原理在于:在根据主观因素确定时延容忍度的情况下,用户能够凭主观意愿设定时延容忍度,从而影响最终对目标卫星的选择,由于对于各种不同时延要求的应用而言,低时延都能获得至少不差于高时延的通信质量,因此在不施加限制因素的情况下,用户会倾向于设定低的时延容忍度,期待最终选择低时延的目标卫星作为通信数据路由的下一跳,这样会造成低时延的目标卫星的发生数据拥堵等情况,导致根据主观因素确定时延容忍度的机制失效;因此,在根据时延容忍度确定第一卫星轨道的基础上,还根据时延容忍度确定时延更低的第二卫星轨道,并且时延容忍度越高则确定时延越低的第二卫星轨道,优先以用户所选择的第一卫星轨道作为目标轨道,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以时延更低的第二卫星轨道作为目标轨道,从而鼓励用户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设定更高的时延容忍度,有利于利用高轨卫星等通常情况下时延较高的通信卫星,提高通信卫星的利用率以及整个通信过程的效率。
[0080] 本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5,也就是将通信数据发送至目标卫星这一步骤时,具体可以执行以下步骤:
[0081] S501.生成请求头;请求头用于请求目标卫星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路由转发;
[0082] S502.将请求头加载到通信数据;
[0083] S503.向目标卫星发送加载了请求头的通信数据。
[0084] 步骤S501中,用户终端、核心网或者通信卫星等作为当前节点的执行主体,生成请求目标卫星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路由转发的请求头,步骤S502中将请求头写入至通信数据的标记字段中,步骤S503中将加载了请求头的通信数据发送至步骤S4确定的目标卫星。根据上述对步骤S1‑S4的说明可知,将通信数据发送至步骤S4确定的目标卫星能够提高通信卫星的利用率以及整个通信过程的效率。
[0085] 目标卫星在接收到加载了请求头的通信数据后,检测自身是否属于通信数据传输链路的最后节点,如果不是最后节点,则开启新的将通信数据发送至下一跳的过程,此时目标卫星可以作为步骤S1‑S5的执行主体,将通信数据发送至新的目标卫星。因此,对于通信数据的整个传输链路,可以将其分解成多个不同的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数据路由转发过程,只要是两个相邻两个节点中作为下一跳的节点是通信卫星,都可以由作为上一跳的节点执行步骤S1‑S5,作为下一跳的节点成为步骤S1‑S5中的目标卫星,从而提高通信卫星的利用率以及整个通信过程的效率。
[0086] 可以通过编写执行本实施例中的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将该计算机程序写入至计算机装置或者存储介质中,当计算机程序被读取出来运行时,执行本实施例中的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从而实现与实施例中的卫星通信中的通信数据传输方法相同的技术效果。
[0087] 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公开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公开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在本公开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实施例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施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本实施例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组合。
[0088]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元件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类似地,第二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何以及所有实例或示例性语言(“例如”、“如”等)的使用仅意图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除非另外要求,否则不会对本发明的范围施加限制。
[0089] 应当认识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由计算机硬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或者通过存储在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计算机指令来实现或实施。所述方法可以使用标准编程技术‑包括配置有计算机程序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计算机程序中实现,其中如此配置的存储介质使得计算机以特定和预定义的方式操作——根据在具体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和附图。每个程序可以以高级过程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以与计算机系统通信。然而,若需要,该程序可以以汇编或机器语言实现。在任何情况下,该语言可以是编译或解释的语言。此外,为此目的该程序能够在编程的专用集成电路上运行。
[0090] 此外,可按任何合适的顺序来执行本实施例描述的过程的操作,除非本实施例另外指示或以其他方式明显地与上下文矛盾。本实施例描述的过程(或变型和/或其组合)可在配置有可执行指令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下执行,并且可作为共同地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上执行的代码(例如,可执行指令、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或一个或多个应用)、由硬件或其组合来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可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多个指令。
[0091] 进一步,所述方法可以在可操作地连接至合适的任何类型的计算平台中实现,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电脑、迷你计算机、主框架、工作站、网络或分布式计算环境、单独的或集成的计算机平台、或者与带电粒子工具或其它成像装置通信等等。本发明的各方面可以以存储在非暂时性存储介质或设备上的机器可读代码来实现,无论是可移动的还是集成至计算平台,如硬盘、光学读取和/或写入存储介质、RAM、ROM等,使得其可由可编程计算机读取,当存储介质或设备由计算机读取时可用于配置和操作计算机以执行在此所描述的过程。此外,机器可读代码,或其部分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当此类媒体包括结合微处理器或其他数据处理器实现上文所述步骤的指令或程序时,本实施例所述的发明包括这些和其他不同类型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和技术编程时,本发明还包括计算机本身。
[0092] 计算机程序能够应用于输入数据以执行本实施例所述的功能,从而转换输入数据以生成存储至非易失性存储器的输出数据。输出信息还可以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如显示器。在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中,转换的数据表示物理和有形的对象,包括显示器上产生的物理和有形对象的特定视觉描绘。
[0093] 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其以相同的手段达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其技术方案和/或实施方式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修改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