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138531.1

文献号 : CN11431266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熊志龙覃家勇

申请人 : 远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包括:人脸识别模块用于驾驶者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启动车体;投屏模块用于将驾驶者或者乘坐者的移动终端的信息投屏至车载显示屏;AR导航模块用于实景路线导航;疲劳检测模块用于当车辆的行驶时间超过阈值时,检测驾驶人的驾驶状态;其中人脸识别模块、AR导航模块和疲劳检测模块都与AI网络接口平台连接。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座舱显示屏,通过设置AR导航可以以实景场景进行导航,使驾驶者更好的分辨路况,具有更好的导航效果;且通过设置人脸识别模块,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开启车体,从而解决没有携带钥匙,也可以打开车门,从而可以拿取车体内部的物品或者向车体中放置物品等,使用方便。

权利要求 :

1.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人脸识别模块,所述人脸识别模块用于驾驶者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启动车体;

投屏模块,所述投屏模块用于将驾驶者或者乘坐者的移动终端的信息投屏至车载显示屏;

AR导航模块,所述AR导航模块用于实景路线导航;

疲劳检测模块,所述疲劳检测模块用于当车辆的行驶时间超过阈值时,检测驾驶人的驾驶状态;

其中人脸识别模块、AR导航模块和疲劳检测模块都与AI网络接口平台连接;

其中还包括:安装盒,所述车载显示屏固定于安装盒上;

所述车载显示屏包括一显示屏主体,所述显示屏主体安装于所述安装盒的前侧;电机,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安装盒的內侧,所述电机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且位于显示屏主体的后侧连接有扇叶;清扫机构,所述清扫机构连接于所述安装盒上,所述清扫机构通过单向带动机构与所述转动轴传动连接;

所述单向带动机构包括主动齿轮、蜗杆和带动轴,所述主动齿轮固定于所述转动轴的表面,所述蜗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盒内壁的一侧,所述蜗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单向轴承,所述单向轴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所述安装盒还包括清扫件包括储液盒,储液盒的一侧连接有清扫绵和干燥棉,所述清扫绵为T形块,其中所述清扫绵的一端位于储液盒的内部,所述储液盒的前侧设置有喷水机构,所述喷水机构包括微型增压泵,微型增压泵输入端通过管道与储液盒连通,输出端口通过管道连接有喷头;

所述车载显示屏上设有摄像模块用于获取驾驶员人脸图像数据,当疲劳检测模块检测到车辆的行驶时间超过阈值时,疲劳检测模块发送信息给服务器,所述车载显示系统进入疲劳检测模式,其中疲劳检测模式包括以下方法:S1、服务器控制所述摄像模块开启,以收集驾驶员的人脸图像数据;

S2、服务器将人脸图像数据传输到人脸识别模块;

S3、通过人脸识别模块中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提取图像数据中的人脸特征向量,输出人眼图像;

S4、将人眼图像和人脸识别模块中的预设人脸特征图谱进行比较,判断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当检测到驾驶员疲劳驾驶时,车载显示系统发出预警信号,服务器控制喷水机构将水喷到驾驶员脸上,以此提醒驾驶员停车休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识别模块中摄像单元安装于所述车体的主驾驶位的车门上,或者所述人脸识别模块通过车载网络与智能手机中的人脸识别系统绑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I网络接口平台包括:用户层,所述用户层用于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模块、所述AR导航模块或者所述疲劳检测模块的指令;

网络接口层,所述网络接口层用于接收用户层输入的图片,将图片转成二进制图片流;

本地服务层,所述本地服务层用于接收二进制图片流,将所述二进制图片流转成图片对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AI网络接口平台还包括:调动模块,所述调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层的请求,调动多个预设图像识别接口中的其中一个对应接口;

神经网络学习模块,所述神经网络学习模块用于根据对应接口,将所述图片对象输入到对应的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中,得到图片的识别结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盒的内部且与所述蜗杆呈九十度设置,所述带动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蜗轮,所述蜗轮与蜗杆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扫机构包括往复丝杆,所述往复丝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盒内壁的两侧之间,所述往复丝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帽,所述螺帽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带动臂,所述安装盒的上侧开设有滑槽,所述带动臂的一端通过滑槽延伸至安装盒的内部与螺帽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臂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清扫件,所述安装盒的上侧连接有防护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盒的内部且位于清扫绵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密封环,所述储液盒的内部且位于密封环的一侧连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与储液盒之间连接有弹性件。

说明书 :

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车载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车载,是指专门在汽车上使用的产品,方便在汽车运动中使用,其中包括智能座舱系统;
[0003] 智能座舱通过车载电脑控制支持车内上网、影音娱乐、卫星定位、语音导航、游戏、电话等功能,同时也能实现可视倒车,故障检测等特定功能。
[0004] 目前的智能座舱缺少人脸识别开车的功能,通常车体都是由钥匙进行开启,当没有车钥匙外出没有携带时,通常不能开启车体,车体的开启存在局限性,且目前的车体导航不具有AR实景导航的功能。
[0005]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能够允许多个接口的接入、并能集成多种支撑服务的共性技术的AI开放平台的智能座舱系统。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包括:人脸识别模块,所述人脸识别模块用于驾驶者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启动车体;投屏模块,所述投屏模块用于将驾驶者或者乘坐者的移动终端的信息投屏至车载显示屏;AR导航模块,所述AR导航模块用于实景路线导航;人机互动模块,所述人机互动模块通过设置智能语音系统,驾驶者可以通过语音与车体交流,并下达指令;疲劳检测模块,所述疲劳检测模块用于当车辆的行驶时间超过阈值时,检测驾驶人的驾驶状态;其中人脸识别模块、AR导航模块和疲劳检测模块都与AI网络接口平台连接。
[0008] 优选的,所述人脸识别模块中摄像单元安装于所述车体的主驾驶位的车门上,或者所述人脸识别模块通过车载网络与智能手机中的人脸识别系统绑定。
[0009] 优选的,所述AI网络接口平台包括:用户层,所述用户层用于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模块、所述AR导航模块或者所述疲劳检测模块的指令;网络接口层,所述网络接口层用于接收用户层输入的图片,将图片转成二进制图片流;本地服务层,所述本地服务层用于接收二进制图片流,将所述二进制图片流转成图片对像。
[0010] 优选的,所述AI网络接口平台还包括:调动模块,所述调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层的请求,调动多个预设图像识别接口中的其中一个对应接口;神经网络学习模块,所述神经网络学习模块用于根据对应接口,将所述图片对象输入到对应的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中,得到图片的识别结果。
[001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包括:安装盒,所述车载显示屏固定于安装盒上;所述车载显示屏包括显示屏主体,所述显示屏主体安装于所述安装盒的前侧;电机,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安装盒的一侧,所述电机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且位于显示屏主体的后侧连接有扇叶;清扫机构,所述清扫机构连接于所述安装盒上,所述清扫机构通过单向带动机构与所述转动轴传动连接。
[0012] 优选的,所述单向带动机构包括主动齿轮、蜗杆和带动轴,所述主动齿轮固定于所述转动轴的表面,所述蜗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盒内壁的一侧,所述蜗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单向轴承,所述单向轴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0013] 优选的,所述带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盒的内部且与所述蜗杆呈九十度设置,所述带动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蜗轮,所述蜗轮与蜗杆啮合。
[0014] 优选的,所述清扫机构包括往复丝杆,所述往复丝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盒内壁的两侧之间,所述往复丝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帽,所述螺帽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带动臂,所述安装盒的上侧开设有滑槽,所述带动臂的一端通过滑槽延伸至安装盒的内部与螺帽固定连接。
[0015] 优选的,所述带动臂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清扫件,所述安装盒的上侧连接有防护罩,所述清扫件包括储液盒,储液盒的一侧连接有清扫绵和干燥棉,所述清扫绵为T形块,其中所述清扫绵的一端位于储液盒的内部。
[0016] 优选的,所述储液盒的内部且位于清扫绵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密封环,所述储液盒的内部且位于密封环的一侧连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与储液盒之间连接有弹性件。
[0017]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座舱显示屏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座舱显示屏,通过设置AR导航可以以实景场景进行导航,使驾驶者更好的分辨路况,具有更好的导航效果。
[0019] 且设置人脸识别模块通过车载网络与智能手机中的人脸识别系统绑定,当用户忘记带车钥匙时,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中的人脸识别系统唤醒智能座舱中的人脸识别模块,从而使得智能座舱可以实现人脸识别开启车体,以此解决现有技术中用户忘记携带钥匙,打开不了车门的情况,从而以此提高车辆的智能化以及提高用户体验感。
[0020] 本实施例提供的AI网络接口平台,通过网络接口层接收从用户层输入的图片,将图片转成二进制图片流;通过本地服务层接收二进制图片流,将二进制图片流转成图片对像;根据用户层的请求,调动多个预设图像识别接口中的其中一个对应接口;根据对应接口,将图片对象输入到对应的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中,得到图片的识别结果;将图片的识别结果存为二进制图片流,返回到所述网络接口层,通过以上的全新流程组成了全新的架构,使得多个不同协议的接口(包括人脸识别模块、AR导航模块和疲劳检测模块)能够接入AI网络平台中,满足驾驶领域开发者多种场景的AI需求,以此能够实现集成多种支撑服务的高效率的AI网络接口平台。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的框图;
[0022]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第一操作流程图;
[0023]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第二操作流程图;
[0024]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座舱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5为图4所示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6为图4所示的局部的剖视图;
[0027] 图7为图4所示的清扫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8为图4所示的清扫件的局部的剖视图;
[0029] 图9为图6所示的密封板的局部机构示意图;
[0030] 图10为图2所示的局部的俯视图。
[0031]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中标号:1、安装盒,
[0033] 2、显示屏主体,
[0034] 3、电机,4、转动轴,
[0035] 5、扇叶,
[0036] 6、单向带动机构,61、主动齿轮,62、蜗杆,63、单向轴承,64、从动齿轮,65、带动轴,66、蜗轮,
[0037] 7、传动件,
[0038] 8、清扫机构,81、往复丝杆,82、螺帽,83、带动臂,84、清扫件,
[0039] 9、滑槽,
[0040] 10、防护罩,
[0041] 111、连接轴,112、密封轴,12、密封环,
[0042] 131、密封板,132、推动臂,133、斜面块,134、进液孔,
[0043] 14、弹性件,15、导向块,
[0044] 841、储液盒,842、清扫绵,843、干燥棉,
[0045] 16、喷水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47] 第一实施例
[0048]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车载媒体系统的框图,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第一操作流程图;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座舱显示屏第二操作流程图。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包括:
[0049] 人脸识别模块,所述人脸识别模块用于驾驶者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启动车体。投屏模块,所述投屏模块用于将驾驶者或者乘坐者的移动终端的信息投屏至车载显示屏。AR导航模块,所述AR导航模块用于实景路线导航。流媒体后视镜,所述流媒体后视镜通过在车尾高位刹车灯旁安装摄像头,把后方的画面传递到后视镜上。人机互动模块,所述人机互动模块通过设置智能语音系统,驾驶者可以通过语音与车体交流,并下达指令。
[005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人脸识别模块中摄像单元安装于所述车体的主驾驶位的车门上,当用户忘记携带车钥匙,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摄像单元唤醒人脸识别模块,实现人脸识别功能开启车门。
[005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人脸识别模块通过车载网络与智能手机中的人脸识别系统绑定。比如在第一次启动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时,通过设置人脸识别模块参数,录入用户者的身份证信息,然后通过云端服务器将智能座舱系统中的人脸识别模块与用户者的手机绑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比如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块与用户的手机绑定,通过这样的技术手段,可以不用在车体上设置多一个摄像单元,直接与手机共享摄像头;当用户忘记带车钥匙时,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中的人脸识别系统唤醒智能座舱系统中的人脸识别模块,从而使得智能座舱可以实现人脸识别开启车体功能,以此解决现有技术中用户忘记携带钥匙,打开不了车门的情况,从而以此提高车辆的智能化以及提高用户体验感。
[0052] 所述智能座舱显示屏还包括疲劳检测模块、手机互联网和无线开关模块,所述疲劳检测模块用于当驾驶者驾驶时间超过设定的阈值时,提醒驾驶者疲劳驾驶,阈值设置在4‑5小时。
[005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载显示屏上设有摄像模块用于获取驾驶员人脸图像数据,当疲劳检测模块检测到车辆的行驶时间超过阈值时,疲劳检测模块发送信息给服务器,所述车载显示系统进入疲劳检测模式,其中疲劳检测模式包括以下方法:
[0054] S1、服务器控制所述摄像模块开启,以收集驾驶员的人脸图像数据;
[0055] S2、服务器将人脸图像数据传输到人脸识别模块;
[0056] S3、通过人脸识别模块中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提取图像数据中的人脸特征向量,输出人眼图像;
[0057] S4、将人眼图像和人脸识别模块中的预设人脸特征图谱进行比较,判断驾驶员的疲劳状态。
[0058] 当检测到驾驶员疲劳驾驶时,车载显示系统发出预警信号,其中预警信号包括语音提示,或者服务器控制喷水机构将水喷到驾驶员脸上,以此提醒驾驶员停车休息。
[005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机互联模块通过设置车载网络供驾驶者或者乘坐者的移动终端使用。所述无线开关模块用于远程控制车体的开启与关闭。其中移动终端包括设置有蓝牙功能的手机、电脑、平板等设备;无线开关模块为车钥匙,支持无线开启关闭功能;AR导航模块导航场景通过显示屏显示。
[006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人脸识别模块、AR导航模块和疲劳检测模块都与AI网络接口平台连接。
[0061] 具体的,所述AI网络接口平台包括:
[0062] 用户层,所述用户层用于接收所述人脸识别模块、所述AR导航模块或者所述疲劳检测模块的指令。
[0063] 网络接口层,所述网络接口层用于接收用户层输入的图片,将图片转成二进制图片流。举例来说,所述网络接口层采用java语言来实现,当用户层发送请求以及传入图片时,所述网络接口层首先接收到图片,然后一种编译器将图片转成二进制的图片流。
[0064] 本地服务层,所述本地服务层用于接收二进制图片流,将所述二进制图片流转成图片对像。
[0065] 具体的,本地服务层又称为Native层(或者so库层)包括本地服务和链接库(so库文件)等。本地服务层是通过C和C++语言实现,然后和所述网络接口层的Java代码通信。网络接口层位于本地服务层的上一层。其中,所述网络接口层通过Java Native Access(jna)的方式来调用所述本地服务层中的多个so库。
[0066] 在本地服务层中包括多个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本地服务层中将所述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编译成动态c语言库。
[006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YOLO网络编译成So库。具体的是,所述预设的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是采用YOLO算法检测物体。YOLO算法是将物体检测作为一个回归问题进行求解,输入的图像经过一次推里,便能得到图像中所有物体的位置和其所属类别及相应的置信概率。
[0068] 调动模块,所述调动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层的请求,调动多个预设图像识别接口中的其中一个对应接口;
[0069] 神经网络学习模块,所述神经网络学习模块用于根据对应接口,将所述图片对象输入到对应的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中,得到图片的识别结果。
[007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包括第一神经网络模型,第一神经网络模型与所述人脸识别模块对应;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包括第二神经网络模型,第二神经网络模型与所述AR导航模块对应;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包括第三神经网络模型,第三神经网络模型与所述疲劳检测模块对应。即是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数量与预设的图像识别接口的数量相等。
[007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也是独立存在的,将多个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编译成So库文件,多个So库文件是独立存在的文件。同一个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不同次训练的模型,也都可以以独立文件存在。类似可变的参数。所以,即使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得训练的模型改变,只要替换相关的文件就可以了,别的东西不用动,以此使得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后续训练模型的升级,无需改变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结构,只用替换文件就可以了。
[007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采用YOLO算法实现(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第二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采用YOLO算法实现(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第三神经网络模型、第四神经网络模型、第五神经网络模型以及第六神经网络模型都可以采用YOLO算法实现(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卷积神经网络)。
[007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将被编译成多个So库文件存在本地服务层中,当网络接口层接收到图片时,可以根据用户层的不同需求,通过Java Native Access(jna)的方式调用对应的So库文件,即是根据用户层的不同需求,调用对应的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来识别图片。
[0074] 举例来说,当用户层发送一个请求是输入图片后,图片需要进行人脸识别时,网络接口层则接收图片,AI识别控制器则调动人脸识别模块,网络接口层通过Java Native Access(jna)的方式调用对应的So库文件,将图片对象通过人脸识别模块输入到第一神经网络模型,图片对象经过YOLO算法后,得到图片的识别结果,即是人脸识别结果。
[0075] 本实施例提供的AI网络接口平台,通过网络接口层接收从用户层输入的图片,将图片转成二进制图片流;通过本地服务层接收二进制图片流,将二进制图片流转成图片对像;根据用户层的请求,调动多个预设图像识别接口中的其中一个对应接口;根据对应接口,将图片对象输入到对应的预设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中,得到图片的识别结果;将图片的识别结果存为二进制图片流,返回到所述网络接口层,通过以上的全新流程组成了全新的架构,使得多个不同协议的接口(包括人脸识别模块、AR导航模块和疲劳检测模块)能够接入AI网络平台中,满足驾驶领域开发者多种场景的AI需求,以此能够实现集成多种支撑服务的高效率的AI网络接口平台。
[0076] 请参阅图2和图3。
[007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屏的界面上设置有对应功能的图标,且显示屏为分屏设置,下侧为对应功能的图标区域;
[0078] 当需要对操作对应功能时:通过手指触摸对应的功能图标并向上滑动,对应的功能图标跟随手指移动至显示屏的上侧;此时手指松开,显示屏上侧区域对应跳转至该功能区域的设置界面;如:人脸识别模块,包括是否选择开启该功能,密码设置(密码设置时需要预留手机号验证码验证),添加人脸功能(需要首先输入密码),删除人脸(需要预留手机号验证码验证),摄像头角度调节(可以根据不同驾驶者的身高对应调节位于中驾驶门上的摄像头的角度)等功能。
[0079] A导航模块,将图标拖入上侧显示屏后,对应跳转至AR导航页面;其中当拖动其他的图标时,对应当前的功能页面自动退出;其中可以左右滑动功能图标区,显示更多的功能图标,即对应更多的功能。
[0080]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座舱显示屏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81] 通过设置AR导航可以以实景场景进行导航,使驾驶者更好的分辨路况,具有更好的导航效果;
[0082] 且通过设置人脸识别模块,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开启车体,从而及时没有携带钥匙,也可以打开车门,从而可以拿取车体内部的物品或者向车体中放置物品等,使用方便;
[0083] 第二实施例
[0084] 请结合参阅图4、图5和图6,基于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人脸识别的智能座舱显示系统,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出一种智能座舱显示屏。
[0085] 具体的,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座舱显示屏的不同之处在于,智能座舱显示屏,车载媒体系统的车载显示屏,包括:安装盒1,车载显示屏固定于所述安装盒1上;
[0086] 所述车载显示屏包括一显示屏主体2,所述显示屏主体2安装于所述安装盒1的前侧;
[0087] 电机3,所述电机3安装于所述安装盒1的一侧,所述电机3输出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转动轴4,所述转动轴4的一端且位于显示屏主体2的后侧连接有扇叶5;
[0088] 清扫机构8,所述清扫机构8连接于所述安装盒1上,所述清扫机构8通过单向带动机构6与所述转动轴4传动连接。
[0089] 安装盒1安装在车体中控部分,电机3的输出轴可以正反向转动。
[0090] 所述单向带动机构6包括主动齿轮61、蜗杆62和带动轴65,所述主动齿轮61固定于所述转动轴4的表面,所述蜗杆62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盒1内壁的一侧,所述蜗杆6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单向轴承63,所述单向轴承6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64,所述从动齿轮64与所述主动齿轮61啮合。
[0091] 单向轴承63即内圈只能朝一个方向带动外圈转动,即主动齿轮61朝其中一个方向转动时可以带动从动齿轮64转动,从动齿轮64的直径大于主动齿轮61,从而可以实现减速的效果,其中从动齿轮64与主动齿轮61的传动比优选为3:1。
[0092] 所述带动轴65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盒1的内部且与所述蜗杆62呈九十度设置,所述带动轴6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蜗轮66,所述蜗轮66与蜗杆62啮合。
[0093] 通过蜗轮66与蜗杆62的配合,当蜗杆62转动时,可以通过蜗轮66带动带动轴65转动,其中蜗杆62的端部未设置齿,从动齿轮64连接在未设置齿的部分。
[0094] 所述清扫机构8包括往复丝杆81,所述往复丝杆81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盒1内壁的两侧之间,所述往复丝杆81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帽82,所述螺帽82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带动臂83,所述安装盒1的上侧开设有滑槽9,所述带动臂83的一端通过滑槽9延伸至安装盒1的内部与螺帽82固定连接,往复丝杆81通过传动件7与带动轴65传动连接。
[0095] 滑槽9配合带动臂83可以对螺帽82的轴向限位,从而往复丝杆可以带动螺帽82烟气表面往复横移动,传动件7可以为皮带轮与皮带的配合或者齿轮与链条的配合。
[0096] 所述带动臂8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清扫件84,所述安装盒1的上侧连接有防护罩10。
[0097] 防护罩10可以避免滑槽9漏于外部。
[0098] 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座舱显示屏的工作原理如下:
[0099] 其中在显示屏主体2的内部设置温度传感器,当检测到显示屏主体2的内部温度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可以自动开启电机3带动扇叶5转动,对显示屏主体2的内部散热,(其中显示屏主体2的后设有进风孔);
[0100] 当温度恢复到正常值时,关闭电机3;
[0101] 由于触摸式的显示屏,在操作后,表面容易有指纹等附着物,表面容易脏;
[0102] 当需要对显示屏进行清理时,此时控制电机逆时针转动,此时主动齿轮61可以带动从动齿轮64转动,从而可以带动蜗杆62转动,蜗杆62配合蜗轮66带动带动轴65转动,带动轴65带动传动件7带动往复丝杆81转动,从而可以带动清扫件84往复移动对显示屏主体2的表面进行清理;
[0103] 设置开关控制电机3的逆时针转动控制清扫件84对显示屏进行清理。
[0104]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座舱显示屏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105] 电机3带动扇叶5转动可以对工作中温度过高的显示屏主体2进行散热,同时控制电机3的转向配合单向带动机构6可以同时带动清扫件84对显示屏的表面进行清理,使用方便。
[0106] 第三实施例
[0107] 请结合参阅图7、图8、图9和图10,基于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座舱显示屏,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提出另一种智能座舱显示屏。
[0108] 具体的,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座舱显示屏的不同之处在于,智能座舱显示屏,所述清扫件84包括储液盒841,储液盒841的一侧连接有清扫绵842和干燥棉843。
[0109] 所述清扫绵842为T形块,其中所述清扫绵842的一端位于储液盒841的内部。
[0110] 通过将清扫绵842设置为T形块,在安装时,将T形部放置在储液盒841的内部即可,便于安装拆卸,储液盒841的上侧设置有密封塞,且密封塞与储液盒841螺纹连接,通过将密封塞取下,便于补充清洗液。
[0111] 所述储液盒841的内部且位于清扫绵84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密封环12,所述储液盒841的内部且位于密封环12的一侧连接有密封板131,所述密封板131与储液盒841之间连接有弹性件14。
[0112] 其中弹性件14至少设置两个,对称设置,且可以设置多组,弹性件14优选为弹簧,密封环12一侧粘接密封圈,其中密封环12为矩形框。
[0113] 所述储液盒841内壁的一侧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轴111,所述连接轴111的一端连接有密封轴112,所述密封板131上开设有进液孔134,所述密封轴112延伸至进液孔134的内部,所述密封轴112的表面粘接有密封圈。
[0114] 进液孔134的数量设置多个,且不少于四个,位于密封板131的下侧,密封轴配合密封圈可以对进液孔134进行密封。
[0115] 所述密封板13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推动臂132,所述推动臂132的一端贯穿安装盒1,所述推动臂132位于安装盒1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斜面块133。
[0116] 斜面块133的两侧均设置为斜面。
[0117] 所述安装盒1正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向块15,所述导向块15的两侧均设置为斜面。
[0118] 导向块15的两侧均设置为斜面;
[0119] 其中清扫件84位于导向块15靠近屏幕较多面积的一侧,其中启动时,请清扫件84向屏幕面积较少的一侧移动,斜面块133的经过导向块15后再往回移动,再次经过导向块15,即经过两次导向块15,在经过导向块15时,导向块15可以推动斜面块133,斜面块133推动密封板131压缩弹性件14,密封轴112移出进液孔,从而储液盒841内部的清理液可以与清扫绵842接触从而可以对屏幕进行清理;
[0120] 清理过程中,位于后侧的干燥棉843可以对留在屏幕上的清理液进行擦干;
[0121] 电机3每次启动沿屏幕一个来回,电机3关闭。
[0122] 第四实施例
[0123] 请结合参阅图11,基于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座舱显示屏,本申请的第四实施例提出另一种智能座舱显示屏。
[0124] 具体的,本申请的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座舱显示屏的不同之处在于,智能座舱显示屏,所述储液盒841的前侧设置有喷水机构16,所述喷水机构16包括微型增压泵,微型增压泵输入端通过管道与储液盒841连通,输出端口通过管道连接有喷头。
[0125] 微型增压泵通过开关控制,开关优选设置在储液盒841上,微型增压泵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盒。
[0126] 当驾驶者出现疲劳驾驶时,可以通过开启微型增压泵,将水稠入到喷头喷出,驾驶者可以通过喷出的水作用在眼睛上,缓解眼疲劳。
[0127]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