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碱解技术原位修复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681120.9

文献号 : CN11430905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鸿炫张晓斌张杰西刘鹏郭楠籍龙杰杨乐巍张宏凯李琪贾甜丽高月昆陈日

申请人 :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通过碱解技术原位修复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有机磷农药污染区域中注入碱性修复剂,以对污染区域进行碱解修复处理,其中,以污染区域中的污染土壤为基准,污染区域中有机磷农药的含量不高于1500mg/kg,优选为不高于1000mg/kg。本发明的修复方法单独利用碱性修复剂对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使用多种修复剂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在确保较好修复效果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修复成本。此外,本方法为原位修复方法,修复过程中无需对污染土壤进行清挖转运,缓解了修复过程中存在的异味扩散问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通过碱解技术原位修复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确定污染区域中单位重量的污染土壤中有机磷农药的初始含量;

确定所述污染区域中污染土壤的pH缓冲参数,其中,所述pH缓冲参数是指使得单位重量的所述污染土壤的pH为9~11时,所需碱性修复剂的使用量;

确定所述污染区域中污染土壤的土质,并基于所述土质确定与所述污染区域对应的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其中,所述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指示土壤对修复剂的吸收能力或者修复剂在土壤中的扩散能力;

基于所述初始含量、所述pH缓冲参数和所述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按照下式确定所述碱性修复剂的用量:W=f0×(A+B),

上式中,W为单位重量的所述污染土壤对应的所述碱性修复剂的用量,单位为mg/kg;A为所述初始含量,单位为mg/kg;B为所述pH缓冲参数,单位为mg/kg;f0为所述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且10≤f0≤30;

向含有有机磷农药的所述污染区域中注入所述碱性修复剂,以对所述污染区域进行碱解修复处理,其中,以所述污染区域中的污染土壤为基准,所述污染区域中所述有机磷农药的含量不高于1500mg/k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染区域中所述有机磷农药的含量不高于1000mg/k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性修复剂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和氨水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性修复剂为氢氧化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解修复处理的时间为1~14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解修复处理的时间为3~7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含有有机磷农药的污染区域中注入碱性修复剂,包括:采用高压旋喷法,通过至少一个注入孔,向所述污染区域中注入碱性修复剂溶液,其中,所述高压旋喷法的喷射压力为25~30MPa,所述碱性修复剂溶液中所述碱性修复剂的质量浓度为10%~3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性修复剂溶液中所述碱性修复剂的质量浓度为15%~3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注入孔之间的间距为3m~

5m。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碱解修复处理完成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碱解修复处理后的所述污染区域中所述有机磷农药的实时含量;

确定所述实时含量与预设目标含量的相对大小;

在所述实时含量大于所述预设目标含量的情况下,重复所述方法,直至所述实时含量小于等于所述预设目标含量。

说明书 :

一种通过碱解技术原位修复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

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碱解技术原位修复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有机磷农药是一种广谱杀虫除草剂,由于其具有品种丰富、价格低廉和易降解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有机磷农药的生产或贮存过程中,通常存在一定的“跑、冒、滴、漏”等现象,这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经调查发现,停产多年的有机磷农药厂的土壤中仍具有较高浓度的有机磷农药和较大的异味。
[0003] 有机磷农药污染区域仍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需要对其进行修复治理。但是,有机磷农药污染区域具有污染物种类复杂、污染浓度较高且异味严重等特点,这使得有机磷农药污染区域的修复治理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0004] 目前,针对有机磷农药污染区域的修复技术,按照工艺原理,主要可分为热脱附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等。热脱附修复技术通过提高温度使污染物从污染土壤中分离出来,但是热脱附修复技术存在耗能较大、经济性较差等缺点。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的富集或降解能力将有机物污染物从污染土壤中去除,但是生物修复技术存在修复周期较长、修复效果不稳定等缺点。化学氧化修复技术通过向土壤中添加氧化剂将有机磷农药污染物从污染土壤中氧化去除,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化学氧化修复技术能高效快速地降解有机磷农药。
[0005] 中国专利CN105478457A公开了一种修复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方法,包括调理堆解和化学氧化两个阶段,其中,调理堆解阶段涉及的药剂为强碱性药剂和表面活性剂,化学氧化阶段涉及的药剂为强氧化剂。
[0006] 中国专利CN106753386A公开了一种处理高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氢氧化钠和过硫酸钠,在使用时,向含有高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的场地污染土壤中同时加入氢氧化钠和过硫酸钠。
[0007]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的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在修复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时,存在修复成本较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8]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针对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成本较高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通过碱解技术原位修复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方法。
[0009]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碱解技术原位修复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向含有有机磷农药的污染区域中注入碱性修复剂,以对所述污染区域进行碱解修复处理,其中,以所述污染区域中的污染土壤为基准,所述污染区域中所述有机磷农药的含量不高于1500mg/kg,优选为不高于1000mg/kg。
[0010]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在对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时,存在修复剂重复使用或过量使用的问题,这会导致较高的修复成本。例如,在利用氢氧化钠和过硫酸钠共同修复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方法中,过硫酸钠的碱激活过程会消耗大量的氢氧化钠,这一方面存在过硫酸钠重复使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氢氧化钠过量使用的问题。
[0011] 本发明的发明人创造性地提出单独利用碱性修复剂对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进行原位修复处理,意外地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而且,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使用多种修复剂的方法,显著降低了修复成本。此外,原位修复的修复过程中不需要对污染土壤进行清挖转运,缓解了高浓度有机磷农药在修复过程中存在的异味扩散问题。
[0012] 根据本发明,在向含有有机磷农药的污染区域中注入碱性修复剂之前,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确定所述污染区域中所述有机磷农药的初始含量;确定所述污染区域中污染土壤的pH缓冲参数;基于所述初始含量和所述pH缓冲参数,确定所述碱性修复剂的用量,其中,所述pH缓冲参数是指使得单位重量的所述污染土壤的pH为9~11时,所需所述碱性修复剂的使用量。
[0013] 在本发明中,具体地,有机磷农药例如可以包括甲拌磷、乙硫磷、对硫磷、特丁硫磷、氯甲磷、内吸磷、马拉硫磷、乐果、敌百虫和敌敌畏等诸多有机磷农药。污染区域中有机磷农药的初始含量可以指示污染区域中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程度,确定有机磷农药初始含量的方法可以是领域内的常用检测方法,例如可以是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光谱分析法或酶联免疫法等检测方法。pH缓冲参数可以指示污染土壤对碱性修复剂的缓冲能力,可以采用领域内的常用方法进行确定,例如,可以采用电位法或试纸法等方法进行确定。
[0014] 根据本发明,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确定所述污染区域中污染土壤的土质,并基于所述土质确定与所述污染区域对应的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具体地,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可以指示土壤对修复剂的吸收能力或者修复剂在土壤中的扩散能力。针对不同土质的土壤,可以预先设置不同取值的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例如,对于砂质土壤,其对修复剂的吸收能力较差,针对其可以预先设置取值较小的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而对于黏性土壤,其对修复剂的吸收能力较强,针对其可以预先设置取值较大的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
[0015] 根据本发明,所述基于所述初始含量和所述pH缓冲参数,确定所述碱性修复剂的用量,可以包括:基于所述初始含量、所述pH缓冲参数和所述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确定所述碱性修复剂的用量。
[0016] 在本发明中,基于初始含量、pH缓冲参数和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确定所述碱性修复剂的用量,充分考虑了污染区域中有机磷农药污染程度、污染土壤对碱性修复剂的缓冲能力以及污染土壤对碱性修复剂的吸收能力对碱性修复剂用量的影响,使得确定出的碱性修复剂用量能够实际满足土壤修复的需求,这一方面能够避免因碱性修复剂用量偏少而影响修复效果,另一方面又能够避免因碱性修复剂过量而增加修复成本。
[0017] 根据本发明,可以基于所述初始含量、所述pH缓冲参数和所述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按照下式确定所述碱性修复剂的用量:
[0018] W=f0×(A+B)
[0019] 上式中,W为单位重量的所述污染土壤对应的所述碱性修复剂的用量,其单位可以为mg/kg;A为所述初始含量,其单位可以为mg/kg;B为所述pH缓冲参数,其单位可以为mg/kg;f0为所述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且10≤f0≤30。
[0020] 示例性地,对于砂质土壤,f0的取值可以为10~15;对于粉质土壤,f0的取值可以为15~25;对于黏性土壤,f0的取值可以为20~30。
[0021] 根据本发明,碱性修复剂的种类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例如,所述碱性修复剂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和氨水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氢氧化钠。
[0022] 根据本发明,碱解修复处理的时间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例如,所述碱解修复处理的时间可以为1天~14天,优选为3天~7天。
[0023] 根据本发明,在向含有有机磷农药的污染区域中注入碱性修复剂时,可以采用高压旋喷法,通过至少一个注入孔,向所述污染区域中注入碱性修复剂溶液,其中,所述高压旋喷法的喷射压力可以为25~30MPa,所述碱性修复剂溶液中所述碱性修复剂的质量浓度可以为10%~35%,优选为15%~30%。在该浓度范围内,碱性修复剂溶液具有适宜的黏度,具有较好的喷射性能,而且碱性修复剂溶液的使用量适宜,能够有效避免因碱性修复剂溶液的使用量过大而导致土壤饱和的问题。
[0024] 根据本发明,任意两个相邻注入孔之间的间距可以为3m~5m。其中,多个注入孔之间可以呈网格状分布,网格的形状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例如可以是正三角形或者正方形。
[0025] 根据本发明,在确定所述碱解修复处理完成之后,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确定碱解修复处理后的所述污染区域中所述有机磷农药的实时含量;确定所述实时含量与预设目标含量的相对大小;在所述实时含量大于所述预设目标含量的情况下,重复所述方法,直至所述实时含量小于等于所述预设目标含量。
[0026]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通过碱解技术原位修复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操作:
[0027] (1)确定污染浓度:对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区域中的污染土壤进行检测,确定污染土壤中有机磷农药的初始浓度,记为Amg/kg。一般低浓度是指有机磷农药的总浓度小于1500mg/kg。
[0028] (2)确定土壤缓冲能力:对有机磷农药污染区域中的污染土壤进行缓冲能力试验,确定将单位质量污染土壤的pH调节至11.0左右时所需氢氧化钠的质量,记为Bmg/kg。
[0029] (3)确定药剂投加比:按照W=f0×(A+B)计算药剂的投加比W,其中,f0为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其范围一般在10~30之间,无量纲,仅与土壤的土质(砂土、粉土、黏土)相关。
[0030] (4)确定注入方式、注入深度和注入点间距:注入方式可以选择通过注入井或高压旋喷注射点注入;注入深度可以与污染区域中污染土壤的厚度相同;注入点呈正三角形网格状分布,相邻两个注入点的间距一般为3m~5m。
[0031] (5)药剂的配制:根据有机磷农药的碱解特性,选取氢氧化钠溶液作为修复药剂。根据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和溶液黏度等特性,确定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浓度在
10%~30%之间。
[0032] (6)药剂注入:通过高压旋喷注射点或注入井,将配置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污染区域中。
[0033] (7)监测与养护:注药后进行封场养护7d—14d左右,在养护过程中对污染区域的土壤和地下水取样测定pH,严密监测土壤pH的变化情况。
[0034] (8)检测与验收:完成养护工作后,在修复范围内布设土壤采样点,采取土壤样品检验原位修复效果。如土壤或地下水未达到修复目标值,则根据其污染浓度重复步骤(1)至步骤(7),直至修复合格。
[0035]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36] 1.本发明提供的通过碱解技术原位修复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方法中,单独利用碱性修复剂对低浓度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处理,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使用多种修复剂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在确保较好修复效果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修复成本。
[0037] 2.本发明提供的通过碱解技术原位修复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方法中,采用原位修复,修复过程中不需要对污染土壤进行清挖转运,缓解了高浓度有机磷农药在修复过程中存在的异味扩散问题。
[0038] 3.本发明提供的通过碱解技术原位修复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方法中,基于有机磷农药的初始含量、污染土壤的pH缓冲参数和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确定所述碱性修复剂的用量,充分考虑了污染区域中有机磷污染程度、污染土壤对碱性修复剂缓冲能力以及污染土壤对碱性修复剂的吸收能力对碱性修复剂用量的影响,使得确定出的碱性修复剂用量能够实际满足土壤修复的需求,一方面能够避免因碱性修复剂用量偏少而影响修复效果,另一方面又能够避免因碱性修复剂过量而增加修复成本。
[0039] 4.本发明提供的通过碱解技术原位修复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方法中,碱性修复剂溶液具有适宜的浓度和黏度,在具有较好的喷射性能的前提下,还能够有效避免因碱性修复剂溶液的使用量过大而导致土壤饱和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4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1]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通过碱解技术原位修复低浓度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提供下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最佳实施方式,不对本发明的内容和保护范围构成限制,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或是将本发明与其他现有技术的特征进行组合而得出的任何与本发明相同或相近似的产品,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3] 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实验步骤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常规实验步骤的操作或条件即可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试剂产品。
[0044]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各污染区域均位于天津某农药厂,按照常规方法检测后,各污染区域中的有机磷农药种类、浓度、土壤pH缓冲参数及土质如表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有机磷农药浓度,是指每千克污染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磷农药的重量。
[0045] 表1各污染区域中的有机磷农药种类、浓度、土壤pH缓冲参数及土质[0046]
[0047] 实施例1
[0048] 采用如下方法对污染区域A进行修复:
[0049] (1)针对污染区域A中污染土壤的土质,确定对应的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f0=25,并基于该取值,按照下式计算污染区域A中单位重量的污染土壤对应的碱性修复剂(氢氧化钠)的用量W:
[0050] W=f0×(A+B)
[0051] 经计算,污染区域A中单位重量的污染土壤对应的碱性修复剂(氢氧化钠)的用量W为36050mg/kg;
[0052] (2)按照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碱性修复剂(氢氧化钠)的用量W,利用高压旋喷钻机向污染区域A中注入碱性修复剂(氢氧化钠)溶液,以对污染区域A进行碱解修复处理,其中,高压旋喷钻机的喷射压力为30MPa,注入孔之间呈正三角形网格状分布,任意两个相邻注入孔之间的间距为3m,碱性修复剂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浓度为30%;
[0053] (3)碱解修复处理7天后,检测污染区域A中的甲拌磷的浓度为9.98mg/kg,基于该浓度,计算碱解修复处理对污染区域A中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率为97.7%。
[0054] 实施例2
[0055] 采用如下方法对污染区域B进行修复:
[0056] (1)针对污染区域B中污染土壤的土质,确定对应的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f0=20,并基于该取值,按照下式计算污染区域B中单位重量的污染土壤对应的碱性修复剂(氢氧化钠)的用量W:
[0057] W=f0×(A+B)
[0058] 经计算,污染区域A中单位重量的污染土壤对应的碱性修复剂(氢氧化钠)的用量W为22160mg/kg;
[0059] (2)按照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碱性修复剂(氢氧化钠)的用量W,利用高压旋喷钻机向污染区域B中注入碱性修复剂(氢氧化钠)溶液,以对污染区域B进行碱解修复处理,其中,高压旋喷钻机的喷射压力为25MPa,注入孔之间呈正三角形网格状分布,任意两个相邻注入孔之间的间距为3m,碱性修复剂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浓度为35%;
[0060] (3)碱解修复处理14天后,检测污染区域B中的甲伴磷的浓度为22.43mg/kg,基于该浓度,计算碱解修复处理对污染区域B中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率为96.4%。
[0061] 实施例3
[0062] 采用如下方法对污染区域C进行修复:
[0063] (1)针对污染区域C中污染土壤的土质,确定对应的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f0=20,并基于该取值,按照下式计算污染区域C中单位重量的污染土壤对应的碱性修复剂(氢氧化钠)的用量W:
[0064] W=f0×(A+B)
[0065] 经计算,污染区域C中单位重量的污染土壤对应的碱性修复剂(氢氧化钠)的用量W为14959.56mg/kg;
[0066] (2)按照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碱性修复剂(氢氧化钠)的用量W,利用高压旋喷钻机向污染区域C中注入碱性修复剂(氢氧化钠)溶液,以对污染区域C进行碱解修复处理,其中,高压旋喷钻机的喷射压力为30MPa,注入孔之间呈正三角形网格状分布,任意两个相邻注入孔之间的间距为5m,碱性修复剂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浓度为10%;
[0067] (3)碱解修复处理10天后,检测污染区域C中的对硫磷的浓度为2.56mg/kg,基于该浓度,计算碱解修复处理对污染区域C中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率为94.7%。
[0068] 实施例4
[0069] 利用实施例1的方法对污染区域A进行修复,不同的是:步骤(1)中选取的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f0=30,经计算,污染区域A中单位重量的污染土壤对应的碱性修复剂(氢氧化钠)的用量W为43260mg/kg。碱解修复处理7天后,检测污染区域A中的甲拌磷的浓度为3.17mg/kg。经计算,本实施例中碱解修复处理对污染区域A中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率为99.3%。
[0070] 实施例5
[0071] 利用实施例1的方法对污染区域A进行修复,不同的是:步骤(1)中选取的土壤/修复剂接触效率修正系数f0=20,经计算,污染区域A中单位重量的污染土壤对应的碱性修复剂(氢氧化钠)的用量W为28840mg/kg。
[0072] 碱解修复处理7天后,检测污染区域A中的甲拌磷的浓度为12.47mg/kg。经计算,本实施例中碱解修复处理对污染区域A中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率为97.1%。
[0073] 实施例6
[0074] 利用实施例1的方法对污染区域A进行修复,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使用的碱性修复剂为氢氧化钙。经计算,本实施例中碱解修复处理对污染区域A中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率为84.3%。
[0075] 对比例1
[0076] 采用如下方法对污染区域A进行修复:
[0077] (1)利用高压旋喷钻机向污染区域A中注入修复剂(氢氧化钠+过硫酸钠)溶液,以对污染区域A进行修复处理,高压旋喷钻机的喷射压力为30MPa,注入孔之间呈正三角形网格状分布,任意两个相邻注入孔之间的间距为3m;
[0078] 其中,过硫酸钠的投加量为污染土壤总重量的3.0%,氢氧化钠的投加量为污染土壤总重量的1.5%;
[0079] (2)修复处理14天后,检测污染区域A中的甲伴磷的实时浓度为137.24mg/kg,基于该实时浓度,计算修复剂对污染区域A中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修复率为68.5%。
[0080] 实验例
[0081] (1)实验对象及修复目标:本实验例所使用的污染土壤中,有机磷农药为甲拌磷,甲拌磷的初始浓度为227.84mg/kg,修复目标值为13mg/kg。
[0082] (2)修复技术:碱解技术、化学氧化技术、碱激活化学氧化技术。
[0083] (3)修复药剂:过硫酸钠、氢氧化钠。
[0084] (4)实验组设置:如表2所示。
[0085] 表2各实验组设置
[0086]
[0087] 备注:常用的碱激活过硫酸钠的药剂配方中,过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的重量比为2:1;药剂投加比是指药剂投加量占污染土壤总重量的百分比。
[0088] (5)实验方法:
[0089] 取污染土壤,混合均匀后作为实验用供试土壤,测定甲拌磷原始浓度。每组准确称量供试土壤1000g于反应容器内,根据表2中各实验组的药剂投加比加入药剂,再加入1000g的去离子水保证土壤和药剂混合均匀,保证土壤呈泥浆状。实验组A、B、C、D的土壤经均匀搅拌后,避光静置3天,取样检测土壤中的甲拌磷浓度及硫酸根浓度(每千克土壤中含硫酸根的重量),检测结果见表3。
[0090] 表3各实验组土壤中的甲拌磷浓度及硫酸根浓度
[0091] 实验组编号 甲拌磷(mg/kg) 硫酸根(mg/kg)A 217.79 460
B 178.22 4507
C 12.19 464
D 88.05 4661
[0092] (6)数据分析:
[0093] ①实验组A为空白组,实验后土壤中甲拌磷均略有降低,主要是挥发、吸附和光解等因素造成的。
[0094] ②实验组B为过硫酸钠化学氧化组,实验后土壤中甲拌磷虽然有显著性降低,但未达到修复目标值,说明过硫酸钠单独氧化有机磷农药的效率较差。
[0095] ③实验组C为碱解组,实验后土壤中甲拌磷含量产生显著性降低,达到了修复目标值,说明氢氧化钠单独碱解对有机磷农药有效。
[0096] ④实验组D为碱激活过硫酸钠的碱激活化学氧化组,实验后土壤中甲拌磷虽然有显著性降低,但未达到修复目标值,说明碱激活过硫酸钠的碱激活化学氧化技术对有机磷农药的氧化效率较差。
[0097] ⑤实验组B、实验组D中的硫酸根含量大于4500mg/kg,对混凝土建筑物腐蚀等级为强级,说明单独使用过硫酸钠氧化和使用碱激活过硫酸钠氧化有机磷农药会导致土壤中硫酸根含量大幅升高。
[0098] 由实施例1‑6、对比例1与实验例可以看出,本发明的修复方法对低浓度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较好。
[0099]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