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210244169.6

文献号 : CN11433428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李福艳

申请人 : 徐州华创电子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属于线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本发明对线缆进行定长编织时,通过转动圆台对导线一端进行固定,通过卡紧机构对导线另一端进行固定,并通过支撑弹簧的弹力作用使得导线始终处于张紧状态,同时通过移动圆板对导线进行导向,进一步提高了导线的张紧效果,避免编织过程中导线出现松弛,从而保证了线缆的成型效果;通过本发明对导线进行编织过程中,各个导线沿轴线均匀布置,导线一端转动过程中,通过移动圆板对导线进行分隔,随着移动圆板自转动圆台向固定圆板匀速移动,各个导线也从转动圆台向固定圆板逐渐均匀卷绕在一起,保证了线缆上各处的导线卷绕密度均匀。

权利要求 :

1.一种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包括底板(1),底板(1)上方通过第一支架(2)固定安装有竖直的固定圆板(3),底板(1)上方位于第一支架(2)后方的位置通过第二支架(4)安装有与固定圆板(3)轴线重合的固定圆环(5),固定圆环(5)内转动安装有与其轴线重合的转动圆台(6),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圆板(3)上沿其周向开设有若干个条形通槽(301),条形通槽(301)内沿固定圆板(3)径向滑动安装有卡紧机构(7),卡紧机构(7)包括滑动安装在条形通槽(301)内的线筒(701),线筒(701)两端均固定安装有与固定圆板(3)表面滑动配合的限位环(702),每个线筒(701)后端的限位环(702)上均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弹性伸缩杆(703),两个弹性伸缩杆(703)相对的端部均固定安装有卡块(704);

每个线筒(701)前端的限位环(702)上均固定安装有移动片(8),固定圆板(3)表面对应每个移动片(8)的位置安装有固定片(9),固定片(9)与移动片(8)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10);

固定圆板(3)上滑动安装有若干个沿其周向均匀布置的L型板(11),L型板(11)沿固定圆板(3)轴向贯穿固定圆板(3);若干个L型板(11)之间固定安装有位于固定圆板(3)和转动圆台(6)之间且与转动圆台(6)轴线重合的移动圆板(12),移动圆板(12)上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与条形通槽(301)数量相同的圆槽(121),圆槽(121)沿移动圆板(12)轴向贯穿移动圆板(12);

转动圆台(6)上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与条形通槽(301)数量相同的线槽(601),线槽(601)沿转动圆台(6)轴向贯穿转动圆台(6),转动圆台(6)后端面上对应每个线槽(601)的位置均开设有气槽(602),气槽(602)内端与线槽(601)相连通且滑动安装有第一密封柱(13),第一密封柱(13)端部固定安装有位于线槽(601)内的弧形压片(14);气槽(602)外端沿转动圆台(6)轴向滑动安装有第二密封柱(15),各第二密封柱(15)之间通过连接环(16)固定连接,转动圆台(6)后端面上转动安装有调节螺杆(17),调节螺杆(17)以螺纹配合方式贯穿连接环(16);

所述固定圆板(3)上安装有同步机构(31),同步机构(31)包括与条形通槽(301)数量相同的支板(311),支板(311)固定安装在固定圆板(3)圆周面上且与条形通槽(301)位置对应,支板(311)上转动安装有平行于固定圆板(3)轴线的水平轴(312),水平轴(312)上固定安装有绕线轮(313)和同步齿轮(314);绕线轮(313)位于同步齿轮(314)的前方;绕线轮(313)上卷绕有拉绳(315),拉绳(315)端部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移动片(8)上,固定圆板(3)的圆周面上转动安装有与同步齿轮(314)相啮合的同步齿圈(3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槽(121)内壁上沿其周向均匀安装有若干个滚珠(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圆板(3)上对应每个L型板(11)的位置转动安装有与L型板(11)表面滚动配合的滚轮(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柱(13)和第二密封柱(15)端面上均安装有与气槽(602)密封配合的密封圈(20);第一密封柱(13)端面与气槽(602)内壁之间安装有连接弹簧(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环(702)上的两个弹性伸缩杆(703)相背的端部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导向块(705),第一导向块(705)的底面为弧形面;固定圆板(3)表面位于条形通槽(301)内端对应每个第一导向块(705)的位置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导向块(22),第二导向块(22)的顶面为弧形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圆台(6)上固定套设有从动齿圈(23),第二支架(4)上通过电机座固定安装有双向电机(24),双向电机(24)的一端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与从动齿圈(23)相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2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电机(24)另一端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齿轮(26);其中一个L型板(11)上固定安装有与底板(1)滑动配合的滑动板(27),底板(1)上通过丝杠支架(28)转动安装有水平的丝杠(29),丝杠(29)以螺纹配合方式贯穿滑动板(27),丝杠(29)端部固定安装有与第二驱动齿轮(26)相啮合的从动齿轮(30)。

说明书 :

一种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线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

背景技术

[0002] 线缆的用途有很多,主要用于控制安装、连接设备和输送电力等。线缆通常由多个具有绝缘保护层的导线组成,把多个绝缘的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每一根导线在
传输中辐射出来的电波会被其他导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能有效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
[0003] 目前在线缆生产时对线缆进行排线编织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对线缆进行定长编织时,难以保证各个导线在编织时处于张紧状态,从而容易导致导线之间松弛,影响
了线缆的成型效果;(2)、编织过程中,各个导线先呈疏松状交错卷绕在一起,随着导线一端
持续转动,各个导线的卷绕程度逐渐增加,该过程难以保证线缆上各处的导线卷绕密度均
匀,同样会影响线缆的成型效果。

发明内容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包括底板,底板上方通过第一支架固定安装有竖直的固定圆板,底板上方位于第一支架
后方的位置通过第二支架安装有与固定圆板轴线重合的固定圆环,固定圆环内转动安装有
与其轴线重合的转动圆台;所述固定圆板上沿其周向开设有若干个条形通槽,条形通槽内
沿固定圆板径向滑动安装有卡紧机构,卡紧机构包括滑动安装在条形通槽内的线筒,线筒
两端均固定安装有与固定圆板表面滑动配合的限位环,每个线筒后端的限位环上均对称固
定安装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弹性伸缩杆,两个弹性伸缩杆相对的端部均固定安装有卡块。
[0005] 每个线筒前端的限位环上均固定安装有移动片,固定圆板表面对应每个移动片的位置安装有固定片,固定片与移动片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
[0006] 固定圆板上滑动安装有若干个沿其周向均匀布置的L型板,L型板沿固定圆板轴向贯穿固定圆板;若干个L型板之间固定安装有位于固定圆板和转动圆台之间且与转动圆台
轴线重合的移动圆板,移动圆板上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与条形通槽数量相同的圆槽,圆槽
沿移动圆板轴向贯穿移动圆板。
[0007] 转动圆台上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与条形通槽数量相同的线槽,线槽沿转动圆台轴向贯穿转动圆台,转动圆台后端面上对应每个线槽的位置均开设有气槽,气槽内端与线槽
相连通且滑动安装有第一密封柱,第一密封柱端部固定安装有位于线槽内的弧形压片;气
槽外端沿转动圆台轴向滑动安装有第二密封柱,各第二密封柱之间通过连接环固定连接,
转动圆台后端面上转动安装有调节螺杆,调节螺杆以螺纹配合方式贯穿连接环。
[0008]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圆槽内壁上沿其周向均匀安装有若干个滚珠。
[0009]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圆板上对应每个L型板的位置转动安装有与L型板表面滚动配合的滚轮。
[0010]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密封柱和第二密封柱端面上均安装有与气槽密封配合的密封圈;第一密封柱端面与气槽内壁之间安装有连接弹簧。
[0011]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环上的两个弹性伸缩杆相背的端部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导向块,第一导向块的底面为弧形面;固定圆板表面位于条形通槽内端对
应每个第一导向块的位置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导向块,第二导向块的顶面为弧形面。
[001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动圆台上固定套设有从动齿圈,第二支架上通过电机座固定安装有双向电机,双向电机的一端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与从动齿圈相
啮合的第一驱动齿轮。
[0013]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双向电机另一端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齿轮;其中一个L型板上固定安装有与底板滑动配合的滑动板,底板上通过丝杠支架转
动安装有水平的丝杠,丝杠以螺纹配合方式贯穿滑动板,丝杠端部固定安装有与第二驱动
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
[0014]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圆板上安装有同步机构,同步机构包括与条形通槽数量相同的支板,支板固定安装在固定圆板圆周面上且与条形通槽位置对
应,支板上转动安装有平行于固定圆板轴线的水平轴,水平轴上固定安装有绕线轮和同步
齿轮;绕线轮上卷绕有拉绳,拉绳端部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移动片上,固定圆板的圆周面上转
动安装有与同步齿轮相啮合的同步齿圈。
[0015]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对线缆进行定长编织时,通过转动圆台对导线一端进行固定,通过卡紧机构对导线另一端进行固定,并通过支撑弹簧的弹力作
用使得导线始终处于张紧状态,同时通过移动圆板对导线进行导向,进一步提高了导线的
张紧效果,避免编织过程中导线出现松弛,从而保证了线缆的成型效果。
[0016] (2)、通过本发明对导线进行编织过程中,各个导线沿轴线均匀布置,导线一端转动过程中,通过移动圆板对导线进行分隔,随着移动圆板自转动圆台向固定圆板匀速移动,
各个导线也从转动圆台向固定圆板逐渐均匀编织在一起,保证了线缆上各处的导线卷绕密
度均匀;本发明通过同步机构使得各个卡紧机构同步移动,保证了各个导线端部同步移动,
一方面保证了导线处于张紧状态,同时也保证了导线卷绕密度均匀。

附图说明

[0017]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0]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2] 图5为图3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3]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的侧视图。
[0024]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圆板的内部结构正视图。
[0025]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转动圆台的部分内部结构侧视图。
[0026] 图中:1、底板;2、第一支架;3、固定圆板;301、条形通槽;4、第二支架;5、固定圆环;6、转动圆台;601、线槽;7、卡紧机构;701、线筒;702、限位环;703、弹性伸缩杆;704、卡块;
705、第一导向块;8、移动片;9、固定片;10、支撑弹簧;11、L型板;12、移动圆板;121、圆槽;
13、第一密封柱;14、弧形压片;15、第二密封柱;16、连接环;17、调节螺杆;18、滚珠;19、滚
轮;20、密封圈;21、连接弹簧;22、第二导向块;23、从动齿圈;24、双向电机;25、第一驱动齿
轮;26、第二驱动齿轮;27、滑动板;28、丝杠支架;29、丝杠;30、从动齿轮;31、同步机构;311、
支板;312、水平轴;313、绕线轮;314、同步齿轮;315、拉绳;316、同步齿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28]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包括底板1,底板1上方通过第一支架2固定安装有竖直的固定圆板3,底板1上方位于第一支架2后
方的位置通过第二支架4安装有与固定圆板3轴线重合的固定圆环5,固定圆环5内转动安装
有与其轴线重合的转动圆台6;所述固定圆板3上沿其周向开设有若干个条形通槽301,条形
通槽301内沿固定圆板3径向滑动安装有卡紧机构7,卡紧机构7包括滑动安装在条形通槽
301内的线筒701,线筒701两端均固定安装有与固定圆板3表面滑动配合的限位环702,每个
线筒701后端的限位环702上均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弹性伸缩杆703,两个弹性
伸缩杆703相对的端部均固定安装有卡块704;编织过程中,导线末端伸入线筒701内,通过
两个弹性伸缩杆703的弹力作用使得卡块704将导线卡紧,保证导线末端不会从线筒701中
脱落。
[0029] 如图3和图4所示,限位环702上的两个弹性伸缩杆703相背的端部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导向块705,第一导向块705的底面为弧形面;固定圆板3表面位于条形通槽301内端对应
每个第一导向块705的位置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导向块22,第二导向块22的顶面为弧形面。
[0030] 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线筒701前端的限位环702上均固定安装有移动片8,固定圆板3表面对应每个移动片8的位置安装有固定片9,固定片9与移动片8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
弹簧10。
[0031] 如图2和图3所示,固定圆板3上安装有同步机构31,同步机构31包括与条形通槽301数量相同的支板311,支板311固定安装在固定圆板3圆周面上且与条形通槽301位置对
应,支板311上转动安装有平行于固定圆板3轴线的水平轴312,水平轴312上固定安装有绕
线轮313和同步齿轮314,绕线轮313位于同步齿轮314的前方;绕线轮313上卷绕有拉绳315,
拉绳315端部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移动片8上,固定圆板3的圆周面上转动安装有与同步齿轮
314相啮合的同步齿圈316。
[0032] 编织过程中,导线拉动卡紧机构7沿着条形通槽301向固定圆板3轴线处移动,移动片8将支撑弹簧10逐渐压缩,直至第一导向块705与第二导向块22相贴合并在第二导向块22
的推力作用下相互远离,导线末端不再被卡紧机构7夹紧,导线末端从线筒701中抽离;在上
述过程中,移动片8带动拉绳315移动,拉绳315带动绕线轮313、水平轴312和同步齿轮314转
动,由于各个同步齿轮314均与同步齿圈316相啮合,故各个绕线轮313的转动速度一致,即
移动片8、卡紧机构7和导线末端沿着条形通槽301移动的速度一致,从而保证了各个导线末
端同步向固定圆板3轴线处移动。
[0033] 如图3和图7所示,固定圆板3上滑动安装有若干个沿其周向均匀布置的L型板11,L型板11沿固定圆板3轴向贯穿固定圆板3,固定圆板3上对应每个L型板11的位置转动安装有
与L型板11表面滚动配合的滚轮19;若干个L型板11之间固定安装有位于固定圆板3和转动
圆台6之间且与转动圆台6轴线重合的移动圆板12,移动圆板12上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与条
形通槽301数量相同的圆槽121,圆槽121沿移动圆板12轴向贯穿移动圆板12,圆槽121内壁
上沿其周向均匀安装有若干个滚珠18,以降低圆槽121与导线间的摩擦力。
[0034] 导线穿过圆槽121,移动圆板12对导线起到张紧作用的同时将导线分隔成两个部分,其中靠近转动圆台6的部分能够进行编织,靠近固定圆板3的部分不能进行编织;对导线
进行编织的过程中,通过L型板11带动移动圆板12自转动圆台6向固定圆板3匀速移动,即可
使得导线自转动圆台6向固定圆板3逐渐均匀编织在一起。
[0035] 如图3、图5和图8所示,转动圆台6上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与条形通槽301数量相同的线槽601,线槽601沿转动圆台6轴向贯穿转动圆台6,转动圆台6后端面上对应每个线槽
601的位置均开设有气槽602,气槽602内端与线槽601相连通且滑动安装有第一密封柱13,
第一密封柱13端部固定安装有位于线槽601内的弧形压片14;气槽602外端沿转动圆台6轴
向滑动安装有第二密封柱15,第一密封柱13和第二密封柱15端面上均安装有与气槽602密
封配合的密封圈20;第一密封柱13端面与气槽602内壁之间安装有连接弹簧21;各第二密封
柱15之间通过连接环16固定连接,转动圆台6后端面上转动安装有调节螺杆17,调节螺杆17
以螺纹配合方式贯穿连接环16。
[0036] 将导线整个穿过线槽601后导线的头部留在线槽601内,通过转动调节螺杆17驱动连接环16移动,连接环16带动第二密封柱15移动,第二密封柱15挤压气槽602内的空气,第
一密封柱13在气压作用下推动弧形压片14挤压导线,直至弧形压片14将导线抵压在线槽
601内壁上,从而完成导线头部的固定。
[0037] 如图6所示,转动圆台6上固定套设有从动齿圈23,第二支架4上通过电机座固定安装有双向电机24,双向电机24的一端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与从动齿圈23相啮合的第一驱动
齿轮25;双向电机24另一端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齿轮26;其中一个L型板11上固定
安装有与底板1滑动配合的滑动板27,底板1上通过丝杠支架28转动安装有水平的丝杠29,
丝杠29以螺纹配合方式贯穿滑动板27,丝杠29端部固定安装有与第二驱动齿轮26相啮合的
从动齿轮30。
[0038] 本实施例中线缆生产自动化排线编织机的工作过程如下:排线步骤:将各个导线依次穿过线槽601、圆槽121和线筒701,通过两个弹性伸缩杆703的弹力作用使得卡块704将
导线末端卡紧,通过转动调节螺杆17驱动连接环16移动,完成导线头部的固定。
[0039] 编织步骤:通过双向电机24带动第一驱动齿轮25和第二驱动齿轮26同步转动,第一驱动齿轮25驱动从动齿圈23、转动圆台6和各个导线的头部转动,转动圆台6与移动圆板
12之间的导线相互交错卷绕在一起,起到了编织的效果;同时第二驱动齿轮26带动从动齿
轮30和丝杠29转动,丝杠29驱动滑动板27、L型板11和移动圆板12自转动圆台6向固定圆板3
匀速移动,转动圆台6与移动圆板12之间距离逐渐增大,二者之间的导线逐渐编织成型;导
线拉动卡紧机构7沿着条形通槽301向固定圆板3轴线处移动,移动片8将支撑弹簧10逐渐压
缩,直至第一导向块705与第二导向块22相贴合并在第二导向块22的推力作用下相互远离,
导线末端不再被卡紧机构7夹紧,导线末端从线筒701中抽离,同步机构31保证了各个导线
末端同步向固定圆板3轴线处移动;编织成型后,反向转动调节螺杆17解除对导线头部的固
定,将编织后的导线取下,反向拨动同步齿圈316,拉绳315收卷在绕线轮313上便于对下一
段导线进行编织。
[004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
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