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盖的成型及卷线模具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111650377.8

文献号 : CN11439311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黄小林程立斌徐玉林

申请人 : 苏州华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盖的成型及卷线模具,模具具有冲压状态、卷线状态,用于将片状材料冲压成盖并对盖边卷线,包括上模具、下模具,上模具包括卷线槽、可相对卷线槽上下移动的冲压头,卷线槽环绕冲压头,下模具包括卷线引导部、可相对卷线引导部上下移动的冲压配合部,卷线引导部环绕冲压配合部,处于冲压:冲压头、冲压配合部将片状材料压紧以将材料冲压成盖;从冲压转换至卷线:冲压头、冲压配合部保持将盖压紧,冲压头、冲压配合部同时上移使盖边向卷线槽内移动;处于卷线:卷线槽对盖边完成卷线,实现在一台设备中既冲压成型,也对成型盖卷线,融合两种工艺,节省冲压、转移机构和人力,提高生产速度;两种工艺连贯进行,没有冗余步骤。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盖的成型及卷线模具,其特征在于:用于将片状材料冲压成盖并对盖的边缘进行卷线,所述模具包括上模具、下模具,所述上模具位于所述下模具的上方,所述上模具包括冲压头、卷线槽,所述冲压头可相对所述卷线槽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所述卷线槽绕设在所述冲压头的外周,所述下模具包括冲压配合部、卷线引导部,所述冲压配合部可相对所述卷线引导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所述卷线引导部绕设在所述冲压配合部的外周,所述下模具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冲压配合部的内部,所述固定部相对所述卷线引导部固定设置,所述冲压配合部可相对所述固定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当所述模具处于冲压状态时:所述冲压头与所述冲压配合部、固定部将片状材料压紧在所述冲压头的下方以及所述冲压配合部、固定部的上方以配合将片状材料冲压成盖,所述冲压配合部包括第一冲压配合部、第二冲压配合部,所述第一冲压配合部环设在第二冲压配合部的外周,所述固定部位于第一冲压配合部、第二冲压配合部之间,所述卷线引导部环设在所述第一冲压配合部的外周,所述卷线引导部上具有从下至上朝远离所述冲压配合部的方向延伸的引导斜面,当所述模具处于冲压状态、卷线状态时,所述冲压头外侧面与引导斜面之间形成引导通道,所述引导通道允许盖的边缘通向所述卷线槽,所述模具具有冲压状态、卷线状态,且所述冲压状态先于所述卷线状态,当所述模具处于冲压状态时:所述冲压头、冲压配合部将片状材料压紧在两者之间以配合将片状材料冲压成盖;当所述模具从冲压状态转换至卷线状态时:所述冲压头、冲压配合部保持将盖压紧,且所述冲压头、冲压配合部同时向上移动使盖的边缘向所述卷线槽内移动;当所述模具处于卷线状态时:所述卷线槽对盖的边缘完成卷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盖的成型及卷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还包括卷线部,所述卷线部位于所述冲压头的外周,所述卷线部可相对所述冲压头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所述卷线槽开设在所述卷线部的下端面上,冲压时:所述冲压头推动所述冲压配合部向下移动,所述卷线部的下端面与所述卷线引导部的上端面相抵使所述卷线部相对所述冲压头向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盖的成型及卷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线部上设置有上阻挡块,所述冲压头上设置有下阻挡块,所述上阻挡块可在重力作用下支撑在所述下阻挡块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盖的成型及卷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还包括上气动部件、下气动部件,所述上模具还包括上气缸,所述下模具还包括下气缸,所述上气动部件通过向所述上气缸内充放气带动所述冲压头移动,所述下气动部件通过向所述下气缸内充放气带动所述冲压配合部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盖的成型及卷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气缸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设置在所述冲压配合部的底部,所述第二气缸具有多个并均布在所述第一气缸的四周,所述模具还包括第一气管、第二气管、电磁阀,所述第一气缸与所述下气动部件通过所述第一气管连通,所述第二气缸与所述下气动部件通过所述第二气管连通,所述电磁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管、第二气管上并控制所述第一气管、第二气管的通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盖的成型及卷线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线槽为槽口朝下的弧形槽。

说明书 :

一种用于盖的成型及卷线模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制罐制桶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盖的成型及卷线模具。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对于罐桶等的制备,特别是金属等需要通过冲压进行制造的材质时,通常需要将罐身、桶身等和盖分别制造,因此盖有自己独立的生产线。在这种需要通过冲压进行生产制造的盖的生产流程中,需要先将片状材料切割到合适的大小,然后对盖进行冲压成型,然后再对盖的边缘进行卷线,需要多个设备,并需要在多个设备之间转移,生产流程长,生产速度慢。
[0003]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盖的成型及卷线模具,用于简化生产线、提高生产速度。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 一种用于盖的成型及卷线模具,用于将片状材料冲压成盖并对盖的边缘进行卷线,所述模具包括上模具、下模具,所述上模具位于所述下模具的上方,所述上模具包括冲压头、卷线槽,所述冲压头可相对所述卷线槽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所述卷线槽绕设在所述冲压头的外周,所述下模具包括冲压配合部、卷线引导部,所述冲压配合部可相对所述卷线引导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所述卷线引导部绕设在所述冲压配合部的外周,
[0007] 所述模具具有冲压状态、卷线状态,且所述冲压状态先于所述卷线状态,当所述模具处于冲压状态时:所述冲压头、冲压配合部将片状材料压紧在两者之间以配合将片状材料冲压成盖;当所述模具从冲压状态转换至卷线状态时:所述冲压头、冲压配合部保持将盖压紧,且所述冲压头、冲压配合部同时向上移动使盖的边缘向所述卷线槽内移动;当所述模具处于卷线状态时:所述卷线槽对盖的边缘完成卷线。
[0008] 优选地,所述卷线引导部上具有从下至上朝远离所述冲压配合部的方向延伸的引导斜面。
[0009] 进一步优选地,当所述模具处于冲压状态、卷线状态时,所述冲压头外侧面与引导斜面之间形成引导通道,所述引导通道允许盖的边缘通向所述卷线槽。
[0010] 优选地,所述上模具还包括卷线部,所述卷线部位于所述冲压头的外周,所述卷线部可相对所述冲压头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所述卷线槽开设在所述卷线部的下端面上,[0011] 冲压时:所述冲压头推动所述冲压配合部向下移动,所述卷线部的下端面与所述卷线引导部的上端面相抵使所述卷线部相对所述冲压头向上移动。
[0012]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卷线部上设置有上阻挡块,所述冲压头上设置有下阻挡块,所述上阻挡块可在重力作用下支撑在所述下阻挡块上。
[0013] 优选地,所述模具还包括上气动部件、下气动部件,所述上模具还包括上气缸,所述下模具还包括下气缸,所述上气动部件通过向所述上气缸内充放气带动所述冲压头移动,所述下气动部件通过向所述下气缸内充放气带动所述冲压配合部移动。
[0014]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上模具包括上模座、上模架,所述上模座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上模架上,所述上气缸设置在所述上模座、上模架之间,所述冲压头设置在所述上模座的下方。
[0015]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下模具包括下模座,所述冲压配合部、卷线引导部设置在所述下模座的上方,所述下气缸设置在所述下模座、冲压配合部之间。
[0016]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下模具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伸入至所述下气缸内、另一端抵在所述冲压配合部的下方。
[0017]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下气缸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设置在所述冲压配合部的底部,所述第二气缸具有多个并均布在所述第一气缸的四周,所述模具还包括第一气管、第二气管、电磁阀,所述第一气缸与所述下气动部件通过所述第一气管连通,所述第二气缸与所述下气动部件通过所述第二气管连通,所述电磁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管、第二气管上并控制所述第一气管、第二气管的通断。
[0018]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上气缸保持通气,所述电磁阀控制第二气管保持连通,当所述模具从冲压状态转换至卷线状态时,所述电磁阀控制所述第一气管开启。
[0019] 优选地,所述下模具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冲压配合部的内部,所述固定部相对所述卷线引导部固定设置,所述冲压配合部可相对所述固定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0020] 当所述模具处于冲压状态时:所述冲压头与所述冲压配合部、固定部将片状材料压紧在所述冲压头的下方以及所述冲压配合部、固定部的上方以配合将片状材料冲压成盖。
[0021]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冲压配合部包括第一冲压配合部、第二冲压配合部,所述第一冲压配合部环设在第二冲压配合部的外周,所述固定部位于第一冲压配合部、第二冲压配合部之间,所述卷线引导部环设在所述第一冲压配合部的外周。
[0022] 优选地,所述卷线槽为槽口朝下的弧形槽。
[0023]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24] 本发明具有冲压状态和卷线状态,可以实现在一台设备中既可以进行冲压成型,也可以对成型的盖进行卷线,将两种工艺融合在一台设备上,节省了冲压设备,减少了输送转移机构,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速度;对于成型和卷线工艺可以自动化连贯进行,没有冗余的步骤,生产效率提升明显。

附图说明

[0025] 附图1为本实施例中上模具的立体示意图;
[0026] 附图2为本实施例中下模具的立体示意图;
[0027] 附图3为本实施例中模具处于准备状态时的剖视示意图;
[0028] 附图4为本实施例中模具处于冲压状态时的剖视示意图;
[0029] 附图5为本实施例中模具处于卷线状态时的剖视示意图。
[0030] 以上附图中:1、上模具;11、上模架;12、上模座;13、冲压头;131、下阻挡块;14、卷线部;141、上阻挡块;15、卷线槽;16、上气缸;2、下模具;21、下模座;22、冲压配合部;221、第一冲压配合部;222、第二冲压配合部;23、固定部;24、卷线引导部;241、引导斜面;251、第一气缸;252、第二气缸;261、第一气管;262、第二气管;263、电磁阀;271、第一支撑部;272、第二支撑部;28、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3]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34] 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盖的成型及卷线模具,用于将片状材料冲压成盖并对盖的边缘进行卷线,模具包括上模具1、下模具2,上模具1位于下模具2的上方。模具包括初始状态、冲压状态、卷线状态,处于初始状态时,上模具1、下模具2相互分离并处于准备位置,片状材料放置在下模具2上;由初始状态向冲压状态转换时,上模具1、下模具2开始合模并对片状材料进行冲压;处于冲压状态时,冲压完毕,片状材料成为盖型,并且上模具1、下模具2保持合模;由冲压状态向卷线状态转换时,上模具1、下模具2保持合模,并且对盖的边缘进行卷线;处于卷线状态时,卷线完毕,盖的边缘具有卷线,上模具1、下模具2保持合模;由卷线状态向准备状态转换时,上模具1、下模具2开始分模,盖可以被取出,模具准备进入下一轮的工艺流程。
[0035] 如图3‑5所示,上模具1包括上模架11、上模座12、冲压头13、卷线部14、卷线槽15。上模架11固定设置,上模座12设置在上模架11上并可以相对上模架1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冲压头13固定连接在上模座12上,并位于上模座12的下方,冲压头13的下端面朝向下模具2用于与下模具2配合进行合模,在本实施例中,冲压头13下端面的边缘一周具有向下的凸起,凸起形状决定盖的形状并且有利于在卷线时对材料施力防止材料滑移。卷线部14设置在冲压头13的外周,卷线部14环绕套设在冲压头13上并可相对冲压头13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卷线槽15开设在卷线部14的下端面,即卷线槽15跟随卷线部14可相对冲压头13上下移动。卷线槽15环绕冲压头13开设,卷线槽15位于卷线部14下端面靠近冲压头13的一侧,并且卷线槽15为槽口向下的弧形槽。
[0036] 卷线部14上设置有上阻挡块141,冲压头13上设置有下阻挡块131,上阻挡块141可在重力作用下支撑在下阻挡块131上,卷线部14下方未受到阻碍时,通过上阻挡块141支撑在下阻挡块131上,卷线部14搭设在冲压头13上;卷线部14下方受到阻碍时,卷线部14受阻相对冲压头13上移;下阻挡块131也可以设置在上模座12。
[0037] 模具还包括上气动部件,上模具1还包括上气缸16,上气缸16设置在上模座12、上模架11之间,上气动部件与上气缸16连通,上气动部件通过向上气缸16内充放气使上模座12相对上模架11上下移动,进而带动冲压头13上下移动。上气缸16保持通气,使得上模座12可以随时启动动作。上模架11、上模座12之间设置有导向杆,用于限制上模座12的移动方向。
[0038] 下模具2包括下模座21、冲压配合部22、固定部23、卷线引导部24。下模座21固定设置,位置与上模架11位置相对固定。
[0039] 冲压配合部22设置在下模座21的上方,其上端面用于与冲压头13配合将片状材料冲压成盖,冲压配合部22可相对下模座2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上模具1与下模具2合模时,冲压头13向下移动,冲压头13与冲压配合部22将片状材料夹紧,夹紧后,冲压头13顶住冲压配合部22继续下移直至模具处于冲压状态。冲压配合部22包括第一冲压配合部221、第二冲压配合部222,第一冲压配合部221环设在第二冲压配合部222的外周,第一冲压配合部221、第二冲压配合部222均可相对下模座21上下移动,但两者可分别移动,通过移动的距离不同,可以按压出不同的盖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冲压配合部221的上端面与冲压头13朝下的凸起配合。
[0040] 卷线引导部24固定设置在下模座21的上方,并绕设冲压配合部22的外周,具体为环绕第一冲压配合部221的外周,冲压配合部22可相对卷线引导部24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冲压配合部22与冲压头13的下端面配合,卷线引导部24与冲压头13的外侧面配合,卷线引导部24上具有从下至上朝远离冲压配合部22的方向延伸的引导斜面241,冲压配合部22被冲压头13下压后,片状材料沿卷线引导部24的引导斜面241弯曲,直至模具处于冲压状态,片状材料被压弯成盖,当模具处于冲压状态、卷线状态时,冲压头13外侧面与引导斜面241之间形成引导通道,引导通道允许盖的边缘通向卷线槽15。当冲压配合部22和冲压头13夹紧片状材料时一同上移,则会带动材料边缘移向卷线槽15,材料边缘收到卷线槽15阻碍被压弯收卷,完成卷线。
[0041] 固定部23固定设置在下模座21的上方,因此固定部23相对卷线引导部24固定设置,冲压配合部22可相对固定部23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固定部23设置在冲压配合部22的内部,具体地说,固定部23位于第一冲压配合部221、第二冲压配合部222之间。固定部23和冲压配合部22一同与冲压头13配合对盖冲压,当模具处于冲压状态时,冲压头13也和固定部23将片状材料夹紧,固定部23阻止冲压头13继续下移。
[0042] 模具还包括下气动部件,下模具2还包括下气缸、支撑部,下气缸设置在下模座21、冲压配合部22之间,下气动部件通过向下气缸内充放气带动冲压配合部22移动,支撑部的一端伸入至下气缸内、另一端抵在冲压配合部22的下方,下气动部件充放气会带动支撑部移动,使得支撑部推动冲压配合部22移动。下气缸包括第一气缸251、第二气缸252,第一气缸251设置在冲压配合部22的底部,第二气缸252具有多个并均布在第一气缸251的四周,第一气缸251大于第二气缸252,可以提供更大的推动力,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气缸252设置有六个且同步充放气。支撑部包括位于第一气缸251内的第一支撑部271、位于第二气缸252内的第二支撑部272。特别第一气缸251充气时,可以推动第一冲压配合部221上移,使得盖可以被上顶、其边缘在卷线槽15内被挤压卷线。模具还包括第一气管261、第二气管262、电磁阀263,第一气缸251与下气动部件通过第一气管261连通,第二气缸252与下气动部件通过第二气管262连通,电磁阀263设置在第一气管261、第二气管262上并控制第一气管261、第二气管262的通断。电磁阀263控制第二气管262保持连通,使第二支撑部272可以对冲压配合部22形成支撑,并使得冲压配合部22可以回复至模具的准备状态,当模具从冲压状态转换至卷线状态时,电磁阀263控制第一气管261连通,使得冲压配合部22、冲压头13在夹紧盖的同时一同上移。通过上气动部件、下气动部件气动控制模具的开合模,控制力度稳定,操作精度高,有利于在狭小的卷线槽15内卷线,同时可以避免液压等驱动方式发生泄漏造成危险、不便于检修清洗的问题。
[0043] 下模具2还包括限位部28,限位部28固定设置在下模座21的上方,并环绕卷线引导部24设置,限位部28的上端高于卷线引导部24的上端,限位部28与待加工的片状材料形状相同,模具处于准备状态下时,片状材料被放置在冲压配合部22、卷线引导部24、固定部23的上方,片状材料的四周被限位部28限制避免偏移。
[0044] 以下具体阐述一下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0045] 模具具有准备状态、冲压状态、卷线状态,且冲压状态先于卷线状态,模具按“准备状态——冲压状态——卷线状态——准备状态……”循环工作。
[0046] 当模具处于准备状态时,上模具1、下模具2分离,冲压配合部22的上端面与卷线引导部24的上端面齐平,便于取出上一轮加工完成的盖,新的片状材料被放置在限位部28的范围内,上气缸16、第二气管262保持连通。
[0047] 当模具从准备状态向冲压状态转换时,增大上气缸16内的气压,使上模具1下移,带动冲压头13向冲压配合部22、固定部23方向移动,直至冲压头13受到固定部23的阻挡无法下移,片状材料被逐渐冲压成盖,这期间上气缸16的推动力大于第二气缸252的推动力,冲压头13推动冲压配合部22向下移动,卷线部14的下端面与卷线引导部24的上端面相抵使卷线部14相对冲压头13向上移动,卷线部14也落入限位部28的范围内。
[0048] 当模具处于冲压状态时:片状材料完成冲压,被冲压成盖。冲压头13被固定部23阻挡无法继续下移,冲压头13与冲压配合部22、固定部23将片状材料压紧在冲压头13的下方以及冲压配合部22、固定部23的上方以配合将片状材料冲压成盖,冲压头13的外侧面与卷线引导部24的引导斜面241之间形成引导通道,引导盖的边缘指向卷线槽15。
[0049] 当模具从冲压状态转换至卷线状态时:冲压头13、冲压配合部22保持将盖压紧,电磁阀263将第一气管261连通,第一气缸251开始推动冲压配合部22,第一气缸251和第二气缸252的推动力之和大于上气缸16的推动力,让冲压头13、冲压配合部22同时向上移动使盖的边缘向卷线槽15内移动,盖的边缘在卷线槽15内受阻弯曲形成卷线。
[0050] 当模具处于卷线状态时:盖的边缘完成卷线,经过第一气缸251的短时间增压推动后,卷线槽15对盖的边缘完成卷线。
[0051] 当模具从卷线状态向准备状态转换时:上模具1在上气缸16的带动下向上移动返回准备状态时所处的位置,电磁阀263断开第一气缸251,冲压配合部22在第二气缸252的推动下向上移动,直至冲压配合部22的上端面与卷线引导部24的上端面相齐平,准备开始下一轮的加工制备。
[0052]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