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冷器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505341.0

文献号 : CN11438331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周明强苗辉杨二辉宋文凯

申请人 : 中氢新能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冷器装置,包括中冷器,该中冷器与热水装置连接,中冷器包括器壳、第一热气进口以及第一热气出口,第一热气进口设置在器壳的一侧,并与热水装置连接,第一热气出口设置在器壳的另一侧,器壳内设置有第一水管体、第二水管体,第一水管体的上端与第二水管体的上端连接,第一水管体的下端设置有进水导管、出水导管,进水导管与第一水管体的下端连接,出水导管与第二水管体的下端连接。第一水管体、第二水管体位于器壳内,通过第一热气进口进入到器壳内剩余热量可以继续对第一水管体、第二水管体进行热传导,进而使得水在经过第一水管体、第二水管体后被加热,第二水管体的热水为室内供热,提高热量的利用率,避免剩余的热量浪费。

权利要求 :

1.一种中冷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冷器(1),该中冷器(1)与热水装置连接,所述中冷器(1)包括器壳(11)、第一热气进口(12)以及第一热气出口(13),所述第一热气进口设置在所述器壳(11)的一侧,并与所述热水装置连接,所述第一热气出口设置在所述器壳的另一侧,所述器壳内设置有第一水管体(111)、第二水管体(112),所述第一水管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水管体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水管体的下端设置有进水导管(113)、出水导管(114),所述进水导管与所述第一水管体的下端连接,所述出水导管与所述第二水管体的下端连接;

所述中冷器(1)与供暖机构(25)连通,所述供暖机构(25)包括散热片(251)、循环泵(252),所述循环泵(252)与所述散热片(251)连通,所述循环泵(252)的出水端(253)与所述进水导管(113)连接,所述出水导管(114)与所述散热片(251)的进水端连接;

所述进水导管(113)通过密封组件(4)设置在所述出水端(253)上,所述密封组件(4)包括第一密封圈(401)、第二密封圈(402)、内限位圈(403)、外限位圈(404)、第一夹持机构以及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一密封圈(401)的端部设置有密封槽(405),所述内限位圈(403)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圈(401)内,并且所述内限位圈(403)两侧的第一密封圈(401)的内壁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圈(402),所述密封槽(405)的内壁上间隔地设置有上夹杆(406)、下夹杆(407),所述外限位圈(404)设置有两个并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水导管(113)、出水端(253)上,并且所述进水导管(113)、出水端(253)均设置有与所述外限位圈(404)对应的限位环槽(408),所述限位环槽(408)的槽壁上设置有环形挡圈(409),所述进水导管(113)、出水端(253)均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402)内,所述第一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圈(401)的下端,并分别通过两个所述下夹杆(407)与两个外限位圈(404)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圈(401)的上端,并分别通过两个所述上夹杆(406)抵顶两个所述外限位圈(404)的上端;

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下座体(410)、平置L杆(411)、内拉簧(412)以及拉块(413),所述下座体(410)的端部设置有内拉槽(414),所述内拉簧(412)设置在所述内拉槽(414)的内端,所述平置L杆(411)的内端通过拉块(413)位于所述内拉槽(414)内并与所述内拉簧(412)连接,所述平置L杆(41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夹持块(415),所述第一夹持块(415)上设置有第一过孔,所述下夹杆(407)的穿过所述外限位圈(404)的第二过孔并延伸所述第一夹持块(415)内的第一过孔;

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包括上把手(416)、上座体(417)、两个导向杆(418)、两个移动杆(419)、两个第二夹持块(420),所述上座体(417)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圈(401)的上端,两个所述导向杆(418)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座体(417)的两侧,所述上把手(416)设置在所述上座体(417)上并与所述上座体(417)内的第一驱动盘(421)连接,所述上座体(417)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驱动盘(421)连接的第二驱动盘(422),并且所述第二驱动盘(422)内设置有内轴(423),所述内轴(423)的端部设置有横向丝杠(424),所述移动杆(419)设置在所述横向丝杠上并通过丝杠块(425)与所述导向杆(418)可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块(420)设置在所述移动杆(419)的底部,所述第二夹持块(420)上设置有第三过孔,所述上夹杆(406)穿过所述外限位圈(404)的第四过孔并延伸至所述第三过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器壳上设置有第一内腔体(115)、第二内腔体(116),所述第一水管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腔体(115)内,所述第二水管体(112)设置在所述第二内腔体(116)内,所述第一内腔体(115)、第二内腔体(116)之间设置有上通道(118),所述第一水管体(111)的上端与第二水管体(112)的上端通过上横管(117)连接,所述上横管穿设在所述上通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装置包括无氧燃烧装置(2)、水加热气化器(3),所述无氧燃烧装置(2)上设置有雾化喷液嘴(201),所述雾化喷液嘴(201)与甲醇储存机构连通,所述无氧燃烧装置(2)与所述水加热气化器(3)连通,所述水加热气化器(3)与所述第一热气进口(1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冷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加热气化器(3)包括加热筒(31)、导水管(32),所述加热筒(3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热气进孔(311),并且所述第二热气进孔(311)与所述无氧燃烧装置(2)连通,所述加热筒(31)的上端设置有第二热气出孔(312),所述第二热气出孔(312)与所述第一热气进口(12)连通,所述导水管(32)设置在所述加热筒(31)内,所述导水管(32)的一端与外部的供水机构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冷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氧燃烧装置(2)包括无氧燃烧室(21)、温度传感(22)以及电加热机构(23),所述无氧燃烧室(21)的底部通过导热管(24)与所述水加热气化器(3)连通,所述电加热机构(23)套设在所述无氧燃烧室(21)的外部,所述温度传感(22)器设置在所述无氧燃烧室(21)内,所述雾化喷液嘴(201)设置在所述无氧燃烧室(21)的上端,并与所述温度传感(22)器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冷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管(24)包括第一内管(241)、第二内管(242)、外管(243)、多个第一内杆(244)以及多个加强筋(245),所述第一内管(241)用于通热空气,所述第二内管(242)套在所述第一内管(241)上,所述外管(243)套在所述第二内管(242)的外部,并且多个所述加强筋(245)均布设置在所述外管(243)的内壁上,多个所述第一内杆(244)均布在所述第二内管(242)与多个所述加强筋(245)之间,所述第一内杆(244)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246)、与多个所述多个第一通孔(246)交错的多个第二通孔(247)。

说明书 :

一种中冷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热水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冷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热水器设备一般只用于对水进行加热,而对于使用甲醇的热水器来说,利用甲醇产生热量的热水器对水进行加热,热量只是利用了一部分,热量的利用率交底,所以
就需要提高热量的利用率。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中冷器装置,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
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
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04]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冷器装置,包括:中冷器,该中冷器与热水装置连接,所述中冷器包括器壳、第一热气进口以及第一热气出口,所述第一热
气进口设置在所述器壳的一侧,并与所述热水装置连接,所述第一热气出口设置在所述器
壳的另一侧,所述器壳内设置有第一水管体、第二水管体,所述第一水管体的上端与所述第
二水管体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水管体的下端设置有进水导管、出水导管,所述进水导管与
所述第一水管体的下端连接,所述出水导管与所述第二水管体的下端连接。
[0005]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冷器装置,所述器壳上设置有第一内腔体、第二内腔体,所述第一水管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腔体内,所述第二水管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内腔体内,所述
第一内腔体、第二内腔体之间设置有上通道,所述第一水管体的上端与第二水管体的上端
通过上横管连接,所述上横管穿设在所述上通道内。
[0006]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冷器装置,所述热水装置包括无氧燃烧装置、水加热气化器,所述无氧燃烧装置上设置有雾化喷液嘴,所述雾化喷液嘴与甲醇储存机构连通,所述无
氧燃烧装置与所述水加热气化器连通,所述水加热气化器与所述第一热气进口连通。
[0007]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冷器装置,所述水加热气化器包括加热筒、导水管,所述加热筒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热气进孔,并且所述第二热气进孔与所述无氧燃烧装置连通,所述
加热筒的上端设置有第二热气出孔,所述第二热气出孔与所述第一热气进口连通,所述导
水管设置在所述加热筒内,所述导水管的一端与外部的供水机构连通。
[0008]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冷器装置,所述无氧燃烧装置包括无氧燃烧室、温度传感以及电加热机构,所述无氧燃烧室的底部通过导热管与所述水加热气化器连通,所述电加
热机构套设在所述无氧燃烧室的外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无氧燃烧室内,所述雾
化喷液嘴设置在所述无氧燃烧室的上端,并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
[0009]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冷器装置,所述导热管包括第一内管、第二内管、外管、多个第一内杆以及多个加强筋,所述第一内管用于通热空气,所述第二内管套在所述第一内
管上,所述外管套在所述第二内管的外部,并且多个所述加强筋均布设置在所述外管的内
壁上,多个所述第一内杆均布在所述第二内管与多个所述加强筋之间,所述第一内杆上设
置有多个第一通孔、与多个所述多个第一通孔交错的多个第二通孔。
[001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冷器装置,所述中冷器与供暖机构连通,所述供暖机构包括散热片、循环泵,所述循环泵与所述散热片连通,所述循环泵的出水端与所述进水导管连
接,所述出水导管与所述散热片的进水端连接。
[001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冷器装置,所述进水导管通过密封组件设置在所述出水端上,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内限位圈、外限位圈、第一夹持机构以及第
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一密封圈的端部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内限位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圈
内,并且所述内限位圈两侧的第一密封圈的内壁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密封槽的内
壁上间隔地设置有上夹杆、下夹杆,所述外限位圈设置有两个并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水导管、
出水端上,并且所述进水导管、出水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外限位圈对应的限位环槽,所述限位
环槽的槽壁上设置有环形挡圈,所述进水导管、出水端均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内,所述第一
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下端,并分别通过两个所述下夹杆与两个外限位圈的下
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上端,并分别通过两个所述上夹杆抵
顶两个所述外限位圈的上端。
[0012]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冷器装置,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下座体、平置L杆、内拉簧以及拉块,所述下座体的端部设置有内拉槽,所述内拉簧设置在所述内拉槽的内端,所述
平置L杆的内端通过拉块位于所述内拉槽内并与所述内拉簧连接,所述平置L杆的上端设置
有第一夹持块,所述第一夹持块上设置有第一过孔,所述下夹杆的穿过所述外限位圈的第
二过孔并延伸所述第一夹持块内的第一过孔。
[001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冷器装置,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包括上把手、上座体、两个导向杆、两个移动杆、两个第二夹持块,所述上座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上端,两个所述
导向杆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座体的两侧,所述上把手设置在所述上座体上并与所述上座体内
的第一驱动盘连接,所述上座体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驱动盘连接的第二驱动盘,并且所述
第二驱动盘内设置有内轴,所述内轴的端部设置有横向丝杠,所述移动杆设置在所述横向
丝杠上并通过丝杠块与所述导向杆可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块设置在所述移动杆的底部,
所述第二夹持块上设置有第三过孔,所述上夹杆穿过所述外限位圈的第四过孔并延伸至所
述第三过孔内。
[0014]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1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冷器装置,该中冷器装置包括:中冷器,该中冷器与热水装置连接,通过热水装置产生热量,可以加热水方便使用,而后剩余的热量可以通过中冷器可以
继续对循环水进行加热供暖,这里该中冷器包括器壳、第一热气进口以及第一热气出口,第
一热气进口安装在器壳的一侧,并与热水装置连接,通过进水导管使得供暖的水进入到第
一水管体,而后进入到第二水管体内,由于第一水管体、第二水管体位于器壳内,所以通过
第一热气进口进入到器壳内剩余热量可以继续对第一水管体、第二水管体进行热传导,进
而使得水在经过第一水管体、第二水管体后被加热,第二水管体的热水为室内供热,提高了
热量的利用率,避免剩余的热量浪费。
[0016] 本发明所述的中冷器装置,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17]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8]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左视图。
[0020] 图3为本发明中热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本发明中无氧燃烧室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5为本发明中水加热气化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 图6为本发明中供暖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0024] 图7为本发明中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8为本发明中第一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9为本发明中外限位圈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10为本发明中第一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11为本发明中第二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30]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0031]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冷器装置,包括:中冷器1,该中冷器1与热水装置连接,所述中冷器1包括器壳11、第一热气进口12以及第一热气出口13,所述第一热气
进口设置在所述器壳11的一侧,并与所述热水装置连接,所述第一热气出口设置在所述器
壳的另一侧,所述器壳内设置有第一水管体111、第二水管体112,所述第一水管体的上端与
所述第二水管体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水管体的下端设置有进水导管113、出水导管114,所
述进水导管与所述第一水管体的下端连接,所述出水导管与所述第二水管体的下端连接。
[003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冷器装置,该中冷器装置包括:中冷器1,具体地,该中冷器1与热水装置连接,通过热水装置产生热量,可以加热
水方便使用,而后剩余的热量可以通过中冷器1可以继续对循环水进行加热供暖,这里该中
冷器1包括器壳11、第一热气进口12以及第一热气出口13,其中,第一热气进口12安装在器
壳11的一侧,并与热水装置连接,而第一热气出口13安装在器壳11的另一侧,器壳11内安装
有第一水管体111、第二水管体112,第一水管体111的上端与第二水管体112的上端连接,第
一水管体111的下端设置有进水导管113、出水导管114,进水导管113与第一水管体111的下
端连接,出水导管114与所述第二水管体112的下端连接,通过进水导管113使得供暖的水进
入到第一水管体111,而后进入到第二水管体112内,由于第一水管体111、第二水管体112位
于器壳11内,所以通过第一热气进口12进入到器壳11内剩余热量可以继续对第一水管体
111、第二水管体112进行热传导,进而使得水在经过第一水管体111、第二水管体112后被加
热,第二水管体112的热水再通过出水导管114排出经过供暖机构为室内供热,提高了热量
的利用率,避免剩余的热量浪费。
[003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器壳11上设置有第一内腔体115、第二内腔体116,所述第一水管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内腔体115内,所述第二水管体112设置在所述第二内腔体116内,所
述第一内腔体115、第二内腔体116之间设置有上通道118,所述第一水管体111的上端与第
二水管体112的上端通过上横管117连接,所述上横管穿设在所述上通道118内。
[0034]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在器壳11上设计了第一内腔体115、第二内腔体116,这里第一水管体111、第二水管体112均采用螺旋结构的,第一水管体
111位于第一内腔体115内,第二水管体112位于第二内腔体116内,这样当热空气通过器壳
11上的第一热气进口12进入到第二内腔体116内,由于第二内腔体116与第一内腔体115的
上端只是通过上横管117连通的,所以热空气会首先填充满第二内腔体116,而后才通过上
横管117进入到第一内腔体115内,这样第二内腔体116内的第二水管体112就可以长时间接
触到热空气了,同理,第一内腔体115内的第一水管体111也可以上时间地接触到热空气,以
此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最后其他热空气则通过第一热气出口13排除至室外。
[0035]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水装置包括无氧燃烧装置2、水加热气化器3,所述无氧燃烧装置2上设置有雾化喷液嘴201,所述雾化喷液嘴201与甲醇储存机构连通,所述无氧燃烧
装置2与所述水加热气化器3连通,所述水加热气化器3与所述第一热气进口12连通。
[0036]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热水装置的具体结构,通过该热水装置与中冷器1配合使用,该热水装置生产热量,并通过热量对水进行加热,中
冷器1则利用剩余热量,提供了热水装置产生热量的利用率;该热水装置包括无氧燃烧装置
2、水加热气化器3,无氧燃烧装置2上设置有雾化喷液嘴201,雾化喷液嘴201与甲醇储存机
构4连通,由甲醇储存机构4向雾化喷液嘴201供入甲醇,经过该雾化喷液嘴201后喷入到无
氧燃烧装置2进行催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而后热量则进入到水加热气化器3内对水进
行加热产生热水;而后剩余的热量则通过第一热气进口12进入到中冷器1中,通过中冷器1
进一步对剩余的热量进行利用。
[0037]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加热气化器3包括加热筒31、导水管32,所述加热筒3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热气进孔311,并且所述第二热气进孔311与所述无氧燃烧装置2连通,所述
加热筒31的上端设置有第二热气出孔312,所述第二热气出孔312与所述第一热气进口12连
通,所述导水管32设置在所述加热筒31内,所述导水管32的一端与外部的供水机构33连通。
[0038]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水加热气化器3的具体结构,该结构的水加热气化器3包括加热筒31、导水管32,具体地,该加热筒31安装在无氧燃
烧装置2的一侧,在加热筒31的下端开设了第二热气进孔311,上端开设有第二热气出孔
312,这样第二热气进孔311与无氧燃烧装置2的热气排出孔202连通,无氧燃烧装置2中的无
氧燃烧室21在甲醇催化反应后,对无氧燃烧室2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进而产生大量的热空
气,热空气通过热气排出孔202进入到第二热气进孔311内,对加热筒31内的导水管32进行
加热,进而导水管32内的水被加热,这里导水管32可以采用双螺旋型的,这样可以增大与热
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导水管32内的水可以更快地加热起来以供使用,而外部的供水机构
33则不断向导水管32供水,进一步方便了该水加热气化器3的使用。
[0039]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氧燃烧装置2包括无氧燃烧室21、温度传感22以及电加热机构23,所述无氧燃烧室21的底部通过导热管24与所述水加热气化器3连通,所述电加热机
构23套设在所述无氧燃烧室21的外部,所述温度传感22器设置在所述无氧燃烧室21内,所
述雾化喷液嘴201设置在所述无氧燃烧室21的上端,并与所述温度传感22器电连接。
[0040]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提供了无氧燃烧装置2的具体结构,该结构的无氧燃烧装置2包括无氧燃烧室21、温度传感22以及电加热机构23,具体地,
该无氧燃烧室21安装在热水器壳体(未示出)内,电加热机构23套设在无氧燃烧室21的外
部,通过该电加热机构23对无氧燃烧室21进行预热,温度传感22安装在无氧燃烧室21内,当
温度传感22检测到该无氧燃烧室21达到60℃后,停电对电加热机构23供电,进而电加热机
构23停止对无氧燃烧室21预热,而后雾化喷液嘴201向无氧燃烧室21内喷入雾化的甲醇,可
以理解,该无氧燃烧室21内具有催化剂,该催化剂是以堇青石蜂窝陶瓷为载体,采用涂层材
料,以贵金属Pd、Pt为活性组分制得;该催化剂具有高的催化活性、良好的热稳定性、长的使
用寿命、小的气流阻力、高强度等特点,甲醇与该催化剂反应发热,使得甲醇可以在250℃时
就稳定的进行无焰燃烧。由于无明火且温度较低使得该反应更加安全可控,进而对空气进
行加热,而后热空气从无氧燃烧室21的底部通过导热管24供入到水加热气化器3内对水进
行加热,然后通过水加热气化器3进入到中冷器1内,便于对热量的后续利用。可以理解,无
氧燃烧室21与甲醇储存箱26连接,由该甲醇储存箱26向雾化喷液嘴201供入甲醇。
[004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管24包括第一内管241、第二内管242、外管243、多个第一内杆244以及多个加强筋245,所述第一内管241用于通热空气,所述第二内管242套在所
述第一内管241上,所述外管243套在所述第二内管242的外部,并且多个所述加强筋245均
布设置在所述外管243的内壁上,多个所述第一内杆244均布在所述第二内管242与多个所
述加强筋245之间,所述第一内杆244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246、与多个所述多个第一通孔
246交错的多个第二通孔247。
[004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导热管24的具体结构,该结构的导热管24包括第一内管241、第二内管242、外管243、多个内杆244以及多个加强筋
245,具体而言,最内部的第一内管241用于通热空气,第二内管242套在第一内管241上,外
管243套在第二内管242的外部,并且多个加强筋245均布设置在外管243的内壁上,多个内
杆244均布在第二内管242与多个加强筋245之间,这样当热空气的压力突然增大时会将第
一内管241向外扩张,第一内管241进而向外扩张第二内管242,第一内管241、第二内管242
具有较好的弹力以及隔热性,避免第二内管242被进一步扩张,即使第一内管241被张裂,第
二内管242还可以起到保温、防止漏气作用;同时设计的多个内杆244也会向第二内管242提
供支撑,内杆244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246、与多个第一通孔246交错的多个第二通孔247,
在降低重量的同时不会降低支撑强度;最外部的外管243内还设计了多个加强筋245,避免
导热管24在长期使用后发生弯曲而降低整体的强度,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使得导热管24
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防止导热管24张裂而无法使用,进而更好地利用热量。
[004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冷器1与供暖机构25连通,所述供暖机构25包括散热片251、循环泵252,所述循环泵252与所述散热片251连通,所述循环泵252的出水端与所述进
水导管113连接,所述出水导管114与所述散热片251的进水端连接。
[0044]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供暖机构25的具体结构,该结构的供暖机构25包括散热片251、循环泵252,具体地,该循环泵252与散热片251之
间是连通的,而循环泵252的出水端则与进水导管113连接,启动该循环泵252后将水通过进
水导管113供入到第一水管体111内,而后进入到第二水管体112内,在中冷器1内由热空气
加热,而后第二水管体112中的热水通过出水导管114再流到散热片251内,散热片251对室
内散发出热量;而后散热片251内的水再流到循环泵252内继续经循环泵252进入到中冷器1
中,以此实现了供暖机构25的循环供热。通过散热片251将中冷器1上转换的热空气的热量
散到空气中,提高了对热量的利用率。
[0045] 如图7‑图1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导管113通过密封组件4设置在所述出水端253上,所述密封组件4包括第一密封圈401、第二密封圈402、内限位圈403、外限位圈
404、第一夹持机构以及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一密封圈401的端部设置有密封槽405,所述
内限位圈403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圈401内,并且所述内限位圈403两侧的第一密封圈401的
内壁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圈402,所述密封槽405的内壁上间隔地设置有上夹杆406、下夹杆
407,所述外限位圈404设置有两个并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水导管113、出水端253上,并且所述
进水导管113、出水端253均设置有与所述外限位圈404对应的限位环槽408,所述限位环槽
408的槽壁上设置有环形挡圈409,所述进水导管113、出水端253均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402
内,所述第一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圈401的下端,并分别通过两个所述下夹杆407
与两个外限位圈404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圈401的上端,并
分别通过两个所述上夹杆406抵顶两个所述外限位圈404的上端。
[0046]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密封组件4的具体结构,通过该密封组件4将进水导管113、出水端253固定起来,避免二者在固定时发生漏水的情
况,该密封组件4包括第一密封圈401、第二密封圈402、内限位圈403、外限位圈404、第一夹
持机构以及第二夹持机构,具体地,在使用该密封组件4时,首选在进水导管113、出水端253
上分别开设限位环槽408,两个外限位圈404分别安装在进水导管113、出水端253的限位环
槽408内,同时为了避免外限位圈404从限位环槽408内脱离出来,在限位环槽408的槽壁上
设置有环形挡圈409,这样通过两个环形挡圈409将外限位圈404限制在限位环槽408内,然
后将进水导管113、出水端253的内端分别安装到第一密封圈401内,其中在第一密封圈401
内安装了内限位圈403、第二密封圈402,所以通过第二密封圈402将进水导管113、出水端
253的内端固定起来,避免发生漏水情况,而在密封槽405的内壁上间隔地设置有上夹杆
406、下夹杆407,所以可以将外限位圈404固定起来,同时在第一密封圈401的下端设计了第
一夹持机构,上端设计了第二夹持机构了,通过第一夹持机构、第二夹持机构进一步将进水
导管113、出水端253固定在第一密封圈401内,避免发生漏水。
[0047]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下座体410、平置L杆411、内拉簧412以及拉块413,所述下座体410的端部设置有内拉槽414,所述内拉簧412设置在所述内拉槽414的
内端,所述平置L杆411的内端通过拉块413位于所述内拉槽414内并与所述内拉簧412连接,
所述平置L杆41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夹持块415,所述第一夹持块415上设置有第一过孔,所
述下夹杆407的穿过所述外限位圈404的第二过孔并延伸所述第一夹持块415内的第一过
孔。
[0048]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一夹持机构的具体结构,该结构的第一夹持机构包括下座体410、平置L杆411、内拉簧412以及拉块413,具体地,
在使用该第一夹持机构时将下座体410放置在第一密封圈401的下端,然后将位于下座体
410的内拉槽414中的平置L杆411向外拉动,使得平置L杆411上端的第一夹持块415与下夹
杆407对应起来,进而使得下夹杆407的外端插入到第一夹持块415的第一过孔内,此时平置
L杆411内端的拉块413将内拉簧412也向外拉动,由于下座体410内是开设了两个内拉槽
414,所以此时两个平置L杆411的内端均是受到内拉簧412的拉力,进而平置L杆411上的第
一夹持块415将外限位圈404向内抵顶,使得进水导管113、出水端253固定在第一密封圈401
内,同时第二夹持机构也固定着外限位圈404。
[0049]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包括上把手416、上座体417、两个导向杆418、两个移动杆419、两个第二夹持块420,所述上座体417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圈401的上端,两
个所述导向杆418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座体417的两侧,所述上把手416设置在所述上座体417
上并与所述上座体417内的第一驱动盘421连接,所述上座体417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驱动
盘421连接的第二驱动盘422,并且所述第二驱动盘422内设置有内轴423,所述内轴423的端
部设置有横向丝杠424,所述移动杆419设置在所述横向丝杠424上并通过丝杠块425与所述
导向杆418可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块420设置在所述移动杆419的底部,所述第二夹持块
420上设置有第三过孔,所述上夹杆406穿过所述外限位圈404的第四过孔并延伸至所述第
三过孔内。
[0050]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二夹持机构的具体结构,该结构的第二夹持机构包括上把手416、上座体417、两个导向杆418、两个移动杆419、两
个第二夹持块420,具体地,使用该第二夹持机构时将其放置在第一密封圈401的上端,将第
二夹持块420对应到上夹杆406的外端上,这里上夹杆406穿过外限位圈404的第四过孔并可
以插入到第二夹持块420的第三过孔内,然后再转动上把手416,上把手416带动把手轴425
带动上座体417内的第一驱动盘421转动,进而第一驱动盘421在带动第二驱动盘422转动,
由于第二驱动盘422安装在内轴423上,所以此时第二驱动盘422带动内轴423也转动起来,
内轴423的端部安装了横向丝杠424,所以可以带动横向丝杠424转动,进而横向丝杠424上
的移动杆419则沿着横向丝杠424移动起来,由于移动杆419的上方为导向杆418,导向杆418
固定在上座体417上,同时导向杆418上安装了丝杠块425,丝杠块425与移动杆419是固定连
接的,所以通过丝杠块425将横向丝杠424的转动转为移动杆419的直线移动,进而移动杆
419带动第二夹持块420进一步向外限位圈404移动,将外限位圈404进一步夹持固定起来,
使得第二夹持机构与第一加持机构配合将两个外限位圈404夹持起来,起到了将进水导管
113、出水端253固定在第一密封圈401内的作用,避免发生漏水。
[005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52]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
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53]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
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
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