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600046.3

文献号 : CN11431991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林银珠周岳娟张悦周智永

申请人 : 广东定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设计建筑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用浸泡液润湿建筑节能楼板;步骤2,按照设计图纸,铺设建筑节能楼板;步骤3,铺设混凝土浆料并进行养护。本申请在建筑节能楼板表面施工混凝土浆料形成的混凝土面层,与建筑节能楼板底部构件一体化程度提高,从而提高建筑节能楼板的稳定性,大大减少相邻节能建筑楼板之间出现裂纹松动的现象。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用浸泡液润湿建筑节能楼板;

步骤2,按照设计图纸,铺设建筑节能楼板;

步骤3,铺设混凝土浆料并进行养护;

所述浸泡液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组成:水100份、聚醚改性硅氧烷0.1‑1份;

所述混凝土浆料中添加有甘蔗渣纤维,所述甘蔗渣纤维的制备方法如下:甘蔗渣预处理后,将甘蔗渣、过氧化氢和水按照质量比为1:2‑4:8‑12混合,加入pH调节剂调整pH为8‑

10,在50‑70℃下保温2‑4h,得到甘蔗渣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浆料养护后形成混凝土面层,所述混凝土面层厚度为4‑6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H调节剂为碳酸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甘蔗渣预处理为:甘蔗渣经粉碎后、水洗以及过滤处理即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甘蔗渣纤维的反应后,过300‑400目的筛网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浆料中加入有质量百分比8‑13%的甘蔗渣纤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浆料中,各组分的用量如下:水泥13‑16%

砂24‑28%

石40‑44%

水6‑8

甘蔗渣纤维8‑13%。

说明书 :

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节能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建筑节能,是指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节能型材料、产品和设备,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所使用的节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
[0003] 目前,建筑节能楼板一般为预制好的装配式楼板,建筑节能楼板一般的防腐、防霉、抗折强度高且隔音效果好,相对于普通混凝土,其具有质量轻,能有效降低楼体的承载力的优点。
[0004] 为了使建筑节能楼板之间更加紧固,避免一些不良因素对建筑结构应用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缩减房屋建筑结构的损耗程度,人们一般对建筑节能楼板进行加固处理,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使用胶粘剂对建筑节能楼板之间的缝隙粘接进行加固,发明人认为,建筑节能楼板之间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相邻建筑节能楼板之间仍容易出现裂纹松动的现象,因此还有改善空间。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克服目前相邻建筑节能楼板之间使用一段时间后,仍容易出现裂纹松动的现象,申请人提供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
[0006] 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 步骤1,采用浸泡液润湿建筑节能楼板;
[0008] 步骤2,按照设计图纸,铺设建筑节能楼板;
[0009] 步骤3,铺设混凝土浆料并进行养护。
[0010] 通过铺设建筑节能楼板后,在建筑节能楼板表面施工混凝土浆料形成的混凝土面层,与建筑节能楼板底部构件一体化程度提高,从而提高建筑节能楼板的稳定性,大大减少相邻节能建筑楼板之间出现裂纹松动的现象。
[0011]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浆料养护后形成混凝土面层,所述混凝土面层厚度为4‑6cm。
[0012]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浆料中添加有甘蔗渣纤维,所述甘蔗渣纤维的制备方法如下:甘蔗渣预处理后,将甘蔗渣、过氧化氢和水按照质量比为1:2‑4:8‑12混合,加入pH调节剂调整pH为8‑10,在50‑70℃下保温2‑4h,得到甘蔗渣纤维。
[0013] 甘蔗渣为蔗糖或者其它甘蔗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本申请的废料经挤压、晒干备用。甘蔗渣在pH为8‑10加入过氧化氢处理,有利于打开甘蔗渣纤维原先紧密的结构,使甘蔗渣纤维中的多糖分子软化,暴露甘蔗渣分子内部的羟基,明显改善甘蔗渣纤维的吸水、持水以及溶胀性能,并提高甘蔗渣纤维的流动性,将上述处理后的甘蔗渣纤维加入混凝土浆料中,有利于提高混凝土浆料的流动性,降低混凝土中的泌水通道渗入并填充楼板之间的间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使得混凝土水化更加完全,从而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减小混凝土内的应力集中,提高混凝土的抗冲击性并阻止混凝土微裂缝的产生。
[0014] 优选的,所述pH调节剂为碳酸钠。
[0015] 优选的,所述甘蔗渣预处理为:甘蔗渣经粉碎后、水洗以及过滤处理即可。
[0016] 通过粉碎以破碎甘蔗渣中的细胞结构,接着水洗除去除去甘蔗渣中的大部分糖类成分,从而提高甘蔗渣中纤维素的含量。
[0017] 优选的,甘蔗渣纤维的反应后,过300‑400目的筛网处理。
[0018] 甘蔗渣纤维过300‑400目的筛网处理后,选择筛下产物产生作为加入混凝土浆料中的原料,使甘蔗渣纤维在能够均匀分散在混凝土浆料中,从而甘蔗渣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效果,同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以及冲击韧性进一步提高。
[0019]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浆料中加入有质量百分比8‑13%的甘蔗渣纤维。
[0020]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浆料中,各组分的用量如下:
[0021] 水泥13‑16%
[0022] 砂24‑28%
[0023] 石40‑44%
[0024] 水6‑8
[0025] 甘蔗渣纤维8‑13%。
[0026] 优选的,所述浸泡液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组成:
[0027] 水100份
[0028] 聚醚改性硅氧烷0.1‑1份。
[0029] 聚醚改性硅氧烷有利于改善市售建筑节能楼板的表面性能,市售建筑节能楼板表面含有多种羟基支链,并与混凝土中甘蔗渣原料的羟基之间通过氢键定向结合,使浸泡液浸泡后的市售建筑节能楼板与上述混凝土浆料的粘接性提高,从而使本申请与建筑节能楼板的一体化效果较佳。
[0030]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1] 1、通过铺设建筑节能楼板后,在建筑节能楼板表面施工混凝土浆料形成的混凝土面层,与建筑节能楼板底部构件一体化程度提高,从而提高建筑节能楼板的稳定性。
[0032] 2、甘蔗渣在pH为8‑10加入过氧化氢处理,能够明显改善甘蔗渣纤维的吸水、持水以及溶胀性能,并提高甘蔗渣纤维在混凝土浆料中的流动性,将上述处理后的甘蔗渣纤维加入混凝土浆料中,有利于降低混凝土离析,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使得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
[0033] 3、甘蔗渣纤维过300‑400目的筛网处理后,选择筛下产物产生作为加入混凝土浆料中的原料,使甘蔗渣纤维在能够均匀分散在混凝土浆料中,从而甘蔗渣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效果,同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以及冲击韧性进一步提高。
[0034] 4、浸泡液浸泡后的市售建筑节能楼板与上述混凝土浆料的粘接性提高,从而使本申请与建筑节能楼板的一体化效果较佳。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实施例1
[0036] 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7] 步骤1,将聚醚改性硅氧烷和水按照质量比为1:0.1配置得到浸泡液,将建筑节能楼板浸入浸泡液中浸泡5min;
[0038] 步骤2,按照设计图纸铺设建筑节能楼板;
[0039] 步骤3,在建筑节能楼板表面铺设混凝土浆料进行加固,养护形成混凝土面层,混凝土面层厚度为5cm。
[0040] 每立方米的混凝土浆料中水泥、砂、石、水以及甘蔗渣纤维的质量比为13:28:40:6:13,将上述质量比的水泥、砂、石、水以及甘蔗渣纤维混合,转速为30r/min下搅拌10min,搅拌均匀,得到混凝土浆料。
[0041] 甘蔗渣纤维的制备方法如下:将蔗糖或者其它甘蔗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收集起来,挤压、晒干后备用。将甘蔗渣粉碎使得甘蔗渣的细胞结构破碎,接着水洗除去甘蔗渣中可溶性成分,过滤得到甘蔗渣。将甘蔗渣、过氧化氢和水按照质量比为1:2:8混合,接着加入碳酸钠调节pH为8,在70℃浸泡2h,使甘蔗渣纤维中的多糖分子软化,暴露甘蔗渣分子内部的羟基,甘蔗渣纤维过300目的筛网,取筛下产物,得到甘蔗渣纤维。
[0042] 实施例2
[0043] 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4] 步骤1,将聚醚改性硅氧烷和水按照质量比为1:8配置得到浸泡液,将建筑节能楼板浸入浸泡液中浸泡8min;
[0045] 步骤2,按照设计图纸铺设建筑节能楼板;
[0046] 步骤3,在建筑节能楼板表面铺设混凝土浆料进行加固,养护形成混凝土面层,混凝土面层厚度为5cm。
[0047] 每立方米的混凝土浆料中水泥、砂、石、水以及甘蔗渣纤维的质量比为15:26:41:7:11,将上述质量比的水泥、砂、石、水以及甘蔗渣纤维混合,转速为30r/min下搅拌10min,搅拌均匀,得到混凝土浆料。
[0048] 甘蔗渣纤维的制备方法如下:将蔗糖或者其它甘蔗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收集起来,挤压、晒干后备用。将甘蔗渣粉碎使得甘蔗渣的细胞结构破碎,接着水洗除去甘蔗渣中可溶性成分,过滤得到甘蔗渣。将甘蔗渣、过氧化氢和水按照质量比为1:3:10混合,接着加入碳酸钠调节pH为9,在60℃浸泡3h,使甘蔗渣纤维中的多糖分子软化,暴露甘蔗渣分子内部的羟基,甘蔗渣纤维过400目的筛网,取筛下产物,得到甘蔗渣纤维。
[0049] 实施例3
[0050] 一种用于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1] 步骤1,将聚醚改性硅氧烷和水按照质量比为1:10配置得到浸泡液,将建筑节能楼板浸入浸泡液中浸泡10min;
[0052] 步骤2,按照设计图纸铺设建筑节能楼板;
[0053] 步骤3,在建筑节能楼板表面铺设混凝土浆料进行加固,养护形成混凝土面层,混凝土面层厚度为5cm。
[0054] 每立方米的混凝土浆料中水泥、砂、石、水以及甘蔗渣纤维的质量比为16:24:44:8:8,将上述质量比的水泥、砂、石、水以及甘蔗渣纤维混合,转速为30r/min下搅拌10min,搅拌均匀,得到混凝土浆料。
[0055] 甘蔗渣纤维的制备方法如下:将蔗糖或者其它甘蔗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收集起来,挤压、晒干后备用。将甘蔗渣粉碎使得甘蔗渣的细胞结构破碎,接着水洗除去甘蔗渣中可溶性成分,过滤得到甘蔗渣。将甘蔗渣、过氧化氢和水按照质量比为1:3:10混合,接着加入碳酸钠调节pH为9,在60℃浸泡3h,使甘蔗渣纤维中的多糖分子软化,暴露甘蔗渣分子内部的羟基,甘蔗渣纤维过400目的筛网,取筛下产物,得到甘蔗渣纤维。
[0056] 对比例1
[0057]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混凝土浆料制备过程中,采用石等量替换甘蔗渣纤维。
[0058] 对比例2
[0059]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每立方米的混凝土浆料中水泥、砂、石、水以及甘蔗渣纤维的质量比为15:32:41:7:5。
[0060] 对比例3
[0061] 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每立方米的混凝土浆料中水泥、砂、石、水以及甘蔗渣纤维的质量比为15:22:41:7:15。
[0062] 实验1
[0063] 根据GB/T 50080‑2016《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测试各实施例及对比例中混凝土浆料的坍落度,实验三次,结果取平均值。
[0064] 实验2
[0065] 根据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抗压强度实验和抗折强度实验,测试各实施例及对比例中混凝土浆料制备的样品7d抗压强度、28d抗压强度和28d抗折强度。
[0066] 实验3
[0067] 根据GB/T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的抗水渗透试验检测中混凝土浆料制备的样品的抗渗等级。
[0068] 实验4
[0069] 根据GB/T29417‑2012《水泥砂浆和混凝土干燥收缩开裂性能实验方法》检测实施例以及对比例的混凝土浆料制备的样品的开裂指数。
[0070] 以上实验数据详见表1。
[0071] 表1
[0072]
[0073] 由表1中数据可知,本申请各实施例制备的浆料的7d抗压强度和28d抗压强度、28d抗折强度、抗渗等级较佳,开裂指数较低,证明本申请实施例制备的混凝土面层密实程度较高,且混凝土内部不易因应力集中出现开裂现象,抗渗效果好,因此本申请的混凝土浆料固化后形成混凝土面层,与预制建筑节能楼板形成一体结构,能够赋予建筑节能楼板较佳的强度,使得建筑节能楼板的加固效果较佳。
[0074] 由表1中实施例2与对比例1的数据对比可知,在混凝土浆料中加入甘蔗渣纤维后,混凝土浆料的坍落度、抗压强度变化不大,但混凝土抗折强度、抗渗等级明显提高,开裂指数明显降低,证明甘蔗渣纤维能够代替部分砂的使用,从而降低单体体积混凝土的重量同时提高混凝土的密实程度,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以及抗渗等级提高,而且还能减少混凝土内部应力集中,使混凝土不易开裂。
[0075] 通过表1中实施例2与对比例2‑3对比可得,甘蔗渣纤维的用量过小,其对于提高混泥凝土强度和抗渗等级效果不明显,开裂指数也并无明显变化,但甘蔗渣纤用量过大,超出本申请要求的范围,混凝土强度和抗渗等级均降低,开裂指数提高。
[0076] 综上所述,本申请通过对甘蔗渣进行处理获得甘蔗渣纤维,并在混凝土浆料中加入特定比例的甘蔗渣纤维,其能够代替部分砂的使用,还能提高混凝土强度和抗渗等级,降低混凝土的开裂指数,对于提高混凝土面层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铺设上述实施例制备的混凝土浆料作为混凝土面层结构,能够使建筑节能楼板之间更加稳定更加牢固,且上述混凝土还具有重量较轻的优点,因此本申请还起到变废为宝的效果。
[0077]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